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玄都接任了李家的族长,而天宝帝也终于得以亲政,虽然宗室有宗人府,但皇帝之尊才是事实上的族长。
亲政之后的天宝帝满腔雄心壮志,欲要一展宏图,想要像众多青史留名的帝王那般有所作为,而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辽东。
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西北与帝京之间相隔了中州、晋州,可辽东距离直隶实在是太近了,仅仅是一关之隔,如果辽东兴兵南下,转眼间便可兵临帝京城下,于情于理,天宝帝都不能熟视无睹。
为此,天宝帝几次邀请儒门的重臣、大祭酒、山主、隐士进宫探讨此事,众人的答案各有不同,不过最合天宝帝心意的还是白鹿先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天宝帝是真正将白鹿先生当作帝师看待的。
今日,天宝帝再次在书房召见白鹿先生,向白鹿先生请教辽东之事。
白鹿先生刚刚走进书房,就听天宝帝吩咐道:“赐座。”
一名宦官端着一个约一尺半高、一尺见方、上面镂空着花纹的绣墩走了进来,摆在白鹿先生的身后。
天宝帝与白鹿先生相处时的态度总是十分温和,甚至还透出几分弟子对待老师的尊敬。
“先生请坐。”天宝帝没有起身,十分随意地说道。
“谢陛下。”白鹿先生没有推辞,直接坐在绣墩上。这绣墩镂空,里面放置有小型火盆,以小料檀木为炭,烧得通红,坐在绣墩上面便不会生出寒意。虽说白鹿先生早已是寒暑不侵,但对于天宝帝的心意还是十分领情的。
天宝帝坐在书案后,放下手中的书卷,说道:“最近几天,朕……我看了许多关于辽东的奏疏,有些是先帝批复的,有些是张肃卿代为批复的,还有些是母后批复的,这些奏疏引申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从武德元年到马上就要到来的天宝九载,这二十年的时间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我大魏在辽东的多年经营最终给秦清做了嫁衣?辽东怎么就成了大魏的心腹大患?”
白鹿先生回答道:“这个问题并非三言两语便可以解释清楚,但是作为当今朝廷所面对的最大难题,又不能不解释,所以老朽只能尽其所能,为陛下尽量够做一个详细概括。”
天宝帝微微点头:“愿闻其详。”
白鹿先生略微沉吟后,说道:“其实辽东发展到今日这般地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明雍四十年到武德元年,这个阶段包括了几次大的战事,陛下已经从几位大祭酒和山主的口中知道经过,我便不再复述,只谈谈这几次大战的后果。这几次大战的主角并非是今日的辽东铁骑,也不是秦家,而是我们大魏的辽东边军和金帐汗国的铁骑,此战的结果就是辽东边军的几位总兵相继战死,边军损失甚大,几乎不成建制,以至于朝廷不得不征收辽饷,用以重建辽东边军。”
“在这个时候,辽东边军还是心向朝廷,大部分领军将领都是誓死不降的忠勇之辈,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两代帝王的交替导致朝局剧烈变化,老于兵事的原辽东总督卢光弼下台,换上了纯粹文人出身又不知兵的新任辽东总督袁南海,战略上的大意和失误,直接导致了辽州全境、奉州半境失守。”
“哪怕后来又重新启用卢光弼,辽东局势已然全面崩盘,无可挽回,精锐边军损失殆尽,大批宿将战死沙场,此时摆在卢光弼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放弃辽东,退守幽州,甚至是退守榆关一线。”
“这便是老朽所说的第一阶段,辽东局势彻底糜烂。”
天宝帝若有所思说道:“可在朕小的时候,辽东就已经回到了朝廷手中,金帐转而在西北一线进攻。”
白鹿先生接着说道:“这就是老朽要要说的第二阶段,从武德二年到天宝元年。”
