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弛紧锣密鼓的对新一师进行改编的时候,隆美尔这边就有些沮丧了。
很明显,摆在隆美尔面前的是一个烂摊子:整个装甲军团总共缺员16000多人,运输工具百分之八十五是缺少备件的缴获车辆,其战斗装备的数量比编制规定的少210辆坦克和175辆装甲车,再加上后勤补给线的长度远远超过了非洲军团实力所能承受的能力……导致燃料、弹药缺乏,士兵食品质量极差,士兵们的体力已到了消耗的极限。
其它的还可以克服,比如士兵的食品和体力,隆美尔相信自己的士兵,他们会坚持下去的。
但是,没有燃料和弹药,坦克和装甲车就开不动,大炮也打不响,非洲军团又怎么去进攻敌人的阵地呢?
即使是到这时候,隆美尔想的还是进攻。
不过说实话,这也是隆美尔的无奈之举,因为德军是贯彻了“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这句话,德军大多时候都是以进攻的姿态保证了自身防线的安全,否则,以德军那点兵力以及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只怕早就被英军给突破并赶出北非了。
但此时非洲军团的状况也不容乐观,尤其是突袭玛海拉玛计划的失败,这让非洲军团的补给立时就陷入了困境。
想到这里隆美尔就不由骂了一声:这该死的中国军队,如果不是他们,自己的装甲师只怕都已经朝开罗发起进攻了!
同时隆美尔也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他从玛海拉玛一战可以看得出来,中国军队的指挥官是个聪明人……
这一点至关重要,隆美尔一向认为指挥官就是一支军队的灵魂,或者也可以说是大脑,而坦克、大炮就是手和脚。
手脚的力量不足可以由大脑弥补,但如果大脑不够聪明,手脚再强也无济于事……德国军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它的实力其实远不如英联邦军,但却屡屡击败后者。
显然,中国军队也是如此,因为隆美尔发现,在玛海拉玛这个局部战场,中国军队的实力其实远不如德军:中国军队只有一个装甲团总数八十余辆坦克,虽然坦克性能较为先进但德军却有一个装甲师三百余辆坦克,这其中还包括性能不输“谢尔曼”的三十余辆4号坦克。
但就算是这样,德军装甲师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被中国军队打败。
隆美尔对海因茨蓝道是了解的,他跟随了自己整整八年,隆美尔对他的信任就像相信自己的手臂一样。
但就算是这样,第21装甲师还是铩羽而归。
如果说第一场夜战的失利是因为轻敌的话,那么第二场的失败那就是双方智慧和耐力的较量了。
突然,隆美尔觉得非洲军团处在危险之中,因为如果敌人在这时发起反攻的话,只怕非洲军团就很难抵挡了。
想了想,隆美尔就像往常一样给柏林发出一封电报:
“尊敬的元首,我们的士兵几乎是饿着肚子端着没有子弹的枪和没有炮弹及缺乏燃油的坦克朝敌人的阵地冲锋,几个月以来,我们几乎只能依靠从敌人手里抢来的食物维持生命,我们甚至都有人已经用上了从英国人手里缴获的步枪,因为我们自己的步枪已经损坏而得不到补充或者没有足够的弹药……这种情况如果不能改变,我们很有可能永远也得不到苏伊士运河!”
这虽然已是老腔老调了,而且还用了些夸张的说法,但也足以显示隆美尔的焦虑。
隆美尔以为这封电报又会像以前一样石沉大海,或者是得到元首几句毫无作用的激励的话……虽然元首的话的确会让人莫名的振奋,但在隆美尔眼里它甚至不如一桶汽油。
但这一回隆美尔却错了。
没过多久柏林就回电了,虽然电报上只有几个字:“我们很快就会给予增援!”
隆美尔不由兴奋得跳了起来,至少这跟以前的电报不一样,所以他有理由相信这次的情况也不一样。
“我们也许要走运了,托马斯!”隆美尔对参谋说道。
托马斯接过电报看了看,就说道:“元首说的这些增援是什么呢?还像以往一样的坦克?或者是部队和补给?”
托马斯的提醒就像是给隆美尔浇了一盆冷水。
以前德国不是没有给北非提供过增援,但它们大多都是被可恶的英国空军击沉到地中海里了。
而且,就算这些增援和补给能幸运的躲过英国空军的打击到达北非,它们也要穿过1930多公里的撒哈拉大沙漠,等他们到达德军防线的时候只怕还有十分之一都算不错了。
但是隆美尔却觉得事情并非如此。
他想了想,就猜测道:“不,这一回,很可能不仅仅只是坦克和补给这么简单!”
隆美尔会这么猜,是基于希特勒在电报里什么也没有说明。隆美尔敏感的察觉到希特勒是有一个大计划,而这个大计划甚至都不便在电报里透露以防被敌人截获。
对此隆美尔是表示赞同的,因为德军的机密情报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被英国人获取,虽然这可能是因为意大利人泄漏的,但还是小心为妙。
隆美尔猜得没错,因为此时希特勒在苏联方向的进攻受挫,于是他就想转变进攻方向,把苏联方向的兵力转而南下进入小亚细亚(土耳其的一部份)然后配合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对苏伊士运河形成钳形攻击。
如果这个计划得以成功实施,那么德国不仅能控制苏伊士运河进一步封锁英国,也可以基本控制盛产石油的非洲地区从而掐住各工业大国的命脉。
因此,一向不重视非洲战场的希特勒就必须得改变态度了……北非可以说是“钳形攻击”的另一半钳子,如果这个钳子崩溃了,那么另一半的钳子也就不着力,这在战场上的表现就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战略目标接着就会陷入苦战。
而这又是德国无法承受的。
很明显,摆在隆美尔面前的是一个烂摊子:整个装甲军团总共缺员16000多人,运输工具百分之八十五是缺少备件的缴获车辆,其战斗装备的数量比编制规定的少210辆坦克和175辆装甲车,再加上后勤补给线的长度远远超过了非洲军团实力所能承受的能力……导致燃料、弹药缺乏,士兵食品质量极差,士兵们的体力已到了消耗的极限。
其它的还可以克服,比如士兵的食品和体力,隆美尔相信自己的士兵,他们会坚持下去的。
但是,没有燃料和弹药,坦克和装甲车就开不动,大炮也打不响,非洲军团又怎么去进攻敌人的阵地呢?
