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之死,是主人公实现自我、升华自我的一个最终途径。维特说“但愿我能够享受到为你去死,为你牺牲的幸福。”维特之死,是对于自我的坚持,对自然性情以及自我挚爱的终极追求。在理性与节制的时代,维特的爱情与理性背道而驰;维特之死,是对理性的一句抗议,也是主人公实现自我的唯一途径。
作品中的“外界”有两重,一是广阔的自然,一是自我难以融入的理性社会。关于自我与外界的关系,歌德认为内心应当回归自然,两者相融合,不是将自我泯灭于违背自然的理性中。在作品的开篇,维特沉浸在村庄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人情风物中,怡然自得。然而作为现实中的,文明社会中的人,完全摆脱世俗生活而全然投身于自然怀抱却不现实,维特面对世俗与理智的冲撞,无论在政治事业还是感情生活中都难以融入适应。
作品中另外两个重要人物,阿尔贝特和绿蒂,是理性人的象征,也是不同程度失去自我意识的象征。作者对阿尔贝特内心情感的抒发却鲜有着墨。读者看到了他对绿蒂的占有对维特的谦和有礼,却看不到他的内心世界,塑造阿尔贝特这个人物某种程度上讲是对时代主流以及失去自我的不完全人性的控诉。而绿蒂,象征了一种精神处于中间状的人格,在理性的社会中,她无力反抗其实也无心反抗,然而她并没有完全失去天真,美丽,热情,这是她之所以吸引维特的重要原因。这里,歌德对于绿蒂的潜意识有一定描写“她思来想去,觉得哪个女朋友也配不上他,或许她的心里只是想把他留给自己。”绿蒂的内心处在一种矛盾的状态,但是理性在她的头脑中是占踞上风的。绿蒂的两种特质吸引也伤害着维特。维特普经抱有过幻想,但是他最深爱的两个人却站在了理性的一方与他隔岸远对,幻想破灭,让他再也无法在生活下去。
艺术特色
《维特》的一个成功之处在于书信体的运用,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进行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通过这种书信体的形式,仿佛走进了主人公的内心,倾听他的言谈笑语和啼泣悲叹,甚至能够窥见他那颗跳动着的、敏感的、柔软的心。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让读者产生这封信就是写给自己的错觉,运用浓郁诗意的多重抒情,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感受,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抒情主要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形式。
在《维特》这部小说中,大多数还是采用的直接抒情的方式,主人公通过内心的独白,直抒胸臆,将自己的奔涌出来的喜怒哀乐直接向读者倾诉、宣泄,如汹涌的洪水一般,让人不禁为其淋漓尽致而震撼、而感动。《维特》中的直接抒情在小说的情感表达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在维特与作者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有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和抒发,揭示作者内心深处的秘密,另一方面在维特和读者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让维特能够直接与读者进行交流,有利于读者更加深入的体会维特的思想和情感。
另外,小说中,还有以“编者语”的形式进行直接抒情也是小说抒情手法的一个突出的特点。鉴于日记和信件内容的局限性,作者在文中穿插了编者语,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进行了抒情描写。编者语以细腻的笔调对维特的情感进行传递,形成维特借助编者进行情感抒发的真实效果,不仅能够对维特的内心世界的变化进行客观深入的描写,还能以外观者的角度对其心理变化对未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行预测和铺陈。
《维特》中作者采用的间接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寓情于景,二是寓情于事。寓情于景是通过对环境或者景色的描写来进行情感抒发的方式,这种抒情方式中的景物描写起的是烘托的作用,主要表现的是人物的心理活动,往往充满诗意。
五、作品影响
《少年维特的烦恼》被视为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小说。这部小说获得了那个时代相当高的印数,并且是引发所谓的“阅读热”的因素之一。
为了记录所谓的“维特热”,在韦茨拉尔,除了一本珍贵的第一版《少年维特的烦恼》外,被展示的还有它的戏仿作品、模仿作品、争鸣文献和多种语言的翻译本。
