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决定了要誓死守住新德里,但具体到如何进行这场事关生死存亡的新德里保卫战,威廉心中仍然没底。
太平军来势汹汹,势不可挡,从他们扫荡新德里周边的外围工事就可见一般。
新德里虽然有重兵把守,但外围防线已破,基本已算是一座空城,即使是老虎,一旦它失去了尖牙利齿,那还有什么可以倚仗的呢。
但是,事已至此,威廉必须守,即使明知不可为,但也必须为之,至少,他们必须守到援军的到来。
于是,英印联军准备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而在英印联军积极准备的同时,太平军对新德里的包围也已告完成,同时,他们做好了攻击准备,只要黄旭一声令下,围城的太平军便可如猛虎下山一般对新德里发起最后的攻击。
而对新德里,太平军大军现在是呈三面包围的态势,除了东西两路大军分别从两个方向上实施包围之外,为保险起见,黄旭坐不住了,他从阿萨姆关方面亲自率军赶来会师,而他新率的大军也已抵达了前线,与其它两路大军完成了对新德里的三面合围。
但为什么不是四面合围呢。
原来,这与新德里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
新德里背靠的是印度洋,而印度洋面积广阔,如想从海上封锁这一条路线,凭借太平军无敌舰队的实力,恐怕很难做到对如此大面积海域的封锁,所以,太平军能做的就是对新德里实现三面包围。然后令无敌舰队伺机而动,尽可能的封锁重要的航道。
而黄旭在到达前线之后,便立即研究部署对新德里的进攻。
正所谓兵贵神速,更何况此时太平军士气正旺,而英印联军则是完全处于下风。他们从心理与身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太平军如果此时不乘势追击,痛打落水狗,那不是太拂了上天所赐的这良机了吗?
所以,时不我待,刻不容缓。誓将余勇追残寇,莫让时机悄然逝。
而有了这次对新德里外围阵地立体作战的胜利做为依托,太平军算是尝到了这种作战方式的甜头,此次攻城,众将仍是提议优先采用火器发动进攻。利用火器的优势,率先一步打掉新德里守军的防御工事并尽可能地杀伤守军,然后,太平大军再一拥而上,彻底击垮英印军,夺取英印联军这最后的保垒。
无限的憧憬证明,胜利的天平将再一次倒向太平军。
而在绝对的的实力面前,任何的投机取巧都将失去了意义。剩下的只能是垂死挣扎,从而尽可能地延长失败的进程,这也许就是英印军需要面对的现实。
现实虽然残酷。但现实就是现实,它并不随人的意志而转移。
而太平军发起进攻的速度比英印联军想象的来得还要快,就在英印联军努力地想增强他们的防守强度的时候,太平军的进攻已经开始了。
如冰雹般的炮弹再一次被倾泄在了新德里的城头。
大炮的怒吼声响彻云霄,新德里的城头火光冲天,而火天之间。这一片天地被照耀的如同白昼。
而在强大的炮火攻势之下,新德里的守城工事几乎都已埋葬在那一片火海之中。当然,守军的死伤也是非常之惨重。
这一切都源于太平军的炮火实在是太过于猛烈了。
而就在英印军极度的惶恐不安之时。炮火突然间停了下来。
太平军第一轮的炮击宣告结束。
英印联军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死了的,说什么都已经毫无用处,而活着的则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
但总体来说,英印联军的情况很不妙,非常之不妙。
他们已经处于了崩溃的边缘。
不过,他们心中还存在着一丝庆幸,庆幸太平军的炮击在这个时候停了下来。
但是,这种庆幸只是稍微冒了一下头,便被接下来更为猛烈的炮击给砸得粉碎。
太平军的第二轮炮击又开始了。
英印联军要疯了。
炮火震天,带走了生命,带走了尘埃,也带走了一丝侥幸。
英印联军心中残存的那一点信念在太平军绝强的炮火面前被撕成了粉末。
第二轮炮击过后,英印联军基本就处在了被打残的状态之中,形势堪忧。
所幸的是,太平军的第二轮炮击之后,炮火便停了。
而随着第二轮炮击的结束,太平军的炮战似乎已经结束。
而仍然处于极度恐慌之中的英印军也是松了一口气,他们在心中默默地祷告,谢天谢天,这该死的炮火终于是停了。
但是,事情远非他们所料的那样,英印联军还没有喘上那么一口气,太平军的进攻又开始了。
这一次是太平军的攻城大军开始了进攻。
这简直是不让英印联军活了!
