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二年腊月二十八。
延裕正在家里给杨阿五,红佛女等夫人们讲《白蛇传》的故事,正讲到白素贞水淹金山寺的节骨眼,赵老头兴高采烈的走了进来说道:“老爷,高颎与苏威两位大人来了。”
延裕丢下众位不满的妻妾,当即将两位大人请到了书房,几年没见,两位大人风采依旧,不过到底是岁月不饶人,两人脸上道道岁月的痕迹,见证着两人这些年的心酸。
苏威有些感慨的说道:“几年没见,那个当初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少年朗,已经越发魁梧了。”
高颎捋了捋浓密的胡须说道:“不止是魁梧,而且眼中透露着一丝丝精明和睿智。”
延裕有些尴尬的说道:“两位大人倒和以前一样风趣。”
苏威哈哈笑了笑说道:“长江后浪推前浪呀,我们两人已经老了,这以后大隋朝就靠你们了。”
延裕笑了笑说道:“陛下将两位大人召回来,估计就是想要托付重任了。”
高颎想了想说道:“想当初,陛下决议撤换太子杨勇的时候,我等忠臣自然要极力反对,而今杨广担任太子以来,又做下哪些骄人的成绩呢?”
苏威接过话就说道:“众皇子先后谋反,忠孝王伍建章因为替太子说情,竟然惨遭灭门余毒,这大隋朝的天,估计要变了。”
高颎闻听此话,立刻说道:“这样的话,放在你我心里就好了,千万不要说出来,不然引火上身就不妙了。”
苏威点了点头,叹了一口气说道:“在下何尝不知道这些,只是你看看现如今朝堂中,太子殿下身边都有些什么人,越王杨素,宇文述,姬威,云定兴等等,这些人那一个不是沽名钓誉,利欲熏心,尸位素餐之人,长此以往下去,始终是个祸害。”
高颎点了点头,叹了口气说道:“听说太子殿下准备营造东都,而且地方都选好了,就在洛阳。”
延裕微微一惊,现如今杨广还没有登基为帝,就准备营建东都洛阳,这营造东都,工程何其之大,所费民力,财力又有多少,延裕难以想象。
苏威无奈的说道:“我大隋朝经过陛下这几年修生养息,轻徭薄赋,百姓才逐渐安居乐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如果修建东都的话,恐怕又要使得不少百姓流离失所,民怨沸腾了。”
延裕有些无助的说道:“我们都不过是臣子,陛下与太子想干什么事情,就算我们据理力争,秉着心中道义,为了百姓拼死谏言,倒可以博得一个身后名,可是,丢下家里的妇孺痛苦一生,我们却又何必这样做呢?”
闻听此话,高颎有些激动的说道:“我等作为臣子,自然要一心为民,就算据理力争,哪怕舍掉这身臭皮囊,也要万死不惜。”
闻听这番话,延裕暗暗叹了一口气,自从汉时期“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在这些人身上,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想要改变这些人君王至上,名利双收这样根深蒂固的思想,那是不可能的。
延裕叹了一口气说道:“有些事情就算据理力争,获得了百姓的认可,获得了群臣的认可,那又能怎么样,高大人有没有替自己的家人想过,当你以死获得了无上的功名,或者是流芳百世,可是自己的家人又该承受些怎样的痛苦,大人可清楚?”
