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个一个地来解决这几个关键问题,先说如何将这枚爆炸装置准确地投到合适的位置以确保它能钻到坑道内。这个问题对米军来说,其实早已不成其为问题了,早在60年代,米军就发展了“宝石路”精确制导炸弹,而经过了30余年的发展,这类武器已经成了米军最主要的对地作战手段,并且发展出了激光制导、电视制导、gps制导、惯性制导等多种制导方式,投放精度也越来越高。据我所知,他们甚至研究出了多种包含导引头、控制舱、舵和尾部弹翼组合的套件用来改装原来的铁炸弹,所以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其忽略掉。”
通过围观多国联军围殴伊克拉的“沙漠风暴”行动,华夏亲眼目睹了米军强悍的对地攻击能力,确实如谭振华所说,米国空军在战场已经基本不再使用非制导的武器了,这一点没什么疑问。
“再说第二点,关于如何保证这枚爆炸装置在钻进坑道里后再爆炸,这其实也很好解决,在这里,我需要介绍一个以米国为首的西方军工企业推出了一种全新的概念,“可编程弹药”,什么意思呢?说简单一点就是,这种弹药装备了数字电子延时引信而不是普通的碰炸或者无线电近炸引信,这个延时是可调的,在炸弹被投放之前才被装订入炸弹中,能够精确地控制炸弹的起爆时间,换句话说,只要在类似的地形上多做几次实验,米军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为这枚炸弹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地形适配数据库,针对不同的战场在投放时将适配的数据装订给这枚炸弹,从而达到最佳的投放效果——也就是丁师长刚才提出的,保证这枚炸弹在穿透覆盖物进入坑道之后再爆炸。”
概念很清楚,手段也很明确,需要的技术看起来在当前的科技水平下完全可以实现,很多听众已经开始不自觉地点头表示同意。
“最后再说第三点,关于制造这枚炸弹的材质。”谭振华继续道:“这其实更简单了,因为这种材质就是现成的,都不需要重新研制——就用现在制造榴弹炮身管的材质就应该能够满足要求,反正炸弹这东西原本就是一次性使用的,扔出去也不用考虑二次回收利用什么的,火炮身管就够用。”
谭振华这还真不是在瞎说,因为他清晰地记得米军研制的首枚专业“钻地炸弹”gbu-28的一些基本参数——正是他刚才用来举例的这些,而且,这枚炸弹就是用榴弹炮炮管截取制造的!
望着已经被他的数据和推理过程完全折服,此时显得雅雀无声的与会众人,他接着强调道:“我举这个例子,其实是想说明我的一个观点:科技,就是战斗力!为了证明这个观点,我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还是以43年前的上甘岭战役为例。在那场战役中,我军充分发挥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以坚定的信念和全世界最优秀的战场纪律性保证了我军即便承受了巨大的伤亡也能发挥出夜战的优势,从而部分拉近了与敌军的装备及后勤能力差距,甚至让敌人哀叹“白天属于“联合国军”而夜晚属于华夏”,但我需要指出的是,科技发展到了今天,再强大的纪律性也无法保证我军还继续拥有这个优势了,这一点,丁师长恐怕有切身体会。”
丁伟无奈地点头承认谭振华说的一点没错,在刚刚过去的演习中,“蓝军”的侦查/特种作战分队利用先进的红外/微光夜视装备肆无忌惮地在“红军”的营地周围活动,制造袭扰并伺机打击本方的人员和装备,而“红军”唯一能做的,就是发动本方仅有的也装备了夜视设备的“88b”主战坦克来出门“扫荡”,可出动坦克就会消耗宝贵的摩托小时,且这玩意可做不到说走就走,发动是需要时间的,还不能光它自己出门,没有步兵协同的话,这铁疙瘩一出门就会变成别人的靶子。而敌人却都装备了轻便的轮式车辆,车上除了装备有大口径远距狙击步枪的狙击手,也绝不缺乏反坦克导弹之类“凶器”,还往往打了就跑,绝不恋战,让“红军”疲于应付。
朱日和的夜晚,是属于“蓝军”的,这是事实。
归根到底,还是“蓝军”财大气粗。
90年代中期的红外/微光夜视设备可不便宜,要做到单兵都能背负还不能影响他们做战术动作的便携程度,那就更贵,一套的价格少说也上万——可“蓝军”愣是将这东西装备到了每一名士兵!
