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需要回溯到谭振华这次出发之前与马峰山的一次见面。
“振华,有件事我想和你商量一下。”在谭振华邀请了所有壕沙来宾一起观看了首架由西飞厂组装的“bac”客机的某次试飞之后,马峰山找到了他,并和他进行了一场关于未来的谈话。
谭振华以为马峰山是要和他讨论关于“bac”客机的国产化问题,便随口应道:“马总师,有什么事,您直接说好了。”
但马峰山却有些踌躇,话到嘴边,却又犹豫了片刻之后才开口道:“前几天,我回了一趟魔都,去见了见老朋友们,还有吕光杰书记。”
“哦,那些都是与马总师你一起工作了十多年的老兄弟了,有机会去看看也是应该的,他们都好吗?”谭振华顺口问道。
“吕书记已经退休了,现在在家颐养天年,算是过得还行吧,但是,其他人却不怎么好。”
“哦?为什么?”
既然已经开了口,马峰山便也没了顾虑,而且他的性子依然未改,说话还是那么直来直去的,他看着谭振华道:“因为没有活干。”
谭振华顿时明白了马峰山想和他讨论的是什么问题。
这是一个非常烫手的山芋。
魔都飞机制造厂,名字虽然叫做飞机制造厂,其实却名不符实,因为从其历史来看,还不如说是一家飞机修理厂更合适。
尽管这家厂的历史悠久,1950年就建立了,但直到“运十”之前,从来也没有正经八百地生产过一架飞机,承担的主要是为空、海军以及几次更改过隶属关系的民航修配飞机的业务。
就算是“运十”,也仅仅制造过一架静力试验样机、一架真正的整机,也就是曾经被吕书记拿来给哈市送过菜,现在又转隶到西京,被改装成了华夏第二架“飞行试验台”的这架。
哦,还有一架未造完的半成品,不过它现在已经被拆成了零件,以供给现在这架使用频率颇高的“运十飞行试验台”做维修保养替换之用。
但是,当年为了搞“运十”,光从全国抽调过来的技术人员数量就多达600余人,又特别招收了很多的工人,使得魔都飞机制造厂的员工总数,一度超过了7千人。
这就麻烦了。
那600来人的设计队伍现在被谭振华以“bac”国产化项目的名义掏钱养活着,但其实做为一个仿制成熟飞机的项目,主要需要解决的其实是材料、生产工艺方面的问题,与飞机设计人员的工作内容有本质性的区别,大部分人当前的工作其实是在分析“bac”的图纸,弄明白不列颠人当初为什么要这么设计飞机,想办法将自己的水平从知其然提高到知其所以然。
当然这也是一项很重要,也很有意义的工作,可以为将来吃透这型飞机,并在其上做进一步的改进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工作量显然是不饱满的,与其说是在做科研,不如说是在做二次学习。
甭管是在干啥,总好歹还算有事可做,可不要忘了,魔都飞机制造厂里,还有6千多号底层的技术人员、工艺人员还有工人呢!
随着麦道公司的消亡,“md82”项目已经不可能再复活;而“运十”项目的无疾而终,更使得诺大的魔都飞机制造厂丢掉了最后一个可能维系生计的大项目,仅仅依靠当初谈好的,为“bac”加工机翼的这点工作量,根本不足以维持这6千多人的生计问题。
算下来,这其实还是谭振华造的孽。
因为在他的前世,这一切都需要等到1997年波音完成了对麦道的吞并,并撕毁了与华夏的民航机研制生产合同之后才会发生,谭振华从前世网络上连篇累牍的文章中读到过当时魔都飞机制造厂的惨状:企业开展的生产自救项目五花八门,生产过从肥皂盒到电冰箱的各色民用产品——比如,曾经在前世的谭振华家里服役过十多年的一台“航天”牌电冰箱就是这么来的,可惜,大都没有取得什么良好的市场反馈;有技术和经验的高级人才或者被外资企业挖走、或者自寻门路,纷纷离职;大批工人和底层的技术人员则先后下岗,生活无着,甚至不得不上街售卖自己绘制的魔都交通地图来谋生……
而现在,这一切都要提前12年发生了吗?谭振华顿时感觉自己的心头沉甸甸的,他觉得,这是自己应该背负的责任。
“我临走的时候,吕书记拉着我的手对我说,让我一定要找你好好谈谈这件事,他说,当初的“运十”项目是在手上开始的,也是他亲手将这些技术人员和工人们招进了工厂,又是他点头同意了将“bac”的项目拱手让给了西京,还是在他的任上终结了“运十”这个项目,虽然他现在已经退休了,但他觉得他有责任为厂里的兄弟姐妹们找到一条出路,但是他一个人的能力有限,而且已经退休,现在他能想到的,也只有拜托振华你了。”
谭振华默然良久才回答道:“马总师,吕书记的意思我懂了,你可以回复他,这件事,我责无旁贷。”
马峰山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但旋即又皱眉道:“振华,我知道你挺有钱,但这个问题可不仅仅是有钱就能解决的——你总不能自掏腰包把那7千人都养起来吧?退一万步说,就算你肯养,那些人长期没有活干,也不会安心的。”
谭振华摇摇头道:“当然不能养着他们,当年罗罗的商务董事杰克逊先生曾经说过,“技术是装在人们头脑里的,如果不在生产中反复实践,过一些日子就不复存在了”这一点无论对技术人员或者工人们来说同样适用,如果长期没有事情做,他们的技艺就会生疏,人也会变懒,最后,就什么也做不了了。”
“那你打算怎么办?”
