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宝钞涨工资,一来利用宝钞收税完成士绅一体纳粮,二来稳定宝钞价值,可谓是一石数鸟之策。
但是这样一来,每年朝廷要支出的工资就成了一笔庞大的支出。按照涨幅下去,十年之后朝堂就要面临发不出工资的窘境了。
看似,还要等十年朝廷蔡惠发不出工资。
但具体进度而言,过个三年到五年的时光,朝廷就会花去存款,开始寅支卯粮,换句话说,就是财政赤字危机。
发不出官员的工资是一个极端严重的底线,基本上距离朝廷运转崩溃也为时不远。在此之前,定然还会有比如军费削减,福利取消,施政计划停顿,基础设施崩溃等等一系列的综合性灾难。
过去当官之前,傅淑训以为朝廷是天底下最有钱的地方,最不用担心钱财的问题。当了官以后,傅淑训才明白,运转一个政府有多困难。地方政府的事务繁杂已经让人感觉格外头痛,更别提中央级的财政问题。
解决财政问题不外乎是开源节流,节流基本上是没有可能的了。皇帝陛下对于个人用的股十分克己,挑不出毛病。朝政之上花的钱都是堂堂正正,都是国家真正有需要的地方投注的财政支出。
那么,就得开源。农税傅淑训不打算涨,一旦动这里,天下就可能重新打乱。这时,傅淑训将目光落在了日益更多的商税之上,特别是各地的工坊交纳的税收。再加上社会保障税这一个奇妙之法,让傅淑训看到了一条金光闪闪的新大道。
杀鸡取卵自然不可取,所以傅淑训想的是如何让大明有更多的母鸡。随后鸡生蛋,蛋孵鸡,鸡蛋无穷尽。
作为财政与经济大臣,这是傅淑训的本职。
但相比于朱慈烺系统性地推动整个官场生态的转变,傅淑训原本的计划就显得寒酸许多,他想的只是如何让下级官员知晓朝廷对发展工坊的态度与恒心,却没有那副雄心,竟然敢扭转整个官场生态。
朱慈烺的手笔自然要称得上是雄心勃勃,一个新考成法出台,可以遇见,朝廷要在工商兴国的大陆上越走越远了。
涵元殿里,朱慈烺一路又与李遇知、傅淑训谈了许多,差不多敲定了新考成法的全文。只等后天常例的朝议审议一番,就将这个新考成法全面推行。
这时,朱慈烺从侍从舍人陈邦彦的手中取来了今日的行程安排,看了看,难得地露出了一个放松的笑容:“半天假啊。”
十分难得地没有任何安排落在这个下午,这样想着,朱慈烺决定出宫一趟。
这已经是轻车熟路了,一辆不起眼的马车驶出皇城,朝着希望公司位于澄清坊澄清大道的办公楼驶去。
皇太子微服出宫振朝野,练得强军兴大明。朱慈烺当初落脚的澄清坊宅邸已经成了皇城的一个别院,每日都有宫人打扫维护,朱慈烺虽然极少去,却偶尔也会怀旧心思作祟,前去逛荡一圈。
久而久之,澄清坊有天子龙气的传言就不胫而走。
经过一番岁月变迁,澄清坊已经拆了两回。第一回,大量院落被各大商行、权贵高价买下,让这里成了京师新贵的一个热衷之处。居住其中的既有陈子龙、顾炎武、黄宗羲、朱之瑜等朝廷新贵,亦是有郑成功、祖大寿此等商界巨擘。
第二回的进驻是各个开办工坊的大佬,他们特别喜欢在澄清坊买一个宅邸。似乎是在借机表达,工坊业是皇帝陛下金口玉言说了于国有利的行业呢。
总而言之,伴随着各色心思涌动,澄清坊成了京师另一个商业中心。
这里不怎么买卖货品,却林立着六层、九层的高楼。
京师的楼房修筑得越来越高了,因为京师地价开始变得昂贵,修筑高楼有利可图。更重要的是,工坊主们显然也希望以此将自己与那些开店低买高卖的普通商人做一个区分。
他们将大量文职事务迁移此处,作为自己工坊事业的总部基地。
因为皇帝陛下的确会来转悠一圈,是以地方官吏对于此处的商人工坊都颇为客气,少有敲剥的规费不说,办事也大多便利。
如果要让朱慈烺来总结,或许可以说,这里就是京师的商务办公中心。假以时日,澄清坊成为大明未来的金融中心与发源地他也并不感觉意外。
当然,今天他不是来参观游玩的,他是去看热闹的。
郑成功主持的希望公司迁移总部基地入京,将原来的郑氏集团一共两百一十九万两现银在京师兑换成了大明宝钞,随后存入开户在恒信钱庄里的户头。
