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功气呼呼的道:“大帅,您跟兵部是怎么沟通的?我剑南军新增两万兵额,兵部理当拨付盔甲兵刃以及相关的物资配备,但是他们……他们简直是在打发叫花子。”
王源道:“怎么说?”
宋建功翻着白眼道:“大帅还是自己去库房门前瞧瞧吧。那都是些什么玩意儿,就是一堆垃圾废物。”
王源皱眉道:“怎么回事,去瞧瞧。”
众人一拥出门,上了马直奔距离衙门一街之隔的军械库。片刻之后到了库房外的广场上,但见数百辆大车满满当当的停满了库房门口的场地以及通向库房的大街上。车上堆满了盔甲兵刃盾牌弓箭帐篷等物资。这是兵部从京城押运而来的给剑南军新增两万兵额的武器装备和物资,用于武装这两万新募之兵。
王源等人策马沿着车队旁的空隙来到库房门前,见两名穿着官袍的官员正站在库房门前大声的说话,看上去是在和司库官员争吵着什么。
见到王源到来,司库官员忙上前来行礼,王源翻身下马沉声喝道:“赵司库,发生何事了?”
那赵司库忙道:“禀报大帅,这两位是兵部押解物资来剑南的官员,他们要我们将这些物资卸车入库。但宋将军下令不许入库,所以便在此处争执了起来。”
宋建功道:“是我要赵司库不许入库的,总要叫大帅瞧瞧他们送来的是些什么玩意儿,糊里糊涂入库了,还以为我们得了什么宝贝呢。”
王源皱眉看了那两名官员一眼,那两名官员也知道了来者是剑南节度使王源,忙上前来行礼。那名微胖的官员拱手道:“参见王节度使,下官是兵部库部司郎中裴元洪,那一位是库部司员外郎杨方成,我二位奉兵部之命,押解兵备物资送来成都。可是怎地剑南军的几位将军不愿卸车入库,这是何道理?难不成要我们将这些物资再押回京城不成?”
“你们送来的这些破烂玩意儿,打发叫花子么?你们爱拉走便拉走,老子们可不稀罕。”宋建功在旁怒道。
“你……岂有此理。”裴元洪怒目而视,对宋建功的无礼甚是愤怒。
王源摆手道:“宋将军,收敛些。这两位是兵部办事的官员,何苦为难他们。都是办差的,也不容易。”
“就是,还是王节度使通情达理,不愧是从京城发迹的。那里像你们这些人,说话混不讲理。”裴元洪道。
宋建功当即便要发飙,王源哼了一声,宋建功只得忍住怒气。
王源走到近前的一辆大车旁,那大车上的物资已经被掀了篷布,卸了一般在地上。宋建功快步上前,从地上的一堆盔甲中随便拿了一件,展开给王源看。
“大帅瞧瞧,这便是给咱们新募剑南军士兵的盔甲,瞧瞧这甲片,半数都脱落了。还有,上边还有破洞,有甲片的地方也都磨损的严重,这玩意能穿着上战场么?关键的部位无法保护士兵们身体,这盔甲就是个破渔网,当真可恶。”
王源皱眉看着那副盔甲,样式上看根本不是大唐士兵正在穿着的制式甲胄。这是一件皮甲,那是早已在大唐淘汰的一种甲胄。所谓的甲片其实就是皮甲外的网格里额外在身前背后加上的皮甲片。整个甲胄破败不堪,皮甲片脱落多出,缝制的牛皮线也多出冒头。好几处的皮质磨损的几乎透明。不但是过时的甲胄,而且应该还是被长期使用过的甲胄,时日久长,缝隙处满是灰墁,发出一股难闻的腐败气味。
王源亲手再拿起另外几件检查,几乎都是些破烂,穿上也只是做做样子罢了,防护作用微乎其微。
“大帅,瞧见了没?这不是欺负咱们么?”宋建功怒道。
“稍安勿躁,瞧瞧后边的车上。”王源摆手道。
众人来到装载兵器的大车旁,掀开篷布来,一捆捆的兵刃码在车上,一股铁锈味扑鼻而来,满车的兵器锈迹斑斑,像是个废品堆。王源伸手抽出一柄长刀来,那长刀刀柄刀刃上遍布锈迹,刃口斑驳满是黄锈。王源挥刀对着旁边一根儿臂粗的树干猛力砍下,刀刃入树干数寸,卡在当中连拔都拔不出来。
王源的脸色非常的难看,这种武器对敌,是绝不可能砍破对方的甲胄的,这已经是近乎报废的兵器了。王源又来到装满长枪的大车旁,抽出一根长枪来,看着已经锈钝了的枪头沉默不语。周围众人见大帅面色难看,都噤若寒蝉,没人敢说话,都默默的站在王源身后。
此时此刻,王源已经不用在抽查了,这批兵器物资确实全是破烂,怕是兵部将很久以来压在仓库底层腐烂的破烂货全部搬出来,一股脑的送往成都来了。
“大帅,这些破烂收还是不收?教卑职说,不如全部叫他们拉回去,我们可不要这些玩意儿。”宋建功凑上来低声道。
王源吁了口气道:“立刻命人卸车入库。”
“什么?”宋建功以为自己听错了,周围的将领们也都一脸的诧异。
王源道:“还要我说第二次么?全部入库,该修的修,该补的补,该磨的磨。总之一件也不要浪费。”
说罢,王源丢下呆呆而立的宋建功走向两名兵部库部司的官员,笑着拱手道:“两位辛苦了,这里让人卸车入库,两位随我去衙门喝茶小坐,午间本人设薄宴招待两位。从京城赶来成都,这一路上的路也不好走,两位辛苦了。”
裴元洪和杨方成本来还提心吊胆,见王源同意卸车,一句责怪的话也没有,反而和蔼可亲,均松了口气。
当下两人拱手道谢,跟着王源往节度使衙门去了。宋建功带着众人站在库房门前干瞪眼,赵司库凑上来小声道:“宋将军,卸不卸车?”
