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头西悬,李信与张开骑马出门,前往小舅家。
小舅家在镇子西郊,阳关河的西岸,背依大前山山脚修建两排宅院。
大前山北边山脚下是赵家庄,南边山脉延伸通向鱼儿沟、吊沟,故而突出部一样的大前山山势极为平缓,开垦出大片的梯田。
小舅家门前有破旧的上马石、拴马石,李信见了脑海中唤醒相关记忆碎片,原主幼年时生活在这里,最受外爷喜爱。
后两个舅舅分家,继承第四级左更军爵的大舅在外另建宅院,小舅继承老院,似乎小舅服役时伤了身体,成婚近二十年没有子嗣,因而有第二级元戎士军爵,并在乡寺中做小吏。
小舅还是原主记忆中的清瘦体形,长脸小胡子,双目狭长而冷漠,实乃原主童年、少年时的噩梦人物。
就连小舅的口音也不同于阳关,可能是常年服役的经历,小舅的口音更为标准,接住张开、李信递来的两串粽子:“你们也不嫌麻烦,赵家也给了我五串,一会儿拿四串帮我送到韩忠家,初九他娘家。”
张开口吻无奈:“嗯,怎不见二娘?”
“去镇子里买鸡了。”
小舅侧头看李信:“忙完鱼儿沟的事情,和你娘来我这吃饭。明天是集会日,我在牛市看看,有好羊就买一头,找个时间几家聚一聚。”
“好。”
言多必失,李信表现的有些沉闷。
小舅呵呵做笑下巴一扬:“等初九回来咱们一起喝喝酒。”
李信还是一本正经应下,小舅豁然一笑:“看来这四年没少学东西,去忙吧。”
出了小舅家,李信、张开又驱马前往间隔不远正对着北街西桥的韩忠家,这拜访顺序早已定好,充分考虑了各家的实际状况。
给了小舅家两串粽子及一匹蓝花青丝布,现在带着小舅家的粽子又去表舅韩忠家,送上三串粽子及原主准备的两匹丝绸,一匹青绢,一匹绿绢。
韩忠中等身材一脸福相,有韩家特有的圆溜溜桃花眼、双眼皮,说话和和气气的有些过分,有些不似长辈。主动询问李信许多县城、郡城服役时的见闻,待李信拘谨回答后,韩忠一副认同模样,不是说‘就是’,就是说‘就是就是’。
完全看不出韩忠的喜怒,更不知道他的情绪波动。
难怪打拼半生,能攒下这份庞大家业。
不出预料,韩忠收下三串粽子及两匹绢后,又另取出一串五个粽子,让张开、李信帮着往韩初九娘那里送一串。
韩初九娘住在北街石桥边,就在韩忠家门对面,两家却不再走动。
如同跑任务流程,李信分析着每一环节的用意。
韩初九娘住在石桥边上的石楼里,这房子没有院墙,前后相连……后面是一座水磨坊,镇子里谁家要磨面,要么人畜推磨,再要么来这里水力磨面。
水磨坊,就是一座摇钱树。
牵马过桥时,见周围无人,张开主动解释:“二舅家在南街桥边新修了一座磨坊,请的是郡里的大匠,每日能磨面七八石。还能借着水力和面、压面,大舅家磨坊生意大不如前。两家这仇算是解不开了,你以后别提这话,免得初九、十三闹脾气。”
李信微微颔首,张开又说:“粮食生意这两年不好做,二舅家已到了尽头,上又上不去,下的话就得破家,其实也就表面风光。才想着建新磨坊,做油炸干面这一类的干粮生意。”
过了桥,两人不再言语,张开上前敲门咚咚作响,里面传来脆生生的女童声音:“谁呀?”
“是我,小七开门。”
门闩被拉开,一个扎着双马尾的女童探头,韩家风格的双眼皮圆溜溜的大眼睛满是灵动,张嘴可见乳牙脱落扫一眼张开,狐疑打量李信并不怕生:“哥,你怎么来了?”
桥头经营磨坊生意,她怎可能怕生?
张开刚递出四串粽子,就听女童又问:“我嫂子呢?”
“一会儿回来别担心。”
“哦。”
女童一手接住五六斤重的粽子,另一手拉门扇,张开往后退半步,李信思索日记本、信件,韩初九没有提过这个妹妹。
见门合上,也听到门闩推动的声音,张开才后退翻身抬腿上马:“走,今晚我送你去山里。”
李信不言语,思索韩忠家的真实处境。
南街的粮铺修的很好,七间宽的门面已经是民间最大的规格,还是二层建筑,全木拼合而成,造价不菲。
怎么在张开眼里,韩忠家的粮食生意仿佛快要完蛋?
韩家老宅,韩忠手拿折扇轻轻摇摆:“今日你们见了李信,刚又在屏风后听墙角,该有决断才是。现在谁去给你们大姑父家?谁又去小姑父家?”
