凤和鸣最新章节!
“五哥可还记得卢夫人曾经办的那个免束脩的书苑?”姜元羲问道。
姜伯庸点点头,但仍然疑惑不解,那个书苑跟他要去太学院任教有关系?
“朕觉得此法甚好,准备在大雍各地都开办一个国学,朕想让更多普通老百姓的孩子都能识字读书。
朕想拟定家中恒产十五贯家资以下的,家中有六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的孩童,都可以免束脩进国学。
就跟太学院一样,除了启蒙都相同之外,等过了启蒙阶段,那些孩子们就能跟丹阳县的孩子们一样,可以去药堂、可以去工堂进益。
国学每日响午提供伙食,这一顿伙食同样也不用银钱,且每月月底都要进行考核,头三名还能得到奖励。
头名奖励十两银子,第二名奖励八两银子,第三名奖励五两银子,同时,只要每个月在国学的考核中过关的,都能拿五斗米粮食回家补贴家用。”
姜伯庸听得一愣一愣的,惊得眼珠子都瞪大了,“陛下您这是要彻底扶持寒门子?”
即便是姜伯庸素来支持姜元羲的一切举动,这一刻同样也感受到了一种威胁——来自寒门的威胁。
如今姜氏是皇族,与世家相比,当然是姜氏占更多的利益,但就连他都这样想,姜元羲这道命令一下,恐怕世家要闹翻天了。
姜元羲不置可否,不答反问:“世家是如何来的?”
姜伯庸回道:“从豪强慢慢发展转变而来。”
姜元羲又问:“那豪强又是如何来的?”
姜伯庸似是有些明白了,见他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姜元羲又接着道:“除了从古商、古周就传承下来的顶级门阀之外,世录谱上的世家发家史,多数还不是从寒门慢慢发展壮大己身,成为豪强,然后再通过举荐出仕,积累几代人的仕途,渐渐转变为世家的?”
姜伯庸试探的问道:“所以陛下您是想扶持新的世家出现?”
姜元羲笑了笑,“世家?在国家繁荣昌盛之时,吸着国家的血养己身,在国家衰败之时,更是把养分全都吸完,然后把国家抛弃,寻找下一个能供养他们养分的主人,朕为什么要对这等蠹虫扶持?”
姜伯庸第一回不知道姜元羲到底是何意了,一脸茫然。
姜元羲耐心的解释,“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王朝的传承过程里,世家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王朝大半就是世家支撑着的,可正是因为如此,那些王朝才会短命。
五哥你仔细回想一下,前头那几个王朝,历史的轨迹惊人的相似,在王朝初期,世家大力扶持皇室,王朝中期国家繁荣昌盛,这时候国家逐渐开始沉疴痼疾,而世家渐渐变得比国家更加强大,到了王朝后期,国家已经不能满足世家的需求了,于是世家又换了一个新的皇室。
世家为王朝保驾护航最开始的几十年,奠定了王朝的根基,而后用数百年来吸收国家的养分壮大己身。历经这么多年,世录谱上的世家多了多少?”
姜伯庸心头一寒,他前段时日才奉姜元羲的命令送了世录谱给那些作怪的世家,自是清楚世录谱上多了多少世家。
他喉咙有些干涩,“陛下您是怕最后大雍也会落得如此下场?”
