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4月27日,上午10点45分。随着一位法国军官打着白旗步行通过了敦刻尔克城内正在交火的前线,持续了将近1个星期的阿拉斯-敦刻尔克会战结束了。敦刻尔克包围圈内近20万法军放下武器,向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缴械投降!
而在之前的26日,比利时军队中的大部分人(有大约3万比利时军人拒绝服从国王的命令,而是向流亡的比利时政府效忠)人,也都陆续放下武器投降了。
在十几天前还拥有70万人(英法联军40余万,比利时军队近30万)的驻比利时联军,现在只剩下了大约13万英军和3万比利时军队,防区也迅速缩小到了奥斯坦德附近,绝望的等待末日降临!
“上将,”不久前才就任英国远征军第1军军长的哈罗德.亚历山大少将拖着沉重的步子走进了奥斯坦德港内的英国远征军司令部,冲着瘫坐在一张圈椅里面,看上去完全垮掉了的维里克上将敬了军礼,“刚刚收到消息,法国第1集团军群向德国人投降了……他们会在12个小时内被解除武装。”
这个消息早就在维里克上将的预料之中,他的嘴角轻轻抽动了一下,挤出了一丝苦笑,“哈罗德,我们完蛋了,是吗?”
亚历山大少将轻轻点了下头,英国远征看来是军完了!这是很显然的,现在16万筋疲力尽的英国人和比利时人现在被100万士气高昂的德国超人包围了,而且那些该死的德国超人还在不知疲倦的猛攻,全线崩溃只是这两天的事情。
“上将,部队最多还能坚持48个小时……”亚历山大少将说话的时候,沉闷的炮声不断从司令部外面传来,这是德军在炮轰奥斯坦德的外围阵地。
“轰!”“轰!”“轰!”
“上将,我建议将远征军司令部撤往海上的‘罗德尼’号战列舰。”亚历山大少将说,“奥斯坦德这里有第1军司令部指挥就足够了。”
由于之前德国一直宣称要“炸平巴黎”,误导了英法的最高统帅部,因此英国远征军的数量并没有历史上那么多。
截止4月10日,远征军只有2个军10个师和一些辅助部队,总人数仅为218000人(比历史上少了近10万,也就是说英国本土的陆军比原本的历史多出10万)。而在过去十几天的交战中,英国远征军损失(阵亡、负伤和失踪)了超过6.3万人,不过同时又补充了3.5万名后备兵(直到19日还有士兵被补充到英国远征军)。
现在奥斯坦德包围圈里还有12万英军,也就是说有7万人在21日至今的六天半里面成功撤出,其中就包括远征军第2军司令部和直属部队。而留在比利时的英国远征军则全部编入了亚历山大少将指挥的第1军。
“48小时能撤出多少人?”维里克上将问。
“要看天气,”亚历山大说,“如果能有大雾或下雨,再撤出8万以上也是有可能的。如果天气良好,那么最多再撤出5-6万人。”
因为现在德军正在猛攻,因此撤军的数量到8万也就是上线了,再多的话就没有足够的兵力维持战线的完整了。
“那就先按照8万人来做计划吧,”维里克上将低声说,“尽可能安排资深的士官和军官撤退,我们还需要他们来包围帝国。哈罗德,你在36小时后撤退,剩下的事情由我来负责……作为远征军的总司令,我理应为失败负责,而你还有大好的前途,还可以在未来领导反攻欧洲的战争!”
哈罗德.亚历山大没有再说什么,只是无声地向维里克上将行了个军礼,便转身离开了远征军司令部所在的大楼。这栋大楼是原来奥斯坦德港的海关大楼,正对着英吉利海峡。站在大楼正门外的台阶上,亚历山大看到的是一幅无比惨烈的战争画面。
天空中,从英国本土飞来的喷火、飓风、h克75等战斗机,正奋力阻挡着德国的轰炸机群靠近海面上的英国船队。战机上下翻腾,相互厮杀,不时便有被击中的飞机拖着长长浓烟从空中坠落!