这部小说激起了批评家和支持者们极为热烈的反应。其中的原因在于,歌德以维特作为他小说的中心人物,而这个人物完全违背了市民社会的规则。市民大众将维特视为一个和睦婚姻的破坏者,一个反叛者,一个无神论者,他与市民大众的观念完全相悖。他们期待的文学,更多的是“实用的东西”和“娱乐的东西”,而歌德的小说在他们看来并不是上述两者中的任何一种。他们直接在故事中寻找“实用的东西”,他们希望有一个他们能够认同的人物,并从他的行为中得到学习。特别是小说充满了优美的抒情格调,文字洁净明快,很值得称道。但这部小说却是以自杀告终的——从市民的价值标准来看这不可想象。许多市民批评这部小说仅仅因为它的主要人物不符合他们的观念,还威胁到他们的价值标准。他们认为《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本和传统文学决裂的书,这种决裂是他们不希望看到的。他们认为这本书颂扬了与他们的利益相悖的价值标准,赞美了自杀的行为。
针对这部小说对自杀的赞美的批评在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教会和一些同时代的作家,因为,据说许多青年模仿了自杀行为。实际上的确有模仿性的自杀行为,但其数量远远低于教会宣称的数量。在一些地方(如:莱比锡、哥本哈根、米兰)这本小说甚至受到了封禁。歌德的反驳大意如下:他以自己的生还给出了最好的例子:人们必须写出内心的痛苦。歌德对指责自己诱惑他人自杀的冯·戴尔比(vonderby)主教和布里斯托(bristol)爵士做出了辛辣、讽刺的回应:
现在你却把一个作家托来盘问,想对一部被某些心地偏狭的人曲解了的作品横加斥责,而这部作品至多也不过使这个世界甩脱十来个毫无用处的蠢人,他们没有更好的事可做,只好自己吹熄生命的残焰。
《维特》一出版,很快译成英、法、意、西等二十多种文字,有些国家还出版了几种不同的译本。在青年中间掀起了一股“维特热”,他们穿上维特式的蓝色燕尾服,黄色背心,讲着维特式的话,模仿维特的一举一动,极少数人甚至仿照维特的自杀方式,一枪结束自己的生命。这股热浪不但在德国流行一时,还波及到英国、法国、荷兰和北欧诸国。在各个阶层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中国,郭沫若所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1922年出版后,马上引起巨大的反响,当时正值“五四运动”之后,参与反封建斗争的中国青年在《维特》一书中发现与中国现实有很多雷同之处,产生了共鸣,这本书在国内广泛流传,仅就抗日战争以前的情况而言,到抗战前夕,由泰东、联合、现代和创造社四家书店先后再版重印,共达37版之多。
六、作品评论
德国思想家恩格斯:“《少年维特之烦恼》用艺术手法揭露了社会的全部腐败现象,指出了社会弊病中最深刻的根源。”“歌德完成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
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它(《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价值在于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烦恼、憧憬和苦闷。
匈牙利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卢卡契《论〈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不仅宣告了革命的人文主义理想,而且同时完整地表现了这种理想的悲剧性矛盾。《少年维特之烦恼》不仅是18世纪资产阶级文学的一个高峰,而且是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问题文学的第一各伟大先锋。资产阶级文学史如果把夏多布里昂及其同伙看作是《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文学摹仿者,那么,它是在故意贬低《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意义。继承《少年维特之烦恼》真实倾向的不是反动浪漫而是十九世纪里人文主义理想悲惨的衰亡的伟大描述者者巴尔扎克和司汤达。”
翻译家杨武能:“在表现形式上,《维特》受了一度在德国很流行的英国理查生的小说和卢梭的《新爱露绮丝》的影响。
七、出版信息
历史版本
第一版出版于1774年。
70年代
1774年出现了一部法语译本,此译本拿破仑读了七遍。
1775年德语本重印了七次。
此后出现了荷兰语译本(1776年),英语译本(1779年),意大利语译本(1781年)和俄语译本(1788年)。
80年代
1787年歌德出版了小说的修订版。
中文译本
1955年,《少年维特之烦恼》,郭沫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少年维特的烦恼》,周学普译,志文出版社1981年,《少年维特的烦恼》,杨武能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少年维特的烦恼》,侯浚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劳人、董文樵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少年维特之烦恼》,卫茂平译,北岳文艺出版社1996年,《少年维特之烦恼》,黄敬甫译,花城出版社1997年,《少年维特之烦恼》,丁锡鹏译,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年,《少年维特的烦恼亲合力》,韩耀成、洪天富、肖声