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听了这话不觉眼睛一热,诚然尚铁牛说的是有道理的,只是,孤军镇守阿拉善未免太过凶险,这场旷古未见的大雪暴,绝非人力所能阻止,皇帝的诏令他不能直接违抗,但终究是不能听的,他身为前军主帅必须对整个军队负责。
“我只需五千兵马,坚守至明天秋季,届时若无援军,我自己退回来。尚铁牛蒙受皇恩多年,今日正当以死报效。”
尚铁牛话刚说完,监军使胡春鹿就拍案而起,激动地叫道:“好,尚将军,大忠臣,明知不可而为之,真男儿也。”
小七撇撇嘴,咕哝了一句,胡春鹿没有听清他说什么,李默却听到了一点,于是瞪了他一眼。小七则瞪了眼胡春鹿,这老阉真特么可恶至极,这是要送他兄弟去死啊。
他希望李默能硬起来,挫败胡春鹿的阴谋,却又本能地感到绝望,尚铁牛决心已定,李默又能怎样?
小七算的没错,李默已经改变了主意。
他含泪将尚铁牛扶起来,古之君子,明知不可而为之,是为大丈夫也。
尚铁牛这么做可不仅仅是出于为大局考虑,也是为李默和十万北伐军马考虑,虽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李默有权力撤军,但恶了天子之心,又岂有好果子吃?
要让天子网开一面,就必须得有人做出牺牲。
尚铁牛主力进驻阿拉善山口,偏师去追击突厥王,然后大军规避严寒南撤,里子、面子都有了,是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军前议论的结果,留下尚铁牛率七千精锐进驻阿拉善山口,李默与十万大军仍按原定计划南撤。监军使胡春鹿不是迂腐之辈,尚铁牛自我牺牲,给了皇帝一个台阶下,也给了自己一个台阶下,这个面子还是要给的,草原的冬天实在是太冷了,将士们也实在是太辛苦了。
李默对众将道:“公文往来迁延岁月,我们每耽搁一天就有几百士卒冻死,现在是一刻也不能再耽搁了,全速撤离草原,圣上若有责罚,由我李默一人承担。”
三路大军北伐后,大青山-阴山-贺兰山-河西走廊就变得热闹起来,受寒流的压迫,大批草原游牧民南下避难,与边军发生激烈碰撞。
宁是敬亲眼目睹了草原战争的惨烈,对李默执意撤军多了一层理解。
更何况行前他曾对李默说过前方的事李默可以见机行事,务必妥帖周到,不必事事禀报,这一点他还是能分得清的。
突厥王庭覆灭,可汗逃去无踪,突厥汗国彻底覆灭,这是他宁是敬的奇功,是他宁是敬的功德,凭着这件功德他宁是敬就对得起列祖列宗。
万岁之后他也有脸面见他的兄长于九泉之下了。
从突厥覆灭的喜悦中刚刚清醒过来,宁是敬就想到了一件事,他问关东和:“攻破王庭后,突厥的宫廷密档哪里去了?”
关东和道:“前军奏报,威远军攻破王庭时,突厥人放了一把火,烧了皇史宬,虽经全力扑救,但火势已成无可挽回,所有的密档都毁于一旦。”
宁是敬瞪眼道:“这是真的?”
关东和一时不敢接话,宁家跟突厥的渊源太深,突厥人的手里握着宁家太多的秘密,早在李默北进的时候他就奉旨派人随军去接收这些东西,李默也亲口答应尽力配合的,怎么搞到最后却来了句付之一炬了呢。
真的付之一炬,还是在付之一炬前被转移了,甚或是这根本就是一个弥天大谎。
关东和不在现场,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接收皇史宬的人是关东和亲自选定的,李默只是协助配合,如今事情未能办成自然是他关东和脸上无光,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丝毫不敢掉以轻心,便小心地劝道:“突厥已经完了,所谓死无对证,将来若是有人旧事重提,那就是造谣。再圣明的君王也躲不开流言蜚语啊。”
宁是敬点点头,用力地嗯了一声,心中充满了厌恶。
他随后找来苏晋,嘱咐他立即撒出人手去寻访那批突厥皇史宬里密档的下落,又指示魏贻仔细查访,重点是关注有没有人暗中转移。
在草原上呆了三个月后,李默回到了宁州,去的时候是盛夏,回来时正是冰天雪地。
宁是敬亲自出城迎接,给了李默和北伐将士最高的荣誉,李默却将北伐的荣誉让给了将士们。
听说尚铁牛不畏艰险率七千兵马孤军驻守阿拉善山口,宁是敬大为赞赏,立即下诏封为忠义侯,升期门军将军,将其所部归入禁军期门军名下。
李默向宁是敬请罪,一则未能生擒突厥可汗,二来擅自下令撤军,
宁是敬道:“世上事不如意者常有八九,青山犹在,何惧无柴。”
