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府。
谭泰最近压力很大。
南昌会战受挫后,他率部退回九江,很快向清廷送去了一份战报,解释退兵的原因,并为三军将士请功。
在这份精心炮制的战报里,谭泰沉痛地指出,他的部队围攻南昌半年多,城中已经弹尽粮绝,消灭金声桓已成定局,可是因为湖广会战突然失利,伪明汪克凡所部倾巢来援南昌,清军处在腹背受敌的不利态势,如果遭到内外夹击将会全线崩溃,不得已只好主动退出战斗,以至于南昌会战功败垂成。
这份战报名义上是谭泰写的,却凝聚了黄澍和一众幕僚的集体智慧,从大的战役进程来说,基本符合事实,只是在几个关键的地方采用了春秋笔法,把被迫逃跑变成了主动撤退。
站在战略高度来分析,南昌会战失利的原因很明显,正是因为湖广方面的清军突然发生脆败,汪克凡才能腾出手来救援南昌,如果勒克德浑和耿仲明没有被消灭,始终对湖南方面保持压力,汪克凡就不敢轻易离开湖广,南昌会战也能顺利取胜……所以这属于不可控的外力因素,谭泰这边没有责任,非战之罪也!
战报中隐去鸡笼山之战、新建镇之战、南昌破围战、黄沙岗之战等几场局部的败仗,着力强调在南昌城下顽强阻击金声桓,黄沙岗奇袭楚军,马国柱设伏获得大捷,歼灭楚军岳州营,李成栋巧妙突围等诸多亮点,总之杀伤无算,虽败犹胜,南昌虽然解围,楚军和金声桓却都元气大伤云云……
在南昌会战中,刘良佐、蔺光远、王立福等忠良之将殁于王事,八旗健儿也折损了近千人,但是谭泰临危不乱,沉着应对,设下巧计连挫敌军,八旗兵和绿营兵英勇作战,金声桓所部十五万叛军被消灭了一半,楚军最为骄横的精锐岳州营被全歼,崇阳营和东莞营被击溃,通山营、恭义营和万元吉的赣州营也被打残,明军总的伤亡超过十万人……南昌会战这一仗,明军的伤亡远远超过清军,在战略上清军虽然失败了,战术上却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大捷!
这份战报送出去不久,谭泰又向清廷连续上书,指出江西位置太过重要,就像一座切入清军占领区的桥头堡,西可以进攻武昌,北可以进攻安徽,东北方向是南直隶,正东是浙江,东南是福建,清军的防线过长,难免顾此失彼,守无可守,所以请朝廷尽快派来援兵,调集粮饷物资,对江西再次发动攻势。
这是黄澍出的主意,远在北京的清廷可以糊弄,明军那边却没法糊弄,万一明军乘胜进攻,打到福建、浙江和南直隶任何一个地方,谭泰的牛皮立刻吹破,所以先在清廷那里备个案,免得出事后被追究责任。
谭泰对此非常积极,备案推卸责任还在其次,关键是南昌会战输的不甘心,他渴望得到北京方面的支援,和楚军兵对兵,将对将,堂堂正正再打一仗,报南昌的一箭之仇。
北京方面很快回应,在山西战事结束前,不会向江西增派一兵一卒,谭泰大失所望之余,又听说朝廷里有很多人怀疑南昌会战的真相,连顺治小皇帝都过问了,要不是多尔衮压着,早就有亲王贝勒一级的大人物带着御史来九江调查了。
谭泰又惊又怒,把黄澍找来臭骂一顿。
黄澍却非常镇定,为他仔细剖析其中的原因。朝廷里突然冒出这股阴风,无非是有些人对多尔衮不满,想要借机发难,如果把南昌会战的实情报上去,这些人会闹得更凶,反而让多尔衮为难……但是他们注定翻不了天,只要多尔衮在,那些人都是蚍蜉撼大树的跳梁小丑,可笑不自量。
黄澍最后提出建议,为了回击这股阴风,江西方面的清军应该在局部发起主动进攻,做出更加积极的姿态,于是乎,谭泰以征南大将军的名义,命令浙闽总督佟养甲、江西巡抚刘武元、江南总督马国柱一起发兵,对江西东北角的饶州府发起进攻。
