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你说呢
又到了一年毕业季,走出门又能随处看见几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拖着行李箱跟着中介在看房,手机拿在手上用语音微信问朋友:“你租在哪儿了?”
我从去年得知,租房这件事,已经不是大城市的漂泊青年的专利了。听说刚毕业的大学生,即使没有去往大城市,但凡留在了本省,去了省会,也都开始了租房生涯,据说现在的95后似乎“独立生活”的意识更重了,特别是从大学出来,习惯了自由散漫,就开始想有自己的空间和世界,也都渐渐不太想和父母住在一起,能够租一个离工作单位近一点的房子,既可以多睡一会儿懒觉,也能够更有效率地节约时间。
昨天夜里,我一个朋友因为从北京飞上海的飞机临时被取消了,大半夜来到我家聊天,看着我新租的房子,就不经意间和我一起叙旧。我们彼此都说着这一路换房的经历,真是一把辛酸泪。
即使过去这么多年,对于第一次租房时的困惑,我依旧记忆犹新。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找谁租,去哪儿租,租什么样的房,要和陌生人做室友还是找朋友合租,通通都是问题。其实有时候我也挺羡慕现在的年轻人的(当然我也不老),比起我毕业的那年,现在似乎有了很多选择,不管是中介的正规性,还是网络信息的普及,以及你可以使用的app,都为毕业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2012年,也就是我毕业的那年,找一个房子真的太难了,刚到上海的我,人生地不熟,根本不知道这么大的上海,哪里可以容纳我,当时也没有正规的租房中介,大部分都是卖房的,租房的都是那种私人挂牌的小店,门口有块黑板,用粉笔写着什么小区什么楼几室几厅多少钱,你只能挨家挨户地问,上网查到的楼房,图片都特别好看,但是真正到了那个地方,才发现什么是真正的“照骗”,你不知道原来静安和闸北(闸北现在也是静安了)原来租房价格差了这么多,你也不知道原来签合同那天要交四个月的房租(押一付三,有的地方甚至押二付三),不仅如此,你和房东都要单独交一笔钱给中介,而且,当时的中介可没有什么售后,房子租了就是租了,有问题请你找房东,别找他。
△当时的租房中介黑板
我的第一套房子在延长路,是和当时的两个同事一起合租的,具体的故事,我在《当我开始与世界独处》这本书里已经写得很清楚了。现在回想起那套房子,回忆依旧很多,那套房距离地铁站步行要十五分钟(中介当时告诉我们只要五分钟,说走快一点,其实就是瞎说),是一个独栋小区,整个小区只有这一栋楼,十二层,当时我们住二楼,据说我们搬进去之前,这套房子一直是给生意人当办公室用的,所以客厅挂了很多奇奇怪怪的广告牌,撕扯下来会把墙弄坏,于是就让广告挂在上面,晚上起来上厕所,其中一幅画是个女人看着你,特别瘆人。
那时候我们仨都没有钱,也没办法给家里添置太多的东西,能用的都将就用,以至于,下班后我们各自回到房间,客厅基本没人去,厕所只有一间,早上三个人必须一人比一人早起十五分钟,不然上班就要迟到。当时我的那个房间只有一张床,一个衣柜,和一张书桌,面积大概是十平,朝南,夏天很热,空调也不好用,上海的风总是很大,我的衣服都会被刮到对面的夹竹桃林里去,有时候找得回来,有时候找不回来,有一次我新买的白衬衫一次没穿就刮不见了,我还难过了一阵子。
△浦电路的小区
△虹桥路的独栋房
在那里住了一年之后,我换了新的地方,新的室友,紧接着,每一年几乎就会换一个地方,从延长路到浦电路,从浦电路到虹桥路,从虹桥路到马当路,从浦西到浦东再搬回浦西,后来再从上海搬到北京,房子也从一个房间,到一个开间,从一个开间到一室一厅,再到后面的两室两厅,这六年的时间里,对于租房这件事,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像刚到大城市会面临的那几个问题,之后也再也不会遇到,心里越来越清楚自己要住什么样的房子。
