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仙芝等人纷纷拱手行礼,大笑道:“元帅这诸位将士们无恙否?”
王源哈哈笑道:“无恙无恙,只是骑兵成了步兵了,我们的马儿全部都没了。狼狈的很。”
众人大笑着来到近前,高仙芝双目炯炯看着王源,微笑点头道:“元帅此行功德圆满,所历之事我等尽皆知晓。元帅真乃神人也,请受我等一拜。”
高仙芝撩起盔甲单膝跪地拱手,众将领呼啦啦跪倒在地行礼。王源忙叫道:“莫要如此,快起来,那里有这么多礼节。你们要是如此,我可也要跪下了。兄长,你知道我不喜欢人跟我行这样的大礼,你知道我喜欢什么样的礼节。”
高仙芝呵呵一笑起身道:“我当然知道你喜欢什么样的礼节,为兄本不惯这样的礼节,但为了你,为兄可破例一次。”
众人不明白高仙芝和王源说的是什么意思,但见高仙芝将双臂张开,众人顿时明白了过来。这原来是王源和高仙芝见面时喜欢的拥抱之礼,高仙芝显然是不习惯的,但现在他也居然主动如此了。
王源哈哈大笑着和高仙芝拥抱在一起,互相拍着后背大笑不已。周围众人侧目不已,连李欣儿等人都红着脸心中暗想:夫君该不会真的和高仙芝有些什么吧。
当下众人一一见面行礼,久别重逢当然无不欢喜。杜甫特意将王源拉到一旁,连声赞叹王源此行之所为。言谈之间王源才知道,自己一日间连袭三座城池的事情早在月前便已经传遍了各处。军中将士无不欢欣鼓舞。
“王元帅,杜某对你当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杜某真想如同你那般驰骋疆场为国杀敌,杜某到此时才知道,原来以前杜某的一些想法都是不对的。杜某以前总以为自己怀才不遇,但其实到现在我才知道,其实我是井底之蛙罢了。还是能力不够,本领不强,但只要有真本事,即便身处逆境也一样可以履险如平地,杜某需要的是真正的让自己有本事才是。”
王源忙道:“杜兄万万不要这么说。杜兄,我说句老实话,杜兄所长之事乃是文采诗情。用杜兄手中之笔,替天下人传递心声,这也和领军打仗杀敌是同样有意义之事,却不必舍长取短,非要学我们这种人。在我看来,天下之所以如此浩劫动荡,乃是教化不够之故,杜兄该从这根子上想办法改善才是。”
杜甫呆呆无语,喃喃道:“这番话我倒是第一次听说,不过却似乎说出了我一直以来的困惑。这件事我恐要好好的想个清楚了。”
王源笑道:“正是要好好的想,杜兄大才,必能想的透彻。总而言之,我觉得将来天下叛乱平定之后,需要杜兄这样的人好好的想一想如何才能更好的避免这些涂炭之事。这些事一时半会儿也说不清楚,咱们抽个时间好好的聊一聊,我很想和杜兄这样的人探讨这些事情。”
杜甫连连点头,正要说话。却听高仙芝大声道:“咱们也不用在这里互相说个没完了。大营之中备有酒宴,咱们回营入席,再聆听王元帅这一路上的艰险和精彩之事。为了庆祝王元帅凯旋,今晚军中可破例一次,诸位可以畅饮美酒不醉不归。”
众人齐声叫好,喜笑颜开。一行人当即簇拥着王源等人上了带来的马匹,在夕阳的余晖之下疾驰往北,回归大营。
当晚神策军大营之中气氛热烈。王元帅平安归来让全军将士情绪高昂。要知道王元帅可是只带着三千骑兵深入敌后的,这件事在军中传开之后,几乎没有人不担心元帅安危的。而现在王元帅不但平安归来,而且在这近两个月的行程之中横扫了叛军腹地,在叛军围剿之下救出了数万军民百姓,这简直就是一个神话。
帅帐之中巨烛高烧,军中难得奢侈一回,摆下了奢华的宴席,众将领觥筹交错,欢声笑语不绝于耳。直到二更时分,酒席才慢慢散去,众将领也都纷纷向王源拱手告辞回营。
最后一名将领离去之后,大帐内静了下来。王源转过身来,见高仙芝也站起身来似乎要离开的样子,王源忙道:“兄长且慢走,难道兄长没有什么话要跟我说么?我可是有好多事要请教兄长呢。”
高仙芝微笑道:“当然有很多事情要和你商议,但你一路辛苦,今晚该早些休息才是。待明日养足精神咱们再说也不迟。”
王源摆手笑道:“兄长,心中藏着那么多的事情要问,你叫我今晚如何安生?今晚你我兄弟抵足而眠,谈个通宵又有何妨?”
高仙芝呵呵笑道:“也好,你心里有事睡不着,我又何尝能睡的安稳。今晚咱们便聊个通宵,很多事也是需要向你禀明,你这一去两个月的时间,出了不少事情呢。”
王源微笑点头,当下命亲兵收拾了杯盘狼藉的桌案,将大帐内清扫干净,在大帐的一角摆下小几,搬了两张凳子摆在小几旁。命人送了一壶热茶上来,熄了帐内的灯火,只点一盏烛台在小几上。两人斟了茶水对面而坐,开始谈及别后之事。
王源先详细的将自己此次前往平原城的经过和高仙芝说了一遍,高仙芝听的目不转睛,端着茶水直到王源说到终于渡河成功抵达黄河南岸时,才想起来喝一口茶水。
“贤弟,之前我只是听到了你此去行程的大概事略,却没想到其中细节竟然如此的惊险。早知如此,当初我怎也不会让你去冒险的。一下子吸引了那么多兵马去围剿你们,这要是出了差错,该如何是好?”高仙芝咂嘴道。
王源呵呵笑道:“确实是够惊险的,我也没料到会招惹到那么多的叛军前来围剿。说实话,好几次我都以为自己无法脱困了,好在老天庇佑,总算是成功脱困。”
高仙芝苦笑道:“你攻了壶关,又连续攻下了三座敌军城池,杀了上万守军,闹得惊天动地,还指望着安禄山不调集重兵去对付你?但不得不说,此行大挫叛军士气,大振我大唐军民之威。你可知道,你一日袭三城之事已经传遍四方,经过此事,你已经是我大唐军民心中的传奇人物了。就连我听到这个消息也是惊讶无比,本来我还有些不太相信,经过多方打探求证,方知此事是真,愚兄也是佩服的不得了。贤弟,之前人称我二人为大唐双壁,现在我才知道,愚兄岂能与你齐名。此事若是我领军前往,恐怕无论如何也没有你的胆量和气魄,无法同你那般游刃自如玩弄叛军于股掌之上呢。”
王源哈哈笑道:“兄长,你这是要折煞我么?我只能说一切都是天意而已,我也是为了能逃出来竭尽全力,差一点便死在那里了。反倒是兄长行事沉稳,你若前去一定会更为稳妥的救出平原城军民,根本不会如我这般惹上这么多敌兵。你我行事各有各的手段,我知道自己的本事有多少,兄长可不要把我捧得那么高,会摔死我的。”
高仙芝也呵呵笑了起来。以前的高仙芝可是个高傲之极的人,要他亲口承认别人比自己强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但高仙芝在经历了很多重大的变故之后,已经变得内敛沉稳了许多。特别是和王源交好之后,王源的所有行为和举措都看在眼里,对王源确实钦佩有加。之前有人将两人并称为大唐双壁,高仙芝在某些时候还会觉得这是贬低了自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却越来越发现自己其实和王源之间有了很大的差距。高仙芝虽然性子高傲,但他却不是个小心眼的人,对于这一点他也是坦然承认的。这一次王源只带着三千骑兵便将叛军腹地搅的天翻地覆的事情,高仙芝更是自愧不如,所以才说出那些话来。那些话都是肺腑之言,可不是故意要抬高王源。
第885章 变局
“这一次虽然凶险,但我认为最大的收获不仅是救了颜真卿等数万军民脱险。更大的收获是,我沿途巡视南岸郡县防御,带去了朝廷的消息,让南岸城池的军民们坚定了守城拒敌的信念。而且我们也明确的得知了叛军正在准备渡河南攻的消息。这才是我认为最有价值的事情。”王源喝了口茶水沉声道。
高仙芝点头道:“此言甚是。我估摸着,那严庄既是什么征南大元帅之职,他那五万兵马恐怕原本是用来渡河南击的。只是被你在腹地闹得天翻地覆,这才被派去调去围剿你们。只可惜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但没有围剿成功,反倒暴露了他们即将南征的目的。”
王源点头道:“英雄所见略同,我也是这么想的。不过我奇怪的是,那五万兵马是从何处调集的。看那五万兵马的装备甚是齐全,不像是新募的兵马,难不成叛军将洛阳禁军尽数抽调作为南征的主力么?这恐不太可能。安禄山定都洛阳,洛阳怎会空虚?难道说当初我们计算叛军兵力的时候,居然漏算了这么多的兵马么?”