饶州府的中南部在明军的控制下,属于傅鼎铨和潘永禧的地盘,谭泰避开正面的南昌府,绕到鄱阳湖东面攻打饶州府,说白了就是老太太吃柿子,专拣软的捏……这一仗本来是十拿九稳的,可恨的是,楚军的援兵竟然来的那么快,福建绿营又那么不经打,稀里糊涂就败下阵来,反而又丢了贵溪县、浮梁县几块地盘。
饶州府位于江西的东北角,浮梁县又位于饶州府的东北角,就是后世的景德镇,这里被明军占领后,谭泰感到了莫大的压力。明军从浮梁县出发,随时可以进入南直隶地区,离浙江和福建也不远,对清军的威胁太大了。
谭泰很想拔掉这颗钉子,但是大军新败,又要防备明军攻打九江,暂时没有力量绕到江西的东北角攻打浮梁县。他只好抓紧时间进行休整,补充兵员,筹集粮秣,尽快恢复部队的战斗力,同时通知马国柱和佟养甲,加强对江西方面的防务。
怕什么,来什么!
最近一段时间不断有细作报告,南明方面出现明显的异动,明军各部调动频繁,从各地向江西北部输送粮草辎重,看样子是准备发起一场大型战役。
可恨的是,楚军这两年对情报战越来越重视,专门成立了一个情报局,对清军的细作查的很紧,谭泰得到的情报都是零零散散的,缺乏有价值的关键信息,无法判断明军的进攻方向。
这么长的防线,到底该守哪里?
谭泰立刻派人向北京告急,又召集手下的大将幕僚,研究应对之策。经过一系列审慎的讨论,再加上换位思考,大家一致认定,明军首选的进攻目标要么是盐商聚集的安庆,要么是位置前突的福建。
谭泰决定把防御的重点放在安庆,一来安庆很重要,绝对不能有失,二来安庆对明军的威胁也最大,如果明军主力东进福建或者浙江,清军从安庆南下,就能立刻切断明军的补给线。
“这是关门打狗!不管南蛮往哪攻,我只要派出五万大军南下饶州府,就能封死他们的退路……”
……
与此同时,楚军也在积极备战,汪克凡和楚军的高级将领连开了三天会,参谋部反复研究讨论,对东征的作战计划进行完善和细化。
繁忙的军务之余,汪克凡还和谭啸等人一一谈心。楚军的摊子越铺越大,大家不像从前总是在一起,分开后可能几个月都见不到,这次除了汪晟等少数几个外,楚军的高级将领基本上都凑齐了,正好进行一次细致的沟通。
谈话的内容从公事到私事,几乎无所不包。针对每支部队的不同情况,汪克凡都有具体的要求,经过沟通之后,很多事基本上就定了下来。比如岳州营这次打残了,短期内很难恢复战斗力,就要进行缩编,从三个小营缩编成两个小营。
“对岳州营来说,这其实有些不公平。”汪克凡用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仿佛在自言自语:“黄沙岗刚刚失守的时候,岳州营想撤还是能撤下来的,但是这个话不能再提了。没有岳州营钉在赣江大营,汪晟那边的阻力就会增大,所以明知岳州营被屯布儿割开了,我还是没有下令撤退,你应该心里都有数的。”
“不关你的事,是我轻敌了。”谭泰摇摇头,自责地说道:“那时候只想着进攻,阵型拉得太散,林永刚甩在黄沙岗,董桥宣在新庄,我却拖在赣江大营,这才被屯布儿钻了空子。”
“这不是关键问题,散有散的打法,不敢分兵还怎么打仗?难道说你的岳州营永远都得抱成一团,只能直来直去?我看还是细节上没做好,前面几支尖兵被鞑子轻易吃掉,甚至来不及报警,屯布儿已经长驱直入摸进黄沙岗了,林永刚才仓促应战,只好退上华林山……刚开战你就少了一个营,后面当然吃力。”
“林永刚这厮,真是瞎了眼!林忠都投降鞑子了,他却一点没察觉,还保举他升任游击哨官!”提起投降的林忠,谭啸气就不打一处来。
“林忠如何处置,你们岳州营有什么想法?”
