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军刚刚部署得当,蒙古大军抵达大安,前锋正是汪世显所部,两军在阳平血战,第一次大安之战正式爆发。
王进率左军死守阳平,汪世显率部进攻关城,双方激战良久。曹友闻居于山上,便于观察敌情,挥动五方旗不断调集兵马策应,狭小的空间展开血战。
战至午后,蒙古军前锋兵疲师老,曹友闻抓住战机,亲率左右卫队及八百背嵬军将士,对蒙古军发动逆袭。
这是御前诸军三支马军中最精华所在,人人有陇右战马,身披铁甲,手持硬弓,曹友闻一马当先,简直锐不可当。
蒙古军正与王进、王刚的左军、游奕交战,后方部队列阵太久,早就疲惫不堪,一些从前沿回来休整军士纷纷卸去甲胄,要做稍事的休整。
却不料,宋军竟然从溪岭杀出,虽仅有千人却骁勇非常,外围警戒部队,在第一轮打击中,便被宋军精湛的射术击溃。后阵内层兵马多在休整,仓促应战的结果可想而知。
此时,李易却抵达鸡冠隘,在隘口营寨上,凝神观望,却见西北方向,尘烟滚滚,脸色越发凝重。
“阳平方向战事正酣,公事稍待片刻。”王资来到李易身边,笑眯眯的,态度相当和善。
李易转首稍稍颔首,对于王资他还是敬重的,在历史上,这支精锐的禁军部队,在大安拼杀殆尽,同统制之上将校,几乎全部殉国,无一人背叛家国。光是这点就值得人尊重。
“统制,我料不假,不到一个时辰,隘前将血流成河。”
王资一怔,却不敢相信地随口道:“公事何以见得?”
李易摇了摇头,笑道:“都统制在阳平占据险要,虏人焉能占到便宜,鸡冠隘与阳平互为犄角,乃是必战之地,虏人前锋在阳平受挫,必来抢夺隘口。”
他需要在军中树立威信,增加将领对他的认同,最好的方法便是展现谋略,对战场的超前预测,可是军人最关注的事情,关系到抢占先机的问题。
王资却来了兴趣,却还是不能尽信,笑道:“公事何以断言,虏人岂不知分兵大忌。”
“分兵大忌?”李易瞥了眼王资,淡淡地道:“对于我军来说,分兵却是大忌,对虏人来说不过是战术,对手无一不是败在他们分兵之上,不可不引以为鉴。”
王资默然,作为利州御前诸军主要将领,他深知蒙古马军犀利,战场上飘忽不定,分分合合,探马来回穿梭,一旦发现对方弱点,将会给予致命一击。
“既然他们要来,咱们总在此处不好。”
王资一怔,问道:“此话怎讲?”
“开关列阵,堂堂正正打一场。”李易眉头一挑,神采飞扬。
王资不免苦笑,暗付李易还真是都转运司出来的,宋军利在把守险要,开关野战,这不是老寿星吃砒霜,嫌命长啊!
“统制,虏人分兵潜行,曹太尉岂能坐视不理。我看阳平关外蒙古人胜,今日便不会夺隘,若败必会前来,与其让援兵厮杀,还不如我等直接出寨列阵,吸引虏人来攻,让援兵打他个措手不及,减少我军伤亡。”
李易突发奇想,既然历史上援兵先到,守军开关出战,经过血战击溃蒙古军。何不让守军率先出关列阵,吸引蒙古军兵力,造成援军袭击态势。
王资一想,倒是有些起意,颇有兴趣地道:“倒是不错,公事稍后,我与白再兴商议。”
“事不宜迟,还需速断。”
白再兴也是血性汉子,自然满口答应,当然也不是白答应的,条件很简单,他的踏白军出战。
李易很好笑,却又很敬重,白再兴才是好汉。
踏白军三百骑兵,两千步军出关,随后是御前左军两千五百步军,携带拒马出关迅速列阵。
显然,御前兵马训练极为严格,出城之后,各部迅速集结,组成了正面向西的叠阵。
阵前,王璇身披一副黑漆细鳞甲,站在战马前免胄观看。
却见主阵,数列身披铁甲的枪兵居前,坐于地上,弩手在后,最后竟是神臂弓手,形成中、远、近全方位打击区。两翼方阵相对单薄,承担主阵的警戒掩护,亦是枪兵在前,弩兵在后。全部由拒马掩护,拒马以钩相连装有滑轮,可以缓缓移动,不再是死板的平戎万全阵。
警戒部队之后,各有一部骑兵,阵后有近千步军为后援。
“好个标准的军阵啊!可惜。。。”李易眼冒精光,总算看到大名鼎鼎的叠阵了。
但是,他何尝不知叠阵弱点,大宋马军历来薄弱,以步制骑是无奈选择。叠阵以拒马环绕,对付马军有进无退,虽暗合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却是很无奈,有战马的话谁愿意站着挨打啊!
