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世家》—文武师
一、文武师
太公望,就是吕尚,老祖宗姓姜,封在吕这个地方,也有说法封于申,要是从封姓的话,也可以喊他申尚,不过几千年来都认可他叫吕尚。我们喊他姜太公,最有名的故事,姜太公钓鱼,还有一句老百姓拿来辟邪的话,“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玄而又玄的封神演义,让姜太公成为诸神之祖。周文王呼为太公望。
为什么叫太公望呢?周文王潜修国政,有志天下,可惜找不到辅佐的良才。一次组织军事演习—围猎,占卜,不得了,卜辞上说你这次出行,会有收获。这个收获非同寻常,非龙非虎,王霸之辅。于是周文王遇到吕尚钓鱼,异乎寻常,直钩无饵,优哉游哉的坐在河边。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適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也有传说,周文王看他年龄太大,于是背着他走了八百步。感其知遇,姜太公辅佐文武父子建立周朝八百年的基业。
史记中记载姜太公跟随周文王,有另外两种说法,司马迁的笔法是“或曰或曰”。
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
(有的说是太公学问很大,曾经在商纣一朝谋生,见纣王腐败的不得了,离开周游列国,找不到他赏识的明主,后来遇到周文王,视为知音。)
或曰,吕尚处士,隐海滨。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闳夭素知而招吕尚。吕尚亦曰“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往焉”。三人者为西伯求美女奇物,献之於纣,以赎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国。
(另一种说法,太公隐居。周文王被拘押在羑里,收下那帮人急得没法,知道太公能耐大,想办法请太公出来帮忙,周文王因而脱困。太公的办法是,投纣王所好,送了很多奇珍异宝和女人,还把周地的地盘也奉上。)
虽然有这几种不同的说法,姜太公追随文武父子推翻商纣,建立周朝,文武王以国师相待是千真万确的。“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然要之为文武师”。
“周西伯昌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大周朝的天下,姜太公居功至伟。
文王死后,武王继续重用吕尚,尊其为师尚父。后孟津观兵,后牧野决战,纣王自焚鹿台。
九鼎归周,行政天下,师尚父谋居多,建立周朝,吕尚无上之功。后世多立其庙纪念,不过到了朱元璋一朝,把他从庙里请出来了,朱元璋的说法是,你能耐很大我承认,但是你帮着周家父子造了纣王的反,算是逆贼,想来朱重八觉得我建立明朝,那是推翻了元的鞑子,我对中国是有功的,免于中国灭亡。你们搞的什么呀,窝里斗,造了自己人的反,所以赶走。很有意思。
二、有意思的占卜
1、文王卜
文王卜,遇到了太公,成就天下。
2、武王卜
牧野之战前,武王占卜,战事不吉,大家都很恐惧。不得了,老天不支持我们,怎么办?
“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彊之劝武王,武王於是遂行。”
史记记载“太公强之劝武王”,太公非常坚决的激励武王继续伐纣的计划,不要犹疑不定。太公怎么劝的呢?东汉的王充在《论衡·卜筮篇》里说得却很明白:“武王伐纣,卜筮之逆,占曰:‘大凶’。太公推蓍蹈龟而曰枯骨死草,何知而凶!太公一把占卜用的蓍草一甩,龟甲一脚踢得老远,枯骨死草,怎么能知道事情的吉凶呢?不用管它,非常刚毅。
在进兵渡河的时候,有鱼跃入船中,神思慌乱的武王已经被之前的占卜弄昏头了,但凡遇到什么不寻常的事都胆战心惊,生怕得罪了鬼神。太公劝武王,不要担心,这是好事情啊。这预兆着伐纣会大获成功,武王这时候只能听老师的话,既然这鱼这么吉祥,不如放生吧。太公说不行,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这是老天都帮你姬发啊,你看大家饿了不正是上天送来的食物吗?煮熟了吃掉。太公这话让武王姬发心中舒坦了好多,信心又上来了。
渡河以后,太公下令把船只,连同路过的桥梁通通毁掉,“为父报仇,今死无生”,现在没有退路了,只有战斗,要么打败纣王,要么战死。
同样是占卜,为什么文王顺从了卜辞,而太公拒绝武王的占卜呢?既然拒绝了武王的占卜,为什么又视跳到船里的鱼为吉祥之兆呢?这可见的太公的通达之处。伐纣大业,万事俱备,只等最后一击了,大好的时机掌握在人的手里,不可以让卜辞扰乱军心,动摇姬发的斗志。开弓没有回头箭,号角都吹响了,打退堂鼓,是泄了自家的锐气。当前的形势吉要打,不吉也要打,没有别的选择。在崇尚占卜的古代,太公这样坚毅、果决,相信事在人为,不拘泥,对客观形势有充分的了解。这就是太公的高明之处。
3、汉文帝之卜
当初周勃等人迎代王刘恒继承皇帝位,把刘恒吓得不轻。讨论半天,分析半天,仍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是占卜,得吉兆,很高兴,才派人去长安联络。假如占卜非吉兆,刘恒会怎么办呢?难道凭占卜要放弃继承帝位吗,恐怕他想放弃也不能了。时势选择了他,他无可奈何。
正如武王伐纣一系列不寻常的事,在武王和众臣的眼里,这事要坏,兆头不妙。但在太公那里却异常冷静,这种冷静是建立在全盘形势的分析上。纣王已经众叛亲离,武王这边得到了天下诸侯百姓的倾心支持,这个时候不全力以赴,不是自取灭亡吗?所以关键时候,太公打消了武王忐忑不安的情绪,重新树立信心,才伐纣成功。事实上太公明白,武王众人也觉得伐纣这件事不太妥,毕竟自己是臣子,百般疑虑。从中看出太公的明智,那句“枯骨死草,何以知吉凶?”充分表现了他对事在人为的肯定。一切都准备好了,干就完了,不干会被诛杀,干败了也会被诛杀,事到万难须放手,在此一举。太公很厉害!