希望公司以此作为一种表态,示意自己真的回归了大明。
如果只是这一点,朱慈烺会表示欢迎,却不会有这兴致亲自来看。
他来此,是因为郑成功此前单独上奏,恳请招募新股。朱慈烺对此批复,同意希望公司公开募集新股东。
为此,朱慈烺又将而今大明帝国中央银行行长徐焕武这员爱将调去给希望公司把关助力,也代表朝廷对此的信用背书。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朱慈烺注意的事情。
因为,希望公司目前的股本全然都是朱慈烺所有。只不过希望公司的全部利益都会被朱慈烺拿去投入进教育经费里罢了。
这是一个好的立意,但朱慈烺不希望这种好事无疾而终。
至于缘由,也很简单。
连朱慈烺偶尔去回想,也会觉得希望公司未来的发展极可能停顿不前,哪怕郑成功天资卓绝,也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
因为,朱慈烺实在没可能有那么庞大的经历去照顾希望公司的发展。他相信郑成功会不负希望,将希望公司维持下去。但新的发展?可能郑成功也会渐渐失去动力。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引入新的股东就是一剂良药,有望解决这个难关。
而缘由其实也挺简单,可以让希望公司的董事会运转起来,引入一批一批股东推动着希望公司为了盈利,为了奖金,为了分红奔向远方。
经过一番波折,希望公司的股东招募大会于大明二七九年十一月十三这一天在澄清坊的希望大楼里召开了。
因为不靠近皇城,这里的大楼可以尽可能地修筑得较高。
京师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高楼到了澄清坊就此起彼伏,仿佛群花斗艳,都在争着比试着自己的身姿。
朱慈烺下了马车,看着澄清坊的一切,颇为感慨:和后世越来越像了呀。
未来的二十一世纪,不也是高楼林立么?
虽然两种高楼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但朱慈烺依旧找到了一些过去不曾体会过的熟悉亲切之感。
引路的陈邦彦找到了希望大楼,这是一个很好找的特色建筑物。
盖因希望大楼很豪气地在门前树立起了一个巨大的铁锚。
铁锚之下,竖立着一行“海洋蕴含着无尽的宝藏”的字迹。
“这幅字是谁写得?”朱慈烺看着那龙飞凤舞的字,心道这恐怕也不是个普通人。
陈邦彦过去一问,随后回来说:“回禀陛下,是前任礼部尚书王铎。”
“王铎啊……郑成功的猪头也没算提错了庙门。”朱慈烺记得王铎。
这也是一个崇祯时期的老臣,朱慈烺登基的诸多程序都是他在主持,能力当然是有的。不过王铎很清楚自己已经跟不上朱慈烺的思路,于是急流勇退。
朱慈烺对于这种识趣的大臣自然要善加款待,于是命其加右都御史的官衔,巡视天下师范学校修筑之事,监督朝廷拨付的钱款修筑得学校如何。
这是一个美差,既不受考成法之限,又被朱慈烺派去了几个山清水秀宜人养老的身份,时间任务都是自由度较大。
王铎也正好管着一部分郑成功的银子,所以说没提错庙门。
王铎这幅题字,水平不赖,有他去引导,朱慈烺心情稍好。
大明的未来,毕竟都是在年轻人的身上呀。
希望公司的大楼很快就到了,陈邦彦早早就与准备着的人接了头,随后给朱慈烺安排到了一间特别的观察用房。
在这个观察间里,朱慈烺可以居高临下地看到会议厅里股本募集活动的全貌。
郑成功自然是早早侯在一起,拿着一副名册递给了朱慈烺,随后命人打开了窗帘。玻璃窗外,是喧嚣的会议厅。
里面,自然早有希望公司的要员主持着会场的秩序。
至于朱慈烺手中的名册,显然就是这一回前来募集股本客户们的资料了。
资料不仅包括他们想要认购的股本数量,还有他们的背景资料。
“都是些熟人啊。”朱慈烺露出了笑容,尤其是翻阅到最后的时候,不由笑道:“这些老家伙们,也终于忍不住出手了么?”