姜元羲摊了摊手,“从来不会有王朝永盛不衰的,但朕想让大雍的百姓能活得更好一点,也是想让大雍存在时间再长一点。
开办国学,让普通百姓的孩子都能读书识字,只要努力勤奋者,即便日后参加科举落榜,会读书写字、有一技之长傍身,慢慢也能把生活过得好一些。
而国学里制定的每月奖励,既能促进学子读书进益的热情,也能慢慢择出真正天资聪颖的人。在各地国学进益的学子都可以考取太学院,继续在太学院进益,然后再考取科举。
大雍这么大,朕就不信还培养不出天之骄子,那些寒门子进了朝堂,既能让世家感受到被人追赶的迫切,也不至于让皇帝在朝堂上受到世家的胁迫。
世家为什么能左右皇权?是这头猛兽一家独大,它太过雄壮,以至于没有人能真正的打败它。
既然这样,朕就亲手再培养一头新的猛兽出来,两虎相争,猎人才能得利。”
姜伯庸已经被姜元羲完全说服了,为了大雍王朝存在时间能更久一点,他无比赞同姜元羲开办国学的指令。
姜元羲还没说完,“朕还准备把各地国学的具体情况作为每年的考计之一,如此一来各地的官吏必定会很上心。除此之外,朕还打算每年抽调两个郡城、四个县城的国学,对国学的先生和学生进行考核,防止有人唬弄朕。”
为了扶持国学,姜元羲不仅用利引诱百姓们把孩子送进国学,还在吏部考计上给朝臣们上了一道枷锁,这也就罢了,她更是想出了另一个法子让国学成为大雍王朝培养能臣的大摇篮——若要为三公,履历上必要一条:曾在太学院里教导最少一年的学生,并教导出最少五名进士。
这就是她为何要对姜伯庸说的,让他去太学院里头任教一年的原因,而她准备明年换大哥去太学院,后年就是崔玉书了。
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侍中、尚书省尚书令,继任人选都必须要符合她制定的这条规定才能出任三公。
因这条规定,使得大雍王朝往后每个朝臣有志问鼎三公的,都会去长安城的太学院任教一年。因为要教导出最少五名进士,且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履历更光鲜,在问鼎三公之位时能让皇帝更看重,教导出五名进士是最低要求的,撸足了劲头想要教导出前三甲和五个以上的进士。
这样一来,他们就对各地举办的国学更是上心了,毕竟太学院的学子都是来自各地国学,只有国学的先生厉害了,教导出来的学子才会更其他人更厉害,这也导致了国学的先生学识非常渊博,源源不断的为大雍培养了诸多能臣。
“朕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若是还有更好的法子,五哥不妨提出来。”姜元羲认真的道。
“五哥可还记得卢夫人曾经办的那个免束脩的书苑?”姜元羲问道。
姜伯庸点点头,但仍然疑惑不解,那个书苑跟他要去太学院任教有关系?
“朕觉得此法甚好,准备在大雍各地都开办一个国学,朕想让更多普通老百姓的孩子都能识字读书。
朕想拟定家中恒产十五贯家资以下的,家中有六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的孩童,都可以免束脩进国学。
就跟太学院一样,除了启蒙都相同之外,等过了启蒙阶段,那些孩子们就能跟丹阳县的孩子们一样,可以去药堂、可以去工堂进益。
国学每日响午提供伙食,这一顿伙食同样也不用银钱,且每月月底都要进行考核,头三名还能得到奖励。
头名奖励十两银子,第二名奖励八两银子,第三名奖励五两银子,同时,只要每个月在国学的考核中过关的,都能拿五斗米粮食回家补贴家用。”
姜伯庸听得一愣一愣的,惊得眼珠子都瞪大了,“陛下您这是要彻底扶持寒门子?”
即便是姜伯庸素来支持姜元羲的一切举动,这一刻同样也感受到了一种威胁——来自寒门的威胁。
如今姜氏是皇族,与世家相比,当然是姜氏占更多的利益,但就连他都这样想,姜元羲这道命令一下,恐怕世家要闹翻天了。
姜元羲不置可否,不答反问:“世家是如何来的?”
姜伯庸回道:“从豪强慢慢发展转变而来。”
姜元羲又问:“那豪强又是如何来的?”
姜伯庸似是有些明白了,见他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姜元羲又接着道:“除了从古商、古周就传承下来的顶级门阀之外,世录谱上的世家发家史,多数还不是从寒门慢慢发展壮大己身,成为豪强,然后再通过举荐出仕,积累几代人的仕途,渐渐转变为世家的?”
姜伯庸试探的问道:“所以陛下您是想扶持新的世家出现?”