而我这个朋友,在奋斗六年后,今年终于买下了北京朝阳公园附近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她说,现在回想起租房的这一路,还是很想哭。当年在欧洲念书的她,住在德国的burscheid,发音听起来就像bullshit,那时候她租的房子是一对老夫妇留出来的二楼小房间,每天去兼职打工的地方有6公里,为了省钱,就买了辆单车,每天骑过去,顺道欣赏一路的风景,吃一顿饭太贵,就下班买菜回家做,匀一半留冰箱,第二天带去上班做午餐。
△朋友当时所租的二楼阁楼
后来她回国到北京,也思考了每一个毕业生思考的问题,和好朋友最后选在了雍和宫那里的一处民房里,她印象中那个房子很小,刚好可以放下一张床,但那样的小空间,她也觉得很开心,周末也会去想着买点什么来布置家里,把原本狭小的空间变得温馨。原本以为和好朋友住会比和陌生人住要舒心,结果却反而很糟心,她说那时候彼此都还没有学会体谅别人,常常为了一些小事就吵架,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次她加班到深夜两点,回家发现忘记带钥匙,害怕敲门让对方起来又会吵起来,她实在没力气了,但是身上也没有钱去住如家或者7天这样的酒店,最后在楼下找了一个60块钱一晚上的小旅馆,旅馆房间的床上都是油腻和毛发,大冬天的,她就这样裹着外套撑到了早上。
△朋友在北京租的第一套房子改造前
△朋友在北京租的第一套房子改造后
一年后,她搬走了,换了一个开间,但工作也更忙了,常常在剧组,回家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很多时候,家成了她存放衣物和行李的一个地方,直到后来她升值加薪,成为了厉害的制片人,租的房子也越来越好,直到买下朝阳公园这套房子。
她说,虽然都是六年前的事情了,对比起现在自己住的房子,已经像是两个世界了,可是,只要想起那时候那间朝夕相处最终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就会忍不住热泪盈眶。就像是梦想的起点吧,虽然弱小,破旧,微不足道,但自己心中暗自较劲,抱着“我要靠自己租更好的房子”的决心,才有了现在的自己。
我和她都是属于那种,可以将超过收入的二分之一拿来租房的人,在很多人看来,这或许是一种非常蠢和不值得的做法,觉得为什么要把辛苦赚的钱交给房东,但是只有我们知道,你在大城市要住得安全舒服放心,远比什么都重要。
就像我另一个在天通苑住了两年多的朋友,去年终于搬离了那里,那是出了名的隔断群租屋聚集地,不仅每天晚上睡觉会被隔壁说话声音吵醒,平时生活更是一点隐私也没有。平时工作忙到吐血,回到那栋楼还能听见半夜吆喝连天的声音,过年的时候,最让他担心的就是丢东西,只要春节回京,一楼好几户的门锁都是被撬坏了的。他说,在大城市有一席床铺不难,难的是让你睡得安心,不会提心吊胆的床铺。
每次搬新家,房租就会比之前高一倍,心中也会有些小忐忑,自己真的能够支付这笔房租吗?但随着这些年自己的成长,也越来越能自己回答这个疑惑,逼迫自己努力赚钱最捷径的方式,就是租更贵的房子,比起买东西要来得更直接,房租是固定不变的支出,就像是一个目标,牢牢的固定在那里,住好一点,让你能够安逸,也能够努力。
其实在大城市,住得好一点,心里会平衡很多,这是真的,每次静下心来想想,自己出来吃苦是为了什么,在这样狭窄的空间忍气吞声的生活,不就是为了让自己之后过得好一点吗,所以我从来不觉得租更好的房子是在浪费钱。
在巴黎旅行的时候,有一个96年的小伙子开车带我去机场,期间和他聊天,问及他在国外的生活,他说,他早就想好了,他要是工作能赚到2000欧,就花1000欧去租一套好房子,剩下的1000欧就去吃喝玩乐,在哪里生活,就在哪里好好住,因为住,永远是吃喝行的基础。当时看着他潇洒的表情,我特别感慨和羡慕,大概是像他这个岁数的时候,我还没有这么豁达。
夏天刚到的时候,我在北京的好些朋友纷纷搬了新家,住到了更好的小区,更大的房子,甚至有些朋友在北京买了房。因为深夜的这场聊天,我突发奇想,在朋友圈里问大家是否还记得自己租过的第一套房,结果真的有好多朋友来把他们当年租下的房屋照片发给我,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和我讲述当时的故事,当我看到这些照片的时候,只能用“触目惊心”四个字来形容。