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少年维特之烦恼亲合力》,高中甫、胡其鼎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少年维特之烦恼》,仲健译,漓江出版社2002年,《少年维特之烦恼》,白山、江龙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少年维特之烦恼》,方华文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少年维特之烦恼》,成皇译,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年,《少年维特之烦恼》,王传声译,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年,《少年维特之烦恼》,张佩芬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少年维特之烦恼》,林惠瑟译,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少年维特的烦恼》,朱华平译,广州出版社2007年,《少年维特之烦恼》,胡庆生译,哈尔滨出版社2009年,《少年维特的烦恼》,王凡译,万卷出版2009年,《少年维特的烦恼》,任宣怡译,华文出版社2010年,《少年维特之烦恼》,王朋译,哈尔滨出版社
八、作者简介
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1749~1832),德国诗人,欧洲启蒙运动后期作家。他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曾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法律,也曾短时期当过律师,但主要志趣在文学创作方面,是德国“狂飙突进”的中坚,1775~1786年他为改良现实社会,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但一事无成,他不但没战胜德国市民的鄙俗气,“相反,倒是鄙俗气战胜了他”(马克思)。于是,1786年6月他化名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1788年回到魏玛后只任剧院监督,政治上倾向保守,艺术上追求和谐、宁静的古典美。1794年与席勒交往后,随着欧洲民主、民族运动的高涨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他的思想和创作也随之出现了新的飞跃,完成了《浮士德》等代表作。
……
”
云起小叹一口气,说不出什么滋味。
目光却随着回想,追至不远处床头柜前摆放的某本书。
他的那本,是哪个版本的呢?
作品中的“外界”有两重,一是广阔的自然,一是自我难以融入的理性社会。关于自我与外界的关系,歌德认为内心应当回归自然,两者相融合,不是将自我泯灭于违背自然的理性中。在作品的开篇,维特沉浸在村庄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人情风物中,怡然自得。然而作为现实中的,文明社会中的人,完全摆脱世俗生活而全然投身于自然怀抱却不现实,维特面对世俗与理智的冲撞,无论在政治事业还是感情生活中都难以融入适应。
作品中另外两个重要人物,阿尔贝特和绿蒂,是理性人的象征,也是不同程度失去自我意识的象征。作者对阿尔贝特内心情感的抒发却鲜有着墨。读者看到了他对绿蒂的占有对维特的谦和有礼,却看不到他的内心世界,塑造阿尔贝特这个人物某种程度上讲是对时代主流以及失去自我的不完全人性的控诉。而绿蒂,象征了一种精神处于中间状的人格,在理性的社会中,她无力反抗其实也无心反抗,然而她并没有完全失去天真,美丽,热情,这是她之所以吸引维特的重要原因。这里,歌德对于绿蒂的潜意识有一定描写“她思来想去,觉得哪个女朋友也配不上他,或许她的心里只是想把他留给自己。”绿蒂的内心处在一种矛盾的状态,但是理性在她的头脑中是占踞上风的。绿蒂的两种特质吸引也伤害着维特。维特普经抱有过幻想,但是他最深爱的两个人却站在了理性的一方与他隔岸远对,幻想破灭,让他再也无法在生活下去。
艺术特色
《维特》的一个成功之处在于书信体的运用,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进行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通过这种书信体的形式,仿佛走进了主人公的内心,倾听他的言谈笑语和啼泣悲叹,甚至能够窥见他那颗跳动着的、敏感的、柔软的心。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让读者产生这封信就是写给自己的错觉,运用浓郁诗意的多重抒情,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感受,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抒情主要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形式。
