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体现李逵有孝心不假,但应该并不是作者安排这一情节的原因。
有书迷又说了,这是为了体现李逵的勇猛,用一把朴刀连杀四虎,虽然是两只大虎两只小虎,但也足见李逵的勇猛。
同样有书迷反对,这就更不对了,要体现李逵的勇猛,方法多了去了,又哪里需要让母亲惨死虎口这样残忍的方法?
即便是非要写李逵杀虎,那也能找出千百种理由让李逵杀虎,又何须用这种最残忍的理由?
这些理由显然都没有说服力。
那么,作者李凡这样写到底是为了什么?
还是根本就没有什么理由?
不,不对,应该是有理由的。
不然,作者李凡应该不会这样安排情节。
大多数的人都认为,作者李凡这样安排情节,是一定有理由的。
国家文化部,历史研究分部主任沈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沈从认为,老母亲之所以会被老虎吃掉,是一种因果报应。
老母亲作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太太,显然不可能是做了什么恶事,而给自己招来如此的报应。
那么,给老母亲招来如此报应的人,就只能是李逵了。
老母亲之所以会被老虎吃掉,是因为李逵杀人太多了,而且经常滥杀无辜。
李逵是已经出现的人物中,杀人最多的人,也是唯一一个经常滥杀无辜的人。
第一:江州劫法场救宋江的时候,李逵抡开板斧见人就杀,不管是官兵还是普通百姓,统统都杀了。
梁山第一把交椅晁盖对李逵大喊,“不干百姓事,休只管伤人。”
然而李逵充耳不闻,不管是官兵还是百姓,抡起斧头就砍,杀得横遍地,血流成渠,无辜百姓死伤无数。
第二:三打祝家庄的时候,扈成担酒牵牛来降,愿意与梁山合作,李逵亲眼看到了。
然而第二天,扈成把祝彪绑了来,准备交给宋江,李逵二话不说,一斧子就砍死了祝彪,第二斧子直奔扈成,想把扈成也一起杀了。
还好扈成反应快,拨马就跑,躲过了李逵的追杀。
然而,扈成虽然跑了,他扈家满门,却被李逵杀了个干干净净。
宋江轻描淡写的责备了李逵几句,就算了。
李逵竟然还说,责备就责备,只要他杀得快活。
第三:为了逼朱仝上山,李逵竟然一斧子,把朱仝四岁儿子的脑袋砍成了两半,一个无辜的孩子就这样被残忍杀死。
虽然这是宋江的指使,但是宋江为何不派别人去?
因为宋江知道,只有李逵才下得去手,不仅心狠,而且手段残忍。
第四:为了对付高唐州会妖法的高廉,李逵和戴宗去蓟州寻找公孙胜帮忙。
到了蓟州以后,没想到公孙胜的师傅罗真人,不允许公孙胜下山。
于是,李逵半夜三更摸到罗真人的山上来,看到罗真人一个人在云床上朗朗诵经,他就推开房门,抢将进去,提起斧头,往着罗真人的脑门上就劈了下去。
这一斧子劈得特别狠,直接把罗真人砍倒在云床上,脑袋劈成了两半。
砍了罗真人之后,转身奔出来,看到一个青衣童子拦住李逵,李逵不问青红皂白的说道,“你这个小贼道,也吃我一斧”。
说完,手起斧落,又把这个小道童的头砍了,滚到台阶的下面。
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李逵杀人太多,且经常滥杀无辜,手段残忍。
另外,李逵路过沂岭,放下老母亲去寻水,找到水源之后,寻思应该如何把水带回去给老母亲喝?
立起身来,东观西望,远远的看见山顶上有一座庙。
李逵道:“有了。”
李逵走到庙前,见是个泗洲大圣祠堂,面前只有个石香炉。
李逵用手去拿石香炉,发现石香炉是和座子凿成的,根本拿不动。
于是,李逵将那座子掇出,在前面的石阶上一磕,直接将石香炉磕了下来。
然后拿到溪边,将石香炉放进水里,拔起乱草,洗得干净,装了半香炉水,然后原路返回。
李逵为了给老母亲取回喝,直接就破坏了人家庙里的香炉。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谓触犯了神灵。
李逵杀人太多,又滥杀无辜,最后取水的时候还触犯了神灵,因果循环之下,他的老母亲便可怜的葬身虎口了。
李逵犯下的罪,最后报应在了他老母亲的身上,让人唏嘘和感叹。
这是一种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只是可怜了老母亲。
当然,李逵虽然杀人太多,又滥杀无辜,但本身并不是邪恶之人,他心粗胆大、憨直、率直忠诚,且极为孝顺。
他滥杀无辜也不是随意就滥杀无辜,而是都有各种前提原因。
他也是梁山好汉之一。
但不管怎样,他的杀心的确太重了一些,有些人是不该杀的。
沈从最后还认为,李凡安排老母亲被老虎吃掉一情节,或许还有一个用意,那就是要让李逵警醒,然后收起一些自己的杀心。
该杀的人则杀,不该杀的人,就不要再杀了。
……
第1752章 射杀晁盖的凶手之谜
李逵的老母亲为什么会丧命虎口?
