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微臣以为,占城稻的消息若是确凿,那么咱们应当立刻从林邑国弄来更多的稻种,在我大唐广为推行,如此,可大为缓解我大唐粮食的压力。”躬身对李世民奏道的那个人夏鸿升并不认识,但是对于他的话,却很是不屑。
“陛下,臣以为不可。”房玄龄对李世民说道:“凡所种植,不仅要看其种,更要看其地,看其天时,看其耕耘。三季稻虽然听来颇为诱人,但是万一到了大唐,水土不服呢?陛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那三季稻在林邑国可以一年三熟,但是到了大唐就不一定了。若是陛下贸然推行,百姓都种植了三季稻,然而万一这种稻种到了大唐不能好生生发,那可就是灾难了!”
房玄龄说完看着李世民,生怕李世民在高兴之下会立刻推行种植三季稻。
“陛下,微臣也是这么个意思。”杜如晦也对李世民行礼说道:“褚大人急于令我大唐不用为粮食发愁的心思,一片赤诚。不过,微臣却也以为此事万不可操之过急。正如房大人方才所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咱们自然是希望那三季稻能够在咱大唐的地界也可以丰收,可就害怕个万一呢?这件事情所涉及者乃是天下万民,倘若有个万一,那陛下好不容易得来的民心,一下就没了。若是全天下的百姓因为这件事情,而来年闹了饥荒,那就会民怨沸腾,百姓怨声载道,恐生乱象。”
夏鸿升没怎么听杜如晦的话,倒是仔细盯着杜如晦的面容看了个真切。
历史上的杜如晦几年就死了,李老二伤心的不行,废朝三日痛哭流涕,从此房谋杜断的双人组缺少了半壁江山。不过,眼前的杜如晦看起来很健康,面色红润有光泽,双目之中炯炯有神,没有一丝病态。
这都得归功于本公子啊!
夏鸿升心里面得瑟的想到,多亏当初本公子说服了李老二给朝中的文武百官都开了定时体检的福利,接过让好些个官员的病情被提早发现,及早接受了治疗,从而身体得到了好转。杜如晦就是其中的一个。
“不错,房卿、杜卿所言极是,稻种种植一事,的确马虎不得,须细致思量,好生定夺。万一出了差错,那就是朕的罪过了。”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对于稻种一事,诸卿可有什么好的主意?”
那还能有啥好主意,设立试点逐步推广呗。
夏鸿升撇了撇嘴,心里想到。
“陛下,微臣看夏侯似乎有话要说,不如听听夏侯的意见。”站在夏鸿升对面的虞世南看见了夏鸿升撇嘴的样子,于是笑着说道:“这稻种既然是夏侯最先知道的,那想必夏侯对于稻种之了解比吾等都多。”
夏鸿升真想翻他两个白眼,李世民就问道:“夏卿可有甚子主意?”
夏鸿升走出来躬身行了一礼,说道:“陛下,稻种的推行关乎大唐粮草是否充裕。可是贸然推行又不行。在大面积大范围的推广稻种之前,咱们必须先验证出来三季稻移植到了大唐境内之后,是否会发生变化,是否仍旧能够保持生长速度和亩产量。所以,微臣以为三季稻的推行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第一年,有计划的在全国范围内筛选出从岭南沿海地区,到北方地区的几个不同试点县,在这些试点县中开辟一些田亩,种植三季稻种,作为试验田,以总结出来三季稻在咱们大唐境内的那些地方能够生长的季数多,得出这些稻种在大唐的不同地方所产生的不同。若是试验田失败,三季稻在大唐彻底的不能种植,那所影响者不过这几个试点中的几个村落,朝廷补偿这些农人也花费不了多大的代价,故而没有风险。而若是试验田成功,那么第二年就可以开始在原试点县的范围内扩大种植,同时增加其他的试点县。若是第二年这些试点县的反馈良好,那么久可以逐步在咱们大唐开始推广了。这种推广只能是从点到面,然后面面相连,最终达成大范围的种植,而不能够一个命令下去,就让全天下的人都去种植这种稻种。”
“呵呵呵,夏侯所言与老夫不谋而合。”房玄龄笑着捋须对李世民说道:“陛下,臣以为夏侯所言极是。稻种咱们不要急于大范围的推广,只能一点点的来。这样就算是万一中间出现了什么问题和差池,所影响着也只那一点。另外,在试种的过程里面,朝廷的人也好知道这种稻种的习性,总结出来如何正确种植的办法。这样一来,等到朝廷确定占城稻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大规模大范围的推广种植的时候,也好派出人手到各地指导各地百姓的种植,确保百姓都能够丰收。百姓丰收,朝廷自然也丰收了。”
夏鸿升点了点头,认同房玄龄的话。
夏鸿升虽然知道占城稻在大唐境内种植时没有问题的,但还是提出了最少三年的时间才能够推广。是因为夏鸿升虽然知道占城稻没有什么问题,可同时夏鸿升也知道不仅朝廷的官员没有听说过占城稻,天下的百姓更没有听说过。夏鸿升知道,不代表其他人也都知道。朝廷必须通过自己得出结论,朝廷的文武百官才会信服,李世民才会信服。而且,让百姓不去耕种自己熟门熟路的原本的作物,而去改种一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作物,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百姓比朝廷更加担心自己有没有收成,所以宁可不信那神奇的产量,而坚持耕种自己熟悉的作物。让天下的百姓能够主动想要去种植占城稻,想要去改变自己习惯种植的作物,需要一个时间。而夏鸿升,也可以利用这个时间,通过报纸去宣传这种稻种,让占城稻为更多的人所知晓,为更多的人想要去尝试着种植。
“陛下,臣以为不可。”房玄龄对李世民说道:“凡所种植,不仅要看其种,更要看其地,看其天时,看其耕耘。三季稻虽然听来颇为诱人,但是万一到了大唐,水土不服呢?陛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那三季稻在林邑国可以一年三熟,但是到了大唐就不一定了。若是陛下贸然推行,百姓都种植了三季稻,然而万一这种稻种到了大唐不能好生生发,那可就是灾难了!”