宋建功没好气的道:“大帅的话你没听到么?卸车,入库。你有的忙了,修补盔甲,磨亮刀枪,这些事都是你的。”
宋建功翻身上马扬长而去,赵司库哭丧着脸站在原地,喃喃道:“总之是我倒霉。来人,卸车入库。”
第536章 立场
王源看到那一批破烂物资时,其实也挺想骂娘,甚至有一种将这些破烂堆在一起当着两名官员的面焚烧的冲动。但王源明白决不能这么做,经历过这么多的事情,王源已经变得老谋深算,对事情的考虑也深刻了许多。
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其发生的缘由,在不了解这种缘由的情形下做出不恰当的举动,那是一种莽撞幼稚的行为。譬如眼前的这件事情而言,以杨国忠的立场,他绝不可能做出这种举动,除非他不得不这么做。
兵部是杨国忠的兵部,在此之前,征讨南诏国的战役之中,杨国忠可谓倾尽全力的支援自己,供应了最好的武器装备。而时隔数月,杨国忠竟然任由这一批破烂物资送往剑南,这是不合逻辑的一件事情。杨国忠不可能不知道自己接到这批物资时的反应,也应该知道此事对他并没有好处,但他依旧这么做了,其中必有缘由。在没弄清楚这缘由之前,王源是不会轻易表现出任何情绪的。
况且,再破烂的物资也是物资,这些武器盔甲虽然破烂不堪,但总比新兵们光着身子赤手空拳的上战场要好的多。而且这些东西还可以重组,盔甲可以重新的修补,那些锈迹斑斑的兵器物资还可以磨的锋利,再不济可以回炉重铸,总是能物尽其用。尤其是此刻,王源并无能力将自己手中的剑南军武装到牙齿,那么这些物资还是有用的。无论从哪方面考虑,拒绝接受这些物资都是不理智的。
午后的宴席上,王源也确实问出了缘由。虽然这两名兵部的官员说话很是谨慎,但在堂堂节度使的殷勤招待下,在美酒佳肴的伺候下,他们还是招架不住,话里话外透露了不少的信息。
在两名官员的话语中,王源得到了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军器监制造出的武器盔甲最近全力供应的王忠嗣所辖的陇右河西两镇。陇右河西两节度兵马正在全力更换武备。二是,左相杨国忠亲自下的命令,要求全力供应陇右河西两节度的兵马,并亲自下令让这批破烂物资运往剑南。
虽然两位官员并没有说明这两件事的具体情形,但王源敏锐的感觉到朝中发生了大事。陇右河西两节度是王忠嗣手下的统领的节度兵马,陇右节度所辖兵马七万五千人,治所在鄯州,位置正在剑南道北方,是威慑吐蕃国的最重要的力量。河西节度兵马所辖兵马七万三千人,处于吐蕃和突厥之间,起着割裂吐蕃和突厥之间的联系,分割大唐两大强敌的职责,治所在凉州。
除了数年前大唐兼并吐谷浑之战外,这两大节度军从来都是大唐西北最大的威慑之力,但这几年很少有战事发生,因为拥有近十五万兵马的两大节度军,绝对是吐蕃和突厥最不愿招惹的对象。正因如此,两大节度军所辖之地远比大唐其他边镇之地更为安宁,除了王忠嗣的治军有方之外,也是因为这十五万兵马的巨大威慑力。
而现在,两位官员透露出朝廷正全力给这两大节度兵马换装备,按照正常状况下大唐节度兵马五年一换装的原则,这次换装来的有些突兀。上一次这两大节度的装备全面更换还仅仅在两年之前。王源接手剑南节度使之后便知道了大唐节度兵马换装的原则。原则上每年十大节度兵马中的两只会得到兵刃和盔甲的更新。这样五年下来,十大节度兵马的装备便会得到一次全面的更换和提升。而王忠嗣所属的两大节度兵马提前换装,显然是违背这个原则的。
只有一种可能才能解释这次朝廷的决定,那便是这两大节度兵马要打仗了。这是唯一可能的解释。
而至于为何杨国忠会给剑南道运来这些破烂的装备,王源还是难以索解。这些装备明显是不能装备兵马的,就算拿换装之后的旧武备运往剑南,也比给这些压仓底的破烂装备要好的多。不知杨国忠到底用意是什么。
不得不说,王源的嗅觉是灵敏的,从两名兵部官员透露的消息中也确实判断出了一些风向。但王源却并不知道朝廷中的局势远比他所想的那般扑朔迷离。这一次朝廷给河西和陇右两节度兵马换装也确实是即将督促这两军展开军事行动。但这其中的台前幕后的具体情形,王源却一概不知。
实际的情形是,大唐朝廷之中的局势自王忠嗣被任命外中书平章之后便产生了化学反应般的效果。在很短的时间内,朝中便形成了以李林甫杨国忠以及太子党所支持的王忠嗣三足鼎立的形势。太子李亨付出了整个河东道这个巨大的代价,将王忠嗣调入京城进入政事堂的策略明显是有回报的。在朝廷的事务上,王忠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就对王忠嗣很是宠信的玄宗对王忠嗣表示了极大的信任,王忠嗣的风头大有后来居上盖过杨国忠和李林甫之势。
对李林甫而言,王忠嗣的入朝从一开始便被视为是太子李亨对自己的反击,虽然李林甫让李亨付出了代价,活生生将河东道挖出来交给了安禄山,但这显然是不够的。面对玄宗对王忠嗣的宠信,病体未愈面临被替代的命运,这种感觉是极难平复的。更何况李林甫心里清楚,一旦王忠嗣在朝中的地位得以稳固,在李亨的授意下,攻击的首要目标便是自己。谁叫自己一直都挺寿王而对太子不屑一顾呢。在太子看来自己是他的死敌,一定是要处之而后快的。
李林甫多年的政坛经验告诉他,针锋相对未必是一种好的办法,面对风头正劲的王忠嗣,直接对抗一定不是最佳的办法。而自己最近的身子确实不成,也没有殚精竭虑的精力去应付。但作为一个在大唐朝廷立足十余年而不倒的老手而言,李林甫深知,无论对手的风头有多么强劲,往往只需要抓住对方的一个弱点,便可一击毙命。
于是李林甫索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多数时间在家中静养,只命其爪牙盯着朝中的一举一动。
不久后,李林甫终于找到了契机,因为他发现,自己退避三舍之后,反而促成了杨国忠和王忠嗣的正面交锋。王忠嗣初入政事堂,杨国忠表现出了置身事外的态度,但随着王忠嗣受玄宗宠信的增加,杨国忠心中产生了异样的感觉。就像是贵妇人身边的两个面首,就算都知道自己是玩物,但还是会相互的争宠。新来的替代了自己宠信的位置,杨国忠岂会甘心。
一个月来,政事堂中,杨国忠和王忠嗣之间对于政务的意见不同,引发了数次争执。王忠嗣本就是个性子执拗的人,他虽然并无争宠之心,但事实上却造成了这种争宠的结果。而在这些争执中,性格的原因导致王忠嗣寸步不让,大大的激怒了杨国忠。
