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六章开梅山
    刘嗣说道:“这其实就是《巫典》,起自二林,啊,就是如今的嶲州。二林归化后,便改了名字。”
    “里边有大量的夷人律令,少爷又结合汉家礼制,宋法,加以改良。以期既符合地方的习惯,又不至与宋律发生冲突。”
    “这其实就是一部归化的指南,一部大宋和夷人都能接受的纲领。”
    “天长公,我看过寨子中的石碑律,很多都是《巫典》中的原文,说明天长公对这部纲领,是认可的。”
    苏方翻着《西南夷律》,有些挪不开眼睛:“从过往的夷人那里听说过一些,寨老们都觉得不错,将之加在了石碑律上。”
    刘嗣说道:“我知道你手下有狼兵三千,蛇兵三千,但是大宋光湘乡广锐一军,就有四千五百人,吴大哥他们的战力,你是清楚的。”
    苏方停手:“我们和汉人打了几百年了,也不怕再打下去。”
    刘嗣说道:“是,但是这对大家都没什么好处不是吗?少爷说了,我们不是来征服梅山的,是来帮助梅山的。”
    “所以他给定了三条大略,让我与天长公商议,看看行不行。”
    苏方问道:“哪三条?”
    刘嗣说道:“汉降瑶不降,男降女不降,生降死不降。”
    寨老们开始纷纷议论起来,棚子里一片杂音,苏方举手示意众人安静:“还请小郎君解说其意。”
    刘嗣说道:“汉降瑶不降,就是尊重你们的意愿选择,愿意缴纳赋税,归入宋地的,我算作汉民,不愿意的,我们算作瑶民。”
    “两者区别对待,算作汉民的,朝廷予以帮扶,从种子,禽畜,耕作技术,饲养技术,与宋地的贸易,交流,娃子读书等……方方面面,都有政策;”
    “不愿意归化的,我们也任其自愿,尊重其选择,不过这些政策就没有了。”
    苏方点头:“第二条呢?”
    刘嗣说道:“第二条,就是尊重现在寨子里的传统风俗结构,男丁,算作汉民,以丁口纳赋,行汉制,设官管理,愿意改服的,听其自便,寨中不得干预。”
    “而女性穿衣,说话,许保留风俗习惯,当然,如果汉夷通婚,女方就算我们男方家的人了,寨子里也不得留难。”
    苏方笑道:“小郎君想多了,听闻宋地对女子约束颇多,我梅山的女儿,怕是都不愿意外嫁。”
    寨老们也笑了,这个的确是他们的优势,夷人女子,自主性的确比宋朝女性高太多。
    刘嗣接着说道:“这生降死不降,就是尊重梅山的丧葬习俗。瑶人死后,还算作瑶人,丧礼一从瑶人风俗礼仪,不用改行汉制。魂魄同样一归于墓茔,一归于家宅,一归于扬州十八洞,如何?”
    寨老们都是惊喜莫名,这条太重要了,就算成了宋人,他们死后一样能回到祖宗身边!
    苏方看着寨老们的神情,伸手从肉山上取过一片肉,在身边蘸碟里一搅,放进嘴里:“嗯,味道果然不一样了!”
    ……
    九儿小妹崽很不开心,汉人哥哥说话不算话,吃过饭便和爹爹一起,连同寨老们一起躲进了草屋里嘀咕去了。
    上师则召集瑶民,开讲佛法。
    就剩下一个粗鲁汉子,九儿知道他是爹爹的好朋友,上回带着几个人来寨子里边,和寨子中的叔叔们出去了几天,打了几条老虎回来,还有一条犀牛。
    然后道士爷爷把虎骨和犀牛角收了,让人给山里送来了好多好多的盐。
    那盐的味道真好,和以前的盐都不一样,九儿想起来了,汉人哥哥中午的调料,用的就是那种盐。
    听说朝廷要和寨子大战,北江死了好多人,很多叔叔哥哥也去了南江狮子山。
    九儿心里空落落的,那个姓吴的汉子她不怕,看似勇武,但她有一百种法子让那人无声无息地死在林子里边。
    但她不想和今天上来的汉人哥哥成为敌人。
    汉人看瑶人,眼里都是贪婪,警惕,忌惮,蔑视,就算那姓吴的汉子,也只是对爹爹佩服。
    今天的哥哥不一样,很……亲切。
    扯着手里边的花瓣,看着天上的白云,九儿突然有些想哭。
    “九儿,你在这里呀?”
