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侠义有道,“犯法”免究
第四节 侠义有道,“犯法”免究
《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小五义》《施公案》《彭公案》等侠义小说,展现的是正义、豪侠之士仗义行侠、劫富济贫、惩恶扬善的义举。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角色定位:协助清官办案理事、维护皇家朝廷统治,剪除那些与官府作对,欺压百姓的贼盗势棍,以及贪官猾吏。有此前提,绿林好汉的“杀人”“作案”行为,均被视为正面形象或义举,而不予追究法律责任。从这个意义上看,侠义小说中的断案、犯案行为与案例,其主要价值反映在民众对社会正义的渴望和寄托上。而破案、诉讼、审讯、判决的司法文化价值则退居其次。当然,尽管是侠义小说,在涉及司法制度的知识性、客观性和民间性层面,也仍然有一定的法文化审视价值。
例如,第二十三回讲绿林好汉窦二墩(即窦胜)与黄三太比武输了,自己悻悻而归。路遇假窦二墩(实名是窦二羔)打劫,发善心放了窦二羔。自己恰巧投店到窦二羔的黑店,差点被窦二羔的黑心老婆黄氏用酒灌醉图谋相害,结果被窦二墩识破,怒将二人杀死,又一把火将房屋烧毁毁尸灭迹。显然这一情节是真假李逵故事的翻版。用在这里虽没有什么新意,但从一个侧面折射自古以来的社会意识,以正压邪的行为本身虽然犯法,却可以得到原谅而不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回同样传递了上述意涵。因为窦成的女儿被献县知县的少爷看上,窦二墩与白脸狼马九、笑话崔三等人,闯进县衙,将贪淫花少及陪同娱乐的五人杀死。又到后院将赃官全家都杀了。会同了快腿彭二虎、闪电手高奎把银库打开,劫走了不少银子。再到狱中,将窦成救出。此时,献县城中武营老爷得报,立时调兵,一齐拥到。“窦成兄弟二人,带着群寇,把东门大开,砍死门军四个。” 大家奔出城外,窦成带着家眷等逃往古北口外去了。如此大案要案,在《彭公案》中,也是轻描淡写、很平和地叙述而过,没有再交代官府如何追查此案、捉拿要犯。
老英雄黄三太回家归隐,授徒教子。黄三太五十九岁时,儿子黄天霸八岁。彭公恰从通州知州升任绍兴府知府,想起当年与李七侯指镖借银为自己打通关系的好处,特前往拜望。但黄三太叫家人把拜帖拿回,挡驾不敢见,彭公只好回归衙中。又过一年,黄三太六十整寿,各路英雄都来祝寿。席间,濮大勇说的一段话颇耐人寻味:
“众位恩兄贤弟,我想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想你我当年结拜,都是二十余岁的英雄,如今数十年来,都成了老头儿了。要论豪杰,在北方还数李煜大哥,你历练的真好,只要红旗一展,无论那路的镖,就要送你几两银子。凤凰张七哥,他所为与黄三哥是一个样,永不须伴,孤身出马,有一千银,尚留三百两,所取贪官污吏,还是济困扶危,周济孝子贤孙,除贪官分文不取。如今黄三哥是洗了手啦!咱们大家一回想,侠义的朋友,死走逃亡,真个不少,也有遭了官司,身受重刑的,死于云阳市上;也有死于英雄之手的。今日大家畅饮,真果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这段话真切地反映了侠义之士的生存状况与情怀寄寓。其中的不少英雄其实是“劫镖”之人,只不过,多劫杀土豪、劣绅、贪官,且还多讲江湖义气,不赶尽杀绝。劫一千银,给留三百两。所劫浮财,常用于接济贫困危难之人、孝子贤孙。因为这样的游侠行为,不少人或摊上官司、身受重刑,或死于其他英雄之手。这也是多数侠义小说正面人物的群体画像。
