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顺感觉,现在的诸侯混战绝没历史上那么激烈,原因有三个,一是董卓把控朝廷,继续在洛阳发号施令;其次是他高顺崛起的太快,实力太强大,压制了其他诸侯的发展空间;最后是许多士族既不愿意出仕辅助董卓或者高顺,又没有其他能与董卓和高顺相抗衡的诸侯可辅助,只能选择了隐居,比如荀家。
现在这个时代,徐州、青州,以及北疆几州皆平安稳定,即便隐居不出仕,他们依然生活的很好,而无任何危险。
所以,高顺势力进入兖州后,豫州的几位诸侯自感不是高顺的对手,不约而同的选择了隐忍,加强防御,坐看局势变化。
初平三年春,荆、扬之战爆发,吸引了天下目光,高顺对此并不重视,他认为,应该与历史偏差不大,只有戏志才和郭嘉每日根据情报进行仔细推演。
广陵郡的鲁肃却是每日处于兴奋状态,就盼望最佳出兵时机,一举夺下九江郡和庐江郡。
现在他兵强马壮,实力强大,对占领两郡毫无压力。
年前,高顺让中郎将庞德率领一万骑兵和他们的家属,几万人,秘密到达广陵郡。
鲁肃感觉,有了这一万骑兵,再加上此前训练的八千骑兵和三万五千步兵,绝对能横扫袁术在两郡的留守部队,占领两郡,并能阻挡袁术的反击。
当初,高顺准备让庞德的骑兵和他们的家属在冀州安家;戏志才根据高顺的计划,提出建议:第一,必须加强鲁肃的实力,方能顺利抢占扬州两郡;其次,庞德没有任何知名度,前去支援鲁肃是最理想的人员;第三,广陵郡几经战乱,人口稀少,这几万人去广陵郡定居,便于安置,并补充当地的人口。
高顺对九江郡和庐江郡志在必得,不容有失,且鲁肃处缺乏武力高强的武将坐镇,便采纳了戏志才的建议。
现在他的水军实力也不容小觑,除非对上荆州的水军主力,否则在长江上纵横无敌手。
让鲁肃不理解的是,高顺调整了规划,禁止他向江南发展,至于此后的目标,只能等拿下九江郡和庐江郡之后再议。
本来鲁肃是把目标对准了江南地区,广陵郡仅是跳板,现在高顺调整规划,鲁肃认为这是高顺对他能力的怀疑,故此,他做了详细的计划,确保万无一失的占领扬州江北的两郡。
高顺不希望他再向江东发展,是担心将来他与秦关假扮的黄巾军产生冲突,造成自己人打自己人的苦果;至于鲁肃为未来的安排,高顺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再确定,要么主政徐州,要么进攻荆州;当前要先拿下扬州两郡,然后积极吸纳人口、发展民生、进行基础建设,招揽名士。
上次广陵郡出事,陶谦心急过度,晕厥过去,醒来之后,虽接受了最好的治疗,但是还是留下了病根,身体每况愈下,特别容易疲劳、嗜睡,让他不得不提前准备后事。
让他高兴的是两个孙子被高顺收为弟子,即便高顺现在无暇教授他们,分别让他俩跟着郑玄和卢植学习,这也是莫大的机遇;他相信,以高顺的人品,定会对名义上的两位弟子多加照顾,毕竟这个时代,讲究的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让他感觉欣慰的是,两个儿子到达冀州和青州后,竟然知道夹着尾巴做人了;据两位老管家写回来的信,两个儿子在当地非常老实,从不敢惹是生非,闲暇时候,竟然能看看书,或者过问一下生意上的事情,这在徐州之时,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事。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在陶谦看来,是环境造就人,是他这做父亲的失职,一生东奔西跑,忙于公务,没有教育好儿孙,不免内心又有些愧疚。
幸好,高顺把两县的美酒、棉布和精盐的生意交给两个儿子打理,在两位老管家的操持下,获利不浅,两个儿子足以做个富家翁了。
