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魏王对英阳、兰阳两公主说道:"我今有一件心曲之事,要与公主说道久矣。未知公主盛意何如?"两公主齐道:"丞相有言便说,何有于妾等?"丞相道:"今章儿八人,俱为荣显。今我年逾四旬,鹤发相亲,俱跻八旬。喜惧之忱,日深一日。正是古人所云,事亲日短。吾欲上一表陈恳,要为退休乞养,以尽反哺之诚,以遂林壑之愿,以娱余生。公主以为何如?"两公主敛衽俱道:"丞相之意,妾等岂有不知。富贵而不知退,古人谓之不知足。惟丞相早为之?"丞相大喜,遂取文房四友,手写一表,自诣金马门以上表云:丞相、驸马都尉、魏王臣杨少游斋沐谨上表为乞养事:富贵而不归故乡,古人比之为衣绣夜行;仕宦而不知休退,智者戒之为不能知足。臣本咸宁一布衣,上有双亲,终鲜兄弟。所愿只在于得进仕路,斗禄供亲,庶竭鲁钝,芹忱事君,不陷罪戾,得免饥寒,足矣。幸际盛世,原蒙鸿休,荣及父母,位极人臣,只是孝心之万不近似者也。况又如臣疏逖,进选禁脔之亲,恩出格外,荣动一世,禀俸逾分,身居青云之上,赏赍相续,口厌珍羞之味,是岂臣梦寐之所及也哉。臣昼宵戒惧,过福之灾,不能自安于食息之间。且臣之父母,年俱八十,臣内外扶将,身不得自由者,亦已数年于兹矣。臣本才湔识蔑,曾未报涓埃之万一,而事君之日长,事亲之日短,正是臣今日之情也。臣庸是焦迫,敢不避屑越,胃进乞养之章,伏乞圣明特垂孝理之政,许臣丘壑之志,罢臣丞相之职,收臣魏王之绶,臣将父母退归田庐,歌咏圣德,粗伸至情,为圣世之逸民,免亢龙之有悔,臣不胜感激冀恳之至。
天子览表嘉赏,手赐恩批,辞意勤挚,特解丞相之职,只命奉朝请,五日一朝,参听朝廷大事;又赐黄金三百镒,彩缎三百匹,以为养亲之资。
魏王感激恩数,诣阙谢恩。自此日侍留守、庾夫人,燕安欢乐。暇日,又同两公主、六娘子,登楼邀月,赏花对酌。有时与杨少琏、郑云镐邀约韩、越诸姻亲,或寻梅赋诗,或坐松听琴。如此,过了十余星霜,虞氏八媳妇、绣蕙六姑娘各生子女,内外孙曾不啻百十人,留守夫妻年逾九旬。
一日,魏王、公主开宴陪侍,诸孙内外满前欢乐。酒过数巡,留守忽愀然嘘唏,命进一杯,饮毕,道:"吾家世守清白,我身早举孝廉,但不欲仕宦,志在林壑,教子一经,以述家声。
不自意吾儿们极人臣,戚联帝家,富贵封爵目,已是太滥。又是诸孙八人,一时荣显,居然为一世之所艳慕。满盈之戒,于斯为极。但愿吾子孙向国尽忠,在家守礼,以继祖先之令名,无坠家声之清白而已。若曹戒之,勉之。"丞相再拜受命,翰林兄弟俯伏铭佩。
少刻,留守、庾夫人神色忽然少变,不似平常。丞相惊异遑焦。须臾,脸上发了红,有似回光返照。丞相大惧,即忙进上参汤。留守、庾夫人同时牙关已经紧闭了。一室遑遑,秦淑人、贾孺人各自轻轻扶着脚步,婆子们又将床安设停当,铺了被褥。只见留守夫妇合了一回眼,喉间略一响动,脸变笑容,竟是双双去了。两人享年同是九十三岁。众婆子急忙停床。
于是魏王、祭酒、翰林等在外,一边跪着;公主诸人在内,一边跪着,一齐举起哀来。外面家人,各样预备齐全,只听里头儿一传出来,从魏府大门起,至内宅门,扇扇大开,一色净白纸糊了,孝棚高起,大门前的牌楼立时坚起。上下一等,登时成服。
魏王报了丁忧,礼部奏闻。皇上深仁厚泽,念及魏王功勋,杨氏世代清白,又系两公主舅姑之丧,赏银三千两,谕礼部主祭。家人们各处报丧,从亲友姻戚又见圣恩隆重,都来问丧之中,另有别谊。
魏府择了吉时成敛,停灵正寝。杨章诸兄弟带着家人办事。
内里两公主、秦、贾两娘、虞氏等,分头应灵傍哭泣。虞氏系是冢妇,照关里头的事。英阳心中为是虞氏未经过丧事的,怕他料理不来,被人见笑,悄悄的问道:"外面的事,已经长儿料理,你可以办的里面事么?"虞氏素是有慧有德,谙练有体,便对道:"事有不知,禀问太太就是了。"英阳见说得有理,暗自欢喜。
府中已过了三天,去请钦天监涓吉人来,按了法历,推译出殡的日子。涓吉人道:"这四月十八日,是上吉日了。"于是更定干事的两人,各处经纪的事,专听虞氏并用。住持忙备午斋端上,两人略为用过,吃茶,赶忙地进城,回来料理出殡的事。一面又派人先往铁槛寺,连夜另办修饰停灵之处,并厨茶等项、接灵人口。
