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尘埃落定(三)
“叔父大人,请问安石先生呢?”王珣拱手恭敬地向王彪之问道,这位短主簿辈分太低了,见个人都得执礼。王彪之是王导的侄子,正是王珣的叔叔,而谢安虽然年纪与他相仿,但是人家的伯父谢鲲、父亲谢裒都是与王珣的祖父王导同朝为官,本人更是与王珣的叔叔王羲之结成晋秦之好,这辈分算起来也是王珣的叔叔。
“你找安石有什么事吗?”王彪之放下手里的书卷,抚着银白的胡须问道。
“回叔父大人,”王家是东晋当世名门世家,自然以礼教治学传家,所以这礼法上的规矩当然不一般。王珣恭敬地弯腰向王彪之答话,不过他的心里却对自己这位叔父不以为然,甚至还有些不满,自己为了保全晋室忙前忙后,你们几位重臣却在这里悠哉。
“我在他处打探到一些讯息,知道北府国学万余生员教授将上表朝廷,请受禅一事,各州州学学子和教授们也纷纷上表,附和受禅一事。而北府三省更是嚣张地很,中书省、门下省众人准备叩阕上表,请行受禅一事。但是最让侄儿担心的是从宫里传来的消息是太后和天子似乎已经认命了,准备赐九锡,这岂能儿戏,所以侄儿想找安石先生商谈一二。”
自宁康二年春天曾华将天子、太后和朝臣们迁到长安来之后,整个江左朝廷已经名存实亡了。曾华以监国的名义将大权尽收己手,先是将北府“三行省”升级为三省,和枢密院一起直接接管了朝廷权柄,接着曾华上表认命的荆、扬、江、广、交、宁刺史及各郡守和县令纷纷在北府当地驻军的护送下上任,接管了江左诸州的地方权力。
宁康二年五月,太后、天子和一干朝臣刚刚到达长安,曾华以江左诸州辖域广袤,上表将荆州以大江为界一分为二,北为荆州,南为湘州;北豫州依旧为豫州,治许昌,南豫州改为庐州,治庐江,淮南郡,庐江郡,宣城郡和新城郡被划在其治,让江左地区一下子多出两州,然后借口整顿地方,肃清奸逆,将江左地方完全梳理了一遍,除了冲要郡县全部换上北府嫡系外,其余过半的官吏都有北府背景。
宁康二年十月,应三省所请,天子和太后下诏,加曾华为相国,正式开始受禅的第一步。而在这段时间里,曾华继续削减江左实力,朝臣、名士和江左大世家嫡系数千人全部迁到长安,其余世家等数千人迁至洛阳。侨姓世家(永嘉之乱后,江右世家郡望南渡过江的都被称为侨姓)被勒令分家,各迁回故里。而其余江左陆、沈等原居世家因为在五斗米叛乱中元气大伤,北府没费什么力气便将他们分散迁徙,一部分北迁至长安、洛阳,留原居地也是被勒令分家,分置各郡县。而大量无主的部曲、佃户(主人家都在叛乱中被杀,他们虽然是被裹挟从逆,但是从律法上说都是“有罪”的)与被赎出来的部曲、佃户一起授田安居。由于江左大小世家豪族都欠有北府商人一笔货款,北府以此为基础,要求各幸存下来的世家以部曲、佃户做抵押,清还这笔欠款,而众江左世家、豪族也明白了北府的“经济大棒”不是吃素的,但是大势之下,谁也不敢吱声,只得乖乖地执行,而一部分欠款较少则获得真金白银的补偿。
