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第三航空队虽然在“死亡交叉”的空战中保存了实力……其实第三航空队在这一战中也损失惨重,德军共有七十余架战机被击坠,而美军只损失了三十余架次,战损比大慨是2比1。
如果不是因为米勒上校最后牺牲自己让部队撤退,第三航空队的损失至少还要多出一倍。
但就算是这样,德军的日子也不好过。
第三航空队在空战中的失败几乎就标志着地中海的制空权再次易手,而这又是此时德军无法容忍的。
紧接着,英、美战机就掩护着轰炸机四处出击,一艘又一艘满载着补给和军队的运输船被英、美空军击沉……此时的英、美空军甚至都不需要“超级机密”提供情报,因为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意大利到利比亚之间的海域肯定会有运输船,机群只要出去转一圈肯定会有收获。
另一个,则是美国的驱逐舰上有对海及对空雷达,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英、美空军出击的效率。
而此时德、意运输船甚至还在抱怨他们的空军都到哪里去了。他们还不知道德国空军已经战败而且也无力再维持制空权。
与此同时,英、美战机还保护着自己的运输船,将燃油、弹药、战机零件等物资运到马耳它岛……这对于德军来说才是致命的,因为马耳它岛几乎就在德军补给线的中间,从这里起飞的战机可以快速的对运输船实施轰炸,而且消耗的燃油还会少得多。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隆美尔那里。
隆美尔拿着这封电报时愣在原地将近一分钟……如果说希特勒之前不允许撤退的命令是把非洲军队推进火坑的话,那么这封电报上的信息无疑就是给非洲军团判了死刑。
就像后来隆美尔谈起这封电报时,他说:“当时我拿着这封电报,就像是拿着自己的死亡鉴定书!”
过了好一会儿,隆美尔才回过神来艰难的走回到办公桌前坐下。
想了想,隆美尔就拿出了纸笔给妻子露西写了一封信:“我不相信,几乎也不再相信我们会以胜利而告终。我们的生死全掌握在上帝的手里。别了,露西,别了,我的孩子……”
然后,隆美尔默默的把自己所有的积蓄……2.5万意大利里拉(按当时的汇率约合60美元),塞进信封,并交待了一名正准备前往德国的伯尔恩德中尉一定要将信交到露西手里。
在此之后,隆美尔才向希特勒发了一封电报。
隆美尔此时的举动让托马斯上校有些匪夷所思,因为他认为军情才是更紧急的,所以隆美尔应该先发电报给希特勒然后才是写信给露西才对。
接着托马斯就想明白了。
隆美尔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他知道就算是把情报发给希特勒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伟大的元首无法改变这个局面,甚至这个局面还是元首造成的。
另一方面,隆美尔此时其实是表达自己心里的愤怒、无奈以及抗议。
其实对这个命令表示抗议的远不只隆美尔一个人,就在昨天,非洲军参谋长拜尔莱因上校来到隆美尔的司令部报告说,非洲军军长托马将军在指挥部里破口大骂,说坚守命令是“发疯”,然后托马将军接着就“发疯”了,他挂上自己所有的勋章,乘坦克赶到战斗最激烈的地段去了。
所有人都以为托马将军是与英国同归于尽的,直到昨晚英军方向用德语向非洲军喊话,才知道托马将军没有牺牲,而是被英军俘虏了……事实上,所有人都怀疑托马将军是故意被英军俘虏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在坦克里被安然俘虏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坦克往往还在远处就被击毁了。
但是隆美尔当然没有这么说,因为他担心其它人也会纷纷效仿,所以依旧宣称托马将军是在战斗中被俘的,为此隆美尔甚至还费尽心思的让两名德军士兵伪装成托马将军的两名手下,然后编造了一段托马将军如何英勇作战最终又寡不敌众,坦克被击中履带不得不下车,最终被俘的一系列激励人心的“故事”。
然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白费力气。
在失去了地中海的制空权后,非洲军团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希特勒那边很快就得到了情报……他甚至比隆美尔还早得到情报,空军元师凯塞林在“死亡交叉”空战之后马上就把情况和形势向希特勒汇报,并请求请示。
因为此时的凯塞林左右为难,他不知道是要放弃地中海还是继续与盟军争夺制空权。
放弃地中海对于空军来说是件很容易的事,凯塞林只需要将战机调离意大利沿海机场就可以了。
但对于非洲军团乃至元首的整个战略……无疑都是致命的打击。
然而,继续与盟军争夺制空权又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的情报显示,参战的主力是美国空军!”凯塞林在报告里说:“而且他们的战机还源源不断的开进非洲,我们没有足够的战机夺取制空权!”
凯塞林这话是说得比较婉转,这话的另一个意思,就是如果再这样争夺地中海的制空权的话,那么德军的两个航空队只有全军覆没,最终还是对战投于事无补。
“这些卑劣的美国人!”希特勒在收到这封情报时不由骂了声。
此时的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只能放弃非洲,于是他就给隆美尔发去了一封电报:“既然木已成舟,我同意你撤退的要求!”
隆美尔拿着这封电报剩下的就只有苦笑,如果这封电报是在几天前拿到的或许有用,但是现在……撤退跟驻守又有什么区别呢?非洲军团又能撤到哪里去?!
但就算这样,隆美尔还是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此时的非洲军队只剩下七万多人,一声令下就整理好装备撤往富卡防线。
接着希特勒又对已经进入法国的德装甲部队下令:“全速向土伦港推进,务必要把土伦舰队牢牢控制住!”
