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双管的也正在抓紧时间,应该在年底就会拿出成品。至于四联装的,现在看起来很吃力。主要是联动的问题,迟迟无法解决。而且在目前牵引卡车数量有限的情况之下,熊大缜不敢轻易下结论是采取汽车牵引,还是采取畜力牵引。”
“至于你说的那种五十七毫米无后坐力炮已经完成测试,只要需要随时可以投入生产。新式一百二十毫米迫击炮,也已经完成了试生产,马上就可以进行生产。而五十七毫米高炮、八十二毫米无后坐力炮,则在抓紧时间进行试制。”
“新式的自动步枪,则正在抓紧时间进行测试。老杨,步枪这东西可不是火炮。需要进行各种条件之下的测试。目前虽然已经完成泥水和风沙试验,但是严寒测试需要等到今年冬天。”
“至于其他方面,熊大缜已经带着军工部的人完成了日式一零五加农炮、九五式野炮、斯柯达七十五毫米山炮以及奥式一百毫米榴弹炮的逆向测绘。至于投产,还需要等一段时间。主要是对钢材还需要一定的分析。”
“老杨,军工发展不是一触而就的事情。我也着急,但是我们必须要一点点的来。就算有原始的资料,但是我们的生产工艺和原材料上,始终还有一定的欠缺。这些对我们军工来说,还很陌生的武器,还需要时间去一点点的完善。在这种事情上,我们不能揠苗助长。”
第631章 真正的基础
说到这里,李延平不禁有些感慨:“我们可用的人手实在太少了。加上中央调拨过来的军工专家,也不过四十多人。中央转调过来的,百余名前来东北参军抗日的大学生。虽然工作热情很高,但经验又欠缺。”
“虽然有几种武器,已经足足搞了大半年,你还拿出了图纸,但是试制工作依旧不顺利。简单一些的武器和枪支试制的比较顺利。但是复杂一些的武器,如五十七毫米高炮,却是非常的困难。”
“军工部按照你拿出的设计图纸,已经研究了半年多了,却始终拿不出成品来,只弄出一个半成品来。而且受限于原材料的缺乏,对火炮的试制也有些过于谨慎了。我们从江北进口的炮管钢,数量还是太少了。”
“另外,熊大缜这两天找我,说这种你设计的五十七毫米高炮的自动测量具,我们生产不出来。另外,那种二十三毫米高炮,也只试制出来了单装的。双联型号太复杂,我们制造出来的成品,联动装置超重的问题始终无法解决。”
“无论是从生产设备上来说,还是技术支持。这种复杂的双联装高射炮,至少目前我们还无力生产。而且这种高射炮与十四毫米高射机枪遭遇到一样的困难,就是联动机构太复杂了。以我们目前的技术能力实在有限。”
“我们在占领了日军设置在哈尔滨大量与军工产业有关的工厂后,机器设备和工人的问题,得到了一部分相当大的缓解。但是主要的设计者与技术人员都是日本人。并未能改变我们技术人才奇缺的局面。”
“老杨,你设计的这些武器虽然已经提供了图纸,但是图纸还很不完善。也就是说,你提供的图纸上只有基础设计,至于其他的还要我们自己去摸索。老杨,武器装备研制是需要大量人才的。不是凭借一两张图纸,就能制造出来的。”
对于李延平关于军工部目前对于几种自己设计的先进武器试制,除了少量简单的武器之外,其余的全部遇到瓶颈的问题。杨震微微点了点头道:“告诉熊大缜,除了五十七毫米无后坐力炮和十四点五毫米高射机枪之外,其余的我可以再给他半年的时间。”
“但半年之后,我要看到成果。尤其是五十七毫米以及二十三毫米这两款高射炮,就算他熊大缜将命给我搭上,也要搞出来。至于八十二毫米无后坐力炮,暂时可以先放一放。按照目前日军的战车配置,五十七毫米的暂时够用了。”
“八十二毫米无后坐力炮的试制,可以暂时先向后放放。集中精力,给我搞出这两种高射炮来。自动测量仪生产不出来,就用手工的。但是双二十三毫米高炮的联动装置一定要解决。有了这种高炮,我们可以大大的提高战场上的防空火力密度。”
说到这里,杨震看着李延平道:“政委,时不我待啊。就算苏联那几百门三七高炮和八五高炮到位。但随着我们的兵工厂规模越来越大,需要防护的目标也就越来越多。那些高射炮,在航空兵还很薄弱的情况之下,我们的这么一点高射炮,根本就不够使用。”
“而且我担心在哈尔滨丢掉之后,日军为了摧毁我们的作战决心,会集中优势航空兵力对根据地内的几个大城市进行轰炸,就像他们对待重庆那样。而航空兵力在明年苏联的那几百架高空性能优异的米格三战斗机抵达之前,我们的防空兵力太薄弱了。”
“而且我们目前有限的航空兵还要参与对战区制空权的争夺。平时还好一些,但在战时,根本无暇分身保护后方的工业基地。而且世界各国防空作战,一向是空地结合。只有战斗机,没有地面高炮,我们的防空手段相当于少了半个胳膊。”
“在目前我们实力有限的情况之下,现在只能以地面防空火力为主,航空兵为辅。从苏联进口的两种高射炮,三七高炮是瑞典博福斯四十毫米高炮性能抽调的产品,而且粗制滥造,性能有些勉强。虽然操作简单,但性能比原炮下降了不少。”
“而八五高炮又太过于笨重,只适合担任要地防空。在我军机动能力还不高的情况之下,这些八五高炮更适合担任城市防空任务,并不是很适合野战部队使用。而缴获的日军高炮,又弹药奇缺。我们只能另外想办法,依靠自己去解决。”
“加强地面高射火力的密度,同时在各分区组建防空哨部队。对日军飞机行迹,提前做出警报很适合我们目前的情况。所以高射炮兵必须加强,而这两种高射炮,必须要抢在苏联援助的高射炮厂投产之前,完成试制。”
“至于十四点七毫米高射机枪,搞不出四联的那就先搞双联的。这种依靠火力密集度,打击日军航空兵的武器,不用高精度。要是他熊大缜还拿不出来,我看他这个军工部长的位置可以换人了。”
“我们在这次会战之中,虽然重创了关东军的航空兵。但日军有着完善的航空工业。我们打掉他们一架,在必要的时候他们可以补充两架。而我们的航空兵,数量有限不说,补充更加困难。是打掉一架少一架。防空,尤其是城市的防空,至少目前看还是要以高炮为主。告诉熊大缜,要是能在年底之前搞出来,我给他们几个记特等功!”