不过,这话到是说的实诚,还真是这样,太平军本就没想过让英印军活着。
冲天的呐喊声再一次让英印联军的心掉进了冰窖之中,那是拔凉拔凉的,但是,太平军这种一往无前,赶尽杀绝的劲头也将英印联军逼上了绝路。
英印军的路似乎也已经走绝了,反抗是死,不反抗也是死,到最后,他们只能是将心一横,豁出去了,反正都是死路一条,那只能是拼了,就是死,他们也要拉上几个垫背的,或许,有可能会杀出一条生路也说不定。
于是,英印军也疯了。
如此一来,太平军遇到了比他们想象中还要猛烈的抵抗,求生的**让英印军暴发出了空前战斗力,暂时也延缓了太平军的进攻的势头。
而太平军预想中的摧枯立朽没有发生,反而转瞬之间便陷入到了与英印联军的纠缠之中。
这显然是太平军没有想到的。
但是,战争进到了这一步,一切都已经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切的进程以及最后的结果都取决于双方之间忘我厮杀的结束。
而就在双方大军拼命厮杀的同时,威廉收到了一条好消息。
援军不日就将抵达,英军的援军来了。
在这危急存亡之时,这确实是一条令英印军为之一振的好消息。
好消息当然要分享,它被迅速地传达到了英印军的各个作战单位,犹如一剂强性针一般唤醒了英印军更为强大的求生**。
只要援军一到,他们就有救了。
而在这种时刻,信心往往比金子更宝贵。
英印军此时就已经获得了这种信心。
而这种信心的增强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英印军对太平军的反击更加的猛烈,他们拼得更凶,因为,他们只有拼才能活。
太平军的攻势为之一滞,双方之间更是由此陷入到了僵持之中。
太平军来势汹汹,势不可挡,从他们扫荡新德里周边的外围工事就可见一般。
新德里虽然有重兵把守,但外围防线已破,基本已算是一座空城,即使是老虎,一旦它失去了尖牙利齿,那还有什么可以倚仗的呢。
但是,事已至此,威廉必须守,即使明知不可为,但也必须为之,至少,他们必须守到援军的到来。
于是,英印联军准备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而在英印联军积极准备的同时,太平军对新德里的包围也已告完成,同时,他们做好了攻击准备,只要黄旭一声令下,围城的太平军便可如猛虎下山一般对新德里发起最后的攻击。
而对新德里,太平军大军现在是呈三面包围的态势,除了东西两路大军分别从两个方向上实施包围之外,为保险起见,黄旭坐不住了,他从阿萨姆关方面亲自率军赶来会师,而他新率的大军也已抵达了前线,与其它两路大军完成了对新德里的三面合围。
但为什么不是四面合围呢。
原来,这与新德里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
新德里背靠的是印度洋,而印度洋面积广阔,如想从海上封锁这一条路线,凭借太平军无敌舰队的实力,恐怕很难做到对如此大面积海域的封锁,所以,太平军能做的就是对新德里实现三面包围。然后令无敌舰队伺机而动,尽可能的封锁重要的航道。
而黄旭在到达前线之后,便立即研究部署对新德里的进攻。
正所谓兵贵神速,更何况此时太平军士气正旺,而英印联军则是完全处于下风。他们从心理与身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太平军如果此时不乘势追击,痛打落水狗,那不是太拂了上天所赐的这良机了吗?