“降敌当斩,没人有二话。”
“嗯,就这么办吧。”汪克凡沉吟片刻,说道:“回头你安排一下,给他家里送些银子,听说他的父母年纪大了,只有林忠这一个独子……”
白刃交加的冷兵器战争非常残酷,理论上不允许投降,也不允许逃跑,必须战斗到最后一人。这个年代的强军里,比如戚家军和八旗兵都实行连坐法,只要发生溃败,肯定要砍脑袋。
当然,这种规定不一定能完全贯彻,比如戚家军的军法非常严苛,“行军途中尿急离队小便,割耳;喧哗说话者,捆打四十……”但是戚继光自己说过:“暑行千里,我不曾打一个兵五棍。”
换个时候,杀敌有功的林忠也许还有一线生机,但是他的运气不好,正赶上严查军纪的风口浪尖,肯定要被处死。
……
已经三千字里,多聊两句,不收费。
早期八旗兵实行的是失败连坐法,有责任必纠。一次战斗失利,队伍溃败,按努尔哈赤的规定找不出先退的士卒,那就在这支队伍中采取抽签惩罚制,中签者处斩,以警后人。但有一次抽中的恰恰是最勇敢的那个士兵,其他的八旗兵痛哭流涕,全都证明那个人是最后退下的,要求从新抽签。努尔哈赤不同意,军规定了不能改,要斩的就是此人。
与此相反,明军这边对战俘极其宽容,大家都缺能打仗的青壮,抓到俘虏后直接收编,有些老兵油子今天是农民军,明天打一仗变成了官军,农民军再打来接着投降,又变成了农民军。
这样截然不同的两支军队打仗,胜负早就注定了。
谭泰最近压力很大。
南昌会战受挫后,他率部退回九江,很快向清廷送去了一份战报,解释退兵的原因,并为三军将士请功。
在这份精心炮制的战报里,谭泰沉痛地指出,他的部队围攻南昌半年多,城中已经弹尽粮绝,消灭金声桓已成定局,可是因为湖广会战突然失利,伪明汪克凡所部倾巢来援南昌,清军处在腹背受敌的不利态势,如果遭到内外夹击将会全线崩溃,不得已只好主动退出战斗,以至于南昌会战功败垂成。
这份战报名义上是谭泰写的,却凝聚了黄澍和一众幕僚的集体智慧,从大的战役进程来说,基本符合事实,只是在几个关键的地方采用了春秋笔法,把被迫逃跑变成了主动撤退。
站在战略高度来分析,南昌会战失利的原因很明显,正是因为湖广方面的清军突然发生脆败,汪克凡才能腾出手来救援南昌,如果勒克德浑和耿仲明没有被消灭,始终对湖南方面保持压力,汪克凡就不敢轻易离开湖广,南昌会战也能顺利取胜……所以这属于不可控的外力因素,谭泰这边没有责任,非战之罪也!
战报中隐去鸡笼山之战、新建镇之战、南昌破围战、黄沙岗之战等几场局部的败仗,着力强调在南昌城下顽强阻击金声桓,黄沙岗奇袭楚军,马国柱设伏获得大捷,歼灭楚军岳州营,李成栋巧妙突围等诸多亮点,总之杀伤无算,虽败犹胜,南昌虽然解围,楚军和金声桓却都元气大伤云云……
在南昌会战中,刘良佐、蔺光远、王立福等忠良之将殁于王事,八旗健儿也折损了近千人,但是谭泰临危不乱,沉着应对,设下巧计连挫敌军,八旗兵和绿营兵英勇作战,金声桓所部十五万叛军被消灭了一半,楚军最为骄横的精锐岳州营被全歼,崇阳营和东莞营被击溃,通山营、恭义营和万元吉的赣州营也被打残,明军总的伤亡超过十万人……南昌会战这一仗,明军的伤亡远远超过清军,在战略上清军虽然失败了,战术上却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大捷!
