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郎声音不低, 太子在院里就听到了, 走到殿内才说, “当时是没同意。”
“这么说来现在同意了?”史瑶问。
太子微微颔首:“孤提醒父皇今年这边雨水少, 父皇使人下去查, 查到有些地方出现洪涝, 这边今年雨水比去年少许多, 天不正常,父皇还是不信会发生蝗灾。”
“那怎么又同意了啊,父亲。”二郎歪着头问太子。
太子摸摸他的头, “有一次晚上我和你母亲闲聊,你母亲说她家乡的人都在山边养鸡养鸭,鸡吃虫鸭吃草, 偶尔喂一些野菜。我问你祖父为什么不下令让百姓养鸡养鸭, 你祖父说如果今年没闹蝗灾,命百姓养鸡养鸭, 百姓会抱怨朝廷。
“我知道乡里有不少穷人, 但大部分人都能养得起鸡和鸭, 即便没蝗灾, 百姓也没什么损失, 鸡鸭可以换物。我不明白就这样说了,你祖父就说, 养鸡养鸭不用粮食?
“那时我才知道你祖父担心什么,我把你母亲的话说给你祖父听, 又说平原地区可以用野菜养鸡养鸭, 东南地区可以把鸭子赶在水里,让他们自己找鱼虾吃。你祖父听我说完才同意。”
“不是今天吧?”三郎问。
太子:“不是。今天是和众臣商议此事。我回来之前,你祖父已命御史大夫儿宽草拟诏书,不出半个月就会传到各地。”说着话想到一件事,“二郎,你的木器店如何?”
“挺好的。”三郎替二郎说,“不过,买的人大多图个新奇。”
二郎看向三郎:“我怎么没看出来?”
“因为你只顾得高兴。”大郎道。
三郎笑着问:“阿兄很想靠卖家具赚钱?”
“我没想过啊。”二郎道,“我只是想开个木器店。”
太子:“木器店是想自己打理,还是让别人打理?”
“孩儿想自己管着。”二郎道,“孩儿希望店里所有东西都是孩儿自己做的。”
太子看向史瑶,你怎么看?
“你自己平日里做的先放在宫里,等你十六岁出去住了,也赚够开店和买好木材的钱,就在东市买间铺子。”史瑶问,“可以吧?”
二郎很高兴:“谢谢母亲,也谢谢父亲。”
史瑶笑笑,就叫他们去洗手,随后问太子:“他仨都十岁了,父皇怎么还不封他们为王?”
“孤是太子,封他仨为王?你真敢想。”太子道,“此话以后休要再说。”
史瑶反问:“为何?父皇如果活到七老八十,殿下登基时四五十岁了,他们都二三十岁了,还住在宫里?”
这话把太子问住了。刘邦驾崩时,刘盈十六岁,住在东宫的他还没子嗣。文帝刘恒是从代国搬过来的,文帝病逝时,刘启的孩子还小,小到刘彻还没出生。所以皇家从未考虑过封太子的儿子。
不封王,让二十来岁又不是太孙的三胞胎住在宫里也不像话,封王又没先例。太子头痛,“此事还早,等他们二十岁,孤再问父皇。”
“孩儿想一直住在宫里陪父亲和母亲。”三郎道。
太子笑道:“这可不成,你以后要有自己的家,自己的小孩。”
“殿下,他哄你开心呢。”史瑶看到翟砚过来,“何事?”
翟砚:“厨子说太子妃吩咐他做的炒面好了,再不吃就变味了。”
“那就端上来吧。”史瑶道,“咱们也去洗手,殿下。”
太子随口问:“今天的面用什么炒的?”
“今天的面比较特别。”史瑶道,“是用米做的。”
大郎好奇道:“米面还可以炒着吃?”
“没吃过吧。”史瑶笑道,“肉丝和鸡蛋先入锅炒,炒到肉变色放粗米面,然后放青小豆芽、虾和青菜,最后撒上葱花,比炒麦面还要好吃。”
太子第一次听史瑶说这么详细,试探着说:“你家乡的美食?”
