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讲的是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里记载的扫晴娘这一习俗,扫晴娘是中国民间祈祷雨止天晴时挂在屋檐下的剪纸妇人像。妇人手携一苕帚,常以红纸或绿纸剪成,陕西汉中一带叫“扫天婆”。挂扫晴娘像是流行于北京、陕西、河南、河北、甘肃、江苏等地的传统民俗。”
后面一女生:“许教授讲课的时候好帅啊!”
许教授接着讲课,“扫晴娘的习俗元代初年已有,李俊民所作《扫晴娘》一诗写道:“卷袖搴裳手持帚,挂向阴空便摇手。”明清两代,扫晴习俗在中国民间盛行,这是一种中国民间止雨巫术活动,如同贴龙王像祈雨一样,为的是止断阴雨,以利晒粮、出行。”
接着许教授给我们说了一下民间传说。
扫晴娘的传说是一个很哀伤的故事:话说昔日有个手艺灵巧的美少女,她所制作的剪纸艺术品细致精巧,连王公贵族都争相购买。
然而一日忽然雷声大作,连绵大雨酿成严重水灾,无论人们如何焚香祈祷都徒劳无功,这时候,人们觉得只要献祭一个少女给雨神就可以止雨了,如同给河伯、山神娶媳妇一样,于是大家就牺牲了这位美少女。
有人说因为少女升天后,用扫把将雨云扫走了,所以才能重见晴天,纷纷制作‘扫晴娘’挂于屋檐上来纪念她的牺牲。
许教授眼底冰冷,嘴角扯出一抹勉强的笑容,道:“没有人在意那位少女想不想死,大家根本是集体犯罪后硬扯一个自我安慰的故事来削减罪恶感啊。迷信是很可怕的事,一大群人一起迷信?灾难一场。好一句牺牲,她不是牺牲,她是被所有人杀掉的。”
许教授有点愤慨,大概是不满意古代的这种陋习。
古代用活人祭司天神的例子很多,故事中的少女不是唯一一个,西游记里有很多被献祭给妖怪的童男童女和女人。古代中国属于农业社会,干旱对人类来说是致命的。
所以经常会有祭天求雨的活动,在愚昧的地方,人民通常会用活人来祭祀,残忍手段令人唏嘘。还有祭桥,古代新桥落成,为了寄托新桥永固,往往会用活人祭桥。一般是买来小孩来祭祀。
祭山神有时候也用活人献祭,不仅如此,有时候有人会用活人祭窑,古代人封建迷信,相信通过活人祭祀后,窑里就能烧出上等的瓷器。
据说宋徽宗曾经做梦梦见雨过天晴,远处的天青色,醒来后就命人锻造天青色的瓷器。很多人为了迎合皇上,拼命烧天青色瓷器。就有人用一对母女祭窑,烧出一个天青色笔筒。
此外,正史和民间传说中还有祭井,祭山,祭神众多种类活人祭祀。
后面几个小女生。
“嘤嘤嘤!许教授正经起来的样子好好看~”
“许教授一直都是正经的样子啊?”
拜托,菇凉们!我们在讲很严肃的问题耶,古代的活人祭司耶,你们能不能不要在这么时候犯花痴啊!
许教授接着讲:“在诸多祈晴的风俗中,扫晴娘是最为简单易行的。其具体做法有两种:一种用纸剪成一手拿笤帚的妇人,将其悬挂于檐下或粘贴在墙上;还有一种是扎一女子人偶,也得拿着笤帚,将其悬挂于檐下或树上。苏人采取剪纸的方法,北方有的地方则用人偶,不管哪一种,一旦祈晴目的达到,都得将其烧掉。”
“在江南,扫晴娘的风俗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汪曾祺先生在《我的家》里说:“想到正堂屋,总会想到下雨,有时候连下几天,真是烦人。雨老不停,我的一个堂姐就会剪一个纸人粘在墙上,这纸人一手拿着簸箕,一手拿笤帚,风一吹,就摇动起来,叫‘扫晴娘’。也真奇怪,扫晴娘扫了一天,第二天多少会放晴。”祈晴止雨,以扫晴娘最为流行,此外民间又有如烧斗笠、剪蓑衣等风俗,还有点石斋人记录的晚清民风百俗“击鼓祈晴”、“止雨法”等。”
后面一小女生:“虽然教授说的很枯燥乏味,但是看教授的脸也是值得的……”
我去!