大女韩迎君、次女韩盼君脸敷浓妆,并肩坐一起垂眉不语,倒是三女儿韩细君剥开粽子吃着。
一串六个粽子,是六种口味,用料最是讲究。
这种寒食粽子,赵家做的不多,高正盛八串,李信六串,乡寺三老、亭长、田官、税官各拿一串,总共也就二十串。
见两个女儿沉默,韩忠颇为气恼:“我就想不明白,李信有什么不好?论军爵,他仅次高家;论姿貌,镇里头谁家少年比的过他?”
次女忍不住开口:“爹,今日李信就不曾正眼看过我和姐姐。他先是披着头发从店前经过,就跟看牛马一样看了一会儿,死活没有一句话。后面换了衣裳人模人样的,跟张承经过时还是不愿开口,停也不停。这种事情不是家里愿意就能成的,人家不乐意看不上,难道还要送上门去?”
大女观察韩忠脸色,跟着开口:“爹,刚才李信来家里你也见了,不知问候我和二妹也就算了,连长辈也不开口问候……连个番子都不如,番子上门做买卖还知叙旧攀交说两句场面话。就他这心高气傲模样,怎可能看上我和二妹?”
“这话言之过早。”
“你们又懂什么,这是咬人的狗不叫!”
韩忠见妻子将马备好,牵到屋外,就起身从衣架取下长身皮衣穿在身上,扎好皮带,气呼呼:“我也不说丑话吓唬你们,你们自己的事情自己琢磨。反正你两个舅舅、姑姑那儿的粽子不能少,你们得送过去。”
说完就出门,翻身上马嘱咐妻子:“该送的送到手里,不然明天别开门做买卖。”
明天是集会,不做买卖亏损可就大了。
韩忠在麻子滩有一座牧场,育有挽马二百匹,离不开他照料。
他一走,脾气躁烈的次女紧跟着回屋,大女见状留下一句‘李信欺人太甚’也转身回屋,都是一副要入睡的模样。
总不能让母亲去跑腿,韩忠三女儿只好驾驭马车出门。
出了门,年约十三,五官面目初张开不久的韩细君敛去不情愿神色,扬起鞭子挥动轻声呵斥,眉角飞扬:“驾!”
马车驰过北街石桥,途径韩初九娘所在的石砌屋舍。
屋里头,母女两个吃着粽子,韩初九他娘可能是心中有气,指头轻点吃货女儿眉心:“她家那事儿成不了,哪有好事让她占完的道理?我家十七能有十七大,非让她母女四个哭死在桥头。”
韩初九、韩十三的妹妹本在初七日出生,老爹嫌不通顺,就叫做韩十七。
小舅家在镇子西郊,阳关河的西岸,背依大前山山脚修建两排宅院。
大前山北边山脚下是赵家庄,南边山脉延伸通向鱼儿沟、吊沟,故而突出部一样的大前山山势极为平缓,开垦出大片的梯田。
小舅家门前有破旧的上马石、拴马石,李信见了脑海中唤醒相关记忆碎片,原主幼年时生活在这里,最受外爷喜爱。
后两个舅舅分家,继承第四级左更军爵的大舅在外另建宅院,小舅继承老院,似乎小舅服役时伤了身体,成婚近二十年没有子嗣,因而有第二级元戎士军爵,并在乡寺中做小吏。
小舅还是原主记忆中的清瘦体形,长脸小胡子,双目狭长而冷漠,实乃原主童年、少年时的噩梦人物。
就连小舅的口音也不同于阳关,可能是常年服役的经历,小舅的口音更为标准,接住张开、李信递来的两串粽子:“你们也不嫌麻烦,赵家也给了我五串,一会儿拿四串帮我送到韩忠家,初九他娘家。”
张开口吻无奈:“嗯,怎不见二娘?”
“去镇子里买鸡了。”
小舅侧头看李信:“忙完鱼儿沟的事情,和你娘来我这吃饭。明天是集会日,我在牛市看看,有好羊就买一头,找个时间几家聚一聚。”
“好。”
言多必失,李信表现的有些沉闷。
小舅呵呵做笑下巴一扬:“等初九回来咱们一起喝喝酒。”
李信还是一本正经应下,小舅豁然一笑:“看来这四年没少学东西,去忙吧。”
出了小舅家,李信、张开又驱马前往间隔不远正对着北街西桥的韩忠家,这拜访顺序早已定好,充分考虑了各家的实际状况。
给了小舅家两串粽子及一匹蓝花青丝布,现在带着小舅家的粽子又去表舅韩忠家,送上三串粽子及原主准备的两匹丝绸,一匹青绢,一匹绿绢。
韩忠中等身材一脸福相,有韩家特有的圆溜溜桃花眼、双眼皮,说话和和气气的有些过分,有些不似长辈。主动询问李信许多县城、郡城服役时的见闻,待李信拘谨回答后,韩忠一副认同模样,不是说‘就是’,就是说‘就是就是’。
完全看不出韩忠的喜怒,更不知道他的情绪波动。
难怪打拼半生,能攒下这份庞大家业。
不出预料,韩忠收下三串粽子及两匹绢后,又另取出一串五个粽子,让张开、李信帮着往韩初九娘那里送一串。
韩初九娘住在北街石桥边,就在韩忠家门对面,两家却不再走动。
如同跑任务流程,李信分析着每一环节的用意。
韩初九娘住在石桥边上的石楼里,这房子没有院墙,前后相连……后面是一座水磨坊,镇子里谁家要磨面,要么人畜推磨,再要么来这里水力磨面。
水磨坊,就是一座摇钱树。
牵马过桥时,见周围无人,张开主动解释:“二舅家在南街桥边新修了一座磨坊,请的是郡里的大匠,每日能磨面七八石。还能借着水力和面、压面,大舅家磨坊生意大不如前。两家这仇算是解不开了,你以后别提这话,免得初九、十三闹脾气。”
李信微微颔首,张开又说:“粮食生意这两年不好做,二舅家已到了尽头,上又上不去,下的话就得破家,其实也就表面风光。才想着建新磨坊,做油炸干面这一类的干粮生意。”
过了桥,两人不再言语,张开上前敲门咚咚作响,里面传来脆生生的女童声音:“谁呀?”
