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肯定回答后,嘉嘉脸都塌了。
心里嘀咕道:坏爷爷,非得让他写这么难的毛笔字。
宗庆山摇摇头,他才不和小孩子一般见识。
其实心里有些不得劲儿,当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呸呸呸,嘉嘉才不是狗呢,他还小,不明白事理。
内心给对方开解一通,缓了缓心神,这才一脸心平气和离开。
正打算出门,就看到遛狗回来的大儿子。
“这么冷的天,不用天天遛狗。”这就是只懒狗,不遛也没事儿。
宗黎明向来听他话听习惯了,“好的,那我隔天遛一次。”
阿黄见到宗庆山这位长久以来的“衣食父母”,高兴的绕着转来转去。
那尾巴摇得欢快,双眼更是撒娇似的看着他。
宗庆山神色缓和下来,“这个不用固定,你看它有需求再说。”
一句话让宗黎明心里堵得慌,这狗活泼得很。
按它的需求,它天天都有需求,刚刚若不是他拉着,还在外面撒欢儿不肯回来呢。
当然这话若是说出来,听着像是与爸爸对怼,他沉默着没吭声。
宗庆山却仿佛没意思到自己的前后矛盾。
一开始就孩子们喜欢和它一起玩,他视其为看门狗,态度不冷不热。
但相处时间长了之后,尤其是这狗还挺聪明,一人一狗的关系逐渐改善。
现在阿黄近乎于家里一员,深受大家喜爱,待遇也一升再升。
最初就是剩饭剩菜,现在时不时就给肉骨头啃。
宗黎明和阿黄接触不多,他会对狗好还是因为孩子们喜欢狗。
这样天气,他不可能让孩子们去外面遛狗,主动揽下这事。
并且他在工地上走习惯了,回这边来天天待在家里浑身不舒服。
有时间出门走走跑跑,对他来说比待着不动好。
两人都不是多话的性子,几句话之后,就分开没再接着说。
宗黎明把狗狗牵回狗窝安置好,然后洗手换上居家棉袄。
来到孩子们学习的屋子,他就后悔自己不擅长表达。
明明是极喜欢孩子,对孩子们的表现很满意。
但他担心自己夸奖会让孩子们翘尾巴,多用表情来表达心情。
都是几岁大的孩子,哪里就能通过他面部表情明白他心里想法。
他们感觉就是自家爸爸沉默寡言不爱说话。
心里虽孺慕,却都老老实实、规规矩矩,没什么肢体上情感表达互动。
这就让父子关系总好像隔着一层,他们身在局中并不明白。
他的到来,让屋里自由的空气严肃起来。
三个孩子憋着气把当天该做的给做完,然后才各自看书的看书,玩耍的玩耍。
从头到尾都没招呼宗黎明参与。
他以为是孩子们还在生他气,怨他不能常陪伴身边。
随手拿本书翻看,装作不在意的样子,其实书里讲什么他完全没看进去。
宗福来带着孩子们过来,打算住上几天。
和家里人开开心心一起过大年。
这边卧室里原有的东西没有搬走,但孩子们比离开时长大不少,许多配套东西都得换。
安大和七妞忙着整理屋子,方便晚上住下。
她则带着孩子们来看斌斌、嘉嘉和宝宝。
天冷后她带孩子们过来次数少。
这会儿青苗、米豆和果玉见到熟悉的大朋友们,都十分开心。
双方很快就玩到一块儿,尤其是嘉嘉。
他正愁着没办法赖掉每天的学习写字任务。
弟弟妹妹们过来,他觉得自己有充足理由可以逃开。
大不了甩锅给弟弟妹妹们,是他们拉着他不让他学习写字。
这个理由很完美,想到这里忍不住裂开嘴悄悄偷着乐。
大家都以为他是因为看到玩伴才高兴成这样,哪会知道他小小年纪还有别样心思。
宗黎明看着妹子,严肃的脸上露出笑容来。
在家里人面前,他在她面前是最放得开。
有段时间他把她当闺女带着,相对来说可不就是关系好。
宗福来看到他同样笑得灿烂,“大哥,你现在完全不用担心,斌斌和嘉嘉乖巧懂事还听话。”
宗黎明笑容憨厚,“都是你和爸妈待他们用心。”
自家两个儿子在这边,方方面面都被安排得很妥当。