所有的书迷们看了沈从分析的原因之后,若有所思。
也许,沈从的分析的确是对的,这真的是一种因果循环,让人非常的唏嘘和遗憾。
不过,李逵的人物形象也因此非常的鲜明,他虽然好杀、爱杀,还滥杀无辜,但绝对不会是凶恶之人,他并不会无缘无故的就胡乱杀人,他也是梁山好汉之一。
所有的书迷们都坚信这一点。
李逵,毫无疑问也是《水浒传》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作者使用笔墨最多的人物之一。
网络上,关于李逵的各种议论之声彼此起伏。
而《水浒传》的故事还在继续。
宋江、李逵等人上了梁山之后,梁山众好汉三打祝家庄,出兵救柴进,使得梁山的声势日渐甚大。
接着又连续打退高太尉的三路进剿,桃花山、二龙山和梁山三山会合,同归水泊,梁山之势渐渐向着顶峰发展。
不过,一件十分不幸之事也随即到来,梁山第一把交椅晁盖,不幸中毒箭身亡。
晁盖率军攻打曾头市,受到两名僧人引诱,深入敌营,被夜幕之中飞来的一支毒箭射中,回梁山后身亡。
射杀晁盖之人是谁?表面上看似乎是史文恭。
因为射中晁盖的那支毒箭上,刻着“史文恭”字样,自然而然,史文恭便成为了射杀晁盖的凶手。
但事实真的就是如此吗?
未必。
一支刻有“史文恭”字样的毒箭,根本就说明不了什么,更不能证明史文恭是凶手。
原文中,并无一处明确描写是史文恭射杀的晁盖。
我们唯一可以判定的是,射杀晁盖的是一支黑暗中的伏兵,而这支伏兵来自哪里?不仅在双方交战前是个谜,交战中不清楚,事后也不做任何交待。
另外,晁盖中箭中毒之后,也从未说过史文恭是凶手,对宋江交代的遗言中只说,谁捉了射他一箭的凶手,谁便坐梁山的第一把交椅。
毒箭上明明刻有“史文恭”字样,晁盖却不说史文恭是凶手,很显然,晁盖已经察觉出了,他中箭之事另有隐情。
还有,史文恭也从未炫耀过自己射杀了晁盖。
要知道,射杀梁山第一把交椅,灵魂人物晁盖,那是一件天大的功劳,加官进爵是理所应当,同时也是一件足以自傲的事。
怎么想,史文恭也不可能将这事藏着掖着。
还有,那箭上有毒,晁盖真正的死因是中毒,试想如史文恭这般武功高强,箭术超群之人,如若射敌,必然一箭射中要害,根本没有必要在箭上涂毒,也不屑在箭上涂毒。
所以说,射杀晁盖的凶手,应该不并是史文恭。
那么,真正的凶手是谁?
这是一个迷。
那么,问题来了。
晁盖作为梁山第一把交椅,灵魂领导人物,是何等的重要,然而却死得不明不白,作者对凶手不作任何交待,只是让其表面看起来是史文恭,这让人不能不生疑。
按理说,这应该是不可能的。
那么,就只有一个原因可以解释,那就是作者暗喻了,谁才是真正的凶手?
真正的凶手是谁?
沈从给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不敢置信的,颠覆性的答案,真正的凶手是,宋江。
凶手竟然是宋江,所有的书迷们都惊呼这绝不可能。
晁盖、宋江两人是一对义薄云天、肝胆相照的生死兄弟,宋江怎么可能会杀死晁盖?
没有人会这样认为。
对此,沈从表示,他也只是根据一些细节推测,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事实,但他的推测绝非没有道理。
而书迷们在看了沈从的推测之后,全都沉默了下来,所有所思。
首先,晁盖死了,最大的受益者除了官府朝廷之外,便是宋江。
晁盖死了,宋江便能够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
晁盖为人忠厚、极重视兄弟之情,但他不善权谋,并不太适合做一个领导者。
有书迷又说了,这是为了体现李逵的勇猛,用一把朴刀连杀四虎,虽然是两只大虎两只小虎,但也足见李逵的勇猛。
同样有书迷反对,这就更不对了,要体现李逵的勇猛,方法多了去了,又哪里需要让母亲惨死虎口这样残忍的方法?
