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世家》·魏文侯·用人之道(1)
    二十二年,魏、赵、韩列为诸侯。历史进入战国阶段,确切的说是从周威烈王承认韩魏赵为诸侯,这等于韩魏赵有了独立建国的合法性,他们是被周王承认了的。这是一件大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将三家分晋列在下笔的第一章,严重批判了周王,认为坏天下的不是韩魏赵,而是他周威烈王,尽管周王有他的无可奈何,毕竟能堂而皇之,大摇大摆在天下立国,没有周王的册封,是缺少一点底气的。这一年之前二十多年,魏文侯元年,晋国的态势已经是实质上的三家分晋了,魏文侯元年,秦灵公之元年也。与韩武子、赵桓子、周威王同时。直到魏文侯二十二年,三国才获得了名分,这个名分来自周王。司马光认为这是周天子在姑息养贼。
    魏国的崛起并在三晋中脱颖而出,称霸诸侯,离不开李悝这个人。不知什么原因,这个连商鞅都要学习的人居然在史记中没有他的列传,有关于李悝的记载散见在太史公的其他篇章中,而且出现的也非李悝这个名字,而是李克,当然大多数人认为这个李克就是李悝,也有人以为这是两个人。史记·平准书》:“魏用李克(即李悝),尽地力,为强君。以为李克非李悝的大概觉得李克是儒家子夏的弟子,传播的是儒家学说,而李悝是典型的的法家人物,曾著有《法经》,商鞅在秦变法那一套就是效仿的李悝。通常的认为李悝就是李克,也是子夏的那个弟子。这就要牵扯到子夏的儒家身份了,子夏是儒家的异端这点没有争议,孔子自己都给他下过评语“小人儒”,所谓的“小人儒”大概是说立场不够坚定,没有去维护周礼,而是迎合时流,取媚于俗。子夏的学问兼容并蓄,什么都有,出现李悝这样的法家代表人物也不新鲜。当然,李悝也许是出身儒家而后又研究法家流派,而最终让他得以施展抱负的恰恰是他所学的法家一脉,所以不能就断定李悝就是儒家的弟子,譬如吴起也跟着曾子学习过,但他后来放弃了儒学研究兵家,能说吴起是儒家弟子嘛?还是因为子夏活的太久,八九十岁了,又跟曾子这些人是同学,是跟着孔子实际学习过的,在儒家的辈分很高,后世尽管批评子夏的儒家已经变了味,但他那么高的辈分在那里,也确实在传扬儒家的东西,何况孔子死后,儒家自己就分化成多个门派,只是鲁国的曾子一派比较的接近孔子的主张,算是比较纯正的儒家。
    不过,《吕氏春秋》和《韩非子》一些书中明确认为李克与李悝是两个人,对李悝的众说纷纭似乎是让太史公难以确凿认定并写进列传的原因,或者说这个李悝在史料中很是缺乏,当然也可能太史公的“李悝”列传被删了呢,导致后人看起来李悝这个人语焉不详,为什么可能被删,其中或者跟李悝师从子夏有大的关系,就是说后世儒家不愿意承认李悝这个人,毕竟魏国的百年霸业是李悝一手建立的,而他的所作所为完全又是法家的做派,与商鞅同出一流,商鞅就是学的李悝。如果留下李悝在,后世儒家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治国儒家不行还是法家有实用。所以李悝在史料上消失了,这是一个猜想。

章节目录

我读历史之碎碎念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九折肱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九折肱并收藏我读历史之碎碎念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