一时昭告天下,册封李默为武定郡王,加太师。封西路军主帅傅西山为武威郡王,加太师,封东路军主帅邱清明为蓟州公,升期门军大将军,封副帅宁桑镇北公,赐名宁全忠,主持幽州军务。
罢宁州行辕,设宁州大元帅府,以李默为大元帅,关东和为长史,主持西北军务。
北方事了,宁是敬銮驾返回长安。
这一年的冬天奇寒无比,宁州城内积雪近两尺,大雪过后,道路断绝,城中粮价飞涨,贫民饥寒交迫,路有冻死骨。
兴元府长史陈河阳建议李默开仓放粮,平抑粮价,赈济平民。
李默正要同意,却见座中喝茶的孙大牙朝他使眼色,便对陈河阳道:“此事需得同关长史商议。”打发了陈河阳,却问孙大牙:“你这老怪,有什么话为何不当面说,河阳也不是外人。”孙大牙放下茶碗,抹了把嘴说道:“不是猜疑他,而是这件事不那么光明正派,担心有损你的颜面。这放粮的事我劝你三思。自北伐击破草原后,你的声望已经达到巅峰,不顾皇帝诏令,下令三军撤退,可巧就奇寒无比,冰冻三尺,粮路断绝,若非你顶住压力,只怕十万将士都得葬身冰海,三军感激你的德行,奉你为神。你想想皇帝知道这事会怎么想?”
李默苦笑道:“我做军神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皇帝怎么想,我怎么不知道,只是我忍心十万军马随我困死在冰原吗?”
孙大牙道:“你不忍心,有人就忍心啊。东路的宁桑,皇帝一句话,人家就留在了镇东城,粮路断绝,一万大军饿死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就他带着一百人回到了幽州,非但无过,反而有功。不仅破格封了镇北公,还替代邱清明成了幽州主帅。时代不同啦,皇帝喜欢听话的臣子,不喜欢自作主张的臣子,更不喜欢自作主张又声望极高的臣子。宁州的粮库确实很大,里面存储着足够城中百姓吃上几年的粮食,但这粮食是给百姓吃的吗,这是为明年大军扫荡草原准备的军粮。你拿它赈济平民,是什么意思,难道不是为了笼络人心?你一个声望极高的军神,又在笼络民心,你意欲何为”
李默沉吟半晌,无言以对。
“我只需五千兵马,坚守至明天秋季,届时若无援军,我自己退回来。尚铁牛蒙受皇恩多年,今日正当以死报效。”
尚铁牛话刚说完,监军使胡春鹿就拍案而起,激动地叫道:“好,尚将军,大忠臣,明知不可而为之,真男儿也。”
小七撇撇嘴,咕哝了一句,胡春鹿没有听清他说什么,李默却听到了一点,于是瞪了他一眼。小七则瞪了眼胡春鹿,这老阉真特么可恶至极,这是要送他兄弟去死啊。
他希望李默能硬起来,挫败胡春鹿的阴谋,却又本能地感到绝望,尚铁牛决心已定,李默又能怎样?
小七算的没错,李默已经改变了主意。
他含泪将尚铁牛扶起来,古之君子,明知不可而为之,是为大丈夫也。
尚铁牛这么做可不仅仅是出于为大局考虑,也是为李默和十万北伐军马考虑,虽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李默有权力撤军,但恶了天子之心,又岂有好果子吃?
要让天子网开一面,就必须得有人做出牺牲。
尚铁牛主力进驻阿拉善山口,偏师去追击突厥王,然后大军规避严寒南撤,里子、面子都有了,是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军前议论的结果,留下尚铁牛率七千精锐进驻阿拉善山口,李默与十万大军仍按原定计划南撤。监军使胡春鹿不是迂腐之辈,尚铁牛自我牺牲,给了皇帝一个台阶下,也给了自己一个台阶下,这个面子还是要给的,草原的冬天实在是太冷了,将士们也实在是太辛苦了。
李默对众将道:“公文往来迁延岁月,我们每耽搁一天就有几百士卒冻死,现在是一刻也不能再耽搁了,全速撤离草原,圣上若有责罚,由我李默一人承担。”
三路大军北伐后,大青山-阴山-贺兰山-河西走廊就变得热闹起来,受寒流的压迫,大批草原游牧民南下避难,与边军发生激烈碰撞。
宁是敬亲眼目睹了草原战争的惨烈,对李默执意撤军多了一层理解。
更何况行前他曾对李默说过前方的事李默可以见机行事,务必妥帖周到,不必事事禀报,这一点他还是能分得清的。
突厥王庭覆灭,可汗逃去无踪,突厥汗国彻底覆灭,这是他宁是敬的奇功,是他宁是敬的功德,凭着这件功德他宁是敬就对得起列祖列宗。
万岁之后他也有脸面见他的兄长于九泉之下了。
从突厥覆灭的喜悦中刚刚清醒过来,宁是敬就想到了一件事,他问关东和:“攻破王庭后,突厥的宫廷密档哪里去了?”