高仙芝呵呵笑道:“你有所不知,这五万兵力是从长安调走的。一个月前叛军从长安调集了十万兵马东进,我得到消息率军前来堵截,但却迟了一步,被他们早了半日抵达潼关了。”
“调集的是长安的兵马?那岂非是说,长安城中的兵力只剩下十万人了?”王源惊愕道。
高仙芝点头道:“确实如此。我当时判断这十万兵马之所以被抽调离开,恐是要往南攻击南方州府的。于是我准备下令进攻长安以牵制这十万兵马回头救援。但是我却终于没有那么做。”
王源微笑道:“这看起来是个攻城的好机会呢。兄长为何按兵不动呢?”
高仙芝沉吟道:“我几乎便要动手了,但我探明了情形之后打消了这个念头。我派人混入长安城中,得到消息是严庄带走的十万兵马大多为老弱之兵和新兵,留下的十万守城兵马皆为精锐。而且史思明已经开始在城中大肆拉丁入军,短短数日便得数万新兵。这种情形下,攻城其实并无把握。所以我决定放弃攻城的打算,等待你回来共同定夺此事。你该不会以为我贻误军机吧。”
王源摇头呵呵笑道:“我怎会这么想。换作是我也绝不会贸然出击的。其实我本就没打算直接进攻长安城,否则当初我怎会抛下大军而走。兄长做的对,在我看来,即便是长安城中少了十万兵马,城防坚固的长安城也非旦夕能攻下的。我们的兵马有限,或许此时强攻长安会有机会,但也一定会有大量伤亡。攻下之后也无力再进一步,必将陷入困顿之局。”
高仙芝笑道:“你能这么想我便放心了,我还担心你会责怪我贻误战机。但其实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个机会。相反还可能会因为昏了头造成巨大的损失。”
王源点头道:“你我的想法总是不谋而合。事实上就目前的局势而言,我并不认为这是进攻的好时机。相较于攻城收复失地之事,我反而更担心朝廷内务之事。要知道今年冬天必然是个难熬的冬天,今年是大旱之年,一年战乱下来,百姓们的钱财物资消耗殆尽,这个冬天的首要之务便是要让百姓安稳渡过这个严冬。若这件事办不好,百姓在严冬苦逼之下恐怕将很难生存。一旦安顿赈济之事不能妥善解决,我担心将生内乱。平叛不仅是攻城收复失地,安顿民心不乱也是平叛成功的保证。”
高仙芝点头道:“贤弟所言甚是,和愚兄所想不谋而合。与其没有把握的攻城,倒不如不攻。内政是平叛的保证,今年冬天是个严冬,蜀地数百万百姓的安顿和稳定才是重中之重。我大军不如困住长安城,叛军在城中也必然消耗大量的粮草物资,但他们得不到补充。或许明年春暖花开之时攻城才是最佳时机。”
王源笑道:“既然你也是这么认为的,我看我们便定下此策略,不必急着攻城。只困住他们,先稳定内政再说。”
高仙芝看着王源道:“你我虽然是这么想的,但是我不得不告诉你,有人怕是等不及了。我正要告诉你一件事情,月前,陛下从成都来了圣旨,对我们迟迟不攻长安的举动颇有微词,要求我们尽快把握机会攻下长安城呢。”
王源皱眉愕然道:“你是说陛下又来催促我们攻下长安么?”
高仙芝缓缓点头道:“正是。”
王源的眉头拧成一个疙瘩,沉声道:“陛下再三保证不对军务插手干涉,怎地又有此行为?陛下到底是怎么想的。”
高仙芝轻叹道:“陛下的旨意之中虽然言辞甚是温和,但字里行间却很是有些不满。圣旨中言道,既然叛军从长安调兵十万,长安兵力空虚,正是攻城的好机会。陛下问我们为何还不趁机攻城。而且,你离开大军去往平原城救援颜真卿的事情,陛下显然也是不太高兴的。陛下圣旨中提了几句,说什么‘主帅不思收复失地反而为救一城而舍大军孤身涉险,此举舍本逐末有欠考虑。’”
王源眉头拧成一股疙瘩,沉吟不语。
高仙芝低声道:“我写了封奏折解释,告诉陛下攻城时机并不成熟,且将你救援平原城的初衷和意义所在上奏了陛下。然而陛下的回答却说,他征询了朝中群臣和将领的意见,朝臣们都说收复长安的机会已经到来,言辞中竟有斥责我们欺瞒军务之意。还说你去救援平原城之时,军中有人反对,你却一意孤行,反而斥责提出反对意见之人,无视军中将领意见云云。”
王源缓缓将手中茶盅放在小几上,沉吟片刻道:“看来是有人在陛下耳边吹我们的风了。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十之八九是李光弼和郭子仪说了些话。否则陛下怎知当日讨论是否救援平原的情形。”
高仙芝点头道:“你明白就好,我不妨再将一事告诉你。陛下因为郭子仪和李光弼坚守朔方有功,已经下旨授李光弼户部尚书兼朔方节度使。授郭子仪羽林大将军、兵部右侍郎兼河东节度使之职。命他二人前往河东陇右两道重整兵马。下旨让我们将他们带来的两万河西和陇右军残部归还二人。听说,陛下要两人积聚兵马从上路攻袭安禄山的腹地老巢,要我们攻击长安一线,拖住叛军不许让他们回撤救援。”
王源惊愕道:“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高仙芝道:“郭子仪和李光弼已经在十日前抵达陇右河西两道,如今落足于灵州。那两万兵马我也不得不归还给了他们,因为那本是原本属于他们的兵马。”
王源冷声道:“属于他们的兵马?那我这个征伐平叛大元帅算什么?他们二人的兵马难道可不受我管束么?那两万兵马在我这里养的壮实了,不为我攻长安出力,反倒被他们轻易的拿走了?兄长,此事你不该答应。”
高仙芝皱眉道:“我也知道你知道后肯定不高兴,但我想,何必为了这两万兵马弄得不愉快?此事是陛下下旨要求的,若是不许,岂非驳了陛下的面子,闹得满城风雨?”