海面上,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英国运输船和军舰,有些舰船正满载着士兵,正加速向海峡对岸驶去;有些则在海滩或着被摧毁了大半的码头旁边停靠,等待着两手空空的英国大兵登船;还有一些则竭尽全力朝空中的德国飞机开火,掩护正在撤退部队的船只。
海滩和码头上则挤满了等待撤退的英军官兵,他们虽然个个都非常疲惫,士气也不高,但是却没有绝望,而且秩序仍然良好,任凭德国人的炸弹和炮弹雨点般的落下,也没有丝毫混乱。这些勇敢的士兵在军官的指挥下或是席地而坐静静等候,或是排队涉水向海面上等候的船只走去。
他们都是非常好的士兵,比法国的要好,如果有合适的装备和训练,他们会比德军士兵表现得更加出色!亚历山大一边在自己心里夸赞着刚刚打了败仗的英国士兵,一边缓步走向了摆在海滩上的一张帆布躺椅。然后他神态自若地坐在上面,平静地注视着部队秩序井然地登船。他的副官还递给他一个苹果,这位少将拿过苹果啃了起来,毫不在乎空中飞机呼啸,地面炮火纷飞。吃完了苹果,他看见自己麾下的一个师长,伯纳德.劳.蒙哥马利少将正快步走来。
“军长,我刚刚接到了撤离的命令,这是怎么回事儿?”蒙哥马利少将大声问亚历山大。
“是我下的命令。”亚历山大从躺椅上站了起来,在海滩上优雅地漫步,“你的第三师已经撤出了三分之一的人员,现在轮到你这个师长了。”
根据亚历山大做的计划,所有被围困的英军部队都要先撤出三分之一的人员,部队长也在其中。有了这些人员,部队就能在英国本土很快重建了。
“可我是师长,怎么能抛弃三分之二的部下自己逃命?”蒙哥马利摇摇头。“请让我留下,和我的士兵一起战斗吧!”
“不行,”亚历山大笑了一下,“伯纳德,你是一位优秀的师长,但是在德国人的战俘营里你发挥不了任何作用。你的任务是返回本土,重建部队,再杀回来解放法国和比利时,然后挥师攻入德国本土,占领柏林!”
“占领柏林?”蒙哥马利看着亚历山大,“您真的认为会有这一天?”
“毫无疑问!”亚历山大笑着说,“胜利必将属于我们,因为德国人正在建立一个他们无法养活的帝国。皇家海军和皇家空军会让他们的经济崩溃,然后就是我们就会反攻了。相信我,这一天不会太遥远的!”
……
“最晚4月30号,”赫斯曼将西线总部的报告交给了希特勒和施莱彻尔,笑着说,“4月30日一定能攻下奥斯坦德,5月1日就能向巴黎进军了。”
赫斯曼在统帅部会议室里坐下后又说:“现在负责攻击奥斯坦德的是德军的第18集团军,另外还有第16集团军和c集团军群负责包围马奇诺防线,其他的地面部队都在进行调整和休整,他们5月1日就可以再次发动进攻,执行‘红色方案’,5月10日左右应该可以占领巴黎。”
他的语气非常轻松,因为“红色方案”根本没有失败的可能。法军的主力不是在阿拉斯-敦刻尔克战役中覆灭,就是被包围在马奇诺防线。能够用于包围巴黎的,大多是些没有战斗力的新建部队。
“意大利也将在5月1日加入战争,对英国和法国宣战!”希特勒也说了个好消息,“这场战争的胜利毫无疑问就是属于我们的了!”
希特勒显然高估了意大利军队,作为一个军事外行,犯这样的错误也不奇怪。
德国领袖笑着问赫斯曼,“哈尔德大将出发了?”
根据大总参谋部的建议,下一阶段德国的作战重心将会转向地中海,因此将会成立一个南线总部。根据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达成的协议,德军南线总部的驻地将是罗马,而且南线德军也将会和意大利军队协同作战。在适当的时候,还会建立统一指挥德意军队的地中海战区。而哈尔德大将在赫斯曼的推荐下出任了南线德军总指挥,今天早上已经带着一个精干的司令部前往罗马了。
“已经出发了,今晚应该能抵达罗马。”赫斯曼说,“5月10日前南线总部就能建立。”
“那么……我们真的不需要和英国人进行谈判?”希特勒思索着问,“如果他们失去北非和中东,应该会认真考虑服从德意志帝国领导的问题。”
赫斯曼耸耸肩,“领袖,我想我们可以通过国际联盟这个渠道进行和谈。”
“国际联盟?”希特勒愣了一愣,“元帅,你有什么想法?”
