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平闻言点点头道:“是啊,根据地扩大,部队也扩大了,事情一天比一天多。我们这四个常委今后聚在一起的时间恐怕不会太多。早点将事情定下来,也好着手下一步的工作。还有,我看今天的常委会是不是让张镇华也列席一下?”
    “张镇华虽然只是军区后勤部的政委,但在老彭身体一直不好的情况之下,实际上主持后勤的工作。让他参加今天的会议,很多涉及到后勤方面的问题,我们直接就可以定下来。”
    “另外老彭的身体虽然一直在休养,但始终未见大的起色。担任后勤部长后,累的胃部几次大出血。他现在的身体状况,已经很难承担大量的工作负荷。况且后勤部门事情繁琐,工作又千头万绪,老彭的身体现在实在难以承担。”
    “他已经三次找过我希望将工作交给更适合的人去做。不想因为他的身体原因,影响到军区的整体部署。之前我一直有些顾虑,始终没有同意。只是变动了一下他与张镇华分管的工作范畴。”
    “现在整个后勤部主要的工作主要张镇华在主持。从前一阶段的表现来看,张镇华主持工作这段时间,表现还是不错的,还是称职的。我建议是不是调整老彭和张镇华的工作?毕竟他们两个之前分工的调整只是临时的,名不正言不顺。”
    “虽说我们共产党人不讲究职务的高低,但这样终归对整体工作还是有一定影响的。而且伴随着各种军工装备的引进,现在我们与江北的联系越来越频繁,需要有一个人常驻江北。而总指挥又要主持整个东北局的全面工作,不可能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我们身上。”
    “我看这样,让张镇华改任后勤部长,老彭以军区副政委或是政治部副主任的名义,常驻江北。一是协调各方面关系,保证我们所需物资的引进。另外,江北的医疗水平要高于我们这里,也有利于他的身体恢复和保养。”
    对于军区彭定杰与张镇华的工作调整,李延平虽是主管干部的军区第二政委,但在军区常委会上通过之前,他只有采取临时措施的权力。真正调整,只有在军区常委会上通过后,尤其是杨震这个被中央授予最后决定权的第一书记点头,才能最终的执行。
    对于李延平提出让张镇华列席常委会,并改任后勤部长的提议,杨震微微的沉思了一下后便点头同意了。彭定杰的身体状况他一直很清楚,的确已经无法承担高强度的工作。也正是这个原因,他当初才同意李延平对其与张镇华分工的调整。
    张镇华在调整工作分工后,也没有辜负杨震与李延平的厚望,表现的很出色。作为实际上的后勤部长,他的表现足以接替彭定杰工作。不过对于张镇华的使用,杨震觉得还应该再给他加加担子。
    思索了一下后,杨震道:“我看完全可以。张镇华在分工调整后,其表现足以胜任军区后勤部长。我同意政委的意见,由张镇华改任后勤部长。而且我看还可以给他加加担子。他在后勤政委期间已经是军区党委委员,我看可以向中央以及东北局上报,增选其为军区党委常委。”
    “至于老彭,按照政委的意见办。挂一个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的名义,常驻江北。一方面协助总指挥开展对苏工作,另外就是调养身体。老郭、老高,你们看那?”说罢,杨震转过头看了看郭邴勋与高禹民两个人。
    才被恢复党员的身份,之前虽然表面上只是以非党员的身份列席常委会。但因为身份的关系,实际上一直是有发言权。今儿才是第一次名正言顺的以军区常委的身份正式参加常委会,尤其是第一次参加研究人事会议的郭邴勋闻言只轻轻点了点头,表示自己没有意见。
    郭邴勋为人低调,之前郭邴勋虽然也经常列席常委会,但除了研究军事工作的会议之外,他一直恪守本分,从不参加。即便参加了,也极少的表态。更多的时候,他是从不参加非军事议题外会议的。
    其实也用不到他参加。很多事情上,尤其是军事干部的人选,都是事先杨震与他以及李延平商议好了,才提上始终缺一个人的常委会表决。尤其是军事问题,更是基本上都是杨震和他两个人内定。
    见到在司令员、政委心中位置极重的郭邴勋都点头了。与张镇华早已经熟悉,之前有过多次配合作战经历的高禹民自然不会有什么反对的意见。相反,见到老战友即将被任命为军区党委常委,他还是很为老战友高兴的。