不过曾华不会把人逼到死路上去,这世家豪族怎么说也是天下的一块柱石,尤其是在江左地区。曾华下令户部和商务部进行清算,按照各世家豪族愿意“赎给”官府的田地、佃户部曲,折合成现钱,然后算入江左各地设立的商社、工场、矿山的股份中去。北府商社、工场和矿山赚钱的本事江左各世家豪族是看在眼里的,以前是想入其门而不得,顶多就是一个合作关系,大钱都让北府赚去了,现在居然能算上“股份”了,这让江左世家豪族们好一阵为难。
收了股份吧,这一辈子荣华是不用愁了,可惜田地、部曲都没有了;不收吧,光靠那点田地,小康之家是没有问题,可是要想过上以前的日子是不用想了,早晚会败光家产。犹豫了一阵子,这些被分迁的世家豪族们终于想明白了,自己不能敬酒不吃吃罚酒,这个时代已经变了,自己必须要紧随这个时代的变化,否则会被历史和时代所抛弃。
将江左朝廷的实力收拾得差不多,北府又开始嚷嚷了,请求曾华受禅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毕竟天下大势已经摆在那里了。开始的时候,各地“改朝换代”的祥瑞一个接着一个出现,不过很快被曾华等人斥退了。身为圣教最高领袖的曾华不缺这些“天意”,而且对这些自己玩剩下的把戏更是不屑一顾。祥瑞风消失了,可是“民意大潮”却汹涌而来。国学,州学,各地乡绅士郎,军中将士,宗教人士,名士教授,纷纷联名上书,请曾华受禅。
而在这股大潮中,总有些不和谐的声音,他们都是晋室的死忠分子,他们就像是与战车决斗的螳螂,虽然勇敢但是却充满了悲壮。王珣就是其中一个。
“安石应方平(袁方平)所约,去雍州大学讲学去了。”王彪之淡淡地答道。
“雍州大学?安石先生又去雍州大学去了?昨日不是还在长安大学吗?不知叔叔能否告知侄儿,安石先生何日能回来?”王珣很郁闷地继续问道。
“估计还得有个几天吧。”王彪之抬头看了一眼王珣答道。
“叔叔,北府和秦王步步紧逼,我们不能再退让了。”王珣犹豫了一下,弯腰拱手施礼道:“还请叔叔和安石先生出面,振臂一呼,召集天下有志之士共同匡扶社稷。”
王彪之默然许久,最后才出言问道:“元琳,你知我这些日子在看什么吗?”
王珣听得一愣,心中虽然满腹的不满,但还是恭敬答道:“侄儿不知。”
“我这些日子一直再读北府所立的律法。”王彪之从书桌前站起身来,书桌靠椅都是北府特有的东西,但是几经流传,如王彪之这样的江左名士也已经习惯使用了。
“北府所立律法有《刑法典》和《民法典》,有《官府体制法》,有《商法》,有《教育法》,有《赋税法》,有《度支审计法》,有《户籍法》,有《宗教事务法》,有《兵役法》,有《情报保密法》,有《邸报出版法》,有《驿邮法》,有《盐铁专卖法》,有《海事法》,有《水土山林禁时法》,林林总总有三十余部。”王彪之一边缓缓走到王珣的跟前,一边一一数道。
“如此多的律法,正想不通江右百姓怎么受得了?重典繁律,最后还不是纲纪败坏。” 王珣很不屑地接言道。
“元琳,你真的这么想吗?”王彪之挥手示意王珣坐下后,然后坐在旁边的靠椅上幽然叹息道。
“叔叔,侄儿我……”王珣无言以对,他当然知道北府这么多律法不是胡乱立的。
“我和安石这半年来奔走长安各处,交游各色人等,就是想了解北府到底有多强盛。”说到这里,王彪之看了一眼王珣说道,“元琳,当你第一次进入到长安时,你的心里难道没有感受吗?”