老谋深算的李林甫密切关注着杨国忠和王忠嗣之间的争执,终于在一次政事堂中的大争吵爆发之后,李林甫派人向杨国忠抛出了橄榄枝。两个本已经为了权力关系破裂的人,终于在面对共同的敌人的时候又走到了一起。
当王源在南诏国和南诏公主阿萝过着三天平静时光的时候,京城中的杨国忠和李林甫达成了一致对付王忠嗣的协议。老谋深算的李林甫很快便提出了方案,那便是如何让王忠嗣远离京城。
王忠嗣的另一个身份是陇右、朔方、河西三道节度使,要想让王忠嗣远离玄宗的视线,最为简单有效的办法便是,让王忠嗣所辖的节度兵马去打仗。这样,身为主帅的王忠嗣便不得不离京去指挥战斗了。
而眼前就有个现成的理由让王忠嗣出兵打仗,那便是吐蕃人杀了王鉷和罗希奭的那件事情。于是左右丞相同时进攻,递交了要求给吐蕃人迎头痛击报复吐蕃人杀害王鉷和罗希奭的奏折。左右丞相同时对一件事上奏,态度坚决的要求出兵惩罚吐蕃,这还是头一回。左右丞相难得的立场相同,提出的理由也很正当,又得到了大半朝臣的附议,甚至连远在边地的安禄山都特为此事上奏声援。如此众志成城,倒是让玄宗很是意外。
玄宗原本便为王鉷和罗希奭的死迁怒吐蕃,只是考虑众多的因素才没有下达攻打吐蕃的命令。但现在百官请命,要求严惩吐蕃蛮夷之邦,就算玄宗的气已经消了大半,也不愿让众官员觉得自己甘愿让大唐受辱。于是乎,对吐蕃发兵报复之事,便迅速的被决定下来,成为当下大唐朝廷中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情。
第537章 手段
当然,围绕着派哪支节度兵马攻打吐蕃的问题,朝廷中展开了激辩。李林甫和杨国忠当然不可能蠢到直接点名让王忠嗣的河西陇右两节度兵马去攻击吐蕃人。因为那显然会让人立刻联想到王忠嗣和左右相之间的僵持关系,玄宗也会一眼看出他们的企图来。所以在上奏此事时,派何处兵马去进攻这个问题,杨国忠和李林甫都聪明的选择了避而不谈。
很多官员认为,王鉷和罗希奭死在剑南,又是和剑南道毗邻的吐蕃野牛城守军动的手。理所当然需要出动剑南军去征讨吐蕃,最好是能拿下野牛城,抓到杀害王鉷和罗希奭的罪魁祸首才算是真正的报复。
但这个提议很快便被否决。因为反对方提出的反驳意见更为有效。剑南军目前只有三万多兵马,又经历过征讨南诏的大战,兵少力疲,不宜再战。而且,从战略上而言,从剑南道发兵攻打吐蕃是一种比较愚蠢的行为。
地形狭长的剑南道之所以原来只有三万的兵额,不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不重要,相反剑南道和吐蕃国交接的边境由北向南绵延达六百多里,乃是所有节度中和吐蕃之间边境线最长的一个。按照常规,在剑南道增加三倍的兵额都不为过,但事实上,剑南道一直只有三万零七百的兵额限度,却也是有着特定的缘由的。
原因便是,剑南道虽然同吐蕃之间的边境线很长,绵延数百里。但是,从南到北,接壤的边境线都是复杂的地形。譬如从姚州到嶲州南的会川,那是大山峡谷密林乱石横亘之地。高达数百丈乃至千丈的山峰比比皆是,除了通向姚州的一条崎岖山道,吐蕃兵马根本没有进犯的道路。所以,剑南道西南方的边境,只需在姚州驻扎重兵,便可拒吐蕃之敌。而从会川往北嶲州雅州乃至成都北汉州茂州一带的边镇,同吐蕃交接之地都是茫茫沙海。吐蕃人也不是傻子,让大军跨越百里沙海攻打剑南城池,显然是一种不理智的作法。军队也许能跨越沙海作战,但后勤保障怎么办?若是遭遇失利后退路怎么办?显然这些现实的问题是任何一名稍有常识的领军之帅都要考虑的。
所以,剑南道一直只有三万兵额是有原因的,因为这里本就不需要有太多的兵马驻守。沙漠和高山是天然的防御屏障,无论对于大唐和吐蕃而言,都并不担心这一片区域的边境安宁问题。朝廷之所以这一次同意了给剑南道增加两万的兵额,除了杨国忠的积极要求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南诏国的叛乱攻下的姚州城后,吐蕃人为了协助南诏国兵马,强行从律賁城调集了三万兵马穿越了山林深谷沿着金沙江抵达会川。这说明吐蕃兵马有能够进攻剑南的可能性。给了剑南道增加兵额的另一个理由。
但其实吐蕃兵马那一次的入侵是建立在姚州城失守的情形下的。姚州城只要不失守,吐蕃兵马万不敢插入姚州和嶲州之间的会川,那反倒是自寻死路遭遇南北夹击。当时的情形是吐蕃为了表示支持阁罗凤对大唐作战硬着头皮将三万兵马从律賁城开往嶲州。这当中经历了多少艰难危险,在翻山越岭这金沙江的激流中死了多少人,损失了多少物资,只有吐蕃人心里明白。
所以,其实交接边境线最长的地方,反而因为地形的限制而最为安宁。在剑南道境内,双方发生的冲突次数屈指可数。相反,剑南以北的陇右和河西两节度所辖的区域便大为不同了。
数年前,大唐战败并吞并了吐谷浑,进攻的主力便是陇右军和河西军。吐谷浑被大唐征服,这便让吐蕃东北边境同大唐陇右河西两地的缓冲地带彻底消除,变成了直接的面对面。在吐谷浑争夺战中,陇右军河西军便和吐蕃兵马大战数场,击溃了吐蕃兵马之后才取得了吐谷浑的控制权。
在双方交接的这一片区域,没有高山密林,没有沙漠横亘。有的只是大片荒凉平坦的戈壁滩。唯一一座山脉便是高度不高,且有着十余条山谷相通的积石山。这座积石山左近便是大唐和吐蕃的密集交战之地。此处进攻更有利于大兵团的推进作战。积石山西南便是吐蕃国的愕陵湖和扎陵湖两座重要的湖泊。众所周知,吐蕃国之所以能够在荒凉的西域之地能建立强大的国度,便是仰仗于境内的重要湖泊和河流,否则这个荒漠戈壁占据大部分面积的国家是不可能存在发展的。
愕陵湖和扎陵湖是吐蕃国北境最为重要的人口聚集之地,围绕着这两座湖泊建有数座城池。多玛城、石堡城、羚羊城等几座城池都是吐蕃国重要的坚城。这几座城池中驻扎着八九万兵马,那几乎是吐蕃国全部兵力的大半了。由此可见,吐蕃国也很清楚,剑南道这一侧并非防御的重点,真正需要防御的是东北方利于进攻的戈壁滩和不能作为屏障的积石山一带。陇右和河西两军才是最危险的存在。若此次进军能占领两湖周边的几座城池,显然会让这次报复行动更具有毁灭性,更能打击吐蕃的气焰,更能体现出大唐的实力和威严。