当我看完这些照片,不得不感慨的是:在我们齐头并进的这五六年里,我们向前走的每一步,都是从让自己住得更好开始的。我庆幸我身边的大多数人,都没有因为自己一开始赚得不够多而在前进时感到胆怯,相反,我们不但让自己住得更好的同时,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盈。花更多的钱在住这件事上,我们都一致首肯。
想起我刚工作的时候,带我的领导曾经和我说,一个人住的地方是最不能省钱的,因为你要在这里休息,思考,甚至拥有私人的整个世界,哪怕一时半会儿,这个房子不是属于你的,但自我的空间,是谁也不能干预的。好的生活空间会调整你的状态,舒适的环境会让你对接下来的生活更有信心。
△夏天来临时,吴忠全也搬到的新家
正巧今早看完了《上海女子图鉴》的最后一集,当最后女主罗海燕慢慢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留在上海生活的那一刻,看到2018年的她走在外滩路上,对着2008年的她笑时,说实话,我有些热泪盈眶。说物欲也好,说虚荣也好,致每一个从小房间开始的年轻人,大概正是因为这一路上,我们都想要的够多,我们才真正努力地去拼搏过。
你现在租着什么样的房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想,你住的下一套,一定比这套更好。
“我们不是在崇拜她,而是在为自己创造一个充满激情的人”。
如果说过去的追星是狂热式的精神自嗨,那现在的追星几乎就是父母式的养成和关爱。
放在几年前,身边有大把的同龄人不懂为什么粉丝要花重金给tfboys买岛买星,真的有那笔钱为什么不好好花在自己身上,但是现在,我身边的人慢慢都懂了,能够陪伴一个人从一无所有到众人追捧,看着ta越来越好,好像他的每一次进步,被大众的认可,都和你的关注与付出有关,特别是身边的人因为你的关系而认识了你的偶像,当你买最前排的票近距离看着ta,当你组织后援会跋山涉水去为ta摇旗呐喊,不是真的要得到偶像的认可和注意,而是真正地让自己充满满足感,那一刻,你会觉得自己power十足。
在过去,追星1.0的时代,人们再
我从去年得知,租房这件事,已经不是大城市的漂泊青年的专利了。听说刚毕业的大学生,即使没有去往大城市,但凡留在了本省,去了省会,也都开始了租房生涯,据说现在的95后似乎“独立生活”的意识更重了,特别是从大学出来,习惯了自由散漫,就开始想有自己的空间和世界,也都渐渐不太想和父母住在一起,能够租一个离工作单位近一点的房子,既可以多睡一会儿懒觉,也能够更有效率地节约时间。
昨天夜里,我一个朋友因为从北京飞上海的飞机临时被取消了,大半夜来到我家聊天,看着我新租的房子,就不经意间和我一起叙旧。我们彼此都说着这一路换房的经历,真是一把辛酸泪。
即使过去这么多年,对于第一次租房时的困惑,我依旧记忆犹新。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找谁租,去哪儿租,租什么样的房,要和陌生人做室友还是找朋友合租,通通都是问题。其实有时候我也挺羡慕现在的年轻人的(当然我也不老),比起我毕业的那年,现在似乎有了很多选择,不管是中介的正规性,还是网络信息的普及,以及你可以使用的app,都为毕业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2012年,也就是我毕业的那年,找一个房子真的太难了,刚到上海的我,人生地不熟,根本不知道这么大的上海,哪里可以容纳我,当时也没有正规的租房中介,大部分都是卖房的,租房的都是那种私人挂牌的小店,门口有块黑板,用粉笔写着什么小区什么楼几室几厅多少钱,你只能挨家挨户地问,上网查到的楼房,图片都特别好看,但是真正到了那个地方,才发现什么是真正的“照骗”,你不知道原来静安和闸北(闸北现在也是静安了)原来租房价格差了这么多,你也不知道原来签合同那天要交四个月的房租(押一付三,有的地方甚至押二付三),不仅如此,你和房东都要单独交一笔钱给中介,而且,当时的中介可没有什么售后,房子租了就是租了,有问题请你找房东,别找他。
△当时的租房中介黑板