比起他这个当爸爸的亲自处理还要好,这其中大部分功劳得归功于妹子。
生活方面则是孩子们的婆婆爷爷操持得多。
但若不是为孩子们考虑,哪里会请周东西到家里帮忙。
他现在收入虽然不错,但说到要给孩子们请人,那还不敢想。
在省城吃穿住行样样都要钱,请人住家帮衬,付出的不仅仅是工钱。
宗福来真没他想得多,“都是我侄子侄女,一家人不需要分那么清。”
孩子们都是知道感恩的好品性,不需要她热脸贴冷屁股。
至于将来会不会有回报,她连自家仨孩子都没考虑过,更不要说侄子侄女。
就算孩子们长大后十分优秀,她也不会说想要靠着孩子们养。
有手有脚干点什么不能养活自己。
就目前攒的家底,只要不出现重大变故,完全可以一辈子衣食无忧。
宗黎明没再多说客套话,有些事情心里记着就行。
“妹子,你这三个孩子都教导得很好。”
他是由衷的觉得自家孩子是受到妹子影响。
各种习惯完全迥异于在村里的时候,他有时候都有些恍惚,这两个是他亲儿子?
不是他自贬,他小时候和两儿子比起来,聪明能干方面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宗福来没想到自家大哥说话直的习惯有了改变。
能让他感触深的,想来还是他自己的两个亲儿子。
对于斌斌和嘉嘉,她虽然没花太多时间亲自教导,但费的心思不少。
所幸效果不错,自家大哥显然很满意。
“孩子们本就优秀,稍微引导一下就好。”
环境的力量很强大,古代有孟母三迁,为的就是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省城这边,就算他们学校不是顶好,但相对云峰村孩子们对应的学校,那绝对是一个天一个地。
她可不会把功劳完全揽在自己身上。
再说孩子们被接过来的时间都不大,正好是性格还没成型之际。
与城里人家对孩子重视,三岁就会背诗认字不同。
心里嘀咕道:坏爷爷,非得让他写这么难的毛笔字。
宗庆山摇摇头,他才不和小孩子一般见识。
其实心里有些不得劲儿,当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呸呸呸,嘉嘉才不是狗呢,他还小,不明白事理。
内心给对方开解一通,缓了缓心神,这才一脸心平气和离开。
正打算出门,就看到遛狗回来的大儿子。
“这么冷的天,不用天天遛狗。”这就是只懒狗,不遛也没事儿。
宗黎明向来听他话听习惯了,“好的,那我隔天遛一次。”
阿黄见到宗庆山这位长久以来的“衣食父母”,高兴的绕着转来转去。
那尾巴摇得欢快,双眼更是撒娇似的看着他。
宗庆山神色缓和下来,“这个不用固定,你看它有需求再说。”
一句话让宗黎明心里堵得慌,这狗活泼得很。
按它的需求,它天天都有需求,刚刚若不是他拉着,还在外面撒欢儿不肯回来呢。
当然这话若是说出来,听着像是与爸爸对怼,他沉默着没吭声。
宗庆山却仿佛没意思到自己的前后矛盾。
一开始就孩子们喜欢和它一起玩,他视其为看门狗,态度不冷不热。
但相处时间长了之后,尤其是这狗还挺聪明,一人一狗的关系逐渐改善。
现在阿黄近乎于家里一员,深受大家喜爱,待遇也一升再升。
最初就是剩饭剩菜,现在时不时就给肉骨头啃。
宗黎明和阿黄接触不多,他会对狗好还是因为孩子们喜欢狗。
这样天气,他不可能让孩子们去外面遛狗,主动揽下这事。
并且他在工地上走习惯了,回这边来天天待在家里浑身不舒服。
有时间出门走走跑跑,对他来说比待着不动好。
两人都不是多话的性子,几句话之后,就分开没再接着说。
宗黎明把狗狗牵回狗窝安置好,然后洗手换上居家棉袄。
来到孩子们学习的屋子,他就后悔自己不擅长表达。
明明是极喜欢孩子,对孩子们的表现很满意。
但他担心自己夸奖会让孩子们翘尾巴,多用表情来表达心情。
