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共和国虽然不是过去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领土,但是踏上这块土地的威廉二世却惊奇地发现,自己仿佛一直在统治这个国家。
    当他在里加港走下“德意志”号的舷梯,然后坐上一辆迈巴赫豪华敞篷汽车,驶入里加市区的时候,他发现整座城市都在为他的到来而欢欣鼓舞。
    “皇帝万岁!德意志万岁!”
    街道两边,都是穿着节日盛装的里加市民,也有一些人是从外地赶来目睹皇帝陛下风采的。
    和德意志本土的情况不一样,波罗的共和国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依然在推行“皇民化”教育。在波罗的共和国的历史和德语课本上,美化霍亨索伦王朝和威廉二世的内容随处可见。
    在里加市和波罗的共和国的其他城市里面,到处都是以霍亨索伦王朝的君主和名臣、名将命名的广场、街道、学校和医院。
    任何攻击和抹黑霍亨索伦王朝及君主的言行,依据波罗的的法律,都会受到相应处罚。而且很少有波罗的的民众会这么做——毕竟大部分波罗的德意志人都是威廉二世所实行政策的受益者。
    按照波罗的官方的宣传口径,波罗的人民的家园是威廉二世陛下帮助解放的,他们的土地也是皇帝陛下授予的。没有皇帝,就不会有波罗的的今天。
    而这差不多也是事实。拥有将近400万人口的波罗的共和国虽然拥有一些工业——比如飞机制造和船舶制造。但它主要还是一个农业国,大约三十万个小型家庭农场才是波罗的共和国的经济基础。而这些小型家庭农场的主人,大多是从俄罗斯和波兰迁来的德意志人,他们是从波罗的政府那里无偿得到土地的。
    而且,在授予农场之后,波罗的政府也没有对这些家庭农场不管不顾,让它们自生自灭。德意志式的精细管理,在波罗的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种被称为“家庭农业合作化”的制度,已经在波罗的共和国实行了超过12年。
    这种制度在赫斯曼看来,是介于家庭农场和集体农庄之间的。据罗森堡说,这种制度是来源于俄国的伏尔加德意志人聚居区——俄国农业历史上就有“合作化”和“公社化”的传统。这种传统影响到了移民伏尔加河流域的德意志人(俄罗斯犹太人同样受其影响,在移民巴勒斯坦后实行了“莫沙夫农业集体化”),他们也将一个个小型家庭农场组成了公社。
    后来,他们又将这种制度带到了波罗的共和国,而且还拥有了真正的“德意志式的科学管理”,形成了由政府扶植的多层次农业合作体系。
    最上层的是波罗的农业合作总社,往下是各省、县分社,最下面是一个个由家庭农场组成的农业公社——这是一个复杂而奇特的体系,农业公社实际上是一个经营实体,类似于农业股份公司,需要自负盈亏。而“公社”之上的各级合作社则是非赢利性的农业服务机构,负责向“公社”提供技术支持、小额低息贷款、产品销售和采购(公社所需要的生活用品、生产工具等等皆由合作社提供)。
    在比较守规矩,不大会偷奸耍滑的德意志人的运营下,波罗的共和国的这套农业合作化体系,在过去的12年中运行良好。让绝大部分的波罗的共和国公民获得了相对安定和富足的生活——和邻国波兰、苏联相比是非常不错的。
    而且这种制度也让波罗的共和国成了个农产品输出大国,每年都要向德国输出至少130万吨粮食(占德国粮食进口的三分之一)和大量的肉制品、海产品、奶制品。
    在这种情况下,富足且安稳的波罗的德意志农民,当然容易被他们的保皇党政府蒙蔽,糊里糊涂跟着一块儿保皇了——在欧洲,生活比较安稳的中小农场主往往是保守势力的象征,各国保皇派的基层就是这些人。而工人阶级和城市知识分子往往比较激进,闹革命的主力就是他们。希特勒能够搞定这些激进的工人和知识分子,也就能把德国团结起来,变成一架威力十足的战争机器了。
    ……
    “总理先生,你看到了吗?400万波罗的人民都是拥护皇帝的,除非皇帝在德意志复辟,否则他们不会支持波罗的和德国合并。”
    波罗的共和国的总统戈尔茨,和希特勒总理、赫斯曼步兵上将一起坐在另一辆迈巴赫大轿车里面。
    希特勒比德国皇帝早一天抵达波罗的,他不仅是为了迎接威廉二世而来,还是为了观摩“铁拳-1935”军事演习而来,同时还想和波罗的共和国总统戈尔茨讨论德国-波罗的合并问题。
    合并本来在1933年就会实行了,但是英法苏波四国先后表示反对,让合并一推再推。其中苏联的反对不必当真,斯大林已经在私下向赫斯曼表示过“不干涉”的意见。而在余下的英法波三国中,波兰的态度最让希特勒感到忧虑——在德国完成对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吞并之前,保持和波兰的关系是必须的。
    不过毕苏斯基身患肝癌,不久于世的消息让希特勒感到合并波罗的共和国的机会已经成熟。
    但是戈尔茨总统在这个时候又提出了“复辟霍亨索伦王朝”这个条件。
    “复辟王朝的事情不是我一个人说了就行的,”希特勒语调冷淡地说,“这需要全民公决!”