这份战报送出去不久,谭泰又向清廷连续上书,指出江西位置太过重要,就像一座切入清军占领区的桥头堡,西可以进攻武昌,北可以进攻安徽,东北方向是南直隶,正东是浙江,东南是福建,清军的防线过长,难免顾此失彼,守无可守,所以请朝廷尽快派来援兵,调集粮饷物资,对江西再次发动攻势。
这是黄澍出的主意,远在北京的清廷可以糊弄,明军那边却没法糊弄,万一明军乘胜进攻,打到福建、浙江和南直隶任何一个地方,谭泰的牛皮立刻吹破,所以先在清廷那里备个案,免得出事后被追究责任。
谭泰对此非常积极,备案推卸责任还在其次,关键是南昌会战输的不甘心,他渴望得到北京方面的支援,和楚军兵对兵,将对将,堂堂正正再打一仗,报南昌的一箭之仇。
北京方面很快回应,在山西战事结束前,不会向江西增派一兵一卒,谭泰大失所望之余,又听说朝廷里有很多人怀疑南昌会战的真相,连顺治小皇帝都过问了,要不是多尔衮压着,早就有亲王贝勒一级的大人物带着御史来九江调查了。
谭泰又惊又怒,把黄澍找来臭骂一顿。
黄澍却非常镇定,为他仔细剖析其中的原因。朝廷里突然冒出这股阴风,无非是有些人对多尔衮不满,想要借机发难,如果把南昌会战的实情报上去,这些人会闹得更凶,反而让多尔衮为难……但是他们注定翻不了天,只要多尔衮在,那些人都是蚍蜉撼大树的跳梁小丑,可笑不自量。
黄澍最后提出建议,为了回击这股阴风,江西方面的清军应该在局部发起主动进攻,做出更加积极的姿态,于是乎,谭泰以征南大将军的名义,命令浙闽总督佟养甲、江西巡抚刘武元、江南总督马国柱一起发兵,对江西东北角的饶州府发起进攻。
饶州府的中南部在明军的控制下,属于傅鼎铨和潘永禧的地盘,谭泰避开正面的南昌府,绕到鄱阳湖东面攻打饶州府,说白了就是老太太吃柿子,专拣软的捏……这一仗本来是十拿九稳的,可恨的是,楚军的援兵竟然来的那么快,福建绿营又那么不经打,稀里糊涂就败下阵来,反而又丢了贵溪县、浮梁县几块地盘。
饶州府位于江西的东北角,浮梁县又位于饶州府的东北角,就是后世的景德镇,这里被明军占领后,谭泰感到了莫大的压力。明军从浮梁县出发,随时可以进入南直隶地区,离浙江和福建也不远,对清军的威胁太大了。
谭泰很想拔掉这颗钉子,但是大军新败,又要防备明军攻打九江,暂时没有力量绕到江西的东北角攻打浮梁县。他只好抓紧时间进行休整,补充兵员,筹集粮秣,尽快恢复部队的战斗力,同时通知马国柱和佟养甲,加强对江西方面的防务。
怕什么,来什么!
最近一段时间不断有细作报告,南明方面出现明显的异动,明军各部调动频繁,从各地向江西北部输送粮草辎重,看样子是准备发起一场大型战役。
可恨的是,楚军这两年对情报战越来越重视,专门成立了一个情报局,对清军的细作查的很紧,谭泰得到的情报都是零零散散的,缺乏有价值的关键信息,无法判断明军的进攻方向。
这么长的防线,到底该守哪里?