都是几岁大的孩子,哪里就能通过他面部表情明白他心里想法。
他们感觉就是自家爸爸沉默寡言不爱说话。
心里虽孺慕,却都老老实实、规规矩矩,没什么肢体上情感表达互动。
这就让父子关系总好像隔着一层,他们身在局中并不明白。
他的到来,让屋里自由的空气严肃起来。
三个孩子憋着气把当天该做的给做完,然后才各自看书的看书,玩耍的玩耍。
从头到尾都没招呼宗黎明参与。
他以为是孩子们还在生他气,怨他不能常陪伴身边。
随手拿本书翻看,装作不在意的样子,其实书里讲什么他完全没看进去。
宗福来带着孩子们过来,打算住上几天。
和家里人开开心心一起过大年。
这边卧室里原有的东西没有搬走,但孩子们比离开时长大不少,许多配套东西都得换。
安大和七妞忙着整理屋子,方便晚上住下。
她则带着孩子们来看斌斌、嘉嘉和宝宝。
天冷后她带孩子们过来次数少。
这会儿青苗、米豆和果玉见到熟悉的大朋友们,都十分开心。
双方很快就玩到一块儿,尤其是嘉嘉。
他正愁着没办法赖掉每天的学习写字任务。
弟弟妹妹们过来,他觉得自己有充足理由可以逃开。
大不了甩锅给弟弟妹妹们,是他们拉着他不让他学习写字。
这个理由很完美,想到这里忍不住裂开嘴悄悄偷着乐。
大家都以为他是因为看到玩伴才高兴成这样,哪会知道他小小年纪还有别样心思。
宗黎明看着妹子,严肃的脸上露出笑容来。
在家里人面前,他在她面前是最放得开。
有段时间他把她当闺女带着,相对来说可不就是关系好。
宗福来看到他同样笑得灿烂,“大哥,你现在完全不用担心,斌斌和嘉嘉乖巧懂事还听话。”
宗黎明笑容憨厚,“都是你和爸妈待他们用心。”
自家两个儿子在这边,方方面面都被安排得很妥当。
比起他这个当爸爸的亲自处理还要好,这其中大部分功劳得归功于妹子。
生活方面则是孩子们的婆婆爷爷操持得多。
但若不是为孩子们考虑,哪里会请周东西到家里帮忙。
他现在收入虽然不错,但说到要给孩子们请人,那还不敢想。
在省城吃穿住行样样都要钱,请人住家帮衬,付出的不仅仅是工钱。
宗福来真没他想得多,“都是我侄子侄女,一家人不需要分那么清。”
孩子们都是知道感恩的好品性,不需要她热脸贴冷屁股。
至于将来会不会有回报,她连自家仨孩子都没考虑过,更不要说侄子侄女。
就算孩子们长大后十分优秀,她也不会说想要靠着孩子们养。
有手有脚干点什么不能养活自己。
就目前攒的家底,只要不出现重大变故,完全可以一辈子衣食无忧。
宗黎明没再多说客套话,有些事情心里记着就行。
“妹子,你这三个孩子都教导得很好。”
他是由衷的觉得自家孩子是受到妹子影响。
各种习惯完全迥异于在村里的时候,他有时候都有些恍惚,这两个是他亲儿子?
不是他自贬,他小时候和两儿子比起来,聪明能干方面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宗福来没想到自家大哥说话直的习惯有了改变。
能让他感触深的,想来还是他自己的两个亲儿子。
对于斌斌和嘉嘉,她虽然没花太多时间亲自教导,但费的心思不少。
所幸效果不错,自家大哥显然很满意。
“孩子们本就优秀,稍微引导一下就好。”
环境的力量很强大,古代有孟母三迁,为的就是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省城这边,就算他们学校不是顶好,但相对云峰村孩子们对应的学校,那绝对是一个天一个地。
她可不会把功劳完全揽在自己身上。
再说孩子们被接过来的时间都不大,正好是性格还没成型之际。
与城里人家对孩子重视,三岁就会背诗认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