王源冷笑道:“他让李光弼和郭子仪另率兵马平叛,何曾给了我面子?这二人所领之兵居然不在我这兵马大元帅的统率之下,把我至于何处?陛下做这些决定的时候可曾考虑过我的感受?”
高仙芝低声劝慰道:“贤弟,陛下可能是因为我们久不攻长安所以故意任命李光弼和郭子仪重组兵马,用意自然是表达不满,刺激我们抓紧收复失地之举。陛下也没下旨说这二人不受我们节制呢。”
王源看着高仙芝叹息一声道:“兄长啊,你还看不明白么?陛下此举其实便是要另起炉灶啊。当初房琯和李瑁要重建禁军,现在李光弼和郭子仪又重拉兵马,这都表明了一件事,那便是陛下对我们的不信任。他觉得我们对他不忠心,所以不断的想办法以各种理由建立一直兵马抗衡我们罢了。自始至终他对我们都是不信任的,这已经是很明显的事情了。”
高仙芝看着王源道:“贤弟,你真当我不知道陛下的心思么?但即便知道陛下的心思又能如何?你难道会因为此事回成都和陛下理论么?李光弼和郭子仪若能在河西和陇右领军东进,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长安一线我们给叛军巨大压力,他们若是真能突破东面的防守而突入叛军腹地,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你我的目的不都是为了平叛么?但能平息叛乱,便是你我心中所愿。咱们大可不必为了此事和陛下计较。既然陛下已有猜忌之心,咱们又何必去为此事去争执?此时此刻,若是闹得满城风雨,于大局是否有利?若是无法得到你想要的结果,你又是否会抛下一切不管?”
王源吸了冷气,慢慢的冷静了下来。他的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但冷静下来一想,玄宗既然明知此举一定会招致自己的愤怒,但他还是这么做了,那只能说明一件事,便是玄宗铁了心要这么做了。就算自己回成都跟他理论,也未见得便有好的结果。相反,兴师问罪之举反而会给人以咄咄逼人之感。玄宗不是傻子,上次自己强势反击杀了房琯之后,一个老谋深算的皇帝绝不可能犯第二次错误。也就是说他敢于如此,若非已经做好了应付自己反击的准备,便是已经决意不再会向自己妥协。
那么在这种情形下,自己若是一怒之下回成都和他理论,反而可能会正中他的下怀。自己也不可能一赌气便撂挑子不干,那样玄宗极有可能会顺水推舟免了自己这个大元帅。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一切难道要拱手送人?而自己一旦失去兵权,下场会是如何?这不难想象。要么自己便跟玄宗来硬的,直接撕破脸皮来个逼宫行动,这当然是易如反掌。然而此举带来的后果也难以想象,在叛军未灭的情况下,自己再行此举,不仅天下大乱难平,而且将会坐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指责。接下来的路自己便很难走了。难道自己要走安禄山的路?直接扯旗造反?那是王源绝不愿意做的,除非到了万不得已的那一天。
从战略上而言,高仙芝所言不错。若是李光弼和郭子仪当真能撑住北线的一片天,对于平叛之事或有助益。若是自己过于在乎权力上的得失,不免被包括高仙芝在内的人看做是自己只在乎权力而不在乎平叛大局。虽然不至于让自己名声扫地,但对于自己的声望是有较大损害的。
思量良久,王源决定咽下这口恶气。既然大家都能看出来这次是陛下的不地道,那么这个亏未必便是亏。吃了这个亏未必便是坏事。自己的实力并未受损,而且会赢得更多的同情分,这或许正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况且自己在没弄清楚为何玄宗会执意如此的真正原因之前,轻举妄动是不智之举。玄宗等着自己发飙,自己偏偏不发飙,这或许会是更好的应对之策。
“兄长说的在理,我实不必为此事而愤怒。无论如何,平叛乃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只要于平叛有利,我又何必计较这些。陛下要怎么做便随他去吧,我等无愧于心便可。多谢兄长教诲。”王源吁了口道。
高仙芝叹了口气道:“贤弟,你能这么想便是最好。我何尝不是和你一样的愤怒的和失望。但是正如你所言,我等无愧于心便可,我们是为了天下百姓,不是为了某一人而尽忠。他可不仁,我们不能不义。当前局势不能自乱阵脚,有人看不清大局,我们可不能跟着一起犯糊涂。况且陛下此举对我大军并无妨害。”
王源笑道:“兄长深明大义,我很感激。兄长,我想这两日便动身回成都去,还需要兄长继续在此辛苦领军了。”
高仙芝愕然道:“你怎地还是要回成都理论?刚才的话都白说了不成?”
王源笑道:“兄长放心,我回去并非为了这件事。这件事我一个字也不会提。莫忘了我们刚才所说的事情,我回去要安排百姓过冬之事,另外丰王爷和颜太守我也要送到成都去,我想亲自跟陛下解释此次援救平原城以及巡察黄河南岸各郡县州府之事。我们暂不攻长安的打算也要跟朝廷解释清楚。我不想闹得误会连连,到时候弄得满城风雨。这些事都需要妥善处理,我不能不回成都一趟。”
高仙芝点头道:“说的也是,你是相国,也确实需要你去安排一些事情。但你要向我保证,绝不因为李光弼和郭子仪的事情和陛下起争执。”
王源呵呵笑道:“兄长放心,你当我是什么人,我说不计较便是不计较。只是我又要离开军中,军中事务又要让兄长操心了。”
高仙芝摆手道:“自己兄弟,说这些作甚?这都是分内之事罢了。”
两人在大帐孤灯下谈谈说说,不知时间流逝。直到闻营中四更更鼓敲响,才发现夜色已深。高仙芝也并没有和王源一起入内抵足而眠,在王源的目送下踏着深夜的秋霜回帐休息。
……
次日上午,王源在高仙芝的引领下巡视了大军营盘。高仙芝选择将大军的营盘驻扎在长安东十里灞河两岸,沿着灞河两岸形成一个方圆五六里的大营盘,前营距离长安东城门不过五里之遥。此处扎营得天独厚具有封锁长安东边的通道的作用,军营将灞河上的三座桥梁尽数被囊括在内,长安往东的通道被彻底掐断。
并且,军营之中有大批的房舍和院落在此,那是之前矗立在灞河两岸的大唐贵胄们在城外的别苑和府邸。这些宅邸原本都豪华阔大,沿着灞河两岸排列,在灞河两岸形成了一座小小的城镇的规模。因为有了这些宅邸庭院,大军的物资器械也就有了合适存放之所,无需露天堆放。同时大批的兵士们也有住宿之处,到了严冬之际也是可以挡风御寒的。对王源而言,如果大军最终必须要在长安郊外困守过冬的话,营寨稍加改造,那是绝对可以度过长安严酷的冬天的。
在策马经过灞桥的时候,王源勒马于桥头观看灞桥两岸的风景,不禁唏嘘不已。他倒不是感叹营寨的连绵宏大,而是在感叹沧海桑田之变。记得当年自己第一次来到灞桥的时候,是被邀请参加虢国夫人在灞桥西岸的东园之中的一场踏春聚会。正是在那场聚会上,还懵懂无知没有从穿越的迷茫中走出来的自己遇见了杨家的那三姐妹。正是在那成聚会上,自己的新编《清平乐》以及一首古风《袖底风》传唱开来,在长安名声日隆。也正是在那场聚会上,自己遇到了那个给自己带来无穷麻烦的虢国夫人,以至于终于逼得自己动手杀了她。也同样在那场聚会上,自己遇到了秦国夫人,并且逐渐两情相悦,并让自己受益良多。
