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军人,而且是高级将领,牧浩洋有非常敏锐的直觉,也非常清楚技术革命产生的长远影响。
按照他的规划,除了必须控制的四座港口,需要控制的就是大型空军基地。
当然,牧浩洋不可能得到他想要的所有空军基地,毕竟中国早就承诺不在印度长期部署军事力量,租借的军事基地也非常有限。为此,他就得做另外一件事情,即确保在战争时期能够利用印度的军事设施。
十一月底,牧浩洋向黄瀚林提交了一份报告,提到与印度签署同盟条约。
对此,黄瀚林并不反对。
到这个时候,中国与印度签署同盟条约已经不是什么悬念了,因为印度已经答应把维沙卡帕特南等四座港口租借给中国,并且把南安达曼岛的租期延长到二一四四年。在大部分人看来,如果印度不与中国结盟才是怪事。
当时,黄瀚林已经责成杜小蕾与印度进行结盟谈判。
为了这件事,黄瀚林还邀请巴基斯坦总统访问北京。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印同盟的主要障碍就是巴基斯坦,因为这会削弱巴基斯坦在南亚地区的地位。
问题是,中国绝不会为了印度而疏远巴基斯坦。
虽然在南亚地区,印度有能力取代巴基斯坦,成为中国的主要盟友,但是作为唯一与中国结盟的伊斯兰国家(印度尼西亚不是纯粹的伊斯兰国家),巴基斯坦在中国的同盟体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说得简单一些,中国在与伊斯兰国家打交道的时候,巴基斯坦有很大的影响力。
从战略上看,在控制了印度洋之后,中国肯定会向西进军,不然也不会在二零三七年支持埃叙挑战以色列。也就是说,中国必须与伊斯兰国家搞好关系,才能以中东地区为跳板对欧洲产生影响。
这样一来,巴基斯坦更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可以说,当时黄瀚林面临着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让印度与巴基斯坦,这两个敌视了近百年的国家和平共处。
当然,这是政治家的事情,与牧浩洋没有多大关系。
在牧浩洋看来,第二次印度洋战争之后,不管印巴关系走向何方,在未来数十年之内都不会反目成仇。原因很简单,不管是巴基斯坦、还是印度,在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上都需要中国的帮助。
事实上,这种事情也不是没有先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韩国与日本都是美国的盟国,虽然两国有世仇,甚至可以说是水火不容,但是同样在美国的协调下,和平共处了几十年。只要中国在南亚政策上不偏袒任何一方,印巴保持和平并不是难事。
当然,与印度签署同盟条约也不是什么难事。
从杜小蕾那里得到了肯定答复之后,牧浩洋没再迟疑,在印度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上把机场放到了首要位置上。
按照牧浩洋的设想,接下来,就应该重点发展电动运输机。
毫无疑问,这不是战术决策,也不仅仅是装备建设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国军队未来作战能力的战略决策。
甚至可以说,牧浩洋做出了孤注一掷的决定。
如果电动运输机项目没有搞成功,或者没有达到牧浩洋的预期目的,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肯定会大受影响。
当时,牧浩洋这么做,也是出于长远考虑。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来自海军。
只是,很多人并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似乎觉得海军与电动运输机完全不沾边,不可能有什么关系。
作为总参谋长,牧浩洋考虑的不是某一个军兵种,而是整体军事力量。
当时,中国军事力量中,最大的短板就是海军。
虽然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海军已经是仅次于美国海军的全球第二,舰队规模相当于美国海军的百分之七十,但是,中国海军的主要作战区域也只有美国的百分之四十,因此在部分地区,中国海军的实力超过了美国海军,但是海军本来就是战略军种,而且具有强大的战略机动能力,实力上的差距很难通过其他方式弥补,在战争期间中国海军根本没有多少优势。
更重要的是,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结束后,中国海军的舰队规模缩小了三分之一。
可以说,这是一个无法忽略的因素。
要知道,海军的建设周期非常漫长,即便中国海军已经过了积累期,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但是要想在短短几年之内追上美国海军,仍然是不大可能的事情。就拿舰队来说,中国根本不可能在几年之内造出足以追平美国海军的战舰,也就不可能在舰队规模上超过竞争对手。