关东和道:“前军奏报,威远军攻破王庭时,突厥人放了一把火,烧了皇史宬,虽经全力扑救,但火势已成无可挽回,所有的密档都毁于一旦。”
宁是敬瞪眼道:“这是真的?”
关东和一时不敢接话,宁家跟突厥的渊源太深,突厥人的手里握着宁家太多的秘密,早在李默北进的时候他就奉旨派人随军去接收这些东西,李默也亲口答应尽力配合的,怎么搞到最后却来了句付之一炬了呢。
真的付之一炬,还是在付之一炬前被转移了,甚或是这根本就是一个弥天大谎。
关东和不在现场,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接收皇史宬的人是关东和亲自选定的,李默只是协助配合,如今事情未能办成自然是他关东和脸上无光,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丝毫不敢掉以轻心,便小心地劝道:“突厥已经完了,所谓死无对证,将来若是有人旧事重提,那就是造谣。再圣明的君王也躲不开流言蜚语啊。”
宁是敬点点头,用力地嗯了一声,心中充满了厌恶。
他随后找来苏晋,嘱咐他立即撒出人手去寻访那批突厥皇史宬里密档的下落,又指示魏贻仔细查访,重点是关注有没有人暗中转移。
在草原上呆了三个月后,李默回到了宁州,去的时候是盛夏,回来时正是冰天雪地。
宁是敬亲自出城迎接,给了李默和北伐将士最高的荣誉,李默却将北伐的荣誉让给了将士们。
听说尚铁牛不畏艰险率七千兵马孤军驻守阿拉善山口,宁是敬大为赞赏,立即下诏封为忠义侯,升期门军将军,将其所部归入禁军期门军名下。
李默向宁是敬请罪,一则未能生擒突厥可汗,二来擅自下令撤军,
宁是敬道:“世上事不如意者常有八九,青山犹在,何惧无柴。”
一时昭告天下,册封李默为武定郡王,加太师。封西路军主帅傅西山为武威郡王,加太师,封东路军主帅邱清明为蓟州公,升期门军大将军,封副帅宁桑镇北公,赐名宁全忠,主持幽州军务。
罢宁州行辕,设宁州大元帅府,以李默为大元帅,关东和为长史,主持西北军务。
北方事了,宁是敬銮驾返回长安。
这一年的冬天奇寒无比,宁州城内积雪近两尺,大雪过后,道路断绝,城中粮价飞涨,贫民饥寒交迫,路有冻死骨。
兴元府长史陈河阳建议李默开仓放粮,平抑粮价,赈济平民。
李默正要同意,却见座中喝茶的孙大牙朝他使眼色,便对陈河阳道:“此事需得同关长史商议。”打发了陈河阳,却问孙大牙:“你这老怪,有什么话为何不当面说,河阳也不是外人。”孙大牙放下茶碗,抹了把嘴说道:“不是猜疑他,而是这件事不那么光明正派,担心有损你的颜面。这放粮的事我劝你三思。自北伐击破草原后,你的声望已经达到巅峰,不顾皇帝诏令,下令三军撤退,可巧就奇寒无比,冰冻三尺,粮路断绝,若非你顶住压力,只怕十万将士都得葬身冰海,三军感激你的德行,奉你为神。你想想皇帝知道这事会怎么想?”
李默苦笑道:“我做军神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皇帝怎么想,我怎么不知道,只是我忍心十万军马随我困死在冰原吗?”
孙大牙道:“你不忍心,有人就忍心啊。东路的宁桑,皇帝一句话,人家就留在了镇东城,粮路断绝,一万大军饿死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就他带着一百人回到了幽州,非但无过,反而有功。不仅破格封了镇北公,还替代邱清明成了幽州主帅。时代不同啦,皇帝喜欢听话的臣子,不喜欢自作主张的臣子,更不喜欢自作主张又声望极高的臣子。宁州的粮库确实很大,里面存储着足够城中百姓吃上几年的粮食,但这粮食是给百姓吃的吗,这是为明年大军扫荡草原准备的军粮。你拿它赈济平民,是什么意思,难道不是为了笼络人心?你一个声望极高的军神,又在笼络民心,你意欲何为”
李默沉吟半晌,无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