“要有精骑十万,何惧蒙古。”
李易的叹息,却被王资听到,他脸色犹豫地道:“公事是文士,何不说上两句,为诸军壮志。”
文人?李易不免苦笑,自家道士身份没有暴露出来,至少统制级别的人少有知道,当下也不客气地道:“既然统制说了,在下便献丑一会,却要等虏人一阵。”
激励士气,当然是必须的,却要分时候,临阵才是最佳时机。不然,也不会有三鼓气竭的警示。
“此阵端地坚韧,却移动不便,难在平原与马队周旋。”
王资深以为然,叹道:“公事所言甚是,回易来往道士不间断,每年陇右战马平摊下来,却是杯水车薪。听说,京湖倒是收了上万好马,真是让人羡慕。”
实话,李易不以为意地,武仙收拢三峰山败兵有马军万余,想要图谋蜀川,却被孟拱击败,那是大部分被迫投降,自然保留了大量的马匹。
京湖驻泊宋军骑兵力量大增,但骑兵多在襄阳北军中,马匹之争,算是南北军一个矛盾。那么多良马,落在哪个禁军将校眼中,都会直接成纯种兔子,眼红的不能再红。
李易目光沉凝,他已警示过襄阳之乱,不知朝廷能否化解。不过,他心下清楚,襄阳南北军矛盾尖锐,恐非朝廷所能化解,这可是个死结所在,哪怕他们途径鄂州,也听到南北军矛盾激化到无法化解的程度。
此时,襄阳还在朝廷手中吗?
王进率左军死守阳平,汪世显率部进攻关城,双方激战良久。曹友闻居于山上,便于观察敌情,挥动五方旗不断调集兵马策应,狭小的空间展开血战。
战至午后,蒙古军前锋兵疲师老,曹友闻抓住战机,亲率左右卫队及八百背嵬军将士,对蒙古军发动逆袭。
这是御前诸军三支马军中最精华所在,人人有陇右战马,身披铁甲,手持硬弓,曹友闻一马当先,简直锐不可当。
蒙古军正与王进、王刚的左军、游奕交战,后方部队列阵太久,早就疲惫不堪,一些从前沿回来休整军士纷纷卸去甲胄,要做稍事的休整。
却不料,宋军竟然从溪岭杀出,虽仅有千人却骁勇非常,外围警戒部队,在第一轮打击中,便被宋军精湛的射术击溃。后阵内层兵马多在休整,仓促应战的结果可想而知。
此时,李易却抵达鸡冠隘,在隘口营寨上,凝神观望,却见西北方向,尘烟滚滚,脸色越发凝重。
“阳平方向战事正酣,公事稍待片刻。”王资来到李易身边,笑眯眯的,态度相当和善。
李易转首稍稍颔首,对于王资他还是敬重的,在历史上,这支精锐的禁军部队,在大安拼杀殆尽,同统制之上将校,几乎全部殉国,无一人背叛家国。光是这点就值得人尊重。
“统制,我料不假,不到一个时辰,隘前将血流成河。”
王资一怔,却不敢相信地随口道:“公事何以见得?”