“在我的规划之中,十四点五毫米高射机枪,作为团一级的空地两用火力使用。而二十三毫米高射炮、五十七毫米高射炮,包括苏制三十七毫米高射炮,则分别装备旅和纵队一级。作为集群防空掩护火力。同时以五十七毫米高炮,组建一批独立高炮团,作为军区的预备队。”
“至于苏军援助的八五高炮,则与五十七毫米高炮,以及部分三七毫米高炮组成城市、铁路沿线防空火力网。保证军工厂以及几个大城市重点民生处,不在日军飞机轰炸之下受到任何的损失。”
“原有的我们自行生产的十二点七毫米高射机枪,则全部从团级改为营级使用。政委,我已经决定了。等王效明那边结束,全军进入休整、整顿阶段。全力发展军工产业,以及航空兵、装甲兵。储备弹药和物资。”
“一年之内,只要日军不主动进攻,我们就不抢先发动进攻。人才不够,就请求中央去关内挖。航空、弹道、物理、化学,只要涉及到军工产业的人才,能挖来的都要挖。不能挖的,想办法也要挖。”
“做思想工作不行,就开出重金。按照他们现在的薪水标准,涨一倍全部使用美元支付。只要他们能来,在生活上一律给予最高的待遇。要房子给房子,要车给配车。另外,留学学生的数量要增加。还有请求中央,尽量在国统区,甚至沦陷区动员一批东北流亡学生。就说抗联热烈欢迎他们回到家乡,参加家乡的解放。”
“还有,今年除了夏季已经选派的一千名留学生之外,我们年底之前要在选派一批留学生去苏联。重点就是列宁格勒精密机械与光学仪器学院以及莫斯科航空学院留学。还是老规矩一律选择理工科,哪怕就是学怎么开火车也行。但是文科专业的一个不选。”
“政委你说的对,发展军工产业,不是单一的依赖图纸,更多的是人才的支撑。建立一批军工企业,基本上满足我们在军事上的需求,已经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最急迫问题了。不惜一切代价,哪怕就是掏空了军区的家底,损失一些眼前的利益,也要想法子建立我们自己的人才储备。”
“政委,你去和总指挥汇报。请求他出面,去一趟莫斯科见见斯大林。请求苏联方面派遣一部分专家到我们这里工作。军区理工大学组建的速度还要加快。中国籍的教授不够用,就用白俄的。”
“哪怕是我们在哈尔滨抓获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日本籍教授,只要经过严格审查也可以使用。你让政治部的人去找那些俘获的日本籍教授,告诉他们如果他们愿意继续站在讲台上,只要保证教学质量,我将按照他们之前的待遇给予同样的薪金。”
“还有让军区政治部在哈尔滨的犹太人中摸摸底子,看看有多少是大学教授或是技术工人。我不管他们因为什么来中国的,是怎么样来中国的,但既然来了,就要留下一些贡献。虽然给他们颁发护照的是日本人建立的伪满洲国。但是签发签证的是中国人,不是什么满洲帝国的外交官。而中国的土地上,从来就没有过所谓的满洲帝国。”
“我不管他是什么出身,是什么国籍。只要他们手中有知识可以为我所用,我就敢用他们。不过这些人最好安排到大学中去做讲师,真正的秘密研制工作,尽量还是不要让他们插手。毕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尤其那些日本专家,他们的祖国目前还在与我们进行着一场决定民族命运的生死之战。对于这些人既要用,但是也要防。在用的时候,军区政治部、社会部以及情报部要对他们进行严密的监控。”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无论花费多大的代价,付出多少的努力,我们也要培养起我们自己的人才。万丈高楼平地起,科技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产业的基础。一个国家真正的发展,并不是靠一小撮的精英。而是靠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和教育者,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的。人才,才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真正基础。”
第632章 国家真正的脊梁
说到这里,杨震坐下来摘下军装上衣口袋中的钢笔,打开一张信纸写下了几十个人的名字交给李延平道:“政委,这个名单发给中央,就说我杨震请求他们无论如何也要将这些人动员来东北。如果他们真的愿意来,我可以亲自到重庆迎接他们。”
“还有几个人目前都在美国留学,让彭定杰一定想办法找到他们,想办法动员他们到东北。你与总指挥商量,请苏联方面给予我们最大的协助。这些人从重庆方面走,恐怕困难会很大。”
说到这里,杨震犹豫了一下,又在电报上增加了几个名字后道:“这几个人给中央发报。就说我们手头上还有一种治疗肺结核的特效药。与链霉素搭配使用,对肺结核的治疗效果更好。只要他们答应来东北,我们将全力以赴治疗他们夫人的肺结核病。”
李延平接过杨震递过来的名单,看了看上面的一个个对于他来说极为陌生的名字:“叶企孙、束星北、张子高、王淦昌、陈芳允、饶毓泰、吴有训、周培源、王竹溪、周惠久、林同骅”。而在这长长的名单边上,还有几个表面了留美身份的人名。
杨震末了后边还加上了一句内地各个大学的机械工程系、化学系、电机工程系、航空工程、化工工程系、采矿系、冶金系的毕业生。只要未能考取留学生的,如能动员来东北,请中央想尽一切办法动员来东北。
如那些教授愿意来东北,他们的学生也原来跟来东北继续从事他们的学业,他们的学生抗联也将一并的安置。总之就是一句话,对于发展工业急需的知识分子,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
看着名单上的人,长期在东北孤军作战,可以用与世隔绝。这次带队去延安,才第一次进关,并不知道这些人究竟是什么身份的李延平皱了皱眉头道:“老杨,这里面的人都是什么人?值得你如此的重视?还有这个束星北、钱三强、林同骅,居然让你在名单上还特别的标注出来。”
对于李延平疑惑,杨震沉默了一下才道:“他们才是中国真正的脊梁,是一些怀揣着科学救国梦想的可敬的人。如果我们真的能将他们动员来东北,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军工事业,将会蓬勃的发展。”
