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这会儿头重脚轻,也没有力气再跟李世民演什么‘孝感天’了。
回头对刘氏道:“叫上太子妃随孤王回东宫。”
“哎!”刘氏闻言慌忙往回跑,去找太子妃苏氏。
李世民这才想起来,刚进来的时候王方翼是说把两个皇孙和太子妃送进公事厅的。
“承乾,两个皇孙怎么没有跟你在一处?”
“他们……,我让他们先在别处玩!”李承乾也不好明说我已经准备让他们逃跑了。
但是,打脸这种事往往都是很快的,当丘行恭和李君羡用临时找的木板抬着李承乾来到公事厅里,李承乾看见身穿翻毛老羊皮袄,脸上抹满锅灰的太子妃苏氏牵着和她一样妆束的李象和李厥来到他面前时,连他自己都吓了一跳。
李世民和文武百官看清来人时,心里也都不是滋味,李承乾这是做了坏的打算。
“承乾你这是做什么啊?”李世民觉得李承乾做的有些过了,这都打算送老婆孩子逃跑了。
李承乾这会头痛的厉害,也不能实话实说,就是不想让自已的儿子成为自己的堂兄弟(李建成的儿子),不过看见李象和李厥脸上抹的像小花猫似的,便吟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
这首诗是鲁迅写的非常浅显易懂却深藏爱子真情,‘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语出《战国策》讲的是赵太后送她的小儿子去齐国做质子的事,赵太后在大臣触龙的劝说下让她的小儿子长安君去齐国做质子,是为了让她的小儿子能为赵国立下功劳,这样以后在赵国就能拥有更高的地位。
本来李承乾只是借用这些话来表明自己疼爱自己的儿子,但是李世民这会儿心里有病,听李承乾的话只觉得每一句话都锥心刺骨,半天都没有反应过来。
“臣读太子殿下注的四书,《大学》里说周文王‘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以为只有圣人才能做到,今日太子所作所为不正是如此吗?”
敢于此时如此发感慨盛赞李承乾的除了萧禹还也没有谁了,众臣听了有的还点头认可了,只当他们看到李世民的脸色时,却再也没人敢发出声音。
本来这是朱子解释的《诗经》里盛赞周文王的话,也没有什么,但是当萧禹故意把‘为人父,止于慈’这六个字念得特别重时,味道就不一样了,因为李世民即将要杀死他的之前最宠爱的儿子李泰。
而且李世民特别有圣王的情节,他曾经效法周文王,跑去给西北的两个小部落划分牧地,然后人家说他分公平,大家都愿意遵守他所划分的界线,就非常高兴。
最让他憋屈的是他不能反驳,尢其李承乾刚助他平定叛乱。
李承乾听着萧禹话暗想这大概就是萧禹为什么做为李世民的铁杆心腹,却六上六下,到死了李世民还特意给他定个‘贞偏公’的谥号。
长孙无忌做为李世民的心腹兼亲戚,此时也怕李世民因与李承乾闹出矛盾,忙出来转移话题道:“天色已经不早了,太子殿下还受了伤,还是快些送太子殿下回宫吧!”
李世民点点头众人正要动身却见刘氏端来一锅热气腾腾鸡汤,瞬间整个公事厅里都弥漫着鸡汤的香味。
刘氏把鸡汤放在桌子上,一边往粗瓷碗里盛汤一边对李承乾道:“太子殿下这是昨天吴六出去伐木时抓的野鸡今天清晨刚杀的,太子殿下折腾了这半天,什么也没有吃,就喝碗鸡汤再走吧。”说着就把鸡汤端到李承乾面前,李承乾这会儿前胸已经疼的麻木了,哪有精神喝她的鸡汤,只是看她一片好心不忍拂她意,便让老鬼接了就在老鬼手里喝了两勺。
李世民和满厅里的里文武大臣都看出来了李承乾是真相信这个刘氏,她端来的鸡汤毫无防备地就喝,由此也可见李承乾之得人心也不是东宫里的人吹出来的。
李承乾喝了两口鸡汤就要请李世民起驾,却见李世民两眼灼灼地看着锅里的鸡汤,心里不忍,便道:“这鸡汤熬的还好,也给父皇盛一碗尝尝。”
刘氏闻言慌忙给李世民也用粗瓷碗盛了一碗鸡汤递过去,李世民身边内侍接过来要试毒,被李世民直接夺过来就喝,喝了一口还大声道:“果然是好汤!”
李世民如此迫不及待也不是他性格粗鲁,主要是因为一则他在外面撕杀了一个多时辰确实饿了,二则也是因为看着李承乾如此得民心,心里早就不是味了。
李承乾没有李世民喝的那么毫爽,一边慢慢喝几口,抬头对刘氏道:“把你熬的姜汤也盛些来给大家喝了去去寒气。”
“哎,我这就去。”刘氏答应一声就去盛姜汤。
待刘氏带着几个妇人端上来几盆姜汤和一大叠子粗瓷碗时公事厅里的文武百官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好多人即便是接过姜汤也不知道是喝还是不喝。
“先给孤王一碗,尝尝你放的盐够不够?”李承乾喝点鸡汤身子一暖有了些精神。
“哎!”刘氏慌忙端一碗给李承乾,李承乾接过来看也不看,拿起勺子就喝了两勺,然后对刘氏道:“好就这样,再多熬些等他们回来喝了好驱寒。”
“大哥总是这样小心,你都受伤了还操心这些。”却是李愔忍不住咕哝一句。
李愔今年才十几岁性子率直,李承乾这些日子待他们兄弟不错,他自然也回以真心,看见李承乾受伤心里就不是滋味了,再看他明明快要晕倒了还操心这里,便出声埋怨道。
李承乾无奈地看他一眼道:“他们节省惯了,我要是不查着些,我的吩咐也就变样了。”
“蜀王殿下知道太子殿下一向如此做事?”长孙无忌实在好奇,以前他知道的李承乾就是吃喝玩乐无所不用其极。
就算这些日子李承乾的种种表现他也认为不过是李承乾刻意装出来的。
但是他今天看了这半天,发现李承乾竟是真的在用心做事,不免有些好奇故有此一问。
李愔闻言直接道“是啊,你可知道大哥下令东宫十率的将军和士兵全部一起吃饭,不准开小灶,连本王和三哥训练时也是如此。”见长孙无忌点头。
李愔接着道:“其实大哥在下令之前就每天让人悄悄地去从十率伙房盛一份普能士兵吃的饭菜他都亲自尝了,不好吃的一律整顿了才下令的……”
“啊!”公事厅里响起惊叹声。
这里的人包括李世民在内很多人都带兵大家,行军打仗时也能和士兵同甘共苦,但要是说平时,也能注意到士兵饮食的却没有一个。
李世民听了默默地看着李承乾,半天欣慰地点点道:“承乾早点回东宫治伤吧,早点好起来为父皇分忧。”
众臣闻言心里都是一惊,前面说过唐朝承袭乱世,皇太子和诸王的权柄很大,李世民在李承乾小时候给过很多权柄,比如‘听讼’,他一出去就让李承乾监国等等,但是到了后面几年随着李承乾年龄渐长这样事情反而少了,所以李承乾没事做就是整天就是在东宫里玩乐,然后等着被废。
唐高宗当了太子就是住在李世民身边伺候他,连东宫都不敢去住,也因此勾搭上了武则天。
现在李世民突然说让李承乾为他分忧,那就是允许李承乾以后正式参政了。
李承乾半躺在床上王方翼带来的东宫护卫直接绑上竹杆做成一个简易的步辇抬着李承乾,李大亮和丘行恭各带着一千禁军护卫左右,一路浩浩荡荡地回东宫去。
李世民在升道坊里喝碗鸡汤,歇了一会儿,在返回的路上,拐弯去了魏征府里。
今天魏征府里也遭了兵灾,除了躺在床上等死的魏征以外其他人都被控制了,魏叔玉胳膊都被打折了,一家人不敢魏听见也不敢声张,最后还是裴行俭带人来杀退控制魏府的张亮的家将的。
李世民回来走到这才想起来此次出来的目的,忙拐进魏府,魏征还留着一口气想再见一见李世民和李承乾。
看着行将就木魏征,李世民的眼泪止不住地就往下流。
“玄成,朕来看你了……”
魏征听见声音艰难地把头往这边转一点,低声道:“陛下,太子……”
李世民闻言擦了擦脸上的泪痕道:“今天外面要下雪,承乾出城照看灾民怕是晚上都回不来了……”
李世民到底不愿意让魏征临死前再笑话他一次。
魏征听说李承乾不能来也没有什么遗憾,反而扯了扯脸上那层皮,露出一个难看的笑容道:“太子殿下勤政爱民正是我这个老师的荣幸……太子殿下如此勤政陛下就该早早地打发东莱郡王就藩,让他们兄弟各安其份,以免日后生出不必要的纷争。”
李世民听见这话肠子都悔青了,含泪点头道:“好好,朕都听玄成的,明的就把那畜牲送出长安。”
魏征此时回光返照,脑袋极为清明,一听李世民答应的容易便开始得寸进尺,接着道:“晋王也要早早的送走,以免以后再出现东莱郡王的事。”
跟着李世民进来的长孙无忌和房玄龄闻言脸上都是直抽抽,你魏征想得可真远啊?
“哎,玄成放心,朕会早做打算的,魏家你也放心,叔玉这孩子朕看着不错,决定让他尚新城公主为驸马。”
“老臣谢陛下隆恩……”魏征得到了他最想要的结果,便伸手抚着“*******……”的石碑仙逝了。
李世民看着魏征瞌然仙逝,再也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长孙无忌和房玄龄把他扶到魏府的偏房,李世民依然痛哭不止。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百般劝慰无效,最后长孙压低声音道:“太子殿下办事老成果决,这次反叛事就都交给太子殿下办理吧。”
李世民闻言摇摇头道:“朕不愿有杀子之名,奈何要让承乾背负杀弟的恶名?”
房玄龄也看出李世民在这里痛哭不光是因为魏征的死,跟今天的李泰叛乱也有关系。只是他没有长孙无忌摸的准,此时一听便明白了,忙接道:“臣观太子殿下心地仁厚,看他对吴王蜀王都能真心相待,说不定另有高明的办法处理此事。”
长孙无忌看房玄龄一眼,心里暗道:如此说虽然安了陛下的心,但若是太子没放过李泰,到时陛下心里不免对太子殿下再生芥蒂。
李世民闻言却不疑有他,略一思索道“玄龄所言也有道理,此次平叛东宫诸臣居功至伟,后面的事就交给东宫办理吧!”
