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困难时期
1959年夏开始,全国开始大面积干旱,国内自然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而缴粮任务却日益增多,出现全国性粮荒。
而与此同时与苏联交恶,苏联撤走了全部援华专家、资金、设备,导致国内经济发展严重受损。
自1959年开始,全国各地开始出现大范围“北正常死亡”,即饿死现象,尤其是河南、安徽两省,出现大量人民饿死现象。
而李相默和赵文斌也面临着这样的状况,一家三口定量发放粮食,比以往少了一半,李相默不敢自己吃,都可着赵默文,赵文斌也是整日发愁,可是无论用了什么门子洞子,根本弄不来多余的粮食。
老家那边的情况更糟,赵文斌和李相默有心无力,一点点攒了几斤粮食想要送回去,可是粮食还没在路上,就来了消息,他爹娘没了。
大锅饭是50年代后的人民公社运动中农村刮“共产风”,全体农民到公社搬的集体食堂去吃饭,不允许在家里起火。
家家户户都带着一个饭盆到食堂里去打饭,可是正好遇到饥荒,最开始还能管饱,现如今能进到一滴米都是难得。
赵文斌他爹也照例拿着饭碗去村里大队打饭,只是这米粥和汤差不多,即使这样赵文斌她娘已经不舍得吃,说是要攒下来给赵文斌送去。
老两口就这么攒着攒着,最后打回来的粥都馊了,他们才肯吃,闹了病。
村里的大夫看不了,说是让到县里去,可是这么大的岁数了,哪里禁的起那折腾,还没等通知到赵文斌呢,就双双去了。
赵文斌带着李相默和赵默文回去奔丧,这是出来后第二次回家,看见躺在棺材里的双亲,赵文斌跪在地上死劲磕了三个头。
“儿子不孝,没有尽到孝道,不配为人,是文斌对不起你们。”
李相默站在身后带着赵默文也一起跪了下去,心中满是自责,从嫁给赵文斌以后自己也没尽道儿媳应尽的责任,还连累着赵文斌一起跟着自己不孝。
心里也将自己骂了个遍,但是现在却已经于事无补,两位老人去了,受尽了人间苦楚永远的离开了。
两人处理了后事就回了北京,在这儿再也没有任何的牵挂,赵文斌临走前看了看村口的那颗大树,想起儿时自己在父亲身边围着他听着母亲的谆谆教诲,眼中的泪水再一次滑了下来。
自然灾害给老百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毁灭,全国人口急速下降,大多都是饿死病死。
即使饿着肚子,厂里依旧要继续干活。
李相默在厂里饿晕了几次,后来厂里让她回家修整一阵子,算是对她的优待了。
“相默,你家还有没有米,家里实在不够吃了,乡下还要救济,我和你大哥实在是……”
刘素芬走投无路又来求李相默。
李相默看着自己家已经见底的米缸,也是一脸的为难,想了想拿着舀子剜了一小点递给了刘素芬。
“刘嫂,离着下次厂里发米还得好一阵子,现在家里都是紧着默文吃的,实在没有多余的了,就只能匀出来这点给你了。”
“行,这些就行,一会我在去别家借点。”
刘素芬家人口多,两个孩子比赵默文大上几岁,没考上学,都留在了家里白吃饭,养了这一家子吃闲饭的,可想而知分下来的那点粮食根本不够。
刘素芬就靠着四处借粮来贴补家里,但是谁家都不好过,能匀出来那一勺子都是大方的,也只有李相默这么实在才会给剜这么多,别人家最多一小把也算到头了。
赵文斌回来的时候,李相默提到刘素芬过来借米的事,赵文斌没吭声,但是脸上也露出了不高兴的神情,最后叹了一口气进了屋。
粮食不够,李相默就拿着粮票去换红薯,红薯的产量要高过粮食,也能换的更多些,李相默将粮食留下一些给赵默文,毕竟孩子不能一直吃红薯,她就和赵文斌整日啃着红薯。
李相默尽量变法做,可是怎么做也是一个红薯味,变不出花样来。
“听说巷口死了人,老周家刚出生的孩子被活活饿死了,连满月都没到,家里大人都没个吃,孩子更别提了。”
李相默在家里休假时间时常能听到这样的事情,每次听完都是心里一阵难受,那孩子来了世上走了一遭还没看清这世上啥样就没了,也真是可惜了。
