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召公世家》·燕国·大秦·知心爱人
很奇怪,燕国据现有的历史史料看,整个燕国史上竟然没有一个可靠的大臣或者将领,唯一值得称道的是那个高筑黄金台的燕昭王。纵观燕国历史,最鼎盛时期便是燕昭王在位的几十年,在这期间,燕昭王卑身事贤,苏秦、乐毅等人先后来到燕国,君臣一致,卧薪尝胆,终于国力兴盛,而且在国际上纵横捭阖,联合赵韩魏秦楚,五国攻齐,一雪国耻。
之后惠王即位,与乐毅不睦,致使乐毅出奔赵国。燕国从此开始衰落,昙花一现。究根溯源,燕国真正的败落源自于与赵国的恩怨。燕国东有强齐,西有强赵,后五国攻齐,齐国渐渐衰弱,不复有霸天下之心,而赵国在“胡服骑射”以后,逐渐显露出大国态势,赵地百姓习武成风,彪悍勇武,其时天下秦国最强,其次有齐,其次有赵,齐国的衰落让秦国更放心的开始对六国的蚕食,但是没想到赵国的强势崛起,成为阻碍秦国东进的强悍壁垒。
燕国复仇齐国的战争,客观上让秦国得益,燕国虽然一战成名,终究功亏一篑,三十年精心谋划梦一场,而秦国实实在在在这这场战争中更加强大,而且这次战争帮助秦国削弱最强大的对手齐国,秦国自然非常高兴。因此,秦国看燕国的眼光总是那么亲切,有情。燕国距离秦远,间隔赵国,其时齐国已弱,对燕不再具备威胁。一时膨胀的燕国居然开始打赵国的主意,事实看,燕国真是自不量力,以为当年偌大的齐国都不在话下,何况赵国呢?这种野心蒙蔽了燕国上下的眼,殊不知伐齐成功,纯粹是五国联盟的结果,燕国自信心爆棚,以为天下燕国也可一战。齐国虽衰,毕竟老牌大国,五国攻齐后,齐国开始韬光隐晦,固然如此,燕国也不敢凭借一国之力轻易攻齐。齐不能攻,赵国可以。为什么呢?攻齐的话,找不到更好的联盟,攻赵则不同,赵西有强秦,如果燕国伐赵,联络秦国,赵国腹背受敌,燕国开始有了梦想。
燕国太高估自己的实力了,燕赵相争的几十年,败多胜少,赵国随随便便就把燕国揍的体无完肤,几欲亡国者数次,可怜得很。秦国这边乐见燕赵相争,天下除秦国外,只有赵国这个硬骨头,燕赵争锋,正好做渔翁。燕国真是蛮配合秦国的,屡屡骚扰赵国,等赵国腾出手来,三下五除二,燕国就溃不成军。
田单攻燕
燕武成王时候,高阳君荣蚠(宋人)率兵攻赵。赵孝成王以割让济东令卢、高唐、平原陵三城予齐的代价聘请齐人安平君田单为将,由他率军还击燕人。田单此次还击,一举拔燕之中阳。
燕国聘请宋人,赵国聘请齐人田单,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真有趣。
燕拔昌城
长平之战以赵国的惨败而告终,赵括战死,白起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余万。赵国元气至此大伤。而就在此时,赵国抵抗秦国的邯郸保卫战尚未结束,燕国诱降赵国将领,率军叛赵归燕。此举无异于落井下石,见死不救。
这时候的秦国开始加紧蚕食六国的步伐,目标直指三晋韩魏赵,赵国最强。于是远交近攻,燕国在秦国灭六国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帮手作用,燕国于赵非但“不义”,而且“不仁”。燕国或许是想趁火打劫,派兵进攻过赵国的昌城,五月而拔之。昌城去燕下都有数百里之遥,业已深入赵国腹地,逼近沙丘宫。
秦王任用范雎为相,并采纳了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即先进攻邻近的三晋,暂时置远方的齐、楚不顾。而燕国在这之后发动燕赵战争,业已落入秦人之彀,无异于帮秦之忙而砸己之脚。
赵败燕师
燕王喜时,燕相栗腹至赵约欢,以五百金为赵孝成王祝酒。栗腹在赵国耳闻目睹了赵国长平之战后的“凋敝”情景,认为有机可乘,返国后禀报燕王:“赵王壮者皆死长平,其孤为壮,可伐也。”燕王召见昌国君乐閒,乐閒劝燕王不要进兵赵国,“赵四战之国,其民习兵,不可伐”。燕王说:“吾以五而伐一。”乐閒仍然认为赵国不可伐。燕王怒火中烧,执意要伐赵;而群臣也都认为赵可伐。但大夫将渠仍然忠言进谏,先与人五百金通关约交,后又起兵攻伐,这是不祥之兆啊,出兵必不成功;但燕王不听。
这一年,燕起二军60万、车二千乘伐赵,一支由栗腹统帅攻鄗,一支由卿秦统帅攻代,燕王也自将偏师随其后。赵国也随即起兵13万迎击,廉颇击破栗腹于鄗,乐乘击破卿秦于代,燕军大败而逃。廉颇率军一路追击,赵国大军挺进五百余里,直至围困燕都。