作为父母,自古皆然,子女平平安安的便是福。
家事无忧,州内军政之事也让他感觉浑身一轻。
按照他与高顺的协议,从去年秋天开始,从青州秘密派来大量的各级军官,被陆续安排到不同岗位。
现在各县的县尉和几郡国的都尉全是高顺派来之人担任,这些县尉和都尉,不贪财好色,遵纪守法,以身作则,且执法公正严明,对部属严格要求,各地秩序和治安比此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虽然还达不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状态,但已相差不远矣。
那些被安插到军队中的武官,现在基本上担任了屯长、军侯、军司马等职,甚至有几人已做到别部司马之职,相信过不了多久,这些人就能在军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达到对军队的绝对控制。
以高顺为靠山,陶谦信心十足,且上次曹豹兵败,让他有把柄打压曹家在军中的力量,加强他对军队的控制,暗中安插军官,阻力小了许多。
陶谦内心疑惑,真不知道高顺是如何培养的这些人才,年纪轻轻,严格自律,且水平还不低,鉴于这种情况,年初的时候,他向房良申请,提前派来了十位可担任县令的低级文官,有人被他任命为县令,有人被他任命为州郡曹吏。
经过几个月的观察,这些人的素质超出他的想象,在各自的岗位上皆干的非常出色,不仅任劳任怨,干好本职工作,而且品德好的无可挑剔。
若是所有的官员全部替换,徐州形势肯定更好,做出的政绩便会记在他的身上,他陶谦肯定能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只是内心的喜悦无人与他分享,让他有些苦恼。
心中暗自思索,怪不得冠军侯能在短短的几年内从边郡强势崛起而一发不可挡,一位官员如此优秀不难,难得的是所有的官员皆如此优秀,若是高顺所辖州郡的官员皆如此出色,地方能不稳定?百姓能不乐业?就是他不想崛起都难。
初平三年春,陶谦接到高顺的密信,让其暗中援助鲁肃,必要的时候夺取扬州的九江郡和庐江郡;陶谦感激高顺对他的信任,竟然把如此机密之事告诉他。
待到二月,高顺接收兖州的消息传来,陶谦暗自欣喜,幸好他不贪心,没有野心,提前投靠了高顺,并与之签订了秘密协议,靠上了这棵大树。
现在高顺稳居北方几州,实力强大无比,任谁都能看得出来,将来能平叛天下、结束乱世之人,非高顺莫属。
随后,陶谦又意识到,他在高顺心目中的地位绝无他此前认为的那么重要,若是高顺想夺取徐州,定如探囊取物般简单至极;他不由暗自决定,此后定要全力配合高顺,青州牧房良,以及广陵郡的鲁肃,为子孙后代谋个稳定的生活。
为了取悦高顺,陶谦决定此后要打压徐州本地的大族,为高顺顺利接收徐州做准备;这个转变,对陶谦来说,是非常巨大的,非常难得的,这直接改变了他以往的观念。
为了完成高顺交代的支援任务,为了交好鲁肃,也是为了避免因徐州官兵过多而导致高顺对他产生疑心,陶谦决定,援助鲁肃五千丹阳兵,并援助一大批军粮军械。
鲁肃年纪轻轻便得高顺看重和信任而主政一方,将来前途不可限量;现在投资鲁肃,只不过是结个善缘,为子孙多留条后路罢了。
现在陶谦在徐州威望无比,曹豹等人知道劝阻也影响不到陶谦的决定,皆选择了沉默,不愿意多生事端,自寻烦恼;毕竟广陵郡名义上还在徐州治下,派兵加强广陵郡的实力,也是陶谦的职责所在,也是为了徐州的安全稳定着想。
鲁肃有了五千丹阳强兵,更是信心十足。
为了试探高顺对他的态度,陶谦特意给高顺写了一封密信,以身体为由,希望高顺提前派文武官员接收徐州,他好颐养天年。
高顺目前却不愿意提前接收徐州,派使者前来徐州慰问,并带来了许多名贵药材,让陶谦感到温暖;使者带来的信件,更让其感动良久,高顺承诺让他心情舒畅,浑身放松。