谭泰立刻派人向北京告急,又召集手下的大将幕僚,研究应对之策。经过一系列审慎的讨论,再加上换位思考,大家一致认定,明军首选的进攻目标要么是盐商聚集的安庆,要么是位置前突的福建。
谭泰决定把防御的重点放在安庆,一来安庆很重要,绝对不能有失,二来安庆对明军的威胁也最大,如果明军主力东进福建或者浙江,清军从安庆南下,就能立刻切断明军的补给线。
“这是关门打狗!不管南蛮往哪攻,我只要派出五万大军南下饶州府,就能封死他们的退路……”
……
与此同时,楚军也在积极备战,汪克凡和楚军的高级将领连开了三天会,参谋部反复研究讨论,对东征的作战计划进行完善和细化。
繁忙的军务之余,汪克凡还和谭啸等人一一谈心。楚军的摊子越铺越大,大家不像从前总是在一起,分开后可能几个月都见不到,这次除了汪晟等少数几个外,楚军的高级将领基本上都凑齐了,正好进行一次细致的沟通。
谈话的内容从公事到私事,几乎无所不包。针对每支部队的不同情况,汪克凡都有具体的要求,经过沟通之后,很多事基本上就定了下来。比如岳州营这次打残了,短期内很难恢复战斗力,就要进行缩编,从三个小营缩编成两个小营。
“对岳州营来说,这其实有些不公平。”汪克凡用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仿佛在自言自语:“黄沙岗刚刚失守的时候,岳州营想撤还是能撤下来的,但是这个话不能再提了。没有岳州营钉在赣江大营,汪晟那边的阻力就会增大,所以明知岳州营被屯布儿割开了,我还是没有下令撤退,你应该心里都有数的。”
“不关你的事,是我轻敌了。”谭泰摇摇头,自责地说道:“那时候只想着进攻,阵型拉得太散,林永刚甩在黄沙岗,董桥宣在新庄,我却拖在赣江大营,这才被屯布儿钻了空子。”
“这不是关键问题,散有散的打法,不敢分兵还怎么打仗?难道说你的岳州营永远都得抱成一团,只能直来直去?我看还是细节上没做好,前面几支尖兵被鞑子轻易吃掉,甚至来不及报警,屯布儿已经长驱直入摸进黄沙岗了,林永刚才仓促应战,只好退上华林山……刚开战你就少了一个营,后面当然吃力。”
“林永刚这厮,真是瞎了眼!林忠都投降鞑子了,他却一点没察觉,还保举他升任游击哨官!”提起投降的林忠,谭啸气就不打一处来。
“林忠如何处置,你们岳州营有什么想法?”
“降敌当斩,没人有二话。”
“嗯,就这么办吧。”汪克凡沉吟片刻,说道:“回头你安排一下,给他家里送些银子,听说他的父母年纪大了,只有林忠这一个独子……”
白刃交加的冷兵器战争非常残酷,理论上不允许投降,也不允许逃跑,必须战斗到最后一人。这个年代的强军里,比如戚家军和八旗兵都实行连坐法,只要发生溃败,肯定要砍脑袋。
当然,这种规定不一定能完全贯彻,比如戚家军的军法非常严苛,“行军途中尿急离队小便,割耳;喧哗说话者,捆打四十……”但是戚继光自己说过:“暑行千里,我不曾打一个兵五棍。”
换个时候,杀敌有功的林忠也许还有一线生机,但是他的运气不好,正赶上严查军纪的风口浪尖,肯定要被处死。
……
已经三千字里,多聊两句,不收费。
早期八旗兵实行的是失败连坐法,有责任必纠。一次战斗失利,队伍溃败,按努尔哈赤的规定找不出先退的士卒,那就在这支队伍中采取抽签惩罚制,中签者处斩,以警后人。但有一次抽中的恰恰是最勇敢的那个士兵,其他的八旗兵痛哭流涕,全都证明那个人是最后退下的,要求从新抽签。努尔哈赤不同意,军规定了不能改,要斩的就是此人。
与此相反,明军这边对战俘极其宽容,大家都缺能打仗的青壮,抓到俘虏后直接收编,有些老兵油子今天是农民军,明天打一仗变成了官军,农民军再打来接着投降,又变成了农民军。
这样截然不同的两支军队打仗,胜负早就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