反对以剑南道兵马进行此次报复行动的理由无可辩驳,就连王忠嗣也同意这个观点,太子李亨虽明知这是左右相要将王忠嗣调离京城的计谋,但却也没有理由去反驳。而且其实李亨内心里并没有认为这件事严重到什么样的程度,相反却觉得这件事或许反倒是有好处的。试想,若王忠嗣此次能迅速的占领愕陵湖扎陵湖左近的吐蕃城池,击溃吐蕃守军,反倒是一件极大的功劳。到时候凯旋回朝,反而更有威势,陛下也会对王忠嗣的印象更好。看似坏事,其实有可能成为一件大好事。而对于王忠嗣领军作战的能力,李亨是绝不会有所怀疑的。
况且命剑南军出兵的提议在李亨看来也是不靠谱的,在李亨心目中王源还是可以关键时候能控制的棋子,李亨需要王源这颗隐藏的棋子,起码在目前还没到毁灭这颗棋子的地步。
于是这场争论很快就达成了共识,玄宗下旨让王忠嗣即刻离京去河西陇右两道进行战前的准备。而杨国忠也上奏朝廷,一副大公无私的模样提出,为了王忠嗣能一举击溃吐蕃在积石山西南两湖地区的重兵,朝廷应该将最新制造的兵器盔甲尽数供应陇右河西两军。此举得到了玄宗的大加赞扬,下旨要求暂缓今年两节度的装备置换,全力支持王忠嗣率军惩罚吐蕃。
本来今年需要换装的两大节度是安禄山所领的河东道以及高仙芝的安西镇,现在他们只能顺延。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倒也罢了,河东道节度使安禄山却是大为恼火,又被杨国忠隐蔽的摆了一道,安禄山暴跳如雷,将杨国忠祖宗八代都骂了个遍。
而杨国忠之所以命人将兵部库房中积压的那些破烂装备发往剑南,倒不是他故意给王源难堪,而是他故意为之。在杨国忠看来,此举可以一举击破最近盛嚣尘上的所谓剑南节度使王源是杨国忠的私人的流言。身为左相也是皇亲,一旦被人污蔑为同在外节度使之间关系紧密,便会步韦坚的后尘。所以杨国忠这么做是故意告诉世人,自己可绝不是和王源之间有什么勾当。另外杨国忠这么做也是表明自己为了全力支持王忠嗣的军事行动不顾其他,做出一种极为重视王忠嗣这次惩罚吐蕃的军事行动的姿态,既是博得玄宗的赞赏,也是要堵住私下里流传的自己和王忠嗣不和的流言。显示自己博大的胸襟。
总而言之,这是杨国忠考虑的最周祥的一次举动,既达到了自己私心中的目的,也博得了一片叫好之声。连玄宗都夸赞杨国忠说:“国忠如今行事公正了许多,颇有大相之风。能一切为大局考虑,实属难得。朕之前所听到的一些他人的言语,国忠用行动证明了那些都是污蔑。朕很欣慰,李相国老了之后,国忠堪当大任。”
……
这一切王源完全不知,这次对吐蕃的军事行动是绝密的行动,朝廷并没有公开的宣布。因为朝廷并不想在军事行动之前泄露消息让吐蕃人有所防范,这也是王忠嗣所要求的。所以,兵部的两名官员其实也并不知道朝廷即将对吐蕃用兵的消息。作为兵部具体办事的官员,若非拨付兵器盔甲给陇右河西两军的事情必须由他们经手,他们其实也并不能给王源说出可怜的那一点点的消息。而就是告知这一点点的消息,其实也是不被允许的,那也是秘密的一部分。
正是这一点点消息的透露,让王源便判断出了朝廷将会有军事行动的可能,陇右河西两军若是有军事行动,目标不是吐蕃便是突厥,吐蕃的可能性显然更大,因为最近大唐和吐蕃的关系已经全面的恶化。王源有些担忧此事会波及剑南,若和吐蕃作战,极有可能波及自己。不过王源忽然释然了,这一批破烂装备从京城运来,摆明了这次作战没有剑南军什么事了,否则又怎会这么干?王源甚至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借口,如果需要剑南军协助作战,自己便可拿这破烂装备做搪塞,也没人有什么话好说。
这些事王源也不想多费脑筋,迟早会水落石出,杨国忠起码也会来封信解释此事。王源现在心中一直翻来覆去想的还是那件自己难题,那便是如何赶紧找到能赚钱的办法,不是赚小钱,而是赚大钱,很多很多的钱。特别这批破烂装备一来,王源对此的意愿更是强烈。要想完成心中对于剑南军的改造和军事上的各种设想,靠着朝廷是不成的,只能靠自己,除此别无他法。
第538章 千金
七月二十六日晚上,吃过晚饭后的兰心蕙的肚子开始阵痛,王家众人立刻紧张起来,因为兰心蕙的产期便在七月底这几日,看来恐怕是要瓜熟蒂落了。
王家上下立刻紧张的忙碌起来,迎接王家第一个孩儿是头等大事,虽然早在几天前便已经请了成都最有经验的接生婆做好了应对的准备,但事到临头众人还是束手无策毫无头绪。家中女子都是没有过这种经验的人,全部围拢在兰心蕙的院子里观望却每一个人能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只能无助的看着兰心蕙在床上疼的汗珠滚滚。
好在接生婆经验丰富,能稳住场面,仔细检查了一番之后告诉众人,确实是生产之前的征兆。于是指挥婢女们准备剪刀、火盆、热水。熬了一碗人参汤给兰心蕙喝下,让她生产的时候更有体力。从初更一直忙活到二更天,兰心蕙的腹痛开始加剧,临盆的时间终于到来了。
王源如热锅上的蚂蚁在院子里转来转去,一会询问物事是否准备完全,一会儿询问兰心蕙是否疼的厉害,又问房子里这么燥热,是否需要擦身降温云云。接生婆被王源骚扰的甚是烦躁,于是终于忍无可忍的请王源离开此处,免得打搅了接生的大事。堂堂节度使被一名接生婆呵斥的情景,天下间怕是也绝无仅有了。
二更初刻,一声响亮的啼哭声响彻夜空,兰心蕙成功分娩,王源的第一个孩儿终于降临人世。王源在院子外边听到这响亮的啼哭之声,激动的手足无措,打着趔趄便往院子里冲。迎面碰到飞奔而来的大妹黄英,大妹口中叫道:“王家阿兄,生啦生啦。可是是个……”
王源摆手道:“我自己去瞧。”
说罢冲上廊下几步便进了屋子里。屋里李欣儿青云儿紫云儿等站在床边探视,一个粉嘟嘟的孩儿被产婆抱在手里,正在用温水擦拭她的身子。
王源兴奋的大叫冲上去,盯着那初生的孩儿。产婆叹了口气,惴惴不安的对王源道:“大老爷,大小平安,留……还是不留。”
王源口中道谢,也没明白什么叫留还是不留的意思,只将眼睛一刻不离的看着那个挣扎扭动哇哇哭叫的孩儿,心中温柔无限。
两世为人,王源这还是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骨肉。后世虽然已经是人近中年,但却还是个单身汉,没结婚也就无从谈起生孩子的事情。在这里年仅十九岁便有了孩儿,王源既觉得不可思议,有一种人生圆满的感觉。
“二郎,是位女娃。”李欣儿站在一旁低声道。
王源恍若未觉,伸手抚摸婴儿粉嫩的皮肤,脸上笑的像朵花。
“二郎,是个女娃儿。”李欣儿又低低的说了一句。
王源道:“怎么说?”