李承乾回到东宫取出箭头直疼了三天才好一些,这三天里李世民带着李治和晋阳公主天天来东宫看李承乾,送来无数珍奇药品。
李世民来也不光是为了看李承乾的身体怎么样了,还给传授一些治国的经验。
直到年三十上午李承乾才能起身。
虽然这几天各衙门按例都应该休息,但是因为出了李泰造反的事,所以很多衙门今天还在处理公务,李承乾一能动弹就召见了被他借调过来办案的人员李义府和丘神绩。
这两个人稍了解一点武则天的历史人都知道,李义府在李世民时期是一个非常有才学且能干的人,多次受到马周的推荐,后来得到唐高宗和武则天的重用,帮助武则天铲锄过很多政敌,‘笑里藏刀’一词最初就是白居易评价李义府的。
另外李义府也很贪,史书上记载他含财含色含名,高宗时他曾建议重修氏族志,打破原来的氏族门第主张不论门第凡五品官员皆入士族。
前几天李世民封马周为左庶子,马周见了李承乾还特地向李承乾推荐了李义府。
李承乾没有像其他穿越到唐朝人一样总想改变一下李义府,他只想利用李义府与世家斗争。
李承乾深信一个人不可能永远不知疲倦的积极地工作,他只要能在一个时期里,一项工作中努力积极地把这件事情做好就行了。
世上很少有人能一辈做事都积极努力的,因为世事如棋局变换不停,但是人的思想很难跟上这种变化,很多人昨天是激进派明天就是个老顽固。
所以人是不可能永远身居高位而不犯错误的。
李义府才思慎密,时人都称他粘上毛比猴都精(猩猩能言),正是对付政敌的利器,只要在发现他贪污时及时处理掉就行了。
丘神绩早在卢布闯东宫的时侯李承乾就把丘行恭和丘神绩这对父子收到东宫了,只是丘行恭在李世民和李承乾之间永远都是先李世民后李承乾的。
所以这次李承乾直接用丘神绩,丘神绩是武则天时期的酷吏,庶人李贤就是他逼死的。
李承乾现在办李泰谋反的案子自然要重用他们,打击支持李泰的世家。
李承乾因为要在养伤期间召见各种人物,住在太子妃苏氏的承恩殿不方便,就又搬到丽政殿住。
李承乾半躺在床上,让人给李义府和丘神绩搬了两把椅子坐在床边。
李承乾看着坐在面前李义府脸上始终挂着轻轻的微笑,而丘神绩始终板着脸不言不笑,知道是两人性格使然。
李承乾也懒得跟他们多寒暄,直接道:“案子审的怎么样了?”
“回太子殿下,因为韦挺死了,韦挺家人只招出近来崔仁师常出入韦家,但没有办法证实崔仁师参与其中。”李义府很老实地道。
李承乾闻言很不高兴,满朝都知道韦挺、杜楚客、崔仁师和岑文本是李泰的心腹,现在李泰和韦挺反了却没有岑文本和崔仁师参与其中的证据。
李承乾冷哼一声道:“芙蓉园里的人都抓起来吗?”
丘神绩道:“已经抓起来了!”
李承乾冷冷地看他们一眼道:“对低等的府臣奴婢许以重赏,只要招出谁是李泰的心腹,谁经常去芙蓉园就放了。
马上把崔仁师岑文本还有他们所有的家人通通抓起来。
杜楚客在京城的家人也要抓起来审问。”
李义府脸上挂着轻轻的笑容轻声细语地道:“太子殿下,岑中书和崔给中可都是朝廷大员,没有证据没有圣旨不能随便抓。”
“只管给孤王抓起来,然后让庶人李泰招供,告诉李泰按孤王说的办,孤王可以让他活着。”对于李泰,李承乾真没想过一定要杀了,就算李承乾放他一条生路,李世民也会把他处理永无翻身之日的。
但是面对这么一个千载难逢的收拾关中世家的机会,李承乾怎么会放过呢?
虽然年三十抓人闹的动静很大,但是大家都有心理准备,所以李世民和文武百官都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第二天是年初一的大朝,这在唐朝是一年里最隆重的政治活动之一,本来李世民没打算让李承乾参加,想让他好好养伤。
但是李承乾为了正式参政,早准备好了一份他在大唐的政治的宣言,怎能不参加。
在李承乾极力要求下李世民才同意他正常参加癸卯年元旦大朝。
经过十二月后半个月的事情满朝文武对于李承乾太子的地位再无怀疑。
元日大朝时,李承乾的车驾一出现在太极宫外,太极宫前几千文武大臣都肃然与之见礼,大有王者气象。
“参见太子殿下!”
当此情此景李承乾心里也生出一服豪气,忍着胸口还有些微的疼痛,大声道:“众卿平身!”
“太子令众臣平身!”站在车驾旁边的老鬼立即扯着喉咙重复一遍。
“谢太子殿下!”
李承乾在太极门前换了步辇,太极宫的大门也就打开了。
李承乾乘步辇当先而行,众宗室、文武大臣、各地刺史派来的朝集使、还有周边藩邦使臣纷纷跟在后面。
元旦大朝就是向皇帝朝贺新年,分三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就是皇太子带领诸王宗室给李世民拜年,第二部分是王公大臣和各地方大吏,驻守的将军派往朝廷的使臣也叫朝集使给李世民拜年,第三部分是各部落首领和藩邦使者给李世民拜年。今天李世民身著衮冕仪表严然地据于太极殿里的宝座之上,李承乾身著具服远游三梁冠,柱着他的拐杖,一步一点但却**肃穆地领着诸亲王和皇室宗亲向李世民朝拜。
大殿里很多大臣看到这幕都觉得不胜唏嘘,这个皇太子自从因他脚上受伤就不受皇帝和大臣们待见,到了去年一度传出废立的风声。
但是随着东宫平定了庶人李泰的叛乱,李承乾太子之位又稳如泰山了,看来大唐真的要有一位残废的皇帝了……
李承乾和诸王依礼行完朝拜大礼,立于殿于上等着李世民说话。
“太子和诸卿平身,宣旨!”
众臣闻言都是一怔,还不是宣旨的时候啊,元旦大朝一天都是各种典礼,一般都是到朝罢才宣旨赐宴,这个时候宣什么旨?
没让李承乾和众臣多想,内侍黄清明走出来大声宣旨道:“皇太子地在震方,礼绝群后,而令书法式,未著彝章。……”
一封诏书被宣旨的内侍黄清明抑扬顿挫地念完,众臣都明白了这是李世民为了抬举李承乾,让他以后给他大臣批文时直接在书后批令。
原来东宫的文书只有极正式的命令才由詹事府下令,今后有了李世民这道诏书,李承乾随便写个什么或者给大臣的奏疏上批句话就都叫做“令”了。
凡是明白了这封诏书的意义大臣都被震惊了,包括三省宰相们都没想到李世民有这么大魄力敢给李承乾这么大权力,有这个批令的权力李承乾的权力就在宰相之上了。
众臣震惊还没有完呢,黄清明又拿出来了第二封诏书。
“皇太子承乾,忠孝成德,志业光茂,……。”
第二封诏书的内容是说在大朝及常朝上给李承乾在皇帝宝座旁边设座,也就是以后凡是李承乾上朝,参拜过李世民后就可以坐在李世民旁边的座位上,跟李世民一起听政了。
文武百官听完两封诏书还没有回过魂来,就见李世民伸出左手向李承乾招手,右手指着旁边刚设的宝座道:“承乾来与父皇一起接受百官的朝贺。”
虽然李世民今天穿的是衮冕面前有十二道旒串挡着他的面容,但是李承乾也仿看见了李世民正满眼慈爱地看自己。
“谢父皇殊恩,但儿臣不敢越礼违制!”李承乾强忍立即坐上去的欲望推辞道。
李世民闻言却是语气温和地道:“承乾勿辞,朕既已下诏,你坐上来就不算违礼越制。”
“儿臣遵旨!”李承乾说着就一瘸一点地走上专门为他设的宝座上坐下。
刚才跟在李承乾身后的诸亲王宗室你看看我看看你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还是李恪最先反应过来,朝着李承乾郑重一礼道:“参见太子殿下,祝太子殿下千秋长寿!”
后面的其他亲王宗室也都只得跟着李恪参拜李承乾,第二轮参拜的大臣、朝集使和第三轮参拜各藩邦部落的首领使臣也都有样学样,先参拜李世民再参拜李承乾。
几千人轮班进殿参拜他们父两个,就是一次两百人也要好几十次,而且每次各种礼数又有不同,这样折腾下来一上午就过去了。
就在李世民和众臣都有些疲劳饥饿准备宣旨赐宴时李承乾突然站起来先向李世民行一礼,低声道:
“父皇,儿臣亦有些礼物想于此时赐与内外臣公,还有一道令谕也想一并宣读了。”
李世民以为是关于李泰的叛乱的案子,皱了皱眉头道:“承乾的礼物可以宴后再赐,令谕也等三天以后诸衙开印再宣不迟。”意思是让朕过个安生年。
李承乾以为是李世民累了或者不愿改变礼制所以解释道:“父皇,儿臣准备的礼物是《四书集注》,令谕也是关于兴农的正宜此时赏赐和宣读。”
“哦!”一听说是赐书和关于兴农的谕令,李世民点点道:“那你宣读吧!”
李承乾先向李世民一拜道:“遵旨!”然后转头对老鬼道:“老鬼宣旨!”
老鬼是早就准备好的,闻言忙上前走两步大声道:“太子令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天下百官上负皇命,下抚黎民,唯兢兢业业以成其事,方能上不负皇恩之简拔,下不负百姓之供养。
然百官或智短力微,或性灵不明,甚而有贪于财货,恋于权位者,致使政殆民贫家国不治。
孤王既感孙权尚有劝学之德,又叹百官时有害群之辈特亲注《四书集注》一部,印五千部以赐百官,望卿等日后都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增长上报国家下安黎民之技。”
柏舟念完这篇半文半白太子令,太极殿满殿哗然,李承乾不但公然骂百官无德无能,还赐书让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这让那些胡子一大把的老夫子如何受得?
一向可都他们骂皇帝、皇太子啊!
李世民看着这局面也是摇头苦笑,暗道承乾也太性急了,以后还要好好教导他。
东宫的内侍刚把一箱一箱的书抬上大殿,还没有分发就有一个身材高大的绯袍老头从班列里走出来,朝上一揖道:
“太子殿下熟悉经典能成一家之言,实是我大唐之幸,然儒家经典都是圣哲先贤所著,乃是治国经邦之要术,岂可轻注。
前有孔圣人之后大儒孔颖达据汉时先儒郑玄的注疏著成《五经正义》一部一百八十卷献于朝廷,收之秘阁,今太子殿下又从《礼记》中撷取两篇详注,并把《论语》与《孟子》集成《四书集注》本为太子殿下读书学习之笔记,未经满朝大儒论证,岂可轻易颁行天下,致人心大乱。
臣请太子殿下立刻收回成命,重请天大儒集于东宫重议这部《四书集注》,待诸儒刊阅增损恰当后,再行颁布天下,以正人心,以成教化!”
很明显有些大臣已经等不及李世民教育李承乾了,他们要站出来教育李承乾一顿。
李承乾听他说了半天,也不知道他是谁,便低声问老鬼道:“这个人是谁啊?”