名单上大部分的姓氏朱慈烺都可以与朝中那些大佬们对应起来,尤其是经过郑成功的调查,显然都是错不了。
但让朱慈烺感觉颇为有趣的是,这里头出现了两个国公之后。
一个是云南沐府的沐天波,一个则是南京魏府的徐文爵。
只是,这两人在原定历史上的表现却是截然不同。前者忠贞大明,一路追随南明皇帝到缅甸后身死。而后者,却是在南京选择了投降清人,极其让人不耻。
朱慈烺记得这些人在原定历史上的选择,却不能真就因为这一点定他们罪过。这实在说不通,更没法解释。
但这的确影响了朱慈烺对两人的观感。
他深深呼出一口气,缓解了一下胸中那样异样的情绪。他也是在政坛泡了好些年的人物了,很快就将这些情绪排解开来。
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很明白做出一项决定不能以自己的好恶为基础,而是要理智。作为一个理智的人类,就要基于利益做出判断,变成一个利益动物。
这样固然有些冷血,却是成熟的必经之路。
这样想着,朱慈烺渐渐入了神,而这时,股本募集大会已经召开。
一旁,郑成功细声轻语地给朱慈烺介绍着这一回股本募集的具体情况。
“最终我们还是募集了一共一百万股,作为希望公司全部股本的百分之十。此前所有股份,等比稀释……”
“目前的价格,暂定以拍卖的形式进行。每次出售一万分,底价为一元一份。”
“拍卖开始了!”
“陛下,拍卖一开始就引起了热捧。”
“山东大商人祁宏出资每股两点九元,一开始就报了一个高价!”
“又有人出价了……”
“陛下,又出高价了,三元!”
“四元!”
……
当朱慈烺将注意力集中到了眼前的会议厅时,这才发现现场的气氛已经变得颇为狂热。
“大家对于海外的热情很高呀。”朱慈烺笑道。
郑成功赶忙说:“都是陛下明鉴万里。陛下,按照目前的资金来算,陛下您已经是亿万富翁富翁了。一个希望公司,价值一万万两白银。”
朱慈烺没有去管这些拍马屁的话。
傅淑训与李遇知可能只想到了地方官府以后会搞招商引资,但事实上,大明与后世中国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后世,是外资入华,投资改变中国。
这个年代,中国需要外来资本么?
外来的资金当然是需要的,但外来的资本家,大明不需要。大明需要的,是将外国人的资源作为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获取途径。
招商引资当然可以拉动地方经济,但还有什么比起海外扩张更能获取财富呢?
当初,一个马可波罗游记让无数外国人来中国寻找财富。朱慈烺而今一样,也要激发地方精英对于海外追逐财富的热情。
考成法的效果,远远不止于简单的激励工商呀。
这年代,难道只有私人可以经商么?当然不是,朝廷也可以。
国企,也并非是到了后世才存在的东西。
希望公司就是这样一个存在,他的身份更多的是身兼红顶商人与皇商的架势。私人可以募集资本,前往海外追逐财富。那么,地方官府,难道就会止住对财富的欲望,放弃这一块肥肉么?