宋建功翻着白眼道:“大帅还是自己去库房门前瞧瞧吧。那都是些什么玩意儿,就是一堆垃圾废物。”
王源皱眉道:“怎么回事,去瞧瞧。”
众人一拥出门,上了马直奔距离衙门一街之隔的军械库。片刻之后到了库房外的广场上,但见数百辆大车满满当当的停满了库房门口的场地以及通向库房的大街上。车上堆满了盔甲兵刃盾牌弓箭帐篷等物资。这是兵部从京城押运而来的给剑南军新增两万兵额的武器装备和物资,用于武装这两万新募之兵。
王源等人策马沿着车队旁的空隙来到库房门前,见两名穿着官袍的官员正站在库房门前大声的说话,看上去是在和司库官员争吵着什么。
见到王源到来,司库官员忙上前来行礼,王源翻身下马沉声喝道:“赵司库,发生何事了?”
那赵司库忙道:“禀报大帅,这两位是兵部押解物资来剑南的官员,他们要我们将这些物资卸车入库。但宋将军下令不许入库,所以便在此处争执了起来。”
宋建功道:“是我要赵司库不许入库的,总要叫大帅瞧瞧他们送来的是些什么玩意儿,糊里糊涂入库了,还以为我们得了什么宝贝呢。”
王源皱眉看了那两名官员一眼,那两名官员也知道了来者是剑南节度使王源,忙上前来行礼。那名微胖的官员拱手道:“参见王节度使,下官是兵部库部司郎中裴元洪,那一位是库部司员外郎杨方成,我二位奉兵部之命,押解兵备物资送来成都。可是怎地剑南军的几位将军不愿卸车入库,这是何道理?难不成要我们将这些物资再押回京城不成?”
“你们送来的这些破烂玩意儿,打发叫花子么?你们爱拉走便拉走,老子们可不稀罕。”宋建功在旁怒道。
“你……岂有此理。”裴元洪怒目而视,对宋建功的无礼甚是愤怒。
王源摆手道:“宋将军,收敛些。这两位是兵部办事的官员,何苦为难他们。都是办差的,也不容易。”
“就是,还是王节度使通情达理,不愧是从京城发迹的。那里像你们这些人,说话混不讲理。”裴元洪道。
宋建功当即便要发飙,王源哼了一声,宋建功只得忍住怒气。
王源走到近前的一辆大车旁,那大车上的物资已经被掀了篷布,卸了一般在地上。宋建功快步上前,从地上的一堆盔甲中随便拿了一件,展开给王源看。
“大帅瞧瞧,这便是给咱们新募剑南军士兵的盔甲,瞧瞧这甲片,半数都脱落了。还有,上边还有破洞,有甲片的地方也都磨损的严重,这玩意能穿着上战场么?关键的部位无法保护士兵们身体,这盔甲就是个破渔网,当真可恶。”
王源皱眉看着那副盔甲,样式上看根本不是大唐士兵正在穿着的制式甲胄。这是一件皮甲,那是早已在大唐淘汰的一种甲胄。所谓的甲片其实就是皮甲外的网格里额外在身前背后加上的皮甲片。整个甲胄破败不堪,皮甲片脱落多出,缝制的牛皮线也多出冒头。好几处的皮质磨损的几乎透明。不但是过时的甲胄,而且应该还是被长期使用过的甲胄,时日久长,缝隙处满是灰墁,发出一股难闻的腐败气味。
王源亲手再拿起另外几件检查,几乎都是些破烂,穿上也只是做做样子罢了,防护作用微乎其微。
“大帅,瞧见了没?这不是欺负咱们么?”宋建功怒道。
“稍安勿躁,瞧瞧后边的车上。”王源摆手道。
众人来到装载兵器的大车旁,掀开篷布来,一捆捆的兵刃码在车上,一股铁锈味扑鼻而来,满车的兵器锈迹斑斑,像是个废品堆。王源伸手抽出一柄长刀来,那长刀刀柄刀刃上遍布锈迹,刃口斑驳满是黄锈。王源挥刀对着旁边一根儿臂粗的树干猛力砍下,刀刃入树干数寸,卡在当中连拔都拔不出来。
王源的脸色非常的难看,这种武器对敌,是绝不可能砍破对方的甲胄的,这已经是近乎报废的兵器了。王源又来到装满长枪的大车旁,抽出一根长枪来,看着已经锈钝了的枪头沉默不语。周围众人见大帅面色难看,都噤若寒蝉,没人敢说话,都默默的站在王源身后。
此时此刻,王源已经不用在抽查了,这批兵器物资确实全是破烂,怕是兵部将很久以来压在仓库底层腐烂的破烂货全部搬出来,一股脑的送往成都来了。
“大帅,这些破烂收还是不收?教卑职说,不如全部叫他们拉回去,我们可不要这些玩意儿。”宋建功凑上来低声道。
王源吁了口气道:“立刻命人卸车入库。”
“什么?”宋建功以为自己听错了,周围的将领们也都一脸的诧异。
王源道:“还要我说第二次么?全部入库,该修的修,该补的补,该磨的磨。总之一件也不要浪费。”
说罢,王源丢下呆呆而立的宋建功走向两名兵部库部司的官员,笑着拱手道:“两位辛苦了,这里让人卸车入库,两位随我去衙门喝茶小坐,午间本人设薄宴招待两位。从京城赶来成都,这一路上的路也不好走,两位辛苦了。”
裴元洪和杨方成本来还提心吊胆,见王源同意卸车,一句责怪的话也没有,反而和蔼可亲,均松了口气。
当下两人拱手道谢,跟着王源往节度使衙门去了。宋建功带着众人站在库房门前干瞪眼,赵司库凑上来小声道:“宋将军,卸不卸车?”