及至四月十八日,魏府大街上,一条白漫漫人来人往,花簇簇官去官来。郑司徒、李都尉、张丞相、谢尚书,一般姻亲,你来我去,不能计数。天子屡遣太监吊慰。魏王以下,一般家人,俯伏庭下领旨。又礼部官员,自来接应。
那一夜,灯明火彩,客送官迎,百般热闹。及至天明吉日,临街大门洞开,两边起了鼓乐。一般六十四名青衣先请留守灵,前面铭旌上大书道:"中都留守司留守杨公讳某之灵柩。"次又一般的六十四名青衣,请庾夫人灵,前面铭旌上大书:"咸宁郡夫人杨门庾氏之灵柩。"一应执事、陈设,皆系现赶新做出来的,一色光彩夺目。
外面斋人到了,辰初发引。魏王斩衰,一身孝服,哭泣极尽孝子之道。灵柩出了门,祭酒、翰林、舍人诸服人,次第随后。便有一个老太监,带着三、五个太监,奉天子慰旨,摆立路上。魏王以下诸人下了骑,设香案,顶礼叩头。太监致慰劝粥毕,太监等复命。又太子千岁爷,命太监吊慰致祭。
然后,越王、琅琊王,一是姻亲,一是娇客,因此不以王位自居,如今设了路奠,换了素服,坐着大轿,呜锣张伞,到了棚前落轿,手下各官各各两旁拥待。魏王、翰林诸人,连忙迎上来,以国礼相见。越王、琅琊王俱轿内欠身答礼,并不自大。翰林兄弟在魏王跟前俯首道:"今蒙郡驾下临,荫生辈何以克当?"越王道:"世交何出此言?"遂回头,令长府官主祭代奠。魏王等一傍还礼,亲身来谢。两王爷十分谦逊。翰林复前来请回舆,越王道:"令尊亲已登仙界,而今碌碌尘寰中人,岂可越仙輀而进呢?"魏王等见两王爷执意不从,只得谢恩回来,命手下人掩乐停音,将两殡过完,方让越王、琅琊王过去。
又不满行了一里多远,一路热闹非常。刚至城门,又有各亲家祭棚接祭,一一的谢过,然后出城,竟奔铁槛寺大路。走了半日,来到寺前,早又前面法鼓金饶,幢幡宝盖,寺中众僧摆列室傍。少时,另演佛事,重设香坛,安灵于内殿偏之室之中。然后一应亲友,各自告辞。翰林诸人一一谢了。至午末,方散尽了。所有孝男等,俱应在庙伴宿。做过三日道场。自此,又渭日靷返两柩,还了咸宁先茔,安葬吉地,竖碑守坟,以了丧事。不必细述。
光阴倏忽,奄过了三霜。此后,翰林十四兄弟姊妹,连生子女。尧庆、舜庆诸兄弟,连诞重孙、内外孙曾一百十余人,大半是登科,高官显秩。魏王年跻六旬,富贵福禄,古往今来,罕无比伦。
一日,魏王朝觐登殿,天子赐锦墩坐下,优礼恩数,倾动朝廷。天子又赐御酒三杯,谢恩退朝,俱道圣眷隆盛,因与两公主、六娘子,携了儿孙几个,同意九云楼,更进杯酌,评古论今。酒至半酣,时值九秋,落木萧瑟,雁侣叫霜,西风落照,好生凄楚。魏王把杯望远,忽愀然不乐,嘘唏一声,就命堂下的取来匣中古琴,置诸膝上,手调琴弦,弹起一套古调。这便是孟尝君泫然泪下、于雍门周踯躅歌之一曲也。声韵呜咽,一座惨淡。
魏王便道:"今我有一个定论,欲与我子孙讲讲,咸来听我。"于是众丫鬟及堂下的,分头去告翰林诸昆季绣蕙、虞氏众妯娌,一齐来侍。魏王起身还坐,便说道:'古人说的最好。
他道:他行好事,莫问前程。又道:善恶昭彰,如影随形。无论事之大小,只凭这个'理'字做去,对得天地君亲,就可俯仰无愧了。今日大家在此相聚,总是子女孙曾。为我子孙的,不嫌絮烦,我还有几句话:即如为人在世,那做人的一切,举止言谈,存心处事,其中讲究,真无穷尽。若要撮其大略,只有四句,可以做得一生一世良规。这四句就是圣人所说的:非礼忽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人能依了这个处世,也可算得第一等贤人。这是为人存心应该如此,不应妾为的话。
至若每日应分当行的事,即如父母尊长跟前,自应和容悦色,侍奉承欢,诸务仰体,曲尽孝道:"古来相传孝子、孝女甚多,如老莱子斑衣舞彩之欢,子路百里负米之诚,孰不钦仰?又如缇索赎父除刑,木兰代身戍边,以孝女著焉。崔澹妻之升堂乳姑,郑义妇之冒刃救姑,以孝妇名焉。见他们行为如此,其平时家庭尽孝之处,可想而知。所以,至今名垂不朽。至于手足至亲跟前,总以和睦为第一。所谓和气致祥,乖气致戾。苟起一争端,即是败机。如田家一颗紫荆,方才分家,树就死了。