大家酒酣耳热,说话也就随意任性了。濮大勇说了一段话,大意是我们这些豪杰在旷野荒郊劫镖不足为奇,要是能到北京,“把当今万岁爷的物件,拿他一两样来;或在户部,把银鞘拿了他的来,那方是真正英雄。” 这句话彻底伤着了黄三太的自尊心。于是不动声色,自己悄悄去了京城,果真潜入了正阳门,正巧碰到户部解饷官压着四头骡子,驮着银鞘,正准备送往海淀交由总管太监,以备在海淀畅春园的康熙帝日用。黄三太悄悄跟到沙滩里地方,见四下无人,抽刀砍散护送众人,又将解饷官从马上拉下,将银匣子取了一个,系于自己马后,如飞而去。
失去官饷的解饷官是保定府同知吴秀章与管界当班的步军校纳光,两人又惊又怕。纳老爷对吴秀章说:“老兄,今日之事,若要禀明上司,他也担不是,我也担不是,你我这小小的前程,全不容易。再者说这件事在禁城内地,会有了响马了,这件事,何人肯信呢?依我之见,你我各赔五百两银子,忍个晦气,也就完了。你也可以保住功名,不日高升;我也不能被地面不清之责。这件事,你我商量。”两人居然一拍即合。纳光又出了个主意,说:“我禀明上司,就说是你的行李失去,被贼人劫抢,内有白银千两,如拿住贼人,如数奉赔。”
品析:
这一段对话,把官场上常见的知情不报、瞒天过海、大事化了的场景生动地展现了出来。两人吃了哑巴亏,还暗自得意庆幸,完全是因为怕担责,受到惩处之故。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只要保住官位,还有高升的前程,还可以“堤外损失堤内补”。赔上的五百两银子,自有弥补回来的招数、机会。而按历代律令,私闯禁地轻则杖刑,重则杀头。如《大清律例》卷十八“兵律”之“宫卫”之“宫殿门擅入”条规定:“凡擅入紫禁城午门、东华、西华、神武门,及禁苑者,各杖一百。擅入宫殿门,杖六十、徒一年。擅入御膳所,及御在所者,绞。” 黄三太所为,已经达到杖刑标准了。
黄三太平安出了彰仪门外,找了一家店歇了一夜。次日快马加鞭赶往家中。前后半个月,贺兆熊、武万年、濮大勇、褚彪、李煜、张茂隆等一众英雄都等在家中,大家坐卧不安。黄三太将鞘银一匣取出,把箱子打开,里面白花花二十个元宝。黄三太得意地夸口:“慢说是要些银两,就是在京都求圣驾索库银,我也敢去。”濮大勇赶忙认错,自己可不敢赌了,“求圣驾犯了案,刨坟灭祖之罪,当着大众,求不求在你,我可不敢管。” 一席话又把黄三太的心气斗了起来。自己非得再上京城,干出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留下英名,传于后世。
黄三太再上京城,打探到康熙帝三月初十将到南苑围猎。便事先候在大红门,想迎圣驾。正巧南苑内一只刚入苑的老虎野性未退,跑出了笼子,又顺道出了大红门,把那些管虎的海户兵丁吓得魂飞胆颤。康熙帝闻听,急忙下了圣旨:“勿论军民人等,只管把虎打,朕还有赏,恐伤了人。”
黄三太飞马闯进外围子,取出两支飞镖,一支打在那虎的左肋上,一支打中虎的前胸,登时身死。康熙龙心大悦,召见了黄三太。康熙爷看黄三太年到花甲,还有这等本领,便开金口问黄三太是何人氏、来此何干?黄三太连忙叩头:“求万岁赦民死罪,我才敢明白回奏。”康熙爷说:“赦你无罪,只管实说。”那黄三太磕了一个头说:“小民是原籍福建台湾永和乡的人氏,寄居绍兴,练的一身武艺,保镖营生。虽说身归绿林中为寇,不劫商客,单劫贪官污吏、痞棍势豪,得了银子不乱用,周济孝子贤孙。前数年洗手,不营此业。今因民六十生辰之日,有昔年结拜的朋友濮大勇,酒后他说我年迈无能,要在北京天子脚下,作一件惊天动地之事,才算英雄。小人因一时气怒不平,我来到京都,正遇万岁爷行围打猎,遵旨打死猛虎,不敢求赏,只求万岁爷赐小民一点物件,成我之名,民死在九泉之下,也感念万岁爷的皇恩浩荡。”康熙爷还真把身上所穿的黄马褂赏给了黄三太,嘱咐道:“黄三太,我赐你此物回家,务本成名守分,念你打虎救驾之功,去罢!”