作为海军将领,牧浩洋非常清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说得简单一些,如果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中国海军依然只有八艘航母,那就没有丝毫胜算。
当然,到时候肯定不止八艘航母。
“c3”项目已经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期间获得批准,第一批四艘“c3”级航母将全部在二零四五年底之前开工,预计在二零四八年下水,在二零四九年底到二零五零年六月底之间服役。此后,中国将以每两年四艘的速度建造“c3”级航母,到二零四九年底之前开工建造十二艘,而“c4”型航母预计在二零四九年底完成设计,在二零五零年底或者二零五一年初开工建造。也就是说,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在二零五五年爆发,中国海军将拥有二十艘大型航母,另外还有八到十二艘航母正在建造。与此同时,其他战舰的建造工作也将同步进行。
毫无疑问,这是一支不可小觑的海上力量。
要知道,到二零四五年的时候,美国也就只有十五艘航母。
问题是,只要中国加快造舰速度,美国就会跟进,甚至会以更快的速度建造航母,保持海军的领先优势。
十一月初的时候,牧浩洋就收到了李明阳提供的情报,美国海军已经向国会提交了建造四艘“纽约”级航母的计划书,而美国国会在审议的时候,很有可能把建造数量由四艘增加到六艘。
原因很简单,到时候美国当局肯定知道中国已经一口气开工建造了四艘航母。
果真如此的话,到二零五五年,美国海军将拥有二十八到三十二艘航母,并且有十六艘航母在建。
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
好的方面是,规模巨大的造舰计划肯定会拖垮美国经济,对美国的军事力量建设造成负面影响。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打响,那么再过五到十年,也就是在二零六零年到二零六五年之间,美国的国防开支就将占到联邦政府总开支的百分之六十,美国联邦政府也将因此破产。
坏的方面是,这种情况肯定无法维持下去,美国肯定会在破产之前引发战争,或者说是在掌握了军事优势的情况下引发战争,而中国只要想保持经济平稳发展,而不是一心穷兵黩武,那么在海军建设上就永远无法赶超美国,也就不可能在战争初期获得优势,必然处于被动之中。
从策略上讲,与美国比拼建造战舰,显然是下下策。
为此,牧浩洋在增加造舰规模的同时,还得想其他办法来抵消海军实力的差距。
电动运输机,就是牧浩洋想到的办法。
准确的说,应该是大规模发展高效益战略空运力量来取代海运,从而降低海军的作战负担,来提高海军的作战效率。
由此可见,大型电动运输机是一个战略项目。
按照牧浩洋的设想,如果大型电动运输机能够研制成功,而且总体成本达到了他的预期设想,战略空运就能部分取代海运,海军也就不用死死盯住战略航线,能够在其他方向上投入更多兵力。
从战术层面上看,战略空运力量也是支持本土外围防线的主要支柱。
如果中国不得不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初期采取战略防御态势,那么本土外围防线就将决定战争的最终结局。说得简单一些,只要中国军队能够守住本土外围防线,确保本土不遭受军事打击,中国就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战争动员,把战争潜力全部发挥出来,在总体实力上全面超越美国。如果守不住本土外围防线,美国的战略轰炸就能打垮中国的战争基础,使中国丧失反击能力。
在这个时候,战略空运必然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正是该项目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牧浩洋才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而且提前进行了战略部署。
从根本上讲,牧浩洋是打算用一场技术带动的军事革命来消除中美的实力差距。
为此,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牧浩洋在大型电动运输机项目上耗费了大量精力,甚至以总参谋长的身份,多次直接过问该项目的进展情况,还多次前往西飞集团与衡泰集团视察工作。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牧浩洋是小题大做。
作为总参谋长,需要他处理的事情多如牛毛,而装备发展只是其中之一,没有理由为此对其他事情不闻不问。