难道那树晓得人事?因他分家,就要死么。这不过是那田家一段乖戾之气,适值发作,恰恰触在树上,因此把个好好紫荆花就戾杀,他家其余房产各物,类如紫荆这样遭扇戾气的,想来也就不少。虽说紫荆会死,房产不会死,要知房产分析,或转属他姓,也就如死的一样了。"兰阳接口道:"妾闻得田家那颗紫荆,是他自己要死,以为警戒田家之意。怎么说是戾死的?"魏王道:"这话错了。自古至今,分家的也不烽,为何可闻别家有甚树儿警戒了?难道那树死后曾托梦田家,说他自己要死么?即使草木有灵,亦决不肯自残其生,从他人救人。我说那树当时倒想求活,无如他的地主已将颓败。古人云,人杰地灵。人不杰,地安得灵?地不灵,树又安得而生?总是戾气先由此树发作,可为定论。"兰阳复道:"怎么别人家没见戾死过树木?难道别家就无戾气么?"魏王发叹道:"戾死树木,也是适逢其会。别家虽无其事,但那戾气无形无影,先从那件发作颓败,唯有他家自己晓得,人又何得而知?后来田家因不分家,那颗紫荆又活转过来,岂不是和气致祥的明验么?刚才说的侍奉承欢,至亲和睦,这都是人之根本,第一要紧的。其余如待奴仆,宜从宽厚。
饮食衣饰,俱要节俭。见了人家穷困的,尽力周济他。见了人家患难的,设法拯救他。如果人能件件依着这样行去,所谓人事已尽。至如任性妄为,致遭天谴,那是自作薛,不可活,就怨不得人了。"英阳道:"刚才说的善恶昭彰,如影随形,讲的正理,金石之教。"魏王复道:"还有一说。若谓阴骘文、善恶报应是迂腐之论,那《左传》说的'吉凶由人',又道'人弃常则娇兴',这几句不是善恶昭彰明证么?即如《易经》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书经》说的'作善,降之百殃。'这些话难道不是圣人说的么?近世所传圣经,那坟典诸书,久经澌灭无存,惟这《易经》、《书经》最古。要说这个也是迂话,那就难了。我记得《论语》同那《大戴礼》都说,倮虫三百六十圣人为之长。圣人既是众人之长,他的话定有识见,自然不错,众人自应从他为是。况师旷言:凤翥鸾举,百鸟从之。凤之禽之长,所以众鸟都去从他。你想,畜类尚且知有尊长,何况于人?又何以人而不知鸟么?"这魏王一番话,说得公主、娘子齐声道是,翰林兄弟都敛膝服膺,绣蕙、虞氏等诸娘妇俱起拜敬服,俯伏道:"爷爷明训,敢不佩铭。"魏王复嘘唏西望良久,便道:"我又有一话,为公主、诸娘子听听。大凡人生一世,草生一秋,正是古人慷慨之语。自古英雄豪杰,虽然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不过一时之朝露,见即干。是故秦皇、汉武要求不死之药,欺欲凋三光而阅千秋,然毕竟免不得了一个土馒头。正所谓:'隔室空堂,当年绅笏满床。衰草柘杨,曾为歌舞场。蛛丝也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篷窗。'今我少游,不过咸宁一布衣,其始也乱离奔窜于华阴途中,得遇二仙山真人救济教育,教以诸般经法。幸际鸿休,位已极于人臣,贵为封于王爵。且与诸娘八人同享富豪。今年已老,而发又白,子孙绕膝,荣华满前,天天行得个安乐。如非前生夙缘,何以享此?但一朝缘尽而散,今坐之刘楼广厦,还为衰草枯杨;歌筵箅席,便作蓬蒿寒烟。徒为享蕉童牧叟指点,谓之昔日杨丞相与八娘子同居行乐之地,今安在哉!可不是一场兴喟之资乎?几天下惟儒、道、释,是谓三教。儒是幼而读孔、孟之书,长而事尧、舜之君,出入金华,端委廊庙谋猷,不负所学,施措得行其志。功勋被他丞黎,名声垂彼竹缺点。厥或轻爵傲贵,含华隐曜的,犹必林开缁帷,门设绛帐,传道授业,发蒙解惑,也使家习促舒之书,人识康成之里,生而身名俱荣,没而统绪不坠者流也。然儒家之教,总是名利场中富贵极顶,不知不觉,冥官又来相邀。细细想去,仍是一场春梦。道以清虚为宗旨,玄妙为法门。养志无为,邀情物外。