内陆州县或许还没办法,但靠海的州县,恐怕都已经蠢蠢欲动。
但是这样一来,每年朝廷要支出的工资就成了一笔庞大的支出。按照涨幅下去,十年之后朝堂就要面临发不出工资的窘境了。
看似,还要等十年朝廷蔡惠发不出工资。
但具体进度而言,过个三年到五年的时光,朝廷就会花去存款,开始寅支卯粮,换句话说,就是财政赤字危机。
发不出官员的工资是一个极端严重的底线,基本上距离朝廷运转崩溃也为时不远。在此之前,定然还会有比如军费削减,福利取消,施政计划停顿,基础设施崩溃等等一系列的综合性灾难。
过去当官之前,傅淑训以为朝廷是天底下最有钱的地方,最不用担心钱财的问题。当了官以后,傅淑训才明白,运转一个政府有多困难。地方政府的事务繁杂已经让人感觉格外头痛,更别提中央级的财政问题。
解决财政问题不外乎是开源节流,节流基本上是没有可能的了。皇帝陛下对于个人用的股十分克己,挑不出毛病。朝政之上花的钱都是堂堂正正,都是国家真正有需要的地方投注的财政支出。
那么,就得开源。农税傅淑训不打算涨,一旦动这里,天下就可能重新打乱。这时,傅淑训将目光落在了日益更多的商税之上,特别是各地的工坊交纳的税收。再加上社会保障税这一个奇妙之法,让傅淑训看到了一条金光闪闪的新大道。
杀鸡取卵自然不可取,所以傅淑训想的是如何让大明有更多的母鸡。随后鸡生蛋,蛋孵鸡,鸡蛋无穷尽。
作为财政与经济大臣,这是傅淑训的本职。
但相比于朱慈烺系统性地推动整个官场生态的转变,傅淑训原本的计划就显得寒酸许多,他想的只是如何让下级官员知晓朝廷对发展工坊的态度与恒心,却没有那副雄心,竟然敢扭转整个官场生态。
朱慈烺的手笔自然要称得上是雄心勃勃,一个新考成法出台,可以遇见,朝廷要在工商兴国的大陆上越走越远了。
涵元殿里,朱慈烺一路又与李遇知、傅淑训谈了许多,差不多敲定了新考成法的全文。只等后天常例的朝议审议一番,就将这个新考成法全面推行。
这时,朱慈烺从侍从舍人陈邦彦的手中取来了今日的行程安排,看了看,难得地露出了一个放松的笑容:“半天假啊。”
十分难得地没有任何安排落在这个下午,这样想着,朱慈烺决定出宫一趟。
这已经是轻车熟路了,一辆不起眼的马车驶出皇城,朝着希望公司位于澄清坊澄清大道的办公楼驶去。
皇太子微服出宫振朝野,练得强军兴大明。朱慈烺当初落脚的澄清坊宅邸已经成了皇城的一个别院,每日都有宫人打扫维护,朱慈烺虽然极少去,却偶尔也会怀旧心思作祟,前去逛荡一圈。
久而久之,澄清坊有天子龙气的传言就不胫而走。
经过一番岁月变迁,澄清坊已经拆了两回。第一回,大量院落被各大商行、权贵高价买下,让这里成了京师新贵的一个热衷之处。居住其中的既有陈子龙、顾炎武、黄宗羲、朱之瑜等朝廷新贵,亦是有郑成功、祖大寿此等商界巨擘。
第二回的进驻是各个开办工坊的大佬,他们特别喜欢在澄清坊买一个宅邸。似乎是在借机表达,工坊业是皇帝陛下金口玉言说了于国有利的行业呢。
总而言之,伴随着各色心思涌动,澄清坊成了京师另一个商业中心。
这里不怎么买卖货品,却林立着六层、九层的高楼。
京师的楼房修筑得越来越高了,因为京师地价开始变得昂贵,修筑高楼有利可图。更重要的是,工坊主们显然也希望以此将自己与那些开店低买高卖的普通商人做一个区分。
他们将大量文职事务迁移此处,作为自己工坊事业的总部基地。
因为皇帝陛下的确会来转悠一圈,是以地方官吏对于此处的商人工坊都颇为客气,少有敲剥的规费不说,办事也大多便利。
如果要让朱慈烺来总结,或许可以说,这里就是京师的商务办公中心。假以时日,澄清坊成为大明未来的金融中心与发源地他也并不感觉意外。
当然,今天他不是来参观游玩的,他是去看热闹的。
郑成功主持的希望公司迁移总部基地入京,将原来的郑氏集团一共两百一十九万两现银在京师兑换成了大明宝钞,随后存入开户在恒信钱庄里的户头。
希望公司以此作为一种表态,示意自己真的回归了大明。