所以,时不我待,刻不容缓。誓将余勇追残寇,莫让时机悄然逝。
而有了这次对新德里外围阵地立体作战的胜利做为依托,太平军算是尝到了这种作战方式的甜头,此次攻城,众将仍是提议优先采用火器发动进攻。利用火器的优势,率先一步打掉新德里守军的防御工事并尽可能地杀伤守军,然后,太平大军再一拥而上,彻底击垮英印军,夺取英印联军这最后的保垒。
无限的憧憬证明,胜利的天平将再一次倒向太平军。
而在绝对的的实力面前,任何的投机取巧都将失去了意义。剩下的只能是垂死挣扎,从而尽可能地延长失败的进程,这也许就是英印军需要面对的现实。
现实虽然残酷。但现实就是现实,它并不随人的意志而转移。
而太平军发起进攻的速度比英印联军想象的来得还要快,就在英印联军努力地想增强他们的防守强度的时候,太平军的进攻已经开始了。
如冰雹般的炮弹再一次被倾泄在了新德里的城头。
大炮的怒吼声响彻云霄,新德里的城头火光冲天,而火天之间。这一片天地被照耀的如同白昼。
而在强大的炮火攻势之下,新德里的守城工事几乎都已埋葬在那一片火海之中。当然,守军的死伤也是非常之惨重。
这一切都源于太平军的炮火实在是太过于猛烈了。
而就在英印军极度的惶恐不安之时。炮火突然间停了下来。
太平军第一轮的炮击宣告结束。
英印联军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死了的,说什么都已经毫无用处,而活着的则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
但总体来说,英印联军的情况很不妙,非常之不妙。
他们已经处于了崩溃的边缘。
不过,他们心中还存在着一丝庆幸,庆幸太平军的炮击在这个时候停了下来。
但是,这种庆幸只是稍微冒了一下头,便被接下来更为猛烈的炮击给砸得粉碎。
太平军的第二轮炮击又开始了。
英印联军要疯了。
炮火震天,带走了生命,带走了尘埃,也带走了一丝侥幸。
英印联军心中残存的那一点信念在太平军绝强的炮火面前被撕成了粉末。
第二轮炮击过后,英印联军基本就处在了被打残的状态之中,形势堪忧。
所幸的是,太平军的第二轮炮击之后,炮火便停了。
而随着第二轮炮击的结束,太平军的炮战似乎已经结束。
而仍然处于极度恐慌之中的英印军也是松了一口气,他们在心中默默地祷告,谢天谢天,这该死的炮火终于是停了。
但是,事情远非他们所料的那样,英印联军还没有喘上那么一口气,太平军的进攻又开始了。
这一次是太平军的攻城大军开始了进攻。
这简直是不让英印联军活了!
不过,这话到是说的实诚,还真是这样,太平军本就没想过让英印军活着。
冲天的呐喊声再一次让英印联军的心掉进了冰窖之中,那是拔凉拔凉的,但是,太平军这种一往无前,赶尽杀绝的劲头也将英印联军逼上了绝路。
英印军的路似乎也已经走绝了,反抗是死,不反抗也是死,到最后,他们只能是将心一横,豁出去了,反正都是死路一条,那只能是拼了,就是死,他们也要拉上几个垫背的,或许,有可能会杀出一条生路也说不定。
于是,英印军也疯了。
如此一来,太平军遇到了比他们想象中还要猛烈的抵抗,求生的**让英印军暴发出了空前战斗力,暂时也延缓了太平军的进攻的势头。
而太平军预想中的摧枯立朽没有发生,反而转瞬之间便陷入到了与英印联军的纠缠之中。
这显然是太平军没有想到的。
但是,战争进到了这一步,一切都已经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切的进程以及最后的结果都取决于双方之间忘我厮杀的结束。
而就在双方大军拼命厮杀的同时,威廉收到了一条好消息。
援军不日就将抵达,英军的援军来了。
在这危急存亡之时,这确实是一条令英印军为之一振的好消息。
好消息当然要分享,它被迅速地传达到了英印军的各个作战单位,犹如一剂强性针一般唤醒了英印军更为强大的求生**。
只要援军一到,他们就有救了。
而在这种时刻,信心往往比金子更宝贵。
英印军此时就已经获得了这种信心。
而这种信心的增强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英印军对太平军的反击更加的猛烈,他们拼得更凶,因为,他们只有拼才能活。
太平军的攻势为之一滞,双方之间更是由此陷入到了僵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