有若齐相筑室而延师,晋士挥尘而谈理,是所谓道家者流也。
这虽欲深根基础蒂,长生久视为务,又是泡沫风灯,淹速能几?不及百年,其人与骨,皆已朽矣。至若释教,则宏宣胜业,弘修善根,开遵遇迷,津梁品庶。得其道者,是名为佛。说法而顽石点头,诵经则天花乱坠。肉身形解,禅心蝉蜕,十方遍照,万劫恒存,此其为最神而最久也。吾于近日,每夜睡着,则必梦中参禅于宝榻之下,讲道于薄团之上。这必是有佛家舍不得的宿缘而然也。今我欲超脱尘世,谢却苦海,优游物外,访道于裴航,问津于如来。但诸娘子缘若未尽,有难舍去;又或前缘相孚,亦安知不倒也同会一处么?"八娘子系是南岳卫元君侍女谪下的,一听魏王之言,自然气味相感,同时敛衽对道:"富贵繁华,今时一时之荣。请道求教,即前生已定之缘。
丞相如欲脱超尘缘,妾等愿为相随于物外。惟丞相但从心愿罢。"魏王大喜,赞叹不已,道:"世上名利场中,原是一座迷魂阵。世人正在阵中,吐气扬眉,洋洋得意,那个还能把他拗行过?一经把眼闭了,这才晓得:从前各事,都是枉用心机,不过做个梦了。"如此说话之间,但见一个和尚,疯疯癫癫,手持一朵灵芝,来立于前。魏王诧异,问道:"仙师从那里到来?"和尚道:"贫道过自苦海边,从回头岸轮回洞来呢。"魏王点点头,复问道:"大仙此时又往那里去了?"和尚道:"彼处有座仙岛,名唤返本岛。岛内有个仙洞,名唤还原洞。我往那里去了。"魏王不等说完,又问道:"大仙所访何人?"和尚道:"我之所访,非仙非道,便是大慈大悲一个先觉化身的。"魏王听了,心中若悟若迷,如醉如醒,不知怎样才好,呆了半晌,不觉下拜道:"弟子愚昧,今世苦海莫能超脱。大仙所教,一个不懂。求大仙大发慈悲,倘能超度,脱离红尘,情愿作为弟子。此去返本岛还原洞,还有若干路?"和尚道:"远在天边,近如眼前。丞相自去问心,休来问我。"魏王道:"大仙手中之物,是何仙草?欲与何人?"和尚道:"我欲赠与若悟若迷、如醉如醒的。"魏王道:"弟子心中实若大仙之言。愿大仙赐我,指示迷路罢。"和尚把手中芝草递与魏王,道:"且请丞相把这仙芝用过,涤荡涤荡凡心。倘悟些前因出来,我们更好谈了。"魏王接过,一面道谢,一面把芝草吃了。登时只觉神清气爽,再把和尚一看,只见那和尚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那里是刚才的疯疯癫癫样子?魏王心中略有顿悟,不敢有言。
和尚只把手一张,只听呱剌剌雷声震耳。霹雳之中,现出一条彩云。彩云之上,端端正正托着一庞眉秀骨的大仙,呼了:"性真,已脱凡尘,可能返本么?"性真仰看时,明明是天台山莲花峰上六观大师。性真于是叩头流涕,道:"性真已大觉。伏愿师父唤醒前缘,收育于莲花峰上罢。"大师道:"总是一梦。昔人所云,乘兴而去,兴尽而来。不关我事。"此时,公主等八娘子,已涤洗了脂粉,脱下了绮罗,下阶罗拜道:"弟子等八人,本是南岳卫夫人侍女,已听师父之明教,旧愆已觉。伏愿师父收育,同归于极乐世界,以颂万世无量之恩。"大师道:"善哉,善哉。总是一家之空。"遂引上法座,并讲说一场经文,真是天花乱坠。于是性真、八仙女等俱已顿悟。
大师遂大集徒众,道:"我本为传道,远入中国。今已有其人,吾可行矣。"就将袈裟、衣钵、经文传给性真,便向西天去了。
此后,性真在莲花道场,教化大行。八尼姑师事性真,俱成菩萨,并归西天。
此是万历年间新闻异事,编成《九云记》三十五回。后人有诗,赞叹性真。诗云:曾因一念结尘缘,暂假邯郸午枕边。
自是道心难久住,空潭印月在清天。
又有诗赞八仙女,诗云:由来窃药悔嫦娥,仙袂相随渡鹊河。
花雨一番蝴蝶散,碧云无限月明多。
又有一律,单单称六观大师悟道成佛,诗云:袈裟现相是金仙,说法莲花最上颠。
道载河山无量界,心通天地有形先。
三生石榻鉴尘性,一喝禅坛运化权。
从此空门传钵在,月明飞锡向西天。
《九云记》无错章节将持续在完结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完结屋!