只是,从事后的角度来看,牧浩洋再次用行动证明了他的眼光。(未完待续。如果您
按照他的规划,除了必须控制的四座港口,需要控制的就是大型空军基地。
当然,牧浩洋不可能得到他想要的所有空军基地,毕竟中国早就承诺不在印度长期部署军事力量,租借的军事基地也非常有限。为此,他就得做另外一件事情,即确保在战争时期能够利用印度的军事设施。
十一月底,牧浩洋向黄瀚林提交了一份报告,提到与印度签署同盟条约。
对此,黄瀚林并不反对。
到这个时候,中国与印度签署同盟条约已经不是什么悬念了,因为印度已经答应把维沙卡帕特南等四座港口租借给中国,并且把南安达曼岛的租期延长到二一四四年。在大部分人看来,如果印度不与中国结盟才是怪事。
当时,黄瀚林已经责成杜小蕾与印度进行结盟谈判。
为了这件事,黄瀚林还邀请巴基斯坦总统访问北京。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印同盟的主要障碍就是巴基斯坦,因为这会削弱巴基斯坦在南亚地区的地位。
问题是,中国绝不会为了印度而疏远巴基斯坦。
虽然在南亚地区,印度有能力取代巴基斯坦,成为中国的主要盟友,但是作为唯一与中国结盟的伊斯兰国家(印度尼西亚不是纯粹的伊斯兰国家),巴基斯坦在中国的同盟体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说得简单一些,中国在与伊斯兰国家打交道的时候,巴基斯坦有很大的影响力。
从战略上看,在控制了印度洋之后,中国肯定会向西进军,不然也不会在二零三七年支持埃叙挑战以色列。也就是说,中国必须与伊斯兰国家搞好关系,才能以中东地区为跳板对欧洲产生影响。
这样一来,巴基斯坦更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可以说,当时黄瀚林面临着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让印度与巴基斯坦,这两个敌视了近百年的国家和平共处。
当然,这是政治家的事情,与牧浩洋没有多大关系。
在牧浩洋看来,第二次印度洋战争之后,不管印巴关系走向何方,在未来数十年之内都不会反目成仇。原因很简单,不管是巴基斯坦、还是印度,在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上都需要中国的帮助。
事实上,这种事情也不是没有先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韩国与日本都是美国的盟国,虽然两国有世仇,甚至可以说是水火不容,但是同样在美国的协调下,和平共处了几十年。只要中国在南亚政策上不偏袒任何一方,印巴保持和平并不是难事。
当然,与印度签署同盟条约也不是什么难事。
从杜小蕾那里得到了肯定答复之后,牧浩洋没再迟疑,在印度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上把机场放到了首要位置上。
按照牧浩洋的设想,接下来,就应该重点发展电动运输机。
毫无疑问,这不是战术决策,也不仅仅是装备建设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国军队未来作战能力的战略决策。
甚至可以说,牧浩洋做出了孤注一掷的决定。
如果电动运输机项目没有搞成功,或者没有达到牧浩洋的预期目的,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肯定会大受影响。
当时,牧浩洋这么做,也是出于长远考虑。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来自海军。
只是,很多人并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似乎觉得海军与电动运输机完全不沾边,不可能有什么关系。
作为总参谋长,牧浩洋考虑的不是某一个军兵种,而是整体军事力量。
当时,中国军事力量中,最大的短板就是海军。
虽然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海军已经是仅次于美国海军的全球第二,舰队规模相当于美国海军的百分之七十,但是,中国海军的主要作战区域也只有美国的百分之四十,因此在部分地区,中国海军的实力超过了美国海军,但是海军本来就是战略军种,而且具有强大的战略机动能力,实力上的差距很难通过其他方式弥补,在战争期间中国海军根本没有多少优势。
更重要的是,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结束后,中国海军的舰队规模缩小了三分之一。
可以说,这是一个无法忽略的因素。
要知道,海军的建设周期非常漫长,即便中国海军已经过了积累期,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但是要想在短短几年之内追上美国海军,仍然是不大可能的事情。就拿舰队来说,中国根本不可能在几年之内造出足以追平美国海军的战舰,也就不可能在舰队规模上超过竞争对手。