“新任国子监祭酒、弘文馆学士彭阳子令狐德棻。”老鬼低声道。
李承乾突然想起令狐德棻前世在一本穿唐的小说上看见过,还是崇贤馆学士,便问道:“孤王记得他也崇贤馆学士,怎么从来没有见过?”
老鬼闻言脸色有些为难地道:“令狐德棻本来是挂个崇馆学士的头衔,但是他要修史所以多在弘文馆当值,因为上个月太子殿下怒斥孔颖达,令狐德棻也上本弹劾太子殿下,又跑到崇贤馆跟郝学士大吵一架,就上本辞了崇贤馆学士。”
李承乾一听还有这样的曲折不禁大惊道:“这些事孤王怎么不知道?”
老鬼闻言脸色变的更为难了,吱唔道:“嗯—因为他说话太难听,所以没人敢告诉太子殿下……”
“胡闹!”李承乾怒喝一声就站起来向前走了两步,从上头俯视着老神在在的令狐德棻暗道:看这老朽在这大殿上还给孤王留了面子呢。
看着令狐德棻跳出找李承乾茬李世民心里的感觉很奇怪,按理说他既然决意传位给李承乾,那他就该维护李承乾才对,但是他也细读过那部《四书集注》以他水平竟没有找任何问题,当然他不赞同李承乾对孔子的批评,但却无力反驳。
对于李承乾写出《四书集注》这样的书,李世民是既感骄傲又有些嫉妒,这也是包括长孙无忌在内的诸多看过该书的大臣的心理。
所以当大家看见令狐德棻跳出来发难,李承乾站起来很多文官心里是很期待他们能好好辩论一翻。
“孤王下令将此书刻印并颁行天下就是为了让天下读书人学习和评说的,若是看出有什么不好的地方,自然可以写信去东宫指正。另外令狐德棻你也曾是东宫之臣,这部书首页的那篇《师说》你也有份,回去好好读一读,孤王希望你能早日翻然醒悟,做一个对大唐有用的人。”李承乾淡淡地道,他现在的目的是把书发下去,可不是吵架的,所以只提一句骂孔颖达不会做老师的《师说》。
这当然是李承乾的一厢情愿了,令狐德棻平生最敬佩孔颖达的学问为人,要不然也不会因为孔颖达跟东宫决裂。
这部《四书集注》令狐德棻早就在孔颖达那里看过了,尤其那篇是《师说》更是令他极为不满,对李承乾比孔颖达的怨气还重。
反倒是孔颖达这些日子赋闲在家,仔细回想他与李承乾接触的桩桩件件,也觉得自己有些过份的地方。何况现在长安城都知道李承乾是奉了长孙皇后的遗命在东宫韬光养晦,自己也觉得把李承乾逼出来不知道是福是祸,内心深处反而有些自责。
另一方面他已经年过七十告老还乡,牵扯进卢布行刺李承乾的事件,被软禁了半个月现在全身而退,对很多事情也释然了,并没在意李承乾《师说》里挖苦与讽刺。
令狐德棻闻言心里大怒,也不顾这是在元旦大朝上内外臣僚看着直接反驳道:“太子殿下此言大谬,孔先生乃是东宫师傅教导太子殿下无论寒暑,太子殿下不说感恩却写文讽刺,实在不该啊!”
令狐德棻此言一出大殿上立即安静下来了,要知道现在的李承乾可正如日中天的时候,不是前些时候什么芝麻绿豆大的小官都敢写奏疏弹劾的李承乾了。
果然李世民和李承乾听了都沉下了脸,虽然李世民曾经有过废太子的想法,但他现在不想了,就觉得他那些想法都是东宫诸臣一天到晚在他面前说李承乾的坏话影响了他。
李世民可不记得他曾经因为张玄素、于志宁等人敢于上谏劝李承乾而赐下无数礼物的事了。
“放肆!”不待李承乾发话萧禹先站出来了,满面怒容地盯着令狐德棻道:“孔颖达与张玄素等人包藏祸心,太子殿下不追究他也就够了,怎么还要感谢?
今日太子殿下所赠之书老臣全都看过,微言大义精妙绝伦正是百官要好生学习的书,怎么还有不一样的说法?”
萧禹说时李承乾朝下面点点头,下面的小内侍忙把书箱打开,拿出一部部新书递到殿上百官的手里。
令狐德棻见此脸都气白了,正要再跟萧禹辩论三百回合,却听见百官接了书都跟着东宫诸臣向李承乾拜谢:“谢太子殿下赐书!”
闻此更是怒火慎胸,正要断续大闹一场彻底破坏掉李承乾传播“歪理邪说”的事情,却看见于志宁朝他使眼色,让他先退回班列。
才悻悻地退回班列,心里想此事不能就此作罢。
李承乾站在上面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没有理会,只是对百官微笑着道:“众卿平身,宣旨!”
老鬼拿出李承乾的另一份令谕,嘴角直抽抽,暗想太子殿下文采飞扬,这篇重要到非得自己口述的谕令却全无文采……
老鬼腹非归腹非,但仍是毫不迟疑地念道:“癸卯年东宫第**令谕,奉天承运皇太子,令曰:……”
李世民和众臣听了个开头就是一怔,这是什么文法?
“癸卯年东宫第**令谕”这还能理解,今天是大年初一,癸卯年第一天。
可“奉天承运皇太子”是什么鬼?
“奉天承运皇帝”是明朝皇帝正式的诏书里的用语,一般敕令还不能用。
李承乾穿越后虽然偶然会这样写,但传播范围极小,今天大殿上包括李世民在内的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没有听说过。
但这个词却极好理解‘奉天承运皇太子’就是遵从天意承继气运的皇太子。
可是天底下到底谁是‘遵奉天意继承气运之人?显然是皇帝?
想到此李世民的怒火就蹭蹭蹭地往上窜。
李世民虽然火气上涌,但有道是当家不找事,这新年第一天在太极殿大朝上他要跟李承乾闹出不愉快,这下面内外百官会怎么想,最后得闹出多大风波?
经过李泰的叛乱李世民没之前那么随心所了,想到最后还是忍了。
下面群臣看见李世民不出声以为是这对父子商量好的,所以也都不吭声。
“农者百姓之衣食天下之根本也,孤王观朝廷农政,多有因循守旧之政,概因执政者不通时势变化之道也。
现在我大唐连年丰收,然谷贱伤农,遂使百姓改种桑麻,关中粮食不足,外运不至,内乱必生。
孤王现下令尚书省并下天各州县,清算各地田亩人口数,以及种粮田亩数,种桑麻田亩数,亩年产粮数,计算清楚后,制定每年各州县须种粮田亩数,各地须种粮田亩须能养活该地之人,人多地少之州县须上报朝廷统一重新安排。
各地州县官吏应详查各荒地数量,报上朝廷由尚书省汇同中书省门下省制定各地每年荒地开垦田亩数,水渠开挖里数……
各地州县要开垦荒地须有铁器,所以准当地有铁矿之州县上报朝廷建立铁器作坊,由朝廷统监督打造农具,供应各地农田开垦。
另各地须广建粮仓高价收购粮食储存粮食,以备灾荒之年。
令下之日,各地须派人向乡里宣传,咸使百姓知道朝廷重农之意。”
老鬼把这份谕令念完满殿皆静,这一份比才那一份要严重无数倍。这份先批评执政者不通时势变化,执政者是谁?
皇帝和宰相都有份。
李世民和的君臣凭借他的内治北破突厥西灭高昌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居然有人跳出来说他不通变化,虽然还没有说话,听着李承乾的谕令呼吸明显加重,马上就要忍奈不住了。
而且唐朝根本大政偏向儒家,经济政策偏向于小农经济,李承乾这么大刀阔斧地搞计划经济,跟这满殿君臣的理念完全不同。
‘广建粮食仓提高粮价’这更是不可能的,要知道李世民认为粮价低是盛世的象征,你提高粮价还是盛世吗?
但是这份太子念完,大殿里近千时君臣虽然都有不同的看法,却半天没有人吭声,这是因为前段时间因大雪和张亮的原因,导致整个长安城缺粮险些酿成大乱,才刚刚过去。
而且到现在长安城吃的粮食也还是有从洛阳运来的,李世民和很多官员都为此提着心呢?
为了不让洛阳出事,李世民已经连续派出三批御史去巡路了。
谷贱伤农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提高粮价却万万不能的。
这就是一对矛盾的关系,到了科技和经济政策不断的推陈出新的现代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以自由市场经济著称的美国,它的农业也是靠国家补贴生存,并不是让农业靠市场竞争生存。
李承乾没有提前跟李世民打招乎,就是怕大唐君臣接受不了他的先进思想,想要生米做成熟饭先把这政策宣布出去,再让李世民他们头痛去。
可是李承乾看着满殿大臣的脸色和看他眼神,觉得谕令宣布出去也不能算是熟饭。
大殿安静了有半刻钟,高仕廉才步履沉重地走出来道:“太子能知道农为国家根本实属不易,只是这谕令下的却是有些急躁。依臣看还是从长计议为好。”
满殿大臣听着这话都觉得高仕说得太客气了,但是他们又说不出什么驳斥李承乾的话,连出来都不敢出来。
李承乾闻言却是不高兴了,以大唐现在情况他也只能这样做,难道不收农民的赋税了,再给点良种补贴?
都不可能?
“高仆射,什么叫太急躁了?”李承乾冷冷地道。
高仕廉已经七十岁了,又是长孙皇后的舅舅,平时李世民对他都优容有加,现在被李承乾这个孙子辈的如此质问,也有些恼火,便直言道:“太子殿下的谕令虽是好意,但却不易办理,还有提高粮价之说更是祸国殃民之政!”
“祸国殃民之政?”李承乾的声音一下子提高了八度。
“祸国殃民之政!”高仕廉寸步不让,他本来因为李承乾是晚辈,还想给李承乾留些颜面,但是看见李承乾态度,也就没这个心了!
“士农工商四民,农民是人数最多,朝廷让利给他们怎么就成了祸国殃民之政?”李承乾其实在写这份谕令的时候是准备好好的恨大臣们辩论,但是一听见他们不懂装懂还要危言耸听,火就不打一处来。
李承乾的态度也惹怒了下面的大臣,高季辅就是其中一个,高季辅是中书舍人,他的很多政治主张其实跟张玄素一样,都是讲究简政治国的,历史上也是因此被李世民所推崇的,之前在岑文本给李承乾小鞋穿的时候他曾替李承乾说过话。
高季辅当时觉得李世民待李承乾过于苛刻,现在他认为李承乾走上了邪道,所以他要谏阻李承乾。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太子殿下身为国之储君怎么开口闭口就提‘利’字。老臣说太子殿下的谕令听着怎么觉得不舒服呢,原来这后面都是‘利’字。
太子殿下身为储君应当以仁孝为本岂能提利……”
“够了!”李承乾大喝一声,冷冷地扫视一圈殿上大臣,一个字一个字地道:“孤王为国家为百姓谋利,正大光明,我华夏一族历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成康,哪一个不是为百姓谋福利才得百姓推崇的?