天子览表嘉赏,手赐恩批,辞意勤挚,特解丞相之职,只命奉朝请,五日一朝,参听朝廷大事;又赐黄金三百镒,彩缎三百匹,以为养亲之资。
魏王感激恩数,诣阙谢恩。自此日侍留守、庾夫人,燕安欢乐。暇日,又同两公主、六娘子,登楼邀月,赏花对酌。有时与杨少琏、郑云镐邀约韩、越诸姻亲,或寻梅赋诗,或坐松听琴。如此,过了十余星霜,虞氏八媳妇、绣蕙六姑娘各生子女,内外孙曾不啻百十人,留守夫妻年逾九旬。
一日,魏王、公主开宴陪侍,诸孙内外满前欢乐。酒过数巡,留守忽愀然嘘唏,命进一杯,饮毕,道:"吾家世守清白,我身早举孝廉,但不欲仕宦,志在林壑,教子一经,以述家声。
不自意吾儿们极人臣,戚联帝家,富贵封爵目,已是太滥。又是诸孙八人,一时荣显,居然为一世之所艳慕。满盈之戒,于斯为极。但愿吾子孙向国尽忠,在家守礼,以继祖先之令名,无坠家声之清白而已。若曹戒之,勉之。"丞相再拜受命,翰林兄弟俯伏铭佩。
少刻,留守、庾夫人神色忽然少变,不似平常。丞相惊异遑焦。须臾,脸上发了红,有似回光返照。丞相大惧,即忙进上参汤。留守、庾夫人同时牙关已经紧闭了。一室遑遑,秦淑人、贾孺人各自轻轻扶着脚步,婆子们又将床安设停当,铺了被褥。只见留守夫妇合了一回眼,喉间略一响动,脸变笑容,竟是双双去了。两人享年同是九十三岁。众婆子急忙停床。
于是魏王、祭酒、翰林等在外,一边跪着;公主诸人在内,一边跪着,一齐举起哀来。外面家人,各样预备齐全,只听里头儿一传出来,从魏府大门起,至内宅门,扇扇大开,一色净白纸糊了,孝棚高起,大门前的牌楼立时坚起。上下一等,登时成服。
魏王报了丁忧,礼部奏闻。皇上深仁厚泽,念及魏王功勋,杨氏世代清白,又系两公主舅姑之丧,赏银三千两,谕礼部主祭。家人们各处报丧,从亲友姻戚又见圣恩隆重,都来问丧之中,另有别谊。
魏府择了吉时成敛,停灵正寝。杨章诸兄弟带着家人办事。
内里两公主、秦、贾两娘、虞氏等,分头应灵傍哭泣。虞氏系是冢妇,照关里头的事。英阳心中为是虞氏未经过丧事的,怕他料理不来,被人见笑,悄悄的问道:"外面的事,已经长儿料理,你可以办的里面事么?"虞氏素是有慧有德,谙练有体,便对道:"事有不知,禀问太太就是了。"英阳见说得有理,暗自欢喜。
府中已过了三天,去请钦天监涓吉人来,按了法历,推译出殡的日子。涓吉人道:"这四月十八日,是上吉日了。"于是更定干事的两人,各处经纪的事,专听虞氏并用。住持忙备午斋端上,两人略为用过,吃茶,赶忙地进城,回来料理出殡的事。一面又派人先往铁槛寺,连夜另办修饰停灵之处,并厨茶等项、接灵人口。
及至四月十八日,魏府大街上,一条白漫漫人来人往,花簇簇官去官来。郑司徒、李都尉、张丞相、谢尚书,一般姻亲,你来我去,不能计数。天子屡遣太监吊慰。魏王以下,一般家人,俯伏庭下领旨。又礼部官员,自来接应。
那一夜,灯明火彩,客送官迎,百般热闹。及至天明吉日,临街大门洞开,两边起了鼓乐。一般六十四名青衣先请留守灵,前面铭旌上大书道:"中都留守司留守杨公讳某之灵柩。"次又一般的六十四名青衣,请庾夫人灵,前面铭旌上大书:"咸宁郡夫人杨门庾氏之灵柩。"一应执事、陈设,皆系现赶新做出来的,一色光彩夺目。
外面斋人到了,辰初发引。魏王斩衰,一身孝服,哭泣极尽孝子之道。灵柩出了门,祭酒、翰林、舍人诸服人,次第随后。便有一个老太监,带着三、五个太监,奉天子慰旨,摆立路上。魏王以下诸人下了骑,设香案,顶礼叩头。太监致慰劝粥毕,太监等复命。又太子千岁爷,命太监吊慰致祭。