赫斯曼冷冷一笑:“国际联盟应该通过一个决议,宣布废除《凡尔赛条约》、《圣日耳曼条约》、《特里亚农条约》、《色佛尔条约》和《洛桑条约》。”
而在之前的26日,比利时军队中的大部分人(有大约3万比利时军人拒绝服从国王的命令,而是向流亡的比利时政府效忠)人,也都陆续放下武器投降了。
在十几天前还拥有70万人(英法联军40余万,比利时军队近30万)的驻比利时联军,现在只剩下了大约13万英军和3万比利时军队,防区也迅速缩小到了奥斯坦德附近,绝望的等待末日降临!
“上将,”不久前才就任英国远征军第1军军长的哈罗德.亚历山大少将拖着沉重的步子走进了奥斯坦德港内的英国远征军司令部,冲着瘫坐在一张圈椅里面,看上去完全垮掉了的维里克上将敬了军礼,“刚刚收到消息,法国第1集团军群向德国人投降了……他们会在12个小时内被解除武装。”
这个消息早就在维里克上将的预料之中,他的嘴角轻轻抽动了一下,挤出了一丝苦笑,“哈罗德,我们完蛋了,是吗?”
亚历山大少将轻轻点了下头,英国远征看来是军完了!这是很显然的,现在16万筋疲力尽的英国人和比利时人现在被100万士气高昂的德国超人包围了,而且那些该死的德国超人还在不知疲倦的猛攻,全线崩溃只是这两天的事情。
“上将,部队最多还能坚持48个小时……”亚历山大少将说话的时候,沉闷的炮声不断从司令部外面传来,这是德军在炮轰奥斯坦德的外围阵地。
“轰!”“轰!”“轰!”
“上将,我建议将远征军司令部撤往海上的‘罗德尼’号战列舰。”亚历山大少将说,“奥斯坦德这里有第1军司令部指挥就足够了。”
由于之前德国一直宣称要“炸平巴黎”,误导了英法的最高统帅部,因此英国远征军的数量并没有历史上那么多。
截止4月10日,远征军只有2个军10个师和一些辅助部队,总人数仅为218000人(比历史上少了近10万,也就是说英国本土的陆军比原本的历史多出10万)。而在过去十几天的交战中,英国远征军损失(阵亡、负伤和失踪)了超过6.3万人,不过同时又补充了3.5万名后备兵(直到19日还有士兵被补充到英国远征军)。
现在奥斯坦德包围圈里还有12万英军,也就是说有7万人在21日至今的六天半里面成功撤出,其中就包括远征军第2军司令部和直属部队。而留在比利时的英国远征军则全部编入了亚历山大少将指挥的第1军。
“48小时能撤出多少人?”维里克上将问。
“要看天气,”亚历山大说,“如果能有大雾或下雨,再撤出8万以上也是有可能的。如果天气良好,那么最多再撤出5-6万人。”
因为现在德军正在猛攻,因此撤军的数量到8万也就是上线了,再多的话就没有足够的兵力维持战线的完整了。
“那就先按照8万人来做计划吧,”维里克上将低声说,“尽可能安排资深的士官和军官撤退,我们还需要他们来包围帝国。哈罗德,你在36小时后撤退,剩下的事情由我来负责……作为远征军的总司令,我理应为失败负责,而你还有大好的前途,还可以在未来领导反攻欧洲的战争!”
哈罗德.亚历山大没有再说什么,只是无声地向维里克上将行了个军礼,便转身离开了远征军司令部所在的大楼。这栋大楼是原来奥斯坦德港的海关大楼,正对着英吉利海峡。站在大楼正门外的台阶上,亚历山大看到的是一幅无比惨烈的战争画面。
天空中,从英国本土飞来的喷火、飓风、h克75等战斗机,正奋力阻挡着德国的轰炸机群靠近海面上的英国船队。战机上下翻腾,相互厮杀,不时便有被击中的飞机拖着长长浓烟从空中坠落!
