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黄河之源
天亮之后,我们继续出发。
预计最迟傍晚,我们就能抵达黄河源头。
唐娇娇很好奇的问庞大海:“大海哥,黄河的源头是不是特别的气势磅礴?我真想看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到底是怎样一种奇观?”
庞大海说:“那可能你要失望了!”
“为什么?”唐娇娇问。
庞大海正色道:“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气势磅礴,千里奔腾汇入大海。很多人没有亲眼见过黄河源头,都以为黄河源头的水势肯定更加凶猛。其实你们都错了,黄河的源头完全不同于你们的想象,黄河的源头很小,非常小,只有碗口那么大一个泉眼!”
庞大海说到这里,伸出双手比划了一下。
不要说唐娇娇,就连我们也全都呆住了,什么?!在我们的认知中,赋予黄河的形容词都是“奔腾”“怒吼”“咆哮”,足见黄河水势的凶猛。千百年,黄河既哺育了沿岸百姓,也给沿岸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所以,我们就算是抠破脑袋,也绝对无法将一个碗口大小的泉眼,跟黄河联系起来。
我们每天都在吃饭,碗口有多大,我们都很清楚,碗口那么大一个泉眼,冒出的泉水最后竟然可以变成浩瀚奔腾的黄河,这大自然的构造未免也太奇妙了吧!
见我们满脸的不相信,庞大海便一本正经的跟我们讲了起来。
黄河源位于青海腹地,河源有三,一为扎曲,二为卡日曲,三是约古宗列曲。
扎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干涸,而卡日曲是以五个泉眼开始,流域面积也最大,在旱季也不干涸,是黄河的正源。
约古宗列曲,仅有一个泉眼,是一个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的椭园形盆地,内有100多个小水泊,似繁星点点,又似晶莹的粒粒珍珠。
人们根本想象不到,黄河之宗竟不是滔滔洪水,而是一股股涓细的清泉和一片有许多砂砾野草的温林荒滩。
据古籍记载,黄河古称河,又名“浊河”,也叫中国河。
相传,早在尧舜时,黄河就是一条有名的害河,在著名的古籍《尚书?禹贡》中,曾有过夏禹“导河积石”的记载,这是我国历史上关于黄河的最早记载。
我国人民比较明确地认识黄河及源头还是在唐代以后,因为唐代起,中原人民同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特别同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而黄河源头是古代通往西藏高原的交通要道。
唐代贞观年间,大将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曾“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览观河源”。
公元821年,唐使刘元鼎出使吐蕃,还曾专门考察过黄河源。
至此,人们对黄河源头已有相当的认识。
到了元代和清代,中央皇朝曾多次派专使探查黄河源。
公元1280年,元朝专使都实奉命查勘河源,发现河源在朵甘思西部:“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如散涣,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溺,不胜人迹,弗可逼视,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遂认定星宿海为黄河源头。
清代,黄河中下游洪水多次泛滥,灾害频繁,清朝曾先后派专使拉锡和阿弥达到黄河源头,告祭河神。
拉锡从星宿海往上走了两天,发现星宿海之上有三山,三山之泉流出三支河,三河东流入扎陵湖,对黄河源头的认识又进了一步。
清乾隆四十七年,阿弥达奉命前往河源,告祭河神。
阿弥达西逾星宿海300里,对三条河进行了实地勘查,认定位于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为黄河上源,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查明黄河的真正源头。
新华夏成立后,为了彻底治理黄河,改造黄河,造福人民,国家花了很大的力量,对黄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勘查。
1978年,国家再次组织有关单位进行更为详实的调查时,再一次肯定卡日曲为黄河的正源,并且对黄河源头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下的卡日曲河谷和约古宗列盆地,分南北二源,两地海拔约在4600米至4800多米之间。
卡日曲,本是藏语,意为红铜色的河。
它位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下,海拔为4830米,它的源头是5条从山坡切沟流出的小泉,最初的河道只不过是一条宽约1米、深不及1米的潺潺溪流。
这条溪流从平坦而又狭长的卡日曲河谷,由西南向东北而流,沿途接纳大大小小的众多支流,逐步汇成一条宽约10米多、深1米多的小河。
卡日曲河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两岸有无数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海子”,河水穿过100多公里的峡谷,在巴颜禾欠山与约古宗列会合,注入玛曲河。
约古宗列,本是藏语,意为“炒青稞的锅”,这是当地藏民根据这里的地形而起的一个形象的名字。
约古宗列是一个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的椭圆形盆地,周围山岭环绕,盆地内有100多个小水泊,远看象是无数晶莹闪亮的珍珠嵌在盆地。水泊四周,是绿草如茵的天然牧场。
在盆地的西南面,距雅拉达泽山约3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面积为3-4平方米的小泉,清澈的泉水不停地喷涌翻滚,汩汩有声。
喷涌而出的泉水汇合了盆地内浸渗出来的无数涓涓细流,逐渐形成了一条宽约10米,深约半米的潺潺溪流。
约古宗列在星宿海之上与卡日曲会合后,形成黄河源头最初的河道-玛曲。
玛曲,当地藏民称为孔雀河。
这一段河道,河宽水浅,流速缓慢,因而形成大片沼泽草滩和众多的水泊。
登高远眺,只见数不清的水泊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犹如孔雀开屏一般,所以得此美称。
玛曲向东流过16公里长的河谷进入著名的星宿海。
星宿海,历史上曾被用来表示整个黄河源头地区,实际上可以说是黄河出山东行后第一个“加油站”。
这个“海”是一个盆形湿地,说是“海”并非到处有水,而是在盆地中相对更低洼的地方聚集有水,拥有众多的大大小小水坑和水塘,多到用满天星斗来比拟也不显得过分,所以才有“星宿海”的美誉。
天亮之后,我们继续出发。
预计最迟傍晚,我们就能抵达黄河源头。
唐娇娇很好奇的问庞大海:“大海哥,黄河的源头是不是特别的气势磅礴?我真想看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到底是怎样一种奇观?”