“这些人很多都是我一生敬仰的人。他们能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回到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就是为了培养出真正的中国人自己的科学家。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别的专业教授,只是可惜我们现在暂时还用不上。”
“你在给老郭去一个电报,让他亲自请他父亲老人家来东北。让老郭将我们目前的真实情况向他的父亲做一个详细的汇报。就说我代表东北抗日联军,真诚的希望他来东北工作,以便早日恢复被战争破坏的铁路,打通我们的大动脉。”
说到这里,杨震掩饰不住疲惫的眼睛看了看窗子外边已经满天星斗的夜色,微微顿了一下,才转过头来道:“给中央发报,将我们与苏联方面达成的协议上报。将我们目前的需求,一定要详细转告给中央。内地的各个大学,只要是理工科的毕业生,有多少我们要多少。”
“如果有先前的毕业生,愿意来东北工作,我们也将同样的欢迎。并给与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以最优厚的待遇。一句话,只要他们能来,无论提出什么要求,我们能做到的一定全力以赴。”
“不过你还是要和中央再强调一遍,已经考取公费留学的学子,我们暂时还是不要动员来东北为好。即便是已经报名的人,也要想办法婉言拒绝。科学是需要长期交流的,闭门造车是创造不出先进的科学理论的。”
“在国内各个大学目前科学研究水平远逊于欧美先进大学的情况之下,我们在需要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被科技强国越拉越远,只能依靠选派留学生。而对于我们来说,科学才是真正的生产力和战斗力。”
“在生存条件上,我们可以被称之为土八路,也可以为这个称呼而自豪。但是在精神和科学知识吸取上,我们绝对不能以这个称呼沾沾自喜。一支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一支不重视科学的军队是可悲的。”
杨震的话,让李延平不由的瞠目结舌道:“老杨,这些话包括最后的那句话一并都转发给中央?之前的那些倒是无所谓,反正我们也发过类似的电报。只是最后的那句话是不是有些过了。”
对于李延平的劝慰,杨震摇了摇头道:“一字不差,全文转发给中央。领袖雄才大略,我相信这句话他会明白我的用意的。让一个大学理工科毕业生去搞政工工作,去当一个营连长冲锋陷阵,除了愚蠢什么都算不上。那不就英勇,那叫做浪费。而且是令人心痛的浪费。”
“营连长,每一个人都能做。虽然不见得做好,但是好培养的多。战争大学毕业的,不见得比那些名牌军校毕业的差。但是搞科学研究又有几个人能够做?我们这个国家军队数量不少,国共加在一起,再加上一部分乱码七糟的其他部队,营连长足足有十几万。但我们的科学家,却是连这个的十分之一都达不到。”
“我们这个国家科学家的数量本就不多,我们不能白白的如此消耗。尤其是在我们目前人才奇缺的情况之下,这么浪费是全民族的损失。知识分子是要用,但是不能像现在这么用。一个搞理工出身的人,你让他去做政治思想工作,这不是跑题了吗?”
说到这里,杨震接过袁芷若递过来的会议纪要,看了看上面那一笔工整的字迹,在确信自己的话准确无误的被记录后,刷刷的签上自己的名字。并在纪要边上重重的画了五个三角后,在边上特地签上全文转发中央几个大字。
李延平接过杨震递过来的电报,犹豫了一下还是将自己的名字也签上后,递给了袁芷若道:“小袁,交给三处一科发出去吧。你的首长既然还改不了这个驴脾气,我这个做政委就只能陪着他了。谁让我是他的政委?”
交待完袁芷若去三处也就是司令部通讯处的专门负责与中央联络的一科,将这封电报发出去后。李延平看了看杨震,无奈的苦笑道:“老杨,你也不要担心。大不了我再去中央一趟,专门向中央汇报一下。”
说罢,李延平看了看表上的时间,顺手将杨震办公桌上的文件全部收走后,摆了摆手道:“你晚上不要工作了,早点休息。这几天,趁着战事不紧张,抽空去萝北看看伯父伯母。你嫂子昨天给我来信说,伯父伯母很想你。如今你们几个弟妹,两个不在国内,一个也在前线。老人身边没有子女,很孤寂的。”
对于李延平的举动,杨震却没有制止。李延平虽然为人谦和,颇有长者风范,但是倔脾气一上来,也一样难缠。虽说很少干涉他军事指挥以及工作,但是只要越庖代俎了,也是一样听不得反对意见。这也许就是战争年代人,尤其是军人的特性吧。
李延平走后,杨震却是根本就睡不着。此刻他的脑海之中,还是在琢磨着军工上的事情。自从建立自己的军工体系后,有些时候面对人才的匮乏,杨震也不禁暗自嘀咕。要是自己穿越的时候,像人家一样带着一部装了大百科全书的电脑多好。
自己来的那个时代,电脑虽然依旧无法代替人脑。但是其储备的大量资料,却比自己只是一知半解,依葫芦画瓢搞出来的所谓图纸要强的多。目前自己急需的高射武器生产也不会陷入如此的被动了。
杨震也知道,自己虽然画出了详细的设计图,但按照自己给出的资料,要想复制这几种高射武器,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虽说这些武器都是苏军在二战后便开始装备的武器,其技术并未脱离二战。但毕竟是几种相对精密的武器,在没有原始性能资料的前提之下,想要山寨还是很吃力的。
五十七毫米高炮和二十三毫米高炮这两种即便在杨震穿越来前,那个地空导弹已经大行其道的年代。高射炮尽管已经不再是地面防空的主力,但却仍旧是后世中国陆军主力高射炮。对于这两种武器,杨震在后世的时候,却是太熟悉了。
这两种高炮都是苏军在二战结束后不久,便研制出来替代老式三七高炮的新式装备。只是虽说是新式装备,但由于苏联人在运用新材料方面上保守与谨慎,这两种武器基本上还没有脱离二战的风格。原材料的应用上也没有比二战时候进步到了哪去。基本上很符合这个年代的真实技术水平。
至于十四点七毫米高射机枪,他也不陌生。这种机枪压根就是二战后期设计的,只不过没有在二战期间投入使用,直到战后苏军更换装备的时候,才大规模开始量装,但由于某些原因,在列装不长后就撤装了而已。但却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中国陆军团一级的主要防空火力。
他用过该种机枪的单管五八式的他,闭着眼睛都能拆卸后,再组装。至于这种陆军已经淘汰了,尤其是像杨震这种陆军的尖刀部队,更是早已经不见了踪影的机枪和那两种高射炮,杨震如此熟悉的原因就与他穿越来之前的经历有关了。
第633章 今昔类似