然后,越王、琅琊王,一是姻亲,一是娇客,因此不以王位自居,如今设了路奠,换了素服,坐着大轿,呜锣张伞,到了棚前落轿,手下各官各各两旁拥待。魏王、翰林诸人,连忙迎上来,以国礼相见。越王、琅琊王俱轿内欠身答礼,并不自大。翰林兄弟在魏王跟前俯首道:"今蒙郡驾下临,荫生辈何以克当?"越王道:"世交何出此言?"遂回头,令长府官主祭代奠。魏王等一傍还礼,亲身来谢。两王爷十分谦逊。翰林复前来请回舆,越王道:"令尊亲已登仙界,而今碌碌尘寰中人,岂可越仙輀而进呢?"魏王等见两王爷执意不从,只得谢恩回来,命手下人掩乐停音,将两殡过完,方让越王、琅琊王过去。
又不满行了一里多远,一路热闹非常。刚至城门,又有各亲家祭棚接祭,一一的谢过,然后出城,竟奔铁槛寺大路。走了半日,来到寺前,早又前面法鼓金饶,幢幡宝盖,寺中众僧摆列室傍。少时,另演佛事,重设香坛,安灵于内殿偏之室之中。然后一应亲友,各自告辞。翰林诸人一一谢了。至午末,方散尽了。所有孝男等,俱应在庙伴宿。做过三日道场。自此,又渭日靷返两柩,还了咸宁先茔,安葬吉地,竖碑守坟,以了丧事。不必细述。
光阴倏忽,奄过了三霜。此后,翰林十四兄弟姊妹,连生子女。尧庆、舜庆诸兄弟,连诞重孙、内外孙曾一百十余人,大半是登科,高官显秩。魏王年跻六旬,富贵福禄,古往今来,罕无比伦。
一日,魏王朝觐登殿,天子赐锦墩坐下,优礼恩数,倾动朝廷。天子又赐御酒三杯,谢恩退朝,俱道圣眷隆盛,因与两公主、六娘子,携了儿孙几个,同意九云楼,更进杯酌,评古论今。酒至半酣,时值九秋,落木萧瑟,雁侣叫霜,西风落照,好生凄楚。魏王把杯望远,忽愀然不乐,嘘唏一声,就命堂下的取来匣中古琴,置诸膝上,手调琴弦,弹起一套古调。这便是孟尝君泫然泪下、于雍门周踯躅歌之一曲也。声韵呜咽,一座惨淡。
魏王便道:"今我有一个定论,欲与我子孙讲讲,咸来听我。"于是众丫鬟及堂下的,分头去告翰林诸昆季绣蕙、虞氏众妯娌,一齐来侍。魏王起身还坐,便说道:'古人说的最好。
他道:他行好事,莫问前程。又道:善恶昭彰,如影随形。无论事之大小,只凭这个'理'字做去,对得天地君亲,就可俯仰无愧了。今日大家在此相聚,总是子女孙曾。为我子孙的,不嫌絮烦,我还有几句话:即如为人在世,那做人的一切,举止言谈,存心处事,其中讲究,真无穷尽。若要撮其大略,只有四句,可以做得一生一世良规。这四句就是圣人所说的:非礼忽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人能依了这个处世,也可算得第一等贤人。这是为人存心应该如此,不应妾为的话。
至若每日应分当行的事,即如父母尊长跟前,自应和容悦色,侍奉承欢,诸务仰体,曲尽孝道:"古来相传孝子、孝女甚多,如老莱子斑衣舞彩之欢,子路百里负米之诚,孰不钦仰?又如缇索赎父除刑,木兰代身戍边,以孝女著焉。崔澹妻之升堂乳姑,郑义妇之冒刃救姑,以孝妇名焉。见他们行为如此,其平时家庭尽孝之处,可想而知。所以,至今名垂不朽。至于手足至亲跟前,总以和睦为第一。所谓和气致祥,乖气致戾。苟起一争端,即是败机。如田家一颗紫荆,方才分家,树就死了。
难道那树晓得人事?因他分家,就要死么。这不过是那田家一段乖戾之气,适值发作,恰恰触在树上,因此把个好好紫荆花就戾杀,他家其余房产各物,类如紫荆这样遭扇戾气的,想来也就不少。虽说紫荆会死,房产不会死,要知房产分析,或转属他姓,也就如死的一样了。"兰阳接口道:"妾闻得田家那颗紫荆,是他自己要死,以为警戒田家之意。怎么说是戾死的?"魏王道:"这话错了。自古至今,分家的也不烽,为何可闻别家有甚树儿警戒了?难道那树死后曾托梦田家,说他自己要死么?即使草木有灵,亦决不肯自残其生,从他人救人。我说那树当时倒想求活,无如他的地主已将颓败。古人云,人杰地灵。人不杰,地安得灵?地不灵,树又安得而生?总是戾气先由此树发作,可为定论。"兰阳复道:"怎么别人家没见戾死过树木?难道别家就无戾气么?"魏王发叹道:"戾死树木,也是适逢其会。别家虽无其事,但那戾气无形无影,先从那件发作颓败,唯有他家自己晓得,人又何得而知?后来田家因不分家,那颗紫荆又活转过来,岂不是和气致祥的明验么?刚才说的侍奉承欢,至亲和睦,这都是人之根本,第一要紧的。其余如待奴仆,宜从宽厚。