总而言之,此处对于王源而言,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也勾起了王源很久没有触及的回忆。然而,此刻眼前的灞桥两岸早已面目全非。灞桥的流水依旧哗哗的流淌着,然而两岸却已经景象大变。
当年柳浪如堤中花团锦簇琼楼玉宇林立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两岸的柳树几乎已经全部被砍伐殆尽,变成了光秃秃的一片。这些柳树全部被当做营寨的木栏甚至是烧火的柴薪,而且也为了不遮挡视线,故而被砍的干干净净。没有了树木的掩映,那些河岸上的庭院和楼阁显得突兀丑陋无比,没有丝毫的美感。
当然,这并非完全是神策军的“功劳”,早在叛军攻占长安之时,这里便已经被叛军们糟蹋的一塌糊涂。从那时起,灞桥两岸便不再是长安的盛景之处,而是铁蹄践踏的缩影了。近一年的时间,唯有灞桥和桥下流水依旧,默默见证了这场大乱给这一小片地方所带来的巨大改变。
沧海桑田,原来无需百年千年之变。在残酷的战争践踏之下,短短一年时间,便可以改变一切。战争是残酷的,要恢复这些美好的景物的前提便是结束这场战争。也许时间会治愈战争在大地上留下的伤痕,也许某一天,这里依旧是自己心目中的那个样子。王源唏嘘良久,终于策马缓缓下桥,往西边的前营而去。
距离长安五里的大军前营气势恢宏。高大的营门两侧土木营墙绵延围绕。数十座高大的箭塔沿着营地前沿矗立着。营前平坦的开阔地面上,战马纵横烟尘四起,无数的攻城器械矗立在前营之中随时待发。马步兵忙而不乱,龙精虎猛,士气高昂。
王源等人策马抵达长安东城门外两里处,长安城在秋阳照耀之下巍峨耸立,远远可见城墙上方士兵林立旌旗招展,一副如临大敌之景。无数的百姓被驱赶着搬运沙土泥包上城,将本已坚固高大的城墙无限制的加固着。城墙上方的箭塔多的如同塔林一般,还有不少箭塔正在开工。城墙下方的地面上挖着无数条壕沟和陷阱,里边的尖桩密密匝匝,很远都能看的清楚。
眼前的这座长安城已经完全不是王源印象中的城池,整座长安城完全已经抛弃了恢宏威武和华美的气势,完全武装到了牙齿,像一个浑身带刺皮厚牙尖的大豪猪一般,让人望而生畏。
第886章 回川
“贤弟你看,史思明已经铁了心要死守长安了,依托这样的城防,别说是十几万兵马,便只有数万大军,也能死守数年。只要物资粮草充足的话。强攻之策绝不可取。”高仙芝策马在旁,沉声说道。
王源微笑道:“然而十个月前,长安城数日便易主,可见城池之固也非决定一切的原因,关键还是在守城之人。平原小城的城防比这里可差的太多了,颜真卿还不是死守了九个月么?城防之固可破,人心之固比之城防之固更加的牢不可破。”
“贤弟说的是。不过眼下史思明守城,不可小觑。此人身经百战,又处于绝境之中,必死守城池不失。”
“是的,所以我们才不能强攻城池,我可不想将十一万神策军都送在这里。”王源点头道。
“那是自然,我们要做的便是困住史思明。其他三个方向我都派下了兵马监视,以防叛军出城滋扰周边被我收复之地。东南西三个方向我都设立了简易的营地。但他们有从其他方向出城异动的迹象,便以烽火为号通知我们。我便会派骑兵立即出动予以歼灭。”
王源点头道:“这一点倒是不足为虑,他们即便从其他方向有所异动,也不过是小股兵马的滋扰,成不了气候站不稳脚跟。史思明再傻也不会傻到兵马倾巢出城攻击周边城池,咱们即便是放着其他方向不设防,他也绝不会轻易出长安的。因为离开长安城的庇佑,他便是自寻死路。唯一需要防备的便是南城通向金州的粮道,需要重兵巡视把守,不能被他投机断了粮道,那可是我大军的生死线。只要保证粮道的畅通,咱们便可牢牢的将他锁在长安城中。”
“贤弟说的很是。不过冬天就要到了,这对大军而言是个巨大的考验。我想请贤弟这次回成都调拨大批棉衣炭薪运来。虽然此时才是深秋,但此刻不准备已经迟了。”高仙芝道。
“我会的,所以说这一次我必须回成都一趟,为了保证物资的充足供应,我必须要亲自督办,他人假手我并不放心。对了,对于潼关方向的敌军,不知兄长怎么考虑的。兄长想过没有,若潼关之敌出动,和长安的叛军东西夹击我大军的话,那会不会造成威胁。据称潼关守军数量高达八万余,那可是个不小的数目。”
高仙芝笑道:“贤弟不用多虑,其实我们若是攻潼关的话怕是早就下了潼关了。从西往东攻击潼关如探囊取物一般的容易,只是我不想那么做罢了。攻下了潼关我大军也无法东进,因为我们一旦东进,便无法钳制史思明的兵马。若史思明挺兵进逼陇右和蜀地,我们还不得不回兵来援。说实话,我倒是希望留着潼关的兵马,让他们能铤而走险东西夹击我们。那样我们便可和他们进行一场旷野之中的大决战。虽然以十一万对近二十万叛军,兵力上看似劣势,但愚兄以为我们根本不怵他们。以我军战力,我有绝对的把握战而胜之。只可惜潼关之敌根本就不敢出击,不是我小瞧他们,之前我命人在潼关以西耀武扬威诱其作战,潼关守军连个头都不敢冒,一个个都成了缩头乌龟了。”
王源哈哈大笑道:“听兄长这么一说,我也甚是期待这场大决战呢,可惜潼关的叛军不一定有这么大的胆子。他们不出击,史思明便也只敢做缩头乌龟了。看来兄长对形势一目了然,早已成竹在胸,足见兄长领军比我高明百倍。我看我还是去处理好后勤之事和百姓们的过冬之事,那才是我该干的。”
高仙芝呵呵笑道:“你要做的事可比我这里的事情要重要和艰难的多呢。”
巡查完营寨以及和高仙芝做了深入的交流之后,王源彻底放下心来。现在的局面是己方占据着主动,虽然叛军看似兵马众多,但其实他们都动弹不得。只是己方也暂时无法攻击,双方只能在此对峙消耗,等待一个破局的机会。王源也不知道破局的时机何时会到来,但要他遵照玄宗的命令去强攻长安,王源却也是绝不会同意的。
王源哈哈笑道:“无恙无恙,只是骑兵成了步兵了,我们的马儿全部都没了。狼狈的很。”
众人大笑着来到近前,高仙芝双目炯炯看着王源,微笑点头道:“元帅此行功德圆满,所历之事我等尽皆知晓。元帅真乃神人也,请受我等一拜。”
高仙芝撩起盔甲单膝跪地拱手,众将领呼啦啦跪倒在地行礼。王源忙叫道:“莫要如此,快起来,那里有这么多礼节。你们要是如此,我可也要跪下了。兄长,你知道我不喜欢人跟我行这样的大礼,你知道我喜欢什么样的礼节。”
高仙芝呵呵一笑起身道:“我当然知道你喜欢什么样的礼节,为兄本不惯这样的礼节,但为了你,为兄可破例一次。”
众人不明白高仙芝和王源说的是什么意思,但见高仙芝将双臂张开,众人顿时明白了过来。这原来是王源和高仙芝见面时喜欢的拥抱之礼,高仙芝显然是不习惯的,但现在他也居然主动如此了。
王源哈哈大笑着和高仙芝拥抱在一起,互相拍着后背大笑不已。周围众人侧目不已,连李欣儿等人都红着脸心中暗想:夫君该不会真的和高仙芝有些什么吧。