希特勒已经看出来了,地中海制空权的易手很快就会影响到法国土伦舰队。
如果不是因为米勒上校最后牺牲自己让部队撤退,第三航空队的损失至少还要多出一倍。
但就算是这样,德军的日子也不好过。
第三航空队在空战中的失败几乎就标志着地中海的制空权再次易手,而这又是此时德军无法容忍的。
紧接着,英、美战机就掩护着轰炸机四处出击,一艘又一艘满载着补给和军队的运输船被英、美空军击沉……此时的英、美空军甚至都不需要“超级机密”提供情报,因为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意大利到利比亚之间的海域肯定会有运输船,机群只要出去转一圈肯定会有收获。
另一个,则是美国的驱逐舰上有对海及对空雷达,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英、美空军出击的效率。
而此时德、意运输船甚至还在抱怨他们的空军都到哪里去了。他们还不知道德国空军已经战败而且也无力再维持制空权。
与此同时,英、美战机还保护着自己的运输船,将燃油、弹药、战机零件等物资运到马耳它岛……这对于德军来说才是致命的,因为马耳它岛几乎就在德军补给线的中间,从这里起飞的战机可以快速的对运输船实施轰炸,而且消耗的燃油还会少得多。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隆美尔那里。
隆美尔拿着这封电报时愣在原地将近一分钟……如果说希特勒之前不允许撤退的命令是把非洲军队推进火坑的话,那么这封电报上的信息无疑就是给非洲军团判了死刑。
就像后来隆美尔谈起这封电报时,他说:“当时我拿着这封电报,就像是拿着自己的死亡鉴定书!”
过了好一会儿,隆美尔才回过神来艰难的走回到办公桌前坐下。
想了想,隆美尔就拿出了纸笔给妻子露西写了一封信:“我不相信,几乎也不再相信我们会以胜利而告终。我们的生死全掌握在上帝的手里。别了,露西,别了,我的孩子……”
然后,隆美尔默默的把自己所有的积蓄……2.5万意大利里拉(按当时的汇率约合60美元),塞进信封,并交待了一名正准备前往德国的伯尔恩德中尉一定要将信交到露西手里。
在此之后,隆美尔才向希特勒发了一封电报。
隆美尔此时的举动让托马斯上校有些匪夷所思,因为他认为军情才是更紧急的,所以隆美尔应该先发电报给希特勒然后才是写信给露西才对。
接着托马斯就想明白了。
隆美尔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他知道就算是把情报发给希特勒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伟大的元首无法改变这个局面,甚至这个局面还是元首造成的。
另一方面,隆美尔此时其实是表达自己心里的愤怒、无奈以及抗议。
其实对这个命令表示抗议的远不只隆美尔一个人,就在昨天,非洲军参谋长拜尔莱因上校来到隆美尔的司令部报告说,非洲军军长托马将军在指挥部里破口大骂,说坚守命令是“发疯”,然后托马将军接着就“发疯”了,他挂上自己所有的勋章,乘坦克赶到战斗最激烈的地段去了。
所有人都以为托马将军是与英国同归于尽的,直到昨晚英军方向用德语向非洲军喊话,才知道托马将军没有牺牲,而是被英军俘虏了……事实上,所有人都怀疑托马将军是故意被英军俘虏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在坦克里被安然俘虏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坦克往往还在远处就被击毁了。
但是隆美尔当然没有这么说,因为他担心其它人也会纷纷效仿,所以依旧宣称托马将军是在战斗中被俘的,为此隆美尔甚至还费尽心思的让两名德军士兵伪装成托马将军的两名手下,然后编造了一段托马将军如何英勇作战最终又寡不敌众,坦克被击中履带不得不下车,最终被俘的一系列激励人心的“故事”。
然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白费力气。
在失去了地中海的制空权后,非洲军团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希特勒那边很快就得到了情报……他甚至比隆美尔还早得到情报,空军元师凯塞林在“死亡交叉”空战之后马上就把情况和形势向希特勒汇报,并请求请示。
因为此时的凯塞林左右为难,他不知道是要放弃地中海还是继续与盟军争夺制空权。
放弃地中海对于空军来说是件很容易的事,凯塞林只需要将战机调离意大利沿海机场就可以了。
但对于非洲军团乃至元首的整个战略……无疑都是致命的打击。
然而,继续与盟军争夺制空权又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的情报显示,参战的主力是美国空军!”凯塞林在报告里说:“而且他们的战机还源源不断的开进非洲,我们没有足够的战机夺取制空权!”
凯塞林这话是说得比较婉转,这话的另一个意思,就是如果再这样争夺地中海的制空权的话,那么德军的两个航空队只有全军覆没,最终还是对战投于事无补。
“这些卑劣的美国人!”希特勒在收到这封情报时不由骂了声。
此时的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只能放弃非洲,于是他就给隆美尔发去了一封电报:“既然木已成舟,我同意你撤退的要求!”
隆美尔拿着这封电报剩下的就只有苦笑,如果这封电报是在几天前拿到的或许有用,但是现在……撤退跟驻守又有什么区别呢?非洲军团又能撤到哪里去?!
但就算这样,隆美尔还是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此时的非洲军队只剩下七万多人,一声令下就整理好装备撤往富卡防线。
接着希特勒又对已经进入法国的德装甲部队下令:“全速向土伦港推进,务必要把土伦舰队牢牢控制住!”
希特勒已经看出来了,地中海制空权的易手很快就会影响到法国土伦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