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姐儿皱皱小鼻子,也坐到奶妈怀里开始吃。中间和萧战不忘记瞪个眼神儿,又和加福笑眯眯。
有萧战催,出门决不耽误。到高台下面的时候,不是最早的,也只见到寥寥几家,全是爱玩的先过来。
……
皇帝姗姗来迟,他从容不迫的用完早膳,又会见两个臣子后,圣驾才往校场上来。他的高台摆在辩论台的一侧,从早上起就有侍卫们看守,是众人最大的焦点。
就座后,往下面一看,触眼处尽是一片儒巾。皇帝略点下头,可见今天来的举子秀才居多。而他要会的,就是这些人。
…。
士农工商,自古就“百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农也好,工也好,商人也好,他们不管有多么大的成就,挣多么大的财富,也列在念书人之下。是因为众人都知道的,读书为的是,明理。
不管读书有万般的好处,但明理这一条从古到今没有争议。
历史上也有不是念书人救国的故事,比如春秋时期的郑国商人弦高,他在经商的途中遇到秦国军队。
得知是去攻打郑国时,弦高一面让人回国报信,一面牵上他的牛,装成郑国犒劳军队的特使,以十二头牛送给秦军。秦国军队见到,以为郑国知道这次偷袭,郑国早有准备,原路返回,避免郑国遭受一次攻打。
这里是个聪明而且明理的商人,他要是不明理,一定会想完了,国家要完了,赶紧卷家财走吧。他没有走,是他知道没有国就没有家,他就做不好生意,所以他的牛受损失是小事情,把秦国的军队蒙走是大事情。
但商人中这样聪明的人和士大夫们相比,机率不高。
士大夫一流,在四书确定以前,孔孟之道已受推崇,论语也好,孟子也好,记录的均有治国明理思想。四书确定以后,加上以前就有的大学和中庸,讨论治国,讨论教育,在一定的朝代里是科举必读书籍,都不是教人犯糊涂。
有名的贤德官员,能把国家或封地治理的好,让人夸奖的也会有一条,就是明理。
他要是大家公认的糊涂蛋儿,谁会服他呢?
因此文人的言论,在历朝历代里也就相当的重要。他们比农工商知道的多,说得出道理,反驳的出依据。
往往一呼百应,有如福王府的萧仪殿下,他率先联合的,就是全国各处的书馆文人。
如果只为打仗的话,他怎么不去笼络打铁的呢?又有力气又没有太多的杂乱心思。
……
这就显出读书的收效,书上自有黄金屋,书中甚至可以有颜如玉。
这就对本朝的皇帝来说,他也有一样的担心和想法。他担心一呼百应。
文人地位太高,文人说句隔夜的馊话,也会有人呼应。这样的事情出来,只因为听话的人分辨不好。
皇帝重视的,就是隔夜的话,和分辨不好的人。环环有相扣,没有一环是他能忽略得的。错失一环,他都自觉得招架不起。不见得三年五年里出现蚁穴溃长堤,但千里长堤,还是能溃于蚂穴。
收回看台下的眸光,低声问身边的人:“去问问那几个人在不在这里?”贴身太监走下高台,在台后一处布幔遮住的地方里,找出冷捕头。
“皇上问他要见的人在不在这里?”