当下众人一一见面行礼,久别重逢当然无不欢喜。杜甫特意将王源拉到一旁,连声赞叹王源此行之所为。言谈之间王源才知道,自己一日间连袭三座城池的事情早在月前便已经传遍了各处。军中将士无不欢欣鼓舞。
“王元帅,杜某对你当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杜某真想如同你那般驰骋疆场为国杀敌,杜某到此时才知道,原来以前杜某的一些想法都是不对的。杜某以前总以为自己怀才不遇,但其实到现在我才知道,其实我是井底之蛙罢了。还是能力不够,本领不强,但只要有真本事,即便身处逆境也一样可以履险如平地,杜某需要的是真正的让自己有本事才是。”
王源忙道:“杜兄万万不要这么说。杜兄,我说句老实话,杜兄所长之事乃是文采诗情。用杜兄手中之笔,替天下人传递心声,这也和领军打仗杀敌是同样有意义之事,却不必舍长取短,非要学我们这种人。在我看来,天下之所以如此浩劫动荡,乃是教化不够之故,杜兄该从这根子上想办法改善才是。”
杜甫呆呆无语,喃喃道:“这番话我倒是第一次听说,不过却似乎说出了我一直以来的困惑。这件事我恐要好好的想个清楚了。”
王源笑道:“正是要好好的想,杜兄大才,必能想的透彻。总而言之,我觉得将来天下叛乱平定之后,需要杜兄这样的人好好的想一想如何才能更好的避免这些涂炭之事。这些事一时半会儿也说不清楚,咱们抽个时间好好的聊一聊,我很想和杜兄这样的人探讨这些事情。”
杜甫连连点头,正要说话。却听高仙芝大声道:“咱们也不用在这里互相说个没完了。大营之中备有酒宴,咱们回营入席,再聆听王元帅这一路上的艰险和精彩之事。为了庆祝王元帅凯旋,今晚军中可破例一次,诸位可以畅饮美酒不醉不归。”
众人齐声叫好,喜笑颜开。一行人当即簇拥着王源等人上了带来的马匹,在夕阳的余晖之下疾驰往北,回归大营。
当晚神策军大营之中气氛热烈。王元帅平安归来让全军将士情绪高昂。要知道王元帅可是只带着三千骑兵深入敌后的,这件事在军中传开之后,几乎没有人不担心元帅安危的。而现在王元帅不但平安归来,而且在这近两个月的行程之中横扫了叛军腹地,在叛军围剿之下救出了数万军民百姓,这简直就是一个神话。
帅帐之中巨烛高烧,军中难得奢侈一回,摆下了奢华的宴席,众将领觥筹交错,欢声笑语不绝于耳。直到二更时分,酒席才慢慢散去,众将领也都纷纷向王源拱手告辞回营。
最后一名将领离去之后,大帐内静了下来。王源转过身来,见高仙芝也站起身来似乎要离开的样子,王源忙道:“兄长且慢走,难道兄长没有什么话要跟我说么?我可是有好多事要请教兄长呢。”
高仙芝微笑道:“当然有很多事情要和你商议,但你一路辛苦,今晚该早些休息才是。待明日养足精神咱们再说也不迟。”
王源摆手笑道:“兄长,心中藏着那么多的事情要问,你叫我今晚如何安生?今晚你我兄弟抵足而眠,谈个通宵又有何妨?”
高仙芝呵呵笑道:“也好,你心里有事睡不着,我又何尝能睡的安稳。今晚咱们便聊个通宵,很多事也是需要向你禀明,你这一去两个月的时间,出了不少事情呢。”
王源微笑点头,当下命亲兵收拾了杯盘狼藉的桌案,将大帐内清扫干净,在大帐的一角摆下小几,搬了两张凳子摆在小几旁。命人送了一壶热茶上来,熄了帐内的灯火,只点一盏烛台在小几上。两人斟了茶水对面而坐,开始谈及别后之事。
王源先详细的将自己此次前往平原城的经过和高仙芝说了一遍,高仙芝听的目不转睛,端着茶水直到王源说到终于渡河成功抵达黄河南岸时,才想起来喝一口茶水。
“贤弟,之前我只是听到了你此去行程的大概事略,却没想到其中细节竟然如此的惊险。早知如此,当初我怎也不会让你去冒险的。一下子吸引了那么多兵马去围剿你们,这要是出了差错,该如何是好?”高仙芝咂嘴道。
王源呵呵笑道:“确实是够惊险的,我也没料到会招惹到那么多的叛军前来围剿。说实话,好几次我都以为自己无法脱困了,好在老天庇佑,总算是成功脱困。”
高仙芝苦笑道:“你攻了壶关,又连续攻下了三座敌军城池,杀了上万守军,闹得惊天动地,还指望着安禄山不调集重兵去对付你?但不得不说,此行大挫叛军士气,大振我大唐军民之威。你可知道,你一日袭三城之事已经传遍四方,经过此事,你已经是我大唐军民心中的传奇人物了。就连我听到这个消息也是惊讶无比,本来我还有些不太相信,经过多方打探求证,方知此事是真,愚兄也是佩服的不得了。贤弟,之前人称我二人为大唐双壁,现在我才知道,愚兄岂能与你齐名。此事若是我领军前往,恐怕无论如何也没有你的胆量和气魄,无法同你那般游刃自如玩弄叛军于股掌之上呢。”
王源哈哈笑道:“兄长,你这是要折煞我么?我只能说一切都是天意而已,我也是为了能逃出来竭尽全力,差一点便死在那里了。反倒是兄长行事沉稳,你若前去一定会更为稳妥的救出平原城军民,根本不会如我这般惹上这么多敌兵。你我行事各有各的手段,我知道自己的本事有多少,兄长可不要把我捧得那么高,会摔死我的。”
高仙芝也呵呵笑了起来。以前的高仙芝可是个高傲之极的人,要他亲口承认别人比自己强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但高仙芝在经历了很多重大的变故之后,已经变得内敛沉稳了许多。特别是和王源交好之后,王源的所有行为和举措都看在眼里,对王源确实钦佩有加。之前有人将两人并称为大唐双壁,高仙芝在某些时候还会觉得这是贬低了自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却越来越发现自己其实和王源之间有了很大的差距。高仙芝虽然性子高傲,但他却不是个小心眼的人,对于这一点他也是坦然承认的。这一次王源只带着三千骑兵便将叛军腹地搅的天翻地覆的事情,高仙芝更是自愧不如,所以才说出那些话来。那些话都是肺腑之言,可不是故意要抬高王源。
第885章 变局
“这一次虽然凶险,但我认为最大的收获不仅是救了颜真卿等数万军民脱险。更大的收获是,我沿途巡视南岸郡县防御,带去了朝廷的消息,让南岸城池的军民们坚定了守城拒敌的信念。而且我们也明确的得知了叛军正在准备渡河南攻的消息。这才是我认为最有价值的事情。”王源喝了口茶水沉声道。
高仙芝点头道:“此言甚是。我估摸着,那严庄既是什么征南大元帅之职,他那五万兵马恐怕原本是用来渡河南击的。只是被你在腹地闹得天翻地覆,这才被派去调去围剿你们。只可惜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但没有围剿成功,反倒暴露了他们即将南征的目的。”
王源点头道:“英雄所见略同,我也是这么想的。不过我奇怪的是,那五万兵马是从何处调集的。看那五万兵马的装备甚是齐全,不像是新募的兵马,难不成叛军将洛阳禁军尽数抽调作为南征的主力么?这恐不太可能。安禄山定都洛阳,洛阳怎会空虚?难道说当初我们计算叛军兵力的时候,居然漏算了这么多的兵马么?”