是啊,当时江左朝臣来到长安时,第一个感觉就是这才是真正的王者之城,这才是天下的中心,他们心里的震撼不言而喻。
王珣没有做声,但是王彪之却明白,恐怕自己这个侄儿和自己一样,对于北府的强盛,对于长安的繁华,对于咸阳那满城的工场,对于北府路上忙碌的商旅,对于北府田地上那些满是笑脸的百姓,他们到现在心里还满是那挥不去的畏惧和无奈。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知道北府为什么会如此强盛!”王彪之默然了一会继续说道。
王珣低着头,却再也说不出话来。叔侄俩坐在那里相视无言,整个书房一片寂静,只有窗外的知了在拼命地叫。
“叔叔,那你看明白了吗?”王珣终于抬起头开口问道。
“秦王,景略,冰台,素常,武子,武生都是不世英杰,北府猛将如云,谋士如雨,齐心协力这才有今日这强盛。可是世事无长久,谁也不知道数十年后北府还会不会强盛呢?会不会像魏晋一般?”王彪之坐在那里,低首沉吟道,“故而北府大行律法,集汇北府英杰的才智,述明哪些事当行,当行者当如何行,哪些事不当行,不当行者惩戒如何,再照行地方各处及后世万代,所以秦王敢远征万里而北府照旧无恙。”
“可惜我看了这么久的北府律法,却怎么也领悟不到其中的精髓奥妙。”王彪之最后黯然道,“相差得太远了,相差得太远了,我们根本没有反击的余地。”
听到这里,王珣灰白着脸,失魂落魄看着自己的叔叔,当年桓温权势熏天,自己这位叔叔审时度势,支持桓温废立,却阻止了桓温的篡权,而今天他却放弃了吗?
“叔叔,安石先生也是这么想吗?”过了许久,王珣才艰难地挤出一句话来。
“天下英才,尽在北府。”门口突然应了一句话,王珣转过头去一看,发现谢安站在门口,不知站了多久,或许刚才他们叔侄的话都被他听到了。
“安石先生,你这是什么意思?”王珣盯着谢安看了半天才咬着牙说道,他脸上的表情就像是最后一根稻草被人捞走了一样。
谢安不顾王珣那杀人的目光,走到一张椅子前黯然坐了下来:“人心已失,大势已去,无力回天。正如真长先生所说的一样,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如何护住司马宗室这一脉子嗣。”
王珣一下子泪流满面,再也没有二话了。
过了几日,长安国学生员和雍州州学学子万余人至三省上书,王珣带着上千人冲击上书队伍,他一马当先,冲着上书队伍歇斯底里地高吼道:“大晋没有完,大晋的忠臣还没有死光!”,然后扬起紧握的拳头,向最前面的上书学子挥去。他身后的千余“保皇党”也不甘示弱,大喊着跟着冲了过来。
不一会,这两票人马就发生了肢体冲突,只见平时文质彬彬的学子名士们扭打在一起,整个三台广场顿时乱成一片。最后还是出动了数千长安巡警和侍卫军,才将场面控制住。当驱散人群后,人们才发现保皇先锋王珣安静地躺在地上的一角,嘴角、鼻孔、耳朵满是鲜血,应该是被人群殴而死。
北府学子从六岁就开始接受射箭技击训练,个个都是能文能武,而且北府多好武风,这些学子在读书时可没有少打架,自然不是江左学子名士们所能比的。王珣个子矮小,和身后的追随者一样,都属于体弱多病之流,被人数占优势的北府学子打得稀里哗啦,完全拼着一股“忠君的热忱”才坚持到最后,但是还是有上百人被打得奄奄一息,被重点照顾的王珣更是一命呜呼。
三台广场“流血冲突”发生后,“拥曾派”一下子爆发了,好像吃了天大亏的是他们一样。“拥曾派”在各州各郡举行游行,向官府递呈上表书,最后雪片一样飞向长安的三省。各州学学子教授们的上书,各州郡县主官的上书,各地乡绅父老的联名上书 ,各州府兵以营为单位的联名上书,各地驻防厢军以营为单位的联名上书,各海军舰队以各舰艇为单位的联名上书……,等等,整个北府的驿邮都在忙着传送上表。