如果只是这一点,朱慈烺会表示欢迎,却不会有这兴致亲自来看。
他来此,是因为郑成功此前单独上奏,恳请招募新股。朱慈烺对此批复,同意希望公司公开募集新股东。
为此,朱慈烺又将而今大明帝国中央银行行长徐焕武这员爱将调去给希望公司把关助力,也代表朝廷对此的信用背书。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朱慈烺注意的事情。
因为,希望公司目前的股本全然都是朱慈烺所有。只不过希望公司的全部利益都会被朱慈烺拿去投入进教育经费里罢了。
这是一个好的立意,但朱慈烺不希望这种好事无疾而终。
至于缘由,也很简单。
连朱慈烺偶尔去回想,也会觉得希望公司未来的发展极可能停顿不前,哪怕郑成功天资卓绝,也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
因为,朱慈烺实在没可能有那么庞大的经历去照顾希望公司的发展。他相信郑成功会不负希望,将希望公司维持下去。但新的发展?可能郑成功也会渐渐失去动力。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引入新的股东就是一剂良药,有望解决这个难关。
而缘由其实也挺简单,可以让希望公司的董事会运转起来,引入一批一批股东推动着希望公司为了盈利,为了奖金,为了分红奔向远方。
经过一番波折,希望公司的股东招募大会于大明二七九年十一月十三这一天在澄清坊的希望大楼里召开了。
因为不靠近皇城,这里的大楼可以尽可能地修筑得较高。
京师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高楼到了澄清坊就此起彼伏,仿佛群花斗艳,都在争着比试着自己的身姿。
朱慈烺下了马车,看着澄清坊的一切,颇为感慨:和后世越来越像了呀。
未来的二十一世纪,不也是高楼林立么?
虽然两种高楼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但朱慈烺依旧找到了一些过去不曾体会过的熟悉亲切之感。
引路的陈邦彦找到了希望大楼,这是一个很好找的特色建筑物。
盖因希望大楼很豪气地在门前树立起了一个巨大的铁锚。
铁锚之下,竖立着一行“海洋蕴含着无尽的宝藏”的字迹。
“这幅字是谁写得?”朱慈烺看着那龙飞凤舞的字,心道这恐怕也不是个普通人。
陈邦彦过去一问,随后回来说:“回禀陛下,是前任礼部尚书王铎。”
“王铎啊……郑成功的猪头也没算提错了庙门。”朱慈烺记得王铎。
这也是一个崇祯时期的老臣,朱慈烺登基的诸多程序都是他在主持,能力当然是有的。不过王铎很清楚自己已经跟不上朱慈烺的思路,于是急流勇退。
朱慈烺对于这种识趣的大臣自然要善加款待,于是命其加右都御史的官衔,巡视天下师范学校修筑之事,监督朝廷拨付的钱款修筑得学校如何。
这是一个美差,既不受考成法之限,又被朱慈烺派去了几个山清水秀宜人养老的身份,时间任务都是自由度较大。
王铎也正好管着一部分郑成功的银子,所以说没提错庙门。
王铎这幅题字,水平不赖,有他去引导,朱慈烺心情稍好。
大明的未来,毕竟都是在年轻人的身上呀。
希望公司的大楼很快就到了,陈邦彦早早就与准备着的人接了头,随后给朱慈烺安排到了一间特别的观察用房。
在这个观察间里,朱慈烺可以居高临下地看到会议厅里股本募集活动的全貌。
郑成功自然是早早侯在一起,拿着一副名册递给了朱慈烺,随后命人打开了窗帘。玻璃窗外,是喧嚣的会议厅。
里面,自然早有希望公司的要员主持着会场的秩序。
至于朱慈烺手中的名册,显然就是这一回前来募集股本客户们的资料了。
资料不仅包括他们想要认购的股本数量,还有他们的背景资料。
“都是些熟人啊。”朱慈烺露出了笑容,尤其是翻阅到最后的时候,不由笑道:“这些老家伙们,也终于忍不住出手了么?”
