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满清的立场上来看,多尔衮是个合格的政治家。
    这一年多来,多尔衮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内政上,不但在宫廷斗争中取得全胜,而且还初步搭起了满清帝国的政治框架,只要按照这个框架进行统治,满清帝国将世世代代地延续下去,直到遥远的将来。
    满清入关后,从奴隶制社会突然变成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满清贵族和新兴的汉人官员存在严重的矛盾,多尔衮费尽力气,建立了一套利益分配和权力分配的制度,防止满清走上蒙元的老路……除此之外,他又对明代的弊政进行改良,废除了匠户制度,严厉打击贪污,适度降低了赋税,改革了盐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北方的经济发展。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多尔衮不谋一时,谋的是万世不拔之业。
    从汉中贺珍开始的一连串叛乱,乃至于湖广战役的惨败,在多尔衮看来都是局部性的问题,只要把满清内部的矛盾处理好,调过头来,就能把这些抗清势力轻易碾平……他今年只有37岁,正当盛年,满腔的雄心壮志,根本没把南明看在眼里。
    但是大同姜瓖举兵反清,多尔衮却如临大敌。
    山西不但紧邻北京,对满清军事上的威胁极大,而且北面连着蒙古,蒙古的喀尔喀部落一直不太听话,如果他们和姜瓖联手作乱,会威胁到满清的后方大本营。除此之外,山西晋商是满清的钱袋子,清军每逢军费不足,往往都从晋商那里借贷钱款,如果晋商都被干掉了,对满清的经济将会造成沉重的打击。
    山西的叛乱,必须尽快扑灭!
    但是多尔衮也知道,山西并不好打,三五个月内,很难解决战斗。
    山西的地形很复杂,易守难攻,比如唐高祖李渊就在这里起家,最后夺取了天下。姜瓖反正归明之后,山西各地纷纷响应,代州、汾州、宁武、朔州……山西全省除了太原还在清军手中,其他地方都被抗清义军控制,并且向整个西北地区快速蔓延。
    多尔衮立刻派敬谨郡王尼堪统兵进攻山西(这个尼堪是个蒙古人,就是历史上被李定国两蹶名王干掉的那个家伙,不是爱新觉罗尼堪),顺利击败姜瓖部将姜建勋,太原解围。紧接着,尼堪和阿济格一起攻打大同,但是大同城池坚固,清军困于坚城之下,山西战事陷入胶着。
    尼堪一走,姜建勋就重整旗鼓,召集了数万人马重新夺取汾州等地,对太原发起进攻。阿济格和尼堪回师,再次把他击败,但是姜建勋又撤到山西南部,占领了平遥等地,当地支持满清的晋商都被砍了脑袋,万贯家财充作抗清义兵的军饷。
    多尔衮很快意识到,这样一茬一茬割韭菜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攻下大同,消灭姜瓖,才能彻底扑灭山西的抗清斗争。
    他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山西,刚刚在大同城下摆开阵势,就接到多铎去世的消息,立刻匆匆返回北京。
    他前脚刚进北京,阿济格的使者跟着就到了。
    阿济格自请加封叔父辅政王,接替多铎的职位,并且对刚刚挂掉的多铎进行攻击,称他的战功不过尔尔,自己比起来也不差等等……对这个没脑子的货,多尔衮已经忍了很久,这次终于忍不住,立刻召开议政王大臣会议,给阿济格定了几条罪名,差一点废了他的王爵,狠狠把他教训了一顿。
    就在这个时候,谭泰的使者到了北京,十万火急,向清廷求援。
    听说明军发起东征,福建岌岌可危,浙江和江南省(南直隶)也有很大的危险,多尔衮头大如斗。
    江南明军有所异动,他本来早就知道,只想暂时拖一拖,先解决山西的姜瓖。但是没想到明军的动作这么快,说打就打,还是全线发起进攻,从河南到福建几千里的防线上处处告急。
    屋漏偏逢连夜雨,现在到处都在打仗,明军这个时候发起东征,就像一柄尖刀狠狠刺进满清的软肋,简直无力招架。
    但是多尔衮知道,江南实在太重要了,决不能置之不理。
    福建的地理位置虽然比较偏,但是佟养甲手下有几万精兵,决不能就这么被明军消灭,更重要的是,浙江和江南省是满清的经济基地,钱袋子和粮仓,决不能出大的问题,尤其不能影响通往北京的漕运。
    必须派援兵南下!
    但又无兵可派!
    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山西分兵!
    好吧,分兵就分兵,分兵虽然对山西战事不利,但是为了救援江南,只好承受这个损失……问题是,派谁担任援兵的统帅呢?