品析:
此段文字,简洁又全面地把黄三太生平以及为何到京城缘由交代得一清二楚。黄三太保镖为业,绿林中为寇,但不劫客商,专劫贪官污吏、痞棍势豪。这样一种经历和营生,还真得康熙爷赦免无罪才行。同时,黄三太还如实说出了自己受结拜朋友怂恿,才到京城干一件惊天动地之事。这既体现了侠义豪杰的胆略,也体现了侠义行为的义利观念和行为底线。小说描写黄三太如实说出,是因为有信心会得到朝廷的宽赦。事实上,侠义小说的主旨,在呈现侠客们快意人生的同时,也代表了封建朝廷安民劝善、务守本分的统治要求。在作者的观念里,侠客们再怎样行侠仗义、劫杀不法之徒,最终,还是得遵循弘扬正义、扶危济困、为民请命的主线和底限,还是得遵循封建礼教和三纲伦常的规制和律法。
康熙爷赏了黄马褂给黄三太一事轰动京城、声名远播。不想,激起了另一位英雄的不忿。飞天豹武七达子在达木苏王府充当差事已经有几年,一日京东乐亭县的赛毛遂杨香武来见,两人叙旧畅饮,说起黄三太,惹起了杨香武一番豪情,也立誓要在三日之内,做一件同样轰动的大事。这便演绎了一出杨香武夜闯畅春园的故事。他正遇康熙爷夜筵饮酒,于是施展轻功,潜入龙书案旁的龙椅下,趁康熙爷观赏克勒亲王进献的《八骏马图》的间隙,盗走了康熙爷适才刚饮酒的九龙杯。康熙爷十分震怒,传旨军机大臣王希见驾。王希奏道:一定是黄三太回家对绿林贼人夸自己之能,引起绿林中人效仿。如拿住这个盗杯之贼,连黄三太一并斩首,以绝后患。
于是康熙爷传旨,要将黄三太锁拿来京,交刑部审问,讯明回奏。
这道火牌文书传到浙江绍兴府,当时彭公已经特授绍兴府正堂。接到火牌左右为难,知道黄三太乃英雄义士,自从自己到任本地,并无盗案,平日无事他也不往衙门来往,真乃品行端方的人。
这时,神眼季全也急急赶到黄府,告知黄三太圣旨下来之事,让黄三太赶紧逃走。黄三太却对季全说:自己并未作犯法之事,要是不到官,恐遗笑与人。你跟我到京都,见了刑部堂官,据实说了,要是康熙老佛爷开恩,释放我回家,一家骨肉团圆。若要圣上见罪,把我杀了,你把我的尸首灵骨,带回绍兴府来就是了。说完,自己主动到绍兴府投案。
以前李七侯请黄三太帮忙借银,替彭公官复原职,黄三太一直没有见过彭公。此次是第一次见面。彭公自然尊敬有加。黄三太将自己劫银鞘、大红门打虎、圣上赦罪赏赐黄马褂的全过程如实陈述了一遍。并要求将自己解送到京,听旨发落。
彭公说:“老壮士若不愿意打官司,我就放你逃走;你要打官司呢,我行文于上司,再候旨意。”黄三太主意已定,说:“我候旨意打官司就是了。”彭公遂行文上司,等到圣旨,着绍兴知府彭朋押解来京,交刑部严刑审讯。钦派刑部尚书杜荣、都察院左都御史王鸿奎、吏部尚书王希审明回奏。
结果三堂会审,黄三太如实供述自己并不知情九龙杯被盗之事。小说写道,三人均是干国栋梁,见黄三太年过花甲,都有恻隐之心。三人会议,递了一个折子。康熙爷降下恩旨,给黄三太两个月限期,命他寻找九龙杯,着地面官不准拦阻他,任他各处寻找。又召见了彭公,下旨留京供职,升任工部右侍郎。
品析:
