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乾清宫。
“呯”的一声,一个精美的瓷杯被摔在地上,粉身碎骨,碎片溅得到处都是。
“废物,都是一群废物!”崇祯愤怒地大喊,“沈犹龙这厮,还不如罢官的邹维琏。邹维琏在任上打跑了红毛,可是沈犹龙面对几条红毛的战船,居然束手无策,还把求援信送到了朕这里!事事都要朕来做,那要他这巡抚有何用?”
见皇上龙颜大怒,王承恩赶紧跪在地上,“万岁爷息怒,不要气坏了龙体。”
崇祯充耳不闻,继续抽出另一本奏折,狠狠地砸在地上。
“屋漏偏逢连夜雨,老天爷这是嫌朕还不够倒霉吗?绝迹多年的倭寇,居然又在浙江台州出现了!浙江上下官员也通通是废物,让一两千人如入无人之境。”
王承恩口上不敢说,心里却嘀咕:那是万岁爷您没看到嘉靖年间,几十个倭寇就敢攻打县城呢!一两千人,在武备松弛的江南几乎可以横着走了。
崇祯发了一番脾气之后,冷静下来。他知道发脾气也不能解决问题,想了想,吩咐道:“去,把温长卿和张伯起叫来。”
张伯起就是兵部尚书张凤翼,字伯起,号灵虚。过了没多久,温体仁和张凤翼匆匆忙忙赶来,看到地上一片狼藉,有些吃惊。
崇祯把福建求援的奏折丢给张凤翼,冷冷地问:“红毛封堵港口,片板不得下海,福建巡抚沈犹龙八百里加急求援,让朕派兵,兵部有何意见?”
张凤翼一听,一个头变得两个头大。如今北边有鞑子入关,需要抽掉各地兵力赶赴宣府、大同抵抗,西边流寇再起波澜,却苦于兵力集中到了北方,没法抽调。这当口忽然要派兵远赴福建,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张凤翼又能有什么办法?
可是皇帝的话不能不回答,他冥思苦想了一番,想不到应对之策,只能无奈地说:“眼下无兵可派,只能由福建就地组织反抗。红毛只是船坚炮利,陆战差强人意……”
崇祯冷笑了一声:“这就是兵部的意见?”他指了指摔在地上的那本奏折,“你再看看这本奏折。”
张凤翼莫名其妙捡起地上那本奏折,打开一看,顿时脸色苍白,汗如雨下。
如果说红毛的战船只是封锁港口,不会对当地官府造成直接影响,而且“隆庆开关”也仅限于月关一处,认真说起来,其余港口仍然要执行海禁政策,理论上对于当地海商、百姓的抱怨可以不予理会。但是倭寇突然重现于浙江,这就要人老命了。
倭寇从明朝建立之初就出现了,嘉靖和万历年间发展到达了顶峰,江浙一带民众被杀者达数十万人,朝野上下闻倭色变。当时胡宗宪和戚继光在浙江招募编练的军队足足打了好几年,才把倭寇彻底荡平。
他哭丧着脸回答:“陛下,处处狼烟四起,臣想调兵也无处可调啊!鞑子入关不得不防,不仅边军不能抽调,还要从其余各地派兵前往援助;流寇卷土重来,也要未雨绸缪,重新派出大军围剿。现在,又哪来的兵前往福建和浙江?”
崇祯冷冷道:“你的意思是说:让倭寇烧杀抢掠,等他们抢够了满载而归?红毛也随他去,等到补给不足时,再退回南洋?”
张凤翼不敢接话,心里却想:差不多也就这么回事啊!红毛再厉害,总不能上岸攻城掠地。倭寇倒是来得莫名其妙,但是既已绝迹多年,说不定这次只是昙花一现。
崇祯转身拿起案几上的镇纸朝张凤翼丢过去,从他耳边飞过,险些砸破这位兵部尚书的脑袋,怒不可遏地喊道:“一个个遇事毫无主意,一点办法都没有,朕要你们这些臣子有何用?沈犹龙如此,你张伯起也是如此!若是鞑子和流寇也罢了,可是让红毛几条船在福建耀武扬威,让一群倭人在江南腹心之地肆虐,我大明就没有人了吗?”