宁康三年五月,三台广场事件没有几天,广州张育、杨光、张重、尹万和交州的杨亮、赵宝的人头陆续传到长安,最后两支打着“拥晋”旗号的武装被剿灭了,而广、交两州的乡绅父老、名士学子们的上书也跟着进了长安。
六月,有“激进分子”散布不利于晋帝的言语,说晋室从永嘉之乱遗弃中原百姓时就已经失德,已经没有资格再占着天下之主的位子了,为了不让子孙后代再被无情无德的晋室往火坑丢弃一次,这些激进分子扬言准备铲除晋室司马家,为大将军上位清除道路。
谢安和王彪之知道不能再拖延了,于是便进宫觐见天子和太后。
宁康三年七月,天子传诏天下,赐秦王、相国、大将军曾华九锡,完成了受禅的第二步,十一月,天子、太后终于颂布了禅位诏书:“夫帝德更始,三正迭兴,驭物资贤,登庸启圣,故帝迹所以代昌,王度所以改耀,革晦以明,由来尚矣。晋德沦微,危亡荐袭。隆昌凶虐,实违天地;永嘉昏暴,神州陆沉,人神共悲。三光陷落,七庙如缀。鼎业几移,含识知泯。我宣元之祚,永坠于地,顾瞻区域,翦焉已倾。
相国秦王,天诞睿哲,神纵灵武,德格玄祇,功均造物。止宗社之横流,反生民之涂炭。扶倾颓构之下,拯溺逝川之中。九区重缉,四维更纽。绝礼还纪,崩乐复张。文馆盈绅,戎亭息警。浃海宇以驰风,罄轮裳而禀朔。八表呈祥,五灵效祉。岂止鳞羽祯奇,云星瑞色而已哉!勋茂于百王,道昭乎万代,固以明配上天,光华日月者也。河岳表革命之符,图谶纪代终之运。乐推之心,幽显共积;歌颂之诚,华裔同著。民心所向,天之历数,实有所归,握镜璇枢,允集明哲。
朕虽庸蔽,暗于大道,永鉴崇替,为日已久,敢忘列代之高义,人祇之至愿乎!今便敬禅于秦王,即安偏远,依唐虞故事。”
诏书送至三省,数千汇聚在门口的世家名士闻诏后无不跪倒在地,捶地顿首,哭天抢地,如丧考妣。而聚集在广场的数十万北府百姓们却呼声震天,个个欣喜如狂。当数十名生员学子将一面两色五星旗和一面夏鼎旗举起时,整个三台广场如同沸腾了一样,所有的人用自己最大的力气向这两面旗帜欢呼。
天下人都明白了,这天恐怕要变了。
“叔父大人,请问安石先生呢?”王珣拱手恭敬地向王彪之问道,这位短主簿辈分太低了,见个人都得执礼。王彪之是王导的侄子,正是王珣的叔叔,而谢安虽然年纪与他相仿,但是人家的伯父谢鲲、父亲谢裒都是与王珣的祖父王导同朝为官,本人更是与王珣的叔叔王羲之结成晋秦之好,这辈分算起来也是王珣的叔叔。
“你找安石有什么事吗?”王彪之放下手里的书卷,抚着银白的胡须问道。
“回叔父大人,”王家是东晋当世名门世家,自然以礼教治学传家,所以这礼法上的规矩当然不一般。王珣恭敬地弯腰向王彪之答话,不过他的心里却对自己这位叔父不以为然,甚至还有些不满,自己为了保全晋室忙前忙后,你们几位重臣却在这里悠哉。
“我在他处打探到一些讯息,知道北府国学万余生员教授将上表朝廷,请受禅一事,各州州学学子和教授们也纷纷上表,附和受禅一事。而北府三省更是嚣张地很,中书省、门下省众人准备叩阕上表,请行受禅一事。但是最让侄儿担心的是从宫里传来的消息是太后和天子似乎已经认命了,准备赐九锡,这岂能儿戏,所以侄儿想找安石先生商谈一二。”
自宁康二年春天曾华将天子、太后和朝臣们迁到长安来之后,整个江左朝廷已经名存实亡了。曾华以监国的名义将大权尽收己手,先是将北府“三行省”升级为三省,和枢密院一起直接接管了朝廷权柄,接着曾华上表认命的荆、扬、江、广、交、宁刺史及各郡守和县令纷纷在北府当地驻军的护送下上任,接管了江左诸州的地方权力。
