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这是法赫德国王陛下特别叮嘱我的,希望能得到几枚核弹头,而且据我所知,“东风3”这型导弹,原先标配的就是核弹吧?曹部长、任部长,你们放心,我们知道这东西的危险性,不会乱用的,还有,关于这几枚核弹头,你们尽管开价好了。”
谭振华好容易才从震惊中回过神来,他是真没想到,这世界上,还真有人当核弹是糖豆,仗着钱多就想买几发来尝尝鲜的。
该怎么形容壕沙人的异想天开呢?
钱多?人傻?胆儿肥?
不过看曹副部长的模样倒是挺镇定,看来,对出现这种情况早有预料。
“苏尔坦亲王殿下,我必须说明一下,我们华夏虽然尚未加入由米国、苏俄、不列颠主导的《核不扩散条约》,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向其他国家销售涉核武器,事实上,我们华夏才是最坚定的全面禁止并销毁核武器这一最终目标的支持者,所以,你的这个要求,我们无法答应。”
“可你们自己就在制造并装备核武器,却说得这么冠冕堂皇……”苏韦林中校小声嘀咕道。
“那是不一样的。”曹副部长正色道:“这份《核不扩散条约》于1968年开放签字,可当时华夏面临什么环境你们知道吗?不止一个国家曾经对我国进行过核威胁、核讹诈!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份协议既没有规定有核国家承诺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也没有指出如何填平有核国家和无核国家之间的鸿沟,所以,这份协议的效力是极为有限的!”
顿了顿,他接着说道:“而且我们华夏认为,由米国、苏俄、不列颠这三国主导的这份协议其实完全是为了保持他们自己的核垄断地位,防止别人造出核武器而制定的,考虑到当年的时代背景,我们认为这是米国和苏俄达成了合作主宰世界的一种手段,我们华夏自然要反对,现在看来,我们华夏制造出了核武器才是对霸权主义的威慑和制约,才是对世界和平的贡献。”
曹副部长的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而且,事实上是,华夏在拥有了原子弹和氢弹这两种大杀器之后,也的确没有在任何场合、向任何一个国家威胁过要使用它们,反而率先在国际上宣布了华夏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则,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赞扬,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也顿时就让苏韦林中校闭上了嘴巴。
不过苏尔坦显然不甘心。
他想了想说道:“曹部长,你说的意思我懂,但是,也请你理解我们壕沙面临的现实威胁——尽管国际社会未予承认,但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对么?以萨,是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也是我们阿拉伯世界最危险的敌人,敌人手中拥有这种威力巨大的武器,可我们却没有,这是非常不公平的,也是非常危险的,我们随时有可能遭到他们毁灭性的打击……”
“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太小了。”曹部长打断道,“且不论以萨究竟有没有核武器还没有准确的定论,就算它真的有,如何将其投掷到目标位置也是一个问题,而且,以萨的国土面积太狭小了,几乎没有什么周旋的余地,对这样的国家来说,被别人使用核武器攻击才是他们最需要担心的事,因为不需要被攻击几发,它就可以被宣布灭国了,所以,即便以萨真的有核武器,大概率也是被当成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最后手段吧,倒是有些国家才真的危险……”
话讲到了这里,他不能再说下去了,因为这就要牵涉到很多政治和历史问题了,但在座的所有人其实都心中有数——在这颗蓝星上,最激进、最会闹事儿手段也最偏激的,可真不是犹太人呢。
所以,尽管曹副部长的话其实才说了一半,但苏尔坦亲王的脸色已经明显阴沉了下来,他想了想说道:“对不起,曹副部长、任副部长,恐怕我得要求暂时中断这次谈判并向法赫德国王进行一次汇报,因为,你们未能同意我们对这桩采购案的基本前提要求,这与我们的初衷严重不符。”
顿了顿,他又用低沉的口吻说道:“而且我不保证,我们将一定会重开这场谈判。”
哈,这算什么?威胁吗?
此时,不仅是曹、任两位,就连谭振华心中都腾起了一股火气,心说特么的壕沙你这是得陇望蜀啊,原本低声下气地向米国人哭着喊着要买的也不过是一款射程只有120公里的短程战术地对地导弹而已,怎么到了咱们这里,在有可能得到射程高达2800公里的导弹之后,居然还想到了要核弹头,而且还表现得那么坚决?
……不对,其中必有蹊跷!
在这一刹那,谭振华的的脑海中,顿时闪过了一些记忆,这是他前世在网络上饶有兴趣地浏览这段“野史”时留下的,而其中,可信度最高、记录最详实的关于这笔交易的记载,应该出自一本书。
书名叫做《沙漠勇士追逐东风》,而这本书的作者,正是此刻坐在他对面的苏尔坦亲王殿下。
谭振华想起了在这本书中,有一段语焉不详的文字,苏尔坦亲王是这么描述的:
“我与华夏代表约在香江见面,那次我与华夏的谈判正好出了问题,我们约定在我下榻的宾馆客房里见面,事先我采取了预防措施,让我的人仔细检查了房间,以确保没有被安装窃听器等设备,而华夏人做得更绝,他们来的时候,每个人手里都拎着一把大黑伞,虽然那时候的天气不像需要雨伞。不过当我接过了其中一位递过来的文件开始阅读时,另一位就在我的头顶上撑开了一把伞,我这才发现,伞里面都衬着可以屏蔽电磁波的铝箔,好吧我得承认最后我是在我卧室的被子里读完的全部文件。”
苏尔坦亲王并没有在他的书里解释,这个“出了问题”的问题究竟是个什么问题,谭振华当时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也并没有往心里去,觉得这么大的合同,中间出些波折几乎是难以避免的——可现在一想,莫不是,当时出问题的,就是这个要人命的问题?