上个课就上课呗!你说个毛线的话,菇凉你很打扰我听课好不好!
能不能把你的音量调小一点啊!再说了,教授说的哪里枯燥乏味了?引据论典,随手拈来,知识面广,考究意味浓,一堂轻松的民俗课几乎要变成语文课了好不好!
教授的脸有什么好看的,想看帅哥你去打开电视,一排的帅哥!
许教授道:““止雨新法”说的是江浙两省,以放炮来祈晴,果然天即放晴。“惟据古老传言,道光二十九年,吴大节公抚浙时,亦以久雨兼旬,在吴山顶上燃放大炮,其时杭人传为笑谈,不料后果晴朗。”放炮破坏云层的平衡机制,的确能达到减雨或止雨的目的,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许教授接着道:“另外,弗雷泽在《金枝》中写道:“1888年4月,广东的清朝官吏们祈求龙王爷停止没完没了的瓢泼大雨,当它竟然对他们的祷告充耳不闻时,他们便将它的塑像锁押起来整整五天。这取得了有益的效果,雨停了,于是龙王爷也恢复了自由。”这种威胁龙王爷的做法,与放炮和击鼓等形式基本相同,都是虚幻的祈晴方式。”
嗯嗯,果然,龙王像是最倒霉的啊!
如遇久旱不雨,人想要下雨,就把龙王像从龙王庙搬出去,在烈日下暴晒,直到天降大雨为止。
雨多了,人不爽,还要把龙王像锁起来……
龙王像似乎挺无辜的,它就是一块石头好不好啊?!
不仅龙王像挺惨的,扫晴娘似乎也很惨。
苏地至今都流传着歌谣,“扫晴娘,要扫天,扫它七九六十三;扫去雨淋淋,扫去阴惨惨;扫出满天星,扫出大晴天。扫天娘,扫天娘,三天扫晴了,给你穿花衣裳;三天扫不晴,针扎你的光脊梁。”
后面一女生:“许教授讲课的时候好帅啊!”
许教授接着讲课,“扫晴娘的习俗元代初年已有,李俊民所作《扫晴娘》一诗写道:“卷袖搴裳手持帚,挂向阴空便摇手。”明清两代,扫晴习俗在中国民间盛行,这是一种中国民间止雨巫术活动,如同贴龙王像祈雨一样,为的是止断阴雨,以利晒粮、出行。”
接着许教授给我们说了一下民间传说。
扫晴娘的传说是一个很哀伤的故事:话说昔日有个手艺灵巧的美少女,她所制作的剪纸艺术品细致精巧,连王公贵族都争相购买。
然而一日忽然雷声大作,连绵大雨酿成严重水灾,无论人们如何焚香祈祷都徒劳无功,这时候,人们觉得只要献祭一个少女给雨神就可以止雨了,如同给河伯、山神娶媳妇一样,于是大家就牺牲了这位美少女。
有人说因为少女升天后,用扫把将雨云扫走了,所以才能重见晴天,纷纷制作‘扫晴娘’挂于屋檐上来纪念她的牺牲。
许教授眼底冰冷,嘴角扯出一抹勉强的笑容,道:“没有人在意那位少女想不想死,大家根本是集体犯罪后硬扯一个自我安慰的故事来削减罪恶感啊。迷信是很可怕的事,一大群人一起迷信?灾难一场。好一句牺牲,她不是牺牲,她是被所有人杀掉的。”
许教授有点愤慨,大概是不满意古代的这种陋习。
古代用活人祭司天神的例子很多,故事中的少女不是唯一一个,西游记里有很多被献祭给妖怪的童男童女和女人。古代中国属于农业社会,干旱对人类来说是致命的。
所以经常会有祭天求雨的活动,在愚昧的地方,人民通常会用活人来祭祀,残忍手段令人唏嘘。还有祭桥,古代新桥落成,为了寄托新桥永固,往往会用活人祭桥。一般是买来小孩来祭祀。
祭山神有时候也用活人献祭,不仅如此,有时候有人会用活人祭窑,古代人封建迷信,相信通过活人祭祀后,窑里就能烧出上等的瓷器。
据说宋徽宗曾经做梦梦见雨过天晴,远处的天青色,醒来后就命人锻造天青色的瓷器。很多人为了迎合皇上,拼命烧天青色瓷器。就有人用一对母女祭窑,烧出一个天青色笔筒。
此外,正史和民间传说中还有祭井,祭山,祭神众多种类活人祭祀。
后面几个小女生。
“嘤嘤嘤!许教授正经起来的样子好好看~”
“许教授一直都是正经的样子啊?”