高仙芝呵呵笑道:“你有所不知,这五万兵力是从长安调走的。一个月前叛军从长安调集了十万兵马东进,我得到消息率军前来堵截,但却迟了一步,被他们早了半日抵达潼关了。”
“调集的是长安的兵马?那岂非是说,长安城中的兵力只剩下十万人了?”王源惊愕道。
高仙芝点头道:“确实如此。我当时判断这十万兵马之所以被抽调离开,恐是要往南攻击南方州府的。于是我准备下令进攻长安以牵制这十万兵马回头救援。但是我却终于没有那么做。”
王源微笑道:“这看起来是个攻城的好机会呢。兄长为何按兵不动呢?”
高仙芝沉吟道:“我几乎便要动手了,但我探明了情形之后打消了这个念头。我派人混入长安城中,得到消息是严庄带走的十万兵马大多为老弱之兵和新兵,留下的十万守城兵马皆为精锐。而且史思明已经开始在城中大肆拉丁入军,短短数日便得数万新兵。这种情形下,攻城其实并无把握。所以我决定放弃攻城的打算,等待你回来共同定夺此事。你该不会以为我贻误军机吧。”
王源摇头呵呵笑道:“我怎会这么想。换作是我也绝不会贸然出击的。其实我本就没打算直接进攻长安城,否则当初我怎会抛下大军而走。兄长做的对,在我看来,即便是长安城中少了十万兵马,城防坚固的长安城也非旦夕能攻下的。我们的兵马有限,或许此时强攻长安会有机会,但也一定会有大量伤亡。攻下之后也无力再进一步,必将陷入困顿之局。”
高仙芝笑道:“你能这么想我便放心了,我还担心你会责怪我贻误战机。但其实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个机会。相反还可能会因为昏了头造成巨大的损失。”
王源点头道:“你我的想法总是不谋而合。事实上就目前的局势而言,我并不认为这是进攻的好时机。相较于攻城收复失地之事,我反而更担心朝廷内务之事。要知道今年冬天必然是个难熬的冬天,今年是大旱之年,一年战乱下来,百姓们的钱财物资消耗殆尽,这个冬天的首要之务便是要让百姓安稳渡过这个严冬。若这件事办不好,百姓在严冬苦逼之下恐怕将很难生存。一旦安顿赈济之事不能妥善解决,我担心将生内乱。平叛不仅是攻城收复失地,安顿民心不乱也是平叛成功的保证。”
高仙芝点头道:“贤弟所言甚是,和愚兄所想不谋而合。与其没有把握的攻城,倒不如不攻。内政是平叛的保证,今年冬天是个严冬,蜀地数百万百姓的安顿和稳定才是重中之重。我大军不如困住长安城,叛军在城中也必然消耗大量的粮草物资,但他们得不到补充。或许明年春暖花开之时攻城才是最佳时机。”
王源笑道:“既然你也是这么认为的,我看我们便定下此策略,不必急着攻城。只困住他们,先稳定内政再说。”
高仙芝看着王源道:“你我虽然是这么想的,但是我不得不告诉你,有人怕是等不及了。我正要告诉你一件事情,月前,陛下从成都来了圣旨,对我们迟迟不攻长安的举动颇有微词,要求我们尽快把握机会攻下长安城呢。”
王源皱眉愕然道:“你是说陛下又来催促我们攻下长安么?”
高仙芝缓缓点头道:“正是。”
王源的眉头拧成一个疙瘩,沉声道:“陛下再三保证不对军务插手干涉,怎地又有此行为?陛下到底是怎么想的。”
高仙芝轻叹道:“陛下的旨意之中虽然言辞甚是温和,但字里行间却很是有些不满。圣旨中言道,既然叛军从长安调兵十万,长安兵力空虚,正是攻城的好机会。陛下问我们为何还不趁机攻城。而且,你离开大军去往平原城救援颜真卿的事情,陛下显然也是不太高兴的。陛下圣旨中提了几句,说什么‘主帅不思收复失地反而为救一城而舍大军孤身涉险,此举舍本逐末有欠考虑。’”
王源眉头拧成一股疙瘩,沉吟不语。
高仙芝低声道:“我写了封奏折解释,告诉陛下攻城时机并不成熟,且将你救援平原城的初衷和意义所在上奏了陛下。然而陛下的回答却说,他征询了朝中群臣和将领的意见,朝臣们都说收复长安的机会已经到来,言辞中竟有斥责我们欺瞒军务之意。还说你去救援平原城之时,军中有人反对,你却一意孤行,反而斥责提出反对意见之人,无视军中将领意见云云。”
王源缓缓将手中茶盅放在小几上,沉吟片刻道:“看来是有人在陛下耳边吹我们的风了。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十之八九是李光弼和郭子仪说了些话。否则陛下怎知当日讨论是否救援平原的情形。”
高仙芝点头道:“你明白就好,我不妨再将一事告诉你。陛下因为郭子仪和李光弼坚守朔方有功,已经下旨授李光弼户部尚书兼朔方节度使。授郭子仪羽林大将军、兵部右侍郎兼河东节度使之职。命他二人前往河东陇右两道重整兵马。下旨让我们将他们带来的两万河西和陇右军残部归还二人。听说,陛下要两人积聚兵马从上路攻袭安禄山的腹地老巢,要我们攻击长安一线,拖住叛军不许让他们回撤救援。”
王源惊愕道:“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高仙芝道:“郭子仪和李光弼已经在十日前抵达陇右河西两道,如今落足于灵州。那两万兵马我也不得不归还给了他们,因为那本是原本属于他们的兵马。”
王源冷声道:“属于他们的兵马?那我这个征伐平叛大元帅算什么?他们二人的兵马难道可不受我管束么?那两万兵马在我这里养的壮实了,不为我攻长安出力,反倒被他们轻易的拿走了?兄长,此事你不该答应。”
高仙芝皱眉道:“我也知道你知道后肯定不高兴,但我想,何必为了这两万兵马弄得不愉快?此事是陛下下旨要求的,若是不许,岂非驳了陛下的面子,闹得满城风雨?”
