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记者到山里采风。他遇到一个穷苦孩子,他的家四壁透风。摄影师立即慷慨解囊,帮助他家建了一座房子。房子盖好时,记者特地从城里打来电话询问那孩子搬进新房是否高兴。那孩子却说了一句让这位捐资者心寒的话,他说:“房子不错,就是还缺个电视。”虽然这个捐资者多少有一点儿“施恩图报”之心,但那个孩子把施恩者当摇钱树,不停对其榨取,其冷漠与欲望结合的回馈,实在是对关爱之心的一种亵渎。
    《说文》把“恩”这个字解释为“惠也”。所谓恩惠,自然有施之一方和受之一方。恩是用惠将施受两个方面的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我们丰富的语言中有很多精辟的词语,如恩怨分明、知恩图报、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对施受两方面的情感变化给予赞美和鞭挞。
    深圳青年演员丛飞被称为“爱心大使”。从1995年起的10年间,他通过义演捐资300多万元,帮助178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后来,他生了重病。手术后,他曾向医生询问病情,但医生和家人都没有如实告知。后来丛飞也仅仅知道自己患了胃癌,但并不知道已经扩散,手术之后,他认为自己的病已经治好了,相信明天的一切都会好起来。
    那时,丛飞的妻子邢丹已经怀孕5个月了,她说,跟丛飞刚入院时相比,她现在已经好多了。那时她操心的不仅是丛飞医药费的问题,而且还要为丛飞的着急上火而担心。因为,一些山区受资助的学生家长常常打电话来询问学费的事情,这事很让丛飞烦心。有家长在电话中说:“你不是说好要将我的孩子供到大学毕业吗?他现在还在读初中,你就不肯出钱了,你这不是坑人吗?”
    “请原谅。我生病了,好几个月都没有演出,暂时没法寄钱了。”“什么时候病能治好?”对于这个问题,丛飞答不上来,因为自从住进医院,大夫就没有和他谈过出院的事。邢丹说,丛飞曾和她讲,他将自己送上了天梯,上去后却下不来了。现在他已无力再往上走,但也没有下梯之路。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一心助人的好人,在家财散尽、身患癌症、生命垂危的时候,那些曾受他资助读完大学并已经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人,却没有一个人来看望过他。而且,那些正在接受他资助的学生家长,还在不停地抱怨。
    对这些无情的人和事,丛飞说自己“有一点儿伤心”。但是,这不单纯是让人伤心的问题,更是道德缺失的一种表现!10年来,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丛飞肯定没想过将来要得到受助者的什么报答。但就受助者而言,得到帮助之后,最起码应该常怀感恩之心,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心生抱怨,甚至厉声指责。
    虽然对丛飞抱怨的只是少之又少的一些人,但这还是让我们不免感到有些心寒。施与虽不能作为回报的订单,但感恩之心却应该是人们给予施与者最起码的“回执”。
    感恩之心的缺失,不仅使人对善举失去反应,对善良变得麻木,更使人很难体会到幸福与快乐。有这样一则谚语:幸福,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位深爱你的爱人,一帮值得信赖的朋友。感恩为幸福之首。一个知道感恩的人,更容易得到幸福与满足。也正是因为如此,感恩成了道德良性互动的润滑剂。
    人是离不开群体的。台湾作家刘墉也曾劝勉年轻人要有一颗感恩戴德之心,永存感恩之情。这是因为只有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平和与快乐。
    让我们学会感恩吧!要知道,是感恩让我们心与心得以交流,是感恩让我们变得不再陌生。因此,我们要感恩,决不可做忘恩的人!

章节目录

用感恩的心去工作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唐朝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唐朝并收藏用感恩的心去工作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