    “啊?”九儿赶紧跳起身来:“刘嗣哥哥你来了?!你们谈完了?”
    刘嗣笑道:“差不多,其实归化大宋,对你们好处多过坏处,说清楚大家就好商量了。”
    九儿认真地点头:“我不想和刘嗣哥哥打仗。”
    刘嗣不禁失笑:“我也不想和九儿打仗。”
    九儿说道:“那我们去玩吧!”
    刘嗣看着九儿的赤足,莫名其妙有些心疼,砍下一根小竹管:“来,量量你的脚。”
    九儿伸出脚,看着刘嗣拿竹子在自己脚上比划,用折刀在竹节上刻出印记,突然莫名其妙有些害羞:“刘嗣哥哥,你要做什么?”
    刘嗣说道:“嗯,明天早上,我送你一件小礼物,亲手做的哟。”
    瑶人的毒箭很厉害,九儿就凭一支小花弩,几根竹签子,从随身携带的小竹筒里蘸了点药膏,就放倒了一头黄麂。
    刘嗣看着在地上抽搐的黄麂,不由得对能够避免这场战争,倍感庆幸。
    回到寨子,吃过晚饭,刘嗣找九儿送来些麻线,干稻草,就在火塘边忙活起来。
    九儿悄悄溜过来看了,又偷偷溜回自己的草屋里,翻来复去睡不着,然后又偷偷溜出来。
    苏方在隔壁,点着桐油灯看《夷律》,听见楼板来回响,不禁摇了摇头,装作不知道,继续看书。
    第二天早上,九儿脚上就多了一双草鞋,刘嗣心细,还用石头打磨过,免得打脚。
    鞋头上还有两个小红线球,让九儿惊喜莫名,一整天里都笑容不断。
    数日后,苏方率领梅山蛮头人们在狮子山见面,为纪念这次化干戈为玉帛的谈判,章惇将狮子山改名为佛子岭。
    ……
    《蜀中杂记》:“熙宁五年,朝廷开梅山,籍为土民,授田贷助,使业其生。建邑置吏,使之有政。
    蛮民已向往之,故檄入蛮境,蛮争辟道路以迎。
    得其地,东起宁乡县司徒岭,西抵邵阳白沙砦,北界益阳四里河,南止湘乡佛子岭。
    籍其民得主客万四千八百九户,万九千八十九丁;田二十六万四百三十六亩,均定其税,使岁一输。
    梅山十峒,改设隆回、大阳、石马、永宁、龙潭五乡,建县新化,属邵阳,取‘王化一新’之意。
    另置蓝田、资江、东平、丰乐、常安五乡为安化县,隶潭州,取‘安于德化’以名。
    废惜溪、拓溪、藤溪、洋溪、云溪五寨,置为博易场。
    章惇奏功,以僧颖诠,参军刘嗣,原广锐军都虞侯吴逵功最。
    另知潭州潘夙、湖南转运副使蔡烨、判官乔执中、泉州僧绍铣、宁州武冈知县郭祥正,共参其事,乞朝廷奖掖。
    上赐颖诠紫衣,并密阁《开元录大藏经》,密印寺易名报恩寺,赐建御书阁,特免诸科差徭。
    擢嗣湖南转运判官,提举屯田务推官事。
    复广锐军,以逵钤辖。
    其余赏进有差。”
    事前,章惇和蔡烨对梅山的态度截然不同,蔡烨认为梅山难取,章惇认为可行,前期遭遇挫折之后,就连赵顼和王安石的态度都一度发生过动摇。
    如今章惇交上了完美的答卷,让朝廷喜出望外。
    后人王夫之对章惇不感冒,但是在开梅山一事上,也不得不承认其功绩。
    “惇之邪,灼然无待辨者。其请经制湖北蛮夷,探神宗用兵之志以希功赏,宜为天下所公非,亦灼然无待辩者。
    然而澧、沅、辰、靖之间,蛮不内扰,而安化、靖州等州县,迄今为文治之邑,与湖、湘诸郡县齿,则其功又岂可没乎?”
    荆湖一带,成为后世鱼米之乡,章惇的功绩,铁板钉钉无可辩驳。

章节目录

苏厨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二子从周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二子从周并收藏苏厨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