“辽东三州本就地广人稀,卢光弼退守幽州之后,奉州和辽州几乎是赤地千里,金帐人不事农耕,两州之地根本无法立足,只能继续进攻,可此时朝廷以辽饷征调各地兵源重建的辽东边军已经抵达幽州,金帐人并非举国来袭,仅仅是一路偏师无法攻下囤积重兵的幽州,只能退出辽东。”
“不过辽饷的影响十分深远,因为各种原因,辽饷并未摊派在富庶的江南,而是摊派到了贫苦的西北,使得流民遍地,由此导致西北五宗坐大,也间接导致了后来金帐大军攻入西北,凉州、秦州失陷,祁英出任秦中总督,主持西北防线。”
“至此,朝廷的心腹大患从辽东变成了西北。”
“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卢光弼和祁英的著名争论,也就是西北边防和辽东边防之争,朝廷的重心到底是应该放在西北,还是应该放在辽东。最终在张肃卿的支持下,祁英胜出,朝廷决定先行解决西北之患。在这一点上,张肃卿和先帝的决定十分正确,因为西北的情况更为复杂,除了金帐大军之外,还有西北五宗和遍地流民,稍有不慎便会波及全身,后来也果真如此。”
“不过就算朝廷将重心放在了西北,辽东也不能就此不管,于是卢光弼又提出了‘辽人守辽土,辽土养辽人’的策略,如此一来,可以极大缓解朝廷的财政困难。”
“从纯粹兵事的角度来说,卢光弼的策略不可谓不高明,重建的辽东边军进一步壮大,早期是以各地兵源为主,后期则是以从辽州、奉州逃到幽州的三十万逃难辽民为主,这些人都与金帐有深仇大恨,又是收复故土,故而作战极为英勇,由此得以收复奉州、辽州。”
“可卢光弼的策略也为后来埋下了隐患,‘辽人守辽土,辽土养辽人’的好处是辽东边军开始屯田,并不过分依赖朝廷,坏处是辽东边军逐渐开始向藩镇的方向发展。”
“这便是第二个阶段,收复辽东却也埋下隐患。”
天宝帝听到此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
白鹿先生缓缓说道:“然后就是第三阶段,从天宝元年至今。”
“第一阶段的战略失败,归咎于两代帝王交替的朝局变化,第三阶段其实也是如此。陛下登基的前一年,卢光弼病故,赵政出任辽东总督,陛下登基的那一年,朝局并未有什么大的变化,可陛下一定还记得天宝二年的那场大变,这场大变的影响更为深远,许多人只记得刚刚收复西北的秦襄蒙冤入狱,却不知辽东也在这场变故中受益。”
“首先就是青阳教之乱,这场青阳教之乱起于西北,迅速蔓延至大半个天下,大有当年太平道作乱的气势。然后是西北伪周格局自立,他们刚好选在金帐兵败而朝廷内乱之际,一举夺取了蜀、凉、秦三州。澹台云的伪周与金帐多有来往,地师与拔都汗私交甚笃,所以金帐不再在西北用兵,又屡屡攻打辽东。”
“打个不甚恰当的比方,当时的朝廷就是十根手指按住十只跳蚤,在这种情况下,接替张肃卿的晋王不得不将人事权下放给地方督抚们,让他们自行筹钱募兵,或是平定青阳教叛乱,如齐州,或是抵御金帐大军的进攻,如辽东。如此一来,地方督抚有了财权、人事之权,再加上本就有的兵权,便可以事事自专,这也是后来疆臣势大的原因。”
“过去多年,朝廷控制辽东的关键有两点,第一点是财权,也就是兵饷粮草,虽然辽东边军极力屯田,也只是不过分依赖朝廷,还不能自给自足。第二点是人事之权,辽东边军的人事任免升迁还是要经过五军都督府和兵部。这两点就像两条锁链,而这次放权就是朝廷亲手解开了辽东身上的锁链。”
“在辽东边军还未覆灭时,辽东豪强便与边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待到辽东边军被金帐打散,残余边军和三十万逃难辽民进入幽州,世代居于幽州的秦家等地方豪强便开始布局,随着重建辽东边军,秦家的势力随之深入到重建的辽东边军之中,对其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只是在过去多年,秦家始终藏身幕后。直到这次放权,以秦清为首的秦家终于从幕后来到台前,他开始大力整合辽东内部,又发展商贸、屯田,以一己之力支撑起了辽东边军的财政,再加上先前的种种布置,辽东藩镇正式成型。”
“陛下试想,辽东边军吃秦家的饭,拿秦家的钱,穿秦家的衣,甚至他们的家眷们也要靠着秦家的屯田、作坊、商队过活,那么他们会效忠于谁?”