我的第一套房子在延长路,是和当时的两个同事一起合租的,具体的故事,我在《当我开始与世界独处》这本书里已经写得很清楚了。现在回想起那套房子,回忆依旧很多,那套房距离地铁站步行要十五分钟(中介当时告诉我们只要五分钟,说走快一点,其实就是瞎说),是一个独栋小区,整个小区只有这一栋楼,十二层,当时我们住二楼,据说我们搬进去之前,这套房子一直是给生意人当办公室用的,所以客厅挂了很多奇奇怪怪的广告牌,撕扯下来会把墙弄坏,于是就让广告挂在上面,晚上起来上厕所,其中一幅画是个女人看着你,特别瘆人。
那时候我们仨都没有钱,也没办法给家里添置太多的东西,能用的都将就用,以至于,下班后我们各自回到房间,客厅基本没人去,厕所只有一间,早上三个人必须一人比一人早起十五分钟,不然上班就要迟到。当时我的那个房间只有一张床,一个衣柜,和一张书桌,面积大概是十平,朝南,夏天很热,空调也不好用,上海的风总是很大,我的衣服都会被刮到对面的夹竹桃林里去,有时候找得回来,有时候找不回来,有一次我新买的白衬衫一次没穿就刮不见了,我还难过了一阵子。
△浦电路的小区
△虹桥路的独栋房
在那里住了一年之后,我换了新的地方,新的室友,紧接着,每一年几乎就会换一个地方,从延长路到浦电路,从浦电路到虹桥路,从虹桥路到马当路,从浦西到浦东再搬回浦西,后来再从上海搬到北京,房子也从一个房间,到一个开间,从一个开间到一室一厅,再到后面的两室两厅,这六年的时间里,对于租房这件事,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像刚到大城市会面临的那几个问题,之后也再也不会遇到,心里越来越清楚自己要住什么样的房子。
而我这个朋友,在奋斗六年后,今年终于买下了北京朝阳公园附近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她说,现在回想起租房的这一路,还是很想哭。当年在欧洲念书的她,住在德国的burscheid,发音听起来就像bullshit,那时候她租的房子是一对老夫妇留出来的二楼小房间,每天去兼职打工的地方有6公里,为了省钱,就买了辆单车,每天骑过去,顺道欣赏一路的风景,吃一顿饭太贵,就下班买菜回家做,匀一半留冰箱,第二天带去上班做午餐。
△朋友当时所租的二楼阁楼
后来她回国到北京,也思考了每一个毕业生思考的问题,和好朋友最后选在了雍和宫那里的一处民房里,她印象中那个房子很小,刚好可以放下一张床,但那样的小空间,她也觉得很开心,周末也会去想着买点什么来布置家里,把原本狭小的空间变得温馨。原本以为和好朋友住会比和陌生人住要舒心,结果却反而很糟心,她说那时候彼此都还没有学会体谅别人,常常为了一些小事就吵架,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次她加班到深夜两点,回家发现忘记带钥匙,害怕敲门让对方起来又会吵起来,她实在没力气了,但是身上也没有钱去住如家或者7天这样的酒店,最后在楼下找了一个60块钱一晚上的小旅馆,旅馆房间的床上都是油腻和毛发,大冬天的,她就这样裹着外套撑到了早上。
△朋友在北京租的第一套房子改造前
△朋友在北京租的第一套房子改造后
一年后,她搬走了,换了一个开间,但工作也更忙了,常常在剧组,回家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很多时候,家成了她存放衣物和行李的一个地方,直到后来她升值加薪,成为了厉害的制片人,租的房子也越来越好,直到买下朝阳公园这套房子。
她说,虽然都是六年前的事情了,对比起现在自己住的房子,已经像是两个世界了,可是,只要想起那时候那间朝夕相处最终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就会忍不住热泪盈眶。就像是梦想的起点吧,虽然弱小,破旧,微不足道,但自己心中暗自较劲,抱着“我要靠自己租更好的房子”的决心,才有了现在的自己。
我和她都是属于那种,可以将超过收入的二分之一拿来租房的人,在很多人看来,这或许是一种非常蠢和不值得的做法,觉得为什么要把辛苦赚的钱交给房东,但是只有我们知道,你在大城市要住得安全舒服放心,远比什么都重要。