这段描写,可谓是侠义小说精神的经典反映。倡导品行端正、敢做敢当;有情有义,情理相协。一是国法森严,对私闯禁地之人按律严办。二是体现皇恩浩荡,既给了期限,也给予了破案的行动方便。三是黄三太的行为正是礼教尊卑的体现,他对彭公的恭敬、对皇命的遵从无不反映出侠士心中的尺度与标杆。四是彭公作为官府中人,也有情有义,不忘报恩,即如他所说,如果黄三太不打官司,他可以放他逃走;如果打官司则按规则来,行文上司。五是整个案件处理上,基本还是摆事实、讲事理,也讲律法的,三堂会审,公平公正。
之后黄三太如何在限期内将九龙杯完璧奉还的经历可谓曲折多舛。先是黄三太假借庆贺得到黄马褂召集天下英雄,实则探听谁盗走了九龙杯。杨香武来贺,主动说出是自己所为,可惜在茂州北关住店时,被人反盗走,自己不敢声张怕被人耻笑。正好神偷王伯燕、通背猿刘青也在庆贺宴上,主动说出是他们盗走了九龙杯,却被刘青卖给了一个外官,得了二百纹银。黄三太听了各位英雄的话是又喜又忧。恰巧,于江、于海两人也在现场,自称他们杀了此官,得了九龙杯。黄三太喜出望外,可随即又堕入了深渊。于江、于海说,此杯被周山、李洞看见,竟悄悄把杯拿走,献给了在淮南之南、扬州之北二十里处的避侠庄的周应龙(号称都霸天)。
知道了九龙杯的最终下落,杨香武自告奋勇表示自己亲自去避侠庄,以拜寿为名拜会周应龙,取回九龙杯,以救黄三太全家老小性命。不想,周应龙听了勃然大怒表示:你拿皇上来压我,我周应龙岂是怕事之人!杨香武当面立誓,三日内必盗走九龙杯。周应龙不信。将九龙杯交给妻子李翠云贴身看护,自己在卧房四周安排四十位英雄看守,每人头上都以香火头儿为记,昼夜巡逻看护。到了第三天夜里,诸位看护都已困倦,杨香武便用熏香将李翠云熏晕,赤身裸体用被褥卷起,找了一根长绳捆着,往楼下一扔,趁大家慌乱之际,将九龙杯盗走。
周应龙恼羞成怒,带着五十多位高手一路追赶,将半道埋伏接应杨香武的濮大勇抓了,又一直追踪到黄三太落脚的客店。黄、周正大战,忽然周应龙家人来报,家中来了几个强盗,救走了濮大勇,放火烧了住宅。周应龙急忙带众人回家救火。黄三太等人也不追赶,急急赶往绍兴府衙门,知府讯问了口供,遂起了一套文书,派了一位委员,护送黄三太等七位英雄,顺大路进京。
黄三太、杨香武二人到了京都刑部投案。刑部堂官题奏皇上黄三太盗九龙杯之事,候旨发落。没几天上谕下:“朕因失去九龙玉杯,遣黄三太找回,竟有这样出乎其类之人。着刑部右侍郎彭朋带领畅春园,朕亲见盗杯之人。”
黄三太、杨香武两人到了畅春园,向康熙爷细说了盗杯又寻杯的全过程。当听了周应龙带领水旱盗寇与黄、杨等人大战时,便下旨:“谕扬州府知府查抄避侠庄,拿获盗寇周应龙等,就地正法,勿容一名漏网!”同时,心中说:“把黄三太、杨香武杀了,以免后患。”正要下旨,正好大学士王希见驾,便问王希黄、杨两人怎么发落,王希连忙说:“论王法理应把他二人斩首号令,无奈万岁降过恩旨,今可把他二人永远充军。”不料一旁的达木苏王爷口呼:“万岁!杨香武妄奏不实,他说周应龙那样严密,他如何盗得了去啦?万岁把杯赏给我,我带回花园,他如今夜盗去,此时皆真,万岁开天地之恩,把他释放。他要盗不了去,二罪归一,有欺君妄奏之罪,求万岁降旨,把他二人全皆斩首。”
康熙爷听了达木苏王爷所奏,问杨香武:“你敢去么?”杨香武立誓,不等鸡叫,准能把杯盗来!