    希特勒同意将“恢复霍亨索伦王朝”这个议题交付全民投票,已经是很大的让步。
    不过投票并不容易通过,现在真正对复辟感兴趣的就是容克集团。而容克拥有的军事力量虽然强大,但是他们的数量太少,能够掌握的选票就更少了。
    在如今的德国国会中,第一大党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稳稳握有60%以上的多数。联合执政的“容克党”祖国人民党只有28%的席位——这是在取缔了社会民主党后举行补选后的结果。
    “总理,或许可以把同波罗的共和国合并和复辟王朝一起进行公投。”赫斯曼提议道。
    对民主选举的规则,他比戈尔茨通透多了——戈尔茨在波罗的实行的是军事独裁加开明****。
    “两案合一当然容易通过,”希特勒说,“但是国家社会主义党的支持才是关键!”
    “如果帝国得以恢复,”赫斯曼缓缓地说,“当然需要制定新的宪法……我们需要一部可以为德意志赢得胜利的宪法!在皇帝和总理先生的领导下,德意志的上层和中下层将会真正团结在一起。我们将是无敌的!”
    “无敌的?”希特勒看了赫斯曼一眼,“路德维希,你对演习的结果很有信心嘛。”
    希特勒说的是代号为“铁拳-1935”的军事演习,将会在1935年5月1日开始,5月10日结束,为期一共10天。
    将会有超过13.5万德国、波罗的共和国官兵参加这场规模宏大的演习。演习的目的,则是为了检验“机械化战争理论”的正确与否。
    根据计划,这13.5万名官兵将会分成“蓝军”和“红军”。
    其中蓝军由一个临时组建的装甲军组成,包括德军的第一装甲师、第三摩托化步兵师和波罗的的第一摩托化步兵师——现在并非战时,哪怕是装甲师、摩托化步兵师这样的“高科技”部队,在人员上也不是完全齐备的,所以3个师合计只有4.5万人。
    另外,还有一个大队的hs123对地支援飞机配属给蓝军使用。
    红军则由近9万名官兵组成,包括两个波罗的步兵师和四个德国步兵师。人数比蓝军多一倍,但是并没有配属任何空中力量。
    而在演习计划中,人少的蓝军将负责进攻,人多的红军则将在库尔兰半岛的南部部署一条长达100公里的防线。蓝军必须在10天之内,突破该防线,并且向北推进20公里以上,才算取得胜利。
    在希特勒看来,除非是作弊,否则蓝军顺利完成任务的可能性等于零。不过赫斯曼真要弄虚作假,他也有信心可以发现。
    如果换成另外一个时空1935年的希特勒,是肯定不会有现在这种想法的。因为在另一个时空,这位“下士”是德国武装力量的最高司令官,身边有一大堆高明的军事将领充当顾问,随时可以获得最新的关于军事技术发展的报告。凭着他的那点天才,是可以敏锐捕捉到军事革命的大方向的。
    但是在这个时空,他虽然也有军事副官,也有几个军事幕僚,可是层次和水平都不高,绝大部分还不是现役军官。大体上说,他还是一个文官政府的首脑,对专业军事问题的了解非常有限。
    “总理先生,”赫斯曼当然明白希特勒的心思,他笑道,“演习会在后天开始,明天您和皇帝陛下可以共同听取双方指挥官的作战方案报告。然后在5月1日当天,前往观摩蓝方的突破。”
    赫斯曼并不打算作弊,而且他还要让希特勒心服口服,认识到自己根本无力指挥战争。所以造假没有任何意义,虽然希特勒不懂机械化战争,但也不是没有上过战场的菜鸟。

章节目录

崛起之第三帝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大罗罗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大罗罗并收藏崛起之第三帝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