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沙场秋点兵 第075章 殿中纷争
翌日清晨,皇上早朝。(!赢话费)
文武百官,一一列位。
“皇上,平南将军在殿外恭候!”太监总管对皇帝说道。
皇帝一听,脸色一沉,说道:“宣他来见朕。”
“宣,平南将军温子君进殿!”太监总管尖声叫道。
温子君一身盔甲,迈着大步进了大殿。两旁的百官的目光都聚集在他身上,有的赞赏,有的嫉妒,有的惋惜,有的幸灾乐祸。
走到龙椅脚下,温子君站定在原地,抱拳向皇帝行礼道:“臣平南将军温子君叩见皇上,请恕臣甲胄在身,无法行下跪之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大胆!”太监总管尖叫道。
温白谦在一旁见了,冷汗直冒。前一晚,他这个宝贝长孙说自有办法应对皇上。难道就是如此大刺刺地穿着盔甲上殿,且见了皇上也不跪拜?
其他的大臣都在低头私语起来。
吏部尚书高晋德,兵部尚书俞献礼都目露喜色,而工部尚书庄仕珍,礼部尚书纪云舫却都流露出焦急之色。
太监总管正要叫大内侍卫来治平南将军的不敬之罪,却见皇帝挥了挥手,意思是要太监总管住口。
皇帝一脸龙威,面容萧肃,眼中却隐有赞赏之光。(.赢q币,)他沉声说道:“平南将军,你可知罪?”
下面的众臣心道一声“来了”,心里都不由一紧。
温子君再次抱拳行礼回道:“臣愚钝,请皇上示下!”
皇帝冷哼一声,说道:“哦?朕怎么不知温卿愚钝呢?哼!你不愚钝,却胆大之极!半个月前,朕下旨令尔率二十五万大军搬师回朝,你可有做到?你这是抗旨!”
皇帝的话刚完,吏部尚书高晋德便从百官队伍中站了出来,向皇帝行礼道:“皇上所言极是!平南将军初为人臣,便抗旨迟归,如此桀骜不逊,是可忍孰不可忍!请皇上明察,严治平南将军!”
兵部尚书俞献礼亦不甘落后,接着站了出来,向皇帝行礼道:“不仅如此,平南将军身穿战甲觐见,且见了皇上亦不行跪拜之礼,犯了大不敬之罪。请皇上明察,两罪并举,严惩不贷!”
工部尚书庄仕珍听了,脸色一变,连忙站出来,行礼道:“皇上万万不可!平南将军虽然年轻,但是他的军事才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已故将军安伯胥死伤三十万亦无法登陆的琼州,平南将军却一举成功,且节节胜利,不断收复失地。此等良才,岂能因为小小错失便弃而不用呢?”
礼部尚书纪云舫亦接道:“正是如此,平南将军虽然抗旨迟归,却把我朝准备放弃的琼州完全收复,保持了国家领土的完整。臣以为,平南将军虽有错,却没有到要治罪的地步。更何况,如今北方匈奴大举一犯,正是用人之际,以平南将军之将才,可以让他戴罪立功。待击退匈奴再论也不迟。请皇上三思。”
高晋德又站了出来,说道:“正是由于平南将军抗旨迟归,我北方守军不足,令得北方匈奴连下我朝两郡,如今直逼云中郡了!失地之责,全在平南将军。还请皇上明察!”
温白谦汗出如浆,温子君随便哪一项罪,都可以说是砍头的,他不惊才怪。于是他急忙站出来行礼道:“皇上!平南将军乃是老臣所举荐,臣有察人之罪;且其乃是老臣之长孙,臣有教化之罪。平南将军之罪,老臣愿一力承担,求皇上看在老臣一生为国的忠心上,对平南将军从轻论处!”
“一定要严惩,不治难以服众!”
“将才难得,请从宽处置!”
……
大殿内一时分成两个阵营,众说纷纭。
皇帝见状,龙颜大怒,一拍龙椅的扶手,霍地站了起来,一声龙吟道:“全都给朕住口!”