不说利,不说利凭什么让百姓不种更赚钱桑麻而去种粮食?
这朝中就有关中大家族的人,比如左庶子于志宁家有良田数万亩,你问问他家里的田的都种的是什么?”
于志宁不想李承乾会突然提到自己,说实话他家良田数万亩并不是什么秘密,他自己就经常对别人说他家有良田不需要什么俸禄。
可是在这大朝上被李承乾突然这么一问显答什么都不好,如果说是都种了粮食,那显然是假的,但说实话他不是成了趋利的小人吗?
看着满朝大臣看过来的眼光,于志宁红着脸吭哧了半天才呐呐道:“臣一向忙于公务,家中田亩都由族人代为打理,至于去年种了什么臣却不知道。不过今年臣定当严诫家人把家里良田都种上粮食。”
一直冷眼旁观的李世民看着于志宁说话的神情让他想起了长孙无忌转述的李承乾的话“口不言阿堵物,而暗中为营三窟之计”。
李世民心中忍不住失望。
李世民能看出来,其他大臣如何看不出于志宁所言不尽不实,而且关中缺粮又是事实,即便是于志宁能令家中都种粮食,那其他人呢?
李承乾听了于志宁的话面无表情俯视着殿上的大臣感叹道:“可惜啊!像左庶子这样高风亮节之人天下还是少啊!还需要朝廷以利趋之。”
高季辅却不为所动,依旧梗着脖子道:“太子殿下所虑当然是历代圣贤所虑,但所行却非历代圣贤所行,下民趋利忘记根本,朝廷自当下旨强令他们种粮自可,何须高价收粮,使物价腾贵,天下不安呢?”
“好啦好啦,此事一时半会也议不清楚,今日乃是元旦大朝,如今时已过午陛下也该赐宴了。此事就等过了初三各衙开印再议如何?”长孙无忌出来打圆场,他和于志宁一样出身关陇贵族军事集团,他和亲族的良田也都在关中,今年春天种粮那是一定的,至于是李承乾的高价收粮,还是朝廷下旨强推种粮,那真还有得商量。
“传旨赐宴!”李世民连忙回应道。
“陛下那太子殿下的谕令?”高仕廉荒忙问道,实在是这道谕令主要就是下给尚书省的,他不问清楚不行啊?
这也是初唐的一个特色,唐朝皇帝的旨意有诏,制、敕等这些要下去都要通过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一些旨意是可以直接封还的。
但皇太子下的“令”,亲王下的“教”审核却相对宽松,这是武德年间留下故事,在武德年间李渊对政权把屋较松,大权落在三个儿子手里,所以当时李建成的‘令’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教’并行于天下,十分混乱,地方上究竟听谁得就看谁有本事了。
所以现在李承乾能够绕开中书,门下直接下‘令’也是得益于当时留下的传统。
这份太子“令”应该是自武德九年李建成死后第一份由皇太子独立下的正式的‘令’。
高仕廉一问,满殿大臣都看向李世民,东宫这份涉及天的谕令到底执行不执行?
李世民看着大臣关切的目光,又看看李承乾。
李承乾此因为伤口一动到就会隐隐作痛,坚持了几个小时了脸色有些苍白。
在李世民看来这封谕令直接执行显然是有问题的,但是李承乾所提出的问题也必须解决。
还有他刚下旨允许李承乾参政,如果直接驳了李承乾的谕令,那对李承乾威信也是打击不小。
李世民几经思量,才装做不屑顾地道:“这篇谕令连四六不合如何下发,待太子和中书省重拟一篇合于四六的谕令再行下发。”
四六是指的是文体,就是要有四个字和六个字的句子组成的骈体文。
李世民不提谕令内容,直接说是文体问题,这就给下面的大臣很大这个想象的空间。
“父皇!”
李承乾知道李世民是想先拖过去,可是他的‘**文件’被阻,如何甘心?
李世民看着李承乾有些生气,但看他脸色苍白,便叹口气道:“承乾你今天也累了,先回东宫休息去吧,晚宴朕让你的兄弟姐妹们去东宫你们一起热闹热闹。”
“父皇东宫**令呢?
这可是关系着天下民生的大事!”
“承乾你能想到这些已经很不容易了,此事待朕与诸卿商议后由中书拟旨,还以东宫的名义发出去。”李世民说到这看着李承乾还要说话,又接着道:“商议此事时你也来,有什么话到时候再说。”
李承乾知道此事今天只能如此,便由老鬼搀着出了太极殿。
今年要在赐宴时唱东宫排的新戏《将相和》所以特地安排在万春殿里,文武百官都一边饮酒一边看戏,觉得很新鲜,很多人都看的兴致勃勃。
当然这个很多人不包括令狐德棻,此时令狐德棻正和侍御史张文琮坐在一处商量今天的事情。
令狐德棻一扬脖子喝干一杯酒,“啪”一声把酒杯放在面前的小几上,右手食指指点着放在小几上的一套《四书集注》忿忿地道:“似这等污贤谤圣的书,由朝廷公然发行,让天下儒门之士何以自处啊?”
他说到最后一个字时,嘴巴咧开,表情痛苦,显得甚为焦虑。
“令狐兄慎言呐!”张文琮左右看看低声道。
“怕什么就是当着陛下的面我也是这样说。”令狐德棻声音更大了。
“哎!”张文琮听了无奈地叹了口气,细声细气道:“要说太子殿下的学问才情却也了得,只是走入了偏门!
也是现在的东宫的师傅们不能争谏,孔师在日就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令狐德棻听了火气更大,怒声道:“孔师虽好,可是奈何那太子不知好歹,一心只以为孔师害他。”
张文琮闻言却依然老神在在地道:“不过这也不难,太子终究是要以学习为主的,我等还是上奏陛下再给太子殿下令请明师吧。我看那萧太傅也跋扈的很,把他留在东宫陛下也未必放心。”
“这倒也是,今天若非萧禹老匹夫出来搅和,老夫必不让这部书发下去。”令狐德棻说着眼里都冒出了凶光,然后顿了顿又道:“也要让陛下收了这本书才是,不然孔师的名声就这么毁了。”
“这是自然,这个就更容易了,令狐兄现在是国子监祭酒,只要令狐兄找些国子博士,共同找出此书谬误之处,然上书陛下也就是了,另外还要向国子监的学生宣传此书谬误之处,这样也可让天下人知道太子的人品学问,恐怕到时候,不用我们提他东宫自己就急着要收回去了!”
令狐棻德闻言顿时露出一个笑容道:“张贤弟真是足智多谋啊,我先去联络人找出书中问题,逐一批驳,然后上就书死谏,拼了这条命也要让陛下旨把这套书收回去。”
令狐德棻说最后心间升起一股毫气,一副斗志昂扬的神态。
--------------------
高季辅、来济、柳奭三个中书舍人坐在中书令杨师道后面看戏,中书省现在少了岑文本,杨师道性格软弱所以其他中书舍人都以高季辅为首。
戏台上蔺相如正向家人表白,他不愿意廉颇争斗的苦心,高季辅看到这儿长叹一声道:“看着这出《将相和》也可知太子殿下的用心良苦啊!
以前这些书都是咱们读,那些武夫却是不读的,一个个骄傲自大,现在太子殿下排了这出《将相和》他们还看不懂?
我要上本请陛下下旨要让他那些将军们都听听这出《将相和》派这些歌伎去各边镇唱去。”
旁边来济闻言忙提醒他道:“昨天东宫已经下令派歌伎先在长安城各禁军军营唱《仁寿宫》和《将相和》然后再派歌妓去洛阳等地去唱呢。”
柳奭闻言点点头道:“太子殿下想的周到,只是我觉得应该把《将相和》改成‘相将和’才对毕竟‘相’比“将”高吗?”
“哼”旁边传来冷哼声显然有人不高兴。
杨师道听到此也回头道:“子邵此言差矣,《将相和》唱的就是赵国贤相蔺相如相忍为国的事,咱们听着这出戏却想着‘将’和‘相’谁地位高,那就不是效法先贤‘将相和’的意思,成了‘将相争’了。”
柳奭听了脸带愧色慌忙起身,向对杨师道行一礼道:“谢杨公提点,子邵险些入了歧途。”
杨师道待人向来温和,见柳奭起身行礼也连忙起身与柳奭回礼。
高季辅看着感叹道:“杨公真乃宰相度量啊!”
坐在附近的人看见,也都纷纷点点头。
待众人又都安静下来看戏,高季辅才又道:“太子殿下才情自然是极好的,也确实是一心为国为民,可是手段未免有些法家的味道。
这个提高粮价的事还需细商量啊?”
来济闻言压低声音道:“季辅,太子殿下这一招可不止是有些法家的味道的了,那算地算人的法子就是《商君书》里的主意。”
高季辅闻言一怔点点头道:“是的,我也想起来了,《商君书》里第六篇就是‘算地’。”说到这又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道:“到底是谁给太子殿下出的这样的主意?”
柳奭闻言接道:“关中无粮,朝廷肯定是要下旨让关中百姓种粮食的,那些靠卖丝绸赚钱的世家?”
三个人一想到此都转头去看长孙无忌那边,果然看见长孙无忌那边有很多关中世家的人不断过去敬酒,显然在商量什么事情。
高季辅看了一会儿扭过头来怒哼一声道:“不能拿着国库的钱肥了这些人!”
来济闻言忙低声劝道:“季辅此事由太子殿下提起,太子殿下近来行事霸道,做风强硬未必……”
来济的意思很明显,李承乾那里不好对付,要小心……
高季辅闻言却是道:“太子殿下一向在东宫里好好读书,现在初理政事受这帮小人盅惑也是有的。不过这政事还是陛下说了算,今天陛下没有直接下旨就说明陛下也不同意此议,只是要给太子殿下留些体面而已,我等何惧之有?”
柳奭闻言精神一振道:“正是如此,不但不能提高粮价,还要找出东宫里的小人,以免太子殿下再为小人所惑。”
被很多人看做当前关陇贵族军事集团的领军人物的长孙无忌,此时很是无语,出了太极殿他就料到今天肯定会有些人找他商量,就以现在没有实职官为由坐得离李世民远远的。
李世民也是心知肚明,听完戏也问他各方的意见的,就十爽利的答应了。
可是真听了这些意见,长孙无忌的怒火就熊燃烧着,怎么现在的子孙都这么不中用呢,难道不知道关中没粮,整个关陇之地都要受制于人吗?
都险些出了一次事情,这些人竟还想指望从关东调粮进关中,关中之地种桑养蚕,然卖丝绸去西域去赚钱?
有几个算是稍明事理的人愿意让族人把田都种粮食但要求朝廷以每斗十文高价收购,就这还说自已赔了。
甚至想指望李承乾给他们涨高价,别人不了解李承乾长孙无忌可是知道一些的,这些人怎么可能从李承乾手里得到好处?
长孙无忌虽然恨自己人不争气,但还是想让这些人多少得些好处,不然他怎么领导关陇军事集团的人?