“是呀。”史瑶也没瞒着,“妾身家乡人特别喜欢吃,就像关中人喜欢吃面食。”
大郎、二郎和三郎以前都吃过米面,都没吃过炒米面,对此很好奇。面端上来,兄弟三人不约而同地先夹米面。
米面中夹着豆芽、鸡蛋和一点肉丝,面的劲道配上鲜脆的豆芽,还有炒鸡蛋和肉丝,上辈子和这辈子吃惯了山珍海味的兄弟三人依然忍不住咽口口水。
太子吃不惯,“这个面没味。”
“米做的东西是很难入味。”史瑶道,“殿下不想吃给他仨吃,再给他仨两碗米面,他们也能吃完。”
三郎停下箸,极为认真道:“母亲,孩儿并不是很喜欢。”
“你别吃了。”史瑶道,“我看大郎很喜欢,给大郎吃。”
大郎笑道:“我不介意你吃过。”
“我介意。”三郎瞪他一眼,就问,“父亲真不喜欢吃吗?”
太子乐了,道:“我不喜欢,这么一小碗还是能吃完的。”
长秋殿用的碗都不大,太子的手心那么大,一碗面对一天忙到晚,胃口极好的太子来说,也就够塞牙缝的。只是想到史瑶一片心意,再难吃太子也想吃完。更何况也不是很难吃。
史瑶打量太子一番,见他没露出厌恶神色,便不再管他,吃自己的。
饭后,兄弟三人捂着肚子躺在椅子上,太子见了,很是无语,“又不是今天吃了,明天又吃不到了,吃这么多干什么?”
“父亲,不是孩儿想吃,是不知不觉吃多了。”三郎本以为一人一碗,谁知吃完了,史瑶说庖厨里还有,大郎就让宦者全端过来。看到二郎和大郎吃得香,三郎不由自主地跟着多吃两碗,喝了汤又吃些菜和肉,感觉吃撑已经很撑了。
史瑶无奈地看他们一眼,吩咐小宫女泡一些山楂水。二郎听见忙说:“母亲,吃不下了。”
“山楂促消化,阿兄。”三郎转向史瑶,“谢谢母亲。”
太子:“也给我泡一杯。”
“殿下也吃撑了?”史瑶下意识问。
太子:“没有。我想尝尝山楂水好不好喝。”
“不好喝。”三郎道,“除了酸什么味也没有。父亲下午又没事?”
太子:“你祖父在宫里,孤一向都是这么闲。”
“孩儿记得父亲以前经常去博望苑,最近怎么不去了?”三郎是对这点好奇。
太子看一眼史瑶,“我发现博望苑的人没你母亲懂得多,现在连你们都不如。我遇事还不如找你们商议呢。”
这话是真的,从三郎提出减免赋税,太子就意识到在史瑶的潜移默化和有意教养下,他的三个儿子见识独到,堪比以前教过他的士大夫。
“父亲,孩儿不行。”二郎忙说,“孩儿只会做东西。”
太子乐了,道:“有你兄和你弟就够了。”
“父亲这样说,孩儿就放心啦。”二郎松一口气,眼角余光留意到床上的小孩动了,走过去把小孩抱起来。
四郎揉揉眼角,看清楚人咧嘴就笑。二郎不由自主地跟着他笑了,“小弟,饿不饿啊?”
小孩不会说“饿”,他知道什么意思,吧唧吧唧嘴巴。二郎吩咐宫人把四郎的鸡蛋羹和粥端上来。
在外面候着的奶姆进来,大郎摆摆手,“我来问四郎。”
四郎饿的时候特别乖,老老实实,安安静静吃完一小碗鸡蛋羹,才一边吃一边和三位兄长玩。史瑶说一句,“四郎,吃饱再玩。”
四郎听不懂,他发现史瑶盯着大郎手里的碗,抓住大郎衣袖的手缩回来,吃到一半吃饱了,就推大郎的胳膊。
大郎走到史瑶面前让她看碗里的粥:“母亲,还剩这么多。”
“差不多了。”史瑶道,“他这几日想走路,你们扶着他走会儿就把他抱起来。”
大郎:“扶着他走路比抱着他还累。”
“那就抱着。”史瑶道,“我觉得他最多让你抱一会儿就闹着要下来。”
大郎把碗递给小宫女,“等他歇歇,孩儿先扶着他走。”捏捏四郎肉乎乎的小脸,“养你一个比养我们三个还麻烦。”
“说得好像你小时候,我没弯着腰扶你走路似的。”史瑶道,“你们的老母亲一把屎一把尿把你们拉扯大,让你照看一下弟弟,你都不愿意?”