4、晋献公之卜
左传中也有一段记载:
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必不可。弗听,立之。
晋献公没有听从卜人的劝告,执意要了骊姬这女人,结果引发了国家动荡,幸有晋文公拨乱反正,才避免了晋国败亡。
如此看,似乎占卜这个东西又挺有意思的。那么古人对占卜有什么看法呢?
《尚书?洪范》中有一段话,我觉得是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段话是这样说的:
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什么意思?如果你有很大的疑虑不知道怎么办,首先要自己全面的衡量利弊,不仅自己要前思后想,有个主见,而且要多争取别人的意见,往往旁观者清,虚心听听别人的建议,不固执己见,能做到这一步问题其实已经有个差不多的办法了。当然,还不行,你可以去占卜看看吧。但是到了急需拿主意的时候,还是应该坚决的放手去做,不能心存狐疑。
这是古人占卜的态度。我自己赞赏姜太公的做法,相信客观的形势,先做好充足的准备,关键时候坚毅果决,放手一搏,不能存有后悔之心。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管他呢!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太公有没有对武王这么说,我不知道。大概他自己心里对自己这么说过吧。谁知道呢。
一、文武师
太公望,就是吕尚,老祖宗姓姜,封在吕这个地方,也有说法封于申,要是从封姓的话,也可以喊他申尚,不过几千年来都认可他叫吕尚。我们喊他姜太公,最有名的故事,姜太公钓鱼,还有一句老百姓拿来辟邪的话,“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玄而又玄的封神演义,让姜太公成为诸神之祖。周文王呼为太公望。
为什么叫太公望呢?周文王潜修国政,有志天下,可惜找不到辅佐的良才。一次组织军事演习—围猎,占卜,不得了,卜辞上说你这次出行,会有收获。这个收获非同寻常,非龙非虎,王霸之辅。于是周文王遇到吕尚钓鱼,异乎寻常,直钩无饵,优哉游哉的坐在河边。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適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也有传说,周文王看他年龄太大,于是背着他走了八百步。感其知遇,姜太公辅佐文武父子建立周朝八百年的基业。
史记中记载姜太公跟随周文王,有另外两种说法,司马迁的笔法是“或曰或曰”。
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
(有的说是太公学问很大,曾经在商纣一朝谋生,见纣王腐败的不得了,离开周游列国,找不到他赏识的明主,后来遇到周文王,视为知音。)
或曰,吕尚处士,隐海滨。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闳夭素知而招吕尚。吕尚亦曰“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往焉”。三人者为西伯求美女奇物,献之於纣,以赎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国。
(另一种说法,太公隐居。周文王被拘押在羑里,收下那帮人急得没法,知道太公能耐大,想办法请太公出来帮忙,周文王因而脱困。太公的办法是,投纣王所好,送了很多奇珍异宝和女人,还把周地的地盘也奉上。)
虽然有这几种不同的说法,姜太公追随文武父子推翻商纣,建立周朝,文武王以国师相待是千真万确的。“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然要之为文武师”。
“周西伯昌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大周朝的天下,姜太公居功至伟。
文王死后,武王继续重用吕尚,尊其为师尚父。后孟津观兵,后牧野决战,纣王自焚鹿台。
九鼎归周,行政天下,师尚父谋居多,建立周朝,吕尚无上之功。后世多立其庙纪念,不过到了朱元璋一朝,把他从庙里请出来了,朱元璋的说法是,你能耐很大我承认,但是你帮着周家父子造了纣王的反,算是逆贼,想来朱重八觉得我建立明朝,那是推翻了元的鞑子,我对中国是有功的,免于中国灭亡。你们搞的什么呀,窝里斗,造了自己人的反,所以赶走。很有意思。
二、有意思的占卜
1、文王卜
文王卜,遇到了太公,成就天下。
2、武王卜
牧野之战前,武王占卜,战事不吉,大家都很恐惧。不得了,老天不支持我们,怎么办?