是以心里也下定决心不能让李承乾再掺和这些事……
回头对刘氏道:“叫上太子妃随孤王回东宫。”
“哎!”刘氏闻言慌忙往回跑,去找太子妃苏氏。
李世民这才想起来,刚进来的时候王方翼是说把两个皇孙和太子妃送进公事厅的。
“承乾,两个皇孙怎么没有跟你在一处?”
“他们……,我让他们先在别处玩!”李承乾也不好明说我已经准备让他们逃跑了。
但是,打脸这种事往往都是很快的,当丘行恭和李君羡用临时找的木板抬着李承乾来到公事厅里,李承乾看见身穿翻毛老羊皮袄,脸上抹满锅灰的太子妃苏氏牵着和她一样妆束的李象和李厥来到他面前时,连他自己都吓了一跳。
李世民和文武百官看清来人时,心里也都不是滋味,李承乾这是做了坏的打算。
“承乾你这是做什么啊?”李世民觉得李承乾做的有些过了,这都打算送老婆孩子逃跑了。
李承乾这会头痛的厉害,也不能实话实说,就是不想让自已的儿子成为自己的堂兄弟(李建成的儿子),不过看见李象和李厥脸上抹的像小花猫似的,便吟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
这首诗是鲁迅写的非常浅显易懂却深藏爱子真情,‘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语出《战国策》讲的是赵太后送她的小儿子去齐国做质子的事,赵太后在大臣触龙的劝说下让她的小儿子长安君去齐国做质子,是为了让她的小儿子能为赵国立下功劳,这样以后在赵国就能拥有更高的地位。
本来李承乾只是借用这些话来表明自己疼爱自己的儿子,但是李世民这会儿心里有病,听李承乾的话只觉得每一句话都锥心刺骨,半天都没有反应过来。
“臣读太子殿下注的四书,《大学》里说周文王‘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以为只有圣人才能做到,今日太子所作所为不正是如此吗?”
敢于此时如此发感慨盛赞李承乾的除了萧禹还也没有谁了,众臣听了有的还点头认可了,只当他们看到李世民的脸色时,却再也没人敢发出声音。
本来这是朱子解释的《诗经》里盛赞周文王的话,也没有什么,但是当萧禹故意把‘为人父,止于慈’这六个字念得特别重时,味道就不一样了,因为李世民即将要杀死他的之前最宠爱的儿子李泰。
而且李世民特别有圣王的情节,他曾经效法周文王,跑去给西北的两个小部落划分牧地,然后人家说他分公平,大家都愿意遵守他所划分的界线,就非常高兴。
最让他憋屈的是他不能反驳,尢其李承乾刚助他平定叛乱。
李承乾听着萧禹话暗想这大概就是萧禹为什么做为李世民的铁杆心腹,却六上六下,到死了李世民还特意给他定个‘贞偏公’的谥号。
长孙无忌做为李世民的心腹兼亲戚,此时也怕李世民因与李承乾闹出矛盾,忙出来转移话题道:“天色已经不早了,太子殿下还受了伤,还是快些送太子殿下回宫吧!”
李世民点点头众人正要动身却见刘氏端来一锅热气腾腾鸡汤,瞬间整个公事厅里都弥漫着鸡汤的香味。
刘氏把鸡汤放在桌子上,一边往粗瓷碗里盛汤一边对李承乾道:“太子殿下这是昨天吴六出去伐木时抓的野鸡今天清晨刚杀的,太子殿下折腾了这半天,什么也没有吃,就喝碗鸡汤再走吧。”说着就把鸡汤端到李承乾面前,李承乾这会儿前胸已经疼的麻木了,哪有精神喝她的鸡汤,只是看她一片好心不忍拂她意,便让老鬼接了就在老鬼手里喝了两勺。
李世民和满厅里的里文武大臣都看出来了李承乾是真相信这个刘氏,她端来的鸡汤毫无防备地就喝,由此也可见李承乾之得人心也不是东宫里的人吹出来的。
李承乾喝了两口鸡汤就要请李世民起驾,却见李世民两眼灼灼地看着锅里的鸡汤,心里不忍,便道:“这鸡汤熬的还好,也给父皇盛一碗尝尝。”
刘氏闻言慌忙给李世民也用粗瓷碗盛了一碗鸡汤递过去,李世民身边内侍接过来要试毒,被李世民直接夺过来就喝,喝了一口还大声道:“果然是好汤!”
李世民如此迫不及待也不是他性格粗鲁,主要是因为一则他在外面撕杀了一个多时辰确实饿了,二则也是因为看着李承乾如此得民心,心里早就不是味了。
李承乾没有李世民喝的那么毫爽,一边慢慢喝几口,抬头对刘氏道:“把你熬的姜汤也盛些来给大家喝了去去寒气。”
“哎,我这就去。”刘氏答应一声就去盛姜汤。
待刘氏带着几个妇人端上来几盆姜汤和一大叠子粗瓷碗时公事厅里的文武百官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好多人即便是接过姜汤也不知道是喝还是不喝。
“先给孤王一碗,尝尝你放的盐够不够?”李承乾喝点鸡汤身子一暖有了些精神。
“哎!”刘氏慌忙端一碗给李承乾,李承乾接过来看也不看,拿起勺子就喝了两勺,然后对刘氏道:“好就这样,再多熬些等他们回来喝了好驱寒。”
“大哥总是这样小心,你都受伤了还操心这些。”却是李愔忍不住咕哝一句。
李愔今年才十几岁性子率直,李承乾这些日子待他们兄弟不错,他自然也回以真心,看见李承乾受伤心里就不是滋味了,再看他明明快要晕倒了还操心这里,便出声埋怨道。
李承乾无奈地看他一眼道:“他们节省惯了,我要是不查着些,我的吩咐也就变样了。”
“蜀王殿下知道太子殿下一向如此做事?”长孙无忌实在好奇,以前他知道的李承乾就是吃喝玩乐无所不用其极。
就算这些日子李承乾的种种表现他也认为不过是李承乾刻意装出来的。
但是他今天看了这半天,发现李承乾竟是真的在用心做事,不免有些好奇故有此一问。
李愔闻言直接道“是啊,你可知道大哥下令东宫十率的将军和士兵全部一起吃饭,不准开小灶,连本王和三哥训练时也是如此。”见长孙无忌点头。
李愔接着道:“其实大哥在下令之前就每天让人悄悄地去从十率伙房盛一份普能士兵吃的饭菜他都亲自尝了,不好吃的一律整顿了才下令的……”
“啊!”公事厅里响起惊叹声。
这里的人包括李世民在内很多人都带兵大家,行军打仗时也能和士兵同甘共苦,但要是说平时,也能注意到士兵饮食的却没有一个。
李世民听了默默地看着李承乾,半天欣慰地点点道:“承乾早点回东宫治伤吧,早点好起来为父皇分忧。”
众臣闻言心里都是一惊,前面说过唐朝承袭乱世,皇太子和诸王的权柄很大,李世民在李承乾小时候给过很多权柄,比如‘听讼’,他一出去就让李承乾监国等等,但是到了后面几年随着李承乾年龄渐长这样事情反而少了,所以李承乾没事做就是整天就是在东宫里玩乐,然后等着被废。
唐高宗当了太子就是住在李世民身边伺候他,连东宫都不敢去住,也因此勾搭上了武则天。
现在李世民突然说让李承乾为他分忧,那就是允许李承乾以后正式参政了。
李承乾半躺在床上王方翼带来的东宫护卫直接绑上竹杆做成一个简易的步辇抬着李承乾,李大亮和丘行恭各带着一千禁军护卫左右,一路浩浩荡荡地回东宫去。
李世民在升道坊里喝碗鸡汤,歇了一会儿,在返回的路上,拐弯去了魏征府里。
今天魏征府里也遭了兵灾,除了躺在床上等死的魏征以外其他人都被控制了,魏叔玉胳膊都被打折了,一家人不敢魏听见也不敢声张,最后还是裴行俭带人来杀退控制魏府的张亮的家将的。
李世民回来走到这才想起来此次出来的目的,忙拐进魏府,魏征还留着一口气想再见一见李世民和李承乾。
看着行将就木魏征,李世民的眼泪止不住地就往下流。
“玄成,朕来看你了……”
魏征听见声音艰难地把头往这边转一点,低声道:“陛下,太子……”
李世民闻言擦了擦脸上的泪痕道:“今天外面要下雪,承乾出城照看灾民怕是晚上都回不来了……”
李世民到底不愿意让魏征临死前再笑话他一次。
魏征听说李承乾不能来也没有什么遗憾,反而扯了扯脸上那层皮,露出一个难看的笑容道:“太子殿下勤政爱民正是我这个老师的荣幸……太子殿下如此勤政陛下就该早早地打发东莱郡王就藩,让他们兄弟各安其份,以免日后生出不必要的纷争。”
李世民听见这话肠子都悔青了,含泪点头道:“好好,朕都听玄成的,明的就把那畜牲送出长安。”
魏征此时回光返照,脑袋极为清明,一听李世民答应的容易便开始得寸进尺,接着道:“晋王也要早早的送走,以免以后再出现东莱郡王的事。”
跟着李世民进来的长孙无忌和房玄龄闻言脸上都是直抽抽,你魏征想得可真远啊?
“哎,玄成放心,朕会早做打算的,魏家你也放心,叔玉这孩子朕看着不错,决定让他尚新城公主为驸马。”
“老臣谢陛下隆恩……”魏征得到了他最想要的结果,便伸手抚着“*******……”的石碑仙逝了。
李世民看着魏征瞌然仙逝,再也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长孙无忌和房玄龄把他扶到魏府的偏房,李世民依然痛哭不止。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百般劝慰无效,最后长孙压低声音道:“太子殿下办事老成果决,这次反叛事就都交给太子殿下办理吧。”
李世民闻言摇摇头道:“朕不愿有杀子之名,奈何要让承乾背负杀弟的恶名?”
房玄龄也看出李世民在这里痛哭不光是因为魏征的死,跟今天的李泰叛乱也有关系。只是他没有长孙无忌摸的准,此时一听便明白了,忙接道:“臣观太子殿下心地仁厚,看他对吴王蜀王都能真心相待,说不定另有高明的办法处理此事。”
长孙无忌看房玄龄一眼,心里暗道:如此说虽然安了陛下的心,但若是太子没放过李泰,到时陛下心里不免对太子殿下再生芥蒂。
李世民闻言却不疑有他,略一思索道“玄龄所言也有道理,此次平叛东宫诸臣居功至伟,后面的事就交给东宫办理吧!”