于是,杨香武上演了三盗玉杯的绝活:王爷与王希对面饮酒,玉杯就放在面前,几乎没有盗走的可能。杨香武让季全假冒太监侍候王希和王爷。自己学鸡叫,误让王爷以为天亮了而放松了警惕。又让季全扯王爷衣袍几下,王爷不知何事。季全往东边楼门一站,又向王爷一摆手,自己下楼去了。王爷、王希等人不明究里,只顾往东边楼门看,就在此时,杨香武将玉杯又盗走了,交到了王希手里。次日,王希将玉杯献上并向皇上奏明夜间盗杯实情,求免二人之罪。而达木苏王爷请罪,降旨罚俸三个月,康熙下旨把所罚银子赏了黄三太、杨香武。
《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小五义》《施公案》《彭公案》等侠义小说,展现的是正义、豪侠之士仗义行侠、劫富济贫、惩恶扬善的义举。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角色定位:协助清官办案理事、维护皇家朝廷统治,剪除那些与官府作对,欺压百姓的贼盗势棍,以及贪官猾吏。有此前提,绿林好汉的“杀人”“作案”行为,均被视为正面形象或义举,而不予追究法律责任。从这个意义上看,侠义小说中的断案、犯案行为与案例,其主要价值反映在民众对社会正义的渴望和寄托上。而破案、诉讼、审讯、判决的司法文化价值则退居其次。当然,尽管是侠义小说,在涉及司法制度的知识性、客观性和民间性层面,也仍然有一定的法文化审视价值。
例如,第二十三回讲绿林好汉窦二墩(即窦胜)与黄三太比武输了,自己悻悻而归。路遇假窦二墩(实名是窦二羔)打劫,发善心放了窦二羔。自己恰巧投店到窦二羔的黑店,差点被窦二羔的黑心老婆黄氏用酒灌醉图谋相害,结果被窦二墩识破,怒将二人杀死,又一把火将房屋烧毁毁尸灭迹。显然这一情节是真假李逵故事的翻版。用在这里虽没有什么新意,但从一个侧面折射自古以来的社会意识,以正压邪的行为本身虽然犯法,却可以得到原谅而不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回同样传递了上述意涵。因为窦成的女儿被献县知县的少爷看上,窦二墩与白脸狼马九、笑话崔三等人,闯进县衙,将贪淫花少及陪同娱乐的五人杀死。又到后院将赃官全家都杀了。会同了快腿彭二虎、闪电手高奎把银库打开,劫走了不少银子。再到狱中,将窦成救出。此时,献县城中武营老爷得报,立时调兵,一齐拥到。“窦成兄弟二人,带着群寇,把东门大开,砍死门军四个。” 大家奔出城外,窦成带着家眷等逃往古北口外去了。如此大案要案,在《彭公案》中,也是轻描淡写、很平和地叙述而过,没有再交代官府如何追查此案、捉拿要犯。
老英雄黄三太回家归隐,授徒教子。黄三太五十九岁时,儿子黄天霸八岁。彭公恰从通州知州升任绍兴府知府,想起当年与李七侯指镖借银为自己打通关系的好处,特前往拜望。但黄三太叫家人把拜帖拿回,挡驾不敢见,彭公只好回归衙中。又过一年,黄三太六十整寿,各路英雄都来祝寿。席间,濮大勇说的一段话颇耐人寻味:
“众位恩兄贤弟,我想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想你我当年结拜,都是二十余岁的英雄,如今数十年来,都成了老头儿了。要论豪杰,在北方还数李煜大哥,你历练的真好,只要红旗一展,无论那路的镖,就要送你几两银子。凤凰张七哥,他所为与黄三哥是一个样,永不须伴,孤身出马,有一千银,尚留三百两,所取贪官污吏,还是济困扶危,周济孝子贤孙,除贪官分文不取。如今黄三哥是洗了手啦!咱们大家一回想,侠义的朋友,死走逃亡,真个不少,也有遭了官司,身受重刑的,死于云阳市上;也有死于英雄之手的。今日大家畅饮,真果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这段话真切地反映了侠义之士的生存状况与情怀寄寓。其中的不少英雄其实是“劫镖”之人,只不过,多劫杀土豪、劣绅、贪官,且还多讲江湖义气,不赶尽杀绝。劫一千银,给留三百两。所劫浮财,常用于接济贫困危难之人、孝子贤孙。因为这样的游侠行为,不少人或摊上官司、身受重刑,或死于其他英雄之手。这也是多数侠义小说正面人物的群体画像。