    虽说这一任命还需要中央与东北局的批准,但在高禹民看来,以杨震此时在中央领导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与东北局第一书记的总指挥关系来看,只要他点头,这个任命几乎不会有任何的变数。
    见到郭邴勋与高禹民没有意见,便知道此事已经通过的李延平打电话通知张镇华到杨震的办公室开会。接到通知,以为军区又要有什么大的行动而急忙赶来的张镇华,听到对自己的任命之后,微微一愣。
    看着有些发愣的张镇华,杨震有些半开玩笑的道:“老张,今儿的议题很多,你的事情等会议结束后,政委会找你单独谈的。现在你需要的是从你们后勤工作的角度对部队今后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说罢,杨震看了看在座的几个人,也没有说什么客套话,直接开门见山的道:“今儿咱们第一项议题是准备成立的两个纵队旅以上干部的人选问题。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军区准备将野战军扩编为两个纵队,六个旅外加三个独立旅的规模。”
    “根据部队眼下的形势,以及各人的综合素质考虑,我提议以原一旅旅长兼政治委员王光宇任一纵队司令员,由原三分区政委易建平任一纵政治委员,三分区参谋长孙文久同志任纵队参谋长。”
    “二纵由原三旅政委王效明任司令员,原一分区代理司令员陈翰章同志任政治委员,三旅参谋长马春生同志任纵队参谋长。这几个人在座都很熟悉,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对于杨震提名的几个人选事先均未与自己商议,甚至关于政委的人选多少有些越位的表现,在工作上从无私心,大局观很重,与杨震搭档这么长时间,已经很默契的李延平并未表示出任何的不悦来。
    杨震与李延平之间的配合虽然还没有到与郭邴勋那样心有灵犀的地步,但搭档这么长时间也很熟悉彼此的性格,配合的也很默契。对于对方的工作,相互都很支持。就像当初李延平并未与杨震商议,便调整了彭定杰与张镇华分工后,杨震也并未表示出任何不快来。
    况且对于拟议中的两个纵队军政主官的人选,杨震提出来的这几个人基本上与李延平可谓不谋而合。除了在二纵司令员人选上多少感到意外之外,就是两个政委的人选上有些不同。
    原本在得知杜开山因为之前的错误,被调至军分区已经无望担任纵队司令后,李延平还以为杨震会提名刘长顺担任。却没有想到杨震挑选王效明接任这个纵队司令,这让李延平多少感觉到有些意外。
    对杨震这种以大局为重的干部任用感觉到很欣慰的李延平,在微微沉思了一下后道:“老杨,两个纵队司令员和参谋长的人选我没有什么意见。这几位同志在之前的战斗的表现有目共睹,担任两个纵队的领导职务,并没有什么不恰当的地方。”
    “而陈翰章同志工作能力强,政治素质很过硬担任二纵政委倒是个适合人选。只是这一纵的政委?易建平这个人倒是没有什么问题,可关键的是他在调离后,这个三分区的政委人选有些难办。”
    “整个辖区三面受敌的三分区是目前三个军分区之中处于军事斗争最前沿的一个。与辖区已经没有日伪军的一分区,以及有小兴安岭群山作为屏障的二分区相比,辖区直接与日伪占领区相邻的三分区目前的压力也是最大的。”
    “目前兼任三分区司令员的军区赵副司令虽然能力足够,但出于性格方面的考虑,兼任政治委员并不合适。而且军区原有的干部之中,也很难找出来能与其搭档的合适人选。”
    “易建平同志为人谦和党性强,经验丰富,与赵副司令磨合的还算不错。在军区暂时还无法选出合适人选替代他的情况之下,调动易建平的工作是不是恰当,会不会引起三分区工作的动荡,司令员还是要考虑一下。”
    李延平的话,让杨震也多少有些犹豫。当初在组建三分区,选拔政委的人选时的一幕又出现在他眼前。但选择易建平出任一纵队政委,杨震并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经过全盘考虑后,才决定的。
    目前军区的所有高级指挥员,全部都是抗联本地出身或是自己带着从日军细菌战基地冲出来的老部下。之前未能与中央联系上也就算了,但随着与中央恢复直接联系后,中央选派的干部陆续到达,调整人事上也是必须要考虑中央调过来的干部。