以60万败赵13万,可算奇耻大辱,燕国招架不住,派人请和。赵不答应,说非得让将渠来“处和”才肯罢休。而此时乐閒已奔走赵国,燕王便以将渠为相以处和。这样,赵军才解围而去。
燕赵三战
燕国两度进攻赵国,大大激怒了赵人;而赵国一战得手,便连年反攻。赵将廉颇、乐乘再度进围燕都,燕馈以重礼求和。赵将乐乘又围攻燕都。赵派廉颇、延陵钧助魏攻燕。
燕赵易土
燕赵连年交战,秦国乐不可支,相继拿下韩国的上党,又“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初置太原郡”。赵国迫于秦的压力,不得不于燕王喜八年与燕易土。
李牧攻燕
李牧,赵北方良将,曾经驻守代和雁门备匈奴,平素“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使匈奴十余年不敢近赵边。李牧攻燕,拔武遂。
庞煖攻燕
剧辛曾经居赵,与庞煖友善,后仕于燕。燕见赵数困于秦,廉颇奔魏,庞煖为将,欲乘赵弊而攻之。燕王喜问于剧辛,剧辛说:“庞煖易与耳。”于是,燕王派剧辛攻赵。赵派庞煖还击,擒杀燕将剧辛,取燕师二万。《鹖冠子·世兵》对此评论说:“自贼以为祸门,身死以危其君,名实俱灭,剧辛能绝,而燕王不知人也。”
此事对燕国危害甚大,《韩非子·饰邪》直截了当地说,“剧辛之事燕,无功而社稷危”。不知人而用之,祸莫大焉!同一年,秦拔魏二十城,置东郡。
赵派庞煖攻燕。秦以救燕为名,派王翦、桓齮、杨端和伐赵。由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在短短的三十年中,燕赵之间的战争就有九次之多。燕国在关键的战国后期,出于“错误的决策”,发动了数场“错误的战争”,可悲可叹!而与赵为战,燕国是败多胜少,常常是得不偿失,空耗国力。燕国在战国后期的迅速衰落,与这数次燕赵战争不无关系。
燕赵争锋,秦国得益,蚕食天下自三晋始,在秦国心中,燕国譬如最美丽的情人。而燕国自昭王以后,自以为是,见秦赵相斗,也趁火打劫,被一个残废的赵国揍得找不着北。秦灭三晋,转身就将燕国拿下,轻而易举,燕国一帮君臣真是可怜又可笑。
很奇怪,燕国据现有的历史史料看,整个燕国史上竟然没有一个可靠的大臣或者将领,唯一值得称道的是那个高筑黄金台的燕昭王。纵观燕国历史,最鼎盛时期便是燕昭王在位的几十年,在这期间,燕昭王卑身事贤,苏秦、乐毅等人先后来到燕国,君臣一致,卧薪尝胆,终于国力兴盛,而且在国际上纵横捭阖,联合赵韩魏秦楚,五国攻齐,一雪国耻。
之后惠王即位,与乐毅不睦,致使乐毅出奔赵国。燕国从此开始衰落,昙花一现。究根溯源,燕国真正的败落源自于与赵国的恩怨。燕国东有强齐,西有强赵,后五国攻齐,齐国渐渐衰弱,不复有霸天下之心,而赵国在“胡服骑射”以后,逐渐显露出大国态势,赵地百姓习武成风,彪悍勇武,其时天下秦国最强,其次有齐,其次有赵,齐国的衰落让秦国更放心的开始对六国的蚕食,但是没想到赵国的强势崛起,成为阻碍秦国东进的强悍壁垒。
燕国复仇齐国的战争,客观上让秦国得益,燕国虽然一战成名,终究功亏一篑,三十年精心谋划梦一场,而秦国实实在在在这这场战争中更加强大,而且这次战争帮助秦国削弱最强大的对手齐国,秦国自然非常高兴。因此,秦国看燕国的眼光总是那么亲切,有情。燕国距离秦远,间隔赵国,其时齐国已弱,对燕不再具备威胁。一时膨胀的燕国居然开始打赵国的主意,事实看,燕国真是自不量力,以为当年偌大的齐国都不在话下,何况赵国呢?这种野心蒙蔽了燕国上下的眼,殊不知伐齐成功,纯粹是五国联盟的结果,燕国自信心爆棚,以为天下燕国也可一战。齐国虽衰,毕竟老牌大国,五国攻齐后,齐国开始韬光隐晦,固然如此,燕国也不敢凭借一国之力轻易攻齐。齐不能攻,赵国可以。为什么呢?攻齐的话,找不到更好的联盟,攻赵则不同,赵西有强秦,如果燕国伐赵,联络秦国,赵国腹背受敌,燕国开始有了梦想。
燕国太高估自己的实力了,燕赵相争的几十年,败多胜少,赵国随随便便就把燕国揍的体无完肤,几欲亡国者数次,可怜得很。秦国这边乐见燕赵相争,天下除秦国外,只有赵国这个硬骨头,燕赵争锋,正好做渔翁。燕国真是蛮配合秦国的,屡屡骚扰赵国,等赵国腾出手来,三下五除二,燕国就溃不成军。
田单攻燕
燕武成王时候,高阳君荣蚠(宋人)率兵攻赵。赵孝成王以割让济东令卢、高唐、平原陵三城予齐的代价聘请齐人安平君田单为将,由他率军还击燕人。田单此次还击,一举拔燕之中阳。
