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平遥、祁县、太谷一带,自然条件并不好,没有太多的物产。经商的洪流从这里卷起,重要的原因恰恰在于这一带客观环境欠佳。
万历《汾州府志》卷二记载:“平遥县地瘠薄,气刚劲,人多耕织少。”
乾隆《太谷县志》卷三说太谷县“民多而田少,竭丰年之谷,不足供两月。故耕种之外,咸善谋生,跋涉数千里,率以为常。士俗殷富,实由此焉”。
读了这些疏疏落落的官方记述,我不禁对山西商人深深地敬佩起来。
家乡那么贫困那么拥挤,怎么办呢?可以你争我夺、蝇营狗苟;可以自甘潦倒、忍饥挨饿;可以埋首终身、聊以糊口;当然,也可以破门入户、抢掠造反。按照我们所熟悉的历史观,过去的一切贫困都出自政治原因,因此唯一值得称颂的道路只有让所有的农民都投入政治性的反抗。
但是,在山西的这几个县,竟然有这么多农民做出了完全不同于以上任何一条道路的选择。
他们不甘受苦,却又毫无政权欲望。他们感觉到了拥挤,却又不愿意倾轧乡亲同胞。他们不相信不劳而获,却又不愿将一生的汗水都向一块狭小的泥土上灌浇。
他们把迷惘的目光投向家乡之外的辽阔天地,试图用一个男子汉的强韧筋骨走出另外一条摆脱贫困的大道。他们几乎都没有多少文化,却向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提供了一些另类思考。
他们首先选择的,正是“走西口”。口外,驻防军、垦殖者和游牧者需要大量的生活用品,塞北的毛皮又吸引着内地的贵胄之家,商事往返一出现,还呼唤着大量旅舍、客店、饭庄……总而言之,口外确实能创造出很大的生命空间。
自明代“承包军需”和“茶马互市”,很多先驱者已经做出了出关远行的榜样。从清代前期开始,山西农民“走西口”的队伍越来越大,于是我们都听到过的那首民歌也就响起在许多村口、路边: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手拉着哥哥的手,
送哥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有话儿留:
走路要走大路口,
人马多来解忧愁。
紧紧拉着哥哥的手,
汪汪泪水扑沥沥地流。
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
只盼哥哥早回家门口。
……
我怀疑,我们以前对这首民歌的理解过于浮浅了。我怀疑,我们直到今天也未必有理由用怜悯的目光去俯视这一对对年轻夫妻的离别。
听听这些多情的歌词就可明白,远行的男子在家乡并不孤苦伶仃。他们不管是否成家,都有一份强烈的爱恋,都有一个足可生死与之的伴侣。他们本可过一种艰辛而温馨的日子了此一生,但他们还是狠狠心踏出了家门。他们的恋人竟然也都能理解,把绵绵的恋情从小屋里释放出来,交付给朔北大漠。
哭是哭了,唱是唱了,走还是走了。我相信,那些多情女子在大路边滴下的眼泪,为山西终成“海内最富”的局面播下了最初的种子。
这不是臆想,你看乾隆初年山西“走西口”的队伍中,正挤着一个来自祁县乔家堡村的贫苦的青年农民,他叫乔贵发,来到口外一家小当铺里当了伙计。就是这个青年农民,开创了乔家大院的最初家业。
乔贵发和他后代所开设的“复盛公”商号,奠定了整整一个包头市的商业基础,以至出现了这样一句广泛流传的民谚:“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
谁能想到,那一个个擦一把眼泪便匆忙向口外走去的青年农民,竟然有可能成为一座偌大的城市、一种宏伟的文明的缔造者!因此,当我看到山西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走西口》以大气磅礴的交响乐来演奏这首民歌时,不禁热泪盈眶。
山西人经商当然不仅仅是走西口,到后来,他们东南西北几乎无所不往了。由走西口到闯荡全中国,多少山西人一生都颠簸在漫漫长途中。当时交通落后、邮递不便,其间的辛劳和酸楚也实在是说不完。一个成功者背后隐藏着无数的失败者,在宏大的财富积累后面,山西人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人生代价。黄鉴晖先生曾经记述过乾隆年间一些山西远行者的辛酸故事——
临汾县有一个叫田树楷的人从小没有见过父亲的面,他出生的时候父亲就在外面经商,一直到他长大,父亲还没有回来。他依稀听说,父亲走的是西北一路,因此就下了一个大决心,到陕西、甘肃一带苦苦寻找、打听。整整找了三年,最后在酒泉街头遇到一个山西老人,竟是他的父亲;
阳曲县的商人张瑛外出做生意,整整二十年没能回家。他的大儿子张廷材听说他可能在宣府,便去寻找他,但张廷材去了多年也没有了音讯。小儿子张廷楌长大了再去找父亲和哥哥,找了一年多没有找到,自己的盘缠却用完了,成了乞丐。在行乞时遇见一个农民似曾相识,仔细一看竟是哥哥。哥哥告诉他,父亲的消息已经打听到了,在张家口卖菜;
交城县徐学颜的父亲远行关东做生意二十余年杳无音信,徐学颜长途跋涉到关东寻找,一直找到吉林省东北端的一个村庄,才遇到一个乡亲,乡亲告诉他,他父亲早已死了七年。
……
不难想象,这一类真实的故事可以没完没了地讲下去,而一切走西口、闯全国的山西商人,心头都埋藏着无数这样的故事。于是,年轻恋人的歌声更加凄楚了: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苦在心头,
这一去要多少时候,
盼你也要白了头!