太子看向大郎。大郎忙说:“孩儿没有不愿意。母亲也不老。”
“你们都十岁了,我还不老?”史瑶道,“等你们二十岁,我才老?”
三郎瞥一眼史瑶:“孩儿二十岁,母亲也没到不惑之年,称不上老。”
“阿弟说得对。”二郎道,“我们二十,母亲才三十六,刚过而立之年欸。”
太子拍拍史瑶的手:“是不是很后悔一次生三个?”
“是的。”史瑶认真道,“当初他仨出生时,妾身就不该提醒稳婆,肚子里还有一个。”
三郎:“母亲不提醒,稳婆也知道。”
“等稳婆自己发现,你说不定已经憋过去了。”史瑶道。
三郎:“可惜没有如果。”
“现在是不是恨不得把他塞回肚子里?”太子打趣道。
史瑶:“妾身想揍他。”
太子往四周看了看,没找到鞋,把自己脚上的鞋脱掉给史瑶,“三郎敢躲,孤帮你。”
“父亲!”三郎大叫道,“孩儿是你儿子。”
太子:“别人家的儿子,我也不好打啊。阿瑶,去吧。”
史瑶没动弹,冲三郎摆摆手:“过来让我打一下。”
“母亲这个样好像唤小狗啊。”二郎突然开口。
大郎乐了,“三郎,先揍他一下,再去母亲身边。”
三郎朝二郎身上拍一巴掌,走到史瑶面前,不禁舔舔嘴角,小心翼翼说,“母亲,轻点,孩儿还小。”
“这么说来现在同意了?”史瑶问。
太子微微颔首:“孤提醒父皇今年这边雨水少, 父皇使人下去查, 查到有些地方出现洪涝, 这边今年雨水比去年少许多, 天不正常,父皇还是不信会发生蝗灾。”
“那怎么又同意了啊,父亲。”二郎歪着头问太子。
太子摸摸他的头, “有一次晚上我和你母亲闲聊,你母亲说她家乡的人都在山边养鸡养鸭,鸡吃虫鸭吃草, 偶尔喂一些野菜。我问你祖父为什么不下令让百姓养鸡养鸭, 你祖父说如果今年没闹蝗灾,命百姓养鸡养鸭, 百姓会抱怨朝廷。
“我知道乡里有不少穷人, 但大部分人都能养得起鸡和鸭, 即便没蝗灾, 百姓也没什么损失, 鸡鸭可以换物。我不明白就这样说了,你祖父就说, 养鸡养鸭不用粮食?
“那时我才知道你祖父担心什么,我把你母亲的话说给你祖父听, 又说平原地区可以用野菜养鸡养鸭, 东南地区可以把鸭子赶在水里,让他们自己找鱼虾吃。你祖父听我说完才同意。”
“不是今天吧?”三郎问。
太子:“不是。今天是和众臣商议此事。我回来之前,你祖父已命御史大夫儿宽草拟诏书,不出半个月就会传到各地。”说着话想到一件事,“二郎,你的木器店如何?”
“挺好的。”三郎替二郎说,“不过,买的人大多图个新奇。”
二郎看向三郎:“我怎么没看出来?”
“因为你只顾得高兴。”大郎道。
三郎笑着问:“阿兄很想靠卖家具赚钱?”
“我没想过啊。”二郎道,“我只是想开个木器店。”
太子:“木器店是想自己打理,还是让别人打理?”
“孩儿想自己管着。”二郎道,“孩儿希望店里所有东西都是孩儿自己做的。”
太子看向史瑶,你怎么看?