“这便是老朽说的第三阶段。晋王和太后虽然有所弥补,比如意图撤掉赵政的总督之位,但终究是无济于事。到了此时,朝廷已经不敢把辽东如何了,除非是真正开战,可朝廷能打过整军经武多年的辽东吗?这已经不是个问题,主动权完全落在了辽东的手中。此时能够约束辽东的东西,只剩下虚无缥缈的大义名分。”
“更为可怕的是,随着这些年的朝局混乱,人心逐渐偏向到了辽东那一边,就连大义名分这条看不见的锁链也开始逐渐解绑。”
亲政之后的天宝帝满腔雄心壮志,欲要一展宏图,想要像众多青史留名的帝王那般有所作为,而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辽东。
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西北与帝京之间相隔了中州、晋州,可辽东距离直隶实在是太近了,仅仅是一关之隔,如果辽东兴兵南下,转眼间便可兵临帝京城下,于情于理,天宝帝都不能熟视无睹。
为此,天宝帝几次邀请儒门的重臣、大祭酒、山主、隐士进宫探讨此事,众人的答案各有不同,不过最合天宝帝心意的还是白鹿先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天宝帝是真正将白鹿先生当作帝师看待的。
今日,天宝帝再次在书房召见白鹿先生,向白鹿先生请教辽东之事。
白鹿先生刚刚走进书房,就听天宝帝吩咐道:“赐座。”
一名宦官端着一个约一尺半高、一尺见方、上面镂空着花纹的绣墩走了进来,摆在白鹿先生的身后。
天宝帝与白鹿先生相处时的态度总是十分温和,甚至还透出几分弟子对待老师的尊敬。
“先生请坐。”天宝帝没有起身,十分随意地说道。
“谢陛下。”白鹿先生没有推辞,直接坐在绣墩上。这绣墩镂空,里面放置有小型火盆,以小料檀木为炭,烧得通红,坐在绣墩上面便不会生出寒意。虽说白鹿先生早已是寒暑不侵,但对于天宝帝的心意还是十分领情的。
天宝帝坐在书案后,放下手中的书卷,说道:“最近几天,朕……我看了许多关于辽东的奏疏,有些是先帝批复的,有些是张肃卿代为批复的,还有些是母后批复的,这些奏疏引申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从武德元年到马上就要到来的天宝九载,这二十年的时间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我大魏在辽东的多年经营最终给秦清做了嫁衣?辽东怎么就成了大魏的心腹大患?”
白鹿先生回答道:“这个问题并非三言两语便可以解释清楚,但是作为当今朝廷所面对的最大难题,又不能不解释,所以老朽只能尽其所能,为陛下尽量够做一个详细概括。”
天宝帝微微点头:“愿闻其详。”
白鹿先生略微沉吟后,说道:“其实辽东发展到今日这般地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明雍四十年到武德元年,这个阶段包括了几次大的战事,陛下已经从几位大祭酒和山主的口中知道经过,我便不再复述,只谈谈这几次大战的后果。这几次大战的主角并非是今日的辽东铁骑,也不是秦家,而是我们大魏的辽东边军和金帐汗国的铁骑,此战的结果就是辽东边军的几位总兵相继战死,边军损失甚大,几乎不成建制,以至于朝廷不得不征收辽饷,用以重建辽东边军。”
“在这个时候,辽东边军还是心向朝廷,大部分领军将领都是誓死不降的忠勇之辈,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两代帝王的交替导致朝局剧烈变化,老于兵事的原辽东总督卢光弼下台,换上了纯粹文人出身又不知兵的新任辽东总督袁南海,战略上的大意和失误,直接导致了辽州全境、奉州半境失守。”
“哪怕后来又重新启用卢光弼,辽东局势已然全面崩盘,无可挽回,精锐边军损失殆尽,大批宿将战死沙场,此时摆在卢光弼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放弃辽东,退守幽州,甚至是退守榆关一线。”
“这便是老朽所说的第一阶段,辽东局势彻底糜烂。”
天宝帝若有所思说道:“可在朕小的时候,辽东就已经回到了朝廷手中,金帐转而在西北一线进攻。”
白鹿先生接着说道:“这就是老朽要要说的第二阶段,从武德二年到天宝元年。”
“辽东三州本就地广人稀,卢光弼退守幽州之后,奉州和辽州几乎是赤地千里,金帐人不事农耕,两州之地根本无法立足,只能继续进攻,可此时朝廷以辽饷征调各地兵源重建的辽东边军已经抵达幽州,金帐人并非举国来袭,仅仅是一路偏师无法攻下囤积重兵的幽州,只能退出辽东。”