“是我,小七开门。”
门闩被拉开,一个扎着双马尾的女童探头,韩家风格的双眼皮圆溜溜的大眼睛满是灵动,张嘴可见乳牙脱落扫一眼张开,狐疑打量李信并不怕生:“哥,你怎么来了?”
桥头经营磨坊生意,她怎可能怕生?
张开刚递出四串粽子,就听女童又问:“我嫂子呢?”
“一会儿回来别担心。”
“哦。”
女童一手接住五六斤重的粽子,另一手拉门扇,张开往后退半步,李信思索日记本、信件,韩初九没有提过这个妹妹。
见门合上,也听到门闩推动的声音,张开才后退翻身抬腿上马:“走,今晚我送你去山里。”
李信不言语,思索韩忠家的真实处境。
南街的粮铺修的很好,七间宽的门面已经是民间最大的规格,还是二层建筑,全木拼合而成,造价不菲。
怎么在张开眼里,韩忠家的粮食生意仿佛快要完蛋?
韩家老宅,韩忠手拿折扇轻轻摇摆:“今日你们见了李信,刚又在屏风后听墙角,该有决断才是。现在谁去给你们大姑父家?谁又去小姑父家?”
大女韩迎君、次女韩盼君脸敷浓妆,并肩坐一起垂眉不语,倒是三女儿韩细君剥开粽子吃着。
一串六个粽子,是六种口味,用料最是讲究。
这种寒食粽子,赵家做的不多,高正盛八串,李信六串,乡寺三老、亭长、田官、税官各拿一串,总共也就二十串。
见两个女儿沉默,韩忠颇为气恼:“我就想不明白,李信有什么不好?论军爵,他仅次高家;论姿貌,镇里头谁家少年比的过他?”
次女忍不住开口:“爹,今日李信就不曾正眼看过我和姐姐。他先是披着头发从店前经过,就跟看牛马一样看了一会儿,死活没有一句话。后面换了衣裳人模人样的,跟张承经过时还是不愿开口,停也不停。这种事情不是家里愿意就能成的,人家不乐意看不上,难道还要送上门去?”
大女观察韩忠脸色,跟着开口:“爹,刚才李信来家里你也见了,不知问候我和二妹也就算了,连长辈也不开口问候……连个番子都不如,番子上门做买卖还知叙旧攀交说两句场面话。就他这心高气傲模样,怎可能看上我和二妹?”
“这话言之过早。”
“你们又懂什么,这是咬人的狗不叫!”
韩忠见妻子将马备好,牵到屋外,就起身从衣架取下长身皮衣穿在身上,扎好皮带,气呼呼:“我也不说丑话吓唬你们,你们自己的事情自己琢磨。反正你两个舅舅、姑姑那儿的粽子不能少,你们得送过去。”
说完就出门,翻身上马嘱咐妻子:“该送的送到手里,不然明天别开门做买卖。”
明天是集会,不做买卖亏损可就大了。
韩忠在麻子滩有一座牧场,育有挽马二百匹,离不开他照料。
他一走,脾气躁烈的次女紧跟着回屋,大女见状留下一句‘李信欺人太甚’也转身回屋,都是一副要入睡的模样。
总不能让母亲去跑腿,韩忠三女儿只好驾驭马车出门。
出了门,年约十三,五官面目初张开不久的韩细君敛去不情愿神色,扬起鞭子挥动轻声呵斥,眉角飞扬:“驾!”
马车驰过北街石桥,途径韩初九娘所在的石砌屋舍。
屋里头,母女两个吃着粽子,韩初九他娘可能是心中有气,指头轻点吃货女儿眉心:“她家那事儿成不了,哪有好事让她占完的道理?我家十七能有十七大,非让她母女四个哭死在桥头。”
韩初九、韩十三的妹妹本在初七日出生,老爹嫌不通顺,就叫做韩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