“这究竟什么时候到个头啊,大人还好,孩子都受不住了,家门口的榆树皮都成了好东西,我看看很多人都拿着镰刀去砍树皮吃,这年头什么时候才能好啊。”
“挺挺总会过去的,年头不好,粮食产量低,这么多人张口吃饭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快好了,快好了。”
赵文斌安慰了几句,心里也着急,他没敢和李相默说,不光是巷口周家的孩子没了,就连宋小玲那孩子也没了,孩子小吃的也不好,得了肺炎,养父母那家也是尽力了,可是还是没有救回来。
“幸亏默文大了,能好一些,除了营养跟不上其他还好,这要是来个小的,可要了命了。”
李相默笑着说完,不想这话却成了真。
但是不是她怀孕了,而是宋老师。
两个人初为父母都很高兴,但是高兴之后却犯了愁,这样的年月就是孩子出来了,也不见得能活的了。
孩子在第二年出生,大饥荒依旧没有过去,家里的粮食也只够日日煮着稀粥吃,说是稀粥其实也就是几粒米驾着一大锅水弄得粥罢了。
宋老师奶水少,也没有什么吃的能给孩子,急的乱转,越是这样奶水越少,最后奶水就没了。
只能拿着点米汤喂孩子,但是孩子肠胃脆弱哪禁得起这个,经常肚子疼的死劲哭。
李相默看着揪心,就想着能帮上点忙,可是她也没有奶,也只能干着急。
“巷口有只母狗下了崽子,我去抓来。”
赵文斌也看在眼里,刚回到家里,就跑了出去。
李相默还纳闷,母狗下崽子他抓回来干嘛,不是要吃了吧,想起了打仗那会翻死人东西的事,吓的直哆嗦。
等赵文斌回来,直接上去就要抢那只狗。
“你干啥?”
赵文斌一愣,不知道李相默突然这是闹什么,一只手挡住她,一只手将狗藏在了身后。
“就算在饿,也不能吃这东西,再怎么说也是条命,大不了我再去挖点红薯梗回来,难吃不消化但是也顶饿,家里吃的就留给默文,我们两吃那个。”
李相默时常走上几十里路到城郊田地里捡点红薯梗,有时候饿的太难受了,就直接吃了,到了胃里不消化,好阵子肚子疼,她想起了吃“共和面”的日子,那个时候年轻还能抗的住,现在却大不如从前。
“你说什么呢,这狗抓来是喂孩子的。”
赵文斌皱着眉看了看李相默,没搭理她直接去了对门,敲了敲门就朝着里面喊了一声。
“刘老师在家不?”
而与此同时与苏联交恶,苏联撤走了全部援华专家、资金、设备,导致国内经济发展严重受损。
自1959年开始,全国各地开始出现大范围“北正常死亡”,即饿死现象,尤其是河南、安徽两省,出现大量人民饿死现象。
而李相默和赵文斌也面临着这样的状况,一家三口定量发放粮食,比以往少了一半,李相默不敢自己吃,都可着赵默文,赵文斌也是整日发愁,可是无论用了什么门子洞子,根本弄不来多余的粮食。
老家那边的情况更糟,赵文斌和李相默有心无力,一点点攒了几斤粮食想要送回去,可是粮食还没在路上,就来了消息,他爹娘没了。
大锅饭是50年代后的人民公社运动中农村刮“共产风”,全体农民到公社搬的集体食堂去吃饭,不允许在家里起火。
家家户户都带着一个饭盆到食堂里去打饭,可是正好遇到饥荒,最开始还能管饱,现如今能进到一滴米都是难得。
赵文斌他爹也照例拿着饭碗去村里大队打饭,只是这米粥和汤差不多,即使这样赵文斌她娘已经不舍得吃,说是要攒下来给赵文斌送去。
老两口就这么攒着攒着,最后打回来的粥都馊了,他们才肯吃,闹了病。
村里的大夫看不了,说是让到县里去,可是这么大的岁数了,哪里禁的起那折腾,还没等通知到赵文斌呢,就双双去了。
赵文斌带着李相默和赵默文回去奔丧,这是出来后第二次回家,看见躺在棺材里的双亲,赵文斌跪在地上死劲磕了三个头。
“儿子不孝,没有尽到孝道,不配为人,是文斌对不起你们。”
李相默站在身后带着赵默文也一起跪了下去,心中满是自责,从嫁给赵文斌以后自己也没尽道儿媳应尽的责任,还连累着赵文斌一起跟着自己不孝。
心里也将自己骂了个遍,但是现在却已经于事无补,两位老人去了,受尽了人间苦楚永远的离开了。
两人处理了后事就回了北京,在这儿再也没有任何的牵挂,赵文斌临走前看了看村口的那颗大树,想起儿时自己在父亲身边围着他听着母亲的谆谆教诲,眼中的泪水再一次滑了下来。