燕国聘请宋人,赵国聘请齐人田单,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真有趣。
燕拔昌城
长平之战以赵国的惨败而告终,赵括战死,白起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余万。赵国元气至此大伤。而就在此时,赵国抵抗秦国的邯郸保卫战尚未结束,燕国诱降赵国将领,率军叛赵归燕。此举无异于落井下石,见死不救。
这时候的秦国开始加紧蚕食六国的步伐,目标直指三晋韩魏赵,赵国最强。于是远交近攻,燕国在秦国灭六国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帮手作用,燕国于赵非但“不义”,而且“不仁”。燕国或许是想趁火打劫,派兵进攻过赵国的昌城,五月而拔之。昌城去燕下都有数百里之遥,业已深入赵国腹地,逼近沙丘宫。
秦王任用范雎为相,并采纳了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即先进攻邻近的三晋,暂时置远方的齐、楚不顾。而燕国在这之后发动燕赵战争,业已落入秦人之彀,无异于帮秦之忙而砸己之脚。
赵败燕师
燕王喜时,燕相栗腹至赵约欢,以五百金为赵孝成王祝酒。栗腹在赵国耳闻目睹了赵国长平之战后的“凋敝”情景,认为有机可乘,返国后禀报燕王:“赵王壮者皆死长平,其孤为壮,可伐也。”燕王召见昌国君乐閒,乐閒劝燕王不要进兵赵国,“赵四战之国,其民习兵,不可伐”。燕王说:“吾以五而伐一。”乐閒仍然认为赵国不可伐。燕王怒火中烧,执意要伐赵;而群臣也都认为赵可伐。但大夫将渠仍然忠言进谏,先与人五百金通关约交,后又起兵攻伐,这是不祥之兆啊,出兵必不成功;但燕王不听。
这一年,燕起二军60万、车二千乘伐赵,一支由栗腹统帅攻鄗,一支由卿秦统帅攻代,燕王也自将偏师随其后。赵国也随即起兵13万迎击,廉颇击破栗腹于鄗,乐乘击破卿秦于代,燕军大败而逃。廉颇率军一路追击,赵国大军挺进五百余里,直至围困燕都。
以60万败赵13万,可算奇耻大辱,燕国招架不住,派人请和。赵不答应,说非得让将渠来“处和”才肯罢休。而此时乐閒已奔走赵国,燕王便以将渠为相以处和。这样,赵军才解围而去。
燕赵三战
燕国两度进攻赵国,大大激怒了赵人;而赵国一战得手,便连年反攻。赵将廉颇、乐乘再度进围燕都,燕馈以重礼求和。赵将乐乘又围攻燕都。赵派廉颇、延陵钧助魏攻燕。
燕赵易土
燕赵连年交战,秦国乐不可支,相继拿下韩国的上党,又“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初置太原郡”。赵国迫于秦的压力,不得不于燕王喜八年与燕易土。
李牧攻燕
李牧,赵北方良将,曾经驻守代和雁门备匈奴,平素“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使匈奴十余年不敢近赵边。李牧攻燕,拔武遂。
庞煖攻燕
剧辛曾经居赵,与庞煖友善,后仕于燕。燕见赵数困于秦,廉颇奔魏,庞煖为将,欲乘赵弊而攻之。燕王喜问于剧辛,剧辛说:“庞煖易与耳。”于是,燕王派剧辛攻赵。赵派庞煖还击,擒杀燕将剧辛,取燕师二万。《鹖冠子·世兵》对此评论说:“自贼以为祸门,身死以危其君,名实俱灭,剧辛能绝,而燕王不知人也。”
此事对燕国危害甚大,《韩非子·饰邪》直截了当地说,“剧辛之事燕,无功而社稷危”。不知人而用之,祸莫大焉!同一年,秦拔魏二十城,置东郡。
赵派庞煖攻燕。秦以救燕为名,派王翦、桓齮、杨端和伐赵。由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在短短的三十年中,燕赵之间的战争就有九次之多。燕国在关键的战国后期,出于“错误的决策”,发动了数场“错误的战争”,可悲可叹!而与赵为战,燕国是败多胜少,常常是得不偿失,空耗国力。燕国在战国后期的迅速衰落,与这数次燕赵战争不无关系。
燕赵争锋,秦国得益,蚕食天下自三晋始,在秦国心中,燕国譬如最美丽的情人。而燕国自昭王以后,自以为是,见秦赵相斗,也趁火打劫,被一个残废的赵国揍得找不着北。秦灭三晋,转身就将燕国拿下,轻而易举,燕国一帮君臣真是可怜又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