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不是你该来的,等他们走到一半就回去。别任性,别让我放不下心。”
王涛再一次要求红衣返回洞室,并且还时不时地看向远方靠过来的军阵。那边的地面上是黑压压的一群整齐队伍,而在空中则是再次被惊吓起飞的无数飞虫,看上去很是给人一种强敌将至的样子。
他也曾试图估算出对方的人数,不过在以前也实在是缺乏这么做的经验,所以人数但凡上千之后就难以估的准了。只能大致认为还不至于破万的地步,因为之前还真看过万人演唱会都是怎样的规模。
摇头之后还是摇头,红衣的小脸已经被吓到煞白了,不过她还就是不肯撤回后方。
待在暗河住宿处的米图卡对这一幕也不由得摇摇头,真有种看了狗血言情剧的感觉。先前在一线督工的经历让她获得了休息资格,所以现在就可以待在后方借助摄像头看热闹。
其小组的成员们也跟很多战友一样在调试机器,他们生怕这些土著们太不给力以至于战败当场,那就得害着自己去面对卡伦普的黑手了。不想坐以待毙的格鲁古人都心照不宣地动员了起来,并且试图尽力发挥主武器之外的各种性能。
层级控制系统的存在是为了保证基层的忠诚,但同时也使得侵入系统的强势一方可以关闭强力耗能的授权。其中包括但不限于驱动装置和武器系统,从维护组讨来的规避技巧也只能做到有限的程度。
不是他们并不想彻底掐断命令链条的束缚,而是这套系统根本就是被写进了武器的硬件之中。如果非要肆意的射击就不得不脱离预先判定的精准,那感觉就像是用头上的呆毛抓虫子一样没多少前途,能蒙中目标就相当于中大奖了。
记得在初次相遇的时候就被那家伙为所欲为,无论以当时的火力还是机动性都没得比。但不甘坐以待毙的人们还是想要挣扎一番,忍耐的承受力总是有个极限的,老是大力逼压的话就恐怕会有绷断的一刻。
有的是夺了土著的牲口就驰向荒原,唯一携带的就是有限的食物和防身武器。像是有可能定位自己所在的许多电子设备都关闭了,就是几乎成为自己生活一部分的智脑也同样处理。
这样选择的人们唯一没有忘记的就是结伴而行,至少在面临恶劣环境和陌生星球时还是得依靠彼此。不然在脱离原有机甲或载具后也只是一些肉体凡胎,整体的抗击打能力都会跟着下降几个层次。
其实这之间的逻辑实在让很多人想不通,明明自己是被强迫滞留在此的,为何又非得去参与一场不相干的战斗呢?信息来源多样的格鲁古人就会出现很多逃亡者,而言论权威被教团掌控的河青人则要老实的多,哪怕心怀畏惧也依旧在等待作战。
像是草原人和卡托恩人则根本就是被掳掠而来的,他们在作战的方面根本就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是在选择获得自由的同时再获得优良武器,不然那些渴望的东西就一丁点也别想得到。
为此就需要冒着未知的风险冲向异界之中,并且鼓起勇气同身躯高大的异族做战斗。
不过他们的队列要跟在河青人的武装之后,等在行进时就不免会吃进微微扬起来的尘土。居于城邑之中的人们固然将此地当作半个主场,但也只有经历过多次队列训练的人群才能更快通场。
纯粹是为了效率才如此安排的,同样数量的纪律队伍就是比乌合之众更能保持秩序,所以在整体速度上也要更快得多。但无论是整齐还是散乱的脚步声都会渐次降低,直到相关人群彻底进入异界后才完全消失。
“勿忧,我去去就回。”
“勿念,全家都在那边等你。”
该述说的话语和该交代的事情已经在前几日完成,几乎认命的男女们都已经没什么可多说的了。他们只能在接战前的关头互相投以关切的目光,只希望在结束之后还能再次相逢。
但是许多人依旧在心中有着疑问: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战呢?有意思吗?