杨震高中的一个比较要好的同学,就在与他在同一个城市驻防的一个陆军预备役高炮师中服役。他的这个同学,家庭条件相当不错。家庭条件好,自然不用担心生活的问题。高中毕业考上了名牌大学,毕业后家里又托关系把他弄到了部队。
家庭条件优越,加上本人也很有能力,杨震的这个同学曾经豪情万丈,发誓一定要当上将军。只是颇有些讽刺意味的是,那个高中同学入伍后,先是因为专业的关系,在陆军高炮旅工作了几年。可在杨震被迫退伍的两年前,却被调整到了预备役高炮师。成了一名号称军官养老院的预备役师中,为数不多的现役军官。
虽说在杨震还是一个副连长的时候,就干到了营长的位置,在一般的野战部队中,对于他当时年龄可谓是相当难得的位置。可预备役师虽说也是师级编制,但与正规的野战师是两码回事。到预备役师,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前途。
两个人的级别虽然有些差距,但两支部队的性质不同,却让两个人的在军中的前途相差也极大。一个是一个师所有的现役兵加在一起,也没有野战部队一个营多。平日里即没有作战任务,也没有训练任务。
一年中除了几次将那些挂着军官职务,却在地方工作的军官集中起来训练一两次之外,平常时候基本上都在打鱼摸虾。他这个营长,既不用值班也不用查哨。天天到点下班回家陪老婆、孩子,小日子过的相当潇洒。
他这个营长,手下的干部在编制上倒是齐全的很,但是他能管得了的寥寥无几。所有连排长,除了少数几个现役的之外,除了地方一些机关的头头脑脑之外,就是商人和大款,他管不了也没有办法管。
除非在部队干到退休,否则别看他现在是人家的领导,到了地方人家就是他的领导了。管的多了,管的深了,等转业的时候想不穿小鞋都不可能。在部队拿你没有办法,到地方上收拾你的法子有的是。而且平日里是他求人家办事的情况多,只要不太出格,他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他的教导员,就是地方一个公安分局的政委。他所在的预备役团的第一政委,是地方一个市委副书记兼任的。三个指导员,清一色的都是一些委办局的头头脑脑。副营长干脆就是地方军转办的一个主任。这些人他那个能得罪得起。
而杨震所在的部队虽说人数也不是很多,但却是军区甚至总部的尖刀部队。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全训不说,还整日里执行一些秘密任务,可以说是总部首长手中最精锐的部队。用杨震的话来说,中国周边的热点地区,就没有几个他没有去过的。
杨震所在的部队,是陆军精英中的精英。按照社会上流行的说法,那都是兵王。随便一个连队拉出去,都可以干掉他那位同学的整个一个师,而且别看杨震在实职上是副连,他的实际级别却是正营。军衔则和他的那个同学是一个级别,少校。
两个人同在一所城市驻防,又都是军人,彼此对另一个人部队的性质都很清楚。虽说因为杨震的任务多、训练紧,两人见面的时候并不多。但是毕竟在一个城市中,两个人见面的机会还是很多的。平日里杨震只要有空闲时间,总是与他小酌一杯。
那个同学因为部队整天无事,也经常约杨震出去聚一聚。只不过那位同学是有名的妻管严,天天晚上都要回家报到的。所以两个人的聚会不是在他的驻地,就是在他的家。反正在预备役部队,都是混日子。只要不出事,基本上没有人管。加上两个人都是军人身份,出去玩的机会也是几乎没有。
那个同学对杨震一身在执行秘密任务留下的伤疤很是羡慕,认为那才是军人的实际价值。但对于还是光棍的杨震,孩子都五岁的他却始终不以为然。两个人原本上学的时候就关系不错,加上又同是军人,更是在一个城市驻防,关系比上学的时候还亲密。
只是杨震不怎么太爱去他们家而已。不仅因为打扰人家不好,而且他的那个老婆对杨震的兴趣比自己老公还大。拜社会上很是流行一阵子特种兵小说所赐,杨震每次去他的那个根本就不知道保密守则为何物的老婆都要刨根问底,好奇的不得了。弄的杨震生怕自己一不留神,说出什么秘密来。所以两个人聚会,一般都在对方的部队。
只不过杨震部队性质特殊,一般人即便是兄弟部队的人,想进去也是很难。两人的聚会,自然大多都是去管理松懈,那些忙着赚钱或是当官的预备役官兵比现役军官还忙,甚至收入高出几十倍的预备役师。
总去预备役高炮师玩的杨震,对于那里的武器装备自然熟悉的人。甚至有几次正在休假,却是无地方可去的他,还在预备役拉练的时候,被自己那位老同学临时抓劳工。顶替因为忙着各种应酬和会议,无法赶回的那些身为公务员的预备役军官,参加了几次所谓拉动或是演习。
这个把戏直到一次来视察的却是杨震的老上级,军区副参谋长后,才被识破。那位老同学自然是挨了一顿很尅,但却在杨震帮着运作下,也改变了命运。摆脱了年纪轻轻就进了预备役部队这种和一般内陆军分区一样,被称为现役军官养老院的地方。调往了军区司令部,任防空作战参谋。
虽然老同学调走了,那个预备役师长对杨震这个人才却是热情不减。杨震只要休假,就派人来接。几年下来,那里的一百毫米高炮、五十七毫米和双三七高炮、十四点五毫米高射机枪。这几种野战部队早已经淘汰,或是还在服役的高射武器,杨震早已经玩的相当熟练。
至于双二十三毫米高射炮,杨震自己部队就有装备。作为全能型的人才,自然也不会陌生。几种高炮,给他一定的时间,他能闭着眼睛都能大卸八块。各部位的构造,甚至比那个预备役师的那些战勤参谋还清楚。
这几种武器玩的极为熟练的杨震,对于这些武器的性能和结构自然不会陌生。让他画出结构图来,轻而易举。甚至还见过这几种武器设计图的他,依靠自己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虽然已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两世为人。却依旧能够原样的复制出来。
作为特种部队的指挥官,制图的能力是最基本的功课。虽说武器装备设计图和绘制地图是两码回事,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都需要精度。杨震按照记忆画出的设计图,与后世见过的原始设计图几乎没有多少区别。
只是这武器研究哪有那么省事的,其中涉及到金属学、材料学、弹道学、人机工程等一系列的专业。杨震依葫芦画瓢,画出了原始图纸,也讲明白了各个部位的设计样子。但是有图纸与投入生产是两码回事。况且,作为一支几十万大军的统帅,他也没有多少时间去和军工部交流。
军工部拿着他这几种除了结构和武器性能之外,其余的什么都没有的图纸,却是很难以下手。不说别的,一个炮管使用钢材的各种元素比例,还有一些需要精密设计的地方,就连杨震这个设计者也只能说出一个大概而已。这么一个设计法,能不让生产者头疼吗?
