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献策主动归顺了,没有废一句吐沫,也不需要朱由崧任何形式的威逼利诱,这无疑是朱由崧做梦也想不到的好事和易事了,朱由崧喜出望外,如获至宝。
“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是上天赐于朕的无价之宝,今得先生不亚于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从今往后,先生就是朕的智囊了。”朱由崧拉着宋献策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了。
“陛下过誉了,多谢陛下隆恩天泽,不计前嫌委以重任,宋某能扶佐陛下平生之福也,必将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宋献策受宠若惊,朱由崧不但赦免了他的全部罪责,并升他为顾问,这对他这个本该剥皮填草挫骨扬灰抄门灭族之人来说无疑便宜到家了,因此宋献策感激涕零,二次跪倒给朱由崧行了君臣大礼,从现在开始他可以称陛下了,也不必再自称罪民了。
“先生不必过谦,快快免礼平身。朕虽然光复了大明,然有国中之国,李自成建立大顺,张献忠成立大西,福建郑家勾结唐王也要与朕争天下,更有关外的野猪皮贼心不死,先生不妨直说,朕如何才能真正得天下?”朱由崧说着把宋献策扶起来了。
“谢陛下。”宋献策再次谢恩,然后把话匣子打开了,言道,“古人有云,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天地有阴阳,阴阳分五行,五行分八卦,金木水火土,相克又相生,于是便有了天下众生百相,生生灭灭,无穷尽也。得天下之道在于帝王道,帝王之道在于民道。李自成得民道所以能让崇祯爷退位,李自成失民道,则鞑子铁蹄肆虐,势不能挡,只有偏安西北。陛下得民道,多尔衮携小顺治亡于京师,至于大西王张献忠、唐王朱聿不过是昙花之光难长久也。”
朱由崧开始听得有些晕,太极阴阳,奇门遁甲,他当然不懂,不过后来他终于听明白了宋献策的大致意思,难怪有人将他称为方生术士,宋献策真是得道之人。
在他看来,李自成的昌盛和败亡是必然的,大清入关也是必然的,自己光复大明最后得天下也是必然的,这种观点有点类似后世流行的马派哲学。穿越之前作为马派的信仰者,朱由崧当然赞同。因此一边听一边不住地点头。
朱由崧知道宋献策后来在李自成那里不得地,牛金星的排挤只是一方面,问题的关键还是出在李自成身上。因此听完宋策的话不无感慨道:“先生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可惜他李自成不识人也。”
“陛下圣明,俱往矣……”宋献策说着,叹了一句气,有一种往事不堪回首之意,又道,“陛下,现在的大西如落日之光,前有刘宗敏折损了十万兵马,李自成今又折损了十五万,此乃大顺的七分之力也。陛下只需两路用兵,派一只偏师渡河,走吕梁一带的虚弱之地,迂回西京,陛下带圣军进攻潼关,对西京形成合围之势,多则半年,少则三个月,李自成必然兵败将亡。然后陛下再挥师南下入川,大西两面受敌,败亡也只是个时间问题,平定了大西,王师东进,一鼓作气东南可定,天下可安矣。”
朱由崧听得痛快,当初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未曾出山便为刘皇叔三分天下,而如今朕得宋矮子也不次于他诸葛亮,不出牢房便为朕献平定天下之策,与朕之运筹既有同中之异,也有异中之同,不愧是英雄所见也!
然而朱由崧还有些意犹未尽,又道:“闻先生高论如拨云见日,朕茅塞顿开,然关于多尔衮实力尚存,蒙古,朝鲜这些偏邦蛮野见利忘义,摇摆不定,西北尚边夷东侵,还有东南的倭寇也不时来扰,朕当如何?”
宋献策的黑脸一凝,重新审视朱由崧,然后赶紧把目光又收回去了。概这位弘光大帝并不满足于现在的大明版图,他放眼的是四海之际,天地之极也,看这意思他平定了内贼并不算完,还要扫平海外夷邦,真是帝王之心不可测,纵太祖和成祖亦不及也!