作为海军将领,牧浩洋非常清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说得简单一些,如果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中国海军依然只有八艘航母,那就没有丝毫胜算。
当然,到时候肯定不止八艘航母。
“c3”项目已经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期间获得批准,第一批四艘“c3”级航母将全部在二零四五年底之前开工,预计在二零四八年下水,在二零四九年底到二零五零年六月底之间服役。此后,中国将以每两年四艘的速度建造“c3”级航母,到二零四九年底之前开工建造十二艘,而“c4”型航母预计在二零四九年底完成设计,在二零五零年底或者二零五一年初开工建造。也就是说,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在二零五五年爆发,中国海军将拥有二十艘大型航母,另外还有八到十二艘航母正在建造。与此同时,其他战舰的建造工作也将同步进行。
毫无疑问,这是一支不可小觑的海上力量。
要知道,到二零四五年的时候,美国也就只有十五艘航母。
问题是,只要中国加快造舰速度,美国就会跟进,甚至会以更快的速度建造航母,保持海军的领先优势。
十一月初的时候,牧浩洋就收到了李明阳提供的情报,美国海军已经向国会提交了建造四艘“纽约”级航母的计划书,而美国国会在审议的时候,很有可能把建造数量由四艘增加到六艘。
原因很简单,到时候美国当局肯定知道中国已经一口气开工建造了四艘航母。
果真如此的话,到二零五五年,美国海军将拥有二十八到三十二艘航母,并且有十六艘航母在建。
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
好的方面是,规模巨大的造舰计划肯定会拖垮美国经济,对美国的军事力量建设造成负面影响。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打响,那么再过五到十年,也就是在二零六零年到二零六五年之间,美国的国防开支就将占到联邦政府总开支的百分之六十,美国联邦政府也将因此破产。
坏的方面是,这种情况肯定无法维持下去,美国肯定会在破产之前引发战争,或者说是在掌握了军事优势的情况下引发战争,而中国只要想保持经济平稳发展,而不是一心穷兵黩武,那么在海军建设上就永远无法赶超美国,也就不可能在战争初期获得优势,必然处于被动之中。
从策略上讲,与美国比拼建造战舰,显然是下下策。
为此,牧浩洋在增加造舰规模的同时,还得想其他办法来抵消海军实力的差距。
电动运输机,就是牧浩洋想到的办法。
准确的说,应该是大规模发展高效益战略空运力量来取代海运,从而降低海军的作战负担,来提高海军的作战效率。
由此可见,大型电动运输机是一个战略项目。
按照牧浩洋的设想,如果大型电动运输机能够研制成功,而且总体成本达到了他的预期设想,战略空运就能部分取代海运,海军也就不用死死盯住战略航线,能够在其他方向上投入更多兵力。
从战术层面上看,战略空运力量也是支持本土外围防线的主要支柱。
如果中国不得不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初期采取战略防御态势,那么本土外围防线就将决定战争的最终结局。说得简单一些,只要中国军队能够守住本土外围防线,确保本土不遭受军事打击,中国就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战争动员,把战争潜力全部发挥出来,在总体实力上全面超越美国。如果守不住本土外围防线,美国的战略轰炸就能打垮中国的战争基础,使中国丧失反击能力。
在这个时候,战略空运必然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正是该项目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牧浩洋才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而且提前进行了战略部署。
从根本上讲,牧浩洋是打算用一场技术带动的军事革命来消除中美的实力差距。
为此,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牧浩洋在大型电动运输机项目上耗费了大量精力,甚至以总参谋长的身份,多次直接过问该项目的进展情况,还多次前往西飞集团与衡泰集团视察工作。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牧浩洋是小题大做。
作为总参谋长,需要他处理的事情多如牛毛,而装备发展只是其中之一,没有理由为此对其他事情不闻不问。
只是,从事后的角度来看,牧浩洋再次用行动证明了他的眼光。(未完待续。如果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