    这不仅仅是能力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个态度的问题。平日里不怎么插手政工干部调整的杨震这次插手纵队政委的人选,甚至没有事先与身为军区政委的李延平商量。除了不想李延平做难之外,主要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将易建平调任野战军一纵队任政治委员,不单单看重的是他自身的能力,借鉴关内部队丰富的政工经验。杨震更多的考虑是一个平衡而且是向中央表态的问题。更是不想自己部队中出现山头主义倾向的杨震,一个掺沙子的举动。
    快速的思索了一下,出于多方面考虑后还是决定维持原定人选不变的杨震道:“政委我看这样,一纵的政治委员还是由易建平担任。这次中央调过来的干部中有两名原来在十八集团军中任团政治处主任的人。你看看那个比较合适,从中间挑选一名政治素质过硬,为人谦和一些,但必须原则性强的人选接替易建平担任三分区政委。”
    第331章 生产建设兵团
    对于易建平调走后,三分区政委的人选,杨震也是头疼之极。原来在后世看史书的时候,还对那位赵副司令的结局感到气愤。但自从两个个人搭班子,一起工作的后,杨震却发现这位脾气太有个性的老兄有的时候真的很难相处。
    杨震一向认为军事指挥员必须要有一定的个性。在杨震看来,没有个性的指挥员,只会盲目的服从上级领导的人,也就是一个平庸的指挥员。而自己现在的部队,恰恰就容不得那些平庸、不思进取的人。所以他以前才会一而再的容忍杜开山擅自行动的行为。
    这位赵副司令尽管军事才能突出,但这眼睛里面不容沙子,听不得不同意见,对一切人都抱着怀疑态度的个性很多时候很难让人难以接受。要不是总指挥有先见之明,只同意他担任分区司令员,而不同意他兼任分区党委第一书记,还不知道要出什么大乱子。
    如果不是易建平为人谦和,大多数的时候对他很包容。加上是中央派来的人,身份有些特殊,让这位吃过大亏的赵副司令多少有些顾忌。否则这三分区的工作恐怕什么都别做了,整天就是吵架吧。而且按照他在三路军的经历来看,还很容易吵成上纲上线,成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
    曾经与他有过配合作战经历的杜开山,在战斗后几次找到杨震。说宁愿和鬼子去拼刺刀,也不愿意在与这位赵副司令搭档。
    在杜开山看来,这位赵副司令为人太过固执。只要他认定的事情,执行起来必须不容出现一丝的差错,稍作变通都不行。你要是对他的思路有不同的意见,搞不好就给你弄一个什么帽子戴戴。
    而杜开山又恰恰不是那种打死仗、脑袋一根筋的人。配合作战时间不长,杜开山差点没有被逼疯。要不是易建平、陶净非从中圆和,加上杨震在其临行前的再三叮嘱,以及形势的严峻让杜开山有所顾忌,那里还能完成杨震交予的任务。都在战斗之中都有些独断专行个性的两个人不大打出手就不错了。
    尽管这位赵副司令的个性很强势,但杨震是军区司令员,不是他三分区的政委。考虑事情要从军区的整体出发,不能事事都迁就一个人。调易建平即是全面工作的需要,也是为了部队整体的稳定。所以杨震经过短暂的考虑后,还是决定不改变原有的决定。至于李延平那里,等会后再解释吧。
    对于杨震坚持调易建平出任一纵政委,李延平尽管多少有些不理解。但为了维护杨震这个军区司令员、党委第一书记的权威还是没有再坚持自己的想法。至少在会场上没有坚持。他决定等会后,在与杨震讨论。
    见到李延平默认,从来不插手政工工作的郭邴勋自然不会反对。而高禹民基于某些特殊的原因,则是压根就不想表态。
    倒不是他滑头,只是在涉及到自己这位老上级的事情上他有些顾忌过多而已。在熟悉这位赵副司令风格的高禹民看来,谁与这位赵副司令搭档都行,只要不是自己就行。
    郭邴勋与高禹民没有反对,一边因为常委的身份还没有上报,只是列席的张镇华更不会表态。他不仅没有表态,生怕没有合适人选的司令员、政委点将点到自己头上,甚至还将身体向后缩了缩。
    在杨震的坚持之下,在李延平变相的默认之下,对于易建平的任命也算勉强的通过了。只是现在还远在三分区的易建平若是知道自己的任命之所以出现波折,毛病出在自己搭档身上,跟自己的自身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会不会感觉到哭笑不得?