丁伟手里也有一套,这是演习结束后,谭振华在与他、林波和叶飞进行战后总结交流时,代表“蓝军”送给他们三位一人一个的纪念品,讲真,当丁伟一看到这件装备的时候,顿时就被它给迷住了,这这这,真的是现实世界中的单兵作战装备么?真的不是拍科幻电影用的道具?
“当然不是。”谭振华介绍这件装备的时候,带着明显的得意之色,因为这件东西,可以算是他精心设计的“原创”作品了。
这是一件作战头盔,相比华夏军队目前普遍装备的gk80式头盔,它显得更加轻巧,而且材质也有所不同,并不像gk80那样是钢制的,而且这顶头盔上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看着充满了未来感。
“这头盔难道也是你从国外弄来的?材质是什么?不用钢,能起到足够的防护效果么?”丁伟实在忍不住自己的好奇,一连追问了好几个问题。
“丁师长,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头盔,是百分之一百的华夏国产货。”谭振华笑着答道:“头盔的原型,就是去年底刚刚通过国家鉴定验收的qgf02型凯夫拉纤维增强复合新型非金属防弹头盔。经过测试,该盔的v50值为630米/秒,优于米军装备的pasgt头盔,在54式手枪51式标准弹、5米射距、420—450米/秒弹速垂直入射条件下,抗弹率为100%,抗弹能力比gk80钢盔提高了38.4%,有效防护面积达1266平方厘米,比gk80钢盔提高16%,与米军pasgt头盔基本相当,只不过呢,这东西刚刚通过国家验收不久,还未能投入批量生产,所以你还没见过,不过我想,以“老虎师”在全军中的地位,你们应该很快就能换装了。”
“那这些又是什么?”丁伟指着头盔上的那些零碎问道:“也是新型头盔的标准配置吗?”
“当然不是。”谭振华答道:“这些东西是我们“香江防务公司”与头盔的生产厂家协商后,特别为我们定制的版本上才有的,而且很多附件都来自不同的供应商,需要我们自行装配上去。”
他一边说着,一边拿起了头盔开始讲解:“丁师长,首先我需要告诉你的是,在我部的单兵装备序列中,这件东西,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头盔了,它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个人终端。”
通过围观多国联军围殴伊克拉的“沙漠风暴”行动,华夏亲眼目睹了米军强悍的对地攻击能力,确实如谭振华所说,米国空军在战场已经基本不再使用非制导的武器了,这一点没什么疑问。
“再说第二点,关于如何保证这枚爆炸装置在钻进坑道里后再爆炸,这其实也很好解决,在这里,我需要介绍一个以米国为首的西方军工企业推出了一种全新的概念,“可编程弹药”,什么意思呢?说简单一点就是,这种弹药装备了数字电子延时引信而不是普通的碰炸或者无线电近炸引信,这个延时是可调的,在炸弹被投放之前才被装订入炸弹中,能够精确地控制炸弹的起爆时间,换句话说,只要在类似的地形上多做几次实验,米军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为这枚炸弹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地形适配数据库,针对不同的战场在投放时将适配的数据装订给这枚炸弹,从而达到最佳的投放效果——也就是丁师长刚才提出的,保证这枚炸弹在穿透覆盖物进入坑道之后再爆炸。”
概念很清楚,手段也很明确,需要的技术看起来在当前的科技水平下完全可以实现,很多听众已经开始不自觉地点头表示同意。
“最后再说第三点,关于制造这枚炸弹的材质。”谭振华继续道:“这其实更简单了,因为这种材质就是现成的,都不需要重新研制——就用现在制造榴弹炮身管的材质就应该能够满足要求,反正炸弹这东西原本就是一次性使用的,扔出去也不用考虑二次回收利用什么的,火炮身管就够用。”
谭振华这还真不是在瞎说,因为他清晰地记得米军研制的首枚专业“钻地炸弹”gbu-28的一些基本参数——正是他刚才用来举例的这些,而且,这枚炸弹就是用榴弹炮炮管截取制造的!