就像我另一个在天通苑住了两年多的朋友,去年终于搬离了那里,那是出了名的隔断群租屋聚集地,不仅每天晚上睡觉会被隔壁说话声音吵醒,平时生活更是一点隐私也没有。平时工作忙到吐血,回到那栋楼还能听见半夜吆喝连天的声音,过年的时候,最让他担心的就是丢东西,只要春节回京,一楼好几户的门锁都是被撬坏了的。他说,在大城市有一席床铺不难,难的是让你睡得安心,不会提心吊胆的床铺。
每次搬新家,房租就会比之前高一倍,心中也会有些小忐忑,自己真的能够支付这笔房租吗?但随着这些年自己的成长,也越来越能自己回答这个疑惑,逼迫自己努力赚钱最捷径的方式,就是租更贵的房子,比起买东西要来得更直接,房租是固定不变的支出,就像是一个目标,牢牢的固定在那里,住好一点,让你能够安逸,也能够努力。
其实在大城市,住得好一点,心里会平衡很多,这是真的,每次静下心来想想,自己出来吃苦是为了什么,在这样狭窄的空间忍气吞声的生活,不就是为了让自己之后过得好一点吗,所以我从来不觉得租更好的房子是在浪费钱。
在巴黎旅行的时候,有一个96年的小伙子开车带我去机场,期间和他聊天,问及他在国外的生活,他说,他早就想好了,他要是工作能赚到2000欧,就花1000欧去租一套好房子,剩下的1000欧就去吃喝玩乐,在哪里生活,就在哪里好好住,因为住,永远是吃喝行的基础。当时看着他潇洒的表情,我特别感慨和羡慕,大概是像他这个岁数的时候,我还没有这么豁达。
夏天刚到的时候,我在北京的好些朋友纷纷搬了新家,住到了更好的小区,更大的房子,甚至有些朋友在北京买了房。因为深夜的这场聊天,我突发奇想,在朋友圈里问大家是否还记得自己租过的第一套房,结果真的有好多朋友来把他们当年租下的房屋照片发给我,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和我讲述当时的故事,当我看到这些照片的时候,只能用“触目惊心”四个字来形容。
当我看完这些照片,不得不感慨的是:在我们齐头并进的这五六年里,我们向前走的每一步,都是从让自己住得更好开始的。我庆幸我身边的大多数人,都没有因为自己一开始赚得不够多而在前进时感到胆怯,相反,我们不但让自己住得更好的同时,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盈。花更多的钱在住这件事上,我们都一致首肯。
想起我刚工作的时候,带我的领导曾经和我说,一个人住的地方是最不能省钱的,因为你要在这里休息,思考,甚至拥有私人的整个世界,哪怕一时半会儿,这个房子不是属于你的,但自我的空间,是谁也不能干预的。好的生活空间会调整你的状态,舒适的环境会让你对接下来的生活更有信心。
△夏天来临时,吴忠全也搬到的新家
正巧今早看完了《上海女子图鉴》的最后一集,当最后女主罗海燕慢慢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留在上海生活的那一刻,看到2018年的她走在外滩路上,对着2008年的她笑时,说实话,我有些热泪盈眶。说物欲也好,说虚荣也好,致每一个从小房间开始的年轻人,大概正是因为这一路上,我们都想要的够多,我们才真正努力地去拼搏过。
你现在租着什么样的房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想,你住的下一套,一定比这套更好。
“我们不是在崇拜她,而是在为自己创造一个充满激情的人”。
如果说过去的追星是狂热式的精神自嗨,那现在的追星几乎就是父母式的养成和关爱。
放在几年前,身边有大把的同龄人不懂为什么粉丝要花重金给tfboys买岛买星,真的有那笔钱为什么不好好花在自己身上,但是现在,我身边的人慢慢都懂了,能够陪伴一个人从一无所有到众人追捧,看着ta越来越好,好像他的每一次进步,被大众的认可,都和你的关注与付出有关,特别是身边的人因为你的关系而认识了你的偶像,当你买最前排的票近距离看着ta,当你组织后援会跋山涉水去为ta摇旗呐喊,不是真的要得到偶像的认可和注意,而是真正地让自己充满满足感,那一刻,你会觉得自己power十足。
在过去,追星1.0的时代,人们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