冷捕头漫不经心:“全在呢,请皇上放心,一个也早走不了。”
太监到台上回话,皇帝宽心不少。在心里暗暗地道,倒不是暗骂。他想,这些胡言乱语大胆不是御史就乱议政的举子们,今天你们不给朕一个交待,朕让你们在天下人面前名声倒地,从此再没有脸面捧书卷。
再问一声自己的人都到齐,吩咐下来:“去吧。”
衣袂飘飘,有两个人从高台的一侧走出来。这两个人都是官袍,也都上了年纪。他们一出来,有人认出,道:“中极殿大学士方大人。”
中极殿大学士方柏泉,少年就是名士,名士很多年,后来到前任太子府上,太子登基,他以学识渊博任大学士一职。
台下面的举子们本来是喧哗的,你传我,我传你,听说是一个当官的名士叫方柏泉,那是几十年的事,而且这个人中的也不错,他的考卷现在各铺子里还有卖,这就一处一处的安静下来。
还没有完全安静,台上两个人自报家门。
方柏泉报出来的,果然是:“中极殿大学士。”
另一个人报出来,是:“武英殿大学士于允。”
两个人同声道:“奉皇上恩典,不拘一格用人才。今虽然秋闱将至,也设此高台。允天下有才能的人一展抱负,一展才华。以五常,仁,义,礼,智,信,为题。举子们轮流登台,可以问,可以答,可多人登台,可单独登台。以三天为限,到中秋之前。”
举子们静静听着,见两个大学士对着一侧欠一欠身子,再向台下道:“由吏部代尚书阮梁明大人,刑部侍郎柳至大人,兵部代尚书袁训大人,翰林院学士孟至真,国子学祭酒阮英明大人,与举子们问答。”
五个步履轻快的走出来,往台口上一站,两个大学士悄然退去,只余他们五个人迎风而立,台下寂静中,静的掉根针也能听到。
这五个人里,四个美风姿。
阮梁明,英俊男儿。
柳至,英俊无匹。
袁训,英俊非凡。
阮家小二,从来俊秀。
还有一个是和袁训同科的状元,孟至真。他是龙头属老成,中的时候就在中年,但今天收拾得洁净,有四个美风姿衬托着,也有光彩出来。
五个人,又都神采弈弈。
孟状元是纯文人,他是完全的斯文气派。那四个全是能文会武,功夫练出来的精气神。全是崭新官服,全是抖擞面貌。
两个状元,一个探花,阮梁明和柳至中的也算不错,此时台上这份儿光彩无人能比。
两个代尚书,一个侍郎。一个翰林院学士,是翰林院最高的职位。一个国子监里祭酒,也是国子监里最高的官职。
更兼他们整体看上来均年青。
除去孟状元是阅历在面上,代尚书阮梁明不到三十岁,所以“代”,也是怕有人没完没了提意见。
侍郎柳至,和以前的侍郎相比,也是最年青的一个。
有萧战催,出门决不耽误。到高台下面的时候,不是最早的,也只见到寥寥几家,全是爱玩的先过来。
……
皇帝姗姗来迟,他从容不迫的用完早膳,又会见两个臣子后,圣驾才往校场上来。他的高台摆在辩论台的一侧,从早上起就有侍卫们看守,是众人最大的焦点。
就座后,往下面一看,触眼处尽是一片儒巾。皇帝略点下头,可见今天来的举子秀才居多。而他要会的,就是这些人。
…。
士农工商,自古就“百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农也好,工也好,商人也好,他们不管有多么大的成就,挣多么大的财富,也列在念书人之下。是因为众人都知道的,读书为的是,明理。
不管读书有万般的好处,但明理这一条从古到今没有争议。
历史上也有不是念书人救国的故事,比如春秋时期的郑国商人弦高,他在经商的途中遇到秦国军队。
得知是去攻打郑国时,弦高一面让人回国报信,一面牵上他的牛,装成郑国犒劳军队的特使,以十二头牛送给秦军。秦国军队见到,以为郑国知道这次偷袭,郑国早有准备,原路返回,避免郑国遭受一次攻打。
这里是个聪明而且明理的商人,他要是不明理,一定会想完了,国家要完了,赶紧卷家财走吧。他没有走,是他知道没有国就没有家,他就做不好生意,所以他的牛受损失是小事情,把秦国的军队蒙走是大事情。
但商人中这样聪明的人和士大夫们相比,机率不高。
士大夫一流,在四书确定以前,孔孟之道已受推崇,论语也好,孟子也好,记录的均有治国明理思想。四书确定以后,加上以前就有的大学和中庸,讨论治国,讨论教育,在一定的朝代里是科举必读书籍,都不是教人犯糊涂。
有名的贤德官员,能把国家或封地治理的好,让人夸奖的也会有一条,就是明理。
他要是大家公认的糊涂蛋儿,谁会服他呢?