    定下了两个纵队军政主官的人选后,对于后面的各旅旅长、政委的人选倒是没有出现什么波折。郭邴勋拿出的几个旅长、参谋长,以及最关键的三个影子旅旅长人选。以及李延平拿出的政工干部人选,倒是没有什么太大异议的便通过了。最激烈的争论反倒是出现在几个军分区司令员,特别是一分区司令员的身上。
    在部队拿下同江、富锦地区后,而刚刚解放的饶河、桦川、宝清地区已经决定准备成立的第四军分区。而西线的依兰、依东则划归三分区建制。这个态势的变化,也就意味着一分区成为几个分区内唯一一个不与日占区接壤,完全处于后方的军分区。
    一分区的辖区,实际上已经成为整个军区的大后方。虽然地位的重要性看似下降了,但因为整个军区的后勤、兵工全部位于一分区的辖区内,实际地位却是上升了。
    尤其是按照杨震的思路,准备扩大,在杨震的整体构思之中将占有相当重要地位,实际上集中了根据地大部分农业人口,以及所有煤矿、林业、副业生产,并承担了整个军区后勤供应生产基地以及预备兵员基地的生产建设兵团,几乎全部位于一分区的辖区内。一分区的地位自然而然的水涨船高,实际上已经不能按照一个分区来对待了。
    按照杨震的意思是让刘长顺调任一分区司令员,兼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担负整个军区预备兵员的训练以及生产建设任务。同时为了解决生产建设兵团少部分位于一分区辖区外的问题,杨震还准备给刘长顺在总部挂一个副参谋长的职务。
    但李延平对于调刘长顺去分区工作却是很是反对。在他看来,刘长顺从主力旅的旅长,调任到分区部队自己有没有想法另说。
    在军区合格的高级军事主官人才还显得不足的情况之下,单单就是将一个经历过战火考验,已经成熟起来的人才放在这么一个在他看来就是一个农场头子的位置上,也是对人才的浪费。
    听罢李延平反对的原因,知道他误解自己意思的杨震道:“政委,这个一分区的位置很重要,而且这个生产建设兵团也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我的思路是这个主要位于萝北、绥滨、富锦、汤原、鹤立地区的生产建设兵团不仅要建设成为我们部队粮食、棉花以及肉食的主要供应、生产基地,更担负着部队预备役兵员培养与训练的工作。”
    “伪满三江省到我们攻占全部为止,共计下辖有通河、汤原、方正、萝北、绥滨、富锦、同江、抚远、鹤立、佛山、桦川、依兰十二个县,省辖一个佳木斯市。面积九万多平方公里。人口除了尚在敌占区的方正、依兰南部地区之外,位于根据地内的大致在一百三十多万。”
    “加上我们控制的伪满黑河省的乌云以及东安省勃利全部,宝清、饶河部分地区,根据地内的总人口已经达到了一百六十多万。这一百六十多万人口之中,其中农业人口至少占据了六到七成。我估算一下,在不影响农业整体生产的情况之下,可以为我们提供十余万后备兵员。而且这个数字还只是大致的估算一下。”
    “所以我准备在今冬、明春将与敌接壤的桦川县人口的全部,宝清、饶河、依兰、勃利我军控制地区的人口,尤其是农业人口全部北迁移至松花江以北。与现在已经在萝北、绥滨两县的汤原,以及新解放的抚远、富锦、同江地区的农业人口组成生产建设兵团。”
    “按照这个数量来看,整个生产兵团最终的人口数量将达到几十万人。而这几十万人将全部实行军事化管理。按照原属籍贯一个县编成一个旅级总队,以适合服兵役年龄段的男性人口为基准,分别编制成团级的支队、大队、中队等建制。”
    “各总队、支队组建正常的地方党委政府,在平时由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但由主力以及各分区抽调部分现役人员组成武装工作部,作为党委的一个工作部门。平时负责对各自辖区内的适龄男子进行军事训练,战时直接就地担任各级指挥人员。”