“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彊之劝武王,武王於是遂行。”
史记记载“太公强之劝武王”,太公非常坚决的激励武王继续伐纣的计划,不要犹疑不定。太公怎么劝的呢?东汉的王充在《论衡·卜筮篇》里说得却很明白:“武王伐纣,卜筮之逆,占曰:‘大凶’。太公推蓍蹈龟而曰枯骨死草,何知而凶!太公一把占卜用的蓍草一甩,龟甲一脚踢得老远,枯骨死草,怎么能知道事情的吉凶呢?不用管它,非常刚毅。
在进兵渡河的时候,有鱼跃入船中,神思慌乱的武王已经被之前的占卜弄昏头了,但凡遇到什么不寻常的事都胆战心惊,生怕得罪了鬼神。太公劝武王,不要担心,这是好事情啊。这预兆着伐纣会大获成功,武王这时候只能听老师的话,既然这鱼这么吉祥,不如放生吧。太公说不行,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这是老天都帮你姬发啊,你看大家饿了不正是上天送来的食物吗?煮熟了吃掉。太公这话让武王姬发心中舒坦了好多,信心又上来了。
渡河以后,太公下令把船只,连同路过的桥梁通通毁掉,“为父报仇,今死无生”,现在没有退路了,只有战斗,要么打败纣王,要么战死。
同样是占卜,为什么文王顺从了卜辞,而太公拒绝武王的占卜呢?既然拒绝了武王的占卜,为什么又视跳到船里的鱼为吉祥之兆呢?这可见的太公的通达之处。伐纣大业,万事俱备,只等最后一击了,大好的时机掌握在人的手里,不可以让卜辞扰乱军心,动摇姬发的斗志。开弓没有回头箭,号角都吹响了,打退堂鼓,是泄了自家的锐气。当前的形势吉要打,不吉也要打,没有别的选择。在崇尚占卜的古代,太公这样坚毅、果决,相信事在人为,不拘泥,对客观形势有充分的了解。这就是太公的高明之处。
3、汉文帝之卜
当初周勃等人迎代王刘恒继承皇帝位,把刘恒吓得不轻。讨论半天,分析半天,仍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是占卜,得吉兆,很高兴,才派人去长安联络。假如占卜非吉兆,刘恒会怎么办呢?难道凭占卜要放弃继承帝位吗,恐怕他想放弃也不能了。时势选择了他,他无可奈何。
正如武王伐纣一系列不寻常的事,在武王和众臣的眼里,这事要坏,兆头不妙。但在太公那里却异常冷静,这种冷静是建立在全盘形势的分析上。纣王已经众叛亲离,武王这边得到了天下诸侯百姓的倾心支持,这个时候不全力以赴,不是自取灭亡吗?所以关键时候,太公打消了武王忐忑不安的情绪,重新树立信心,才伐纣成功。事实上太公明白,武王众人也觉得伐纣这件事不太妥,毕竟自己是臣子,百般疑虑。从中看出太公的明智,那句“枯骨死草,何以知吉凶?”充分表现了他对事在人为的肯定。一切都准备好了,干就完了,不干会被诛杀,干败了也会被诛杀,事到万难须放手,在此一举。太公很厉害!
4、晋献公之卜
左传中也有一段记载:
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必不可。弗听,立之。
晋献公没有听从卜人的劝告,执意要了骊姬这女人,结果引发了国家动荡,幸有晋文公拨乱反正,才避免了晋国败亡。
如此看,似乎占卜这个东西又挺有意思的。那么古人对占卜有什么看法呢?
《尚书?洪范》中有一段话,我觉得是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段话是这样说的:
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什么意思?如果你有很大的疑虑不知道怎么办,首先要自己全面的衡量利弊,不仅自己要前思后想,有个主见,而且要多争取别人的意见,往往旁观者清,虚心听听别人的建议,不固执己见,能做到这一步问题其实已经有个差不多的办法了。当然,还不行,你可以去占卜看看吧。但是到了急需拿主意的时候,还是应该坚决的放手去做,不能心存狐疑。
这是古人占卜的态度。我自己赞赏姜太公的做法,相信客观的形势,先做好充足的准备,关键时候坚毅果决,放手一搏,不能存有后悔之心。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管他呢!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太公有没有对武王这么说,我不知道。大概他自己心里对自己这么说过吧。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