饮食衣饰,俱要节俭。见了人家穷困的,尽力周济他。见了人家患难的,设法拯救他。如果人能件件依着这样行去,所谓人事已尽。至如任性妄为,致遭天谴,那是自作薛,不可活,就怨不得人了。"英阳道:"刚才说的善恶昭彰,如影随形,讲的正理,金石之教。"魏王复道:"还有一说。若谓阴骘文、善恶报应是迂腐之论,那《左传》说的'吉凶由人',又道'人弃常则娇兴',这几句不是善恶昭彰明证么?即如《易经》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书经》说的'作善,降之百殃。'这些话难道不是圣人说的么?近世所传圣经,那坟典诸书,久经澌灭无存,惟这《易经》、《书经》最古。要说这个也是迂话,那就难了。我记得《论语》同那《大戴礼》都说,倮虫三百六十圣人为之长。圣人既是众人之长,他的话定有识见,自然不错,众人自应从他为是。况师旷言:凤翥鸾举,百鸟从之。凤之禽之长,所以众鸟都去从他。你想,畜类尚且知有尊长,何况于人?又何以人而不知鸟么?"这魏王一番话,说得公主、娘子齐声道是,翰林兄弟都敛膝服膺,绣蕙、虞氏等诸娘妇俱起拜敬服,俯伏道:"爷爷明训,敢不佩铭。"魏王复嘘唏西望良久,便道:"我又有一话,为公主、诸娘子听听。大凡人生一世,草生一秋,正是古人慷慨之语。自古英雄豪杰,虽然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不过一时之朝露,见即干。是故秦皇、汉武要求不死之药,欺欲凋三光而阅千秋,然毕竟免不得了一个土馒头。正所谓:'隔室空堂,当年绅笏满床。衰草柘杨,曾为歌舞场。蛛丝也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篷窗。'今我少游,不过咸宁一布衣,其始也乱离奔窜于华阴途中,得遇二仙山真人救济教育,教以诸般经法。幸际鸿休,位已极于人臣,贵为封于王爵。且与诸娘八人同享富豪。今年已老,而发又白,子孙绕膝,荣华满前,天天行得个安乐。如非前生夙缘,何以享此?但一朝缘尽而散,今坐之刘楼广厦,还为衰草枯杨;歌筵箅席,便作蓬蒿寒烟。徒为享蕉童牧叟指点,谓之昔日杨丞相与八娘子同居行乐之地,今安在哉!可不是一场兴喟之资乎?几天下惟儒、道、释,是谓三教。儒是幼而读孔、孟之书,长而事尧、舜之君,出入金华,端委廊庙谋猷,不负所学,施措得行其志。功勋被他丞黎,名声垂彼竹缺点。厥或轻爵傲贵,含华隐曜的,犹必林开缁帷,门设绛帐,传道授业,发蒙解惑,也使家习促舒之书,人识康成之里,生而身名俱荣,没而统绪不坠者流也。然儒家之教,总是名利场中富贵极顶,不知不觉,冥官又来相邀。细细想去,仍是一场春梦。道以清虚为宗旨,玄妙为法门。养志无为,邀情物外。
有若齐相筑室而延师,晋士挥尘而谈理,是所谓道家者流也。
这虽欲深根基础蒂,长生久视为务,又是泡沫风灯,淹速能几?不及百年,其人与骨,皆已朽矣。至若释教,则宏宣胜业,弘修善根,开遵遇迷,津梁品庶。得其道者,是名为佛。说法而顽石点头,诵经则天花乱坠。肉身形解,禅心蝉蜕,十方遍照,万劫恒存,此其为最神而最久也。吾于近日,每夜睡着,则必梦中参禅于宝榻之下,讲道于薄团之上。这必是有佛家舍不得的宿缘而然也。今我欲超脱尘世,谢却苦海,优游物外,访道于裴航,问津于如来。但诸娘子缘若未尽,有难舍去;又或前缘相孚,亦安知不倒也同会一处么?"八娘子系是南岳卫元君侍女谪下的,一听魏王之言,自然气味相感,同时敛衽对道:"富贵繁华,今时一时之荣。请道求教,即前生已定之缘。