宁康二年五月,太后、天子和一干朝臣刚刚到达长安,曾华以江左诸州辖域广袤,上表将荆州以大江为界一分为二,北为荆州,南为湘州;北豫州依旧为豫州,治许昌,南豫州改为庐州,治庐江,淮南郡,庐江郡,宣城郡和新城郡被划在其治,让江左地区一下子多出两州,然后借口整顿地方,肃清奸逆,将江左地方完全梳理了一遍,除了冲要郡县全部换上北府嫡系外,其余过半的官吏都有北府背景。
宁康二年十月,应三省所请,天子和太后下诏,加曾华为相国,正式开始受禅的第一步。而在这段时间里,曾华继续削减江左实力,朝臣、名士和江左大世家嫡系数千人全部迁到长安,其余世家等数千人迁至洛阳。侨姓世家(永嘉之乱后,江右世家郡望南渡过江的都被称为侨姓)被勒令分家,各迁回故里。而其余江左陆、沈等原居世家因为在五斗米叛乱中元气大伤,北府没费什么力气便将他们分散迁徙,一部分北迁至长安、洛阳,留原居地也是被勒令分家,分置各郡县。而大量无主的部曲、佃户(主人家都在叛乱中被杀,他们虽然是被裹挟从逆,但是从律法上说都是“有罪”的)与被赎出来的部曲、佃户一起授田安居。由于江左大小世家豪族都欠有北府商人一笔货款,北府以此为基础,要求各幸存下来的世家以部曲、佃户做抵押,清还这笔欠款,而众江左世家、豪族也明白了北府的“经济大棒”不是吃素的,但是大势之下,谁也不敢吱声,只得乖乖地执行,而一部分欠款较少则获得真金白银的补偿。
不过曾华不会把人逼到死路上去,这世家豪族怎么说也是天下的一块柱石,尤其是在江左地区。曾华下令户部和商务部进行清算,按照各世家豪族愿意“赎给”官府的田地、佃户部曲,折合成现钱,然后算入江左各地设立的商社、工场、矿山的股份中去。北府商社、工场和矿山赚钱的本事江左各世家豪族是看在眼里的,以前是想入其门而不得,顶多就是一个合作关系,大钱都让北府赚去了,现在居然能算上“股份”了,这让江左世家豪族们好一阵为难。
收了股份吧,这一辈子荣华是不用愁了,可惜田地、部曲都没有了;不收吧,光靠那点田地,小康之家是没有问题,可是要想过上以前的日子是不用想了,早晚会败光家产。犹豫了一阵子,这些被分迁的世家豪族们终于想明白了,自己不能敬酒不吃吃罚酒,这个时代已经变了,自己必须要紧随这个时代的变化,否则会被历史和时代所抛弃。
将江左朝廷的实力收拾得差不多,北府又开始嚷嚷了,请求曾华受禅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毕竟天下大势已经摆在那里了。开始的时候,各地“改朝换代”的祥瑞一个接着一个出现,不过很快被曾华等人斥退了。身为圣教最高领袖的曾华不缺这些“天意”,而且对这些自己玩剩下的把戏更是不屑一顾。祥瑞风消失了,可是“民意大潮”却汹涌而来。国学,州学,各地乡绅士郎,军中将士,宗教人士,名士教授,纷纷联名上书,请曾华受禅。
而在这股大潮中,总有些不和谐的声音,他们都是晋室的死忠分子,他们就像是与战车决斗的螳螂,虽然勇敢但是却充满了悲壮。王珣就是其中一个。
“安石应方平(袁方平)所约,去雍州大学讲学去了。”王彪之淡淡地答道。
“雍州大学?安石先生又去雍州大学去了?昨日不是还在长安大学吗?不知叔叔能否告知侄儿,安石先生何日能回来?”王珣很郁闷地继续问道。
“估计还得有个几天吧。”王彪之抬头看了一眼王珣答道。
“叔叔,北府和秦王步步紧逼,我们不能再退让了。”王珣犹豫了一下,弯腰拱手施礼道:“还请叔叔和安石先生出面,振臂一呼,召集天下有志之士共同匡扶社稷。”
王彪之默然许久,最后才出言问道:“元琳,你知我这些日子在看什么吗?”