在《维特》这部小说中,大多数还是采用的直接抒情的方式,主人公通过内心的独白,直抒胸臆,将自己的奔涌出来的喜怒哀乐直接向读者倾诉、宣泄,如汹涌的洪水一般,让人不禁为其淋漓尽致而震撼、而感动。《维特》中的直接抒情在小说的情感表达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在维特与作者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有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和抒发,揭示作者内心深处的秘密,另一方面在维特和读者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让维特能够直接与读者进行交流,有利于读者更加深入的体会维特的思想和情感。
另外,小说中,还有以“编者语”的形式进行直接抒情也是小说抒情手法的一个突出的特点。鉴于日记和信件内容的局限性,作者在文中穿插了编者语,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进行了抒情描写。编者语以细腻的笔调对维特的情感进行传递,形成维特借助编者进行情感抒发的真实效果,不仅能够对维特的内心世界的变化进行客观深入的描写,还能以外观者的角度对其心理变化对未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行预测和铺陈。
《维特》中作者采用的间接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寓情于景,二是寓情于事。寓情于景是通过对环境或者景色的描写来进行情感抒发的方式,这种抒情方式中的景物描写起的是烘托的作用,主要表现的是人物的心理活动,往往充满诗意。
五、作品影响
《少年维特的烦恼》被视为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小说。这部小说获得了那个时代相当高的印数,并且是引发所谓的“阅读热”的因素之一。
为了记录所谓的“维特热”,在韦茨拉尔,除了一本珍贵的第一版《少年维特的烦恼》外,被展示的还有它的戏仿作品、模仿作品、争鸣文献和多种语言的翻译本。
这部小说激起了批评家和支持者们极为热烈的反应。其中的原因在于,歌德以维特作为他小说的中心人物,而这个人物完全违背了市民社会的规则。市民大众将维特视为一个和睦婚姻的破坏者,一个反叛者,一个无神论者,他与市民大众的观念完全相悖。他们期待的文学,更多的是“实用的东西”和“娱乐的东西”,而歌德的小说在他们看来并不是上述两者中的任何一种。他们直接在故事中寻找“实用的东西”,他们希望有一个他们能够认同的人物,并从他的行为中得到学习。特别是小说充满了优美的抒情格调,文字洁净明快,很值得称道。但这部小说却是以自杀告终的——从市民的价值标准来看这不可想象。许多市民批评这部小说仅仅因为它的主要人物不符合他们的观念,还威胁到他们的价值标准。他们认为《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本和传统文学决裂的书,这种决裂是他们不希望看到的。他们认为这本书颂扬了与他们的利益相悖的价值标准,赞美了自杀的行为。
针对这部小说对自杀的赞美的批评在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教会和一些同时代的作家,因为,据说许多青年模仿了自杀行为。实际上的确有模仿性的自杀行为,但其数量远远低于教会宣称的数量。在一些地方(如:莱比锡、哥本哈根、米兰)这本小说甚至受到了封禁。歌德的反驳大意如下:他以自己的生还给出了最好的例子:人们必须写出内心的痛苦。歌德对指责自己诱惑他人自杀的冯·戴尔比(vonderby)主教和布里斯托(bristol)爵士做出了辛辣、讽刺的回应:
现在你却把一个作家托来盘问,想对一部被某些心地偏狭的人曲解了的作品横加斥责,而这部作品至多也不过使这个世界甩脱十来个毫无用处的蠢人,他们没有更好的事可做,只好自己吹熄生命的残焰。
《维特》一出版,很快译成英、法、意、西等二十多种文字,有些国家还出版了几种不同的译本。在青年中间掀起了一股“维特热”,他们穿上维特式的蓝色燕尾服,黄色背心,讲着维特式的话,模仿维特的一举一动,极少数人甚至仿照维特的自杀方式,一枪结束自己的生命。这股热浪不但在德国流行一时,还波及到英国、法国、荷兰和北欧诸国。在各个阶层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中国,郭沫若所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1922年出版后,马上引起巨大的反响,当时正值“五四运动”之后,参与反封建斗争的中国青年在《维特》一书中发现与中国现实有很多雷同之处,产生了共鸣,这本书在国内广泛流传,仅就抗日战争以前的情况而言,到抗战前夕,由泰东、联合、现代和创造社四家书店先后再版重印,共达37版之多。
六、作品评论
德国思想家恩格斯:“《少年维特之烦恼》用艺术手法揭露了社会的全部腐败现象,指出了社会弊病中最深刻的根源。”“歌德完成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
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它(《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价值在于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烦恼、憧憬和苦闷。