即使是到这时候,隆美尔想的还是进攻。
不过说实话,这也是隆美尔的无奈之举,因为德军是贯彻了“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这句话,德军大多时候都是以进攻的姿态保证了自身防线的安全,否则,以德军那点兵力以及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只怕早就被英军给突破并赶出北非了。
但此时非洲军团的状况也不容乐观,尤其是突袭玛海拉玛计划的失败,这让非洲军团的补给立时就陷入了困境。
想到这里隆美尔就不由骂了一声:这该死的中国军队,如果不是他们,自己的装甲师只怕都已经朝开罗发起进攻了!
同时隆美尔也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他从玛海拉玛一战可以看得出来,中国军队的指挥官是个聪明人……
这一点至关重要,隆美尔一向认为指挥官就是一支军队的灵魂,或者也可以说是大脑,而坦克、大炮就是手和脚。
手脚的力量不足可以由大脑弥补,但如果大脑不够聪明,手脚再强也无济于事……德国军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它的实力其实远不如英联邦军,但却屡屡击败后者。
显然,中国军队也是如此,因为隆美尔发现,在玛海拉玛这个局部战场,中国军队的实力其实远不如德军:中国军队只有一个装甲团总数八十余辆坦克,虽然坦克性能较为先进但德军却有一个装甲师三百余辆坦克,这其中还包括性能不输“谢尔曼”的三十余辆4号坦克。
但就算是这样,德军装甲师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被中国军队打败。
隆美尔对海因茨蓝道是了解的,他跟随了自己整整八年,隆美尔对他的信任就像相信自己的手臂一样。
但就算是这样,第21装甲师还是铩羽而归。
如果说第一场夜战的失利是因为轻敌的话,那么第二场的失败那就是双方智慧和耐力的较量了。
突然,隆美尔觉得非洲军团处在危险之中,因为如果敌人在这时发起反攻的话,只怕非洲军团就很难抵挡了。
想了想,隆美尔就像往常一样给柏林发出一封电报:
“尊敬的元首,我们的士兵几乎是饿着肚子端着没有子弹的枪和没有炮弹及缺乏燃油的坦克朝敌人的阵地冲锋,几个月以来,我们几乎只能依靠从敌人手里抢来的食物维持生命,我们甚至都有人已经用上了从英国人手里缴获的步枪,因为我们自己的步枪已经损坏而得不到补充或者没有足够的弹药……这种情况如果不能改变,我们很有可能永远也得不到苏伊士运河!”
这虽然已是老腔老调了,而且还用了些夸张的说法,但也足以显示隆美尔的焦虑。
隆美尔以为这封电报又会像以前一样石沉大海,或者是得到元首几句毫无作用的激励的话……虽然元首的话的确会让人莫名的振奋,但在隆美尔眼里它甚至不如一桶汽油。
但这一回隆美尔却错了。
没过多久柏林就回电了,虽然电报上只有几个字:“我们很快就会给予增援!”
隆美尔不由兴奋得跳了起来,至少这跟以前的电报不一样,所以他有理由相信这次的情况也不一样。
“我们也许要走运了,托马斯!”隆美尔对参谋说道。
托马斯接过电报看了看,就说道:“元首说的这些增援是什么呢?还像以往一样的坦克?或者是部队和补给?”
托马斯的提醒就像是给隆美尔浇了一盆冷水。
以前德国不是没有给北非提供过增援,但它们大多都是被可恶的英国空军击沉到地中海里了。
而且,就算这些增援和补给能幸运的躲过英国空军的打击到达北非,它们也要穿过1930多公里的撒哈拉大沙漠,等他们到达德军防线的时候只怕还有十分之一都算不错了。
但是隆美尔却觉得事情并非如此。
他想了想,就猜测道:“不,这一回,很可能不仅仅只是坦克和补给这么简单!”
隆美尔会这么猜,是基于希特勒在电报里什么也没有说明。隆美尔敏感的察觉到希特勒是有一个大计划,而这个大计划甚至都不便在电报里透露以防被敌人截获。
对此隆美尔是表示赞同的,因为德军的机密情报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被英国人获取,虽然这可能是因为意大利人泄漏的,但还是小心为妙。
隆美尔猜得没错,因为此时希特勒在苏联方向的进攻受挫,于是他就想转变进攻方向,把苏联方向的兵力转而南下进入小亚细亚(土耳其的一部份)然后配合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对苏伊士运河形成钳形攻击。
如果这个计划得以成功实施,那么德国不仅能控制苏伊士运河进一步封锁英国,也可以基本控制盛产石油的非洲地区从而掐住各工业大国的命脉。
因此,一向不重视非洲战场的希特勒就必须得改变态度了……北非可以说是“钳形攻击”的另一半钳子,如果这个钳子崩溃了,那么另一半的钳子也就不着力,这在战场上的表现就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战略目标接着就会陷入苦战。
而这又是德国无法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