即便是非要写李逵杀虎,那也能找出千百种理由让李逵杀虎,又何须用这种最残忍的理由?
这些理由显然都没有说服力。
那么,作者李凡这样写到底是为了什么?
还是根本就没有什么理由?
不,不对,应该是有理由的。
不然,作者李凡应该不会这样安排情节。
大多数的人都认为,作者李凡这样安排情节,是一定有理由的。
国家文化部,历史研究分部主任沈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沈从认为,老母亲之所以会被老虎吃掉,是一种因果报应。
老母亲作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太太,显然不可能是做了什么恶事,而给自己招来如此的报应。
那么,给老母亲招来如此报应的人,就只能是李逵了。
老母亲之所以会被老虎吃掉,是因为李逵杀人太多了,而且经常滥杀无辜。
李逵是已经出现的人物中,杀人最多的人,也是唯一一个经常滥杀无辜的人。
第一:江州劫法场救宋江的时候,李逵抡开板斧见人就杀,不管是官兵还是普通百姓,统统都杀了。
梁山第一把交椅晁盖对李逵大喊,“不干百姓事,休只管伤人。”
然而李逵充耳不闻,不管是官兵还是百姓,抡起斧头就砍,杀得横遍地,血流成渠,无辜百姓死伤无数。
第二:三打祝家庄的时候,扈成担酒牵牛来降,愿意与梁山合作,李逵亲眼看到了。
然而第二天,扈成把祝彪绑了来,准备交给宋江,李逵二话不说,一斧子就砍死了祝彪,第二斧子直奔扈成,想把扈成也一起杀了。
还好扈成反应快,拨马就跑,躲过了李逵的追杀。
然而,扈成虽然跑了,他扈家满门,却被李逵杀了个干干净净。
宋江轻描淡写的责备了李逵几句,就算了。
李逵竟然还说,责备就责备,只要他杀得快活。
第三:为了逼朱仝上山,李逵竟然一斧子,把朱仝四岁儿子的脑袋砍成了两半,一个无辜的孩子就这样被残忍杀死。
虽然这是宋江的指使,但是宋江为何不派别人去?
因为宋江知道,只有李逵才下得去手,不仅心狠,而且手段残忍。
第四:为了对付高唐州会妖法的高廉,李逵和戴宗去蓟州寻找公孙胜帮忙。
到了蓟州以后,没想到公孙胜的师傅罗真人,不允许公孙胜下山。
于是,李逵半夜三更摸到罗真人的山上来,看到罗真人一个人在云床上朗朗诵经,他就推开房门,抢将进去,提起斧头,往着罗真人的脑门上就劈了下去。
这一斧子劈得特别狠,直接把罗真人砍倒在云床上,脑袋劈成了两半。
砍了罗真人之后,转身奔出来,看到一个青衣童子拦住李逵,李逵不问青红皂白的说道,“你这个小贼道,也吃我一斧”。
说完,手起斧落,又把这个小道童的头砍了,滚到台阶的下面。
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李逵杀人太多,且经常滥杀无辜,手段残忍。
另外,李逵路过沂岭,放下老母亲去寻水,找到水源之后,寻思应该如何把水带回去给老母亲喝?
立起身来,东观西望,远远的看见山顶上有一座庙。
李逵道:“有了。”
李逵走到庙前,见是个泗洲大圣祠堂,面前只有个石香炉。
李逵用手去拿石香炉,发现石香炉是和座子凿成的,根本拿不动。
于是,李逵将那座子掇出,在前面的石阶上一磕,直接将石香炉磕了下来。
然后拿到溪边,将石香炉放进水里,拔起乱草,洗得干净,装了半香炉水,然后原路返回。
李逵为了给老母亲取回喝,直接就破坏了人家庙里的香炉。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谓触犯了神灵。
李逵杀人太多,又滥杀无辜,最后取水的时候还触犯了神灵,因果循环之下,他的老母亲便可怜的葬身虎口了。
李逵犯下的罪,最后报应在了他老母亲的身上,让人唏嘘和感叹。
这是一种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只是可怜了老母亲。
当然,李逵虽然杀人太多,又滥杀无辜,但本身并不是邪恶之人,他心粗胆大、憨直、率直忠诚,且极为孝顺。
他滥杀无辜也不是随意就滥杀无辜,而是都有各种前提原因。
他也是梁山好汉之一。
但不管怎样,他的杀心的确太重了一些,有些人是不该杀的。
沈从最后还认为,李凡安排老母亲被老虎吃掉一情节,或许还有一个用意,那就是要让李逵警醒,然后收起一些自己的杀心。
该杀的人则杀,不该杀的人,就不要再杀了。
……
第1752章 射杀晁盖的凶手之谜
李逵的老母亲为什么会丧命虎口?