“你自己平日里做的先放在宫里,等你十六岁出去住了,也赚够开店和买好木材的钱,就在东市买间铺子。”史瑶问,“可以吧?”
二郎很高兴:“谢谢母亲,也谢谢父亲。”
史瑶笑笑,就叫他们去洗手,随后问太子:“他仨都十岁了,父皇怎么还不封他们为王?”
“孤是太子,封他仨为王?你真敢想。”太子道,“此话以后休要再说。”
史瑶反问:“为何?父皇如果活到七老八十,殿下登基时四五十岁了,他们都二三十岁了,还住在宫里?”
这话把太子问住了。刘邦驾崩时,刘盈十六岁,住在东宫的他还没子嗣。文帝刘恒是从代国搬过来的,文帝病逝时,刘启的孩子还小,小到刘彻还没出生。所以皇家从未考虑过封太子的儿子。
不封王,让二十来岁又不是太孙的三胞胎住在宫里也不像话,封王又没先例。太子头痛,“此事还早,等他们二十岁,孤再问父皇。”
“孩儿想一直住在宫里陪父亲和母亲。”三郎道。
太子笑道:“这可不成,你以后要有自己的家,自己的小孩。”
“殿下,他哄你开心呢。”史瑶看到翟砚过来,“何事?”
翟砚:“厨子说太子妃吩咐他做的炒面好了,再不吃就变味了。”
“那就端上来吧。”史瑶道,“咱们也去洗手,殿下。”
太子随口问:“今天的面用什么炒的?”
“今天的面比较特别。”史瑶道,“是用米做的。”
大郎好奇道:“米面还可以炒着吃?”
“没吃过吧。”史瑶笑道,“肉丝和鸡蛋先入锅炒,炒到肉变色放粗米面,然后放青小豆芽、虾和青菜,最后撒上葱花,比炒麦面还要好吃。”
太子第一次听史瑶说这么详细,试探着说:“你家乡的美食?”
“是呀。”史瑶也没瞒着,“妾身家乡人特别喜欢吃,就像关中人喜欢吃面食。”
大郎、二郎和三郎以前都吃过米面,都没吃过炒米面,对此很好奇。面端上来,兄弟三人不约而同地先夹米面。
米面中夹着豆芽、鸡蛋和一点肉丝,面的劲道配上鲜脆的豆芽,还有炒鸡蛋和肉丝,上辈子和这辈子吃惯了山珍海味的兄弟三人依然忍不住咽口口水。
太子吃不惯,“这个面没味。”
“米做的东西是很难入味。”史瑶道,“殿下不想吃给他仨吃,再给他仨两碗米面,他们也能吃完。”
三郎停下箸,极为认真道:“母亲,孩儿并不是很喜欢。”
“你别吃了。”史瑶道,“我看大郎很喜欢,给大郎吃。”
大郎笑道:“我不介意你吃过。”
“我介意。”三郎瞪他一眼,就问,“父亲真不喜欢吃吗?”
太子乐了,道:“我不喜欢,这么一小碗还是能吃完的。”
长秋殿用的碗都不大,太子的手心那么大,一碗面对一天忙到晚,胃口极好的太子来说,也就够塞牙缝的。只是想到史瑶一片心意,再难吃太子也想吃完。更何况也不是很难吃。
史瑶打量太子一番,见他没露出厌恶神色,便不再管他,吃自己的。
饭后,兄弟三人捂着肚子躺在椅子上,太子见了,很是无语,“又不是今天吃了,明天又吃不到了,吃这么多干什么?”
“父亲,不是孩儿想吃,是不知不觉吃多了。”三郎本以为一人一碗,谁知吃完了,史瑶说庖厨里还有,大郎就让宦者全端过来。看到二郎和大郎吃得香,三郎不由自主地跟着多吃两碗,喝了汤又吃些菜和肉,感觉吃撑已经很撑了。
史瑶无奈地看他们一眼,吩咐小宫女泡一些山楂水。二郎听见忙说:“母亲,吃不下了。”
“山楂促消化,阿兄。”三郎转向史瑶,“谢谢母亲。”
太子:“也给我泡一杯。”
“殿下也吃撑了?”史瑶下意识问。
太子:“没有。我想尝尝山楂水好不好喝。”
“不好喝。”三郎道,“除了酸什么味也没有。父亲下午又没事?”