    阿济格这个家伙最近不听话,肯定不能用。
    博洛本来是豪格一派的,现在刚刚被多尔衮收服,属于政治上的“降将”,也不能派他出去单独领兵。
    洪承畴不用考虑,凡是皇太极重用的人,多尔衮总是不放心,况且他是汉人,镇不住谭泰这样的宿将。
    想来想去,多尔衮决定让济尔哈朗挂帅出征。
    济尔哈朗的军事能力没问题,从努尔哈赤时代一直打到满清入关,济尔哈朗戎马半生,打过无数的大仗恶仗,由他担任援兵统帅,肯定可以挡住明军的进攻。
    他是老资格的叔王,不管谭泰还是孔有德,济尔哈朗都镇得住场面,由他统一协调南方清军各部,是最合适的人选……江南战事搞成现在这个局面,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唯一的统帅,清军各部各自为战,这次把济尔哈朗派去,就能改变这种局面。
    除此之外,北京现在正是多事之秋,把济尔哈朗赶出去带兵,让他远离权力中枢,也是一招欲擒故纵的好棋,和当初让豪格领兵攻打四川,有异曲同工之妙。
    顺治六年,也就是隆武五年四月初,满清郑亲王济尔哈朗被授予“定远大将军”,调集兵马,筹措钱粮,准备南征。
    还没有把兵马调齐,多尔衮又接到消息,两千明军骑兵突入中原腹地,接连攻克新郑、长葛、尉氏等县,开封、许昌、郑州纷纷告急。
    榆园军再次起事,攻入河南东部商丘一带,从东面威胁省城开封。
    在西军的连续猛攻下,四川保宁失守,满清四川巡抚李国英孤身突围,退守江油、剑阁,明军占领了四川大部分地区,已经攻到秦岭脚下,即将踏入汉中。
    多尔衮不知道的是,西军攻克保宁后,孙可望来到前线,借着演武场升旗的一点小错,把刚刚打了胜仗的李定国按在地上,结结实实打了一顿板子……西军内部,同样存在很多矛盾,孙可望虽然是老大,却不是众望所归的领袖。李定国生性倔强,而且战功赫赫,孙可望打他的板子,更多是为了立威,两人之间从此埋下了矛盾。
    江西广信府,张存仁逃出上饶城后,从永丰乘船向福建边界的岑阳关撤退,在杉溪寨遇到东莞营张家玉所部的袭击,所乘的船只竹筏被烧毁大半,只好弃舟登岸,从陆路向岑阳关逃窜。
    历经千辛万苦,他们刚刚踏入武夷山脉,迎面又被张家珍挡住去路。张家珍提前到达这里,在山路隘口修建了坚固的工事,张存仁连续几次猛攻都无法冲破东莞营的防线,张家玉和王进才的主力部队又从后面追了上来,张存仁只好向西南方向突围,试图绕到分水关撤入福建(全国有好几个分水关,这个是崇安分水关,是赣闽两省之间的要冲,号称八闽第一关)。
    东莞营和平江营紧追不放,一定要把张存仁留在在江西,经过一连串的强行军和阻击战,终于把他包围在距离分水关只有二十多里的车盘岭。连着打了几仗后,张存仁的身边只剩下两千多人,其中披甲战兵不到一千五百人,已经没有能力突围,只好占据车盘岭上的山寨坚守待援。
    所谓坚守待援,其实就是坚守等死,他在明军的包围圈中一路左冲右突,已经和福建的周亮工失去了联络,福建方面不知道他被困在车盘岭。至于分水关那边,驻守的清军因为兵力不足,根本不敢迈进江西一步,虽然距离车盘岭只有二十多里,却不知道这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张存仁里无粮草,外无救兵,已经陷入绝境,但他一直没有动过投降的念头,死死守着车盘岭山寨。因为带的粮食一路上都丢光了,清军很快开始挖野菜,啃草根,一天一天的苦熬。
    东莞营和平江营围而不打,卡死了车盘岭所有的出路,然后一点点向前推进,壕沟寨墙里三层外三层,把清军的山寨包围得水泄不通。张存仁虽然剩下的兵力不多,但都是善于使用火器的精锐乌真超哈兵,而且占据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为了避免伤亡过大,楚军没有急于发起进攻。
    张存仁眼看着明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越来越厚,知道已经没有逃脱的可能,反倒不着急了,静静守在山寨里等待末日的降临,反正就是不投降。
    明军也不着急,继续围而不打。
    清军现在除了那座山寨之外,只占据着车盘岭山顶一块极其狭小的地盘,野菜早就挖光了,已经开始啃树皮,看他们还能坚持几天。

章节目录

残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半渡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半渡并收藏残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