宋献策捋着稀疏的胡子,掩饰着自己的失态,又思忖道:“陛下雄心令微臣折服,天下之大在于民心,民心在则国强,国之强则通四海,然后就有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众之宾莫非王臣也,依微臣之见陛下之大业非穷兵家之业也。”
朱由崧听懂了,宋献策是让他平定内贼之后,不要一味对外用兵玩征服,必须休兵治国,令老百姓安居乐业,强盛国力,不战而屈人之兵,让四海众邦主动来降。
自古知兵非好战,宋献策之言无疑是可以借鉴的良策,但是熟悉世界历史的朱由崧知道,此时的世界格局正在酝酿着重新洗牌,四周的小帮狄夷不过是墙头草,鞑子也不足为虑,然并非大明一家独大,海上的马车夫仍然猖獗,北极熊开始觉醒向东蚕食,要建立一个理想的大帝国,必然得铁血之兵,当然征服海外的前提则是宋献策的内强国本之路。
平定内贼休养生息,这是朱由崧早就定下的调子,这一点与宋献策之论是相符合的,于是又问宋献策的安民富国之计。
宋献策滔滔不绝,君臣二人一下子不知疲倦地扯了近两个时辰。身边的李国辅站得腿都酸了,一会儿看看陛下,一会儿又瞅瞅宋献策,最后又看了看天,仗着胆子道:“皇爷,此地并非讲话之所,天都这般时候了,该用膳了。”
朱由崧这才觉得二人谈得的确有些久了,不过宋献策真高人也,不要说与之谈论兵家大计,治国安帮之策,就是与之扯闲逼也觉得有意思,受教益。
然而以后这是自己的专属顾问了,想扯淡有的是时间,不在于一时的新鲜,朱由崧于是道:“给先生沐浴更衣,赐御宴。”
“奴才遵旨。”李国辅安排去了。
“谢陛下恩典。”宋献策谢恩。
“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是上天赐于朕的无价之宝,今得先生不亚于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从今往后,先生就是朕的智囊了。”朱由崧拉着宋献策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了。
“陛下过誉了,多谢陛下隆恩天泽,不计前嫌委以重任,宋某能扶佐陛下平生之福也,必将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宋献策受宠若惊,朱由崧不但赦免了他的全部罪责,并升他为顾问,这对他这个本该剥皮填草挫骨扬灰抄门灭族之人来说无疑便宜到家了,因此宋献策感激涕零,二次跪倒给朱由崧行了君臣大礼,从现在开始他可以称陛下了,也不必再自称罪民了。
“先生不必过谦,快快免礼平身。朕虽然光复了大明,然有国中之国,李自成建立大顺,张献忠成立大西,福建郑家勾结唐王也要与朕争天下,更有关外的野猪皮贼心不死,先生不妨直说,朕如何才能真正得天下?”朱由崧说着把宋献策扶起来了。
“谢陛下。”宋献策再次谢恩,然后把话匣子打开了,言道,“古人有云,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天地有阴阳,阴阳分五行,五行分八卦,金木水火土,相克又相生,于是便有了天下众生百相,生生灭灭,无穷尽也。得天下之道在于帝王道,帝王之道在于民道。李自成得民道所以能让崇祯爷退位,李自成失民道,则鞑子铁蹄肆虐,势不能挡,只有偏安西北。陛下得民道,多尔衮携小顺治亡于京师,至于大西王张献忠、唐王朱聿不过是昙花之光难长久也。”
朱由崧开始听得有些晕,太极阴阳,奇门遁甲,他当然不懂,不过后来他终于听明白了宋献策的大致意思,难怪有人将他称为方生术士,宋献策真是得道之人。