李承乾回到东宫取出箭头直疼了三天才好一些,这三天里李世民带着李治和晋阳公主天天来东宫看李承乾,送来无数珍奇药品。
李世民来也不光是为了看李承乾的身体怎么样了,还给传授一些治国的经验。
直到年三十上午李承乾才能起身。
虽然这几天各衙门按例都应该休息,但是因为出了李泰造反的事,所以很多衙门今天还在处理公务,李承乾一能动弹就召见了被他借调过来办案的人员李义府和丘神绩。
这两个人稍了解一点武则天的历史人都知道,李义府在李世民时期是一个非常有才学且能干的人,多次受到马周的推荐,后来得到唐高宗和武则天的重用,帮助武则天铲锄过很多政敌,‘笑里藏刀’一词最初就是白居易评价李义府的。
另外李义府也很贪,史书上记载他含财含色含名,高宗时他曾建议重修氏族志,打破原来的氏族门第主张不论门第凡五品官员皆入士族。
前几天李世民封马周为左庶子,马周见了李承乾还特地向李承乾推荐了李义府。
李承乾没有像其他穿越到唐朝人一样总想改变一下李义府,他只想利用李义府与世家斗争。
李承乾深信一个人不可能永远不知疲倦的积极地工作,他只要能在一个时期里,一项工作中努力积极地把这件事情做好就行了。
世上很少有人能一辈做事都积极努力的,因为世事如棋局变换不停,但是人的思想很难跟上这种变化,很多人昨天是激进派明天就是个老顽固。
所以人是不可能永远身居高位而不犯错误的。
李义府才思慎密,时人都称他粘上毛比猴都精(猩猩能言),正是对付政敌的利器,只要在发现他贪污时及时处理掉就行了。
丘神绩早在卢布闯东宫的时侯李承乾就把丘行恭和丘神绩这对父子收到东宫了,只是丘行恭在李世民和李承乾之间永远都是先李世民后李承乾的。
所以这次李承乾直接用丘神绩,丘神绩是武则天时期的酷吏,庶人李贤就是他逼死的。
李承乾现在办李泰谋反的案子自然要重用他们,打击支持李泰的世家。
李承乾因为要在养伤期间召见各种人物,住在太子妃苏氏的承恩殿不方便,就又搬到丽政殿住。
李承乾半躺在床上,让人给李义府和丘神绩搬了两把椅子坐在床边。
李承乾看着坐在面前李义府脸上始终挂着轻轻的微笑,而丘神绩始终板着脸不言不笑,知道是两人性格使然。
李承乾也懒得跟他们多寒暄,直接道:“案子审的怎么样了?”
“回太子殿下,因为韦挺死了,韦挺家人只招出近来崔仁师常出入韦家,但没有办法证实崔仁师参与其中。”李义府很老实地道。
李承乾闻言很不高兴,满朝都知道韦挺、杜楚客、崔仁师和岑文本是李泰的心腹,现在李泰和韦挺反了却没有岑文本和崔仁师参与其中的证据。
李承乾冷哼一声道:“芙蓉园里的人都抓起来吗?”
丘神绩道:“已经抓起来了!”
李承乾冷冷地看他们一眼道:“对低等的府臣奴婢许以重赏,只要招出谁是李泰的心腹,谁经常去芙蓉园就放了。
马上把崔仁师岑文本还有他们所有的家人通通抓起来。
杜楚客在京城的家人也要抓起来审问。”
李义府脸上挂着轻轻的笑容轻声细语地道:“太子殿下,岑中书和崔给中可都是朝廷大员,没有证据没有圣旨不能随便抓。”
“只管给孤王抓起来,然后让庶人李泰招供,告诉李泰按孤王说的办,孤王可以让他活着。”对于李泰,李承乾真没想过一定要杀了,就算李承乾放他一条生路,李世民也会把他处理永无翻身之日的。
但是面对这么一个千载难逢的收拾关中世家的机会,李承乾怎么会放过呢?
虽然年三十抓人闹的动静很大,但是大家都有心理准备,所以李世民和文武百官都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第二天是年初一的大朝,这在唐朝是一年里最隆重的政治活动之一,本来李世民没打算让李承乾参加,想让他好好养伤。
但是李承乾为了正式参政,早准备好了一份他在大唐的政治的宣言,怎能不参加。
在李承乾极力要求下李世民才同意他正常参加癸卯年元旦大朝。
经过十二月后半个月的事情满朝文武对于李承乾太子的地位再无怀疑。
元日大朝时,李承乾的车驾一出现在太极宫外,太极宫前几千文武大臣都肃然与之见礼,大有王者气象。
“参见太子殿下!”
当此情此景李承乾心里也生出一服豪气,忍着胸口还有些微的疼痛,大声道:“众卿平身!”
“太子令众臣平身!”站在车驾旁边的老鬼立即扯着喉咙重复一遍。
“谢太子殿下!”
李承乾在太极门前换了步辇,太极宫的大门也就打开了。
李承乾乘步辇当先而行,众宗室、文武大臣、各地刺史派来的朝集使、还有周边藩邦使臣纷纷跟在后面。
元旦大朝就是向皇帝朝贺新年,分三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就是皇太子带领诸王宗室给李世民拜年,第二部分是王公大臣和各地方大吏,驻守的将军派往朝廷的使臣也叫朝集使给李世民拜年,第三部分是各部落首领和藩邦使者给李世民拜年。今天李世民身著衮冕仪表严然地据于太极殿里的宝座之上,李承乾身著具服远游三梁冠,柱着他的拐杖,一步一点但却**肃穆地领着诸亲王和皇室宗亲向李世民朝拜。
大殿里很多大臣看到这幕都觉得不胜唏嘘,这个皇太子自从因他脚上受伤就不受皇帝和大臣们待见,到了去年一度传出废立的风声。
但是随着东宫平定了庶人李泰的叛乱,李承乾太子之位又稳如泰山了,看来大唐真的要有一位残废的皇帝了……
李承乾和诸王依礼行完朝拜大礼,立于殿于上等着李世民说话。
“太子和诸卿平身,宣旨!”
众臣闻言都是一怔,还不是宣旨的时候啊,元旦大朝一天都是各种典礼,一般都是到朝罢才宣旨赐宴,这个时候宣什么旨?
没让李承乾和众臣多想,内侍黄清明走出来大声宣旨道:“皇太子地在震方,礼绝群后,而令书法式,未著彝章。……”
一封诏书被宣旨的内侍黄清明抑扬顿挫地念完,众臣都明白了这是李世民为了抬举李承乾,让他以后给他大臣批文时直接在书后批令。
原来东宫的文书只有极正式的命令才由詹事府下令,今后有了李世民这道诏书,李承乾随便写个什么或者给大臣的奏疏上批句话就都叫做“令”了。
凡是明白了这封诏书的意义大臣都被震惊了,包括三省宰相们都没想到李世民有这么大魄力敢给李承乾这么大权力,有这个批令的权力李承乾的权力就在宰相之上了。
众臣震惊还没有完呢,黄清明又拿出来了第二封诏书。
“皇太子承乾,忠孝成德,志业光茂,……。”
第二封诏书的内容是说在大朝及常朝上给李承乾在皇帝宝座旁边设座,也就是以后凡是李承乾上朝,参拜过李世民后就可以坐在李世民旁边的座位上,跟李世民一起听政了。
文武百官听完两封诏书还没有回过魂来,就见李世民伸出左手向李承乾招手,右手指着旁边刚设的宝座道:“承乾来与父皇一起接受百官的朝贺。”
虽然李世民今天穿的是衮冕面前有十二道旒串挡着他的面容,但是李承乾也仿看见了李世民正满眼慈爱地看自己。
“谢父皇殊恩,但儿臣不敢越礼违制!”李承乾强忍立即坐上去的欲望推辞道。
李世民闻言却是语气温和地道:“承乾勿辞,朕既已下诏,你坐上来就不算违礼越制。”
“儿臣遵旨!”李承乾说着就一瘸一点地走上专门为他设的宝座上坐下。
刚才跟在李承乾身后的诸亲王宗室你看看我看看你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还是李恪最先反应过来,朝着李承乾郑重一礼道:“参见太子殿下,祝太子殿下千秋长寿!”
后面的其他亲王宗室也都只得跟着李恪参拜李承乾,第二轮参拜的大臣、朝集使和第三轮参拜各藩邦部落的首领使臣也都有样学样,先参拜李世民再参拜李承乾。
几千人轮班进殿参拜他们父两个,就是一次两百人也要好几十次,而且每次各种礼数又有不同,这样折腾下来一上午就过去了。
就在李世民和众臣都有些疲劳饥饿准备宣旨赐宴时李承乾突然站起来先向李世民行一礼,低声道:
“父皇,儿臣亦有些礼物想于此时赐与内外臣公,还有一道令谕也想一并宣读了。”
李世民以为是关于李泰的叛乱的案子,皱了皱眉头道:“承乾的礼物可以宴后再赐,令谕也等三天以后诸衙开印再宣不迟。”意思是让朕过个安生年。
李承乾以为是李世民累了或者不愿改变礼制所以解释道:“父皇,儿臣准备的礼物是《四书集注》,令谕也是关于兴农的正宜此时赏赐和宣读。”
“哦!”一听说是赐书和关于兴农的谕令,李世民点点道:“那你宣读吧!”
李承乾先向李世民一拜道:“遵旨!”然后转头对老鬼道:“老鬼宣旨!”
老鬼是早就准备好的,闻言忙上前走两步大声道:“太子令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天下百官上负皇命,下抚黎民,唯兢兢业业以成其事,方能上不负皇恩之简拔,下不负百姓之供养。
然百官或智短力微,或性灵不明,甚而有贪于财货,恋于权位者,致使政殆民贫家国不治。
孤王既感孙权尚有劝学之德,又叹百官时有害群之辈特亲注《四书集注》一部,印五千部以赐百官,望卿等日后都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增长上报国家下安黎民之技。”
柏舟念完这篇半文半白太子令,太极殿满殿哗然,李承乾不但公然骂百官无德无能,还赐书让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这让那些胡子一大把的老夫子如何受得?
一向可都他们骂皇帝、皇太子啊!
李世民看着这局面也是摇头苦笑,暗道承乾也太性急了,以后还要好好教导他。
东宫的内侍刚把一箱一箱的书抬上大殿,还没有分发就有一个身材高大的绯袍老头从班列里走出来,朝上一揖道:
“太子殿下熟悉经典能成一家之言,实是我大唐之幸,然儒家经典都是圣哲先贤所著,乃是治国经邦之要术,岂可轻注。
前有孔圣人之后大儒孔颖达据汉时先儒郑玄的注疏著成《五经正义》一部一百八十卷献于朝廷,收之秘阁,今太子殿下又从《礼记》中撷取两篇详注,并把《论语》与《孟子》集成《四书集注》本为太子殿下读书学习之笔记,未经满朝大儒论证,岂可轻易颁行天下,致人心大乱。
臣请太子殿下立刻收回成命,重请天大儒集于东宫重议这部《四书集注》,待诸儒刊阅增损恰当后,再行颁布天下,以正人心,以成教化!”
很明显有些大臣已经等不及李世民教育李承乾了,他们要站出来教育李承乾一顿。
李承乾听他说了半天,也不知道他是谁,便低声问老鬼道:“这个人是谁啊?”