“至于你说的那种五十七毫米无后坐力炮已经完成测试,只要需要随时可以投入生产。新式一百二十毫米迫击炮,也已经完成了试生产,马上就可以进行生产。而五十七毫米高炮、八十二毫米无后坐力炮,则在抓紧时间进行试制。”
“新式的自动步枪,则正在抓紧时间进行测试。老杨,步枪这东西可不是火炮。需要进行各种条件之下的测试。目前虽然已经完成泥水和风沙试验,但是严寒测试需要等到今年冬天。”
“至于其他方面,熊大缜已经带着军工部的人完成了日式一零五加农炮、九五式野炮、斯柯达七十五毫米山炮以及奥式一百毫米榴弹炮的逆向测绘。至于投产,还需要等一段时间。主要是对钢材还需要一定的分析。”
“老杨,军工发展不是一触而就的事情。我也着急,但是我们必须要一点点的来。就算有原始的资料,但是我们的生产工艺和原材料上,始终还有一定的欠缺。这些对我们军工来说,还很陌生的武器,还需要时间去一点点的完善。在这种事情上,我们不能揠苗助长。”
第631章 真正的基础
说到这里,李延平不禁有些感慨:“我们可用的人手实在太少了。加上中央调拨过来的军工专家,也不过四十多人。中央转调过来的,百余名前来东北参军抗日的大学生。虽然工作热情很高,但经验又欠缺。”
“虽然有几种武器,已经足足搞了大半年,你还拿出了图纸,但是试制工作依旧不顺利。简单一些的武器和枪支试制的比较顺利。但是复杂一些的武器,如五十七毫米高炮,却是非常的困难。”
“军工部按照你拿出的设计图纸,已经研究了半年多了,却始终拿不出成品来,只弄出一个半成品来。而且受限于原材料的缺乏,对火炮的试制也有些过于谨慎了。我们从江北进口的炮管钢,数量还是太少了。”
“另外,熊大缜这两天找我,说这种你设计的五十七毫米高炮的自动测量具,我们生产不出来。另外,那种二十三毫米高炮,也只试制出来了单装的。双联型号太复杂,我们制造出来的成品,联动装置超重的问题始终无法解决。”
“无论是从生产设备上来说,还是技术支持。这种复杂的双联装高射炮,至少目前我们还无力生产。而且这种高射炮与十四毫米高射机枪遭遇到一样的困难,就是联动机构太复杂了。以我们目前的技术能力实在有限。”
“我们在占领了日军设置在哈尔滨大量与军工产业有关的工厂后,机器设备和工人的问题,得到了一部分相当大的缓解。但是主要的设计者与技术人员都是日本人。并未能改变我们技术人才奇缺的局面。”
“老杨,你设计的这些武器虽然已经提供了图纸,但是图纸还很不完善。也就是说,你提供的图纸上只有基础设计,至于其他的还要我们自己去摸索。老杨,武器装备研制是需要大量人才的。不是凭借一两张图纸,就能制造出来的。”
对于李延平关于军工部目前对于几种自己设计的先进武器试制,除了少量简单的武器之外,其余的全部遇到瓶颈的问题。杨震微微点了点头道:“告诉熊大缜,除了五十七毫米无后坐力炮和十四点五毫米高射机枪之外,其余的我可以再给他半年的时间。”
“但半年之后,我要看到成果。尤其是五十七毫米以及二十三毫米这两款高射炮,就算他熊大缜将命给我搭上,也要搞出来。至于八十二毫米无后坐力炮,暂时可以先放一放。按照目前日军的战车配置,五十七毫米的暂时够用了。”
“八十二毫米无后坐力炮的试制,可以暂时先向后放放。集中精力,给我搞出这两种高射炮来。自动测量仪生产不出来,就用手工的。但是双二十三毫米高炮的联动装置一定要解决。有了这种高炮,我们可以大大的提高战场上的防空火力密度。”
说到这里,杨震看着李延平道:“政委,时不我待啊。就算苏联那几百门三七高炮和八五高炮到位。但随着我们的兵工厂规模越来越大,需要防护的目标也就越来越多。那些高射炮,在航空兵还很薄弱的情况之下,我们的这么一点高射炮,根本就不够使用。”
“而且我担心在哈尔滨丢掉之后,日军为了摧毁我们的作战决心,会集中优势航空兵力对根据地内的几个大城市进行轰炸,就像他们对待重庆那样。而航空兵力在明年苏联的那几百架高空性能优异的米格三战斗机抵达之前,我们的防空兵力太薄弱了。”
“而且我们目前有限的航空兵还要参与对战区制空权的争夺。平时还好一些,但在战时,根本无暇分身保护后方的工业基地。而且世界各国防空作战,一向是空地结合。只有战斗机,没有地面高炮,我们的防空手段相当于少了半个胳膊。”
“在目前我们实力有限的情况之下,现在只能以地面防空火力为主,航空兵为辅。从苏联进口的两种高射炮,三七高炮是瑞典博福斯四十毫米高炮性能抽调的产品,而且粗制滥造,性能有些勉强。虽然操作简单,但性能比原炮下降了不少。”
“而八五高炮又太过于笨重,只适合担任要地防空。在我军机动能力还不高的情况之下,这些八五高炮更适合担任城市防空任务,并不是很适合野战部队使用。而缴获的日军高炮,又弹药奇缺。我们只能另外想办法,依靠自己去解决。”
“加强地面高射火力的密度,同时在各分区组建防空哨部队。对日军飞机行迹,提前做出警报很适合我们目前的情况。所以高射炮兵必须加强,而这两种高射炮,必须要抢在苏联援助的高射炮厂投产之前,完成试制。”
“至于十四点七毫米高射机枪,搞不出四联的那就先搞双联的。这种依靠火力密集度,打击日军航空兵的武器,不用高精度。要是他熊大缜还拿不出来,我看他这个军工部长的位置可以换人了。”
“我们在这次会战之中,虽然重创了关东军的航空兵。但日军有着完善的航空工业。我们打掉他们一架,在必要的时候他们可以补充两架。而我们的航空兵,数量有限不说,补充更加困难。是打掉一架少一架。防空,尤其是城市的防空,至少目前看还是要以高炮为主。告诉熊大缜,要是能在年底之前搞出来,我给他们几个记特等功!”