张凤翼脸色煞白,连连在地上磕头,哀求道:“陛下息怒,容臣再想想……”
温体仁在一旁等崇祯稍微平静一点之后,进言道:“陛下,其实也不是无人可用,南方就有一个现成的人选……”
崇祯一怔,随即反应过来,“你是说,琼州夏天南?”
“正是此人。”温体仁解释道,“按前任福建巡抚邹维琏去年的奏折所言,福建游击郑芝龙打红毛时,夏天南就派出水师参与了水战,并且立下大功,加上这次山东全歼叛军船队,足以证明其水师之强,驱逐红毛应该不成问题。其陆师长于火器,能正面击溃叛军骑兵,对付倭寇应该也不在话下——当年戚继光荡平倭寇,使用火器也颇有心得,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戚继光大规模使用火器是出任蓟镇总兵官之后,为了抵御鞑靼骑兵创建了火器加偏厢车的车阵。在南方抗倭时,其军队冷兵器兵种的比例更高,屡次打败倭寇靠的是灵活机动的“鸳鸯阵”,鸟铳手并不是太多,火炮也只有小口径的虎蹲炮。温体仁毕竟只是个玩弄权术的文官,对于其中的细节并不了解,不过这点乌龙不影响大局,火器运用得当,能击鞑靼败骑兵,也能击败倭寇。
崇祯闻言心动了。戚继光是明朝中后期首屈一指的名将,南征倭寇、北御鞑靼,战功卓著,若是本朝有人能与其相提并论,崇祯做梦都会笑醒。温体仁将夏天南与戚继光比较,听起来倒挺像那么回事,眼下北方边镇战事吃紧,无人可用,不妨试试这个擅长火器的南方将领。
他沉吟道:“长卿说得有理。只是福建和浙江都告急,恐怕这夏天南分身乏术吧?”
温体仁想了想:“驱逐红毛只需水师,对付倭寇只需陆师,按理说可以同时出兵。不过为了稳妥起见,可以让他自己便宜行事。若是非得分个先后,臣建议先出兵台州,红毛的水师毕竟只是癣疥之疾,倭寇才是大患。”
“呯”的一声,一个精美的瓷杯被摔在地上,粉身碎骨,碎片溅得到处都是。
“废物,都是一群废物!”崇祯愤怒地大喊,“沈犹龙这厮,还不如罢官的邹维琏。邹维琏在任上打跑了红毛,可是沈犹龙面对几条红毛的战船,居然束手无策,还把求援信送到了朕这里!事事都要朕来做,那要他这巡抚有何用?”
见皇上龙颜大怒,王承恩赶紧跪在地上,“万岁爷息怒,不要气坏了龙体。”
崇祯充耳不闻,继续抽出另一本奏折,狠狠地砸在地上。
“屋漏偏逢连夜雨,老天爷这是嫌朕还不够倒霉吗?绝迹多年的倭寇,居然又在浙江台州出现了!浙江上下官员也通通是废物,让一两千人如入无人之境。”
王承恩口上不敢说,心里却嘀咕:那是万岁爷您没看到嘉靖年间,几十个倭寇就敢攻打县城呢!一两千人,在武备松弛的江南几乎可以横着走了。
崇祯发了一番脾气之后,冷静下来。他知道发脾气也不能解决问题,想了想,吩咐道:“去,把温长卿和张伯起叫来。”
张伯起就是兵部尚书张凤翼,字伯起,号灵虚。过了没多久,温体仁和张凤翼匆匆忙忙赶来,看到地上一片狼藉,有些吃惊。
崇祯把福建求援的奏折丢给张凤翼,冷冷地问:“红毛封堵港口,片板不得下海,福建巡抚沈犹龙八百里加急求援,让朕派兵,兵部有何意见?”
张凤翼一听,一个头变得两个头大。如今北边有鞑子入关,需要抽掉各地兵力赶赴宣府、大同抵抗,西边流寇再起波澜,却苦于兵力集中到了北方,没法抽调。这当口忽然要派兵远赴福建,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张凤翼又能有什么办法?
