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信推着独轮车,上面放着五百斤生姜,生姜上面坐着龙丹,爷两个出家乡,过沂蒙山区,经淮河,渡长江,在各地红旗招展,如火如荼的遍地革命的热潮中,风餐露宿,一路上由于龙信小心翼翼的周旋,倒也相安无事。一个月后的一天晚上,来到了镇江边上的一个小镇梅城。
    小镇梅城,四处是古香古色,一眼望去,一座座四合小院错落有致,浓郁的江南气息,也使得龙信精神大振。龙信也是第一次来到江南,眼中满是惊奇。当年百万大军过江南,由于龙信腰部挨了小日本兵的一枪,没能跟随大军南下,由当时的部队首长给开了一封介绍信,就退伍到了地方养伤,一直到现在也没落实政策给予安排,也许是部队的政管部门给遗忘了吧。
    眼望着四处的青砖碧瓦,安静的气息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在这里好像没有了争斗,没有了北方那种与天地人争斗的场面,世外桃源般的气息倒使得龙信没了主张。龙信万般无奈下只好扯起嗓子吆喝了起来“卖生姜来~~~卖生姜来~~~”,喊了半天,竟然没有人来答理,偶尔过往的行人就像看怪物一样望着龙信,不解的眼神使得龙信更加迷茫起来。
    “怎么回事?难道江南不兴做买卖?”龙信自言自语的寻思,怎么办?龙信没了主意。
    龙信推着独轮车,漫无目的的走着,来到一个看起来很大门楼前,放下独轮车,把龙丹从车上抱了下来,自己拿起旱烟袋一口一口的抽了起来。
    临近天黑的时候了,一车的生姜无人问津,龙信的眼里流露出失望的眼神。“吱呀”身旁的大门突然开了,“嗨,吓我一跳,你是干什么的?”门里走出一个五短身材的中年人,“我?我是齐鲁省的,来这里做买卖”龙信有些怯懦的答道,“齐鲁省的?那么远怎么跑到这里来做买卖?”中年人不解的问道。“阿福,你和谁说话?”这时门里面又走出一个白发躘髯的老人,“咦?卖什么的?”躘髯老人又问道,“大爷,我是齐鲁省的,来这里卖生姜的”龙信恭敬的答道。“生姜?生姜可是好东西,可是那么远,你还真行,2000多里地啊”躘髯老人道。
    躘髯老人说道:“怎么在我这大门下,不去集市?”“我初来咋到不知道怎么卖,喊了半天也没开张”龙信沮丧的说。
    “这样吧,你一个外地人,也不容易,就住到我家里来吧,我家就我和阿福两个人,你要不嫌弃就住到我家厢房里吧,明天再说卖姜的事情”躘髯老人征求的问道,龙信连忙说:“怎么好打扰你们?”“齐鲁人都是仗义痛快,怎么?还怕我贪了你的东西不成”躘髯老人生气的说道。“怎么会,您老要是不怕麻烦我就暂住你们家了”龙信赶紧说道。“这才对,这年头,争斗纷乱的,都不容易,进来吧”躘髯老人高兴的说道。就这样,龙信爷两个就住在了龙人老人家里。
    晚饭后,龙信去正房北屋里去见了躘髯老人,表示致谢。这才聊起了话题,龙信把家乡闹革命的情况跟躘髯老人一五一十的细述了一遍,躘髯老人用手捋了捋胡须,沉吟这说:“北方历来乃纷争好斗之地,自古英雄出北方,这也难怪,太祖打江山以来,也是穷底子,合该有这么一劫。倒是这江南梅城,自古以来少有兵家纷争,也不失为世外桃源,倒也没有涉及到这里来。龙信啊,说起来我们还是本家,你可能不知道,当年先祖避祸,倒是有一支家族去了你们齐鲁,不知道是不是你们这一只啊?”龙信答道:“我是守字辈,十八世,这孩子是十九世,桂字辈,听我爷爷说,我们这一支也是避祸迁移的”。躘髯老人一听道:“看来真是了,我们真是本家,我是十七世的,京字辈,老夫今年九十有七,你得叫伯父了,你们齐鲁省的方言叫大爷吧?呵呵”龙信一听,满脸的激动,连忙对儿子龙丹说:“龙丹,快叫爷爷”“爷爷”龙丹乖巧的叫道。躘髯老人高兴的说道:“小家伙叫龙丹吧,我这一支一直人丁不忘,到我这一代就只剩下我自己了,还有家人阿福,我一直未娶,膝下无子女,今天干脆就认这个孩子为孙子吧”。