庞大海说:“那可能你要失望了!”
“为什么?”唐娇娇问。
庞大海正色道:“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气势磅礴,千里奔腾汇入大海。很多人没有亲眼见过黄河源头,都以为黄河源头的水势肯定更加凶猛。其实你们都错了,黄河的源头完全不同于你们的想象,黄河的源头很小,非常小,只有碗口那么大一个泉眼!”
庞大海说到这里,伸出双手比划了一下。
不要说唐娇娇,就连我们也全都呆住了,什么?!在我们的认知中,赋予黄河的形容词都是“奔腾”“怒吼”“咆哮”,足见黄河水势的凶猛。千百年,黄河既哺育了沿岸百姓,也给沿岸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所以,我们就算是抠破脑袋,也绝对无法将一个碗口大小的泉眼,跟黄河联系起来。
我们每天都在吃饭,碗口有多大,我们都很清楚,碗口那么大一个泉眼,冒出的泉水最后竟然可以变成浩瀚奔腾的黄河,这大自然的构造未免也太奇妙了吧!
见我们满脸的不相信,庞大海便一本正经的跟我们讲了起来。
黄河源位于青海腹地,河源有三,一为扎曲,二为卡日曲,三是约古宗列曲。
扎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干涸,而卡日曲是以五个泉眼开始,流域面积也最大,在旱季也不干涸,是黄河的正源。
约古宗列曲,仅有一个泉眼,是一个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的椭园形盆地,内有100多个小水泊,似繁星点点,又似晶莹的粒粒珍珠。
人们根本想象不到,黄河之宗竟不是滔滔洪水,而是一股股涓细的清泉和一片有许多砂砾野草的温林荒滩。
据古籍记载,黄河古称河,又名“浊河”,也叫中国河。
相传,早在尧舜时,黄河就是一条有名的害河,在著名的古籍《尚书?禹贡》中,曾有过夏禹“导河积石”的记载,这是我国历史上关于黄河的最早记载。
我国人民比较明确地认识黄河及源头还是在唐代以后,因为唐代起,中原人民同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特别同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而黄河源头是古代通往西藏高原的交通要道。
唐代贞观年间,大将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曾“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览观河源”。
公元821年,唐使刘元鼎出使吐蕃,还曾专门考察过黄河源。
至此,人们对黄河源头已有相当的认识。
到了元代和清代,中央皇朝曾多次派专使探查黄河源。
公元1280年,元朝专使都实奉命查勘河源,发现河源在朵甘思西部:“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如散涣,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溺,不胜人迹,弗可逼视,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遂认定星宿海为黄河源头。
清代,黄河中下游洪水多次泛滥,灾害频繁,清朝曾先后派专使拉锡和阿弥达到黄河源头,告祭河神。
拉锡从星宿海往上走了两天,发现星宿海之上有三山,三山之泉流出三支河,三河东流入扎陵湖,对黄河源头的认识又进了一步。
清乾隆四十七年,阿弥达奉命前往河源,告祭河神。
阿弥达西逾星宿海300里,对三条河进行了实地勘查,认定位于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为黄河上源,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查明黄河的真正源头。
新华夏成立后,为了彻底治理黄河,改造黄河,造福人民,国家花了很大的力量,对黄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勘查。
1978年,国家再次组织有关单位进行更为详实的调查时,再一次肯定卡日曲为黄河的正源,并且对黄河源头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下的卡日曲河谷和约古宗列盆地,分南北二源,两地海拔约在4600米至4800多米之间。
卡日曲,本是藏语,意为红铜色的河。
它位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下,海拔为4830米,它的源头是5条从山坡切沟流出的小泉,最初的河道只不过是一条宽约1米、深不及1米的潺潺溪流。
这条溪流从平坦而又狭长的卡日曲河谷,由西南向东北而流,沿途接纳大大小小的众多支流,逐步汇成一条宽约10米多、深1米多的小河。
卡日曲河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两岸有无数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海子”,河水穿过100多公里的峡谷,在巴颜禾欠山与约古宗列会合,注入玛曲河。
约古宗列,本是藏语,意为“炒青稞的锅”,这是当地藏民根据这里的地形而起的一个形象的名字。
约古宗列是一个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的椭圆形盆地,周围山岭环绕,盆地内有100多个小水泊,远看象是无数晶莹闪亮的珍珠嵌在盆地。水泊四周,是绿草如茵的天然牧场。
在盆地的西南面,距雅拉达泽山约3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面积为3-4平方米的小泉,清澈的泉水不停地喷涌翻滚,汩汩有声。
喷涌而出的泉水汇合了盆地内浸渗出来的无数涓涓细流,逐渐形成了一条宽约10米,深约半米的潺潺溪流。
约古宗列在星宿海之上与卡日曲会合后,形成黄河源头最初的河道-玛曲。
玛曲,当地藏民称为孔雀河。
这一段河道,河宽水浅,流速缓慢,因而形成大片沼泽草滩和众多的水泊。
登高远眺,只见数不清的水泊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犹如孔雀开屏一般,所以得此美称。
玛曲向东流过16公里长的河谷进入著名的星宿海。
星宿海,历史上曾被用来表示整个黄河源头地区,实际上可以说是黄河出山东行后第一个“加油站”。
这个“海”是一个盆形湿地,说是“海”并非到处有水,而是在盆地中相对更低洼的地方聚集有水,拥有众多的大大小小水坑和水塘,多到用满天星斗来比拟也不显得过分,所以才有“星宿海”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