“在我的规划之中,十四点五毫米高射机枪,作为团一级的空地两用火力使用。而二十三毫米高射炮、五十七毫米高射炮,包括苏制三十七毫米高射炮,则分别装备旅和纵队一级。作为集群防空掩护火力。同时以五十七毫米高炮,组建一批独立高炮团,作为军区的预备队。”
“至于苏军援助的八五高炮,则与五十七毫米高炮,以及部分三七毫米高炮组成城市、铁路沿线防空火力网。保证军工厂以及几个大城市重点民生处,不在日军飞机轰炸之下受到任何的损失。”
“原有的我们自行生产的十二点七毫米高射机枪,则全部从团级改为营级使用。政委,我已经决定了。等王效明那边结束,全军进入休整、整顿阶段。全力发展军工产业,以及航空兵、装甲兵。储备弹药和物资。”
“一年之内,只要日军不主动进攻,我们就不抢先发动进攻。人才不够,就请求中央去关内挖。航空、弹道、物理、化学,只要涉及到军工产业的人才,能挖来的都要挖。不能挖的,想办法也要挖。”
“做思想工作不行,就开出重金。按照他们现在的薪水标准,涨一倍全部使用美元支付。只要他们能来,在生活上一律给予最高的待遇。要房子给房子,要车给配车。另外,留学学生的数量要增加。还有请求中央,尽量在国统区,甚至沦陷区动员一批东北流亡学生。就说抗联热烈欢迎他们回到家乡,参加家乡的解放。”
“还有,今年除了夏季已经选派的一千名留学生之外,我们年底之前要在选派一批留学生去苏联。重点就是列宁格勒精密机械与光学仪器学院以及莫斯科航空学院留学。还是老规矩一律选择理工科,哪怕就是学怎么开火车也行。但是文科专业的一个不选。”
“政委你说的对,发展军工产业,不是单一的依赖图纸,更多的是人才的支撑。建立一批军工企业,基本上满足我们在军事上的需求,已经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最急迫问题了。不惜一切代价,哪怕就是掏空了军区的家底,损失一些眼前的利益,也要想法子建立我们自己的人才储备。”
“政委,你去和总指挥汇报。请求他出面,去一趟莫斯科见见斯大林。请求苏联方面派遣一部分专家到我们这里工作。军区理工大学组建的速度还要加快。中国籍的教授不够用,就用白俄的。”
“哪怕是我们在哈尔滨抓获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日本籍教授,只要经过严格审查也可以使用。你让政治部的人去找那些俘获的日本籍教授,告诉他们如果他们愿意继续站在讲台上,只要保证教学质量,我将按照他们之前的待遇给予同样的薪金。”
“还有让军区政治部在哈尔滨的犹太人中摸摸底子,看看有多少是大学教授或是技术工人。我不管他们因为什么来中国的,是怎么样来中国的,但既然来了,就要留下一些贡献。虽然给他们颁发护照的是日本人建立的伪满洲国。但是签发签证的是中国人,不是什么满洲帝国的外交官。而中国的土地上,从来就没有过所谓的满洲帝国。”
“我不管他是什么出身,是什么国籍。只要他们手中有知识可以为我所用,我就敢用他们。不过这些人最好安排到大学中去做讲师,真正的秘密研制工作,尽量还是不要让他们插手。毕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尤其那些日本专家,他们的祖国目前还在与我们进行着一场决定民族命运的生死之战。对于这些人既要用,但是也要防。在用的时候,军区政治部、社会部以及情报部要对他们进行严密的监控。”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无论花费多大的代价,付出多少的努力,我们也要培养起我们自己的人才。万丈高楼平地起,科技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产业的基础。一个国家真正的发展,并不是靠一小撮的精英。而是靠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和教育者,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的。人才,才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真正基础。”
第632章 国家真正的脊梁
说到这里,杨震坐下来摘下军装上衣口袋中的钢笔,打开一张信纸写下了几十个人的名字交给李延平道:“政委,这个名单发给中央,就说我杨震请求他们无论如何也要将这些人动员来东北。如果他们真的愿意来,我可以亲自到重庆迎接他们。”
“还有几个人目前都在美国留学,让彭定杰一定想办法找到他们,想办法动员他们到东北。你与总指挥商量,请苏联方面给予我们最大的协助。这些人从重庆方面走,恐怕困难会很大。”
说到这里,杨震犹豫了一下,又在电报上增加了几个名字后道:“这几个人给中央发报。就说我们手头上还有一种治疗肺结核的特效药。与链霉素搭配使用,对肺结核的治疗效果更好。只要他们答应来东北,我们将全力以赴治疗他们夫人的肺结核病。”
李延平接过杨震递过来的名单,看了看上面的一个个对于他来说极为陌生的名字:“叶企孙、束星北、张子高、王淦昌、陈芳允、饶毓泰、吴有训、周培源、王竹溪、周惠久、林同骅”。而在这长长的名单边上,还有几个表面了留美身份的人名。
杨震末了后边还加上了一句内地各个大学的机械工程系、化学系、电机工程系、航空工程、化工工程系、采矿系、冶金系的毕业生。只要未能考取留学生的,如能动员来东北,请中央想尽一切办法动员来东北。
如那些教授愿意来东北,他们的学生也原来跟来东北继续从事他们的学业,他们的学生抗联也将一并的安置。总之就是一句话,对于发展工业急需的知识分子,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
看着名单上的人,长期在东北孤军作战,可以用与世隔绝。这次带队去延安,才第一次进关,并不知道这些人究竟是什么身份的李延平皱了皱眉头道:“老杨,这里面的人都是什么人?值得你如此的重视?还有这个束星北、钱三强、林同骅,居然让你在名单上还特别的标注出来。”
对于李延平疑惑,杨震沉默了一下才道:“他们才是中国真正的脊梁,是一些怀揣着科学救国梦想的可敬的人。如果我们真的能将他们动员来东北,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军工事业,将会蓬勃的发展。”