被那么多失败者的故事重压着,被恋人凄楚的歌声拖牵着,山西商人却越走越远。他们要走出一个好听一点的故事,他们迈出的步伐,既悲怆又沉静。
万历《汾州府志》卷二记载:“平遥县地瘠薄,气刚劲,人多耕织少。”
乾隆《太谷县志》卷三说太谷县“民多而田少,竭丰年之谷,不足供两月。故耕种之外,咸善谋生,跋涉数千里,率以为常。士俗殷富,实由此焉”。
读了这些疏疏落落的官方记述,我不禁对山西商人深深地敬佩起来。
家乡那么贫困那么拥挤,怎么办呢?可以你争我夺、蝇营狗苟;可以自甘潦倒、忍饥挨饿;可以埋首终身、聊以糊口;当然,也可以破门入户、抢掠造反。按照我们所熟悉的历史观,过去的一切贫困都出自政治原因,因此唯一值得称颂的道路只有让所有的农民都投入政治性的反抗。
但是,在山西的这几个县,竟然有这么多农民做出了完全不同于以上任何一条道路的选择。
他们不甘受苦,却又毫无政权欲望。他们感觉到了拥挤,却又不愿意倾轧乡亲同胞。他们不相信不劳而获,却又不愿将一生的汗水都向一块狭小的泥土上灌浇。
他们把迷惘的目光投向家乡之外的辽阔天地,试图用一个男子汉的强韧筋骨走出另外一条摆脱贫困的大道。他们几乎都没有多少文化,却向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提供了一些另类思考。
他们首先选择的,正是“走西口”。口外,驻防军、垦殖者和游牧者需要大量的生活用品,塞北的毛皮又吸引着内地的贵胄之家,商事往返一出现,还呼唤着大量旅舍、客店、饭庄……总而言之,口外确实能创造出很大的生命空间。
自明代“承包军需”和“茶马互市”,很多先驱者已经做出了出关远行的榜样。从清代前期开始,山西农民“走西口”的队伍越来越大,于是我们都听到过的那首民歌也就响起在许多村口、路边: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手拉着哥哥的手,
送哥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有话儿留:
走路要走大路口,
人马多来解忧愁。
紧紧拉着哥哥的手,
汪汪泪水扑沥沥地流。
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
只盼哥哥早回家门口。
……
我怀疑,我们以前对这首民歌的理解过于浮浅了。我怀疑,我们直到今天也未必有理由用怜悯的目光去俯视这一对对年轻夫妻的离别。
听听这些多情的歌词就可明白,远行的男子在家乡并不孤苦伶仃。他们不管是否成家,都有一份强烈的爱恋,都有一个足可生死与之的伴侣。他们本可过一种艰辛而温馨的日子了此一生,但他们还是狠狠心踏出了家门。他们的恋人竟然也都能理解,把绵绵的恋情从小屋里释放出来,交付给朔北大漠。
哭是哭了,唱是唱了,走还是走了。我相信,那些多情女子在大路边滴下的眼泪,为山西终成“海内最富”的局面播下了最初的种子。
这不是臆想,你看乾隆初年山西“走西口”的队伍中,正挤着一个来自祁县乔家堡村的贫苦的青年农民,他叫乔贵发,来到口外一家小当铺里当了伙计。就是这个青年农民,开创了乔家大院的最初家业。
乔贵发和他后代所开设的“复盛公”商号,奠定了整整一个包头市的商业基础,以至出现了这样一句广泛流传的民谚:“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
谁能想到,那一个个擦一把眼泪便匆忙向口外走去的青年农民,竟然有可能成为一座偌大的城市、一种宏伟的文明的缔造者!因此,当我看到山西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走西口》以大气磅礴的交响乐来演奏这首民歌时,不禁热泪盈眶。
山西人经商当然不仅仅是走西口,到后来,他们东南西北几乎无所不往了。由走西口到闯荡全中国,多少山西人一生都颠簸在漫漫长途中。当时交通落后、邮递不便,其间的辛劳和酸楚也实在是说不完。一个成功者背后隐藏着无数的失败者,在宏大的财富积累后面,山西人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人生代价。黄鉴晖先生曾经记述过乾隆年间一些山西远行者的辛酸故事——
临汾县有一个叫田树楷的人从小没有见过父亲的面,他出生的时候父亲就在外面经商,一直到他长大,父亲还没有回来。他依稀听说,父亲走的是西北一路,因此就下了一个大决心,到陕西、甘肃一带苦苦寻找、打听。整整找了三年,最后在酒泉街头遇到一个山西老人,竟是他的父亲;
阳曲县的商人张瑛外出做生意,整整二十年没能回家。他的大儿子张廷材听说他可能在宣府,便去寻找他,但张廷材去了多年也没有了音讯。小儿子张廷楌长大了再去找父亲和哥哥,找了一年多没有找到,自己的盘缠却用完了,成了乞丐。在行乞时遇见一个农民似曾相识,仔细一看竟是哥哥。哥哥告诉他,父亲的消息已经打听到了,在张家口卖菜;
交城县徐学颜的父亲远行关东做生意二十余年杳无音信,徐学颜长途跋涉到关东寻找,一直找到吉林省东北端的一个村庄,才遇到一个乡亲,乡亲告诉他,他父亲早已死了七年。
……
不难想象,这一类真实的故事可以没完没了地讲下去,而一切走西口、闯全国的山西商人,心头都埋藏着无数这样的故事。于是,年轻恋人的歌声更加凄楚了: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苦在心头,
这一去要多少时候,
盼你也要白了头!
被那么多失败者的故事重压着,被恋人凄楚的歌声拖牵着,山西商人却越走越远。他们要走出一个好听一点的故事,他们迈出的步伐,既悲怆又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