匈牙利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卢卡契《论〈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不仅宣告了革命的人文主义理想,而且同时完整地表现了这种理想的悲剧性矛盾。《少年维特之烦恼》不仅是18世纪资产阶级文学的一个高峰,而且是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问题文学的第一各伟大先锋。资产阶级文学史如果把夏多布里昂及其同伙看作是《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文学摹仿者,那么,它是在故意贬低《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意义。继承《少年维特之烦恼》真实倾向的不是反动浪漫而是十九世纪里人文主义理想悲惨的衰亡的伟大描述者者巴尔扎克和司汤达。”
翻译家杨武能:“在表现形式上,《维特》受了一度在德国很流行的英国理查生的小说和卢梭的《新爱露绮丝》的影响。
七、出版信息
历史版本
第一版出版于1774年。
70年代
1774年出现了一部法语译本,此译本拿破仑读了七遍。
1775年德语本重印了七次。
此后出现了荷兰语译本(1776年),英语译本(1779年),意大利语译本(1781年)和俄语译本(1788年)。
80年代
1787年歌德出版了小说的修订版。
中文译本
1955年,《少年维特之烦恼》,郭沫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少年维特的烦恼》,周学普译,志文出版社1981年,《少年维特的烦恼》,杨武能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少年维特的烦恼》,侯浚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劳人、董文樵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少年维特之烦恼》,卫茂平译,北岳文艺出版社1996年,《少年维特之烦恼》,黄敬甫译,花城出版社1997年,《少年维特之烦恼》,丁锡鹏译,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年,《少年维特的烦恼亲合力》,韩耀成、洪天富、肖声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少年维特之烦恼亲合力》,高中甫、胡其鼎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少年维特之烦恼》,仲健译,漓江出版社2002年,《少年维特之烦恼》,白山、江龙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少年维特之烦恼》,方华文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少年维特之烦恼》,成皇译,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年,《少年维特之烦恼》,王传声译,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年,《少年维特之烦恼》,张佩芬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少年维特之烦恼》,林惠瑟译,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少年维特的烦恼》,朱华平译,广州出版社2007年,《少年维特之烦恼》,胡庆生译,哈尔滨出版社2009年,《少年维特的烦恼》,王凡译,万卷出版2009年,《少年维特的烦恼》,任宣怡译,华文出版社2010年,《少年维特之烦恼》,王朋译,哈尔滨出版社
八、作者简介
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1749~1832),德国诗人,欧洲启蒙运动后期作家。他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曾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法律,也曾短时期当过律师,但主要志趣在文学创作方面,是德国“狂飙突进”的中坚,1775~1786年他为改良现实社会,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但一事无成,他不但没战胜德国市民的鄙俗气,“相反,倒是鄙俗气战胜了他”(马克思)。于是,1786年6月他化名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1788年回到魏玛后只任剧院监督,政治上倾向保守,艺术上追求和谐、宁静的古典美。1794年与席勒交往后,随着欧洲民主、民族运动的高涨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他的思想和创作也随之出现了新的飞跃,完成了《浮士德》等代表作。
……
”
云起小叹一口气,说不出什么滋味。
目光却随着回想,追至不远处床头柜前摆放的某本书。
他的那本,是哪个版本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