宋建功没好气的道:“大帅的话你没听到么?卸车,入库。你有的忙了,修补盔甲,磨亮刀枪,这些事都是你的。”
宋建功翻身上马扬长而去,赵司库哭丧着脸站在原地,喃喃道:“总之是我倒霉。来人,卸车入库。”
第536章 立场
王源看到那一批破烂物资时,其实也挺想骂娘,甚至有一种将这些破烂堆在一起当着两名官员的面焚烧的冲动。但王源明白决不能这么做,经历过这么多的事情,王源已经变得老谋深算,对事情的考虑也深刻了许多。
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其发生的缘由,在不了解这种缘由的情形下做出不恰当的举动,那是一种莽撞幼稚的行为。譬如眼前的这件事情而言,以杨国忠的立场,他绝不可能做出这种举动,除非他不得不这么做。
兵部是杨国忠的兵部,在此之前,征讨南诏国的战役之中,杨国忠可谓倾尽全力的支援自己,供应了最好的武器装备。而时隔数月,杨国忠竟然任由这一批破烂物资送往剑南,这是不合逻辑的一件事情。杨国忠不可能不知道自己接到这批物资时的反应,也应该知道此事对他并没有好处,但他依旧这么做了,其中必有缘由。在没弄清楚这缘由之前,王源是不会轻易表现出任何情绪的。
况且,再破烂的物资也是物资,这些武器盔甲虽然破烂不堪,但总比新兵们光着身子赤手空拳的上战场要好的多。而且这些东西还可以重组,盔甲可以重新的修补,那些锈迹斑斑的兵器物资还可以磨的锋利,再不济可以回炉重铸,总是能物尽其用。尤其是此刻,王源并无能力将自己手中的剑南军武装到牙齿,那么这些物资还是有用的。无论从哪方面考虑,拒绝接受这些物资都是不理智的。
午后的宴席上,王源也确实问出了缘由。虽然这两名兵部的官员说话很是谨慎,但在堂堂节度使的殷勤招待下,在美酒佳肴的伺候下,他们还是招架不住,话里话外透露了不少的信息。
在两名官员的话语中,王源得到了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军器监制造出的武器盔甲最近全力供应的王忠嗣所辖的陇右河西两镇。陇右河西两节度兵马正在全力更换武备。二是,左相杨国忠亲自下的命令,要求全力供应陇右河西两节度的兵马,并亲自下令让这批破烂物资运往剑南。
虽然两位官员并没有说明这两件事的具体情形,但王源敏锐的感觉到朝中发生了大事。陇右河西两节度是王忠嗣手下的统领的节度兵马,陇右节度所辖兵马七万五千人,治所在鄯州,位置正在剑南道北方,是威慑吐蕃国的最重要的力量。河西节度兵马所辖兵马七万三千人,处于吐蕃和突厥之间,起着割裂吐蕃和突厥之间的联系,分割大唐两大强敌的职责,治所在凉州。
除了数年前大唐兼并吐谷浑之战外,这两大节度军从来都是大唐西北最大的威慑之力,但这几年很少有战事发生,因为拥有近十五万兵马的两大节度军,绝对是吐蕃和突厥最不愿招惹的对象。正因如此,两大节度军所辖之地远比大唐其他边镇之地更为安宁,除了王忠嗣的治军有方之外,也是因为这十五万兵马的巨大威慑力。
而现在,两位官员透露出朝廷正全力给这两大节度兵马换装备,按照正常状况下大唐节度兵马五年一换装的原则,这次换装来的有些突兀。上一次这两大节度的装备全面更换还仅仅在两年之前。王源接手剑南节度使之后便知道了大唐节度兵马换装的原则。原则上每年十大节度兵马中的两只会得到兵刃和盔甲的更新。这样五年下来,十大节度兵马的装备便会得到一次全面的更换和提升。而王忠嗣所属的两大节度兵马提前换装,显然是违背这个原则的。
只有一种可能才能解释这次朝廷的决定,那便是这两大节度兵马要打仗了。这是唯一可能的解释。
而至于为何杨国忠会给剑南道运来这些破烂的装备,王源还是难以索解。这些装备明显是不能装备兵马的,就算拿换装之后的旧武备运往剑南,也比给这些压仓底的破烂装备要好的多。不知杨国忠到底用意是什么。
不得不说,王源的嗅觉是灵敏的,从两名兵部官员透露的消息中也确实判断出了一些风向。但王源却并不知道朝廷中的局势远比他所想的那般扑朔迷离。这一次朝廷给河西和陇右两节度兵马换装也确实是即将督促这两军展开军事行动。但这其中的台前幕后的具体情形,王源却一概不知。
实际的情形是,大唐朝廷之中的局势自王忠嗣被任命外中书平章之后便产生了化学反应般的效果。在很短的时间内,朝中便形成了以李林甫杨国忠以及太子党所支持的王忠嗣三足鼎立的形势。太子李亨付出了整个河东道这个巨大的代价,将王忠嗣调入京城进入政事堂的策略明显是有回报的。在朝廷的事务上,王忠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就对王忠嗣很是宠信的玄宗对王忠嗣表示了极大的信任,王忠嗣的风头大有后来居上盖过杨国忠和李林甫之势。
对李林甫而言,王忠嗣的入朝从一开始便被视为是太子李亨对自己的反击,虽然李林甫让李亨付出了代价,活生生将河东道挖出来交给了安禄山,但这显然是不够的。面对玄宗对王忠嗣的宠信,病体未愈面临被替代的命运,这种感觉是极难平复的。更何况李林甫心里清楚,一旦王忠嗣在朝中的地位得以稳固,在李亨的授意下,攻击的首要目标便是自己。谁叫自己一直都挺寿王而对太子不屑一顾呢。在太子看来自己是他的死敌,一定是要处之而后快的。
李林甫多年的政坛经验告诉他,针锋相对未必是一种好的办法,面对风头正劲的王忠嗣,直接对抗一定不是最佳的办法。而自己最近的身子确实不成,也没有殚精竭虑的精力去应付。但作为一个在大唐朝廷立足十余年而不倒的老手而言,李林甫深知,无论对手的风头有多么强劲,往往只需要抓住对方的一个弱点,便可一击毙命。
于是李林甫索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多数时间在家中静养,只命其爪牙盯着朝中的一举一动。
不久后,李林甫终于找到了契机,因为他发现,自己退避三舍之后,反而促成了杨国忠和王忠嗣的正面交锋。王忠嗣初入政事堂,杨国忠表现出了置身事外的态度,但随着王忠嗣受玄宗宠信的增加,杨国忠心中产生了异样的感觉。就像是贵妇人身边的两个面首,就算都知道自己是玩物,但还是会相互的争宠。新来的替代了自己宠信的位置,杨国忠岂会甘心。
一个月来,政事堂中,杨国忠和王忠嗣之间对于政务的意见不同,引发了数次争执。王忠嗣本就是个性子执拗的人,他虽然并无争宠之心,但事实上却造成了这种争宠的结果。而在这些争执中,性格的原因导致王忠嗣寸步不让,大大的激怒了杨国忠。