丞相如欲脱超尘缘,妾等愿为相随于物外。惟丞相但从心愿罢。"魏王大喜,赞叹不已,道:"世上名利场中,原是一座迷魂阵。世人正在阵中,吐气扬眉,洋洋得意,那个还能把他拗行过?一经把眼闭了,这才晓得:从前各事,都是枉用心机,不过做个梦了。"如此说话之间,但见一个和尚,疯疯癫癫,手持一朵灵芝,来立于前。魏王诧异,问道:"仙师从那里到来?"和尚道:"贫道过自苦海边,从回头岸轮回洞来呢。"魏王点点头,复问道:"大仙此时又往那里去了?"和尚道:"彼处有座仙岛,名唤返本岛。岛内有个仙洞,名唤还原洞。我往那里去了。"魏王不等说完,又问道:"大仙所访何人?"和尚道:"我之所访,非仙非道,便是大慈大悲一个先觉化身的。"魏王听了,心中若悟若迷,如醉如醒,不知怎样才好,呆了半晌,不觉下拜道:"弟子愚昧,今世苦海莫能超脱。大仙所教,一个不懂。求大仙大发慈悲,倘能超度,脱离红尘,情愿作为弟子。此去返本岛还原洞,还有若干路?"和尚道:"远在天边,近如眼前。丞相自去问心,休来问我。"魏王道:"大仙手中之物,是何仙草?欲与何人?"和尚道:"我欲赠与若悟若迷、如醉如醒的。"魏王道:"弟子心中实若大仙之言。愿大仙赐我,指示迷路罢。"和尚把手中芝草递与魏王,道:"且请丞相把这仙芝用过,涤荡涤荡凡心。倘悟些前因出来,我们更好谈了。"魏王接过,一面道谢,一面把芝草吃了。登时只觉神清气爽,再把和尚一看,只见那和尚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那里是刚才的疯疯癫癫样子?魏王心中略有顿悟,不敢有言。
和尚只把手一张,只听呱剌剌雷声震耳。霹雳之中,现出一条彩云。彩云之上,端端正正托着一庞眉秀骨的大仙,呼了:"性真,已脱凡尘,可能返本么?"性真仰看时,明明是天台山莲花峰上六观大师。性真于是叩头流涕,道:"性真已大觉。伏愿师父唤醒前缘,收育于莲花峰上罢。"大师道:"总是一梦。昔人所云,乘兴而去,兴尽而来。不关我事。"此时,公主等八娘子,已涤洗了脂粉,脱下了绮罗,下阶罗拜道:"弟子等八人,本是南岳卫夫人侍女,已听师父之明教,旧愆已觉。伏愿师父收育,同归于极乐世界,以颂万世无量之恩。"大师道:"善哉,善哉。总是一家之空。"遂引上法座,并讲说一场经文,真是天花乱坠。于是性真、八仙女等俱已顿悟。
大师遂大集徒众,道:"我本为传道,远入中国。今已有其人,吾可行矣。"就将袈裟、衣钵、经文传给性真,便向西天去了。
此后,性真在莲花道场,教化大行。八尼姑师事性真,俱成菩萨,并归西天。
此是万历年间新闻异事,编成《九云记》三十五回。后人有诗,赞叹性真。诗云:曾因一念结尘缘,暂假邯郸午枕边。
自是道心难久住,空潭印月在清天。
又有诗赞八仙女,诗云:由来窃药悔嫦娥,仙袂相随渡鹊河。
花雨一番蝴蝶散,碧云无限月明多。
又有一律,单单称六观大师悟道成佛,诗云:袈裟现相是金仙,说法莲花最上颠。
道载河山无量界,心通天地有形先。
三生石榻鉴尘性,一喝禅坛运化权。
从此空门传钵在,月明飞锡向西天。
《九云记》无错章节将持续在完结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完结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