王珣听得一愣,心中虽然满腹的不满,但还是恭敬答道:“侄儿不知。”
“我这些日子一直再读北府所立的律法。”王彪之从书桌前站起身来,书桌靠椅都是北府特有的东西,但是几经流传,如王彪之这样的江左名士也已经习惯使用了。
“北府所立律法有《刑法典》和《民法典》,有《官府体制法》,有《商法》,有《教育法》,有《赋税法》,有《度支审计法》,有《户籍法》,有《宗教事务法》,有《兵役法》,有《情报保密法》,有《邸报出版法》,有《驿邮法》,有《盐铁专卖法》,有《海事法》,有《水土山林禁时法》,林林总总有三十余部。”王彪之一边缓缓走到王珣的跟前,一边一一数道。
“如此多的律法,正想不通江右百姓怎么受得了?重典繁律,最后还不是纲纪败坏。” 王珣很不屑地接言道。
“元琳,你真的这么想吗?”王彪之挥手示意王珣坐下后,然后坐在旁边的靠椅上幽然叹息道。
“叔叔,侄儿我……”王珣无言以对,他当然知道北府这么多律法不是胡乱立的。
“我和安石这半年来奔走长安各处,交游各色人等,就是想了解北府到底有多强盛。”说到这里,王彪之看了一眼王珣说道,“元琳,当你第一次进入到长安时,你的心里难道没有感受吗?”
是啊,当时江左朝臣来到长安时,第一个感觉就是这才是真正的王者之城,这才是天下的中心,他们心里的震撼不言而喻。
王珣没有做声,但是王彪之却明白,恐怕自己这个侄儿和自己一样,对于北府的强盛,对于长安的繁华,对于咸阳那满城的工场,对于北府路上忙碌的商旅,对于北府田地上那些满是笑脸的百姓,他们到现在心里还满是那挥不去的畏惧和无奈。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知道北府为什么会如此强盛!”王彪之默然了一会继续说道。
王珣低着头,却再也说不出话来。叔侄俩坐在那里相视无言,整个书房一片寂静,只有窗外的知了在拼命地叫。
“叔叔,那你看明白了吗?”王珣终于抬起头开口问道。
“秦王,景略,冰台,素常,武子,武生都是不世英杰,北府猛将如云,谋士如雨,齐心协力这才有今日这强盛。可是世事无长久,谁也不知道数十年后北府还会不会强盛呢?会不会像魏晋一般?”王彪之坐在那里,低首沉吟道,“故而北府大行律法,集汇北府英杰的才智,述明哪些事当行,当行者当如何行,哪些事不当行,不当行者惩戒如何,再照行地方各处及后世万代,所以秦王敢远征万里而北府照旧无恙。”
“可惜我看了这么久的北府律法,却怎么也领悟不到其中的精髓奥妙。”王彪之最后黯然道,“相差得太远了,相差得太远了,我们根本没有反击的余地。”
听到这里,王珣灰白着脸,失魂落魄看着自己的叔叔,当年桓温权势熏天,自己这位叔叔审时度势,支持桓温废立,却阻止了桓温的篡权,而今天他却放弃了吗?