老谋深算的李林甫密切关注着杨国忠和王忠嗣之间的争执,终于在一次政事堂中的大争吵爆发之后,李林甫派人向杨国忠抛出了橄榄枝。两个本已经为了权力关系破裂的人,终于在面对共同的敌人的时候又走到了一起。
当王源在南诏国和南诏公主阿萝过着三天平静时光的时候,京城中的杨国忠和李林甫达成了一致对付王忠嗣的协议。老谋深算的李林甫很快便提出了方案,那便是如何让王忠嗣远离京城。
王忠嗣的另一个身份是陇右、朔方、河西三道节度使,要想让王忠嗣远离玄宗的视线,最为简单有效的办法便是,让王忠嗣所辖的节度兵马去打仗。这样,身为主帅的王忠嗣便不得不离京去指挥战斗了。
而眼前就有个现成的理由让王忠嗣出兵打仗,那便是吐蕃人杀了王鉷和罗希奭的那件事情。于是左右丞相同时进攻,递交了要求给吐蕃人迎头痛击报复吐蕃人杀害王鉷和罗希奭的奏折。左右丞相同时对一件事上奏,态度坚决的要求出兵惩罚吐蕃,这还是头一回。左右丞相难得的立场相同,提出的理由也很正当,又得到了大半朝臣的附议,甚至连远在边地的安禄山都特为此事上奏声援。如此众志成城,倒是让玄宗很是意外。
玄宗原本便为王鉷和罗希奭的死迁怒吐蕃,只是考虑众多的因素才没有下达攻打吐蕃的命令。但现在百官请命,要求严惩吐蕃蛮夷之邦,就算玄宗的气已经消了大半,也不愿让众官员觉得自己甘愿让大唐受辱。于是乎,对吐蕃发兵报复之事,便迅速的被决定下来,成为当下大唐朝廷中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情。
第537章 手段
当然,围绕着派哪支节度兵马攻打吐蕃的问题,朝廷中展开了激辩。李林甫和杨国忠当然不可能蠢到直接点名让王忠嗣的河西陇右两节度兵马去攻击吐蕃人。因为那显然会让人立刻联想到王忠嗣和左右相之间的僵持关系,玄宗也会一眼看出他们的企图来。所以在上奏此事时,派何处兵马去进攻这个问题,杨国忠和李林甫都聪明的选择了避而不谈。
很多官员认为,王鉷和罗希奭死在剑南,又是和剑南道毗邻的吐蕃野牛城守军动的手。理所当然需要出动剑南军去征讨吐蕃,最好是能拿下野牛城,抓到杀害王鉷和罗希奭的罪魁祸首才算是真正的报复。
但这个提议很快便被否决。因为反对方提出的反驳意见更为有效。剑南军目前只有三万多兵马,又经历过征讨南诏的大战,兵少力疲,不宜再战。而且,从战略上而言,从剑南道发兵攻打吐蕃是一种比较愚蠢的行为。
地形狭长的剑南道之所以原来只有三万的兵额,不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不重要,相反剑南道和吐蕃国交接的边境由北向南绵延达六百多里,乃是所有节度中和吐蕃之间边境线最长的一个。按照常规,在剑南道增加三倍的兵额都不为过,但事实上,剑南道一直只有三万零七百的兵额限度,却也是有着特定的缘由的。
原因便是,剑南道虽然同吐蕃之间的边境线很长,绵延数百里。但是,从南到北,接壤的边境线都是复杂的地形。譬如从姚州到嶲州南的会川,那是大山峡谷密林乱石横亘之地。高达数百丈乃至千丈的山峰比比皆是,除了通向姚州的一条崎岖山道,吐蕃兵马根本没有进犯的道路。所以,剑南道西南方的边境,只需在姚州驻扎重兵,便可拒吐蕃之敌。而从会川往北嶲州雅州乃至成都北汉州茂州一带的边镇,同吐蕃交接之地都是茫茫沙海。吐蕃人也不是傻子,让大军跨越百里沙海攻打剑南城池,显然是一种不理智的作法。军队也许能跨越沙海作战,但后勤保障怎么办?若是遭遇失利后退路怎么办?显然这些现实的问题是任何一名稍有常识的领军之帅都要考虑的。
所以,剑南道一直只有三万兵额是有原因的,因为这里本就不需要有太多的兵马驻守。沙漠和高山是天然的防御屏障,无论对于大唐和吐蕃而言,都并不担心这一片区域的边境安宁问题。朝廷之所以这一次同意了给剑南道增加两万的兵额,除了杨国忠的积极要求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南诏国的叛乱攻下的姚州城后,吐蕃人为了协助南诏国兵马,强行从律賁城调集了三万兵马穿越了山林深谷沿着金沙江抵达会川。这说明吐蕃兵马有能够进攻剑南的可能性。给了剑南道增加兵额的另一个理由。
但其实吐蕃兵马那一次的入侵是建立在姚州城失守的情形下的。姚州城只要不失守,吐蕃兵马万不敢插入姚州和嶲州之间的会川,那反倒是自寻死路遭遇南北夹击。当时的情形是吐蕃为了表示支持阁罗凤对大唐作战硬着头皮将三万兵马从律賁城开往嶲州。这当中经历了多少艰难危险,在翻山越岭这金沙江的激流中死了多少人,损失了多少物资,只有吐蕃人心里明白。
所以,其实交接边境线最长的地方,反而因为地形的限制而最为安宁。在剑南道境内,双方发生的冲突次数屈指可数。相反,剑南以北的陇右和河西两节度所辖的区域便大为不同了。
数年前,大唐战败并吞并了吐谷浑,进攻的主力便是陇右军和河西军。吐谷浑被大唐征服,这便让吐蕃东北边境同大唐陇右河西两地的缓冲地带彻底消除,变成了直接的面对面。在吐谷浑争夺战中,陇右军河西军便和吐蕃兵马大战数场,击溃了吐蕃兵马之后才取得了吐谷浑的控制权。
在双方交接的这一片区域,没有高山密林,没有沙漠横亘。有的只是大片荒凉平坦的戈壁滩。唯一一座山脉便是高度不高,且有着十余条山谷相通的积石山。这座积石山左近便是大唐和吐蕃的密集交战之地。此处进攻更有利于大兵团的推进作战。积石山西南便是吐蕃国的愕陵湖和扎陵湖两座重要的湖泊。众所周知,吐蕃国之所以能够在荒凉的西域之地能建立强大的国度,便是仰仗于境内的重要湖泊和河流,否则这个荒漠戈壁占据大部分面积的国家是不可能存在发展的。
愕陵湖和扎陵湖是吐蕃国北境最为重要的人口聚集之地,围绕着这两座湖泊建有数座城池。多玛城、石堡城、羚羊城等几座城池都是吐蕃国重要的坚城。这几座城池中驻扎着八九万兵马,那几乎是吐蕃国全部兵力的大半了。由此可见,吐蕃国也很清楚,剑南道这一侧并非防御的重点,真正需要防御的是东北方利于进攻的戈壁滩和不能作为屏障的积石山一带。陇右和河西两军才是最危险的存在。若此次进军能占领两湖周边的几座城池,显然会让这次报复行动更具有毁灭性,更能打击吐蕃的气焰,更能体现出大唐的实力和威严。