“不过辽饷的影响十分深远,因为各种原因,辽饷并未摊派在富庶的江南,而是摊派到了贫苦的西北,使得流民遍地,由此导致西北五宗坐大,也间接导致了后来金帐大军攻入西北,凉州、秦州失陷,祁英出任秦中总督,主持西北防线。”
“至此,朝廷的心腹大患从辽东变成了西北。”
“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卢光弼和祁英的著名争论,也就是西北边防和辽东边防之争,朝廷的重心到底是应该放在西北,还是应该放在辽东。最终在张肃卿的支持下,祁英胜出,朝廷决定先行解决西北之患。在这一点上,张肃卿和先帝的决定十分正确,因为西北的情况更为复杂,除了金帐大军之外,还有西北五宗和遍地流民,稍有不慎便会波及全身,后来也果真如此。”
“不过就算朝廷将重心放在了西北,辽东也不能就此不管,于是卢光弼又提出了‘辽人守辽土,辽土养辽人’的策略,如此一来,可以极大缓解朝廷的财政困难。”
“从纯粹兵事的角度来说,卢光弼的策略不可谓不高明,重建的辽东边军进一步壮大,早期是以各地兵源为主,后期则是以从辽州、奉州逃到幽州的三十万逃难辽民为主,这些人都与金帐有深仇大恨,又是收复故土,故而作战极为英勇,由此得以收复奉州、辽州。”
“可卢光弼的策略也为后来埋下了隐患,‘辽人守辽土,辽土养辽人’的好处是辽东边军开始屯田,并不过分依赖朝廷,坏处是辽东边军逐渐开始向藩镇的方向发展。”
“这便是第二个阶段,收复辽东却也埋下隐患。”
天宝帝听到此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
白鹿先生缓缓说道:“然后就是第三阶段,从天宝元年至今。”
“第一阶段的战略失败,归咎于两代帝王交替的朝局变化,第三阶段其实也是如此。陛下登基的前一年,卢光弼病故,赵政出任辽东总督,陛下登基的那一年,朝局并未有什么大的变化,可陛下一定还记得天宝二年的那场大变,这场大变的影响更为深远,许多人只记得刚刚收复西北的秦襄蒙冤入狱,却不知辽东也在这场变故中受益。”
“首先就是青阳教之乱,这场青阳教之乱起于西北,迅速蔓延至大半个天下,大有当年太平道作乱的气势。然后是西北伪周格局自立,他们刚好选在金帐兵败而朝廷内乱之际,一举夺取了蜀、凉、秦三州。澹台云的伪周与金帐多有来往,地师与拔都汗私交甚笃,所以金帐不再在西北用兵,又屡屡攻打辽东。”
“打个不甚恰当的比方,当时的朝廷就是十根手指按住十只跳蚤,在这种情况下,接替张肃卿的晋王不得不将人事权下放给地方督抚们,让他们自行筹钱募兵,或是平定青阳教叛乱,如齐州,或是抵御金帐大军的进攻,如辽东。如此一来,地方督抚有了财权、人事之权,再加上本就有的兵权,便可以事事自专,这也是后来疆臣势大的原因。”
“过去多年,朝廷控制辽东的关键有两点,第一点是财权,也就是兵饷粮草,虽然辽东边军极力屯田,也只是不过分依赖朝廷,还不能自给自足。第二点是人事之权,辽东边军的人事任免升迁还是要经过五军都督府和兵部。这两点就像两条锁链,而这次放权就是朝廷亲手解开了辽东身上的锁链。”
“在辽东边军还未覆灭时,辽东豪强便与边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待到辽东边军被金帐打散,残余边军和三十万逃难辽民进入幽州,世代居于幽州的秦家等地方豪强便开始布局,随着重建辽东边军,秦家的势力随之深入到重建的辽东边军之中,对其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只是在过去多年,秦家始终藏身幕后。直到这次放权,以秦清为首的秦家终于从幕后来到台前,他开始大力整合辽东内部,又发展商贸、屯田,以一己之力支撑起了辽东边军的财政,再加上先前的种种布置,辽东藩镇正式成型。”
“陛下试想,辽东边军吃秦家的饭,拿秦家的钱,穿秦家的衣,甚至他们的家眷们也要靠着秦家的屯田、作坊、商队过活,那么他们会效忠于谁?”
“这便是老朽说的第三阶段。晋王和太后虽然有所弥补,比如意图撤掉赵政的总督之位,但终究是无济于事。到了此时,朝廷已经不敢把辽东如何了,除非是真正开战,可朝廷能打过整军经武多年的辽东吗?这已经不是个问题,主动权完全落在了辽东的手中。此时能够约束辽东的东西,只剩下虚无缥缈的大义名分。”
“更为可怕的是,随着这些年的朝局混乱,人心逐渐偏向到了辽东那一边,就连大义名分这条看不见的锁链也开始逐渐解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