在他看来,李自成的昌盛和败亡是必然的,大清入关也是必然的,自己光复大明最后得天下也是必然的,这种观点有点类似后世流行的马派哲学。穿越之前作为马派的信仰者,朱由崧当然赞同。因此一边听一边不住地点头。
朱由崧知道宋献策后来在李自成那里不得地,牛金星的排挤只是一方面,问题的关键还是出在李自成身上。因此听完宋策的话不无感慨道:“先生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可惜他李自成不识人也。”
“陛下圣明,俱往矣……”宋献策说着,叹了一句气,有一种往事不堪回首之意,又道,“陛下,现在的大西如落日之光,前有刘宗敏折损了十万兵马,李自成今又折损了十五万,此乃大顺的七分之力也。陛下只需两路用兵,派一只偏师渡河,走吕梁一带的虚弱之地,迂回西京,陛下带圣军进攻潼关,对西京形成合围之势,多则半年,少则三个月,李自成必然兵败将亡。然后陛下再挥师南下入川,大西两面受敌,败亡也只是个时间问题,平定了大西,王师东进,一鼓作气东南可定,天下可安矣。”
朱由崧听得痛快,当初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未曾出山便为刘皇叔三分天下,而如今朕得宋矮子也不次于他诸葛亮,不出牢房便为朕献平定天下之策,与朕之运筹既有同中之异,也有异中之同,不愧是英雄所见也!
然而朱由崧还有些意犹未尽,又道:“闻先生高论如拨云见日,朕茅塞顿开,然关于多尔衮实力尚存,蒙古,朝鲜这些偏邦蛮野见利忘义,摇摆不定,西北尚边夷东侵,还有东南的倭寇也不时来扰,朕当如何?”
宋献策的黑脸一凝,重新审视朱由崧,然后赶紧把目光又收回去了。概这位弘光大帝并不满足于现在的大明版图,他放眼的是四海之际,天地之极也,看这意思他平定了内贼并不算完,还要扫平海外夷邦,真是帝王之心不可测,纵太祖和成祖亦不及也!
宋献策捋着稀疏的胡子,掩饰着自己的失态,又思忖道:“陛下雄心令微臣折服,天下之大在于民心,民心在则国强,国之强则通四海,然后就有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众之宾莫非王臣也,依微臣之见陛下之大业非穷兵家之业也。”
朱由崧听懂了,宋献策是让他平定内贼之后,不要一味对外用兵玩征服,必须休兵治国,令老百姓安居乐业,强盛国力,不战而屈人之兵,让四海众邦主动来降。
自古知兵非好战,宋献策之言无疑是可以借鉴的良策,但是熟悉世界历史的朱由崧知道,此时的世界格局正在酝酿着重新洗牌,四周的小帮狄夷不过是墙头草,鞑子也不足为虑,然并非大明一家独大,海上的马车夫仍然猖獗,北极熊开始觉醒向东蚕食,要建立一个理想的大帝国,必然得铁血之兵,当然征服海外的前提则是宋献策的内强国本之路。
平定内贼休养生息,这是朱由崧早就定下的调子,这一点与宋献策之论是相符合的,于是又问宋献策的安民富国之计。
宋献策滔滔不绝,君臣二人一下子不知疲倦地扯了近两个时辰。身边的李国辅站得腿都酸了,一会儿看看陛下,一会儿又瞅瞅宋献策,最后又看了看天,仗着胆子道:“皇爷,此地并非讲话之所,天都这般时候了,该用膳了。”
朱由崧这才觉得二人谈得的确有些久了,不过宋献策真高人也,不要说与之谈论兵家大计,治国安帮之策,就是与之扯闲逼也觉得有意思,受教益。
然而以后这是自己的专属顾问了,想扯淡有的是时间,不在于一时的新鲜,朱由崧于是道:“给先生沐浴更衣,赐御宴。”
“奴才遵旨。”李国辅安排去了。
“谢陛下恩典。”宋献策谢恩。