李易摇了摇头,笑道:“都统制在阳平占据险要,虏人焉能占到便宜,鸡冠隘与阳平互为犄角,乃是必战之地,虏人前锋在阳平受挫,必来抢夺隘口。”
他需要在军中树立威信,增加将领对他的认同,最好的方法便是展现谋略,对战场的超前预测,可是军人最关注的事情,关系到抢占先机的问题。
王资却来了兴趣,却还是不能尽信,笑道:“公事何以断言,虏人岂不知分兵大忌。”
“分兵大忌?”李易瞥了眼王资,淡淡地道:“对于我军来说,分兵却是大忌,对虏人来说不过是战术,对手无一不是败在他们分兵之上,不可不引以为鉴。”
王资默然,作为利州御前诸军主要将领,他深知蒙古马军犀利,战场上飘忽不定,分分合合,探马来回穿梭,一旦发现对方弱点,将会给予致命一击。
“既然他们要来,咱们总在此处不好。”
王资一怔,问道:“此话怎讲?”
“开关列阵,堂堂正正打一场。”李易眉头一挑,神采飞扬。
王资不免苦笑,暗付李易还真是都转运司出来的,宋军利在把守险要,开关野战,这不是老寿星吃砒霜,嫌命长啊!
“统制,虏人分兵潜行,曹太尉岂能坐视不理。我看阳平关外蒙古人胜,今日便不会夺隘,若败必会前来,与其让援兵厮杀,还不如我等直接出寨列阵,吸引虏人来攻,让援兵打他个措手不及,减少我军伤亡。”
李易突发奇想,既然历史上援兵先到,守军开关出战,经过血战击溃蒙古军。何不让守军率先出关列阵,吸引蒙古军兵力,造成援军袭击态势。
王资一想,倒是有些起意,颇有兴趣地道:“倒是不错,公事稍后,我与白再兴商议。”
“事不宜迟,还需速断。”
白再兴也是血性汉子,自然满口答应,当然也不是白答应的,条件很简单,他的踏白军出战。
李易很好笑,却又很敬重,白再兴才是好汉。
踏白军三百骑兵,两千步军出关,随后是御前左军两千五百步军,携带拒马出关迅速列阵。
显然,御前兵马训练极为严格,出城之后,各部迅速集结,组成了正面向西的叠阵。
阵前,王璇身披一副黑漆细鳞甲,站在战马前免胄观看。
却见主阵,数列身披铁甲的枪兵居前,坐于地上,弩手在后,最后竟是神臂弓手,形成中、远、近全方位打击区。两翼方阵相对单薄,承担主阵的警戒掩护,亦是枪兵在前,弩兵在后。全部由拒马掩护,拒马以钩相连装有滑轮,可以缓缓移动,不再是死板的平戎万全阵。
警戒部队之后,各有一部骑兵,阵后有近千步军为后援。
“好个标准的军阵啊!可惜。。。”李易眼冒精光,总算看到大名鼎鼎的叠阵了。
但是,他何尝不知叠阵弱点,大宋马军历来薄弱,以步制骑是无奈选择。叠阵以拒马环绕,对付马军有进无退,虽暗合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却是很无奈,有战马的话谁愿意站着挨打啊!
“要有精骑十万,何惧蒙古。”
李易的叹息,却被王资听到,他脸色犹豫地道:“公事是文士,何不说上两句,为诸军壮志。”
文人?李易不免苦笑,自家道士身份没有暴露出来,至少统制级别的人少有知道,当下也不客气地道:“既然统制说了,在下便献丑一会,却要等虏人一阵。”
激励士气,当然是必须的,却要分时候,临阵才是最佳时机。不然,也不会有三鼓气竭的警示。
“此阵端地坚韧,却移动不便,难在平原与马队周旋。”
王资深以为然,叹道:“公事所言甚是,回易来往道士不间断,每年陇右战马平摊下来,却是杯水车薪。听说,京湖倒是收了上万好马,真是让人羡慕。”
实话,李易不以为意地,武仙收拢三峰山败兵有马军万余,想要图谋蜀川,却被孟拱击败,那是大部分被迫投降,自然保留了大量的马匹。
京湖驻泊宋军骑兵力量大增,但骑兵多在襄阳北军中,马匹之争,算是南北军一个矛盾。那么多良马,落在哪个禁军将校眼中,都会直接成纯种兔子,眼红的不能再红。
李易目光沉凝,他已警示过襄阳之乱,不知朝廷能否化解。不过,他心下清楚,襄阳南北军矛盾尖锐,恐非朝廷所能化解,这可是个死结所在,哪怕他们途径鄂州,也听到南北军矛盾激化到无法化解的程度。
此时,襄阳还在朝廷手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