拜托,菇凉们!我们在讲很严肃的问题耶,古代的活人祭司耶,你们能不能不要在这么时候犯花痴啊!
许教授接着讲:“在诸多祈晴的风俗中,扫晴娘是最为简单易行的。其具体做法有两种:一种用纸剪成一手拿笤帚的妇人,将其悬挂于檐下或粘贴在墙上;还有一种是扎一女子人偶,也得拿着笤帚,将其悬挂于檐下或树上。苏人采取剪纸的方法,北方有的地方则用人偶,不管哪一种,一旦祈晴目的达到,都得将其烧掉。”
“在江南,扫晴娘的风俗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汪曾祺先生在《我的家》里说:“想到正堂屋,总会想到下雨,有时候连下几天,真是烦人。雨老不停,我的一个堂姐就会剪一个纸人粘在墙上,这纸人一手拿着簸箕,一手拿笤帚,风一吹,就摇动起来,叫‘扫晴娘’。也真奇怪,扫晴娘扫了一天,第二天多少会放晴。”祈晴止雨,以扫晴娘最为流行,此外民间又有如烧斗笠、剪蓑衣等风俗,还有点石斋人记录的晚清民风百俗“击鼓祈晴”、“止雨法”等。”
后面一小女生:“虽然教授说的很枯燥乏味,但是看教授的脸也是值得的……”
我去!
上个课就上课呗!你说个毛线的话,菇凉你很打扰我听课好不好!
能不能把你的音量调小一点啊!再说了,教授说的哪里枯燥乏味了?引据论典,随手拈来,知识面广,考究意味浓,一堂轻松的民俗课几乎要变成语文课了好不好!
教授的脸有什么好看的,想看帅哥你去打开电视,一排的帅哥!
许教授道:““止雨新法”说的是江浙两省,以放炮来祈晴,果然天即放晴。“惟据古老传言,道光二十九年,吴大节公抚浙时,亦以久雨兼旬,在吴山顶上燃放大炮,其时杭人传为笑谈,不料后果晴朗。”放炮破坏云层的平衡机制,的确能达到减雨或止雨的目的,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许教授接着道:“另外,弗雷泽在《金枝》中写道:“1888年4月,广东的清朝官吏们祈求龙王爷停止没完没了的瓢泼大雨,当它竟然对他们的祷告充耳不闻时,他们便将它的塑像锁押起来整整五天。这取得了有益的效果,雨停了,于是龙王爷也恢复了自由。”这种威胁龙王爷的做法,与放炮和击鼓等形式基本相同,都是虚幻的祈晴方式。”
嗯嗯,果然,龙王像是最倒霉的啊!
如遇久旱不雨,人想要下雨,就把龙王像从龙王庙搬出去,在烈日下暴晒,直到天降大雨为止。
雨多了,人不爽,还要把龙王像锁起来……
龙王像似乎挺无辜的,它就是一块石头好不好啊?!
不仅龙王像挺惨的,扫晴娘似乎也很惨。
苏地至今都流传着歌谣,“扫晴娘,要扫天,扫它七九六十三;扫去雨淋淋,扫去阴惨惨;扫出满天星,扫出大晴天。扫天娘,扫天娘,三天扫晴了,给你穿花衣裳;三天扫不晴,针扎你的光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