王源冷笑道:“他让李光弼和郭子仪另率兵马平叛,何曾给了我面子?这二人所领之兵居然不在我这兵马大元帅的统率之下,把我至于何处?陛下做这些决定的时候可曾考虑过我的感受?”
高仙芝低声劝慰道:“贤弟,陛下可能是因为我们久不攻长安所以故意任命李光弼和郭子仪重组兵马,用意自然是表达不满,刺激我们抓紧收复失地之举。陛下也没下旨说这二人不受我们节制呢。”
王源看着高仙芝叹息一声道:“兄长啊,你还看不明白么?陛下此举其实便是要另起炉灶啊。当初房琯和李瑁要重建禁军,现在李光弼和郭子仪又重拉兵马,这都表明了一件事,那便是陛下对我们的不信任。他觉得我们对他不忠心,所以不断的想办法以各种理由建立一直兵马抗衡我们罢了。自始至终他对我们都是不信任的,这已经是很明显的事情了。”
高仙芝看着王源道:“贤弟,你真当我不知道陛下的心思么?但即便知道陛下的心思又能如何?你难道会因为此事回成都和陛下理论么?李光弼和郭子仪若能在河西和陇右领军东进,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长安一线我们给叛军巨大压力,他们若是真能突破东面的防守而突入叛军腹地,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你我的目的不都是为了平叛么?但能平息叛乱,便是你我心中所愿。咱们大可不必为了此事和陛下计较。既然陛下已有猜忌之心,咱们又何必去为此事去争执?此时此刻,若是闹得满城风雨,于大局是否有利?若是无法得到你想要的结果,你又是否会抛下一切不管?”
王源吸了冷气,慢慢的冷静了下来。他的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但冷静下来一想,玄宗既然明知此举一定会招致自己的愤怒,但他还是这么做了,那只能说明一件事,便是玄宗铁了心要这么做了。就算自己回成都跟他理论,也未见得便有好的结果。相反,兴师问罪之举反而会给人以咄咄逼人之感。玄宗不是傻子,上次自己强势反击杀了房琯之后,一个老谋深算的皇帝绝不可能犯第二次错误。也就是说他敢于如此,若非已经做好了应付自己反击的准备,便是已经决意不再会向自己妥协。
那么在这种情形下,自己若是一怒之下回成都和他理论,反而可能会正中他的下怀。自己也不可能一赌气便撂挑子不干,那样玄宗极有可能会顺水推舟免了自己这个大元帅。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一切难道要拱手送人?而自己一旦失去兵权,下场会是如何?这不难想象。要么自己便跟玄宗来硬的,直接撕破脸皮来个逼宫行动,这当然是易如反掌。然而此举带来的后果也难以想象,在叛军未灭的情况下,自己再行此举,不仅天下大乱难平,而且将会坐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指责。接下来的路自己便很难走了。难道自己要走安禄山的路?直接扯旗造反?那是王源绝不愿意做的,除非到了万不得已的那一天。
从战略上而言,高仙芝所言不错。若是李光弼和郭子仪当真能撑住北线的一片天,对于平叛之事或有助益。若是自己过于在乎权力上的得失,不免被包括高仙芝在内的人看做是自己只在乎权力而不在乎平叛大局。虽然不至于让自己名声扫地,但对于自己的声望是有较大损害的。
思量良久,王源决定咽下这口恶气。既然大家都能看出来这次是陛下的不地道,那么这个亏未必便是亏。吃了这个亏未必便是坏事。自己的实力并未受损,而且会赢得更多的同情分,这或许正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况且自己在没弄清楚为何玄宗会执意如此的真正原因之前,轻举妄动是不智之举。玄宗等着自己发飙,自己偏偏不发飙,这或许会是更好的应对之策。
“兄长说的在理,我实不必为此事而愤怒。无论如何,平叛乃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只要于平叛有利,我又何必计较这些。陛下要怎么做便随他去吧,我等无愧于心便可。多谢兄长教诲。”王源吁了口道。
高仙芝叹了口气道:“贤弟,你能这么想便是最好。我何尝不是和你一样的愤怒的和失望。但是正如你所言,我等无愧于心便可,我们是为了天下百姓,不是为了某一人而尽忠。他可不仁,我们不能不义。当前局势不能自乱阵脚,有人看不清大局,我们可不能跟着一起犯糊涂。况且陛下此举对我大军并无妨害。”
王源笑道:“兄长深明大义,我很感激。兄长,我想这两日便动身回成都去,还需要兄长继续在此辛苦领军了。”
高仙芝愕然道:“你怎地还是要回成都理论?刚才的话都白说了不成?”
王源笑道:“兄长放心,我回去并非为了这件事。这件事我一个字也不会提。莫忘了我们刚才所说的事情,我回去要安排百姓过冬之事,另外丰王爷和颜太守我也要送到成都去,我想亲自跟陛下解释此次援救平原城以及巡察黄河南岸各郡县州府之事。我们暂不攻长安的打算也要跟朝廷解释清楚。我不想闹得误会连连,到时候弄得满城风雨。这些事都需要妥善处理,我不能不回成都一趟。”
高仙芝点头道:“说的也是,你是相国,也确实需要你去安排一些事情。但你要向我保证,绝不因为李光弼和郭子仪的事情和陛下起争执。”
王源呵呵笑道:“兄长放心,你当我是什么人,我说不计较便是不计较。只是我又要离开军中,军中事务又要让兄长操心了。”
高仙芝摆手道:“自己兄弟,说这些作甚?这都是分内之事罢了。”
两人在大帐孤灯下谈谈说说,不知时间流逝。直到闻营中四更更鼓敲响,才发现夜色已深。高仙芝也并没有和王源一起入内抵足而眠,在王源的目送下踏着深夜的秋霜回帐休息。
……
次日上午,王源在高仙芝的引领下巡视了大军营盘。高仙芝选择将大军的营盘驻扎在长安东十里灞河两岸,沿着灞河两岸形成一个方圆五六里的大营盘,前营距离长安东城门不过五里之遥。此处扎营得天独厚具有封锁长安东边的通道的作用,军营将灞河上的三座桥梁尽数被囊括在内,长安往东的通道被彻底掐断。
并且,军营之中有大批的房舍和院落在此,那是之前矗立在灞河两岸的大唐贵胄们在城外的别苑和府邸。这些宅邸原本都豪华阔大,沿着灞河两岸排列,在灞河两岸形成了一座小小的城镇的规模。因为有了这些宅邸庭院,大军的物资器械也就有了合适存放之所,无需露天堆放。同时大批的兵士们也有住宿之处,到了严冬之际也是可以挡风御寒的。对王源而言,如果大军最终必须要在长安郊外困守过冬的话,营寨稍加改造,那是绝对可以度过长安严酷的冬天的。