“新任国子监祭酒、弘文馆学士彭阳子令狐德棻。”老鬼低声道。
李承乾突然想起令狐德棻前世在一本穿唐的小说上看见过,还是崇贤馆学士,便问道:“孤王记得他也崇贤馆学士,怎么从来没有见过?”
老鬼闻言脸色有些为难地道:“令狐德棻本来是挂个崇馆学士的头衔,但是他要修史所以多在弘文馆当值,因为上个月太子殿下怒斥孔颖达,令狐德棻也上本弹劾太子殿下,又跑到崇贤馆跟郝学士大吵一架,就上本辞了崇贤馆学士。”
李承乾一听还有这样的曲折不禁大惊道:“这些事孤王怎么不知道?”
老鬼闻言脸色变的更为难了,吱唔道:“嗯—因为他说话太难听,所以没人敢告诉太子殿下……”
“胡闹!”李承乾怒喝一声就站起来向前走了两步,从上头俯视着老神在在的令狐德棻暗道:看这老朽在这大殿上还给孤王留了面子呢。
看着令狐德棻跳出找李承乾茬李世民心里的感觉很奇怪,按理说他既然决意传位给李承乾,那他就该维护李承乾才对,但是他也细读过那部《四书集注》以他水平竟没有找任何问题,当然他不赞同李承乾对孔子的批评,但却无力反驳。
对于李承乾写出《四书集注》这样的书,李世民是既感骄傲又有些嫉妒,这也是包括长孙无忌在内的诸多看过该书的大臣的心理。
所以当大家看见令狐德棻跳出来发难,李承乾站起来很多文官心里是很期待他们能好好辩论一翻。
“孤王下令将此书刻印并颁行天下就是为了让天下读书人学习和评说的,若是看出有什么不好的地方,自然可以写信去东宫指正。另外令狐德棻你也曾是东宫之臣,这部书首页的那篇《师说》你也有份,回去好好读一读,孤王希望你能早日翻然醒悟,做一个对大唐有用的人。”李承乾淡淡地道,他现在的目的是把书发下去,可不是吵架的,所以只提一句骂孔颖达不会做老师的《师说》。
这当然是李承乾的一厢情愿了,令狐德棻平生最敬佩孔颖达的学问为人,要不然也不会因为孔颖达跟东宫决裂。
这部《四书集注》令狐德棻早就在孔颖达那里看过了,尤其那篇是《师说》更是令他极为不满,对李承乾比孔颖达的怨气还重。
反倒是孔颖达这些日子赋闲在家,仔细回想他与李承乾接触的桩桩件件,也觉得自己有些过份的地方。何况现在长安城都知道李承乾是奉了长孙皇后的遗命在东宫韬光养晦,自己也觉得把李承乾逼出来不知道是福是祸,内心深处反而有些自责。
另一方面他已经年过七十告老还乡,牵扯进卢布行刺李承乾的事件,被软禁了半个月现在全身而退,对很多事情也释然了,并没在意李承乾《师说》里挖苦与讽刺。
令狐德棻闻言心里大怒,也不顾这是在元旦大朝上内外臣僚看着直接反驳道:“太子殿下此言大谬,孔先生乃是东宫师傅教导太子殿下无论寒暑,太子殿下不说感恩却写文讽刺,实在不该啊!”
令狐德棻此言一出大殿上立即安静下来了,要知道现在的李承乾可正如日中天的时候,不是前些时候什么芝麻绿豆大的小官都敢写奏疏弹劾的李承乾了。
果然李世民和李承乾听了都沉下了脸,虽然李世民曾经有过废太子的想法,但他现在不想了,就觉得他那些想法都是东宫诸臣一天到晚在他面前说李承乾的坏话影响了他。
李世民可不记得他曾经因为张玄素、于志宁等人敢于上谏劝李承乾而赐下无数礼物的事了。
“放肆!”不待李承乾发话萧禹先站出来了,满面怒容地盯着令狐德棻道:“孔颖达与张玄素等人包藏祸心,太子殿下不追究他也就够了,怎么还要感谢?
今日太子殿下所赠之书老臣全都看过,微言大义精妙绝伦正是百官要好生学习的书,怎么还有不一样的说法?”
萧禹说时李承乾朝下面点点头,下面的小内侍忙把书箱打开,拿出一部部新书递到殿上百官的手里。
令狐德棻见此脸都气白了,正要再跟萧禹辩论三百回合,却听见百官接了书都跟着东宫诸臣向李承乾拜谢:“谢太子殿下赐书!”
闻此更是怒火慎胸,正要断续大闹一场彻底破坏掉李承乾传播“歪理邪说”的事情,却看见于志宁朝他使眼色,让他先退回班列。
才悻悻地退回班列,心里想此事不能就此作罢。
李承乾站在上面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没有理会,只是对百官微笑着道:“众卿平身,宣旨!”
老鬼拿出李承乾的另一份令谕,嘴角直抽抽,暗想太子殿下文采飞扬,这篇重要到非得自己口述的谕令却全无文采……
老鬼腹非归腹非,但仍是毫不迟疑地念道:“癸卯年东宫第**令谕,奉天承运皇太子,令曰:……”
李世民和众臣听了个开头就是一怔,这是什么文法?
“癸卯年东宫第**令谕”这还能理解,今天是大年初一,癸卯年第一天。
可“奉天承运皇太子”是什么鬼?
“奉天承运皇帝”是明朝皇帝正式的诏书里的用语,一般敕令还不能用。
李承乾穿越后虽然偶然会这样写,但传播范围极小,今天大殿上包括李世民在内的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没有听说过。
但这个词却极好理解‘奉天承运皇太子’就是遵从天意承继气运的皇太子。
可是天底下到底谁是‘遵奉天意继承气运之人?显然是皇帝?
想到此李世民的怒火就蹭蹭蹭地往上窜。
李世民虽然火气上涌,但有道是当家不找事,这新年第一天在太极殿大朝上他要跟李承乾闹出不愉快,这下面内外百官会怎么想,最后得闹出多大风波?
经过李泰的叛乱李世民没之前那么随心所了,想到最后还是忍了。
下面群臣看见李世民不出声以为是这对父子商量好的,所以也都不吭声。
“农者百姓之衣食天下之根本也,孤王观朝廷农政,多有因循守旧之政,概因执政者不通时势变化之道也。
现在我大唐连年丰收,然谷贱伤农,遂使百姓改种桑麻,关中粮食不足,外运不至,内乱必生。
孤王现下令尚书省并下天各州县,清算各地田亩人口数,以及种粮田亩数,种桑麻田亩数,亩年产粮数,计算清楚后,制定每年各州县须种粮田亩数,各地须种粮田亩须能养活该地之人,人多地少之州县须上报朝廷统一重新安排。
各地州县官吏应详查各荒地数量,报上朝廷由尚书省汇同中书省门下省制定各地每年荒地开垦田亩数,水渠开挖里数……
各地州县要开垦荒地须有铁器,所以准当地有铁矿之州县上报朝廷建立铁器作坊,由朝廷统监督打造农具,供应各地农田开垦。
另各地须广建粮仓高价收购粮食储存粮食,以备灾荒之年。
令下之日,各地须派人向乡里宣传,咸使百姓知道朝廷重农之意。”
老鬼把这份谕令念完满殿皆静,这一份比才那一份要严重无数倍。这份先批评执政者不通时势变化,执政者是谁?
皇帝和宰相都有份。
李世民和的君臣凭借他的内治北破突厥西灭高昌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居然有人跳出来说他不通变化,虽然还没有说话,听着李承乾的谕令呼吸明显加重,马上就要忍奈不住了。
而且唐朝根本大政偏向儒家,经济政策偏向于小农经济,李承乾这么大刀阔斧地搞计划经济,跟这满殿君臣的理念完全不同。
‘广建粮食仓提高粮价’这更是不可能的,要知道李世民认为粮价低是盛世的象征,你提高粮价还是盛世吗?
但是这份太子念完,大殿里近千时君臣虽然都有不同的看法,却半天没有人吭声,这是因为前段时间因大雪和张亮的原因,导致整个长安城缺粮险些酿成大乱,才刚刚过去。
而且到现在长安城吃的粮食也还是有从洛阳运来的,李世民和很多官员都为此提着心呢?
为了不让洛阳出事,李世民已经连续派出三批御史去巡路了。
谷贱伤农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提高粮价却万万不能的。
这就是一对矛盾的关系,到了科技和经济政策不断的推陈出新的现代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以自由市场经济著称的美国,它的农业也是靠国家补贴生存,并不是让农业靠市场竞争生存。
李承乾没有提前跟李世民打招乎,就是怕大唐君臣接受不了他的先进思想,想要生米做成熟饭先把这政策宣布出去,再让李世民他们头痛去。
可是李承乾看着满殿大臣的脸色和看他眼神,觉得谕令宣布出去也不能算是熟饭。
大殿安静了有半刻钟,高仕廉才步履沉重地走出来道:“太子能知道农为国家根本实属不易,只是这谕令下的却是有些急躁。依臣看还是从长计议为好。”
满殿大臣听着这话都觉得高仕说得太客气了,但是他们又说不出什么驳斥李承乾的话,连出来都不敢出来。
李承乾闻言却是不高兴了,以大唐现在情况他也只能这样做,难道不收农民的赋税了,再给点良种补贴?
都不可能?
“高仆射,什么叫太急躁了?”李承乾冷冷地道。
高仕廉已经七十岁了,又是长孙皇后的舅舅,平时李世民对他都优容有加,现在被李承乾这个孙子辈的如此质问,也有些恼火,便直言道:“太子殿下的谕令虽是好意,但却不易办理,还有提高粮价之说更是祸国殃民之政!”
“祸国殃民之政?”李承乾的声音一下子提高了八度。
“祸国殃民之政!”高仕廉寸步不让,他本来因为李承乾是晚辈,还想给李承乾留些颜面,但是看见李承乾态度,也就没这个心了!
“士农工商四民,农民是人数最多,朝廷让利给他们怎么就成了祸国殃民之政?”李承乾其实在写这份谕令的时候是准备好好的恨大臣们辩论,但是一听见他们不懂装懂还要危言耸听,火就不打一处来。
李承乾的态度也惹怒了下面的大臣,高季辅就是其中一个,高季辅是中书舍人,他的很多政治主张其实跟张玄素一样,都是讲究简政治国的,历史上也是因此被李世民所推崇的,之前在岑文本给李承乾小鞋穿的时候他曾替李承乾说过话。
高季辅当时觉得李世民待李承乾过于苛刻,现在他认为李承乾走上了邪道,所以他要谏阻李承乾。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太子殿下身为国之储君怎么开口闭口就提‘利’字。老臣说太子殿下的谕令听着怎么觉得不舒服呢,原来这后面都是‘利’字。
太子殿下身为储君应当以仁孝为本岂能提利……”
“够了!”李承乾大喝一声,冷冷地扫视一圈殿上大臣,一个字一个字地道:“孤王为国家为百姓谋利,正大光明,我华夏一族历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成康,哪一个不是为百姓谋福利才得百姓推崇的?