海面上,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英国运输船和军舰,有些舰船正满载着士兵,正加速向海峡对岸驶去;有些则在海滩或着被摧毁了大半的码头旁边停靠,等待着两手空空的英国大兵登船;还有一些则竭尽全力朝空中的德国飞机开火,掩护正在撤退部队的船只。
海滩和码头上则挤满了等待撤退的英军官兵,他们虽然个个都非常疲惫,士气也不高,但是却没有绝望,而且秩序仍然良好,任凭德国人的炸弹和炮弹雨点般的落下,也没有丝毫混乱。这些勇敢的士兵在军官的指挥下或是席地而坐静静等候,或是排队涉水向海面上等候的船只走去。
他们都是非常好的士兵,比法国的要好,如果有合适的装备和训练,他们会比德军士兵表现得更加出色!亚历山大一边在自己心里夸赞着刚刚打了败仗的英国士兵,一边缓步走向了摆在海滩上的一张帆布躺椅。然后他神态自若地坐在上面,平静地注视着部队秩序井然地登船。他的副官还递给他一个苹果,这位少将拿过苹果啃了起来,毫不在乎空中飞机呼啸,地面炮火纷飞。吃完了苹果,他看见自己麾下的一个师长,伯纳德.劳.蒙哥马利少将正快步走来。
“军长,我刚刚接到了撤离的命令,这是怎么回事儿?”蒙哥马利少将大声问亚历山大。
“是我下的命令。”亚历山大从躺椅上站了起来,在海滩上优雅地漫步,“你的第三师已经撤出了三分之一的人员,现在轮到你这个师长了。”
根据亚历山大做的计划,所有被围困的英军部队都要先撤出三分之一的人员,部队长也在其中。有了这些人员,部队就能在英国本土很快重建了。
“可我是师长,怎么能抛弃三分之二的部下自己逃命?”蒙哥马利摇摇头。“请让我留下,和我的士兵一起战斗吧!”
“不行,”亚历山大笑了一下,“伯纳德,你是一位优秀的师长,但是在德国人的战俘营里你发挥不了任何作用。你的任务是返回本土,重建部队,再杀回来解放法国和比利时,然后挥师攻入德国本土,占领柏林!”
“占领柏林?”蒙哥马利看着亚历山大,“您真的认为会有这一天?”
“毫无疑问!”亚历山大笑着说,“胜利必将属于我们,因为德国人正在建立一个他们无法养活的帝国。皇家海军和皇家空军会让他们的经济崩溃,然后就是我们就会反攻了。相信我,这一天不会太遥远的!”
……
“最晚4月30号,”赫斯曼将西线总部的报告交给了希特勒和施莱彻尔,笑着说,“4月30日一定能攻下奥斯坦德,5月1日就能向巴黎进军了。”
赫斯曼在统帅部会议室里坐下后又说:“现在负责攻击奥斯坦德的是德军的第18集团军,另外还有第16集团军和c集团军群负责包围马奇诺防线,其他的地面部队都在进行调整和休整,他们5月1日就可以再次发动进攻,执行‘红色方案’,5月10日左右应该可以占领巴黎。”
他的语气非常轻松,因为“红色方案”根本没有失败的可能。法军的主力不是在阿拉斯-敦刻尔克战役中覆灭,就是被包围在马奇诺防线。能够用于包围巴黎的,大多是些没有战斗力的新建部队。
“意大利也将在5月1日加入战争,对英国和法国宣战!”希特勒也说了个好消息,“这场战争的胜利毫无疑问就是属于我们的了!”
希特勒显然高估了意大利军队,作为一个军事外行,犯这样的错误也不奇怪。
德国领袖笑着问赫斯曼,“哈尔德大将出发了?”
根据大总参谋部的建议,下一阶段德国的作战重心将会转向地中海,因此将会成立一个南线总部。根据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达成的协议,德军南线总部的驻地将是罗马,而且南线德军也将会和意大利军队协同作战。在适当的时候,还会建立统一指挥德意军队的地中海战区。而哈尔德大将在赫斯曼的推荐下出任了南线德军总指挥,今天早上已经带着一个精干的司令部前往罗马了。
“已经出发了,今晚应该能抵达罗马。”赫斯曼说,“5月10日前南线总部就能建立。”
“那么……我们真的不需要和英国人进行谈判?”希特勒思索着问,“如果他们失去北非和中东,应该会认真考虑服从德意志帝国领导的问题。”
赫斯曼耸耸肩,“领袖,我想我们可以通过国际联盟这个渠道进行和谈。”
“国际联盟?”希特勒愣了一愣,“元帅,你有什么想法?”
赫斯曼冷冷一笑:“国际联盟应该通过一个决议,宣布废除《凡尔赛条约》、《圣日耳曼条约》、《特里亚农条约》、《色佛尔条约》和《洛桑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