河青人构成了这支军队的步兵序列,沉重结实的甲胄能提供尽可能多的保护,寻常攻击应该是奈何不得他们的。只是惯常使用的弯折戈头通通都换成了别的东西,所以在刚上手的时候还不是特别适应。
其中的武器便是一臂长的短剑,并且依旧需要固定在长长的木杆上。这东西既可以发挥短剑的刺击和劈砍功能,也可以将攻击的范围延伸到臂力所及之外。而且前端的金属部分够长的话就可以避免木杆被斩断,这在两军相交时无疑就能避免拿着秃头木棍的尴尬。
这种武器在中国的古代则可以被叫做铍,而且还曾一度成为非常流行的武器,但后来则因为盔甲的逐渐厚重而遭到了淘汰。就是在此战之中也只是做为辅助之用,而且应用的范围也受到了限制。
至于普遍配备的武器则是足有两人身高的长枪,那枪尖还被特意加工成了棱锥的模样,一看就是专为破甲而设计的。毕竟在先前的侦查工作中就已注意到对方的披甲率不低,而且看外形还是不知道有多厚的金属甲,那么就当然得制作出相对应的克制武器了。
此外还有大斧、重锤和长柄连枷,但凡能与破甲沾边的武器都制造出了一些。但格鲁古人只是将这些东西的信息记录下来,却根本没有记录过相关的使用技巧,这可能就是他们从未真正关心过这些事情吧。
也就是河青人再三强调的标枪完全管够,几乎足以达到每个人都将胳膊甩脱臼的地步。毕竟这是在过往的训练中已被他们熟悉的武器,而且在威力上也很是获得了大家的认可,若缺了此物就会让许多人心中空落落的。
至于数量上则完全不需要担心,因为以格鲁古人的生产效率完全可以满足需求,几乎是按着人手一件的数量配备了下去。以至于这些物资的搬运也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几乎同布设简易棱堡和铁丝网的速度差不多。
王涛再一次要求红衣返回洞室,并且还时不时地看向远方靠过来的军阵。那边的地面上是黑压压的一群整齐队伍,而在空中则是再次被惊吓起飞的无数飞虫,看上去很是给人一种强敌将至的样子。
他也曾试图估算出对方的人数,不过在以前也实在是缺乏这么做的经验,所以人数但凡上千之后就难以估的准了。只能大致认为还不至于破万的地步,因为之前还真看过万人演唱会都是怎样的规模。
摇头之后还是摇头,红衣的小脸已经被吓到煞白了,不过她还就是不肯撤回后方。
待在暗河住宿处的米图卡对这一幕也不由得摇摇头,真有种看了狗血言情剧的感觉。先前在一线督工的经历让她获得了休息资格,所以现在就可以待在后方借助摄像头看热闹。
其小组的成员们也跟很多战友一样在调试机器,他们生怕这些土著们太不给力以至于战败当场,那就得害着自己去面对卡伦普的黑手了。不想坐以待毙的格鲁古人都心照不宣地动员了起来,并且试图尽力发挥主武器之外的各种性能。
层级控制系统的存在是为了保证基层的忠诚,但同时也使得侵入系统的强势一方可以关闭强力耗能的授权。其中包括但不限于驱动装置和武器系统,从维护组讨来的规避技巧也只能做到有限的程度。
不是他们并不想彻底掐断命令链条的束缚,而是这套系统根本就是被写进了武器的硬件之中。如果非要肆意的射击就不得不脱离预先判定的精准,那感觉就像是用头上的呆毛抓虫子一样没多少前途,能蒙中目标就相当于中大奖了。
记得在初次相遇的时候就被那家伙为所欲为,无论以当时的火力还是机动性都没得比。但不甘坐以待毙的人们还是想要挣扎一番,忍耐的承受力总是有个极限的,老是大力逼压的话就恐怕会有绷断的一刻。
有的是夺了土著的牲口就驰向荒原,唯一携带的就是有限的食物和防身武器。像是有可能定位自己所在的许多电子设备都关闭了,就是几乎成为自己生活一部分的智脑也同样处理。