不说利,不说利凭什么让百姓不种更赚钱桑麻而去种粮食?
这朝中就有关中大家族的人,比如左庶子于志宁家有良田数万亩,你问问他家里的田的都种的是什么?”
于志宁不想李承乾会突然提到自己,说实话他家良田数万亩并不是什么秘密,他自己就经常对别人说他家有良田不需要什么俸禄。
可是在这大朝上被李承乾突然这么一问显答什么都不好,如果说是都种了粮食,那显然是假的,但说实话他不是成了趋利的小人吗?
看着满朝大臣看过来的眼光,于志宁红着脸吭哧了半天才呐呐道:“臣一向忙于公务,家中田亩都由族人代为打理,至于去年种了什么臣却不知道。不过今年臣定当严诫家人把家里良田都种上粮食。”
一直冷眼旁观的李世民看着于志宁说话的神情让他想起了长孙无忌转述的李承乾的话“口不言阿堵物,而暗中为营三窟之计”。
李世民心中忍不住失望。
李世民能看出来,其他大臣如何看不出于志宁所言不尽不实,而且关中缺粮又是事实,即便是于志宁能令家中都种粮食,那其他人呢?
李承乾听了于志宁的话面无表情俯视着殿上的大臣感叹道:“可惜啊!像左庶子这样高风亮节之人天下还是少啊!还需要朝廷以利趋之。”
高季辅却不为所动,依旧梗着脖子道:“太子殿下所虑当然是历代圣贤所虑,但所行却非历代圣贤所行,下民趋利忘记根本,朝廷自当下旨强令他们种粮自可,何须高价收粮,使物价腾贵,天下不安呢?”
“好啦好啦,此事一时半会也议不清楚,今日乃是元旦大朝,如今时已过午陛下也该赐宴了。此事就等过了初三各衙开印再议如何?”长孙无忌出来打圆场,他和于志宁一样出身关陇贵族军事集团,他和亲族的良田也都在关中,今年春天种粮那是一定的,至于是李承乾的高价收粮,还是朝廷下旨强推种粮,那真还有得商量。
“传旨赐宴!”李世民连忙回应道。
“陛下那太子殿下的谕令?”高仕廉荒忙问道,实在是这道谕令主要就是下给尚书省的,他不问清楚不行啊?
这也是初唐的一个特色,唐朝皇帝的旨意有诏,制、敕等这些要下去都要通过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一些旨意是可以直接封还的。
但皇太子下的“令”,亲王下的“教”审核却相对宽松,这是武德年间留下故事,在武德年间李渊对政权把屋较松,大权落在三个儿子手里,所以当时李建成的‘令’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教’并行于天下,十分混乱,地方上究竟听谁得就看谁有本事了。
所以现在李承乾能够绕开中书,门下直接下‘令’也是得益于当时留下的传统。
这份太子“令”应该是自武德九年李建成死后第一份由皇太子独立下的正式的‘令’。
高仕廉一问,满殿大臣都看向李世民,东宫这份涉及天的谕令到底执行不执行?
李世民看着大臣关切的目光,又看看李承乾。
李承乾此因为伤口一动到就会隐隐作痛,坚持了几个小时了脸色有些苍白。
在李世民看来这封谕令直接执行显然是有问题的,但是李承乾所提出的问题也必须解决。
还有他刚下旨允许李承乾参政,如果直接驳了李承乾的谕令,那对李承乾威信也是打击不小。
李世民几经思量,才装做不屑顾地道:“这篇谕令连四六不合如何下发,待太子和中书省重拟一篇合于四六的谕令再行下发。”
四六是指的是文体,就是要有四个字和六个字的句子组成的骈体文。
李世民不提谕令内容,直接说是文体问题,这就给下面的大臣很大这个想象的空间。
“父皇!”
李承乾知道李世民是想先拖过去,可是他的‘**文件’被阻,如何甘心?
李世民看着李承乾有些生气,但看他脸色苍白,便叹口气道:“承乾你今天也累了,先回东宫休息去吧,晚宴朕让你的兄弟姐妹们去东宫你们一起热闹热闹。”
“父皇东宫**令呢?
这可是关系着天下民生的大事!”
“承乾你能想到这些已经很不容易了,此事待朕与诸卿商议后由中书拟旨,还以东宫的名义发出去。”李世民说到这看着李承乾还要说话,又接着道:“商议此事时你也来,有什么话到时候再说。”
李承乾知道此事今天只能如此,便由老鬼搀着出了太极殿。
今年要在赐宴时唱东宫排的新戏《将相和》所以特地安排在万春殿里,文武百官都一边饮酒一边看戏,觉得很新鲜,很多人都看的兴致勃勃。
当然这个很多人不包括令狐德棻,此时令狐德棻正和侍御史张文琮坐在一处商量今天的事情。
令狐德棻一扬脖子喝干一杯酒,“啪”一声把酒杯放在面前的小几上,右手食指指点着放在小几上的一套《四书集注》忿忿地道:“似这等污贤谤圣的书,由朝廷公然发行,让天下儒门之士何以自处啊?”
他说到最后一个字时,嘴巴咧开,表情痛苦,显得甚为焦虑。
“令狐兄慎言呐!”张文琮左右看看低声道。
“怕什么就是当着陛下的面我也是这样说。”令狐德棻声音更大了。
“哎!”张文琮听了无奈地叹了口气,细声细气道:“要说太子殿下的学问才情却也了得,只是走入了偏门!
也是现在的东宫的师傅们不能争谏,孔师在日就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令狐德棻听了火气更大,怒声道:“孔师虽好,可是奈何那太子不知好歹,一心只以为孔师害他。”
张文琮闻言却依然老神在在地道:“不过这也不难,太子终究是要以学习为主的,我等还是上奏陛下再给太子殿下令请明师吧。我看那萧太傅也跋扈的很,把他留在东宫陛下也未必放心。”
“这倒也是,今天若非萧禹老匹夫出来搅和,老夫必不让这部书发下去。”令狐德棻说着眼里都冒出了凶光,然后顿了顿又道:“也要让陛下收了这本书才是,不然孔师的名声就这么毁了。”
“这是自然,这个就更容易了,令狐兄现在是国子监祭酒,只要令狐兄找些国子博士,共同找出此书谬误之处,然上书陛下也就是了,另外还要向国子监的学生宣传此书谬误之处,这样也可让天下人知道太子的人品学问,恐怕到时候,不用我们提他东宫自己就急着要收回去了!”
令狐棻德闻言顿时露出一个笑容道:“张贤弟真是足智多谋啊,我先去联络人找出书中问题,逐一批驳,然后上就书死谏,拼了这条命也要让陛下旨把这套书收回去。”
令狐德棻说最后心间升起一股毫气,一副斗志昂扬的神态。
--------------------
高季辅、来济、柳奭三个中书舍人坐在中书令杨师道后面看戏,中书省现在少了岑文本,杨师道性格软弱所以其他中书舍人都以高季辅为首。
戏台上蔺相如正向家人表白,他不愿意廉颇争斗的苦心,高季辅看到这儿长叹一声道:“看着这出《将相和》也可知太子殿下的用心良苦啊!
以前这些书都是咱们读,那些武夫却是不读的,一个个骄傲自大,现在太子殿下排了这出《将相和》他们还看不懂?
我要上本请陛下下旨要让他那些将军们都听听这出《将相和》派这些歌伎去各边镇唱去。”
旁边来济闻言忙提醒他道:“昨天东宫已经下令派歌伎先在长安城各禁军军营唱《仁寿宫》和《将相和》然后再派歌妓去洛阳等地去唱呢。”
柳奭闻言点点头道:“太子殿下想的周到,只是我觉得应该把《将相和》改成‘相将和’才对毕竟‘相’比“将”高吗?”
“哼”旁边传来冷哼声显然有人不高兴。
杨师道听到此也回头道:“子邵此言差矣,《将相和》唱的就是赵国贤相蔺相如相忍为国的事,咱们听着这出戏却想着‘将’和‘相’谁地位高,那就不是效法先贤‘将相和’的意思,成了‘将相争’了。”
柳奭听了脸带愧色慌忙起身,向对杨师道行一礼道:“谢杨公提点,子邵险些入了歧途。”
杨师道待人向来温和,见柳奭起身行礼也连忙起身与柳奭回礼。
高季辅看着感叹道:“杨公真乃宰相度量啊!”
坐在附近的人看见,也都纷纷点点头。
待众人又都安静下来看戏,高季辅才又道:“太子殿下才情自然是极好的,也确实是一心为国为民,可是手段未免有些法家的味道。
这个提高粮价的事还需细商量啊?”
来济闻言压低声音道:“季辅,太子殿下这一招可不止是有些法家的味道的了,那算地算人的法子就是《商君书》里的主意。”
高季辅闻言一怔点点头道:“是的,我也想起来了,《商君书》里第六篇就是‘算地’。”说到这又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道:“到底是谁给太子殿下出的这样的主意?”
柳奭闻言接道:“关中无粮,朝廷肯定是要下旨让关中百姓种粮食的,那些靠卖丝绸赚钱的世家?”
三个人一想到此都转头去看长孙无忌那边,果然看见长孙无忌那边有很多关中世家的人不断过去敬酒,显然在商量什么事情。
高季辅看了一会儿扭过头来怒哼一声道:“不能拿着国库的钱肥了这些人!”
来济闻言忙低声劝道:“季辅此事由太子殿下提起,太子殿下近来行事霸道,做风强硬未必……”
来济的意思很明显,李承乾那里不好对付,要小心……
高季辅闻言却是道:“太子殿下一向在东宫里好好读书,现在初理政事受这帮小人盅惑也是有的。不过这政事还是陛下说了算,今天陛下没有直接下旨就说明陛下也不同意此议,只是要给太子殿下留些体面而已,我等何惧之有?”
柳奭闻言精神一振道:“正是如此,不但不能提高粮价,还要找出东宫里的小人,以免太子殿下再为小人所惑。”
被很多人看做当前关陇贵族军事集团的领军人物的长孙无忌,此时很是无语,出了太极殿他就料到今天肯定会有些人找他商量,就以现在没有实职官为由坐得离李世民远远的。
李世民也是心知肚明,听完戏也问他各方的意见的,就十爽利的答应了。
可是真听了这些意见,长孙无忌的怒火就熊燃烧着,怎么现在的子孙都这么不中用呢,难道不知道关中没粮,整个关陇之地都要受制于人吗?
都险些出了一次事情,这些人竟还想指望从关东调粮进关中,关中之地种桑养蚕,然卖丝绸去西域去赚钱?
有几个算是稍明事理的人愿意让族人把田都种粮食但要求朝廷以每斗十文高价收购,就这还说自已赔了。
甚至想指望李承乾给他们涨高价,别人不了解李承乾长孙无忌可是知道一些的,这些人怎么可能从李承乾手里得到好处?
长孙无忌虽然恨自己人不争气,但还是想让这些人多少得些好处,不然他怎么领导关陇军事集团的人?
是以心里也下定决心不能让李承乾再掺和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