因此文人的言论,在历朝历代里也就相当的重要。他们比农工商知道的多,说得出道理,反驳的出依据。
往往一呼百应,有如福王府的萧仪殿下,他率先联合的,就是全国各处的书馆文人。
如果只为打仗的话,他怎么不去笼络打铁的呢?又有力气又没有太多的杂乱心思。
……
这就显出读书的收效,书上自有黄金屋,书中甚至可以有颜如玉。
这就对本朝的皇帝来说,他也有一样的担心和想法。他担心一呼百应。
文人地位太高,文人说句隔夜的馊话,也会有人呼应。这样的事情出来,只因为听话的人分辨不好。
皇帝重视的,就是隔夜的话,和分辨不好的人。环环有相扣,没有一环是他能忽略得的。错失一环,他都自觉得招架不起。不见得三年五年里出现蚁穴溃长堤,但千里长堤,还是能溃于蚂穴。
收回看台下的眸光,低声问身边的人:“去问问那几个人在不在这里?”贴身太监走下高台,在台后一处布幔遮住的地方里,找出冷捕头。
“皇上问他要见的人在不在这里?”
冷捕头漫不经心:“全在呢,请皇上放心,一个也早走不了。”
太监到台上回话,皇帝宽心不少。在心里暗暗地道,倒不是暗骂。他想,这些胡言乱语大胆不是御史就乱议政的举子们,今天你们不给朕一个交待,朕让你们在天下人面前名声倒地,从此再没有脸面捧书卷。
再问一声自己的人都到齐,吩咐下来:“去吧。”
衣袂飘飘,有两个人从高台的一侧走出来。这两个人都是官袍,也都上了年纪。他们一出来,有人认出,道:“中极殿大学士方大人。”
中极殿大学士方柏泉,少年就是名士,名士很多年,后来到前任太子府上,太子登基,他以学识渊博任大学士一职。
台下面的举子们本来是喧哗的,你传我,我传你,听说是一个当官的名士叫方柏泉,那是几十年的事,而且这个人中的也不错,他的考卷现在各铺子里还有卖,这就一处一处的安静下来。
还没有完全安静,台上两个人自报家门。
方柏泉报出来的,果然是:“中极殿大学士。”
另一个人报出来,是:“武英殿大学士于允。”
两个人同声道:“奉皇上恩典,不拘一格用人才。今虽然秋闱将至,也设此高台。允天下有才能的人一展抱负,一展才华。以五常,仁,义,礼,智,信,为题。举子们轮流登台,可以问,可以答,可多人登台,可单独登台。以三天为限,到中秋之前。”
举子们静静听着,见两个大学士对着一侧欠一欠身子,再向台下道:“由吏部代尚书阮梁明大人,刑部侍郎柳至大人,兵部代尚书袁训大人,翰林院学士孟至真,国子学祭酒阮英明大人,与举子们问答。”
五个步履轻快的走出来,往台口上一站,两个大学士悄然退去,只余他们五个人迎风而立,台下寂静中,静的掉根针也能听到。
这五个人里,四个美风姿。
阮梁明,英俊男儿。
柳至,英俊无匹。
袁训,英俊非凡。
阮家小二,从来俊秀。
还有一个是和袁训同科的状元,孟至真。他是龙头属老成,中的时候就在中年,但今天收拾得洁净,有四个美风姿衬托着,也有光彩出来。
五个人,又都神采弈弈。
孟状元是纯文人,他是完全的斯文气派。那四个全是能文会武,功夫练出来的精气神。全是崭新官服,全是抖擞面貌。
两个状元,一个探花,阮梁明和柳至中的也算不错,此时台上这份儿光彩无人能比。
两个代尚书,一个侍郎。一个翰林院学士,是翰林院最高的职位。一个国子监里祭酒,也是国子监里最高的官职。
更兼他们整体看上来均年青。
除去孟状元是阅历在面上,代尚书阮梁明不到三十岁,所以“代”,也是怕有人没完没了提意见。
侍郎柳至,和以前的侍郎相比,也是最年青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