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秦汉政治制度
第一节 政体
古者一国之主称君,为一方所归往者称王;战国之世,七雄并称王,加于王者则称帝;已见《先秦史》第十四章第一节。故赵高弑二世,欲使秦去帝号复称王;诸侯之相王,亦尊楚怀王为义帝也。义帝仅据虚名,实权皆在霸王,盖放东周之世,政由五伯之例,亦已见本篇第三章第二、第三两节。至汉高帝灭项羽,诸侯将相复尊为帝,而号称皇帝者,乃复有号令天下之实权焉。
皇帝二字,汉时意尚有别。高帝六年(前201),尊其父为大上皇。蔡邕曰:“不言帝,非天子也。”《史记·高祖本纪集解》引。颜师古《注》曰:“不预治国,故不言帝。”案《三国志·王肃传》:山阳公薨,肃上疏曰:“汉总帝皇之号,称为皇帝,有别称帝,无别称皇,则皇是其差轻者。故当高祖之时,土无二王,其父见在,而使称皇,明非二王之嫌。今以赠终,可使称皇,以配其谥。”汉人视皇与帝之别,其意可见。哀帝追尊其父但曰恭皇以此。又案秦始皇已追尊其父为大上皇,则汉祖所为,亦有所本,非创制也。
国非人君所私有,其义汉代尚明。诸侯将相之欲尊高帝也,高帝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孝文帝元年(前179),有司请立大子。上曰:“朕既不德,上帝神明未歆享,天下人民未有嗛志。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禅天下焉,而曰豫建大子,是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又曰:“楚王季父也,春秋高,阅天下之义理多矣,明于国家之大体;吴王于朕兄也,惠仁以好德;淮南王弟也,秉德以陪朕;岂为不豫哉?诸侯王、宗室、昆弟、有功,多贤及有德义者,若举有德以陪朕之不能终,社稷之灵,天下之福也。今不选举焉,而曰必子,人其以朕为忘贤有德者而专于子,非所以忧天下也。”虽曰空言,大义固皎然矣。革易之义,儒者尤昌言之,无所讳忌。眭弘劝汉帝谁差天下,求索贤人,襢以帝位。弘从嬴公学《春秋》,嬴公董仲舒弟子也。见《儒林传》。故弘称仲舒为先师,见本传。盖宽饶引《韩氏易传》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若四时之运,功成者退,不得其人,则不居其位”。《汉书·五行志》引京房《易传》曰:“复,崩,来无咎。自上下者为崩。厥应泰山之石颠而下。圣人受命人君虏。”又曰:“石立如人,庶士为天下雄。立于山同姓,平地异姓。立于水圣人,于泽小人。”与眭弘之言,若合符节。谷永灾异之对曰:“天生烝民,不能相治,为立王者以统理之。方制天下,非为天子;列土封疆,非为诸侯,皆以为民也。垂三统,列三正;去无道,开有德;不私一姓,明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永劝成帝益纳宜子妇人,毋避尝字。曰:“推法言之,陛下得继嗣于微贱之间,乃反为福。后宫女史、使令,有直意者,广求于微贱之间,以遇天所开右。”刘向谏起昌陵,亦言王者必通三统。其著《说苑》,又设为秦始皇既并六国,召群臣议禅继是非。《至公篇》。文帝答有司请立大子,以楚、吴、淮南王为言。成帝无子,引大臣议所立,翟方进等皆主立弟子,孔光独援殷及王之例,欲立中山王。然则汉景帝与梁孝王昆弟燕饮,酒酣,从容言曰“千秋之后传梁王”,而窦婴引卮酒进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擅传梁王?”乃特以折窦大后耳。谓有天下者必家,家必传子,固非汉世儒者意也。然此义也,惟学者知之,流俗则视天下为一人一家所私有;而其所以能有天下,则又出于苍苍者不可知之意耳。图谶妖妄,自兹而作,而民主之古义稍湮矣。李云以帝欲不谛之语诛,自汉人观之,实为妄杀,而魏明帝问王肃,乃谓其何得不死,知魏、晋之世,君臣之义,稍与汉世不同矣。
汉世每逢灾异,辄策免三公,人徒訾为迷信,而不知其为民主古义之告朔饩羊也。夫余俗水旱不调,辄归咎于王,或言当易,或言当杀,《三国志》本传。夫余俗最类有殷,明此亦中国古法。尸其事者职其咎,义固当然。然其后为一国之主者,地位稍尊,又其所系者重,不可加诛,则移其责于左右。古小国见诛于大国,辄杀其大臣以说;周公请代成王曰“王少未有识,奸神命者乃旦也”;此灾异策免三公之原,所策免者三公,其咎实在人君也。世事日新,人之见解亦日变,此等旧法,自不能维持矣。