姜元羲笑了笑,“世家?在国家繁荣昌盛之时,吸着国家的血养己身,在国家衰败之时,更是把养分全都吸完,然后把国家抛弃,寻找下一个能供养他们养分的主人,朕为什么要对这等蠹虫扶持?”
姜伯庸第一回不知道姜元羲到底是何意了,一脸茫然。
姜元羲耐心的解释,“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王朝的传承过程里,世家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王朝大半就是世家支撑着的,可正是因为如此,那些王朝才会短命。
五哥你仔细回想一下,前头那几个王朝,历史的轨迹惊人的相似,在王朝初期,世家大力扶持皇室,王朝中期国家繁荣昌盛,这时候国家逐渐开始沉疴痼疾,而世家渐渐变得比国家更加强大,到了王朝后期,国家已经不能满足世家的需求了,于是世家又换了一个新的皇室。
世家为王朝保驾护航最开始的几十年,奠定了王朝的根基,而后用数百年来吸收国家的养分壮大己身。历经这么多年,世录谱上的世家多了多少?”
姜伯庸心头一寒,他前段时日才奉姜元羲的命令送了世录谱给那些作怪的世家,自是清楚世录谱上多了多少世家。
他喉咙有些干涩,“陛下您是怕最后大雍也会落得如此下场?”
姜元羲摊了摊手,“从来不会有王朝永盛不衰的,但朕想让大雍的百姓能活得更好一点,也是想让大雍存在时间再长一点。
开办国学,让普通百姓的孩子都能读书识字,只要努力勤奋者,即便日后参加科举落榜,会读书写字、有一技之长傍身,慢慢也能把生活过得好一些。
而国学里制定的每月奖励,既能促进学子读书进益的热情,也能慢慢择出真正天资聪颖的人。在各地国学进益的学子都可以考取太学院,继续在太学院进益,然后再考取科举。
大雍这么大,朕就不信还培养不出天之骄子,那些寒门子进了朝堂,既能让世家感受到被人追赶的迫切,也不至于让皇帝在朝堂上受到世家的胁迫。
世家为什么能左右皇权?是这头猛兽一家独大,它太过雄壮,以至于没有人能真正的打败它。
既然这样,朕就亲手再培养一头新的猛兽出来,两虎相争,猎人才能得利。”
姜伯庸已经被姜元羲完全说服了,为了大雍王朝存在时间能更久一点,他无比赞同姜元羲开办国学的指令。
姜元羲还没说完,“朕还准备把各地国学的具体情况作为每年的考计之一,如此一来各地的官吏必定会很上心。除此之外,朕还打算每年抽调两个郡城、四个县城的国学,对国学的先生和学生进行考核,防止有人唬弄朕。”
为了扶持国学,姜元羲不仅用利引诱百姓们把孩子送进国学,还在吏部考计上给朝臣们上了一道枷锁,这也就罢了,她更是想出了另一个法子让国学成为大雍王朝培养能臣的大摇篮——若要为三公,履历上必要一条:曾在太学院里教导最少一年的学生,并教导出最少五名进士。
这就是她为何要对姜伯庸说的,让他去太学院里头任教一年的原因,而她准备明年换大哥去太学院,后年就是崔玉书了。
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侍中、尚书省尚书令,继任人选都必须要符合她制定的这条规定才能出任三公。
因这条规定,使得大雍王朝往后每个朝臣有志问鼎三公的,都会去长安城的太学院任教一年。因为要教导出最少五名进士,且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履历更光鲜,在问鼎三公之位时能让皇帝更看重,教导出五名进士是最低要求的,撸足了劲头想要教导出前三甲和五个以上的进士。
这样一来,他们就对各地举办的国学更是上心了,毕竟太学院的学子都是来自各地国学,只有国学的先生厉害了,教导出来的学子才会更其他人更厉害,这也导致了国学的先生学识非常渊博,源源不断的为大雍培养了诸多能臣。
“朕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若是还有更好的法子,五哥不妨提出来。”姜元羲认真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