可是皇帝的话不能不回答,他冥思苦想了一番,想不到应对之策,只能无奈地说:“眼下无兵可派,只能由福建就地组织反抗。红毛只是船坚炮利,陆战差强人意……”
崇祯冷笑了一声:“这就是兵部的意见?”他指了指摔在地上的那本奏折,“你再看看这本奏折。”
张凤翼莫名其妙捡起地上那本奏折,打开一看,顿时脸色苍白,汗如雨下。
如果说红毛的战船只是封锁港口,不会对当地官府造成直接影响,而且“隆庆开关”也仅限于月关一处,认真说起来,其余港口仍然要执行海禁政策,理论上对于当地海商、百姓的抱怨可以不予理会。但是倭寇突然重现于浙江,这就要人老命了。
倭寇从明朝建立之初就出现了,嘉靖和万历年间发展到达了顶峰,江浙一带民众被杀者达数十万人,朝野上下闻倭色变。当时胡宗宪和戚继光在浙江招募编练的军队足足打了好几年,才把倭寇彻底荡平。
他哭丧着脸回答:“陛下,处处狼烟四起,臣想调兵也无处可调啊!鞑子入关不得不防,不仅边军不能抽调,还要从其余各地派兵前往援助;流寇卷土重来,也要未雨绸缪,重新派出大军围剿。现在,又哪来的兵前往福建和浙江?”
崇祯冷冷道:“你的意思是说:让倭寇烧杀抢掠,等他们抢够了满载而归?红毛也随他去,等到补给不足时,再退回南洋?”
张凤翼不敢接话,心里却想:差不多也就这么回事啊!红毛再厉害,总不能上岸攻城掠地。倭寇倒是来得莫名其妙,但是既已绝迹多年,说不定这次只是昙花一现。
崇祯转身拿起案几上的镇纸朝张凤翼丢过去,从他耳边飞过,险些砸破这位兵部尚书的脑袋,怒不可遏地喊道:“一个个遇事毫无主意,一点办法都没有,朕要你们这些臣子有何用?沈犹龙如此,你张伯起也是如此!若是鞑子和流寇也罢了,可是让红毛几条船在福建耀武扬威,让一群倭人在江南腹心之地肆虐,我大明就没有人了吗?”
张凤翼脸色煞白,连连在地上磕头,哀求道:“陛下息怒,容臣再想想……”
温体仁在一旁等崇祯稍微平静一点之后,进言道:“陛下,其实也不是无人可用,南方就有一个现成的人选……”
崇祯一怔,随即反应过来,“你是说,琼州夏天南?”
“正是此人。”温体仁解释道,“按前任福建巡抚邹维琏去年的奏折所言,福建游击郑芝龙打红毛时,夏天南就派出水师参与了水战,并且立下大功,加上这次山东全歼叛军船队,足以证明其水师之强,驱逐红毛应该不成问题。其陆师长于火器,能正面击溃叛军骑兵,对付倭寇应该也不在话下——当年戚继光荡平倭寇,使用火器也颇有心得,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戚继光大规模使用火器是出任蓟镇总兵官之后,为了抵御鞑靼骑兵创建了火器加偏厢车的车阵。在南方抗倭时,其军队冷兵器兵种的比例更高,屡次打败倭寇靠的是灵活机动的“鸳鸯阵”,鸟铳手并不是太多,火炮也只有小口径的虎蹲炮。温体仁毕竟只是个玩弄权术的文官,对于其中的细节并不了解,不过这点乌龙不影响大局,火器运用得当,能击鞑靼败骑兵,也能击败倭寇。
崇祯闻言心动了。戚继光是明朝中后期首屈一指的名将,南征倭寇、北御鞑靼,战功卓著,若是本朝有人能与其相提并论,崇祯做梦都会笑醒。温体仁将夏天南与戚继光比较,听起来倒挺像那么回事,眼下北方边镇战事吃紧,无人可用,不妨试试这个擅长火器的南方将领。
他沉吟道:“长卿说得有理。只是福建和浙江都告急,恐怕这夏天南分身乏术吧?”
温体仁想了想:“驱逐红毛只需水师,对付倭寇只需陆师,按理说可以同时出兵。不过为了稳妥起见,可以让他自己便宜行事。若是非得分个先后,臣建议先出兵台州,红毛的水师毕竟只是癣疥之疾,倭寇才是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