名单上大部分的姓氏朱慈烺都可以与朝中那些大佬们对应起来,尤其是经过郑成功的调查,显然都是错不了。
但让朱慈烺感觉颇为有趣的是,这里头出现了两个国公之后。
一个是云南沐府的沐天波,一个则是南京魏府的徐文爵。
只是,这两人在原定历史上的表现却是截然不同。前者忠贞大明,一路追随南明皇帝到缅甸后身死。而后者,却是在南京选择了投降清人,极其让人不耻。
朱慈烺记得这些人在原定历史上的选择,却不能真就因为这一点定他们罪过。这实在说不通,更没法解释。
但这的确影响了朱慈烺对两人的观感。
他深深呼出一口气,缓解了一下胸中那样异样的情绪。他也是在政坛泡了好些年的人物了,很快就将这些情绪排解开来。
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很明白做出一项决定不能以自己的好恶为基础,而是要理智。作为一个理智的人类,就要基于利益做出判断,变成一个利益动物。
这样固然有些冷血,却是成熟的必经之路。
这样想着,朱慈烺渐渐入了神,而这时,股本募集大会已经召开。
一旁,郑成功细声轻语地给朱慈烺介绍着这一回股本募集的具体情况。
“最终我们还是募集了一共一百万股,作为希望公司全部股本的百分之十。此前所有股份,等比稀释……”
“目前的价格,暂定以拍卖的形式进行。每次出售一万分,底价为一元一份。”
“拍卖开始了!”
“陛下,拍卖一开始就引起了热捧。”
“山东大商人祁宏出资每股两点九元,一开始就报了一个高价!”
“又有人出价了……”
“陛下,又出高价了,三元!”
“四元!”
……
当朱慈烺将注意力集中到了眼前的会议厅时,这才发现现场的气氛已经变得颇为狂热。
“大家对于海外的热情很高呀。”朱慈烺笑道。
郑成功赶忙说:“都是陛下明鉴万里。陛下,按照目前的资金来算,陛下您已经是亿万富翁富翁了。一个希望公司,价值一万万两白银。”
朱慈烺没有去管这些拍马屁的话。
傅淑训与李遇知可能只想到了地方官府以后会搞招商引资,但事实上,大明与后世中国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后世,是外资入华,投资改变中国。
这个年代,中国需要外来资本么?
外来的资金当然是需要的,但外来的资本家,大明不需要。大明需要的,是将外国人的资源作为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获取途径。
招商引资当然可以拉动地方经济,但还有什么比起海外扩张更能获取财富呢?
当初,一个马可波罗游记让无数外国人来中国寻找财富。朱慈烺而今一样,也要激发地方精英对于海外追逐财富的热情。
考成法的效果,远远不止于简单的激励工商呀。
这年代,难道只有私人可以经商么?当然不是,朝廷也可以。
国企,也并非是到了后世才存在的东西。
希望公司就是这样一个存在,他的身份更多的是身兼红顶商人与皇商的架势。私人可以募集资本,前往海外追逐财富。那么,地方官府,难道就会止住对财富的欲望,放弃这一块肥肉么?
内陆州县或许还没办法,但靠海的州县,恐怕都已经蠢蠢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