    一夜无话,第二天早上吃饭的时候,躘髯老人就对龙信说道:“今天你去集市上,让阿福领着你,这方圆几十里的人大都认得我,也买我个面子,不会有人欺负你,就连集市上的事情,也让阿福帮你张罗张罗”接着老人又说:“我行医几十年,也略懂相术,龙丹这孩子有些看不透,说不定是个奇才,这些日子我就给你照看着,你放心去做买卖”龙信连忙道:“那感情好,就麻烦大爷您了”,说完,就由阿福领着去集市了。
    来到集市上,阿福对龙信说道:“龙大哥,你是想多赚些那?还是少赚些?”龙信说道:“自然是多赚些啊”,阿福说:“想多谢就零卖,现在的生姜价格是三毛钱一斤,我们这里的大米是一毛五一斤,你也可换些大米运回去,只是要多待些日子了”“那就按照老弟的话做”龙信说道。说完,阿福领着龙信把集市的摊位找好,又嘱咐了集市上管事的头头方才回去了。
    躘髯老人在阿福领着龙信去集市后,就细细打量其龙丹来:“天庭饱满,上丹方圆,是个福相,可惜身子羸弱,大概是营养不良所致,破坏了法相,看来此子50岁前劫难不断,难有成就,我膝下无子,一辈子也没收徒,师门总得有个传承,龙丹今日巧遇于我,也算缘分,看来也是气运所致,就赌一把了,今生所学只好寄予此子了”。老人思来想去,终于有了主意,想到这,老人也想通了,不做他念,只等着龙信回来与其商量着办了。
    晚饭后,躘髯老人把龙信叫到北屋里,郑重其事的对龙信说道:“龙信老侄子,你走后我观察了龙丹半天,这孩子天生异象,只是这几年孩子营养不良,把身子弄坏了,需要后天培养,我打算收龙丹为徒弟,好好培养培养这孩子,你可愿意?”“收龙丹为徒?学医?”龙信惊奇的问道。“不光学医,还要习武,我是有门派的,一直也没收徒弟,今日遇到你们,也是有缘,这孩子说不定能将我门发扬光大”躘髯老人回答说。龙信说:“大爷,我也不懂医,更不懂武道,你看着这孩子行,那就行,我就把孩子交给你了”。躘髯老人说道:“也不用交给我,你再这里有一个月也就把生姜卖完了,这一个我用药水把这孩子养养,就是我们门内所说的洗筋伐髓,一个月后你们该怎么回去就怎么回去,你们明年这个时候再来,我再为他补身子,连来三年,三年后孩子上学了,我去你们那教导孩子,如何?”“行”龙信干脆的回答道。
    接下来的日子,龙信每天去集市卖生姜,逐渐也在梅城镇混熟了,大家都知道有一个齐鲁省的汉子是卖生姜的,而且还是躘髯老人的本家,大家也都照顾一些,一个月下来,龙信用生姜换了600斤大米,还卖了60多元现金。一个月算下来在当时也算是有钱有粮的富人了。
    龙丹在躘髯老人的照顾下,身子也逐渐好转,原本羸弱的身子也丰满起来,每天在中药里泡一个时辰,一个月下来,在小龙丹的眼光里也好像露出了一丝灵气。其他时间,闲来无事,老人就给小龙丹看小人书,讲武侠故事,多多少少,小龙丹也认识了几百个字,一般的小人书也能念了下来。
    一个月多了,龙信的生姜终于卖完了,龙信就打算回老家。躘髯老人也不强留,说了些道别的话,又悄悄的送给了龙信50元钱当做小龙丹的营养费。龙信开始说什么也不敢要这50元钱。这在那个年代可是一笔巨款。老人只好说是送给龙丹的,龙信无奈,就只好收下了。
    回走的路上,路过沂蒙山区,一个不小心被几家农户发现了龙信有大米的情况,从来没见过大米的山里人非要买一些尝尝。龙信无奈,山里人也没什么钱,就是每家每户有的是地瓜干,龙信只好以三斤地瓜干一斤大米的价格,换了三百斤地瓜干。加上原来的500斤大米,八百斤的粮食装了满满一大车,累的龙信只好三里一歇,五里一停的慢慢的往老家赶去。

章节目录

天眼尘缘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唤春归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唤春归并收藏天眼尘缘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