望着已经被他的数据和推理过程完全折服,此时显得雅雀无声的与会众人,他接着强调道:“我举这个例子,其实是想说明我的一个观点:科技,就是战斗力!为了证明这个观点,我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还是以43年前的上甘岭战役为例。在那场战役中,我军充分发挥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以坚定的信念和全世界最优秀的战场纪律性保证了我军即便承受了巨大的伤亡也能发挥出夜战的优势,从而部分拉近了与敌军的装备及后勤能力差距,甚至让敌人哀叹“白天属于“联合国军”而夜晚属于华夏”,但我需要指出的是,科技发展到了今天,再强大的纪律性也无法保证我军还继续拥有这个优势了,这一点,丁师长恐怕有切身体会。”
丁伟无奈地点头承认谭振华说的一点没错,在刚刚过去的演习中,“蓝军”的侦查/特种作战分队利用先进的红外/微光夜视装备肆无忌惮地在“红军”的营地周围活动,制造袭扰并伺机打击本方的人员和装备,而“红军”唯一能做的,就是发动本方仅有的也装备了夜视设备的“88b”主战坦克来出门“扫荡”,可出动坦克就会消耗宝贵的摩托小时,且这玩意可做不到说走就走,发动是需要时间的,还不能光它自己出门,没有步兵协同的话,这铁疙瘩一出门就会变成别人的靶子。而敌人却都装备了轻便的轮式车辆,车上除了装备有大口径远距狙击步枪的狙击手,也绝不缺乏反坦克导弹之类“凶器”,还往往打了就跑,绝不恋战,让“红军”疲于应付。
朱日和的夜晚,是属于“蓝军”的,这是事实。
归根到底,还是“蓝军”财大气粗。
90年代中期的红外/微光夜视设备可不便宜,要做到单兵都能背负还不能影响他们做战术动作的便携程度,那就更贵,一套的价格少说也上万——可“蓝军”愣是将这东西装备到了每一名士兵!
丁伟手里也有一套,这是演习结束后,谭振华在与他、林波和叶飞进行战后总结交流时,代表“蓝军”送给他们三位一人一个的纪念品,讲真,当丁伟一看到这件装备的时候,顿时就被它给迷住了,这这这,真的是现实世界中的单兵作战装备么?真的不是拍科幻电影用的道具?
“当然不是。”谭振华介绍这件装备的时候,带着明显的得意之色,因为这件东西,可以算是他精心设计的“原创”作品了。
这是一件作战头盔,相比华夏军队目前普遍装备的gk80式头盔,它显得更加轻巧,而且材质也有所不同,并不像gk80那样是钢制的,而且这顶头盔上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看着充满了未来感。
“这头盔难道也是你从国外弄来的?材质是什么?不用钢,能起到足够的防护效果么?”丁伟实在忍不住自己的好奇,一连追问了好几个问题。
“丁师长,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头盔,是百分之一百的华夏国产货。”谭振华笑着答道:“头盔的原型,就是去年底刚刚通过国家鉴定验收的qgf02型凯夫拉纤维增强复合新型非金属防弹头盔。经过测试,该盔的v50值为630米/秒,优于米军装备的pasgt头盔,在54式手枪51式标准弹、5米射距、420—450米/秒弹速垂直入射条件下,抗弹率为100%,抗弹能力比gk80钢盔提高了38.4%,有效防护面积达1266平方厘米,比gk80钢盔提高16%,与米军pasgt头盔基本相当,只不过呢,这东西刚刚通过国家验收不久,还未能投入批量生产,所以你还没见过,不过我想,以“老虎师”在全军中的地位,你们应该很快就能换装了。”
“那这些又是什么?”丁伟指着头盔上的那些零碎问道:“也是新型头盔的标准配置吗?”
“当然不是。”谭振华答道:“这些东西是我们“香江防务公司”与头盔的生产厂家协商后,特别为我们定制的版本上才有的,而且很多附件都来自不同的供应商,需要我们自行装配上去。”
他一边说着,一边拿起了头盔开始讲解:“丁师长,首先我需要告诉你的是,在我部的单兵装备序列中,这件东西,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头盔了,它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个人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