龙威一发,殿中大臣都不由地停止了口伐。整个大殿刹时变得安静。
皇帝龙目环视百官,才缓缓坐回龙椅,望向整个口战的焦点——温子君。他却有如风暴中的一块磻石,默默地立在原地。
皇帝的赞许意味更浓了。他说道:“平南将军,你可有话说?”
温子君听了,知道该自己出场了。他立即行了一礼,说道:“孟子曾经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琼州百姓乃是我泱泱大国之黎民,琼州土地乃是我泱泱大国之领地,这些是我朝能够强大的根本。皇上下旨,意在放弃琼州,实是放弃百姓之举。如果天下黎民得知朝庭之举,哪个不寒心?哪个不失望?届时,民心所失,朝庭如何取信于民?如何治理天下?”
不单皇帝听了都露出沉思的神情,就是其他百官,亦低头深思不已。
“此其一也。”温子君继续说道,“因此,臣抗旨迟归,实是顺民心,利国计之举。兵法有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臣所做一切,全是为国为民,对皇上忠心耿耿。此其二也。”
“再者,假如放弃琼州,叛军便会安于琼州吗?届时,琼州叛军挥师横渡琼州海峡,入侵我岭南,匈奴南下,致使我军首尾难顾,朝庭岂不更是危机重重?如今解决了琼州叛军,再无后顾之忧,我军才能更加专心地抗击匈奴。臣坚信,匈奴占领的两个郡,我军是一定可以收复的。”温子君说道,“臣此次早朝身披盔甲,便是向皇上表明臣之决心,并无不敬之意,望皇上明鉴!”
皇帝听了,脸色数变,等温子君说完后,却大笑起来。
文武百官都望向皇帝,不知他为何而笑。
温子君则夷然不动。
皇帝笑了几声后,击掌叫道:“好好好!果然是一个忠君忠民的好男儿!不错!朕没有看错!”
众臣皆惊。原来皇上对于平南将军的所作所为早有定论。他们一个个在下面口诛笔伐,争得你死我活的,都成了一种摆设。
不管先前两派人争论如何激烈,旗帜多么鲜明,此时都汇成了一句话:“皇上英明!”
温子君亦行了一礼,说道:“谢皇上夸奖!臣还有事要奏!”
<er>
翌日清晨,皇上早朝。(!赢话费)
文武百官,一一列位。
“皇上,平南将军在殿外恭候!”太监总管对皇帝说道。
皇帝一听,脸色一沉,说道:“宣他来见朕。”
“宣,平南将军温子君进殿!”太监总管尖声叫道。
温子君一身盔甲,迈着大步进了大殿。两旁的百官的目光都聚集在他身上,有的赞赏,有的嫉妒,有的惋惜,有的幸灾乐祸。
走到龙椅脚下,温子君站定在原地,抱拳向皇帝行礼道:“臣平南将军温子君叩见皇上,请恕臣甲胄在身,无法行下跪之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大胆!”太监总管尖叫道。
温白谦在一旁见了,冷汗直冒。前一晚,他这个宝贝长孙说自有办法应对皇上。难道就是如此大刺刺地穿着盔甲上殿,且见了皇上也不跪拜?
其他的大臣都在低头私语起来。
吏部尚书高晋德,兵部尚书俞献礼都目露喜色,而工部尚书庄仕珍,礼部尚书纪云舫却都流露出焦急之色。
太监总管正要叫大内侍卫来治平南将军的不敬之罪,却见皇帝挥了挥手,意思是要太监总管住口。
皇帝一脸龙威,面容萧肃,眼中却隐有赞赏之光。(.赢q币,)他沉声说道:“平南将军,你可知罪?”
下面的众臣心道一声“来了”,心里都不由一紧。
温子君再次抱拳行礼回道:“臣愚钝,请皇上示下!”
皇帝冷哼一声,说道:“哦?朕怎么不知温卿愚钝呢?哼!你不愚钝,却胆大之极!半个月前,朕下旨令尔率二十五万大军搬师回朝,你可有做到?你这是抗旨!”
皇帝的话刚完,吏部尚书高晋德便从百官队伍中站了出来,向皇帝行礼道:“皇上所言极是!平南将军初为人臣,便抗旨迟归,如此桀骜不逊,是可忍孰不可忍!请皇上明察,严治平南将军!”