自然灾害给老百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毁灭,全国人口急速下降,大多都是饿死病死。
即使饿着肚子,厂里依旧要继续干活。
李相默在厂里饿晕了几次,后来厂里让她回家修整一阵子,算是对她的优待了。
“相默,你家还有没有米,家里实在不够吃了,乡下还要救济,我和你大哥实在是……”
刘素芬走投无路又来求李相默。
李相默看着自己家已经见底的米缸,也是一脸的为难,想了想拿着舀子剜了一小点递给了刘素芬。
“刘嫂,离着下次厂里发米还得好一阵子,现在家里都是紧着默文吃的,实在没有多余的了,就只能匀出来这点给你了。”
“行,这些就行,一会我在去别家借点。”
刘素芬家人口多,两个孩子比赵默文大上几岁,没考上学,都留在了家里白吃饭,养了这一家子吃闲饭的,可想而知分下来的那点粮食根本不够。
刘素芬就靠着四处借粮来贴补家里,但是谁家都不好过,能匀出来那一勺子都是大方的,也只有李相默这么实在才会给剜这么多,别人家最多一小把也算到头了。
赵文斌回来的时候,李相默提到刘素芬过来借米的事,赵文斌没吭声,但是脸上也露出了不高兴的神情,最后叹了一口气进了屋。
粮食不够,李相默就拿着粮票去换红薯,红薯的产量要高过粮食,也能换的更多些,李相默将粮食留下一些给赵默文,毕竟孩子不能一直吃红薯,她就和赵文斌整日啃着红薯。
李相默尽量变法做,可是怎么做也是一个红薯味,变不出花样来。
“听说巷口死了人,老周家刚出生的孩子被活活饿死了,连满月都没到,家里大人都没个吃,孩子更别提了。”
李相默在家里休假时间时常能听到这样的事情,每次听完都是心里一阵难受,那孩子来了世上走了一遭还没看清这世上啥样就没了,也真是可惜了。
“这究竟什么时候到个头啊,大人还好,孩子都受不住了,家门口的榆树皮都成了好东西,我看看很多人都拿着镰刀去砍树皮吃,这年头什么时候才能好啊。”
“挺挺总会过去的,年头不好,粮食产量低,这么多人张口吃饭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快好了,快好了。”
赵文斌安慰了几句,心里也着急,他没敢和李相默说,不光是巷口周家的孩子没了,就连宋小玲那孩子也没了,孩子小吃的也不好,得了肺炎,养父母那家也是尽力了,可是还是没有救回来。
“幸亏默文大了,能好一些,除了营养跟不上其他还好,这要是来个小的,可要了命了。”
李相默笑着说完,不想这话却成了真。
但是不是她怀孕了,而是宋老师。
两个人初为父母都很高兴,但是高兴之后却犯了愁,这样的年月就是孩子出来了,也不见得能活的了。
孩子在第二年出生,大饥荒依旧没有过去,家里的粮食也只够日日煮着稀粥吃,说是稀粥其实也就是几粒米驾着一大锅水弄得粥罢了。
宋老师奶水少,也没有什么吃的能给孩子,急的乱转,越是这样奶水越少,最后奶水就没了。
只能拿着点米汤喂孩子,但是孩子肠胃脆弱哪禁得起这个,经常肚子疼的死劲哭。
李相默看着揪心,就想着能帮上点忙,可是她也没有奶,也只能干着急。
“巷口有只母狗下了崽子,我去抓来。”
赵文斌也看在眼里,刚回到家里,就跑了出去。
李相默还纳闷,母狗下崽子他抓回来干嘛,不是要吃了吧,想起了打仗那会翻死人东西的事,吓的直哆嗦。
等赵文斌回来,直接上去就要抢那只狗。
“你干啥?”
赵文斌一愣,不知道李相默突然这是闹什么,一只手挡住她,一只手将狗藏在了身后。
“就算在饿,也不能吃这东西,再怎么说也是条命,大不了我再去挖点红薯梗回来,难吃不消化但是也顶饿,家里吃的就留给默文,我们两吃那个。”
李相默时常走上几十里路到城郊田地里捡点红薯梗,有时候饿的太难受了,就直接吃了,到了胃里不消化,好阵子肚子疼,她想起了吃“共和面”的日子,那个时候年轻还能抗的住,现在却大不如从前。
“你说什么呢,这狗抓来是喂孩子的。”
赵文斌皱着眉看了看李相默,没搭理她直接去了对门,敲了敲门就朝着里面喊了一声。
“刘老师在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