    “这些人平时从事农业以及各种生产建设,为根据地内提供粮食、棉花等必须的生产、生活资料为主,农闲时候进行军事训练。在必须的时候以平时为建制单位,抽调适合服役的人员,经过短期训练后就可以大批的补充部队。这也是藏兵于民的一种方法。”
    “政委、参谋长、老高,说实在的将这几个地区的居民全部北迁,我也心很心痛。作为三江省最早开发的农业地区,这些沿江平原是整个三江省的主要农业产区。三江省已经开垦的熟地之中,六成以上集中在这几个县沿松花江地区。而主要的人口更是七成集中在这些地区。”
    “放着有现成的熟地不用,这么多的人口北迁,要开垦生地不说,预定的开垦区还有很大一部分现在还是渺无人烟的荒原,甚至是大片的沼泽地,其难度可想而知。但这么做,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宝清、依兰、勃利北部,饶河西部地区位于现在是我军与日军对峙的一线。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很有可能会成为我军与日军拉锯的主战场。如果放任这些居民留在当地,一是即便种了庄稼,在战火之中也很难有收获。今年作为我军与日军主战场的汤原南部几乎是颗粒无收的现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另外,我们不迁移这些人口,日军一旦北上,为了切断我们的兵员补充,以及为了困死、饿死我们,也会将这些人口南迁,甚至是屠杀掉。日军一向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经常动用屠杀手段镇压对其进行抵抗的地区。”
    “这种情况在关内很普遍,在我们抗联的各个游击区也没有少见。当初在五道岭子铁矿,张婷曾经和我说过一句我至今难忘的话。日军在南京的作为她不知道,她知道的是为了镇压群众对抗联的支持,抗联游击区内的百姓经常被一条沟一条沟的杀绝。”
    “整个抗联游击区有多少人家被杀绝,全部都被杀光的村镇有多少,恐怕再也难以统计清楚了。当我们面对的是一支为了镇压反抗,不择手段经常以屠杀作为主要手段的禽兽军队时,为了避免这些百姓同样遭到日军很可能存在的大规模屠杀,将其迁移到较为安全的江北地区,还是很必要的。”
    “而且就算日军为了所谓的统治而有所顾忌不这么做,那么在遍地战火的情况之下,这些位于战区的百姓生活也会极为艰难,甚至是很难的生存下去。与其放任其或是被屠杀,或是自生自灭,还不如北迁为好。”
    “将其北迁,即是对他们的安全负责,也是为了保证我们短时间之内的兵员补充。按照这个思路,这个一分区司令员的责任很重,因为他要训练的不仅仅是几千人,而是几万,甚至十几万。”
    “刘长顺与王光宇、杜开山相比,稳重胜之,但灵活性却显得不足。纵队司令员是负责一个方面作战的指挥员,缺乏灵活性这很难胜任。而他的性子稳重,对于组建并训练这个全军总预备队的工作来说还是很恰当的。”
    让李延平吃惊的不是杨震对刘长顺的评价,而是他这个构思。原本李延平以为杨震以解救的劳工中不适合参军的人以及劳工家属,组建这个什么生产建设兵团只是负责开荒种地,供应军区机关、部队所需的粮食以及生活物资,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组建民兵部队参战。
    人员的规模也就是被杜开山强制北迁的依兰北部居民,和之前北迁至萝北境内的汤原居民为主。那里想到杨震却是不仅仅是准备以现有人员为基础,甚至还要将于日军交界地带的所有居民全部北迁。按照这个数字,再加上原有人数可不是几十万那么简单,足足有上百万的人口。这么大规模的迁移这要涉及多少事情?