房玄龄说完看着李世民,生怕李世民在高兴之下会立刻推行种植三季稻。
“陛下,微臣也是这么个意思。”杜如晦也对李世民行礼说道:“褚大人急于令我大唐不用为粮食发愁的心思,一片赤诚。不过,微臣却也以为此事万不可操之过急。正如房大人方才所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咱们自然是希望那三季稻能够在咱大唐的地界也可以丰收,可就害怕个万一呢?这件事情所涉及者乃是天下万民,倘若有个万一,那陛下好不容易得来的民心,一下就没了。若是全天下的百姓因为这件事情,而来年闹了饥荒,那就会民怨沸腾,百姓怨声载道,恐生乱象。”
夏鸿升没怎么听杜如晦的话,倒是仔细盯着杜如晦的面容看了个真切。
历史上的杜如晦几年就死了,李老二伤心的不行,废朝三日痛哭流涕,从此房谋杜断的双人组缺少了半壁江山。不过,眼前的杜如晦看起来很健康,面色红润有光泽,双目之中炯炯有神,没有一丝病态。
这都得归功于本公子啊!
夏鸿升心里面得瑟的想到,多亏当初本公子说服了李老二给朝中的文武百官都开了定时体检的福利,接过让好些个官员的病情被提早发现,及早接受了治疗,从而身体得到了好转。杜如晦就是其中的一个。
“不错,房卿、杜卿所言极是,稻种种植一事,的确马虎不得,须细致思量,好生定夺。万一出了差错,那就是朕的罪过了。”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对于稻种一事,诸卿可有什么好的主意?”
那还能有啥好主意,设立试点逐步推广呗。
夏鸿升撇了撇嘴,心里想到。
“陛下,微臣看夏侯似乎有话要说,不如听听夏侯的意见。”站在夏鸿升对面的虞世南看见了夏鸿升撇嘴的样子,于是笑着说道:“这稻种既然是夏侯最先知道的,那想必夏侯对于稻种之了解比吾等都多。”
夏鸿升真想翻他两个白眼,李世民就问道:“夏卿可有甚子主意?”
夏鸿升走出来躬身行了一礼,说道:“陛下,稻种的推行关乎大唐粮草是否充裕。可是贸然推行又不行。在大面积大范围的推广稻种之前,咱们必须先验证出来三季稻移植到了大唐境内之后,是否会发生变化,是否仍旧能够保持生长速度和亩产量。所以,微臣以为三季稻的推行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第一年,有计划的在全国范围内筛选出从岭南沿海地区,到北方地区的几个不同试点县,在这些试点县中开辟一些田亩,种植三季稻种,作为试验田,以总结出来三季稻在咱们大唐境内的那些地方能够生长的季数多,得出这些稻种在大唐的不同地方所产生的不同。若是试验田失败,三季稻在大唐彻底的不能种植,那所影响者不过这几个试点中的几个村落,朝廷补偿这些农人也花费不了多大的代价,故而没有风险。而若是试验田成功,那么第二年就可以开始在原试点县的范围内扩大种植,同时增加其他的试点县。若是第二年这些试点县的反馈良好,那么久可以逐步在咱们大唐开始推广了。这种推广只能是从点到面,然后面面相连,最终达成大范围的种植,而不能够一个命令下去,就让全天下的人都去种植这种稻种。”
“呵呵呵,夏侯所言与老夫不谋而合。”房玄龄笑着捋须对李世民说道:“陛下,臣以为夏侯所言极是。稻种咱们不要急于大范围的推广,只能一点点的来。这样就算是万一中间出现了什么问题和差池,所影响着也只那一点。另外,在试种的过程里面,朝廷的人也好知道这种稻种的习性,总结出来如何正确种植的办法。这样一来,等到朝廷确定占城稻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大规模大范围的推广种植的时候,也好派出人手到各地指导各地百姓的种植,确保百姓都能够丰收。百姓丰收,朝廷自然也丰收了。”
夏鸿升点了点头,认同房玄龄的话。
夏鸿升虽然知道占城稻在大唐境内种植时没有问题的,但还是提出了最少三年的时间才能够推广。是因为夏鸿升虽然知道占城稻没有什么问题,可同时夏鸿升也知道不仅朝廷的官员没有听说过占城稻,天下的百姓更没有听说过。夏鸿升知道,不代表其他人也都知道。朝廷必须通过自己得出结论,朝廷的文武百官才会信服,李世民才会信服。而且,让百姓不去耕种自己熟门熟路的原本的作物,而去改种一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作物,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百姓比朝廷更加担心自己有没有收成,所以宁可不信那神奇的产量,而坚持耕种自己熟悉的作物。让天下的百姓能够主动想要去种植占城稻,想要去改变自己习惯种植的作物,需要一个时间。而夏鸿升,也可以利用这个时间,通过报纸去宣传这种稻种,让占城稻为更多的人所知晓,为更多的人想要去尝试着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