太子:“你祖父在宫里,孤一向都是这么闲。”
“孩儿记得父亲以前经常去博望苑,最近怎么不去了?”三郎是对这点好奇。
太子看一眼史瑶,“我发现博望苑的人没你母亲懂得多,现在连你们都不如。我遇事还不如找你们商议呢。”
这话是真的,从三郎提出减免赋税,太子就意识到在史瑶的潜移默化和有意教养下,他的三个儿子见识独到,堪比以前教过他的士大夫。
“父亲,孩儿不行。”二郎忙说,“孩儿只会做东西。”
太子乐了,道:“有你兄和你弟就够了。”
“父亲这样说,孩儿就放心啦。”二郎松一口气,眼角余光留意到床上的小孩动了,走过去把小孩抱起来。
四郎揉揉眼角,看清楚人咧嘴就笑。二郎不由自主地跟着他笑了,“小弟,饿不饿啊?”
小孩不会说“饿”,他知道什么意思,吧唧吧唧嘴巴。二郎吩咐宫人把四郎的鸡蛋羹和粥端上来。
在外面候着的奶姆进来,大郎摆摆手,“我来问四郎。”
四郎饿的时候特别乖,老老实实,安安静静吃完一小碗鸡蛋羹,才一边吃一边和三位兄长玩。史瑶说一句,“四郎,吃饱再玩。”
四郎听不懂,他发现史瑶盯着大郎手里的碗,抓住大郎衣袖的手缩回来,吃到一半吃饱了,就推大郎的胳膊。
大郎走到史瑶面前让她看碗里的粥:“母亲,还剩这么多。”
“差不多了。”史瑶道,“他这几日想走路,你们扶着他走会儿就把他抱起来。”
大郎:“扶着他走路比抱着他还累。”
“那就抱着。”史瑶道,“我觉得他最多让你抱一会儿就闹着要下来。”
大郎把碗递给小宫女,“等他歇歇,孩儿先扶着他走。”捏捏四郎肉乎乎的小脸,“养你一个比养我们三个还麻烦。”
“说得好像你小时候,我没弯着腰扶你走路似的。”史瑶道,“你们的老母亲一把屎一把尿把你们拉扯大,让你照看一下弟弟,你都不愿意?”
太子看向大郎。大郎忙说:“孩儿没有不愿意。母亲也不老。”
“你们都十岁了,我还不老?”史瑶道,“等你们二十岁,我才老?”
三郎瞥一眼史瑶:“孩儿二十岁,母亲也没到不惑之年,称不上老。”
“阿弟说得对。”二郎道,“我们二十,母亲才三十六,刚过而立之年欸。”
太子拍拍史瑶的手:“是不是很后悔一次生三个?”
“是的。”史瑶认真道,“当初他仨出生时,妾身就不该提醒稳婆,肚子里还有一个。”
三郎:“母亲不提醒,稳婆也知道。”
“等稳婆自己发现,你说不定已经憋过去了。”史瑶道。
三郎:“可惜没有如果。”
“现在是不是恨不得把他塞回肚子里?”太子打趣道。
史瑶:“妾身想揍他。”
太子往四周看了看,没找到鞋,把自己脚上的鞋脱掉给史瑶,“三郎敢躲,孤帮你。”
“父亲!”三郎大叫道,“孩儿是你儿子。”
太子:“别人家的儿子,我也不好打啊。阿瑶,去吧。”
史瑶没动弹,冲三郎摆摆手:“过来让我打一下。”
“母亲这个样好像唤小狗啊。”二郎突然开口。
大郎乐了,“三郎,先揍他一下,再去母亲身边。”
三郎朝二郎身上拍一巴掌,走到史瑶面前,不禁舔舔嘴角,小心翼翼说,“母亲,轻点,孩儿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