谭振华好容易才从震惊中回过神来,他是真没想到,这世界上,还真有人当核弹是糖豆,仗着钱多就想买几发来尝尝鲜的。
该怎么形容壕沙人的异想天开呢?
钱多?人傻?胆儿肥?
不过看曹副部长的模样倒是挺镇定,看来,对出现这种情况早有预料。
“苏尔坦亲王殿下,我必须说明一下,我们华夏虽然尚未加入由米国、苏俄、不列颠主导的《核不扩散条约》,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向其他国家销售涉核武器,事实上,我们华夏才是最坚定的全面禁止并销毁核武器这一最终目标的支持者,所以,你的这个要求,我们无法答应。”
“可你们自己就在制造并装备核武器,却说得这么冠冕堂皇……”苏韦林中校小声嘀咕道。
“那是不一样的。”曹副部长正色道:“这份《核不扩散条约》于1968年开放签字,可当时华夏面临什么环境你们知道吗?不止一个国家曾经对我国进行过核威胁、核讹诈!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份协议既没有规定有核国家承诺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也没有指出如何填平有核国家和无核国家之间的鸿沟,所以,这份协议的效力是极为有限的!”
顿了顿,他接着说道:“而且我们华夏认为,由米国、苏俄、不列颠这三国主导的这份协议其实完全是为了保持他们自己的核垄断地位,防止别人造出核武器而制定的,考虑到当年的时代背景,我们认为这是米国和苏俄达成了合作主宰世界的一种手段,我们华夏自然要反对,现在看来,我们华夏制造出了核武器才是对霸权主义的威慑和制约,才是对世界和平的贡献。”
曹副部长的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而且,事实上是,华夏在拥有了原子弹和氢弹这两种大杀器之后,也的确没有在任何场合、向任何一个国家威胁过要使用它们,反而率先在国际上宣布了华夏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则,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赞扬,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也顿时就让苏韦林中校闭上了嘴巴。
不过苏尔坦显然不甘心。
他想了想说道:“曹部长,你说的意思我懂,但是,也请你理解我们壕沙面临的现实威胁——尽管国际社会未予承认,但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对么?以萨,是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也是我们阿拉伯世界最危险的敌人,敌人手中拥有这种威力巨大的武器,可我们却没有,这是非常不公平的,也是非常危险的,我们随时有可能遭到他们毁灭性的打击……”
“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太小了。”曹部长打断道,“且不论以萨究竟有没有核武器还没有准确的定论,就算它真的有,如何将其投掷到目标位置也是一个问题,而且,以萨的国土面积太狭小了,几乎没有什么周旋的余地,对这样的国家来说,被别人使用核武器攻击才是他们最需要担心的事,因为不需要被攻击几发,它就可以被宣布灭国了,所以,即便以萨真的有核武器,大概率也是被当成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最后手段吧,倒是有些国家才真的危险……”
话讲到了这里,他不能再说下去了,因为这就要牵涉到很多政治和历史问题了,但在座的所有人其实都心中有数——在这颗蓝星上,最激进、最会闹事儿手段也最偏激的,可真不是犹太人呢。
所以,尽管曹副部长的话其实才说了一半,但苏尔坦亲王的脸色已经明显阴沉了下来,他想了想说道:“对不起,曹副部长、任副部长,恐怕我得要求暂时中断这次谈判并向法赫德国王进行一次汇报,因为,你们未能同意我们对这桩采购案的基本前提要求,这与我们的初衷严重不符。”
顿了顿,他又用低沉的口吻说道:“而且我不保证,我们将一定会重开这场谈判。”
哈,这算什么?威胁吗?
此时,不仅是曹、任两位,就连谭振华心中都腾起了一股火气,心说特么的壕沙你这是得陇望蜀啊,原本低声下气地向米国人哭着喊着要买的也不过是一款射程只有120公里的短程战术地对地导弹而已,怎么到了咱们这里,在有可能得到射程高达2800公里的导弹之后,居然还想到了要核弹头,而且还表现得那么坚决?
……不对,其中必有蹊跷!
在这一刹那,谭振华的的脑海中,顿时闪过了一些记忆,这是他前世在网络上饶有兴趣地浏览这段“野史”时留下的,而其中,可信度最高、记录最详实的关于这笔交易的记载,应该出自一本书。
书名叫做《沙漠勇士追逐东风》,而这本书的作者,正是此刻坐在他对面的苏尔坦亲王殿下。
谭振华想起了在这本书中,有一段语焉不详的文字,苏尔坦亲王是这么描述的:
“我与华夏代表约在香江见面,那次我与华夏的谈判正好出了问题,我们约定在我下榻的宾馆客房里见面,事先我采取了预防措施,让我的人仔细检查了房间,以确保没有被安装窃听器等设备,而华夏人做得更绝,他们来的时候,每个人手里都拎着一把大黑伞,虽然那时候的天气不像需要雨伞。不过当我接过了其中一位递过来的文件开始阅读时,另一位就在我的头顶上撑开了一把伞,我这才发现,伞里面都衬着可以屏蔽电磁波的铝箔,好吧我得承认最后我是在我卧室的被子里读完的全部文件。”
苏尔坦亲王并没有在他的书里解释,这个“出了问题”的问题究竟是个什么问题,谭振华当时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也并没有往心里去,觉得这么大的合同,中间出些波折几乎是难以避免的——可现在一想,莫不是,当时出问题的,就是这个要人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