“马总师,我倒是觉得,这件事是一个契机,看完了今天的试飞,我认为我们的“bac”已经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目标,已经可以用不列颠提供的套件生产出合格的飞机了,那么是时候开始施行第二阶段的计划了。”
“你说的是国产化?振华,这我得提醒你一下,实际上,从这条产线引进到了国内的第一天开始,这项工作就一直在开展,一天也有放松过,从目前进展来看,我们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面临的困难也非常多。”
“马总师,这我知道,所以我首先得向你道一声谢谢,不过,我想对当初我们商量过的计划做一点点修正。”
“什么样的修正?”
“马总师,站在我的角度,这架飞机的国产化工作和航空市场的开拓占领工作同样重要,我想要的不仅仅是逐步提高这架飞机国产化率,“bac1-11-700”再实用,也只不过是从一架只能载客80-90人的中小型飞机发展而来的支线客机,能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几乎已经将全部潜力都用完了,当我们解决完它的全部国产化问题的那一天,也就是我们在它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一架更先进的支线客机的那一天,但是,从商业市场角度考虑,一架全新的,更加舒适、更加省油也更加的环保,故障率更低、使用费效比更高的中短程干线客机才是整个市场容量最大的部分,因此,我不能为了等待这架飞机的国产化进程而耽误了市场的需要,毕竟我们是在民航客机的制造领域内竞争,而研制一架飞机所需要用的时间又太长,我们不能等待波音和空客将市场都瓜分完毕之后再想办法进入,那样实在太被动了。”
“……振华,听你的意思,难道是想研制一款波音737级别的客机出来?但是我们现在连这架“bac”都还没完全吃透,最基础的国产化工作都还没有做完,贸然开始,我担心会面临太多的技术困难并重蹈“运十”的覆辙,你这个决定是不是仓促了一些?”
与上一次二话不说就挑起了“运十”的研制重担不同,马峰山在经过了这几年对“bac”的仔细研究之后,变得更加的谨慎。
“所以,我打算引进外援。”
“振华,有件事我想和你商量一下。”在谭振华邀请了所有壕沙来宾一起观看了首架由西飞厂组装的“bac”客机的某次试飞之后,马峰山找到了他,并和他进行了一场关于未来的谈话。
谭振华以为马峰山是要和他讨论关于“bac”客机的国产化问题,便随口应道:“马总师,有什么事,您直接说好了。”
但马峰山却有些踌躇,话到嘴边,却又犹豫了片刻之后才开口道:“前几天,我回了一趟魔都,去见了见老朋友们,还有吕光杰书记。”
“哦,那些都是与马总师你一起工作了十多年的老兄弟了,有机会去看看也是应该的,他们都好吗?”谭振华顺口问道。
“吕书记已经退休了,现在在家颐养天年,算是过得还行吧,但是,其他人却不怎么好。”
“哦?为什么?”
既然已经开了口,马峰山便也没了顾虑,而且他的性子依然未改,说话还是那么直来直去的,他看着谭振华道:“因为没有活干。”
谭振华顿时明白了马峰山想和他讨论的是什么问题。
这是一个非常烫手的山芋。
魔都飞机制造厂,名字虽然叫做飞机制造厂,其实却名不符实,因为从其历史来看,还不如说是一家飞机修理厂更合适。
尽管这家厂的历史悠久,1950年就建立了,但直到“运十”之前,从来也没有正经八百地生产过一架飞机,承担的主要是为空、海军以及几次更改过隶属关系的民航修配飞机的业务。
就算是“运十”,也仅仅制造过一架静力试验样机、一架真正的整机,也就是曾经被吕书记拿来给哈市送过菜,现在又转隶到西京,被改装成了华夏第二架“飞行试验台”的这架。
哦,还有一架未造完的半成品,不过它现在已经被拆成了零件,以供给现在这架使用频率颇高的“运十飞行试验台”做维修保养替换之用。
但是,当年为了搞“运十”,光从全国抽调过来的技术人员数量就多达600余人,又特别招收了很多的工人,使得魔都飞机制造厂的员工总数,一度超过了7千人。
这就麻烦了。
那600来人的设计队伍现在被谭振华以“bac”国产化项目的名义掏钱养活着,但其实做为一个仿制成熟飞机的项目,主要需要解决的其实是材料、生产工艺方面的问题,与飞机设计人员的工作内容有本质性的区别,大部分人当前的工作其实是在分析“bac”的图纸,弄明白不列颠人当初为什么要这么设计飞机,想办法将自己的水平从知其然提高到知其所以然。
当然这也是一项很重要,也很有意义的工作,可以为将来吃透这型飞机,并在其上做进一步的改进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工作量显然是不饱满的,与其说是在做科研,不如说是在做二次学习。
甭管是在干啥,总好歹还算有事可做,可不要忘了,魔都飞机制造厂里,还有6千多号底层的技术人员、工艺人员还有工人呢!