高顺本想拍名医前去为陶谦诊治,又怕陶谦起疑心,便放弃了。
陶谦心中思量,高顺果然是守信之人,把家族托付给他,绝对放心。
他的选择没错。
现在这个时代,徐州、青州,以及北疆几州皆平安稳定,即便隐居不出仕,他们依然生活的很好,而无任何危险。
所以,高顺势力进入兖州后,豫州的几位诸侯自感不是高顺的对手,不约而同的选择了隐忍,加强防御,坐看局势变化。
初平三年春,荆、扬之战爆发,吸引了天下目光,高顺对此并不重视,他认为,应该与历史偏差不大,只有戏志才和郭嘉每日根据情报进行仔细推演。
广陵郡的鲁肃却是每日处于兴奋状态,就盼望最佳出兵时机,一举夺下九江郡和庐江郡。
现在他兵强马壮,实力强大,对占领两郡毫无压力。
年前,高顺让中郎将庞德率领一万骑兵和他们的家属,几万人,秘密到达广陵郡。
鲁肃感觉,有了这一万骑兵,再加上此前训练的八千骑兵和三万五千步兵,绝对能横扫袁术在两郡的留守部队,占领两郡,并能阻挡袁术的反击。
当初,高顺准备让庞德的骑兵和他们的家属在冀州安家;戏志才根据高顺的计划,提出建议:第一,必须加强鲁肃的实力,方能顺利抢占扬州两郡;其次,庞德没有任何知名度,前去支援鲁肃是最理想的人员;第三,广陵郡几经战乱,人口稀少,这几万人去广陵郡定居,便于安置,并补充当地的人口。
高顺对九江郡和庐江郡志在必得,不容有失,且鲁肃处缺乏武力高强的武将坐镇,便采纳了戏志才的建议。
现在他的水军实力也不容小觑,除非对上荆州的水军主力,否则在长江上纵横无敌手。
让鲁肃不理解的是,高顺调整了规划,禁止他向江南发展,至于此后的目标,只能等拿下九江郡和庐江郡之后再议。
本来鲁肃是把目标对准了江南地区,广陵郡仅是跳板,现在高顺调整规划,鲁肃认为这是高顺对他能力的怀疑,故此,他做了详细的计划,确保万无一失的占领扬州江北的两郡。
高顺不希望他再向江东发展,是担心将来他与秦关假扮的黄巾军产生冲突,造成自己人打自己人的苦果;至于鲁肃为未来的安排,高顺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再确定,要么主政徐州,要么进攻荆州;当前要先拿下扬州两郡,然后积极吸纳人口、发展民生、进行基础建设,招揽名士。
上次广陵郡出事,陶谦心急过度,晕厥过去,醒来之后,虽接受了最好的治疗,但是还是留下了病根,身体每况愈下,特别容易疲劳、嗜睡,让他不得不提前准备后事。
让他高兴的是两个孙子被高顺收为弟子,即便高顺现在无暇教授他们,分别让他俩跟着郑玄和卢植学习,这也是莫大的机遇;他相信,以高顺的人品,定会对名义上的两位弟子多加照顾,毕竟这个时代,讲究的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让他感觉欣慰的是,两个儿子到达冀州和青州后,竟然知道夹着尾巴做人了;据两位老管家写回来的信,两个儿子在当地非常老实,从不敢惹是生非,闲暇时候,竟然能看看书,或者过问一下生意上的事情,这在徐州之时,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事。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在陶谦看来,是环境造就人,是他这做父亲的失职,一生东奔西跑,忙于公务,没有教育好儿孙,不免内心又有些愧疚。
幸好,高顺把两县的美酒、棉布和精盐的生意交给两个儿子打理,在两位老管家的操持下,获利不浅,两个儿子足以做个富家翁了。
作为父母,自古皆然,子女平平安安的便是福。
家事无忧,州内军政之事也让他感觉浑身一轻。
按照他与高顺的协议,从去年秋天开始,从青州秘密派来大量的各级军官,被陆续安排到不同岗位。
