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家》·简襄功烈·为赵氏雄(1)
    韩魏赵三家分晋,独立建国赵氏来说,屡经磨难,仍能为晋国众卿之霸,一定有他特别的原因。下宫之难,赵氏政治上彻底跌入低谷,几十年隐忍,终于在晋悼公时赵武重新执政。赵氏这些年,赵衰与赵武应该说尽心公室,始终致力于晋国公族的兴盛,算是晋国公族的忠臣与功臣。
    但是晋国成也赵氏,败也赵氏。从晋国公族的角度上讲,赵衰赵武极有力焉,但是赵盾赵简赵襄,只能说是晋国公族的罪臣。但是从赵国的角度看,赵盾赵简赵襄却是赵国开国的奠基者,创始人。尤其是赵简更是为后来赵氏建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赵盾时首开客卿之先,吸纳各国人才,天下有才,晋实用之,可以说赵盾施行的这项政策得到最广大发扬的乃是后世秦国。这是另一层面的说话。赵盾的客卿制度表面上为晋国的兴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因为晋国特殊的六卿制度,客卿渐渐的转移到六卿这一面,也就是说,天下有才,晋卿用之,这样带来的结果是晋国公族日益削弱,卿权独大。
    到了赵简子时,六卿各自养客,赵氏的族长当然更是出乎其类,门客中才人辈出,赵氏能最终建国为六卿之霸,与赵氏门下的客卿之功不可或缺。这得益于赵氏领袖的独特魅力。尤其是赵简子。
    赵简子的用人之道,有很多论述,有一些观点认为赵简子为德是用,选材重德,这一派的观点是站在司马光的角度,另有观点认为赵简子真正的用人在于才干,也就是唯才是举。我们可以看下在赵简子立储这件事上司马光与司马迁各自的不同理解。
    赵简子立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太史公的《史记》选取了截然不同的事例。《资治通鉴》上说赵简子(即赵鞅)有二子,长子名伯鲁,幼子名无恤。赵简子不知该立谁为后,于是分别授予两人书有训诫之辞的竹简,以为测试。三年后,赵简子问两人是否还记得竹简的内容,伯鲁早已忘得精光,连竹简也找不到了,而无恤则将训诫之辞熟记于心,脱口而出。赵简子问及竹简何在时,无恤当即从袖中取出进上。赵氏二子孰贤,判若分明,于是赵简子立无恤为继承人(即赵襄子)。这一段故事,司马光的态度认为赵简子所以立赵无恤,是因为赵无恤态度老实,以为贤。基本上肯定了赵无恤的德行。
    自是之后,简子尽召诸子与语,毋恤最贤。简子乃告诸子曰:“吾藏宝符于常山上,先得者赏。“诸子驰之常山上,求,无所得。毋恤还,曰:“已得符矣。“简子曰:“奏之。“毋恤曰:“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简子于是知毋恤果贤,乃废太子伯鲁,而以毋恤为太子。
    而太史公的描述不然,“自是之后”是说姑不自期相无恤之后赵简子的一次试子。赵简子跟儿子们说他在常山上藏有宝藏,让诸子各自带人去寻宝。结果诸子都没有收获,唯独赵无恤。毋恤曰:“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简子于是知毋恤果贤,赵简子以为无恤贤不是司马光所谓的老老实实记住父亲的忠告,也就是保存竹简不离身有三年,不是这个事。而是赵氏未来“取代”,这是关乎赵氏兴衰的根本。赵无恤能认识到这一点,赵简子非常满意,他知道自己的儿子中能有雄才大略的,能有称霸之心的,能心狠手辣的只有赵无恤,于是知毋恤果贤。
    很显然,司马光《资治通鉴》编纂在后,太史公《史记》在前,司马光编史带有很大程度上官方的态度,给官方看的,所谓资治者也;而太史公的史记完全是“一家之言”。谁更加接近于历史的真相不言而喻,这也是太史公的史记为史书之首之尊之无可替代者的重要原因。

章节目录

我读历史之碎碎念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九折肱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九折肱并收藏我读历史之碎碎念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