苏威比起高炯来说,还能接受延裕这种天下之大不韪的思想,但是对于延裕的想法到底是什么,苏威也搞不清楚。
于是苏威便说道:“贤侄与我们的想法是有所不同的,我等自小接受儒家正统的洗礼,礼仪仁智信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原则,闻听贤侄这种颇为荒诞的思想,多少还是有些接受不了的。”
延裕笑了笑说道:“其实在下并没有什么根深蒂固的荒诞思想,这一生我活着只想照顾好自己身边的人,继而做些为百姓谋福利的事情,有句话说的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做好自己家里的事情,才能为天下人做些事情。”
高炯闻听延裕这句话,有些激动的说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贤侄这句话当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呀。”
延裕抿了一口茶水说道:“两位大人一心为了这大隋朝的百姓,倒是真的让在下钦佩,在下忽然想起一首对联,送给两位大人。”
但见延裕起身来到书桌前,执笔思虑片刻后,笔下游龙,龙笔凤舞的书写了一副对联,苏威站在一边看着这幅笔力劲挺,气势磅礴的字,溢美之情不绝于心,而一旁的高炯则缓缓读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延裕笑了笑说道:“这幅字就送给两位大人了。”
苏威有些不乐意的说道:“贤侄这一幅字,我们如何分呢?”
高炯当即将这幅字剪开之后,给了苏威一半说道:“贤侄的字可是不轻易送人的,你见好就收吧,我们两个一人一半。”
苏威与高炯仔细的品读着,延裕写出来的这首对联,延裕看着两人这般入神的样子,便说道:“这两句对联的意思,就是说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百姓的安居乐业出力。”
苏威忍不住的赞叹道:“在天下人忧愁前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快乐,这种忧国忧民的心情,可以体现出贤侄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延裕有些尴尬的说道:“苏大人抬爱了。”
高炯与苏威离开的时候,天空中洋洋洒洒的飘着一片又一片的雪花,延裕待在房檐下,看着这突然起来的大雪,忍不住地感慨道:“瑞雪兆丰年,看来明年百姓们又有一个好的收成了。”
身边的杨阿五捂着嘴笑道:“夫君现在越来越像一个忧国忧民的大官了。”
延裕转过身拉着阿五的手,轻轻一笑说道:“我不过是有感而发而已。”
这场风雪,一直从仁寿二年落到仁寿三年的正月初五,雪过天晴之后,整个长安城依旧被茫茫的积雪笼罩着,久违的阳光躲了五六天之后,终于重新普照大地了,人们欢欣雀跃的走到大街上,开始了走亲访友。
延裕正在家里给杨阿五,红佛女等夫人们讲《白蛇传》的故事,正讲到白素贞水淹金山寺的节骨眼,赵老头兴高采烈的走了进来说道:“老爷,高颎与苏威两位大人来了。”
延裕丢下众位不满的妻妾,当即将两位大人请到了书房,几年没见,两位大人风采依旧,不过到底是岁月不饶人,两人脸上道道岁月的痕迹,见证着两人这些年的心酸。
苏威有些感慨的说道:“几年没见,那个当初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少年朗,已经越发魁梧了。”
高颎捋了捋浓密的胡须说道:“不止是魁梧,而且眼中透露着一丝丝精明和睿智。”
延裕有些尴尬的说道:“两位大人倒和以前一样风趣。”
苏威哈哈笑了笑说道:“长江后浪推前浪呀,我们两人已经老了,这以后大隋朝就靠你们了。”
延裕笑了笑说道:“陛下将两位大人召回来,估计就是想要托付重任了。”
高颎想了想说道:“想当初,陛下决议撤换太子杨勇的时候,我等忠臣自然要极力反对,而今杨广担任太子以来,又做下哪些骄人的成绩呢?”
苏威接过话就说道:“众皇子先后谋反,忠孝王伍建章因为替太子说情,竟然惨遭灭门余毒,这大隋朝的天,估计要变了。”
高颎闻听此话,立刻说道:“这样的话,放在你我心里就好了,千万不要说出来,不然引火上身就不妙了。”
苏威点了点头,叹了一口气说道:“在下何尝不知道这些,只是你看看现如今朝堂中,太子殿下身边都有些什么人,越王杨素,宇文述,姬威,云定兴等等,这些人那一个不是沽名钓誉,利欲熏心,尸位素餐之人,长此以往下去,始终是个祸害。”
高颎点了点头,叹了口气说道:“听说太子殿下准备营造东都,而且地方都选好了,就在洛阳。”
延裕微微一惊,现如今杨广还没有登基为帝,就准备营建东都洛阳,这营造东都,工程何其之大,所费民力,财力又有多少,延裕难以想象。
苏威无奈的说道:“我大隋朝经过陛下这几年修生养息,轻徭薄赋,百姓才逐渐安居乐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如果修建东都的话,恐怕又要使得不少百姓流离失所,民怨沸腾了。”
延裕有些无助的说道:“我们都不过是臣子,陛下与太子想干什么事情,就算我们据理力争,秉着心中道义,为了百姓拼死谏言,倒可以博得一个身后名,可是,丢下家里的妇孺痛苦一生,我们却又何必这样做呢?”