大家酒酣耳热,说话也就随意任性了。濮大勇说了一段话,大意是我们这些豪杰在旷野荒郊劫镖不足为奇,要是能到北京,“把当今万岁爷的物件,拿他一两样来;或在户部,把银鞘拿了他的来,那方是真正英雄。” 这句话彻底伤着了黄三太的自尊心。于是不动声色,自己悄悄去了京城,果真潜入了正阳门,正巧碰到户部解饷官压着四头骡子,驮着银鞘,正准备送往海淀交由总管太监,以备在海淀畅春园的康熙帝日用。黄三太悄悄跟到沙滩里地方,见四下无人,抽刀砍散护送众人,又将解饷官从马上拉下,将银匣子取了一个,系于自己马后,如飞而去。
失去官饷的解饷官是保定府同知吴秀章与管界当班的步军校纳光,两人又惊又怕。纳老爷对吴秀章说:“老兄,今日之事,若要禀明上司,他也担不是,我也担不是,你我这小小的前程,全不容易。再者说这件事在禁城内地,会有了响马了,这件事,何人肯信呢?依我之见,你我各赔五百两银子,忍个晦气,也就完了。你也可以保住功名,不日高升;我也不能被地面不清之责。这件事,你我商量。”两人居然一拍即合。纳光又出了个主意,说:“我禀明上司,就说是你的行李失去,被贼人劫抢,内有白银千两,如拿住贼人,如数奉赔。”
品析:
这一段对话,把官场上常见的知情不报、瞒天过海、大事化了的场景生动地展现了出来。两人吃了哑巴亏,还暗自得意庆幸,完全是因为怕担责,受到惩处之故。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只要保住官位,还有高升的前程,还可以“堤外损失堤内补”。赔上的五百两银子,自有弥补回来的招数、机会。而按历代律令,私闯禁地轻则杖刑,重则杀头。如《大清律例》卷十八“兵律”之“宫卫”之“宫殿门擅入”条规定:“凡擅入紫禁城午门、东华、西华、神武门,及禁苑者,各杖一百。擅入宫殿门,杖六十、徒一年。擅入御膳所,及御在所者,绞。” 黄三太所为,已经达到杖刑标准了。
黄三太平安出了彰仪门外,找了一家店歇了一夜。次日快马加鞭赶往家中。前后半个月,贺兆熊、武万年、濮大勇、褚彪、李煜、张茂隆等一众英雄都等在家中,大家坐卧不安。黄三太将鞘银一匣取出,把箱子打开,里面白花花二十个元宝。黄三太得意地夸口:“慢说是要些银两,就是在京都求圣驾索库银,我也敢去。”濮大勇赶忙认错,自己可不敢赌了,“求圣驾犯了案,刨坟灭祖之罪,当着大众,求不求在你,我可不敢管。” 一席话又把黄三太的心气斗了起来。自己非得再上京城,干出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留下英名,传于后世。
黄三太再上京城,打探到康熙帝三月初十将到南苑围猎。便事先候在大红门,想迎圣驾。正巧南苑内一只刚入苑的老虎野性未退,跑出了笼子,又顺道出了大红门,把那些管虎的海户兵丁吓得魂飞胆颤。康熙帝闻听,急忙下了圣旨:“勿论军民人等,只管把虎打,朕还有赏,恐伤了人。”
黄三太飞马闯进外围子,取出两支飞镖,一支打在那虎的左肋上,一支打中虎的前胸,登时身死。康熙龙心大悦,召见了黄三太。康熙爷看黄三太年到花甲,还有这等本领,便开金口问黄三太是何人氏、来此何干?黄三太连忙叩头:“求万岁赦民死罪,我才敢明白回奏。”康熙爷说:“赦你无罪,只管实说。”那黄三太磕了一个头说:“小民是原籍福建台湾永和乡的人氏,寄居绍兴,练的一身武艺,保镖营生。虽说身归绿林中为寇,不劫商客,单劫贪官污吏、痞棍势豪,得了银子不乱用,周济孝子贤孙。前数年洗手,不营此业。今因民六十生辰之日,有昔年结拜的朋友濮大勇,酒后他说我年迈无能,要在北京天子脚下,作一件惊天动地之事,才算英雄。小人因一时气怒不平,我来到京都,正遇万岁爷行围打猎,遵旨打死猛虎,不敢求赏,只求万岁爷赐小民一点物件,成我之名,民死在九泉之下,也感念万岁爷的皇恩浩荡。”康熙爷还真把身上所穿的黄马褂赏给了黄三太,嘱咐道:“黄三太,我赐你此物回家,务本成名守分,念你打虎救驾之功,去罢!”