所有的书迷们看了沈从分析的原因之后,若有所思。
也许,沈从的分析的确是对的,这真的是一种因果循环,让人非常的唏嘘和遗憾。
不过,李逵的人物形象也因此非常的鲜明,他虽然好杀、爱杀,还滥杀无辜,但绝对不会是凶恶之人,他并不会无缘无故的就胡乱杀人,他也是梁山好汉之一。
所有的书迷们都坚信这一点。
李逵,毫无疑问也是《水浒传》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作者使用笔墨最多的人物之一。
网络上,关于李逵的各种议论之声彼此起伏。
而《水浒传》的故事还在继续。
宋江、李逵等人上了梁山之后,梁山众好汉三打祝家庄,出兵救柴进,使得梁山的声势日渐甚大。
接着又连续打退高太尉的三路进剿,桃花山、二龙山和梁山三山会合,同归水泊,梁山之势渐渐向着顶峰发展。
不过,一件十分不幸之事也随即到来,梁山第一把交椅晁盖,不幸中毒箭身亡。
晁盖率军攻打曾头市,受到两名僧人引诱,深入敌营,被夜幕之中飞来的一支毒箭射中,回梁山后身亡。
射杀晁盖之人是谁?表面上看似乎是史文恭。
因为射中晁盖的那支毒箭上,刻着“史文恭”字样,自然而然,史文恭便成为了射杀晁盖的凶手。
但事实真的就是如此吗?
未必。
一支刻有“史文恭”字样的毒箭,根本就说明不了什么,更不能证明史文恭是凶手。
原文中,并无一处明确描写是史文恭射杀的晁盖。
我们唯一可以判定的是,射杀晁盖的是一支黑暗中的伏兵,而这支伏兵来自哪里?不仅在双方交战前是个谜,交战中不清楚,事后也不做任何交待。
另外,晁盖中箭中毒之后,也从未说过史文恭是凶手,对宋江交代的遗言中只说,谁捉了射他一箭的凶手,谁便坐梁山的第一把交椅。
毒箭上明明刻有“史文恭”字样,晁盖却不说史文恭是凶手,很显然,晁盖已经察觉出了,他中箭之事另有隐情。
还有,史文恭也从未炫耀过自己射杀了晁盖。
要知道,射杀梁山第一把交椅,灵魂人物晁盖,那是一件天大的功劳,加官进爵是理所应当,同时也是一件足以自傲的事。
怎么想,史文恭也不可能将这事藏着掖着。
还有,那箭上有毒,晁盖真正的死因是中毒,试想如史文恭这般武功高强,箭术超群之人,如若射敌,必然一箭射中要害,根本没有必要在箭上涂毒,也不屑在箭上涂毒。
所以说,射杀晁盖的凶手,应该不并是史文恭。
那么,真正的凶手是谁?
这是一个迷。
那么,问题来了。
晁盖作为梁山第一把交椅,灵魂领导人物,是何等的重要,然而却死得不明不白,作者对凶手不作任何交待,只是让其表面看起来是史文恭,这让人不能不生疑。
按理说,这应该是不可能的。
那么,就只有一个原因可以解释,那就是作者暗喻了,谁才是真正的凶手?
真正的凶手是谁?
沈从给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不敢置信的,颠覆性的答案,真正的凶手是,宋江。
凶手竟然是宋江,所有的书迷们都惊呼这绝不可能。
晁盖、宋江两人是一对义薄云天、肝胆相照的生死兄弟,宋江怎么可能会杀死晁盖?
没有人会这样认为。
对此,沈从表示,他也只是根据一些细节推测,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事实,但他的推测绝非没有道理。
而书迷们在看了沈从的推测之后,全都沉默了下来,所有所思。
首先,晁盖死了,最大的受益者除了官府朝廷之外,便是宋江。
晁盖死了,宋江便能够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
晁盖为人忠厚、极重视兄弟之情,但他不善权谋,并不太适合做一个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