闻听此话,高颎有些激动的说道:“我等作为臣子,自然要一心为民,就算据理力争,哪怕舍掉这身臭皮囊,也要万死不惜。”
闻听这番话,延裕暗暗叹了一口气,自从汉时期“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在这些人身上,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想要改变这些人君王至上,名利双收这样根深蒂固的思想,那是不可能的。
延裕叹了一口气说道:“有些事情就算据理力争,获得了百姓的认可,获得了群臣的认可,那又能怎么样,高大人有没有替自己的家人想过,当你以死获得了无上的功名,或者是流芳百世,可是自己的家人又该承受些怎样的痛苦,大人可清楚?”
苏威比起高炯来说,还能接受延裕这种天下之大不韪的思想,但是对于延裕的想法到底是什么,苏威也搞不清楚。
于是苏威便说道:“贤侄与我们的想法是有所不同的,我等自小接受儒家正统的洗礼,礼仪仁智信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原则,闻听贤侄这种颇为荒诞的思想,多少还是有些接受不了的。”
延裕笑了笑说道:“其实在下并没有什么根深蒂固的荒诞思想,这一生我活着只想照顾好自己身边的人,继而做些为百姓谋福利的事情,有句话说的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做好自己家里的事情,才能为天下人做些事情。”
高炯闻听延裕这句话,有些激动的说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贤侄这句话当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呀。”
延裕抿了一口茶水说道:“两位大人一心为了这大隋朝的百姓,倒是真的让在下钦佩,在下忽然想起一首对联,送给两位大人。”
但见延裕起身来到书桌前,执笔思虑片刻后,笔下游龙,龙笔凤舞的书写了一副对联,苏威站在一边看着这幅笔力劲挺,气势磅礴的字,溢美之情不绝于心,而一旁的高炯则缓缓读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延裕笑了笑说道:“这幅字就送给两位大人了。”
苏威有些不乐意的说道:“贤侄这一幅字,我们如何分呢?”
高炯当即将这幅字剪开之后,给了苏威一半说道:“贤侄的字可是不轻易送人的,你见好就收吧,我们两个一人一半。”
苏威与高炯仔细的品读着,延裕写出来的这首对联,延裕看着两人这般入神的样子,便说道:“这两句对联的意思,就是说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百姓的安居乐业出力。”
苏威忍不住的赞叹道:“在天下人忧愁前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快乐,这种忧国忧民的心情,可以体现出贤侄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延裕有些尴尬的说道:“苏大人抬爱了。”
高炯与苏威离开的时候,天空中洋洋洒洒的飘着一片又一片的雪花,延裕待在房檐下,看着这突然起来的大雪,忍不住地感慨道:“瑞雪兆丰年,看来明年百姓们又有一个好的收成了。”
身边的杨阿五捂着嘴笑道:“夫君现在越来越像一个忧国忧民的大官了。”
延裕转过身拉着阿五的手,轻轻一笑说道:“我不过是有感而发而已。”
这场风雪,一直从仁寿二年落到仁寿三年的正月初五,雪过天晴之后,整个长安城依旧被茫茫的积雪笼罩着,久违的阳光躲了五六天之后,终于重新普照大地了,人们欢欣雀跃的走到大街上,开始了走亲访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