品析:
此段文字,简洁又全面地把黄三太生平以及为何到京城缘由交代得一清二楚。黄三太保镖为业,绿林中为寇,但不劫客商,专劫贪官污吏、痞棍势豪。这样一种经历和营生,还真得康熙爷赦免无罪才行。同时,黄三太还如实说出了自己受结拜朋友怂恿,才到京城干一件惊天动地之事。这既体现了侠义豪杰的胆略,也体现了侠义行为的义利观念和行为底线。小说描写黄三太如实说出,是因为有信心会得到朝廷的宽赦。事实上,侠义小说的主旨,在呈现侠客们快意人生的同时,也代表了封建朝廷安民劝善、务守本分的统治要求。在作者的观念里,侠客们再怎样行侠仗义、劫杀不法之徒,最终,还是得遵循弘扬正义、扶危济困、为民请命的主线和底限,还是得遵循封建礼教和三纲伦常的规制和律法。
康熙爷赏了黄马褂给黄三太一事轰动京城、声名远播。不想,激起了另一位英雄的不忿。飞天豹武七达子在达木苏王府充当差事已经有几年,一日京东乐亭县的赛毛遂杨香武来见,两人叙旧畅饮,说起黄三太,惹起了杨香武一番豪情,也立誓要在三日之内,做一件同样轰动的大事。这便演绎了一出杨香武夜闯畅春园的故事。他正遇康熙爷夜筵饮酒,于是施展轻功,潜入龙书案旁的龙椅下,趁康熙爷观赏克勒亲王进献的《八骏马图》的间隙,盗走了康熙爷适才刚饮酒的九龙杯。康熙爷十分震怒,传旨军机大臣王希见驾。王希奏道:一定是黄三太回家对绿林贼人夸自己之能,引起绿林中人效仿。如拿住这个盗杯之贼,连黄三太一并斩首,以绝后患。
于是康熙爷传旨,要将黄三太锁拿来京,交刑部审问,讯明回奏。
这道火牌文书传到浙江绍兴府,当时彭公已经特授绍兴府正堂。接到火牌左右为难,知道黄三太乃英雄义士,自从自己到任本地,并无盗案,平日无事他也不往衙门来往,真乃品行端方的人。
这时,神眼季全也急急赶到黄府,告知黄三太圣旨下来之事,让黄三太赶紧逃走。黄三太却对季全说:自己并未作犯法之事,要是不到官,恐遗笑与人。你跟我到京都,见了刑部堂官,据实说了,要是康熙老佛爷开恩,释放我回家,一家骨肉团圆。若要圣上见罪,把我杀了,你把我的尸首灵骨,带回绍兴府来就是了。说完,自己主动到绍兴府投案。
以前李七侯请黄三太帮忙借银,替彭公官复原职,黄三太一直没有见过彭公。此次是第一次见面。彭公自然尊敬有加。黄三太将自己劫银鞘、大红门打虎、圣上赦罪赏赐黄马褂的全过程如实陈述了一遍。并要求将自己解送到京,听旨发落。
彭公说:“老壮士若不愿意打官司,我就放你逃走;你要打官司呢,我行文于上司,再候旨意。”黄三太主意已定,说:“我候旨意打官司就是了。”彭公遂行文上司,等到圣旨,着绍兴知府彭朋押解来京,交刑部严刑审讯。钦派刑部尚书杜荣、都察院左都御史王鸿奎、吏部尚书王希审明回奏。
结果三堂会审,黄三太如实供述自己并不知情九龙杯被盗之事。小说写道,三人均是干国栋梁,见黄三太年过花甲,都有恻隐之心。三人会议,递了一个折子。康熙爷降下恩旨,给黄三太两个月限期,命他寻找九龙杯,着地面官不准拦阻他,任他各处寻找。又召见了彭公,下旨留京供职,升任工部右侍郎。
品析:
这段描写,可谓是侠义小说精神的经典反映。倡导品行端正、敢做敢当;有情有义,情理相协。一是国法森严,对私闯禁地之人按律严办。二是体现皇恩浩荡,既给了期限,也给予了破案的行动方便。三是黄三太的行为正是礼教尊卑的体现,他对彭公的恭敬、对皇命的遵从无不反映出侠士心中的尺度与标杆。四是彭公作为官府中人,也有情有义,不忘报恩,即如他所说,如果黄三太不打官司,他可以放他逃走;如果打官司则按规则来,行文上司。五是整个案件处理上,基本还是摆事实、讲事理,也讲律法的,三堂会审,公平公正。