现在各县的县尉和几郡国的都尉全是高顺派来之人担任,这些县尉和都尉,不贪财好色,遵纪守法,以身作则,且执法公正严明,对部属严格要求,各地秩序和治安比此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虽然还达不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状态,但已相差不远矣。
那些被安插到军队中的武官,现在基本上担任了屯长、军侯、军司马等职,甚至有几人已做到别部司马之职,相信过不了多久,这些人就能在军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达到对军队的绝对控制。
以高顺为靠山,陶谦信心十足,且上次曹豹兵败,让他有把柄打压曹家在军中的力量,加强他对军队的控制,暗中安插军官,阻力小了许多。
陶谦内心疑惑,真不知道高顺是如何培养的这些人才,年纪轻轻,严格自律,且水平还不低,鉴于这种情况,年初的时候,他向房良申请,提前派来了十位可担任县令的低级文官,有人被他任命为县令,有人被他任命为州郡曹吏。
经过几个月的观察,这些人的素质超出他的想象,在各自的岗位上皆干的非常出色,不仅任劳任怨,干好本职工作,而且品德好的无可挑剔。
若是所有的官员全部替换,徐州形势肯定更好,做出的政绩便会记在他的身上,他陶谦肯定能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只是内心的喜悦无人与他分享,让他有些苦恼。
心中暗自思索,怪不得冠军侯能在短短的几年内从边郡强势崛起而一发不可挡,一位官员如此优秀不难,难得的是所有的官员皆如此优秀,若是高顺所辖州郡的官员皆如此出色,地方能不稳定?百姓能不乐业?就是他不想崛起都难。
初平三年春,陶谦接到高顺的密信,让其暗中援助鲁肃,必要的时候夺取扬州的九江郡和庐江郡;陶谦感激高顺对他的信任,竟然把如此机密之事告诉他。
待到二月,高顺接收兖州的消息传来,陶谦暗自欣喜,幸好他不贪心,没有野心,提前投靠了高顺,并与之签订了秘密协议,靠上了这棵大树。
现在高顺稳居北方几州,实力强大无比,任谁都能看得出来,将来能平叛天下、结束乱世之人,非高顺莫属。
随后,陶谦又意识到,他在高顺心目中的地位绝无他此前认为的那么重要,若是高顺想夺取徐州,定如探囊取物般简单至极;他不由暗自决定,此后定要全力配合高顺,青州牧房良,以及广陵郡的鲁肃,为子孙后代谋个稳定的生活。
为了取悦高顺,陶谦决定此后要打压徐州本地的大族,为高顺顺利接收徐州做准备;这个转变,对陶谦来说,是非常巨大的,非常难得的,这直接改变了他以往的观念。
为了完成高顺交代的支援任务,为了交好鲁肃,也是为了避免因徐州官兵过多而导致高顺对他产生疑心,陶谦决定,援助鲁肃五千丹阳兵,并援助一大批军粮军械。
鲁肃年纪轻轻便得高顺看重和信任而主政一方,将来前途不可限量;现在投资鲁肃,只不过是结个善缘,为子孙多留条后路罢了。
现在陶谦在徐州威望无比,曹豹等人知道劝阻也影响不到陶谦的决定,皆选择了沉默,不愿意多生事端,自寻烦恼;毕竟广陵郡名义上还在徐州治下,派兵加强广陵郡的实力,也是陶谦的职责所在,也是为了徐州的安全稳定着想。
鲁肃有了五千丹阳强兵,更是信心十足。
为了试探高顺对他的态度,陶谦特意给高顺写了一封密信,以身体为由,希望高顺提前派文武官员接收徐州,他好颐养天年。
高顺目前却不愿意提前接收徐州,派使者前来徐州慰问,并带来了许多名贵药材,让陶谦感到温暖;使者带来的信件,更让其感动良久,高顺承诺让他心情舒畅,浑身放松。
高顺本想拍名医前去为陶谦诊治,又怕陶谦起疑心,便放弃了。
陶谦心中思量,高顺果然是守信之人,把家族托付给他,绝对放心。
他的选择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