反对以剑南道兵马进行此次报复行动的理由无可辩驳,就连王忠嗣也同意这个观点,太子李亨虽明知这是左右相要将王忠嗣调离京城的计谋,但却也没有理由去反驳。而且其实李亨内心里并没有认为这件事严重到什么样的程度,相反却觉得这件事或许反倒是有好处的。试想,若王忠嗣此次能迅速的占领愕陵湖扎陵湖左近的吐蕃城池,击溃吐蕃守军,反倒是一件极大的功劳。到时候凯旋回朝,反而更有威势,陛下也会对王忠嗣的印象更好。看似坏事,其实有可能成为一件大好事。而对于王忠嗣领军作战的能力,李亨是绝不会有所怀疑的。
况且命剑南军出兵的提议在李亨看来也是不靠谱的,在李亨心目中王源还是可以关键时候能控制的棋子,李亨需要王源这颗隐藏的棋子,起码在目前还没到毁灭这颗棋子的地步。
于是这场争论很快就达成了共识,玄宗下旨让王忠嗣即刻离京去河西陇右两道进行战前的准备。而杨国忠也上奏朝廷,一副大公无私的模样提出,为了王忠嗣能一举击溃吐蕃在积石山西南两湖地区的重兵,朝廷应该将最新制造的兵器盔甲尽数供应陇右河西两军。此举得到了玄宗的大加赞扬,下旨要求暂缓今年两节度的装备置换,全力支持王忠嗣率军惩罚吐蕃。
本来今年需要换装的两大节度是安禄山所领的河东道以及高仙芝的安西镇,现在他们只能顺延。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倒也罢了,河东道节度使安禄山却是大为恼火,又被杨国忠隐蔽的摆了一道,安禄山暴跳如雷,将杨国忠祖宗八代都骂了个遍。
而杨国忠之所以命人将兵部库房中积压的那些破烂装备发往剑南,倒不是他故意给王源难堪,而是他故意为之。在杨国忠看来,此举可以一举击破最近盛嚣尘上的所谓剑南节度使王源是杨国忠的私人的流言。身为左相也是皇亲,一旦被人污蔑为同在外节度使之间关系紧密,便会步韦坚的后尘。所以杨国忠这么做是故意告诉世人,自己可绝不是和王源之间有什么勾当。另外杨国忠这么做也是表明自己为了全力支持王忠嗣的军事行动不顾其他,做出一种极为重视王忠嗣这次惩罚吐蕃的军事行动的姿态,既是博得玄宗的赞赏,也是要堵住私下里流传的自己和王忠嗣不和的流言。显示自己博大的胸襟。
总而言之,这是杨国忠考虑的最周祥的一次举动,既达到了自己私心中的目的,也博得了一片叫好之声。连玄宗都夸赞杨国忠说:“国忠如今行事公正了许多,颇有大相之风。能一切为大局考虑,实属难得。朕之前所听到的一些他人的言语,国忠用行动证明了那些都是污蔑。朕很欣慰,李相国老了之后,国忠堪当大任。”
……
这一切王源完全不知,这次对吐蕃的军事行动是绝密的行动,朝廷并没有公开的宣布。因为朝廷并不想在军事行动之前泄露消息让吐蕃人有所防范,这也是王忠嗣所要求的。所以,兵部的两名官员其实也并不知道朝廷即将对吐蕃用兵的消息。作为兵部具体办事的官员,若非拨付兵器盔甲给陇右河西两军的事情必须由他们经手,他们其实也并不能给王源说出可怜的那一点点的消息。而就是告知这一点点的消息,其实也是不被允许的,那也是秘密的一部分。
正是这一点点消息的透露,让王源便判断出了朝廷将会有军事行动的可能,陇右河西两军若是有军事行动,目标不是吐蕃便是突厥,吐蕃的可能性显然更大,因为最近大唐和吐蕃的关系已经全面的恶化。王源有些担忧此事会波及剑南,若和吐蕃作战,极有可能波及自己。不过王源忽然释然了,这一批破烂装备从京城运来,摆明了这次作战没有剑南军什么事了,否则又怎会这么干?王源甚至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借口,如果需要剑南军协助作战,自己便可拿这破烂装备做搪塞,也没人有什么话好说。
这些事王源也不想多费脑筋,迟早会水落石出,杨国忠起码也会来封信解释此事。王源现在心中一直翻来覆去想的还是那件自己难题,那便是如何赶紧找到能赚钱的办法,不是赚小钱,而是赚大钱,很多很多的钱。特别这批破烂装备一来,王源对此的意愿更是强烈。要想完成心中对于剑南军的改造和军事上的各种设想,靠着朝廷是不成的,只能靠自己,除此别无他法。
第538章 千金
七月二十六日晚上,吃过晚饭后的兰心蕙的肚子开始阵痛,王家众人立刻紧张起来,因为兰心蕙的产期便在七月底这几日,看来恐怕是要瓜熟蒂落了。
王家上下立刻紧张的忙碌起来,迎接王家第一个孩儿是头等大事,虽然早在几天前便已经请了成都最有经验的接生婆做好了应对的准备,但事到临头众人还是束手无策毫无头绪。家中女子都是没有过这种经验的人,全部围拢在兰心蕙的院子里观望却每一个人能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只能无助的看着兰心蕙在床上疼的汗珠滚滚。
好在接生婆经验丰富,能稳住场面,仔细检查了一番之后告诉众人,确实是生产之前的征兆。于是指挥婢女们准备剪刀、火盆、热水。熬了一碗人参汤给兰心蕙喝下,让她生产的时候更有体力。从初更一直忙活到二更天,兰心蕙的腹痛开始加剧,临盆的时间终于到来了。
王源如热锅上的蚂蚁在院子里转来转去,一会询问物事是否准备完全,一会儿询问兰心蕙是否疼的厉害,又问房子里这么燥热,是否需要擦身降温云云。接生婆被王源骚扰的甚是烦躁,于是终于忍无可忍的请王源离开此处,免得打搅了接生的大事。堂堂节度使被一名接生婆呵斥的情景,天下间怕是也绝无仅有了。
二更初刻,一声响亮的啼哭声响彻夜空,兰心蕙成功分娩,王源的第一个孩儿终于降临人世。王源在院子外边听到这响亮的啼哭之声,激动的手足无措,打着趔趄便往院子里冲。迎面碰到飞奔而来的大妹黄英,大妹口中叫道:“王家阿兄,生啦生啦。可是是个……”
王源摆手道:“我自己去瞧。”
说罢冲上廊下几步便进了屋子里。屋里李欣儿青云儿紫云儿等站在床边探视,一个粉嘟嘟的孩儿被产婆抱在手里,正在用温水擦拭她的身子。
王源兴奋的大叫冲上去,盯着那初生的孩儿。产婆叹了口气,惴惴不安的对王源道:“大老爷,大小平安,留……还是不留。”
王源口中道谢,也没明白什么叫留还是不留的意思,只将眼睛一刻不离的看着那个挣扎扭动哇哇哭叫的孩儿,心中温柔无限。
两世为人,王源这还是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骨肉。后世虽然已经是人近中年,但却还是个单身汉,没结婚也就无从谈起生孩子的事情。在这里年仅十九岁便有了孩儿,王源既觉得不可思议,有一种人生圆满的感觉。
“二郎,是位女娃。”李欣儿站在一旁低声道。
王源恍若未觉,伸手抚摸婴儿粉嫩的皮肤,脸上笑的像朵花。
“二郎,是个女娃儿。”李欣儿又低低的说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