随着麦道公司的消亡,“md82”项目已经不可能再复活;而“运十”项目的无疾而终,更使得诺大的魔都飞机制造厂丢掉了最后一个可能维系生计的大项目,仅仅依靠当初谈好的,为“bac”加工机翼的这点工作量,根本不足以维持这6千多人的生计问题。
算下来,这其实还是谭振华造的孽。
因为在他的前世,这一切都需要等到1997年波音完成了对麦道的吞并,并撕毁了与华夏的民航机研制生产合同之后才会发生,谭振华从前世网络上连篇累牍的文章中读到过当时魔都飞机制造厂的惨状:企业开展的生产自救项目五花八门,生产过从肥皂盒到电冰箱的各色民用产品——比如,曾经在前世的谭振华家里服役过十多年的一台“航天”牌电冰箱就是这么来的,可惜,大都没有取得什么良好的市场反馈;有技术和经验的高级人才或者被外资企业挖走、或者自寻门路,纷纷离职;大批工人和底层的技术人员则先后下岗,生活无着,甚至不得不上街售卖自己绘制的魔都交通地图来谋生……
而现在,这一切都要提前12年发生了吗?谭振华顿时感觉自己的心头沉甸甸的,他觉得,这是自己应该背负的责任。
“我临走的时候,吕书记拉着我的手对我说,让我一定要找你好好谈谈这件事,他说,当初的“运十”项目是在手上开始的,也是他亲手将这些技术人员和工人们招进了工厂,又是他点头同意了将“bac”的项目拱手让给了西京,还是在他的任上终结了“运十”这个项目,虽然他现在已经退休了,但他觉得他有责任为厂里的兄弟姐妹们找到一条出路,但是他一个人的能力有限,而且已经退休,现在他能想到的,也只有拜托振华你了。”
谭振华默然良久才回答道:“马总师,吕书记的意思我懂了,你可以回复他,这件事,我责无旁贷。”
马峰山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但旋即又皱眉道:“振华,我知道你挺有钱,但这个问题可不仅仅是有钱就能解决的——你总不能自掏腰包把那7千人都养起来吧?退一万步说,就算你肯养,那些人长期没有活干,也不会安心的。”
谭振华摇摇头道:“当然不能养着他们,当年罗罗的商务董事杰克逊先生曾经说过,“技术是装在人们头脑里的,如果不在生产中反复实践,过一些日子就不复存在了”这一点无论对技术人员或者工人们来说同样适用,如果长期没有事情做,他们的技艺就会生疏,人也会变懒,最后,就什么也做不了了。”
“那你打算怎么办?”
“马总师,我倒是觉得,这件事是一个契机,看完了今天的试飞,我认为我们的“bac”已经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目标,已经可以用不列颠提供的套件生产出合格的飞机了,那么是时候开始施行第二阶段的计划了。”
“你说的是国产化?振华,这我得提醒你一下,实际上,从这条产线引进到了国内的第一天开始,这项工作就一直在开展,一天也有放松过,从目前进展来看,我们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面临的困难也非常多。”
“马总师,这我知道,所以我首先得向你道一声谢谢,不过,我想对当初我们商量过的计划做一点点修正。”
“什么样的修正?”
“马总师,站在我的角度,这架飞机的国产化工作和航空市场的开拓占领工作同样重要,我想要的不仅仅是逐步提高这架飞机国产化率,“bac1-11-700”再实用,也只不过是从一架只能载客80-90人的中小型飞机发展而来的支线客机,能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几乎已经将全部潜力都用完了,当我们解决完它的全部国产化问题的那一天,也就是我们在它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一架更先进的支线客机的那一天,但是,从商业市场角度考虑,一架全新的,更加舒适、更加省油也更加的环保,故障率更低、使用费效比更高的中短程干线客机才是整个市场容量最大的部分,因此,我不能为了等待这架飞机的国产化进程而耽误了市场的需要,毕竟我们是在民航客机的制造领域内竞争,而研制一架飞机所需要用的时间又太长,我们不能等待波音和空客将市场都瓜分完毕之后再想办法进入,那样实在太被动了。”
“……振华,听你的意思,难道是想研制一款波音737级别的客机出来?但是我们现在连这架“bac”都还没完全吃透,最基础的国产化工作都还没有做完,贸然开始,我担心会面临太多的技术困难并重蹈“运十”的覆辙,你这个决定是不是仓促了一些?”
与上一次二话不说就挑起了“运十”的研制重担不同,马峰山在经过了这几年对“bac”的仔细研究之后,变得更加的谨慎。
“所以,我打算引进外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