这样选择的人们唯一没有忘记的就是结伴而行,至少在面临恶劣环境和陌生星球时还是得依靠彼此。不然在脱离原有机甲或载具后也只是一些肉体凡胎,整体的抗击打能力都会跟着下降几个层次。
其实这之间的逻辑实在让很多人想不通,明明自己是被强迫滞留在此的,为何又非得去参与一场不相干的战斗呢?信息来源多样的格鲁古人就会出现很多逃亡者,而言论权威被教团掌控的河青人则要老实的多,哪怕心怀畏惧也依旧在等待作战。
像是草原人和卡托恩人则根本就是被掳掠而来的,他们在作战的方面根本就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是在选择获得自由的同时再获得优良武器,不然那些渴望的东西就一丁点也别想得到。
为此就需要冒着未知的风险冲向异界之中,并且鼓起勇气同身躯高大的异族做战斗。
不过他们的队列要跟在河青人的武装之后,等在行进时就不免会吃进微微扬起来的尘土。居于城邑之中的人们固然将此地当作半个主场,但也只有经历过多次队列训练的人群才能更快通场。
纯粹是为了效率才如此安排的,同样数量的纪律队伍就是比乌合之众更能保持秩序,所以在整体速度上也要更快得多。但无论是整齐还是散乱的脚步声都会渐次降低,直到相关人群彻底进入异界后才完全消失。
“勿忧,我去去就回。”
“勿念,全家都在那边等你。”
该述说的话语和该交代的事情已经在前几日完成,几乎认命的男女们都已经没什么可多说的了。他们只能在接战前的关头互相投以关切的目光,只希望在结束之后还能再次相逢。
但是许多人依旧在心中有着疑问: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战呢?有意思吗?
河青人构成了这支军队的步兵序列,沉重结实的甲胄能提供尽可能多的保护,寻常攻击应该是奈何不得他们的。只是惯常使用的弯折戈头通通都换成了别的东西,所以在刚上手的时候还不是特别适应。
其中的武器便是一臂长的短剑,并且依旧需要固定在长长的木杆上。这东西既可以发挥短剑的刺击和劈砍功能,也可以将攻击的范围延伸到臂力所及之外。而且前端的金属部分够长的话就可以避免木杆被斩断,这在两军相交时无疑就能避免拿着秃头木棍的尴尬。
这种武器在中国的古代则可以被叫做铍,而且还曾一度成为非常流行的武器,但后来则因为盔甲的逐渐厚重而遭到了淘汰。就是在此战之中也只是做为辅助之用,而且应用的范围也受到了限制。
至于普遍配备的武器则是足有两人身高的长枪,那枪尖还被特意加工成了棱锥的模样,一看就是专为破甲而设计的。毕竟在先前的侦查工作中就已注意到对方的披甲率不低,而且看外形还是不知道有多厚的金属甲,那么就当然得制作出相对应的克制武器了。
此外还有大斧、重锤和长柄连枷,但凡能与破甲沾边的武器都制造出了一些。但格鲁古人只是将这些东西的信息记录下来,却根本没有记录过相关的使用技巧,这可能就是他们从未真正关心过这些事情吧。
也就是河青人再三强调的标枪完全管够,几乎足以达到每个人都将胳膊甩脱臼的地步。毕竟这是在过往的训练中已被他们熟悉的武器,而且在威力上也很是获得了大家的认可,若缺了此物就会让许多人心中空落落的。
至于数量上则完全不需要担心,因为以格鲁古人的生产效率完全可以满足需求,几乎是按着人手一件的数量配备了下去。以至于这些物资的搬运也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几乎同布设简易棱堡和铁丝网的速度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