“这些人很多都是我一生敬仰的人。他们能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回到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就是为了培养出真正的中国人自己的科学家。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别的专业教授,只是可惜我们现在暂时还用不上。”
“你在给老郭去一个电报,让他亲自请他父亲老人家来东北。让老郭将我们目前的真实情况向他的父亲做一个详细的汇报。就说我代表东北抗日联军,真诚的希望他来东北工作,以便早日恢复被战争破坏的铁路,打通我们的大动脉。”
说到这里,杨震掩饰不住疲惫的眼睛看了看窗子外边已经满天星斗的夜色,微微顿了一下,才转过头来道:“给中央发报,将我们与苏联方面达成的协议上报。将我们目前的需求,一定要详细转告给中央。内地的各个大学,只要是理工科的毕业生,有多少我们要多少。”
“如果有先前的毕业生,愿意来东北工作,我们也将同样的欢迎。并给与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以最优厚的待遇。一句话,只要他们能来,无论提出什么要求,我们能做到的一定全力以赴。”
“不过你还是要和中央再强调一遍,已经考取公费留学的学子,我们暂时还是不要动员来东北为好。即便是已经报名的人,也要想办法婉言拒绝。科学是需要长期交流的,闭门造车是创造不出先进的科学理论的。”
“在国内各个大学目前科学研究水平远逊于欧美先进大学的情况之下,我们在需要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被科技强国越拉越远,只能依靠选派留学生。而对于我们来说,科学才是真正的生产力和战斗力。”
“在生存条件上,我们可以被称之为土八路,也可以为这个称呼而自豪。但是在精神和科学知识吸取上,我们绝对不能以这个称呼沾沾自喜。一支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一支不重视科学的军队是可悲的。”
杨震的话,让李延平不由的瞠目结舌道:“老杨,这些话包括最后的那句话一并都转发给中央?之前的那些倒是无所谓,反正我们也发过类似的电报。只是最后的那句话是不是有些过了。”
对于李延平的劝慰,杨震摇了摇头道:“一字不差,全文转发给中央。领袖雄才大略,我相信这句话他会明白我的用意的。让一个大学理工科毕业生去搞政工工作,去当一个营连长冲锋陷阵,除了愚蠢什么都算不上。那不就英勇,那叫做浪费。而且是令人心痛的浪费。”
“营连长,每一个人都能做。虽然不见得做好,但是好培养的多。战争大学毕业的,不见得比那些名牌军校毕业的差。但是搞科学研究又有几个人能够做?我们这个国家军队数量不少,国共加在一起,再加上一部分乱码七糟的其他部队,营连长足足有十几万。但我们的科学家,却是连这个的十分之一都达不到。”
“我们这个国家科学家的数量本就不多,我们不能白白的如此消耗。尤其是在我们目前人才奇缺的情况之下,这么浪费是全民族的损失。知识分子是要用,但是不能像现在这么用。一个搞理工出身的人,你让他去做政治思想工作,这不是跑题了吗?”
说到这里,杨震接过袁芷若递过来的会议纪要,看了看上面那一笔工整的字迹,在确信自己的话准确无误的被记录后,刷刷的签上自己的名字。并在纪要边上重重的画了五个三角后,在边上特地签上全文转发中央几个大字。
李延平接过杨震递过来的电报,犹豫了一下还是将自己的名字也签上后,递给了袁芷若道:“小袁,交给三处一科发出去吧。你的首长既然还改不了这个驴脾气,我这个做政委就只能陪着他了。谁让我是他的政委?”
交待完袁芷若去三处也就是司令部通讯处的专门负责与中央联络的一科,将这封电报发出去后。李延平看了看杨震,无奈的苦笑道:“老杨,你也不要担心。大不了我再去中央一趟,专门向中央汇报一下。”
说罢,李延平看了看表上的时间,顺手将杨震办公桌上的文件全部收走后,摆了摆手道:“你晚上不要工作了,早点休息。这几天,趁着战事不紧张,抽空去萝北看看伯父伯母。你嫂子昨天给我来信说,伯父伯母很想你。如今你们几个弟妹,两个不在国内,一个也在前线。老人身边没有子女,很孤寂的。”
对于李延平的举动,杨震却没有制止。李延平虽然为人谦和,颇有长者风范,但是倔脾气一上来,也一样难缠。虽说很少干涉他军事指挥以及工作,但是只要越庖代俎了,也是一样听不得反对意见。这也许就是战争年代人,尤其是军人的特性吧。
李延平走后,杨震却是根本就睡不着。此刻他的脑海之中,还是在琢磨着军工上的事情。自从建立自己的军工体系后,有些时候面对人才的匮乏,杨震也不禁暗自嘀咕。要是自己穿越的时候,像人家一样带着一部装了大百科全书的电脑多好。
自己来的那个时代,电脑虽然依旧无法代替人脑。但是其储备的大量资料,却比自己只是一知半解,依葫芦画瓢搞出来的所谓图纸要强的多。目前自己急需的高射武器生产也不会陷入如此的被动了。
杨震也知道,自己虽然画出了详细的设计图,但按照自己给出的资料,要想复制这几种高射武器,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虽说这些武器都是苏军在二战后便开始装备的武器,其技术并未脱离二战。但毕竟是几种相对精密的武器,在没有原始性能资料的前提之下,想要山寨还是很吃力的。
五十七毫米高炮和二十三毫米高炮这两种即便在杨震穿越来前,那个地空导弹已经大行其道的年代。高射炮尽管已经不再是地面防空的主力,但却仍旧是后世中国陆军主力高射炮。对于这两种武器,杨震在后世的时候,却是太熟悉了。
这两种高炮都是苏军在二战结束后不久,便研制出来替代老式三七高炮的新式装备。只是虽说是新式装备,但由于苏联人在运用新材料方面上保守与谨慎,这两种武器基本上还没有脱离二战的风格。原材料的应用上也没有比二战时候进步到了哪去。基本上很符合这个年代的真实技术水平。
至于十四点七毫米高射机枪,他也不陌生。这种机枪压根就是二战后期设计的,只不过没有在二战期间投入使用,直到战后苏军更换装备的时候,才大规模开始量装,但由于某些原因,在列装不长后就撤装了而已。但却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中国陆军团一级的主要防空火力。
他用过该种机枪的单管五八式的他,闭着眼睛都能拆卸后,再组装。至于这种陆军已经淘汰了,尤其是像杨震这种陆军的尖刀部队,更是早已经不见了踪影的机枪和那两种高射炮,杨震如此熟悉的原因就与他穿越来之前的经历有关了。
第633章 今昔类似
杨震高中的一个比较要好的同学,就在与他在同一个城市驻防的一个陆军预备役高炮师中服役。他的这个同学,家庭条件相当不错。家庭条件好,自然不用担心生活的问题。高中毕业考上了名牌大学,毕业后家里又托关系把他弄到了部队。