之后黄三太如何在限期内将九龙杯完璧奉还的经历可谓曲折多舛。先是黄三太假借庆贺得到黄马褂召集天下英雄,实则探听谁盗走了九龙杯。杨香武来贺,主动说出是自己所为,可惜在茂州北关住店时,被人反盗走,自己不敢声张怕被人耻笑。正好神偷王伯燕、通背猿刘青也在庆贺宴上,主动说出是他们盗走了九龙杯,却被刘青卖给了一个外官,得了二百纹银。黄三太听了各位英雄的话是又喜又忧。恰巧,于江、于海两人也在现场,自称他们杀了此官,得了九龙杯。黄三太喜出望外,可随即又堕入了深渊。于江、于海说,此杯被周山、李洞看见,竟悄悄把杯拿走,献给了在淮南之南、扬州之北二十里处的避侠庄的周应龙(号称都霸天)。
知道了九龙杯的最终下落,杨香武自告奋勇表示自己亲自去避侠庄,以拜寿为名拜会周应龙,取回九龙杯,以救黄三太全家老小性命。不想,周应龙听了勃然大怒表示:你拿皇上来压我,我周应龙岂是怕事之人!杨香武当面立誓,三日内必盗走九龙杯。周应龙不信。将九龙杯交给妻子李翠云贴身看护,自己在卧房四周安排四十位英雄看守,每人头上都以香火头儿为记,昼夜巡逻看护。到了第三天夜里,诸位看护都已困倦,杨香武便用熏香将李翠云熏晕,赤身裸体用被褥卷起,找了一根长绳捆着,往楼下一扔,趁大家慌乱之际,将九龙杯盗走。
周应龙恼羞成怒,带着五十多位高手一路追赶,将半道埋伏接应杨香武的濮大勇抓了,又一直追踪到黄三太落脚的客店。黄、周正大战,忽然周应龙家人来报,家中来了几个强盗,救走了濮大勇,放火烧了住宅。周应龙急忙带众人回家救火。黄三太等人也不追赶,急急赶往绍兴府衙门,知府讯问了口供,遂起了一套文书,派了一位委员,护送黄三太等七位英雄,顺大路进京。
黄三太、杨香武二人到了京都刑部投案。刑部堂官题奏皇上黄三太盗九龙杯之事,候旨发落。没几天上谕下:“朕因失去九龙玉杯,遣黄三太找回,竟有这样出乎其类之人。着刑部右侍郎彭朋带领畅春园,朕亲见盗杯之人。”
黄三太、杨香武两人到了畅春园,向康熙爷细说了盗杯又寻杯的全过程。当听了周应龙带领水旱盗寇与黄、杨等人大战时,便下旨:“谕扬州府知府查抄避侠庄,拿获盗寇周应龙等,就地正法,勿容一名漏网!”同时,心中说:“把黄三太、杨香武杀了,以免后患。”正要下旨,正好大学士王希见驾,便问王希黄、杨两人怎么发落,王希连忙说:“论王法理应把他二人斩首号令,无奈万岁降过恩旨,今可把他二人永远充军。”不料一旁的达木苏王爷口呼:“万岁!杨香武妄奏不实,他说周应龙那样严密,他如何盗得了去啦?万岁把杯赏给我,我带回花园,他如今夜盗去,此时皆真,万岁开天地之恩,把他释放。他要盗不了去,二罪归一,有欺君妄奏之罪,求万岁降旨,把他二人全皆斩首。”
康熙爷听了达木苏王爷所奏,问杨香武:“你敢去么?”杨香武立誓,不等鸡叫,准能把杯盗来!
于是,杨香武上演了三盗玉杯的绝活:王爷与王希对面饮酒,玉杯就放在面前,几乎没有盗走的可能。杨香武让季全假冒太监侍候王希和王爷。自己学鸡叫,误让王爷以为天亮了而放松了警惕。又让季全扯王爷衣袍几下,王爷不知何事。季全往东边楼门一站,又向王爷一摆手,自己下楼去了。王爷、王希等人不明究里,只顾往东边楼门看,就在此时,杨香武将玉杯又盗走了,交到了王希手里。次日,王希将玉杯献上并向皇上奏明夜间盗杯实情,求免二人之罪。而达木苏王爷请罪,降旨罚俸三个月,康熙下旨把所罚银子赏了黄三太、杨香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