“叔叔,安石先生也是这么想吗?”过了许久,王珣才艰难地挤出一句话来。
“天下英才,尽在北府。”门口突然应了一句话,王珣转过头去一看,发现谢安站在门口,不知站了多久,或许刚才他们叔侄的话都被他听到了。
“安石先生,你这是什么意思?”王珣盯着谢安看了半天才咬着牙说道,他脸上的表情就像是最后一根稻草被人捞走了一样。
谢安不顾王珣那杀人的目光,走到一张椅子前黯然坐了下来:“人心已失,大势已去,无力回天。正如真长先生所说的一样,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如何护住司马宗室这一脉子嗣。”
王珣一下子泪流满面,再也没有二话了。
过了几日,长安国学生员和雍州州学学子万余人至三省上书,王珣带着上千人冲击上书队伍,他一马当先,冲着上书队伍歇斯底里地高吼道:“大晋没有完,大晋的忠臣还没有死光!”,然后扬起紧握的拳头,向最前面的上书学子挥去。他身后的千余“保皇党”也不甘示弱,大喊着跟着冲了过来。
不一会,这两票人马就发生了肢体冲突,只见平时文质彬彬的学子名士们扭打在一起,整个三台广场顿时乱成一片。最后还是出动了数千长安巡警和侍卫军,才将场面控制住。当驱散人群后,人们才发现保皇先锋王珣安静地躺在地上的一角,嘴角、鼻孔、耳朵满是鲜血,应该是被人群殴而死。
北府学子从六岁就开始接受射箭技击训练,个个都是能文能武,而且北府多好武风,这些学子在读书时可没有少打架,自然不是江左学子名士们所能比的。王珣个子矮小,和身后的追随者一样,都属于体弱多病之流,被人数占优势的北府学子打得稀里哗啦,完全拼着一股“忠君的热忱”才坚持到最后,但是还是有上百人被打得奄奄一息,被重点照顾的王珣更是一命呜呼。
三台广场“流血冲突”发生后,“拥曾派”一下子爆发了,好像吃了天大亏的是他们一样。“拥曾派”在各州各郡举行游行,向官府递呈上表书,最后雪片一样飞向长安的三省。各州学学子教授们的上书,各州郡县主官的上书,各地乡绅父老的联名上书 ,各州府兵以营为单位的联名上书,各地驻防厢军以营为单位的联名上书,各海军舰队以各舰艇为单位的联名上书……,等等,整个北府的驿邮都在忙着传送上表。
宁康三年五月,三台广场事件没有几天,广州张育、杨光、张重、尹万和交州的杨亮、赵宝的人头陆续传到长安,最后两支打着“拥晋”旗号的武装被剿灭了,而广、交两州的乡绅父老、名士学子们的上书也跟着进了长安。
六月,有“激进分子”散布不利于晋帝的言语,说晋室从永嘉之乱遗弃中原百姓时就已经失德,已经没有资格再占着天下之主的位子了,为了不让子孙后代再被无情无德的晋室往火坑丢弃一次,这些激进分子扬言准备铲除晋室司马家,为大将军上位清除道路。
谢安和王彪之知道不能再拖延了,于是便进宫觐见天子和太后。
宁康三年七月,天子传诏天下,赐秦王、相国、大将军曾华九锡,完成了受禅的第二步,十一月,天子、太后终于颂布了禅位诏书:“夫帝德更始,三正迭兴,驭物资贤,登庸启圣,故帝迹所以代昌,王度所以改耀,革晦以明,由来尚矣。晋德沦微,危亡荐袭。隆昌凶虐,实违天地;永嘉昏暴,神州陆沉,人神共悲。三光陷落,七庙如缀。鼎业几移,含识知泯。我宣元之祚,永坠于地,顾瞻区域,翦焉已倾。
相国秦王,天诞睿哲,神纵灵武,德格玄祇,功均造物。止宗社之横流,反生民之涂炭。扶倾颓构之下,拯溺逝川之中。九区重缉,四维更纽。绝礼还纪,崩乐复张。文馆盈绅,戎亭息警。浃海宇以驰风,罄轮裳而禀朔。八表呈祥,五灵效祉。岂止鳞羽祯奇,云星瑞色而已哉!勋茂于百王,道昭乎万代,固以明配上天,光华日月者也。河岳表革命之符,图谶纪代终之运。乐推之心,幽显共积;歌颂之诚,华裔同著。民心所向,天之历数,实有所归,握镜璇枢,允集明哲。
朕虽庸蔽,暗于大道,永鉴崇替,为日已久,敢忘列代之高义,人祇之至愿乎!今便敬禅于秦王,即安偏远,依唐虞故事。”
诏书送至三省,数千汇聚在门口的世家名士闻诏后无不跪倒在地,捶地顿首,哭天抢地,如丧考妣。而聚集在广场的数十万北府百姓们却呼声震天,个个欣喜如狂。当数十名生员学子将一面两色五星旗和一面夏鼎旗举起时,整个三台广场如同沸腾了一样,所有的人用自己最大的力气向这两面旗帜欢呼。
天下人都明白了,这天恐怕要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