家庭条件优越,加上本人也很有能力,杨震的这个同学曾经豪情万丈,发誓一定要当上将军。只是颇有些讽刺意味的是,那个高中同学入伍后,先是因为专业的关系,在陆军高炮旅工作了几年。可在杨震被迫退伍的两年前,却被调整到了预备役高炮师。成了一名号称军官养老院的预备役师中,为数不多的现役军官。
虽说在杨震还是一个副连长的时候,就干到了营长的位置,在一般的野战部队中,对于他当时年龄可谓是相当难得的位置。可预备役师虽说也是师级编制,但与正规的野战师是两码回事。到预备役师,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前途。
两个人的级别虽然有些差距,但两支部队的性质不同,却让两个人的在军中的前途相差也极大。一个是一个师所有的现役兵加在一起,也没有野战部队一个营多。平日里即没有作战任务,也没有训练任务。
一年中除了几次将那些挂着军官职务,却在地方工作的军官集中起来训练一两次之外,平常时候基本上都在打鱼摸虾。他这个营长,既不用值班也不用查哨。天天到点下班回家陪老婆、孩子,小日子过的相当潇洒。
他这个营长,手下的干部在编制上倒是齐全的很,但是他能管得了的寥寥无几。所有连排长,除了少数几个现役的之外,除了地方一些机关的头头脑脑之外,就是商人和大款,他管不了也没有办法管。
除非在部队干到退休,否则别看他现在是人家的领导,到了地方人家就是他的领导了。管的多了,管的深了,等转业的时候想不穿小鞋都不可能。在部队拿你没有办法,到地方上收拾你的法子有的是。而且平日里是他求人家办事的情况多,只要不太出格,他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他的教导员,就是地方一个公安分局的政委。他所在的预备役团的第一政委,是地方一个市委副书记兼任的。三个指导员,清一色的都是一些委办局的头头脑脑。副营长干脆就是地方军转办的一个主任。这些人他那个能得罪得起。
而杨震所在的部队虽说人数也不是很多,但却是军区甚至总部的尖刀部队。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全训不说,还整日里执行一些秘密任务,可以说是总部首长手中最精锐的部队。用杨震的话来说,中国周边的热点地区,就没有几个他没有去过的。
杨震所在的部队,是陆军精英中的精英。按照社会上流行的说法,那都是兵王。随便一个连队拉出去,都可以干掉他那位同学的整个一个师,而且别看杨震在实职上是副连,他的实际级别却是正营。军衔则和他的那个同学是一个级别,少校。
两个人同在一所城市驻防,又都是军人,彼此对另一个人部队的性质都很清楚。虽说因为杨震的任务多、训练紧,两人见面的时候并不多。但是毕竟在一个城市中,两个人见面的机会还是很多的。平日里杨震只要有空闲时间,总是与他小酌一杯。
那个同学因为部队整天无事,也经常约杨震出去聚一聚。只不过那位同学是有名的妻管严,天天晚上都要回家报到的。所以两个人的聚会不是在他的驻地,就是在他的家。反正在预备役部队,都是混日子。只要不出事,基本上没有人管。加上两个人都是军人身份,出去玩的机会也是几乎没有。
那个同学对杨震一身在执行秘密任务留下的伤疤很是羡慕,认为那才是军人的实际价值。但对于还是光棍的杨震,孩子都五岁的他却始终不以为然。两个人原本上学的时候就关系不错,加上又同是军人,更是在一个城市驻防,关系比上学的时候还亲密。
只是杨震不怎么太爱去他们家而已。不仅因为打扰人家不好,而且他的那个老婆对杨震的兴趣比自己老公还大。拜社会上很是流行一阵子特种兵小说所赐,杨震每次去他的那个根本就不知道保密守则为何物的老婆都要刨根问底,好奇的不得了。弄的杨震生怕自己一不留神,说出什么秘密来。所以两个人聚会,一般都在对方的部队。
只不过杨震部队性质特殊,一般人即便是兄弟部队的人,想进去也是很难。两人的聚会,自然大多都是去管理松懈,那些忙着赚钱或是当官的预备役官兵比现役军官还忙,甚至收入高出几十倍的预备役师。
总去预备役高炮师玩的杨震,对于那里的武器装备自然熟悉的人。甚至有几次正在休假,却是无地方可去的他,还在预备役拉练的时候,被自己那位老同学临时抓劳工。顶替因为忙着各种应酬和会议,无法赶回的那些身为公务员的预备役军官,参加了几次所谓拉动或是演习。
这个把戏直到一次来视察的却是杨震的老上级,军区副参谋长后,才被识破。那位老同学自然是挨了一顿很尅,但却在杨震帮着运作下,也改变了命运。摆脱了年纪轻轻就进了预备役部队这种和一般内陆军分区一样,被称为现役军官养老院的地方。调往了军区司令部,任防空作战参谋。
虽然老同学调走了,那个预备役师长对杨震这个人才却是热情不减。杨震只要休假,就派人来接。几年下来,那里的一百毫米高炮、五十七毫米和双三七高炮、十四点五毫米高射机枪。这几种野战部队早已经淘汰,或是还在服役的高射武器,杨震早已经玩的相当熟练。
至于双二十三毫米高射炮,杨震自己部队就有装备。作为全能型的人才,自然也不会陌生。几种高炮,给他一定的时间,他能闭着眼睛都能大卸八块。各部位的构造,甚至比那个预备役师的那些战勤参谋还清楚。
这几种武器玩的极为熟练的杨震,对于这些武器的性能和结构自然不会陌生。让他画出结构图来,轻而易举。甚至还见过这几种武器设计图的他,依靠自己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虽然已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两世为人。却依旧能够原样的复制出来。
作为特种部队的指挥官,制图的能力是最基本的功课。虽说武器装备设计图和绘制地图是两码回事,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都需要精度。杨震按照记忆画出的设计图,与后世见过的原始设计图几乎没有多少区别。
只是这武器研究哪有那么省事的,其中涉及到金属学、材料学、弹道学、人机工程等一系列的专业。杨震依葫芦画瓢,画出了原始图纸,也讲明白了各个部位的设计样子。但是有图纸与投入生产是两码回事。况且,作为一支几十万大军的统帅,他也没有多少时间去和军工部交流。
军工部拿着他这几种除了结构和武器性能之外,其余的什么都没有的图纸,却是很难以下手。不说别的,一个炮管使用钢材的各种元素比例,还有一些需要精密设计的地方,就连杨震这个设计者也只能说出一个大概而已。这么一个设计法,能不让生产者头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