    想到这里,李延平突然想起在安置依兰北迁居民,以及战前为了坚壁清野将汤原地区居民北迁的时候,集中了全军几乎所有在短时间之内没有作战任务的部队,集中在萝北、鹤立北部,绥滨西部地区盖了大批的房子。超过了需要安置人口所需的几十倍。虽说砖瓦房子盖不起,但东北地区特有的土坯房子还是建设了相当大的一个数目。
    在生产建设兵团刚刚开始组建的时候,他还专门交待兼任兵团司令的彭定杰,今年生产建设兵团的任务除了在已经开垦的熟地上种植生长期短,早熟的粮食之外,主要就是在萝北、绥滨、鹤立地区开垦荒地,建设房子。能开多少就开多少,房子能建多少就建多少。这个数字是不受限制的。
    甚至为了保证对荒地的开垦,还专门从江北进口的粮食中抽调将近三分之二,作为口粮。自己当初还和他开玩笑说,他盖这么多的房子,开垦这么多的荒地,是准备给每一个战士都找一个媳妇,准备升级当集团军司令了。现在想起来,他早就已经有了这个设想。
    第332章 磨刀石
    杨震这个看起来相当宏大的移民计划,尽管让李延平与高禹民都有些吃惊,但一想到他所说的原因并不是没有出处,两个人也就都沉默了。
    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经历过多年游击战争的两个人,对于日军屠杀抗联游击区百姓的事情并不陌生,甚至都亲身经历过,亲眼见过。
    将对峙地区的百姓全部北迁松花江以北、根据地的内部,在眼下的形势之下,虽然也会开始很显得很难,但对于这些百姓来说无疑是一种保障手段。至少可以让这些百姓免受战火的涂炭与日军的屠杀。
    如果杨震的这个计划真的按照他的设想来执行的话,那么训练这些北迁百姓中适龄兵员也的确需要一个得力的人手,而且一定要经历过正面运动战的人手来执行。这样他才知道部队在作战之中的优缺点,可以采取对应的方法来训练这些潜在的预备兵员。
    杨震说的没有错,刘长顺的性格有些过于瞻前顾后,缺乏灵活性。调任这个实际上已经成为整个吉东军区最大的预备兵员基地的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还是很适合的。
    至于杨震谈到的预备兵员问题,担心过度征兵会影响到根据地自身的李延平之前的确反对。而且态度还很坚决,因为在他看来,那无疑于杀鸡取卵。将根据地内的适龄男子都征了兵,失去了主要劳动力后,地谁种?不种地,根据地内的百姓、军队吃什么?
    由于担心杨震过度扩编部队,出涸泽而渔,影响到根据地的民生。李延平在那晚与杨震讨论完部队扩编事宜后,专门抽出时间,仔细审查了在佳木斯缴获的伪满三江省的人口资料。
    在得出在占领了三江省主要人口集中的佳木斯、桦南、宝清、勃利、依兰沿江地区后,根据地内的人口基数已经大大超过自己预想。加上根据地原有的人口,现在实际控制的人口已经达到上百万这个数字后,对其扩编的计划,也就不在反对了。
    在李延平看来,现在既然根据地内人口数量已经有了一个大的增加。只要征兵的数量不超过一定的底线,应该不会给根据地内的生产带来太大的影响。即便有,也会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所以杨震对北迁的居民实行军事化管理,训练预备人员的想法,他并没有反对。
    看着沉默下来,没有提出反对意见的李延平,杨震丢出了一个甚至让郭邴勋也有些吃惊不已的更大炸弹:“政委,我决定将刘长顺调任一分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要在富锦南部地区组建一个大型的战术合成训练基地。”
    “今后不仅所有的新兵都要在那里进行军事训练,就是完成扩编的部队也要不定期的以旅、团为建制,到那里进行战术合成演练训练,以及步炮协同训练。如果形势允许,两个纵队还要定期返回那里进行纵队级别的合成训练。”
    “除了这些之外,那里还要承担各级教导队的培训任务。包括原来在本部队教导队培训的连排干部在内,所有的预提干部都要在那里进行一个月到三个月的培训。尤其是各级参谋人员,必须要经过那里的培训,考试合格之后才允许上岗。”
    “为了提高部队的技战术水平,让新兵上战场之前尽快的熟悉日军战术。我准备从我们之前历次作战俘获的日军战俘之中挑选出经过争取,可以为我们效力的人,组建一个大队级别的日军战术分队。装备包括日军军装在内的全套日式装备,专门作为陪练。”
    “这些人都是日军经过严格训练出来的军官、士兵,对日军的各种战术,尤其是基础的步兵、炮兵战术极为熟悉。用他们作为磨刀石,可以在我们的干部、战士上战场之前,对敌人有了一个真正的了解,熟悉日军的作战风格。尤其是新组建的部队,可以让他们提前感受战场上的氛围。”
    “而且我们也可以在与这支日军分队进行战术演练的同时,尽可能的较为全面寻找出日军战术上的弱点来,制定针对性的破解战术。以在将来的作战之中,更加有效的打击敌人。以最小的代价去换取最大的战果。”

章节目录

抗日之我为战神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风雪云中路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风雪云中路并收藏抗日之我为战神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