兵部尚书俞献礼亦不甘落后,接着站了出来,向皇帝行礼道:“不仅如此,平南将军身穿战甲觐见,且见了皇上亦不行跪拜之礼,犯了大不敬之罪。请皇上明察,两罪并举,严惩不贷!”
工部尚书庄仕珍听了,脸色一变,连忙站出来,行礼道:“皇上万万不可!平南将军虽然年轻,但是他的军事才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已故将军安伯胥死伤三十万亦无法登陆的琼州,平南将军却一举成功,且节节胜利,不断收复失地。此等良才,岂能因为小小错失便弃而不用呢?”
礼部尚书纪云舫亦接道:“正是如此,平南将军虽然抗旨迟归,却把我朝准备放弃的琼州完全收复,保持了国家领土的完整。臣以为,平南将军虽有错,却没有到要治罪的地步。更何况,如今北方匈奴大举一犯,正是用人之际,以平南将军之将才,可以让他戴罪立功。待击退匈奴再论也不迟。请皇上三思。”
高晋德又站了出来,说道:“正是由于平南将军抗旨迟归,我北方守军不足,令得北方匈奴连下我朝两郡,如今直逼云中郡了!失地之责,全在平南将军。还请皇上明察!”
温白谦汗出如浆,温子君随便哪一项罪,都可以说是砍头的,他不惊才怪。于是他急忙站出来行礼道:“皇上!平南将军乃是老臣所举荐,臣有察人之罪;且其乃是老臣之长孙,臣有教化之罪。平南将军之罪,老臣愿一力承担,求皇上看在老臣一生为国的忠心上,对平南将军从轻论处!”
“一定要严惩,不治难以服众!”
“将才难得,请从宽处置!”
……
大殿内一时分成两个阵营,众说纷纭。
皇帝见状,龙颜大怒,一拍龙椅的扶手,霍地站了起来,一声龙吟道:“全都给朕住口!”
龙威一发,殿中大臣都不由地停止了口伐。整个大殿刹时变得安静。
皇帝龙目环视百官,才缓缓坐回龙椅,望向整个口战的焦点——温子君。他却有如风暴中的一块磻石,默默地立在原地。
皇帝的赞许意味更浓了。他说道:“平南将军,你可有话说?”
温子君听了,知道该自己出场了。他立即行了一礼,说道:“孟子曾经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琼州百姓乃是我泱泱大国之黎民,琼州土地乃是我泱泱大国之领地,这些是我朝能够强大的根本。皇上下旨,意在放弃琼州,实是放弃百姓之举。如果天下黎民得知朝庭之举,哪个不寒心?哪个不失望?届时,民心所失,朝庭如何取信于民?如何治理天下?”
不单皇帝听了都露出沉思的神情,就是其他百官,亦低头深思不已。
“此其一也。”温子君继续说道,“因此,臣抗旨迟归,实是顺民心,利国计之举。兵法有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臣所做一切,全是为国为民,对皇上忠心耿耿。此其二也。”
“再者,假如放弃琼州,叛军便会安于琼州吗?届时,琼州叛军挥师横渡琼州海峡,入侵我岭南,匈奴南下,致使我军首尾难顾,朝庭岂不更是危机重重?如今解决了琼州叛军,再无后顾之忧,我军才能更加专心地抗击匈奴。臣坚信,匈奴占领的两个郡,我军是一定可以收复的。”温子君说道,“臣此次早朝身披盔甲,便是向皇上表明臣之决心,并无不敬之意,望皇上明鉴!”
皇帝听了,脸色数变,等温子君说完后,却大笑起来。
文武百官都望向皇帝,不知他为何而笑。
温子君则夷然不动。
皇帝笑了几声后,击掌叫道:“好好好!果然是一个忠君忠民的好男儿!不错!朕没有看错!”
众臣皆惊。原来皇上对于平南将军的所作所为早有定论。他们一个个在下面口诛笔伐,争得你死我活的,都成了一种摆设。
不管先前两派人争论如何激烈,旗帜多么鲜明,此时都汇成了一句话:“皇上英明!”
温子君亦行了一礼,说道:“谢皇上夸奖!臣还有事要奏!”
<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