秦汉政治制度
第一节 政体
古者一国之主称君,为一方所归往者称王;战国之世,七雄并称王,加于王者则称帝;已见《先秦史》第十四章第一节。故赵高弑二世,欲使秦去帝号复称王;诸侯之相王,亦尊楚怀王为义帝也。义帝仅据虚名,实权皆在霸王,盖放东周之世,政由五伯之例,亦已见本篇第三章第二、第三两节。至汉高帝灭项羽,诸侯将相复尊为帝,而号称皇帝者,乃复有号令天下之实权焉。
皇帝二字,汉时意尚有别。高帝六年(前201),尊其父为大上皇。蔡邕曰:“不言帝,非天子也。”《史记·高祖本纪集解》引。颜师古《注》曰:“不预治国,故不言帝。”案《三国志·王肃传》:山阳公薨,肃上疏曰:“汉总帝皇之号,称为皇帝,有别称帝,无别称皇,则皇是其差轻者。故当高祖之时,土无二王,其父见在,而使称皇,明非二王之嫌。今以赠终,可使称皇,以配其谥。”汉人视皇与帝之别,其意可见。哀帝追尊其父但曰恭皇以此。又案秦始皇已追尊其父为大上皇,则汉祖所为,亦有所本,非创制也。
国非人君所私有,其义汉代尚明。诸侯将相之欲尊高帝也,高帝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孝文帝元年(前179),有司请立大子。上曰:“朕既不德,上帝神明未歆享,天下人民未有嗛志。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禅天下焉,而曰豫建大子,是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又曰:“楚王季父也,春秋高,阅天下之义理多矣,明于国家之大体;吴王于朕兄也,惠仁以好德;淮南王弟也,秉德以陪朕;岂为不豫哉?诸侯王、宗室、昆弟、有功,多贤及有德义者,若举有德以陪朕之不能终,社稷之灵,天下之福也。今不选举焉,而曰必子,人其以朕为忘贤有德者而专于子,非所以忧天下也。”虽曰空言,大义固皎然矣。革易之义,儒者尤昌言之,无所讳忌。眭弘劝汉帝谁差天下,求索贤人,襢以帝位。弘从嬴公学《春秋》,嬴公董仲舒弟子也。见《儒林传》。故弘称仲舒为先师,见本传。盖宽饶引《韩氏易传》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若四时之运,功成者退,不得其人,则不居其位”。《汉书·五行志》引京房《易传》曰:“复,崩,来无咎。自上下者为崩。厥应泰山之石颠而下。圣人受命人君虏。”又曰:“石立如人,庶士为天下雄。立于山同姓,平地异姓。立于水圣人,于泽小人。”与眭弘之言,若合符节。谷永灾异之对曰:“天生烝民,不能相治,为立王者以统理之。方制天下,非为天子;列土封疆,非为诸侯,皆以为民也。垂三统,列三正;去无道,开有德;不私一姓,明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永劝成帝益纳宜子妇人,毋避尝字。曰:“推法言之,陛下得继嗣于微贱之间,乃反为福。后宫女史、使令,有直意者,广求于微贱之间,以遇天所开右。”刘向谏起昌陵,亦言王者必通三统。其著《说苑》,又设为秦始皇既并六国,召群臣议禅继是非。《至公篇》。文帝答有司请立大子,以楚、吴、淮南王为言。成帝无子,引大臣议所立,翟方进等皆主立弟子,孔光独援殷及王之例,欲立中山王。然则汉景帝与梁孝王昆弟燕饮,酒酣,从容言曰“千秋之后传梁王”,而窦婴引卮酒进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擅传梁王?”乃特以折窦大后耳。谓有天下者必家,家必传子,固非汉世儒者意也。然此义也,惟学者知之,流俗则视天下为一人一家所私有;而其所以能有天下,则又出于苍苍者不可知之意耳。图谶妖妄,自兹而作,而民主之古义稍湮矣。李云以帝欲不谛之语诛,自汉人观之,实为妄杀,而魏明帝问王肃,乃谓其何得不死,知魏、晋之世,君臣之义,稍与汉世不同矣。
汉世每逢灾异,辄策免三公,人徒訾为迷信,而不知其为民主古义之告朔饩羊也。夫余俗水旱不调,辄归咎于王,或言当易,或言当杀,《三国志》本传。夫余俗最类有殷,明此亦中国古法。尸其事者职其咎,义固当然。然其后为一国之主者,地位稍尊,又其所系者重,不可加诛,则移其责于左右。古小国见诛于大国,辄杀其大臣以说;周公请代成王曰“王少未有识,奸神命者乃旦也”;此灾异策免三公之原,所策免者三公,其咎实在人君也。世事日新,人之见解亦日变,此等旧法,自不能维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