在策马经过灞桥的时候,王源勒马于桥头观看灞桥两岸的风景,不禁唏嘘不已。他倒不是感叹营寨的连绵宏大,而是在感叹沧海桑田之变。记得当年自己第一次来到灞桥的时候,是被邀请参加虢国夫人在灞桥西岸的东园之中的一场踏春聚会。正是在那场聚会上,还懵懂无知没有从穿越的迷茫中走出来的自己遇见了杨家的那三姐妹。正是在那成聚会上,自己的新编《清平乐》以及一首古风《袖底风》传唱开来,在长安名声日隆。也正是在那场聚会上,自己遇到了那个给自己带来无穷麻烦的虢国夫人,以至于终于逼得自己动手杀了她。也同样在那场聚会上,自己遇到了秦国夫人,并且逐渐两情相悦,并让自己受益良多。
总而言之,此处对于王源而言,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也勾起了王源很久没有触及的回忆。然而,此刻眼前的灞桥两岸早已面目全非。灞桥的流水依旧哗哗的流淌着,然而两岸却已经景象大变。
当年柳浪如堤中花团锦簇琼楼玉宇林立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两岸的柳树几乎已经全部被砍伐殆尽,变成了光秃秃的一片。这些柳树全部被当做营寨的木栏甚至是烧火的柴薪,而且也为了不遮挡视线,故而被砍的干干净净。没有了树木的掩映,那些河岸上的庭院和楼阁显得突兀丑陋无比,没有丝毫的美感。
当然,这并非完全是神策军的“功劳”,早在叛军攻占长安之时,这里便已经被叛军们糟蹋的一塌糊涂。从那时起,灞桥两岸便不再是长安的盛景之处,而是铁蹄践踏的缩影了。近一年的时间,唯有灞桥和桥下流水依旧,默默见证了这场大乱给这一小片地方所带来的巨大改变。
沧海桑田,原来无需百年千年之变。在残酷的战争践踏之下,短短一年时间,便可以改变一切。战争是残酷的,要恢复这些美好的景物的前提便是结束这场战争。也许时间会治愈战争在大地上留下的伤痕,也许某一天,这里依旧是自己心目中的那个样子。王源唏嘘良久,终于策马缓缓下桥,往西边的前营而去。
距离长安五里的大军前营气势恢宏。高大的营门两侧土木营墙绵延围绕。数十座高大的箭塔沿着营地前沿矗立着。营前平坦的开阔地面上,战马纵横烟尘四起,无数的攻城器械矗立在前营之中随时待发。马步兵忙而不乱,龙精虎猛,士气高昂。
王源等人策马抵达长安东城门外两里处,长安城在秋阳照耀之下巍峨耸立,远远可见城墙上方士兵林立旌旗招展,一副如临大敌之景。无数的百姓被驱赶着搬运沙土泥包上城,将本已坚固高大的城墙无限制的加固着。城墙上方的箭塔多的如同塔林一般,还有不少箭塔正在开工。城墙下方的地面上挖着无数条壕沟和陷阱,里边的尖桩密密匝匝,很远都能看的清楚。
眼前的这座长安城已经完全不是王源印象中的城池,整座长安城完全已经抛弃了恢宏威武和华美的气势,完全武装到了牙齿,像一个浑身带刺皮厚牙尖的大豪猪一般,让人望而生畏。
第886章 回川
“贤弟你看,史思明已经铁了心要死守长安了,依托这样的城防,别说是十几万兵马,便只有数万大军,也能死守数年。只要物资粮草充足的话。强攻之策绝不可取。”高仙芝策马在旁,沉声说道。
王源微笑道:“然而十个月前,长安城数日便易主,可见城池之固也非决定一切的原因,关键还是在守城之人。平原小城的城防比这里可差的太多了,颜真卿还不是死守了九个月么?城防之固可破,人心之固比之城防之固更加的牢不可破。”
“贤弟说的是。不过眼下史思明守城,不可小觑。此人身经百战,又处于绝境之中,必死守城池不失。”
“是的,所以我们才不能强攻城池,我可不想将十一万神策军都送在这里。”王源点头道。
“那是自然,我们要做的便是困住史思明。其他三个方向我都派下了兵马监视,以防叛军出城滋扰周边被我收复之地。东南西三个方向我都设立了简易的营地。但他们有从其他方向出城异动的迹象,便以烽火为号通知我们。我便会派骑兵立即出动予以歼灭。”
王源点头道:“这一点倒是不足为虑,他们即便从其他方向有所异动,也不过是小股兵马的滋扰,成不了气候站不稳脚跟。史思明再傻也不会傻到兵马倾巢出城攻击周边城池,咱们即便是放着其他方向不设防,他也绝不会轻易出长安的。因为离开长安城的庇佑,他便是自寻死路。唯一需要防备的便是南城通向金州的粮道,需要重兵巡视把守,不能被他投机断了粮道,那可是我大军的生死线。只要保证粮道的畅通,咱们便可牢牢的将他锁在长安城中。”
“贤弟说的很是。不过冬天就要到了,这对大军而言是个巨大的考验。我想请贤弟这次回成都调拨大批棉衣炭薪运来。虽然此时才是深秋,但此刻不准备已经迟了。”高仙芝道。
“我会的,所以说这一次我必须回成都一趟,为了保证物资的充足供应,我必须要亲自督办,他人假手我并不放心。对了,对于潼关方向的敌军,不知兄长怎么考虑的。兄长想过没有,若潼关之敌出动,和长安的叛军东西夹击我大军的话,那会不会造成威胁。据称潼关守军数量高达八万余,那可是个不小的数目。”
高仙芝笑道:“贤弟不用多虑,其实我们若是攻潼关的话怕是早就下了潼关了。从西往东攻击潼关如探囊取物一般的容易,只是我不想那么做罢了。攻下了潼关我大军也无法东进,因为我们一旦东进,便无法钳制史思明的兵马。若史思明挺兵进逼陇右和蜀地,我们还不得不回兵来援。说实话,我倒是希望留着潼关的兵马,让他们能铤而走险东西夹击我们。那样我们便可和他们进行一场旷野之中的大决战。虽然以十一万对近二十万叛军,兵力上看似劣势,但愚兄以为我们根本不怵他们。以我军战力,我有绝对的把握战而胜之。只可惜潼关之敌根本就不敢出击,不是我小瞧他们,之前我命人在潼关以西耀武扬威诱其作战,潼关守军连个头都不敢冒,一个个都成了缩头乌龟了。”
王源哈哈大笑道:“听兄长这么一说,我也甚是期待这场大决战呢,可惜潼关的叛军不一定有这么大的胆子。他们不出击,史思明便也只敢做缩头乌龟了。看来兄长对形势一目了然,早已成竹在胸,足见兄长领军比我高明百倍。我看我还是去处理好后勤之事和百姓们的过冬之事,那才是我该干的。”
高仙芝呵呵笑道:“你要做的事可比我这里的事情要重要和艰难的多呢。”
巡查完营寨以及和高仙芝做了深入的交流之后,王源彻底放下心来。现在的局面是己方占据着主动,虽然叛军看似兵马众多,但其实他们都动弹不得。只是己方也暂时无法攻击,双方只能在此对峙消耗,等待一个破局的机会。王源也不知道破局的时机何时会到来,但要他遵照玄宗的命令去强攻长安,王源却也是绝不会同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